认识俄罗斯文学(下)

认识俄罗斯文学(下)
认识俄罗斯文学(下)

认识俄罗斯文学(下)

认识俄罗斯文学(下)

二十世纪

时间进入了二十世纪,让我们先做一个大约的了解。自从十九世纪末始,俄国的政治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九一七年革命成功后,随之而变的也是文学的发展。俄罗斯本土陆续出现许多新的文学主义,如新写实主义,象征主义,阿克美主义和未来主义等。除此之外,一些革命后因不适应共产政权的作家们也流亡海外:布宁,茨薇塔耶娃等人;也有留在国内遭到迫害的作家:左琴科,安娜。阿亨玛托娃,布尔加科夫。

因此,在苏联时期,时势潮流之下文学体裁在俄国本土自高尔基始出现唯一文学主流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体裁有许多种:长篇历史小说,战争小说等。主要作家除了高尔基之外,还有索洛霍夫,巴斯特纳克等人。

到了一九五十年代中,斯大林过逝,文学“解冻”第一步,一些过去曾被查禁,迫害的作家及作品开始恢复,而原本连出版也不能实行的作品也在这个时期和读者们见面。

二十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共有五位:1933 布宁Бунин

1958 巴斯特纳克Пастернак

1965 索洛霍夫Шолохов

1970 索忍尼辛Солженицын

1987 布洛德斯基Бродский

近年来俄国实行改革开放,又有更多原本被批判和禁止出版的作家及作品们,重现天日,再度拨云见日,让更多的读者们能够欣赏。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作家们

高尔基Горький (1868~1936)

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样曾在轮船上打工的Горький,诞生在伏尔加河畔。父母早逝的他原先由外祖母照顾长大,但是早在十二岁左右Горький便离家展开自力更生的生活,从轮船上的洗碗小伙子,绘画学徒,码头工人,连面包他都会烤,最后到律师处担任书记的工作。虽然Горький从来没有受过有系统的教育,在丰富的个人生涯中他从不忘记自我的知识提升,学习阅读及写作,为往后的创作奠定基础,后来更是频与知识界接近。

有关如此不辛到有点丰富的少年时代我们可以从

Горький的自传三部曲:《Детство》(童年),《В людях》(在人间),《Мои университеты》(我的大学)中了解他的人生境遇。Горький在十六岁那年是个有梦想的青年,为一圆进作大学的梦想,他先前往喀山。没有完成愿望的Горький回

到家乡后反而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此时他开始与革命分子往来,当然,没有什么好下场,他首次被警方盯上并且遭到逮捕。之后他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在四处流浪,后来当他到了乔治亚,在当地报纸发表个人关系旅途见闻及经历的短篇小说《马卡尔。秋多拉》,之后又发表了描写流浪汉生活的《Челкаш》(契卡士),作家光环始闪耀于文坛。

与革命份子积极联络往来的Горький,1901年著名的彼得堡学生示威活动影响他创作了早期浪漫散文诗作品《Песня о Буревестнике》(海燕之歌),之后,更私下结识列宁,得到他的帮助,更加稳固Горький反抗沙皇政权的心意。

同时,Горький在戏剧理论上也有研究,一生当中写了共二十多部剧本:如《Мещане》(小市民);《Дачники》(避暑客);《Дети солнца》(太阳的孩子们)等,具有政治及社会?理性,体显时代精神,其中被公认写的最好的一部剧本《底层》,描写最低下阶层人民生活。

Горький的另一部重要长篇小说作品《Мать》(母亲)(1906年于俄国出版),在世界文学里成功描写无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着形象的塑造。《Мать》反映出1905年革命前后工人阶级日益蓬勃发展的工人群众运动。主人公Павел原为一个工人,因参加革命党而被捕入狱,他的母亲为了营救在狱中的儿子,连自己也接受了革命的观念和洗礼。小说里赞颂

革命份子,也影响了后来许多苏联时期的作家。

晚年的Горький,曾居住过欧洲各地,也在美国待过一阵子,后来居住在意大利,仍与俄国革命份子保持密切往来,十月革命之后,作家写了许多政论性质的文章,小说方面内容也多为批评政府,此时己经成为世界知名作家的Горький,被苏联政府认定为无产阶级作家,为社会写实主义开创先峰,他的作品穿插著作家本身的哲学观,也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Горький于1936年病逝于莫斯科,苏联政府对他的重视,从为他举行的盛大国葬便可看得出来。

布宁Бунин(1870~1953)

Бунин,俄罗斯第一位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继承俄国古典写实传统主义。他的作品除了有自己独创的风格之外,也获得许多作家的赞赏。同时,在二十世纪俄国海外文学作家当中也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Бунин的成长过程当中,并未受过正式的大学教育。出生于古老贵族地主家庭的他,早期启蒙教育来自于自己的家庭教师。童年的农庄生活也影响了未来Бунин的创作发展。俄国古典写实传统主义方面,早年他开始模仿许多古典文学作家的诗作,如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也喜爱阅读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他是个托尔斯泰主义者;除此之外,Бунин本身还有相当的戏剧表演天份,映照在后来他自己的创作小说及诗歌当中。十九世纪末长大后的Бунин先抵达彼得堡,

而后转往莫斯科,进入了首教的文艺圈,与契诃夫等著名作家和诗人结识,成为好友。

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深深冲击了作家的心,他不能接受革命的事实。一九二十年,Бунин离开了祖国俄罗斯,大多时间居住在巴黎,于海外期间Бунин不止为自己碇发了自我的最高艺术成就,也不忘仍以俄文写作。

一九三三年,Бунин以长篇小说《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阿尔申耶夫的一生)其中俄国古典抒情散文传统上的写作艺术技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俄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但是,最后想回祖国,在海外飘落的Бунин,人生的尽头却是穷困,潦倒,晚景不佳,二次世界大战德苏之战的爆发,更抯檔了作家想回祖国的心愿,Бунин终至客死异乡,于巴黎告别世人,伟大艺术创作的文坛之星就此?落。

以下是Бунин一生创作的简单介绍及分类:

1. 1887~1900 青年时期以诗歌表现散文创作

《乡村乞丐》,于彼得堡报上发表,开始创作生涯。

早年诗歌:类似莱蒙托夫,强烈不满俄国社会的旧制度和黑暗。

第一本短篇小说《世界边缘》,受到好评

诗集《Под открытым небом》(在露天下)

1900年小说《Антоновские яблоки》(安东诺夫苹果),使

作家成为真正的散文作家。

2. 1901~1917 写作地位的确立

诗集《Листопад》(落叶时节),及翻译美国诗人之作,被授予普希金?,肯定其文学贡献。

布宁作品集》五册。《1903~1906的诗集》,当选科学院荣誉院士。

中篇小说《Деревня》(乡村),获普希金金质?章。描述一个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之下受其浪潮冲击的俄国乡村,反映作家的创作形式。

中篇小说《Суходол》(苏霍多尔),带有自传性质,透过女仆的悲惨命运,显现一个贵族大庄园的?落。

《1915~1916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Господин из Сан франциско》(从旧金山来的先生)3. 1917~1953 流亡海外时期,久离祖国,作品以怀旧为主

《Минина любовь》(米加的爱情),散文体中篇小说,少年Митя和美丽的少女Катя相爱,没有结果,最后自杀。《Жизнь Арсеньева》(阿尔申耶夫的一生),Бунин作品篇幅最大也是最好的作品,对于旧俄的回忆,贵族庄园的生活。《Тёмные аллеи》(幽暗小径),爱情小说。

Серебряный век白银时代1890~1920

白银时代,1890~1920约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出现在俄国

文学上,白银时代的作家们认为这个时期最能可以和普希金的“黄金时代”齐作比较及探讨。也代表了俄国在此一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复兴时代。白银时代的诗作和俄国前几种文学比较起来有很多的创新,也从传统中跳出自我一派风潮。在前苏联时期,白银时代的作家和作品很多都被苏联官方加以排挤,直至苏联解体后,此时期的作家们很多才获得平反,并重新被给予学术上的研究价值。

前苏联学者将白银时代分作三种流派:

象征主义(символизм)

发源自法国,反自然及现实主义,之后流行于全欧。自1890起,俄国的象征派诗人布留索夫接触及翻译法国象征诗作起,后流行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部份的象征派诗人都是诗人,而诗作方面也带有浓重的浪漫色彩,他们把传统全部推翻掉,过去的文学都是以否定的态度面对,以前的东西不要,连批评现实社会的东西也不要。他们喜欢在字里不时插入暗示字眼,所以有些诗歌会有神?和文体庄严的味道,就好像利用文字搞点巫术玩意让读者自行体会。以及用新字,诗中也并带有音乐性,完全主个人主义及唯美主义。☆象征派主要代表作家:

长青组:

Бальмот(巴尔蒙特)1867~1942

Бальмот,出身贵族,其诗歌充满真情,一点都不做作,

文字的表现也很特别,透露出俄文中的押韵及文字变化之美感。早期作品带着忧郁,鲜明个人主义。后期由于作家离开俄国,居住于法国,以外国景色题材为主。诗集有:《无边

无际》,《Горячее здание》(着火的房屋),《Будем как

солнце》(我们将像太阳一样)。

Гиппус(吉皮乌丝)1867~1945

Гиппус除了是俄国象征派女诗人,也是象征派诗人梅

烈日科夫斯基的妻子。她的个人主义是很极端的,同时也强调于唯美,后来对于宗教问题感到非常大的兴趣,抽象及隐密是她的诗歌特色,除此之外,Гиппус也热中政治,往后

她的反共立场使她和她的丈夫一同流亡国外。其主要作品有:《鬼玩艺》(长篇小说),《绿指环》(这是剧本),《爱情-王子》等。

Сологуб(索洛古柏)1863~1927

唯我主义着的Сологуб,虽然外表温,但是在他的内心里却是高傲和孤避的环境。他把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全盘否定,认为一切都是幻觉,骗不倒他的,世界对他而言不过就是个虚象,这种失望连他的诗句也透露着他对人世的无望:“字都很简短”,可能是绝望到不想讲话不想多写点字。主要作品有《恶梦》,《卑鄙的魔鬼》,《创作中的传说》等。

青年组:

Блок(布洛克)1880~1921

Блок是象征派中最伟大的诗人,其名可以和普希金等重要诗人并驾齐驱。他的才艺也往多方面发展,除了诗人的身份,他还是个剧作家,翻译者,文学评论家和极力支持祖国革命的政治家。

诗集《Стихи о прекрасной даме》(美女诗篇)让诗人一炮而红,获得广大回响。这是一本私人诗人恋爱心情的抒情日记,神?,浪漫和忧郁,加上对女性的崇拜。在此之后,Блок却对一切现代主义作家所说的虚幻产生了庞大的厌恶感,现实的生活才是他最迫于关切的事情。于是他开始创作和俄罗斯命运为主题的诗歌,如《俄罗斯》,《祖国》等,以及长诗《Двенадцать》(十二),以十二名俄国士兵象征基督的十二门徒,歌诵伟大的十月革命,旧世界的真面目到底为何。

阿克美主义(акмеизм)

阿克美主义来自于希腊语中的“巅峰”以及“兴盛”的意思,他们反对迷恋具有宗教色彩的迷恋来世,希望革新美学和象征诗学,也不爱象征的暗示和隐喻。他们让诗歌带带有非唯我,物质的人性的观念。主要代表作家约有Гумилёв(古米廖夫),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安娜。阿亨玛托娃)等人。

Гумилёв(古米廖夫)

Гумилёв是一位具有异国情调,浪漫色彩的贵族诗人,作品特色多具有国外的味道。其主要作品有:《Я в лес

бежал из городов》(我从城市跑向森林),反映诗人第一次短期非洲之旅的《Романтические цветы》(浪漫之花),《Жемчуга》(珍珠),记录妻子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对诗人本身内心的影响的《Чужое небо》,中间出版一系列回忆非洲之行的诗集,直到最后一本诗集《Огеный столп》(火炷)。随后Гумилёв以反革命的罪名被捕并遭到处决。

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安娜。阿亨玛托娃)

被称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或太阳”的

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是俄国二十世纪文坛上重要的女诗人,才十四岁的她就嫁给了前面被抢决的Гумилёв,Гумилёв帮她整理且出版了一些诗集如《Вечер》(黄昏),《Чётки》(念珠集),《Белая стая》(白色的云朵)等,“白色的云朵”使她在文坛上奠定地位。早期创作多以抒情诗和爱情题材为主,革命内战时期写了许多保卫祖国的爱国诗歌,《Реквием》(安魂曲)正是此一时期的代表作,记述儿子被逮捕入狱的痛苦内心心境。除此之外她也翻许了许多国外作品,之后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遭到被批判的命运,女性化诗歌被冠上色情等难听字眼,直到斯大林死后,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才被重新被平反,亨有国际高度的声誉。

未来主义(футуризм)

最早出现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футуризм)是一种艺

术活动,意大利是主要发展中心,在俄国由Хлебников为

创始,打算否定过去艺术,未来才是创作的重心,在文学和艺术方面都有特殊的表现方式,其中以观赏艺术最重要。

Маяковский玛亚科夫斯基

无产阶级诗人Маяковский也是未来派诗人的主要作家,革命前参加多次地下活动,后来脱离政治,专心诗歌创作。其重要作品有遣责资产阶级社会的长诗《Облака в штанах》(穿裤子的云),表达人民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短诗

《Левый Марш》(向左进行曲),十月革命前的创作皆以带有政治色彩,讽刺资产社会阶级为主。

Маяковский也写剧本:《Владимир Маяковский》(弗拉基米尔。玛亚科夫斯基),《Мастерия буфф》(古代宗教和神?丑角),《Кноп》(臭虫)等。到了1930年,对毕生献身的政权失去信心,失恋痛苦打压下加上处境四面处歌的

Маяковский终至以自杀结束了他的一生。

Пастернак 巴斯特纳克

出身于莫期科艺术气息家庭的Пастернак,诗人兼小说家,其诗歌综合了俄国各派的特征,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用词不拖泥带水的文学艺术手法,瑞典科学院以他在小说

“齐瓦哥医生”《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中“在现代抒情诗伟大俄罗斯传统散文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

就”为由,使他成为俄罗斯第二位得到诺贝尔文学?的作家。

Пастернак本身是位诗人,早期出版过数本诗集,但大家对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仍属他长幅历史背景下反映俄国政治变动及包含作家本身否定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

“齐瓦哥医生”。“齐瓦哥医生”不仅为作家带来高度文学艺术的国际肯定,也数度被翻拍成电影,“齐瓦哥医生”医生故事内容以男主人公齐瓦哥悲惨的境遇反映出横亘第一次世界大战,1905年革命,二月及十月革命,内战时期直至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时空背景。

布尔加科夫Булгако

Булгако是一位在二十年代苏联文坛声名很旺的讽刺小说家和作家。他曾被以丑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理由被苏联当局否定,直至六十年代后其作品才纷纷拨云见日,成为当今在俄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

Булгако令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就数他几部有着果戈里影子的怪诞作品:《Дьявалиад》(魔道),《Ровавые яйца》(致命的蛋),《Сосачье серце》(狗心)等,而长篇小说《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орита》(大师与玛格丽特)被认为是作家创作的高峰,小说获得高度的评价,不止在俄国,国外也有许多翻译的版本,都是畅销书。(台湾也有卖喔)

索洛霍夫Шолохов

《Тихий Дон》(静静的顿河)使Шолохов成为俄罗斯的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Шолохов从小生长在顿河的一个哥萨克村庄,从小就对写作就很有兴趣的他,顿河的自然风景及哥萨克人生活的人文成为往日他丰富的创作题材。

日后的Шолохов加入了共产党,写作模式也遵循党的政策。

《Тихий Дон》这本长篇小说以顿河内战的故事为广大背景,历时十四年完成:

1912~19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顿河哥萨克边疆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历史

1916~1918

顿河哥萨克边疆地区的战争

1918~1919

顿河哥萨克边疆地区其中的阶段斗争

1919~1922

苏维埃政权在白军和哥萨克叛变失败后在地区上稳固起来

索忍尼辛Солженицын

知名反共,反社会主义作家Солженицын,第四位获得诺贝尔文学?的俄罗斯作家。他传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作品里结合了多种词语,试者创新新文学语言,在苏联时代,

他将集中营生活描入其作品当中,主要作品有《Матренин двор》(玛特列娜的家),《伊凡。凡尼索维奇的一日》,《地狱第一圈》,《Письмо вождям советскоко союза》(给苏联领导者的一封信),《Арзипелаг Гулаг》(古拉格群岛),《Бадался теленок》(小年撞橡树),《Красное колесо》(红色巨轮),《癌症病房》等。

为作家带来国际声誉及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Арзипелаг Гулаг》(古拉格群岛),Солженицын将苏联的劳改集中营比喻为一个个的岛屿,加起来便是群岛。

Солженицын为写这部巨作特别参考了多位参与过集中营的受刑人口头说明及书面资料。这本书出版后引起苏联政权的不满,直接把Солженицын丢到国外去,害他到了改革开放后才回到祖国,纵然如此,《Арзипелаг Гулаг》(古拉格群岛)却成为西方世界国家的反共好书。

布洛德斯基Бродский

世界著名的俄裔美藉诗人Бродский,第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的作家。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犹太家庭的他,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全家搬离彼得堡直到战争结束。这段期间他自修英语,十七岁时就开始诗的创作,同时翻译国外诗人的作品。但是因为犹太人身份,使他遭到苏联政府的排挤,曾经被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一直被遭受政治上迫害和阻挠的他,终于在1972年被开除俄国国籍,流亡且移民

美国,在美期间仍以俄文及英文创作诗作,成为杰出的诗人。俄国的乡村小说作家

在俄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农村背景为创作题材的作家,作品中展露了俄国农村的真实生活,主要作家有:阿布拉莫夫,阿斯塔菲耶夫,舒克申,拉斯普京(大家不要误会,不是尼古拉二世的那个)等,其中以奥伟奇金为俄国乡村小说作家之首。

注:“认识俄罗斯文学史”文中或有许多错误之处,本人不材火候不够,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指正!

中国文化大学俄国语文学系严雅婷

俄罗斯国情与文化考试大纲

《俄罗斯国情与文化》考试大纲 一、科目简介 本考试是翻译学(俄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复试笔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本考试的成绩作为复试成绩并计入总分。 二、考查目标与要求 本考试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于俄罗斯国情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俄罗斯国情与文化》科目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俄罗斯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俄国史、苏联史和中苏关系史、文化、宗教、习俗、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与经济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等,并能对当代俄罗斯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考试为3小时。 三、考试内容及试卷结构 本考试要求应试者掌握基本的俄罗斯国情与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对俄罗斯地理知识(俄罗斯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情况等)、俄罗斯历史知识(俄罗斯历史的主要发展阶段、重要历史人物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等)、俄罗斯文化(俄罗斯风俗礼仪、音乐、戏剧、建筑以及绘画等)、当代俄罗斯现实(目前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概貌等)四大领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俄罗斯地理知识、俄罗斯历史知识、俄罗斯文化。题型为选择题和简述题。总分50分。 第一部分俄罗斯地理知识(15分)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俄罗斯的相关地理知识,如地理位置、面积、自然条件、主要的山河湖海名称、主要城市及民族等。简述题要求用俄语作答。 二、题型 1.单项选择题。 2.简述题。 第二部分俄罗斯历史知识(15分) 一、考试要求

该部分考查考生对俄罗斯主要历史事件的掌握。简述题要求用俄语作答。二、题型 1.单项选择题。 2.简述题。 第三部分俄罗斯文化(20分) 一、考试要求 该部分考查的是考生对俄罗斯的风俗、民情、音乐、戏剧、建筑以及绘画等的了解。 二、题型 单项选择题。 答题和计分:要求考生字迹清晰,书写工整。 四、参考书目 1、俄罗斯文化,戴桂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俄罗斯国情文化,冯海霞,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7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 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浅谈俄罗斯语言中的文学素养

浅谈俄罗斯语言中的文学素养 俄罗斯的语言文学作为高校设置的专业,不仅承担着翻译的功能,还承担着文明融合传播者的角色,学习俄罗斯语言中的文学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补充系统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主要阐述俄罗斯语言中文学素养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为其他俄罗斯语言中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标签:俄罗斯语言;文学素养;策略 一、俄罗斯语言中文学的重要价值 俄罗斯语言作为一个小语种,是中俄人民交流的媒介。其文学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精神和历史过程,值得我们去学习,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理解俄罗斯的历史价值观以及风土人情,翻译的时候更加注重语境问题,增加学生的丰富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转换教学意识,在新理念中创设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的特点和俄罗斯的语言文学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会俄罗斯语言之美。 二、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中的问题 (一)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单一 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在我国的高校中,作为一门重要的小语种,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但是各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对于课程的设置也不一样。但是我国的高校在俄罗斯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是关于文学和语言的学习,而缺乏对于俄罗斯其他方面的学习和交流,没有从全面性的角度去了解俄罗斯的文学,教学方法上,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模式,比较枯燥。 (二)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的教材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教材是汉语编写的,且数目较少,真正的俄罗斯语言的教材还未普遍使用,同时,主要是一些关于俄罗斯语言文学史的教材书目,缺乏文学选读,这从侧面说明我国的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上的知识教授比较狭窄,没有根据我国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编出适合的教材,也没有结合学习的习惯设置适合学生的教材,函待完善。 (三)学生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的素养低 学生在学習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的时候,由于是比较陌生的课程,是学生的首次学习,并且没有相关的基础,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存在困难的现象,学习兴趣较低,对于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素养培养也比较低,造成了在学习过程中的畏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刘佳林 2012-9-28 14:20:05 来源:《国外文学》(京)2006年1期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提要:纳博科夫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力,认为这种魔力既渗透在欺骗性的叙述技巧及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细节里。通过将普希金、果戈理等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地解释为非现实主义作家,纳博科夫确认了可倚赖的文学传统,使“文学即童话”的理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学土壤。他对幻想性的推崇既是象征主义影响的结果,也是个人生活遭遇所致。因为并不拒绝深邃的道德内涵,他的文学观念与“为艺术而艺术”又有着根本区别。 关键词:童话想象文学传统为艺术而艺术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纳博科夫曾经撰写了大量的文学讲稿,其中包括《尼古拉?果戈理》(1944)以及经由后人编辑整理的《文学讲稿》(1980)、《俄罗斯文学讲稿》(1981)、《<堂吉诃德>讲稿》(1983)等。这些讲稿与他翻译《叶甫盖尼?奥涅金》(1964)时所写的评注及访谈录《坚决的意见》(1973)等一起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式,它们既为读者理解他所分析的对象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也为我们阅读作家本人的作品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锁钥。因此,系统梳理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念成为我们把握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准备。 一 纳博科夫把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称为童话,他说:“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犯那种致命的错误,即在小说中寻找所谓的‘真实生活’,我们不要试图调和事实

的虚构与虚构的事实。《堂吉诃德》是一个童话,《荒凉山庄》是一个童话,《死魂灵》也是如此。《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最伟大的童话。”① 把文学等同于童话,纳博科夫考虑的是二者在幻想这一维度上的相似。几乎所有论述童话的著作都把幻想视为童话的本质属性,而文学在纳博科夫看来则首先是它的幻想品性。 纳博科夫坚决反对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种说法,这种反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他反对所谓客观世界、“日常现实”的说法,不相信存在一个可以作为最后的根据的真实世界。有评论家指责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静止的,它们可能因无法摆脱的情感而变得紧张,但却不像日常现实中的生活那样四分五裂”,纳博科夫反击说:“谁的‘真实’?哪里的‘日常’?让我来说,‘日常现实’这一概念才是完全静态的,因为它预先假设了一个永远可供观察,基本客观并且众所周知的环境。”②他又说:“真实是很主观的东西。我只能将它界定为知识的不断积累,是特化活动。”③ 第二,他反对艺术行为是镜子式的观照的说法,反对将艺术作品与生活进行对应和比附。这又包括两层意思。首先,他认为一切艺术行为从最初的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创造。纳博科夫认为,印象造就不了优秀作家,“好作家在印象尚未成形时就亲自动手编排它们”,④“写作的艺术首先应将这个世界视为潜在的小说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⑤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俄罗斯文学鉴赏

《俄罗斯文学鉴赏》 结课论文

我眼中的普希金 首先,普希金奠基了俄国的民族文学,使俄语文学能够屹立于欧洲的民族文学之林 虽然在普希金之前,俄国文学已经有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比如12世纪的《伊戈尔远征记》,但俄国文学始终是被认为西欧文学中“落后的”文学。普希金自幼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在他身上法国等当时被推崇为文学“先进”国的西欧国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难能可贵的是普希金在其文学作品中对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有自觉的追求,他的作品贴近俄国民间生活、描写俄国人的真实生活,他在批评中对俄国文化的价值、俄国民族精神的特性以及俄语较其他欧洲语言的“优越性”等都做了大量的评论,此外,在借鉴西欧文学的同时对过民族文学的积极鼓吹和无保留的抬举,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建树等,都极大扩大了俄语文学的影响力,使俄国文学终于可以与西欧诸文学并肩而立了。 其次,普希金开创了俄语文学传统。 普希金的创作呈现出了惊人的多样人,他涉及多种文学体裁,他是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童话作家、批评家、历史学家等,而且他在各个体裁的创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之内涵的许多因素均发端于普希金,对反对专制制度、农奴制度的自由精神、对人的尊严和个性的捍卫、对“小人物”的同情、对因社会不公而鸣的人道主义、对官僚的批判、对贵族的嘲讽、对教会虚假的揭露等,这些严肃的、充满道德感的文学传统,被19世纪乃至20世纪众多俄国文学家所继承,构成了俄语文学最为突出的特色。从这一点上甚至可以把19世纪的俄国文学划分为前普希金时期和普希金时期。 再次,普希金规范了现代的俄罗斯语言。 俄语字母又称为“基里尔”字母,是有两个希腊传教士确立的,后很多欧洲国家的语言涌入俄国,对俄语又产生了一定影响,直到彼得大帝改革后的18世纪,法语又对俄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如此庞杂的语言体系对民众交流、国家治理和文学创作各方面都不利,因此规范俄语成为了必须。虽然莱蒙诺索夫对俄语的语法和诗歌格律等进行了严谨的研究,但他的严格有余和活力不足,缺乏活生生的语言范本,因此规范俄语的重任落到了普希金身上。普希金并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而是在活生生的作品中完成这个任务,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流社会

“生命既哀亦美,知此足矣”

“生命既哀亦美,知此足矣” 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著作《俄罗斯文学讲稿》“生命既哀亦美,知此足矣”译《俄罗斯文学讲稿》有感 我第一次接手《俄罗斯文学讲稿》的翻译是2005年,而这本书出版是在今年,整整十年。十年前,我还不知道我到底要拿自己的生命做什么,十年后我争分夺秒盘算着今天怎么把手头的书再多译掉几页。一度,我曾特别盼望《讲稿》快快出版,因为各种原因始终不能如愿,而现在回过头去,我却有些庆幸书的出版一拖再拖。在感觉漫漫无期的拖延中,我得以数次从头到尾校对、修改译稿,已经记不清发现了多少问题,查阅了多少资料。对比最初的译稿和如今的出版稿,差异之大让我禁不住感慨“十年磨一剑”的古训太有道理了。更何况,跟《讲稿》本身的出版历程比起来,译本的十年真可谓小巫见大巫。纳博科夫最早开始写这些评论是在1940年,而这本《俄罗斯文学讲稿》第一次出版一直要等到1980年,作家去世三年之后。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讲稿》的页末注分为编者注与译者注两种,前者插入的多为纳博科夫本人的文字,但编者会说明这些文字被作者在原稿中删除了,编辑工作之细致可见一斑。 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全书

主要按所评论作家分为六个部分,此外还收入了三篇篇幅较短的独立散文,即《俄罗斯作家、审查官及读者》、《菲利士人和菲利士主义》、《翻译的艺术》。六位俄罗斯作家依次为 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托尔斯泰是纳博科夫的至爱,他占据的篇幅最长也就不足为怪,共111页(全书333页)。 托尔斯泰据说当年纳博科夫在大学课堂上讲授俄罗斯文学,为了说明托翁无与伦比的伟大,曾经来了段“行为艺术”。他 先把课堂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教室里顿时一片漆黑,这时他打开了讲台上的一盏台灯,指着台灯落在桌面上的光晕说:“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随后,他接连打开了教室里所有 的日光灯,台灯立即显得昏暗无光,他说:“这,是普希金。”最后,他走到窗边,一把拉开窗帘,耀目的阳光瞬间洒进教室,等他拉开所有的窗帘,教室里已是一片阳光,随后,纳博科夫清清嗓子,说:“同学们,这,就是托尔斯泰。”翻译 这本书我个人最大的收获要数阅读纳博科夫对《安娜·卡列宁》的评述,他为什么一定要把安娜的姓氏译作“卡列宁”而不是 我们那么熟悉的“卡列尼娜”,这还只是个小小的文化信息, 就像他向读者(听众)详细描述并手绘了一百年前莫斯科到彼得堡的火车车厢布局、网球在当时的打法、不同阶层的俄罗斯人滑冰时会穿的衣服、一日三餐的内容,等等。 《安娜·卡列宁》插画真正带给我深刻启发的是他对托尔斯泰

俄罗斯文学名词解释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生产小说”、“商业小说”、“农业题材”、“工业题材”等都是指写事,而不是写人,解冻文学力图走出这种文学误区。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1953年底至1954年上半年,苏联的《新世界》导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它们触及到了当时十分敏锐的社会问题。其中,波麦兰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最有代表性。该文揭露了文学中“粉饰现实”的种种积习和手法,呼吁作家拿出“真诚”和“良心”,写“生活的真实”。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苏联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如亚·雅申的《杠杆》、丹·格拉宁的《个人意见》等。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1957年开始,便开始收紧“解冻”的闸门,特别是对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的批判,随后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解冻”思潮便基本停止发展。在1959—1960年期间,“解冻”的闸门虽没有关死,正常的平反虽还照常进行,但思想解放的步伐却大大放慢了下来。 以《解冻》发表为标志,被西方称为“解冻文学”时期的作品从此源源不断地出现,如:柯涅楚克的剧本《翅膀》、佐林的剧本《客人》、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杜金采夫的《不是单靠面包》,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华西里·焦尔金游地府》,尼古拉耶娃的《前进中的战斗》,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叶甫图申科的诗歌《斯大林的继承者们》等等。不过,苏联文学界一直不承认“解冻文学”这个说法。西方评论界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就我们的理解,“解冻”思潮主要指斯大林逝世后十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那些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反斯大林化,要求创作自由,向西方靠拢的趋向。这里所说的反斯大林化,不单是指反对斯大林的错误,而是把斯大林的名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俄罗斯经典文学赏析

俄罗斯经典文学赏析 从俄罗斯文学了解俄罗斯 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交通运输1601 姓名: ** 学号: 3160409023 课题名称: 2020年11月28日 从俄罗斯文学了解俄罗斯 说起俄罗斯,我的第一印象是高中课堂上经常被开玩笑的一些话语,比如说俄罗斯的 人开车一定很厉害,因为名字都叫什么“斯基”,又比如会想起新闻上经常说的俄罗斯飞 机起飞故障,全机人下去推飞机的“战斗民族”。我们中国的学生从小接受到的俄罗斯文 化虽然有限,但是也不少,从小学高尔基的《海燕》,初中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到高中的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不觉都在潜移默化的受俄罗斯文化的 影响。历史是一个社会文化的背景,而文化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文字,要了解一 个国家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除了最简单粗暴的旅游的方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学 作品。下面我将通过几个著名的俄罗斯的作家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历史纵向的角度介绍 以及描述俄罗斯文化。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罗斯19世纪末期最 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 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我们都知道,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 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他辖制着大家,给众人精神 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摘要:“多余人”的产生和发展是俄国历史的产物,“多余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一些对社会制度不满、生活苦闷、厌恶当局又脱离人民无处施展抱负的先进人物的迷茫状态,“多余人”形象有其先进性和历史性,对整个世界文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俄罗斯多余人贵族爱情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奥涅金”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一、出身“贵族”的“多余人” “多余人”都出身于贵族家挺,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根本不必为生活担心,他们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是教育使他们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也许人们追求财富、荣誉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出生就拥有财富的贵族地主,他们渐渐认识到正是自己的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他们背离本阶级价值的标准,不再把追求功名利禄、家庭幸福当作自己人生目的,作为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一员却走上了与本阶级的价值标准相背离的道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学识广博、聪明深刻的奥涅金在二十六岁时仍然是个既无公职也无家室的人,成为上流社会眼中的怪人。毕巧林同样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但是他同样没有

“生命既哀亦美,知此足矣”

生命既哀亦美,知此足矣” 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著作《俄罗斯文学 讲稿》“生命既哀亦美,知此足矣”译《俄罗斯文学讲稿》有 我第一次接手《俄罗斯文学讲稿》的翻译是2005 年,而这 本书出版是在今年,整整十年。年前,我还不知道我到底 要拿自己的生命做什么,年后我争分夺秒盘算着今天怎么 把手头的书再多译掉几页。一度,我曾特别盼望《讲稿》快快出版,因为各种原因始终不能如愿,而现在回过头去,我却有些庆幸书的出版一拖再拖。在感觉漫漫无期的拖延中,我得以数次从头到尾校对、修改译稿,已经记不清发现了多 少问题,查阅了多少资料。对比最初的译稿和如今的出版稿, 差异之大让我禁不住感慨“年磨一剑”的古训太有道理了。 更何况,跟《讲稿》本身的出版历程比起来,译本的十年真 可谓小巫见大巫。纳博科夫最早开始写这些评论是在1940 年,而这本《俄罗斯文学讲稿》第一次出版一直要等到1980 年,作家去世三年之后。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讲稿》的页末注分为编者注与译者注两种,前者插入的多为纳博科夫本人的文字,但编者会说明这些文字被作者在原稿中删除了,编辑工作之细致可见一斑。 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全书

主要按所评论作家分为六个部分,此外还收入了三篇篇幅较短的独立散文,即《俄罗斯作家、审查官及读者》、《菲利士人和菲利士主义》、《翻译的艺术》。六位俄罗斯作家依次为 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和也就不足为怪,共111 页(全书333 页)。 高尔基。托尔斯泰是纳博科夫的至爱,他占据的篇幅最长 托尔斯泰据说当年纳博科夫在大学课堂上讲授俄罗斯文学,为了说明托翁无与伦比的伟大,曾经来了段“行为艺术”。他先把课堂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教室里顿时一片漆黑,这时他打开了讲台上的一盏台灯,指着台灯落在桌面上的光晕说: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随后,他接连打开了教室里所有的日光灯,台灯立即显得昏暗无光,他说:“这,是普希金。” 最后,他走到窗边,一把拉开窗帘,耀目的阳光瞬间洒进教室,等他拉开所有的窗帘,教室里已是一片阳光,随后,纳博科夫清清嗓子,说:“同学们,这,就是托尔斯泰。”翻译 这本书我个人最大的收获要数阅读纳博科夫对《安娜?卡列宁》的评述,他为什么一定要把安娜的姓氏译作“卡列宁”而不是我们那么熟悉的“卡列尼娜”,这还只是个小小的文化信息,就像他向读者(听众)详细描述并手绘了一百年前莫斯科到彼得堡的火车车厢布局、网球在当时的打法、不同阶层的俄罗斯人滑冰时会穿的衣服、一日三餐的内容,等等。 《安娜?卡列宁》插画真正带给我深刻启发的是他对托尔斯泰

俄罗斯文学概况

俄罗斯文学概况 提到世界文学就不得不说到欧洲文学,自近代以来文学界几乎全部的大变革和发展都源自欧洲大陆。而俄罗斯文学作为欧洲文学大河雄伟壮丽的一条分支,有着灿烂而辉煌的古代文明,在近现代也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 古代文学 俄罗斯古代文学的发展主要由三个时期组成,首先是基辅罗斯时期(11~12世纪),在这个时期文学形式以历史故事、英雄史诗为主,其代表作为《伊戈尔远征记》。它被公认是俄罗斯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全诗由序诗、中心部分和结尾组成,以12世纪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为史实依据。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踞在黑海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抗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作品在叙述英雄业绩时充溢这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抒情气氛。 从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罗斯近两个半世纪之久,使罗斯的经济、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较重要的有《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以及索封尼记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事迹的《顿河彼岸之战》等。 1480年伊凡三世彻底战胜蒙古侵略者之后,逐渐崛起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全国性的文学代替了分散的地区性文学,并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主要反映进步小贵族同反动领主之间的斗争,代表作为伊·彼列斯维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同库尔勃斯基公的通信。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古典主义兴起。例如苏马罗科夫的悲喜剧,罗蒙诺索夫的颂诗和康捷米尔的讽刺诗。18世纪末叶,在英、德、法等国文学的催化下,感伤主义在俄国勃兴,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后贵族的忧伤情绪。其中以卡拉姆津、冯维辛和拉季谢夫为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文学 十九世纪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成果最丰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上升到它的巅峰期,现实主义开始萌发并发展壮大,批判现实主义也开始产生。期间出现了数位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的文学巨星,如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列夫和列夫托尔斯泰等。 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作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作品,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三

1.一般认为《论语》的“论”的意思是( ) A .论纂 B .讨论 C .研究 D .专论 2.现在的《三国演义》共分为多少回( ) A .120回 B .80回 C .150回 D .100回 3.“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红楼梦》)这句话描写的是( ) A .薛宝钗 B .史湘云 C .探春 D .王熙凤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是( ) A .郭沫若《女神》 B .胡适《尝试集》 C .俞平伯《冬夜》 D .康白情《草儿》 5.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作品是( ) A .《家》 B .《雨》 C .《春》 D .《电》 6.曹禺的《雷雨》全剧的高潮部分在( ) A .第二幕 B .第三幕 C .第四幕 D .第五幕 7.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 .《仲夏夜之梦》 B .《威尼斯商人》 C .《无事生非》 D .《驯悍记》 8.塞万提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 ) A .《惩恶扬善故事集》 B .《斯蒙历险记》 C .《巴尔纳斯游记》 D .《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六、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9.反映雨果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的诗集是() A.《惩罚集》B.《凶年集》C.《致年轻的法兰西》D.《心声集》10.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的是() A.果戈里B.普希金C.高尔基D.托尔斯泰11.狄更斯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正面反映劳资矛盾的是() A.《远大前程》B.《艰难时世》C.《荒凉山庄》D.《匹克威克外传》12.屠格涅夫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 A.《帕拉莎》B.《霍尔与卡里内奇》C.《多余人日记》D.《贵族之家》13.《多余人日记》是谁的作品() A.屠格涅夫B.托尔斯泰C.雨果D.巴尔扎克 14.堂·吉诃德是一个() A.喜剧人物B.悲喜剧人物C.悲剧人物D.非悲非喜人物15.《围城》中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是() A.方鸿渐B.苏文纨C.孙柔嘉D.唐晓芙 16.“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下列哪一部作品中提出的命题()A.《哈姆雷特》B.《麦克白》C.《李尔王》D.《奥瑟罗》17.《家》中最叛逆的一个人物形象是() A.高觉民B.高觉新C.高觉慧D.高克安 18.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是() A.《彷徨》B.《故事新编》C.《呐喊》D.《而已集》19.“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红楼梦》)这段话是谁说的() A.甄宝玉B.贾宝玉C.妙玉D.林黛玉 20.代表着“迷惘的一代”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A.《丧钟为谁而鸣》B.《永别了,武器》C.《老人与海》D.《太阳照样升起》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1任务3概念理解题——群文通练

(限时35分钟) 导读 艺术欣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艺术审美鉴赏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艺术审美鉴赏有其特有的性质和特点。文学欣赏与审美鉴赏方面的文章,内容契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外国文学鉴赏

1.拉玛苏 是亚述/巴比伦神话中的人首半狮半牛怪,保卫着亚述人的神庙和宫殿。它们有翅膀,可以飞翔,而且力量很大。 2.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被誉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在西方世界中,希罗多德的《历史》曾提及“亚述文字”。近代世界最早发现并给予命名的是意大利17世纪旅行家瓦利。经德国的格罗特芬特和英国的罗林逊、乔治·史密斯等于19世纪50年代译读出来了。 3.《神秘的苏美尔人》 空中花园,巴别塔 4.古代巴比伦文学 在文化渊源上,巴比伦文学与远古的苏美尔、阿卡德文明血脉相通,它们一般被视为一个整体。其主要的文学成就有神话传说、史诗和箴言诗三种体裁,其他文学类型还有劳动歌谣、寓言、赞歌、祈祷文等。 (1)神话 苏美尔人崇奉自然神,其宗教很少超出原始多神教阶段。太阳神舍马什、风雨神恩利勒、生育和生命女神英安娜、瘟神内尔各勒是他们所崇拜的神祗中主要的几个。 苏美尔创世神话认为:宇宙万物和它们的秩序是由水神(又是智慧之神)恩基创造和确立的。 阿卡德人流传最广的神话有两部:《埃努玛·埃立什》、《伊什妲尔下降冥府》(它是对苏美儿人的《英安娜下降冥府》神话的一种改造) (2)史诗 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当推原始英雄叙事史诗《吉尔伽美什》《吉尔加美什》:这部亚述语楔形文字所刻的泥板书共有3000多行,诗体,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部史诗。主要取材于苏美尔——阿卡德神话故事、英雄传说。 5.<<吉尔伽美什>>作者:乔治史密斯 乔治史密斯在考古学上的发现:1.破译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2. 揭秘《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及大洪水神话吉尔伽美什:大洪水后苏美尔人的著名城邦乌鲁克第一王朝第五位“恩”或“恩西”(意为国王或执政)。 执政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600年之间。据考古资料《苏美尔王表》证明,吉尔伽美什的名字被编在苏美尔最古老的国王名录里面。

俄罗斯国情

自然地理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的北部,领土包括欧洲的东半部和亚洲的西部。是世界上国土最辽阔的国家。国土占原苏联总面积的76.3%,大体呈长方形。位于北纬35°08′到北纬81°49′之间。疆界长达6万里,其中2/3为海疆,1/3为陆界。海岸线长达4.3万公里,濒临3大洋的12个海。陆界长达1.7万里,与14个国家接壤,即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乌克兰、中国、蒙古、朝钱。中苏边界线长达7300公里。隔海还与日本相望,北部领土中36%在北极圈内。俄罗斯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但总的来说基本属于北半球温带和亚寒带的大陆性气候,依其大陆性程度的不同,以叶尼塞河为界分为两部分,西部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西伯利亚属强烈的大陆性气候。西北部沿海地区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而远东太平洋沿岸则带有季风性气候的特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春秋两季很短。就全俄而言,降水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俄罗斯国土位于寒带、亚寒带、温带几个气候带上。1月份平均气温为-1~50℃,7月份平均气温为1~25℃。矿物资源十分丰富。铁矿、石油、天然气、铜、森林和水力资源等,均居世界前列。仅西伯利亚能源储量就占世界储量的1/3。煤储量占原苏联的70%。非金属矿藏也极为丰富,石棉、石墨、云母、菱镁矿、刚玉、冰洲石、宝石、金铡石的储量及产量都较大。宝石和金刚石的主要产地在雅库特自治共和国西部。钾盐储量与加拿大并列世界首位,钾盐产地遍布全国各地。水力资源也相当丰富。技术上可利用的水力资源,亚洲部分占81.7%。仅西伯利亚水力资源就占原苏联水力资源的61.8%。森林覆盖率为35%,木材的总积蓄仅西伯利亚和远东就达600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占原苏联的77%。渔业资源更为丰富,生物资源总量有2580多万吨,鱼类为2300万吨。 社会 〔人口与民族〕俄罗斯联邦的人口居世界第五位。进入80年代,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1987年全国出生人口250万,1989年减至220万,1991年再减至180万,人口死亡率1992年将比1991年同期增长15%。俄罗斯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人口总数的82%,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8%以上,其中鞑靼人640多万,占3.8%,乌克兰人占3%,楚瓦什人占1.2%。其他还有巴什基尔人、莫尔多瓦人、达格斯坦人、白俄罗斯人、马里人、犹太人、车臣人。居住在科尔巴多尔群岛的阿留申人,人数最少,仅有500多人。 〔语言与宗教〕俄罗斯境内的民族语言分为4大语系,即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俄语为主要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是俄罗斯联邦各族人民进行民族交往最常用的语言。俄罗斯联邦境内宗教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佛教(刺嘛教)和犹太教等。基督教以俄罗斯东正教流传最广,人数最多,教徒约有5000万。 〔民风民俗〕“面包和盐”铺着绣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盘上放上大圆面包和面包上面放一小纸包盐。捧出“面包和盐”来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 亲吻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 *称呼俄罗斯的姓名包括三个部分,依次为名、父称、姓。女人结婚后一般随男人姓,有的保留原姓。在俄罗斯人当中,不同的场合不同对象有不同的称呼。在正示公文中要写全称,非正式文件中一般名字和父称写缩写。表示有礼貌和亲近关系时,用名和父称。平时长辈对晚辈或同辈朋友之间只称名字。在隆重的场合或进行严肃谈话时,用大名。平时一般用小名。表示亲近时用爱称。对已婚妇女必须用大名和父名,以示尊重。工作关系中可称呼姓和职务,再加上“同志”的词。

俄罗斯文学

填空1’×5 单选1’×5 阅读理解40’ 论述20’×2 普希金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短篇小说《驿站长》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题,以满腔同情描写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驿站长》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开山之作。整篇小说通过作者虚构的人物别尔金三次访问驿站,描写了驿站长一生悲惨的命运。 《别尔金小说》中感伤主义最浓烈的要属《驿站长》。主人公普通的驿站长萨姆松·维林与自己的宝贝女儿冬尼亚艰难维持着驿站的生计,聪明可爱的冬尼亚善解人意,能为老实的父亲平息一次次客人的怒火。但这样平静的生活却被路过的军官明斯基打破了。他骗走了驿站长唯一的女儿,从此驿站长痛苦不堪,贫困潦倒,几次寻女无果,郁郁而终。 驿站长维林长久过着被侮辱被欺压的生活,他生命中唯一的安慰和幸福是女儿冬尼娅,然而这仅有的幸福也被过路的军官明斯基夺走了。作者通过维林四次寻女,逐步展示了贵族军官的凶暴和社会的不公,揭示了小人物惶惶不可终日处境的社会原因:是他们卑下无权的地位,是统治者的骄横暴虐,是专制农奴制度的反动黑暗。 普希金塑造人物简洁鲜明,但并不单薄。小说中维林扔掉明斯基的钞票,后又回去寻找的细节,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展现出来。同时,对明斯基的描绘也没有止于花花公子的形象,毕竟他对冬尼娅没有始乱终弃。 小说结尾,冬尼娅回来了。这个美丽、勤劳的姑娘,这个维林视为珍宝的女儿,是来求得父亲的谅解,是来弥补心灵的愧疚,可面对的却是老人凄凉的坟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何等的创痛,又是何等的无奈与悲哀啊! 莱蒙托夫 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诗人之死》创作背景 1837年2月10日,俄罗斯新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在与逃亡俄国的法国保皇党徒丹特士的决斗后死于非命。这场决斗实际上是上流社会对普希金的侮辱所酿成的恶果,官方舆论千方百计地掩盖诗人之死的真相。莱蒙托夫出于对伟大诗人的热爱和对沙皇尼古拉一世黑暗统治的义愤,写下了这首不朽名诗:痛揭诗人之死的谜,猛追凶手的宫中后台,在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头一个喊出了与沙皇抗争的人民心声。这首重量过千钧、锋利如匕首的悼亡诗,震动

俄罗斯文学讲稿

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改革,因此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表面上看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也可获得“土地”,但实际上改革仍保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农奴依然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境地,他们必须向地主交纳大量的“赎金”,还得承担种种“义务”。因此,列宁曾指出这次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更大程度的掠夺。 改革后,农民加剧破产,深受地主和资本家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三年中农民运动多达2000多次,为此,沙皇政府加强镇压,一方面顽固地维护农奴制的残余,另一方面加紧对进步思想界和文化界的镇压,封闭进步刊物,逮捕和流放进步作家,如《现代人》杂志被查封,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流放。在俄国历史上再次出现白色恐怖时期。 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小时候父母较少过问他的事,全由其保姆带大。他自幼勤学,酷爱文学,博览群书,(同时又从保姆那里汲取了大量的民间故事的文学营养。 普希金12岁考入彼得堡贵族学校,在那里深受自由思想的熏陶,萌发出文学的天赋。15岁首次发表《致诗友》一诗,次年一月又公开吟诵自己的诗歌《皇村回忆》,连他的老师杰尔查文都自叹不如。高中毕业前夕,他写下《离别》和《在毕业前夕致同学》两首诗作为公开考试,诗中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决心投身到民众中去的革命精神。毕业后,他去彼得堡外交部供职,从此开始步入上流,一度迷恋舞会,1829年30岁的普希金斗胆向莫斯科大美人17岁的冈察洛娃求

婚,但遭到拒绝,因失恋的痛苦他随军离开莫斯科,去高加索旅游。次年4月他再次求婚,终于得到应允。 1837年普希金因与法国军官丹特士提出决斗,在决斗中受伤,三天后死去。 莱蒙托夫出身于一个古老而又贫穷的贵族家庭,在中学时代就深受普希金和拜伦的影响。14岁就开始写诗。1837年为悼念普希金的死他写下《诗人之死》一诗,愤怒谴责沙皇政府,认为诗人死于政府的阴谋。因而激怒了政府,被流放到高加索。1841年莱蒙托夫在一次与旧日同学的决斗中丧生,至此,俄罗斯诗歌“新的太阳也陨落了”。 30年代末,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死于非命,给俄国文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4年后,俄国文学再度受损,莱蒙托夫又死于非命(决斗)。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新的太阳也陨落了,使可怜的俄罗斯文学成了孤儿”。 别林斯基是俄国第一位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评论家,是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他出身于平民医生家庭。1829年他考入莫斯科大学,在那里组织过学生文学团体。1832年他因写了一部反农奴制的剧本被学校开除。次年,他便开始文学评论活动。1839起他担任和主持《祖国纪事》杂志评论栏。1847年他又转到由涅克拉索夫主办的《现代人》杂志。由于他的出色的评论活动,这两家杂志成为40年代俄国最先进的杂志。1848年,政府准备拘捕他,但他不久就病

俄罗斯文学赏析

19世纪俄罗斯爱情诗坛上的奇葩 —读《致凯恩》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绝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 狂暴的激情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面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失去了神往,失去了灵感, 失去了眼泪,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爱情。 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 于是在我的面前又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狂喜地跳跃, 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神往,有了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致凯恩》写于1825年。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普希金在彼得堡和她相识。1824年8月,普希金在宪警的押送下被发配到原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陪伴他的只

有年老的奶娘。1825年夏天,凯恩凑巧到与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毗邻的三山村中一位亲戚家做客,从而得与诗人见面。普希金与凯恩一起散步、交谈,度过了几天美好的时光。凯恩离开三山村的这一天,普希金送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二章给她,其中就夹了这首诗,署的日期是“一八二五年七月十九日”。凯恩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他清早赶来,作为送别,他给我带来了一册《奥涅金》的第二章,在没裁开的诗页间我发现了一张折成四层的信纸,上面写有‘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等等。当我准备把这个诗的礼物放进盒子里时,他久久地看着我,然后猛然把诗夺了过去,不想还给我。我苦苦哀求,才又得到它,当时他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诗人在意外的欢欣之中写下了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 《致凯恩》这首诗歌是情诗的典范之作,是普希金写得最美的一首。普希金的爱是幸运的,凯恩给了普希金两个美妙的瞬间,而她自己却因普希金的诗而获得了永恒。在手稿上,普希金在这首诗边上还画了一幅凯恩的速写头像,凯恩曼妙的形象、温柔的声音和天仙似的倩影,都永久地定格在普希金的诗歌中。《致凯恩》写的就是这种瞬间的爱的感受以及由之带来的长久的爱的回味。爱,往往是一见钟情式的,在一个瞬间突然产生的。爱,又可能是朦胧的,生成之后仍往往不能被清晰地意识到,待到某一类时机的出现,情感的闸门才可能被突然地打开。诗的第一节写诗人当年在彼得堡遇见凯恩时的美妙情景。“幻影”、“精灵”,美得让人目眩神迷,美得几乎如堕梦境。第二节写那一瞬间给诗人留下的长久的记忆,第三节写爱的淡忘,第四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