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求真求善与科学技术

儒学的求真求善与科学技术
儒学的求真求善与科学技术

儒学的求真求善与科学技术

丁原明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儒学作为以直觉内省为指向的德性建构体系,其与以认识和控制自然为指向的科学技术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是一个不证自明了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儒学与科学技术相隔绝,也不意味着前者与后者处于绝对排斥的状态,而是在思维意向上或价值取向上,两者具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性。

一般以为,科学是求“真”的学问。但是,属于求“真”的学问不啻科学,其中儒学也有求“真”的意向活动。故欲探求儒学与科学技术的关联性,就必须从分析其求“真”的意向活动说起。

儒学的求“真”,首先表现在它对“天道”的理解上。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表白他“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此“天命”虽然主要是指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但其中也内含着对外在于人身的客观化存在的“天”的某种认知和了解。大概正是受这种思维意向所驱使,孔子有时把“天”视作自然的存在,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并在意识行为上坚持“不语怪,力,乱,神”(《述而》)。这些言行,都可纳入求“真”的范畴,其与科学精神并不牴牾,难怪陈独秀在《孔子与中国》一文中称赞“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后来,荀子则直接把“天”视作客观存在物,认为天的规律与功能同人的意志情感没有必然的联系,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他发展了孔子关于“天”的客观规律的含义。而到宋儒,张载概括了天文、地理、历算、生物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于解释宇宙现象,提出了“天包载万物于内”(《正蒙·乾称篇》)的天体观,认为“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此天地之常体也。”(《正蒙·参两篇》)上述看法,是“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这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①。

其次,儒学的求“真”意向活动还表现在对知识的强烈追求上。它虽然没有创制出西方那种建立在主客二分哲学基础上的发达的知识论系统,但却提出了具有认知倾向的名实、思学、知行、言意、能所、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等一系列概念、范畴或命题。就拿名实关系来说,孔子提出的“正名”虽然局限于政治领域,只是辨正名分、名称,但却影响了先秦对名实问题的讨论。到荀子,他明确提出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北京),1977年,第292页。

了“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的思想,指出名称或概念是反映事物的,并由此论证了制名的目的、原则等问题,强调确定名称同异的根据是感官对事物的感知,初步将认识论与逻辑学整合在一起。再拿知行关系来说,这堪称中国传统哲学一以贯之的重要命题。尽管各家各派的哲人对此回答得很不一致,但它却涉及到知识的来源及人的思想、认识与其行为、行动的关系,包含着一般认知的意义。仅就儒学来说,孔子提出的“学而知之”的观点,实兼“知”、“行”二义。荀子则对知行关系作了深入探讨,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而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他从理论上研究了宋明以来的各种知行观,建立了“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说。不仅如此,儒家先哲在论述知识论问题时,往往是以辩证思维作审视的。例如:孔子对治学和为人处世提出了“叩其两端”的思维方法,并断言“过犹不及”。《周易大传》更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新之谓德,生生之谓易”等光辉命题。张载则以“两”、“一”表示事物的对立与统一,指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正蒙·太和》)。尽管儒学的这种求知与思维活动偏重于获取道德知识,甚至最终落脚于人的道德修养,但其从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知识、尊重知识的理性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而科学的基本特征是理性和实证,虽然儒学没有发展出实证科学,但其所内含的求“真”、求“知”理性精神却与科学相对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儒学与科学技术并不隔绝,它不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与传统科学技术交织在一起,而且还出现了不少集儒学与科学于一身的学问家。

儒学不仅具有求“真”、求“知”的理性精神,而且它更具有求“善”的价值取向。由于儒学把人的内在价值和人本身的问题作为思考对象,始终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终极目标,故可以说它是一种既求“真”而更求“善”的学问。

就其求“善”来说,当孔子说出他“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时,就意味着他把“天”视作对象化的真实性存在的动机,在于赋予“天”以价值的属性,并教人按照“天”的价值法则来把握人生修养的历程,最终攀向那个“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成圣成贤的至善境界。即使孔子提出的作为“学而知之”的题中应有之义学诗、学礼等,其着眼点也在于社会和人生道德修养,以便构筑起“善”的价值体系和人际关系。其后,无论孟子高标人性本善抑或荀子说“君子之学也,美其身”(《荀子·劝学》),都没有离开求“善”的宗旨。特别是《大学》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纲领八条目”作为“学”的内容,其价值取向就“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正因为儒学始终把“善”作为不可改易的价值取向,所以《汉书·张汤传》曰:“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也正因为儒学属于“善”的价值体系,所以其提出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等,也都纳入了“善”的范畴。

然而,儒学以“善”为价值取向,并不等于它与以求“真”为指向的科学技术构成对立的关系,也不意味着它必定就排斥科学技术。实际上儒学虽然以求“善”为归宿,但这是以求“真”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它的眼下,只有作为“真”的存在才有可能被认为是“善”的。换言之,这不过是展示了儒学的一种既求“真”而更求“善”的独特视角。倘若从抑制现代科学技术膨胀和滥用的视界看待儒学的这种真善观,它对于调谐当今世界所出现的“真”与“善”的矛盾,将是大有裨益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求“真”活动,在给社会带来丰盈物质财富的同时,的确也滋生出种种负面效应,影响了人类的福乐,甚至造成灾祸苦难。诸如危害生态环境的化工技术,危害人的生命的军事技术、制毒技术,以及由于高新技术发展得太快而使人难以接受和控制,以致把人沦为一种驯从生产的工具性存在等,几乎充斥着“后工业社会”的各个角落。面对科学技术的这种求“真”而失“善”的困境,科学技术中性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不负荷价值,科学技术应用才负荷价值,声称与科学技术相伴随的那些负面效应同它本身无关。科学技术价值论则认为科学技术本身负荷着价值,无论其发明或使用都负荷着人的目的与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手段。尽管它们两者对科学技术是否具有价值争论不休,但从中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求“真”活动,它必须以价值上的“善”作校航。当然,科学与技术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着眼于原理的发现,有时出于猜想,有时出于无意,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物化形态,它的发明与应用都受一定目的所导引。然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耦合联动的体系,则是一种工具理性,它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用。它究竟对人类是福是祸、是利是害,关键不在于科学技术体系的内部,而在于如何援入人文价值理性来校航其工具理性的肆虐,纠正科学技术只拷问事物的真伪而不能甄辨善恶的单向发展,使其达于真与善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儒学的真善观,它无疑对抑制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各种负向价值,并使其朝着造福于全人类的“善”的方向发展,将大有作为。试问:倘若人类不能确立起充满人文关怀的崇高心灵境界,岂能做到以“真”、“善”对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倘若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专以个我的私利作算计,岂能将其指向“善”的历程?!故无论从哪方面说,儒学的既求真又求善的真善观,都是不排斥科学技术的。

当然,我们肯认儒学既求真又求善,并不意味着它从来就是一个自足而圆满

的存在。特别是相对于自然科学体系来说,由于儒学以直觉体悟为见长,所以它缺乏一个完整的对象性、分析性、抽象性思维,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理性、科学理性,乃至束缚了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使我们民族的传统理性一直停留在价值理性或实践理性的单向模式上。这种情况表明,儒学欲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善于调整和改铸自己,真正接受知识理性、科学理性的洗礼,实现人文与科学并举,达到传统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而儒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对接的可能性也并非子虚乌有,空穴来风。这除了它在思维意向上、价值取向上与科学技术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之外,还由于儒学在“天人合一”思维的大框架锁定之下有一个根源性的普遍性存在,即天道既是宇宙自然的法则,又是人道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终极性根据。这样,天道、人道就是一个“道”,并展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既可作为衡量人性、人伦及社会规范、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又可为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一切操作性行为怎样朝着符合人文精神要求的合理方向发展,提示了相融通的机制和途径。而时下正在大力宣传的“科学发展观”就统摄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开展儒学同科学技术的对话,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靠的制度安排,以及健康的精神方向。所以,儒学只要以厚德载物、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去放眼世界,善于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就能把自己的人文价值之“善”与知识理性、科学理性嫁接在一起,从而在新千年为建设一个真与善相统一的美好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完整版)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单选)

一、单选 1、20世纪下半叶的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形式是科学技术生产。 2、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科管)科学技术。 3、“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这是马克思对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的一段生动描述。 4、为实现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拉开序幕的是惠特尼。 5、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 6、邓小平最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在1988年。 7、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8、“综合就是创造”是日本提出的科技立国的一个口号。 9、世界上首倡“科学是一种建制”的科学学家是贝尔纳。 10、1979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教授所作的三喷注实验,找到了胶子存在的遗迹。 11、中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在60年代中期,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发展了计算方法,提出了层子模型。 12、目前,有些理论这家想建立称为“大统一”的理论,试图把弱-电-强统一起来。 13、目前世界上的高能加速器中最多的是正-负电子对撞机。 14、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高能加速器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5、银河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叫做银河系,大约有2000亿颗恒星。 16、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同光度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它使测定包含这类变星的遥远恒星集团的距离成为可能。这一关系是勒维特发现的。 17、面向观察者运动的光源谱线将向蓝端移动,而背向观测者运动的光源谱线将向红端移动,这是多普勒效应。 18、广义相对论是关于时间、空间和引力的全新的理论,不仅正确地预言了日全食掠过太阳边缘的星光会发生1.75角秒的偏折,而且完满地解释了牛顿引力理论不能说明的水星近日点每百年前移43角秒的现象。 19、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层的大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主要是这些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表面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以及大西洋中一条很长的弱地震带,这些地震带正是板块的边界。 20、更深刻地认识影响所有时间尺度的地球演化的各种过程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最终目标。 21、侏罗记、白垩纪属于中生代,鸟类哺乳动物出现。 22、地球上,有30多万种植物,十几万种微生物,还有100多万种动物。 23、“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质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这句话是恩格斯说的。 24、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模型,宣告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学科――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25、驱动自然世界朝着复杂性前进的动力是自然选择和自组织。 26、达尔文创立了进华论。他提出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是自然选择。 27、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是根据恩格斯的:“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思想完成的,这位科学家是奥巴林。 28、提供“生命可以在原始汤中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产生”证据的实验是米勒。

亲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亲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小学理想教育的深化研究》子课题案例群 钱桥中心小学顾晓军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课上可以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具备讲究证据、实事求是,敢于探索未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才是真正影响到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 希望能通过系列的科学课的学习过程,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或认知能力的做法,全面提高学生多元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改变过去过多地倚重定量评价方法,甚至以书面笔试为唯一方式的做法,采用包括定性评价方法在内的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改变过去将学生放在消极的被动地位的做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案例群主要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自主活动能力,尤其是互相合作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案例1 猜测昼夜成因的教学 师:一个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右边消失,如此循环,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 生:我想是自己转呀!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或者是自己不动,让别人动。 师:怎么动? 生:就这么动。 师:好,我俩来演示一下。 (学生和教师演示) 师:为什么是转动而不是这样移动? 生:因为假如移动的话不可能在看见这个人,这里是这个人消失后一会儿又看见了! 师:好的!我们要根据题目要求来。 师:那么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或者这个人在动,我也在动。 师:到底怎么动?我有点不明白,我俩来演示一下吗? (生上前演示) 师:我怎么走?你怎么走? 生:这样走! 师:就是两个人都向相反方向转,也能出现这种情况。

《儒学、科学与文明刍议》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启发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应用于世界特别是非洲地区,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有着“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受启发于《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祖冲之领先世界千年之久的圆周率π值源于刘徽《九章算术注》“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并有现代意义的。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是开创“私学”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培养“博学通才之士”为方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儒家的“六艺”教育具体付诸教材,即古代经典,这其中遍布古代科学的因子,如《易》,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力;《诗经》中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考工记》则是有关手工业技术的专门著作。 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完全符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即获取信息、提出题目、逻辑推理、检验结果、躬身实践。作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目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后四目是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是为末。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语》,称,“子尽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题目时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当仁不让于师”,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科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就。在规律和制度方面,数学讲“规矩准绳”,天文讲“天行有常”,冶铸讲“合剂模范”,建筑讲“营造法式”。中国传统科技在农业文明中领先于世界,也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从汉唐到宋元,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地区,同西方有频繁的科技交流。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研究,在中世纪1000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有26项技术发明传到西方,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渝生《儒学、科学与文明刍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书·律历志》记载的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启发了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

【课外阅读】学儒与儒学

【课外阅读】学儒与儒学 汉儒扬雄在《法言》上,把儒解释为“通天地人谓儒”,学习儒家学说的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理、规律都能通达明了。儒家之所以能够通达这些规律,是因为儒家是以学“道”为根本,道即自然而然的规律。《周礼?天官》上讲:“四曰儒,以道得民”,意思是第四个执掌是儒,儒用“道”来教化一般的民众,而且民众从心里认同儒的教育,深得民心。 为了说明道是什么,可以把儒家“道”的涵义以西方人所接受的方式进行解释。然而,儒家创立学说的目的,并不是通过解释学的方法,把“道”解释清楚,事实上这也是一件通过解释学不能达成的任务。因为中国古人认为言语是有局限性的东西,无法彻底表达出圣人体悟出的“道”。《中庸》上讲“道”具有“费而隐”的特征:“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道所包括的范围是广博的,所揭示的道理是细微深刻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孔子设立私学、有教无类的目的,是希望他的弟子们通过学习和身体力行自己的教诲,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因为,德者,得也,有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或者称为“圣人”。他们能够体悟到“道”(宇宙人生的自然而然的秩序和规律)的存在,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安排社会生活生产、乐天知命、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道”尽管是一种实存性的规律和秩序,但是如果人们不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道、发现道和实践道,那么道就不能成为现实的道,也就不能为人生提供积极的指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既然“道”不是可以通过研究的解释方式而能有所把握的,而必须是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才能体悟的,那么实践和学习道应当从哪里开始呢? 在儒家看来,尽管道具有“费而隐”的特征,但它并不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恰恰相反,道不远人,而且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它就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贯穿于普通的行为和世俗的事务中。因此,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在求道入德之方上,君子应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这样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下面和小编一起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吧! 读《论语》感悟到儒家文化贯穿两千多年历史,辉煌古代,如今《论语》借助电视、网络、讲座向国内外传播,为建设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做出了贡献。我从养生的立场思考儒学关于人生的基本准则。 1.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的思维敏捷,会学习,学的程度在于“习”,学后会用,必然产生喜悦。“习”是深入体会、反复练习,如弹钢琴,一个指法就练许多天,体育运动每个项目都要天天拼搏。习的目的在于升华,古儒叫格物,真明白了它的意义必然“悦”之。朋友来了可切磋,可升华,可传播,其乐大矣。孔子指出:人要通过学与习去追求人生的最高极点,是内悦;朋友互访,可以从中交换、互补、提高、借鉴、增强气场,使蓬荜生辉、信誉远播;君子应该有内心中的恒定地位,人不知道你的胸襟作为,又怎能生气呢?做人不是给人家看的,而是要担负起为国为民为人类的使命。圣人的这三句话是人生指南针。 2.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语。忠、信、习三者是人永远应对照的镜子。子贡问孔子国家安定政治平稳之道。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国家要强盛,经济要繁荣,人民要信实。三股力量齐备,才能使国安定政治平稳,当力量达不到时,先去兵,经济力达不到可去食,但必须让老百姓对国家有坚强的信仰力。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28年中,经艰苦奋斗,缺兵缺粮食,但人民对党坚信不移,终于建成了中华民族人民民主共和国。 3.天道: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无言”也是一种教育。“道法自然”,神接近天,圣接近地,人要开天辟地,一日九变。既要有理想主义,又要有现实主义。只有理想没有土地者是梦想主义者;只有土地没有天空是务实主义者,二者都不能得到开拓。上天给人自强不息、从容不迫的大气度:地给人以生生不息、温柔敦厚和谦仰的态度,加上人之理想与适应实践创新的摸索,成为伟大的力量,天人合一,与时俱进,一种完美的力量凝聚在心中,即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4.“安贫乐道”:子曰:“贫而乐,富而好礼”。古有愿安贫乐道、寻找心灵的家园的人物如陶渊明。而今小康世界,物质极大丰富,全国老年人老有所养、有所学、有所用,更

儒学与生活考试答案

选择题(60分) 1、(2.00分) ?A.1924 ?B.1919 ?C.1943 ?D.1949 2、(2.00分) ?A.情 ?B.诚 ?C.性 ?D.和 3、 (2.00分) ?A.礼 ?B.仁爱 ?C.乐 ?D.正义 4、(2.00分) ?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舍勒 ?D.笛卡尔 5、(2.00分) ?A.“自强” ?B.“求富”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2.00分) ?A.《诗经》 ?B.《论语》 ?C.《史记》 ?D.《中庸》 7、(2.00分) ?A.费尔巴哈 ?B.恩格斯 ?C.马克思 ?D.黑格尔 8、(2.00分)

?A.希腊 ?B.印度 ?C.美国 ?D.中国 9、(2.00分) ?A.《上经》 ?B.《易传》 ?C.《易经》 ?D.《易·乾》 10、(2.00分)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11、(2.00分) ?A.逃避 ?B.积极 ?C.散漫 ?D.无所谓

12、(2.00分) ?A.平常 ?B.需要 ?C.任用 ?D.庸者用也 13、(2.00分) ?A.顾炎武 ?B.朱熹 ?C.王阳明 ?D.严复 14、(2.00分) ?A.莱布尼茨 ?B.牛顿 ?C.休谟 ?D.欧拉 15、(2.00分) ?A.《史记·孔子世家》 ?B.《太初历》 ?C.《报任安书》

?D.《艺文类聚》 16、(2.00分) ?A.世界 ?B.上帝 ?C.存在者的存在 ?D.自我 17、(2.00分) ?A.胡塞尔 ?B.舍勒 ?C.笛卡尔 ?D.海格尔 18、(2.00分) ?A.唯物史观派 ?B.自由体派 ?C.文化保守主义 ?D.马克思主义 19、(2.00分) ?A.“感觉是最坏的见证”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儒家思想对我国科技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我国科技的影响 摘要:面对科技伦理危机,科技工作者的科技伦理观需要重新审视。科技伦理观的形 成源自传统文化的累积,而中国儒家思想对其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儒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科技之间的关系说明儒学思想不但对古代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规范、导向和推动作用,而且其中的合理思想对现代科技伦理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智慧。 关键词:科技伦理;儒家思想; 古代科技;科技异化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沉淀,在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虽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科技伦理的文化底蕴不足,在现实生活中,新型科技总在社会中存在很多矛盾和争议,科技伦理的规范化、自律化、自觉化程度还不很理想,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迫使许多学者把目光转向了科技伦理的思考。挖掘儒学思想对古代科技发展起到的规范、导向和推动作用,对现代科技伦理的良好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智慧。 一、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科学研究动机的影响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古代中国人自小都学习过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学习文化知识,不能不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儒家经典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教科书,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也不能不学习儒家经典。而且,儒家经典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要进入仕途,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古代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科学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以及学术交往中,大都处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之中,儒家文化是他们心灵、思想、学识、情感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而影响他们的科学研究。这种影响,表现为儒家的价值观对科学研究动机的影响。其科学研究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有助于国计民生。北宋时代的沈括晚年所著《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发明发现、真知灼见,内容涵盖了天文、数学、物理、地质、医学、化学等方面; 他在做官期间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兴修水利,主持了多项水利建设,解除水灾威胁,开垦良田,引水於田上万倾,完成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论语曰: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古代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直接目的在于益国利民,为了国计民生。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中国哲学教研室-道学笔记-修改(

道学·理学 流派 理学中有不同学派,各个学派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互相区别,使理学思潮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或称王学)。这些不同的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或特点,但是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看,主要有三大派别: 1.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 2.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是理学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他们第一次把理作为最高范畴,提出了理本论哲学。特别是程颐,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把理说成是形而上者,把阴阳说成是形而下者,认为理不是阴阳,而是“所以阴阳者”。这就把形而上之理说成世界本原。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理所派生的。朱熹进一步发展了二程思想,完成了理学体系。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理气关系问题,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理有气,但理是“本”,众理之全体,便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太极散在万物,如月亮印在万川。他建 立了理学各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理学集大成者。一般把朱熹和二程、特别是和程颐联系起来,合称程朱学派。 3.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是理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他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提倡自作主宰,建立了初步

的心学体系,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学派。王守仁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以吾心之良知为天理,完成了心学体系,称为陆王学派。程朱理学同陆王心学,是理学中的两个主要唯心主义派别。 5与理学有联系的,还有北宋时的王安石。他推行新法,作《三经新义》,曾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并对老子的道作了新的解释,他的学说被称为“新学”。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道学之所以兴起,实质上就是一场儒学复兴的思想运动,即儒家思想正对佛道二教挑战的所做出的一个创造性的回应。 道学的主要任务是:就外而言,就是攘斥佛道两教,恢复儒学原有的的“独尊”地位,承接先秦儒家的传统——他们所谓的道统,站在哲学的高度论证儒家仁义礼乐存在的合理性,建立起一个取代佛道特别是佛教的新的儒家哲学形态。 就内而言,抛弃汉唐传统儒家粗疏的理论,从儒家原典中发掘新的思想材料,并以之为出发点,对佛道中有用的思想资料进行整合,把儒教经学引向义理之学,进而建立起以伦理道德为宇宙万物本原的儒家哲学。 道学思潮的任务决定了道学思潮的主题。胡瑗在创立其教育宗旨时,无意间揭示了道学的主题,那就是“明体用之学”。胡瑗把道家的思潮所追求的“道”——儒家的“圣人之道”——规定为“体、用、文”三个方面,这是一个十分全面的论述。所谓“体”,属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范

儒学与生活作业答案

选择题 大学的“三纲领”中统领性的纲领是:止于至善20 世纪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想运都是什么:分析哲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格物致知致用亲民不包括以下哪一项:修身20 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现代主义三纲领中具有统领性的是:止于至善我国的思想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23 年《大学》提出的与立德、爱人相对应的纲目共有几条:8 具有解构性的是:后现代主义从儒家大学之道的意义上讲大学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学做圣人自从“五四“以来,中国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下列哪种格局:三足鼎立“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可以指:以上都是就中国的自由主义来讲,今天有一部分自由主义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儒家传统明确反儒家的巨大运动发生在:1919 作为一个思想者,用其所做的观念上的构建来解决问题,它的功能和什么是一样的:宗教所谓“三纲” ,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儒学的命运是:历久弥新中国儒学未来10 年的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是什么:创教,干政我国古代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什么:《典论论文》现代政治对于宗教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什么:政教分离儒家所讲的教化,首先是:诗教中国文化传统中讲的“乐” ,狭义上指的是:音乐礼的本源是:爱的情感或爱儒家认为礼的前提是什么:义教育一个人其实最主要的是什么:情感教育“乾称父,坤称母”出自:《西铭》现代法律的进步性表现为:对情感的尊重和对亲情的尊重所有的社会规范,法德规范,政治规范等他们的基础是什么:道德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亚圣恻隐之心是:仁之端容隐制不是:容忍枉法“博爱”一词出自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中:韩愈下列对于语言和言语的说法,正确的是:言语遵守语言的规则孟子出生于现在的哪个省孟子所说的四端的内容不包括:尊卑之心黄玉顺教授认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自觉回到最初的境界“仁者无敌于天下”是下面哪位名人提出的:孟子阴爻用(六)表示下列哪位人物提出了“善为易者不占”的观点:荀子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期的文明不包括:古埃及文明冯友兰现实认为“元亨利贞”的“贞”是:末期下列不属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到的世界文明的三大中心是:法国. 1923年,思想界分化成的三大派不包括:民主主义所谓“二希”传统,具体指的是古希腊文化传统和希伯莱文化传统。对“现象背后一无所有”是谁提出的:歌德中国自由主义的理念最早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错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在走向近代化、现代化,或者也可以说是在走向现代性:内圣和外王 下面不属于“四端学说”观点的是: 智慧之心。孟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心性论。秦朝统一全天下用的是哪一学派的学说?法家。孟子所说的四端的内容不包括:尊卑之心。孟子的老师是子思。。否。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按照研究过程的不同可将研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开发研究。 2. 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体现在亚历山大时期的___________,他的不朽著作_____________,把前人的数学成果用公理化的方法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3.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______、印刷和______。 4. 近代科学革命是以________创立的日心说为开端,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比利时的解剖学家维萨里的___________一书,揭开了医学领域的革命序幕。 5. 拓扑学是用________研究几何图形在_____________下保持不变的性质。 6.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础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7.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分别于1925年和1926年创立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量子力学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 ____和______,揭开了原子能时代的序幕,标志着原子核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 广义相对论表明:在引力场中,空间的弯曲程度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引力场也大,空间的弯曲也__________。 10. 计算机系统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11. 迄今为止的计算机都是基于匈牙利数学家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思想设计而成的。 12.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物理连接的方式,较常见的拓扑结构有___________、总线结构、环形结构、___________和树形结构。 13. 对应于研究的种基本类型可以将科学分为基础科学、_________和_________。 14. 古希腊成就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___________,被誉为“力学之父”,他在静力学方面的主要成果是用逻辑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__并给出了数学表达式、发现浮体定律、提出计算物体重心的方法等,这在当时达到世界的最高水平。 15. 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_____________发现了圆周率,比欧洲早近1000年。明代时的李时珍著有_____________一书,记载有1892种药物,方剂11000个。 16. 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技术是指陶瓷技术、_________和__________。 17. 牛顿是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______________,使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近代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18. 法国的科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燃烧的_________学说,牛顿和___________发明了微积分。 19. __________发明了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意大利的___________发明了电池。 20. 1755年,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___________。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的是法国动物学家___________。 21. 新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他提出种质选择论,19世纪50-60年代,奥地利的科学家_________发现了遗传定律。 22. 突变理论主要以_________和奇点理论为工具,通过对稳定性和_________的研究,提出系列数学模型,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中所发生的不连续的变化过程。 23. 化学键主要有_________、共价键和_________。 24.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 25. 生殖细胞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与解析: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重庆交通大志坚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特殊黏合剂,可以让沙子变成拥有生态——力学属性的土壤。人们欢呼“只需两分钟,沙漠变良田”、“沙漠即将消失”…… ②某公司为使产品畅销打出广告:本公司历经数十载,运用高科技手段,研发出新型保健产品——“墨西哥保健帽”,帽檐底部所产生的“戈德斯通玻色子”可以令佩戴者永葆青春,活力无限。佳品有限,欲购从速。 ③近年来,一种神奇的“钛项圈”流行于世,厂家宣称该产品能通过导电根治颈椎病。纵然权威医学家指出此项圈并无实际功效,消费者却依然疯狂购买。 当今时代,科学在人们的生活中的确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上述材料,你怎样认识和评价科学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支柱,是科学界的行为规范,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道。在国际社会,造假者一旦被揭露,无不身败名裂,逐出科学共同体。河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这样的科研领导机构,做出严重违反科学精神的结论,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这不是一般的缺乏科学精神,而是公然践踏科学精神。 有识者认为,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知易行难。 弘扬科学精神,要防止蒙昧主义和神学迷信、技术至上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力越来越大,技术至上跟科学主义也在抬头。技术至上和科学主义就是把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科学和科学精神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就了荒谬绝伦的东西。 回顾中国科技史,虽有四大发明,有若干独创的科技成果,但精神层面的认知,理性的认识和规律性总结,这方面的知识,微乎其微,不免让人扼腕。中国有辉煌的科技史,但没有科学认知的理论总结,说到底就是缺乏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何?求真理是已。”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发表的《科学精神论》是中文文献首次用到“科学精神”这个词并作了阐述。梁启超在演讲中指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作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方法,叫作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三个关键词:求真、

儒学与传统科技的实用性

儒学与传统科技的实用性 医学为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甚至有“十儒九医”之说。 在儒家崇尚务实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以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二者兼顾为其特征。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要使“黎民百姓不饥不寒”,国家兴旺,实施儒家的“王道”政治,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农业这一行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官宦,“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位。 因此,大官研习农学者大有人在,直至明末重臣徐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不仅有《治蝗疏》、《蕃薯疏》等专业的奏文进上,甚至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试验园地,躬耕农桑,有《农政全书》这样带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问世。至于“不仕则农”,亲自钻研农业生产技术,认真记录和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知识分子历代都有。这是中国农学取得高度成就的一个基本条件。 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与儒学的仁义道德一致,称为“仁术”;儒家还以为医家治病的道理与治国的道理相一致。韩愈《杂说》、顾炎武《日知录》都以医学之事比附天下政事。医学为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甚至有“十儒九医”之说。仅以宋代儒林为例,政治家王安石、文学家苏东坡、科学家沈括、理学大师朱熹等,皆通晓医学。他们使中医药学望、闻、问、切“四诊”、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针灸推拿、汤丸膏散,等等,成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座宝库。 至于天文算学,因“历法乃国家要务,关系匪轻”(康熙皇帝语),被视为历代王朝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天”的标志;而且“观象授时”,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自汉以来,历代王朝政府机构中都设有大规模的皇家天文机构进行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即使在大战乱的时代也没有中断过。所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之丰富为世界之冠,历法也备臻精确。 数学“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汉书·律历志》)。传统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分类,列举246个数学应用问题求解,很有实用价值。 南宋天文历法算学家祖冲之“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同皇帝宠臣戴法兴的廷辩中,有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窍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体现了大无畏的科学精神。他利用极限方法计算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以逼近圆面积,得出了准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圆周率值π=3.1415926……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

儒学与人生

1.(本题分值:2)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哪部典籍? A.《汉书》 B.《周易》 C.《孟子》 D.《论语》 标准答案:D | 本题得分:0 2.(本题分值:2) “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指的是什么? A.做人 B.做给自己看 C.作为 D.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 标准答案:D | 本题得分:0 3.(本题分值:2) “古之学者为己”中“为己”指什么? A.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 B.为自己名利 C.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D.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 标准答案:A 本题得分:2 4.(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标准答案:A 本题得分:2 5.(本题分值:2)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出自哪部典籍?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史记》 标准答案:A 本题得分:2 6.(本题分值:2) 根据钱逊教授所讲,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谁在清华大学抄写了一张《满江红》的字报? A.巴金 B.郭沫若 C.闻一多 D.钱钟书 标准答案:C 本题得分:0 7.(本题分值:2) 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 A.周易 B.中庸 C.大学 D.论语 标准答案:A | 本题得分:0 8.(本题分值:2) 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原则? A.“用力少,见功多” B.“重义轻利” C.“以义导利” D.“以义为本” 标准答案:A | 本题得分:0 9.(本题分值:2)

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 A.人生 B.理论 C.儒学 D.传统道德 标准答案:A 本题得分:0 10.(本题分值:2) “身心和谐”中“心”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 A.心脏 B.人的精神 C.心思 D.心情 标准答案:B 本题得分:2 11.(本题分值:2) 儒学的根本是()? A.民与君 B.三皇五帝与大同社会 C.人与仁 D.人与人 标准答案:C 本题得分:2 12.(本题分值:2)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 A.重复性 B.时代性 C.象征性 D.历史性 标准答案:B | 本题得分:0 13.(本题分值:2)

浅谈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题目:浅谈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姓名:李焘 专业:物理学类 学号:20112200207

浅谈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从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各种合成纤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衣着面料;农业的增产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改善了人民的食品结构;至于汽车、飞机的发明和普及带给人们交通的方便、快捷;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了平均寿命;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电灯、电话、家用电器的普及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发展却离不开物理学…… 关键词:物理学科学技术关系 一、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在物理学中每一项科学的发现都成为了新技术发明或生产 方法改进的基础。 在18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生产时 代,蒸汽机的不断提高改进,物理 学中的热力学与机械力学是起着相 当重要的作用的。 19世纪中期开始,电力在生产技术 中日益发展起来了,这是与物理中 电磁学理论建立与应用分不开的。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诞生了近代物理,开创

了微电子技术的时代。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等随之应运而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量子力学也就没有现代科技。 20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超导体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磁悬浮列车等。80年代,我国高温超导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并重新排列原子或者原子团,使其具有人们希望的特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现是一个新兴的又应用很广泛的前沿技术。秦始皇兵马俑的色彩防脱。 在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物理,能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激光物理的进展使激光在制造业、医疗技术和国防工业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学。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是储存和传递生命信息的物质基础。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卡文迪许(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实验室成功地测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 物理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既为物理学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了现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打下了物质基础。

务实求真

求真务实精细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普通高中考查组 根据胶南市教体局2007年教育干部培训班的安排,10月23—28日,市教体局崔德福局长和丁光富副局长带领各普通高中学校校长一行11人,到江西师大附中、江西临川一中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学校领导的介绍,就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分层 从考察学习的情况来看,省外知名高中教学的实施以及优秀学生的培养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学习与交流。学校的做法印证了我市近几年开展的分层教学、名师培养、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力推进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捆绑考核等方面的措施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市在教育干部的作用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教学环节的精细化、尖子生的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从外地名校的办学经验看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下面就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学校介绍 (一)临川一中: 临川一中创建于1955年,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江西省领先地位。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新生2.6万人。特别是近几年,连创江西高考历史之最:2004年12人考取清华、北大,2005年14人考取清华、北大,2006年24人考取清华、北大,有一人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三人分别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录取。2007年高考38人考取清华、北大,3人分别被香港和新加坡院校录取;文理科600分以上考生达568人,19人进入全省前26名,一本上线人数1208人,二本上线人数2521人。学校先后被评 为“中国百强中学”和“江西省人民满意的十大品牌中学”。 (二)江西师大附中: 江西师大附中是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创办于1954年9月,建校近五十年来,附中以其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校风优良,人才辈出而

《儒学与科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儒学与科学 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势同水火。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华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但从本质上说,儒学市一种追求以人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求真是基础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科学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巷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度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善以及求善的方式方法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儒学的可信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鼻血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市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认为:“仁之实,事实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

也。”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于德。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与所谓见闻者不能生其心”。戴震则提出了“德行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行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的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兴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所以,儒学并非与求真绝缘,也绝不反科学。只不过在儒学看来,求真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譬如,敬授民时,需要天文历法;“安民富而教之”,需要农学;“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需要医学;治国安邦,需要地理学;等等。 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向导和规范。求真有端正目的、提高效率的问题,二者均需要善的导向和规范。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有;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扫除儒家经典所包含科技知识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也有一定助益。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家应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