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师时代要求

终身学习师时代要求
终身学习师时代要求

专题讲座

08 规范第六条终身学习中,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一、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崇尚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和推崇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认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教师从事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学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要遵循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教师崇尚科学精神,就是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严格遵循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办事。

教师具有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及意义。知识既有事实层面,又有价值层面。近代以来,我们较多地强调事实层面的知识,或者过多地强调知识本身的事实及原理。一位有科学精神的教师会十分执著地追求科学知识所蕴涵的价值及意义,尊崇科学精神,并善于将这种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以激起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

教师具有科学精神,还反映在教师严谨治学的品格以及务实认真、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等人格特质也会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老师,不懂得科学遵循规律的老师,毫无疑问,他的工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教师崇尚科学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是 1965 年时任联合国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的,自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政策或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 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举行了“ 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 ,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自此,终身教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运动。

终身学习的涵义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终身教育的理念是 20 世纪最富有冲击力的教育思想, 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学会关心: 21 世纪的教育》指出,为适应 21 世纪的要求,教育体制不同于目前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 1996 年,德洛尔主持的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贯穿人们一生的学习,是进入 21 世纪的一把“钥匙”,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设想,如果一位教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同年龄和知识梯度的新老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师生观。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学术精神,造就创新人才。

第二,针对少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与判断能力,因循守旧、习惯模仿、缺乏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越来越受人类重视。科技进步,知识、经济和信息发展加上政治变迁,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个人潜能的变化是终身教育思潮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历史背景。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教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垄断者,抱着学历证书、躺在功劳簿上而抱怨“ 谁动了我的奶酪” 的人必将被淘汰,“ 逆水行舟,慢进则退,不进则亡。第三,针对一些老师,很少读书,只求文凭、不求水平;只求学历、不求学力;只求职称、不求称职的现象。

资料:教师教育标准正酝酿出台多数老师或不合格

今年六月,据法制晚报报道: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确立了“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

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告诉法晚记者,该标准意味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要进行大改革,改革后的师范课程将着重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钟启泉教授说,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教师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所以新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 ( 学生 ) ,杜绝“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钟启泉表示,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分析其原因,他认为,这主要归结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 50 年,现在使用的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理论,尽管有过一些改革,但是目前仍然是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是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钟启泉教授特别强调:“我提到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 2010 年 06 月 28 日 09:00 来源:新华网)

3 、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终身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终身学习看作是教师的一

种社会责任,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求。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强则民族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良好的素质并不是表现在一纸文凭上,教师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只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原有知识的掌握,满足于原有教育经验的积累,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提高自身知识传授能力的同时,着重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不仅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

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面对东西方不同文化思维的碰撞,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压力,他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疑惑,具有“ 一桶水” 的教师再也难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必须具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方可担当人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增长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教师的学习就像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样,一天也不能缺少,否则,教师的职业生命将会逐渐枯萎,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教育是需要以品德化育品德、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素质提高素质的崇高事业,教师要终身加强道德修养,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创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是对教师学识水平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08 师德规范要求教师,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叶澜教授就明确说过: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夸美纽斯引用那齐恩曾的话: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如果教师仅仅把教学看成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并以这种思想来统领和指导教学,那么在教学中他(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教书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他只是在砌砖,而不是在建造。再进一步设想,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如何能期待这样的教师去开展创新教育,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的创造者,在创造中快乐地、充实地生活着。新时代的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创新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现代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创造型的教师。

有学者认为:所谓创造型的教师是指教师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又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报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

日本学者恩田彰对创造型教师提出 9 点要求:( 1 )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动机并及时给予评价;( 2 )要善于使学生自发地学习并发挥他们进行研究的主动性;( 3 )要善于创造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学习环境;( 4 )要善于提出适当的课题不使学生气馁;( 5 )要善于创造令人感到温暖的互相谅解和理解的气氛;( 6 )要善于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性;( 7 )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形成概念;( 8 )要善于创造性地组织小组学习;( 9 )要善于建立与各类专家协作的体制,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学者认为,创造型教师要具备如下特点:( 1 )具有现代师生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2 )具有现代教育的目的观、人才观、德育观,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 )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 选自《现代教师人格塑造》,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10 月 ) 创造型的教师是指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来发现和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否则,就不是一位好教师。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把传递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发展的过程。过去那种往往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受纳器”而单向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是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

案例:深圳新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吴泓,是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教师,他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教学之余细心研读了《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国语》等。为了读懂这些经书,他又细读了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陆宗达的《说文解字通论》、《训诂学》和洪诚的《训诂学》等。读这些经典书籍,他常常会联系教育上的问题来思考,并且把思考记录下来。正是由于有了这样深厚的文化积累,吴泓在语文教学上游刃有余,应变自如。他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国学与学生对话,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引导、启发学生。

吴泓对语文教学现状有着深沉而独特的思考。面对花样翻新的语文教学理论、模式、技术、方法,他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他认为铸就思想、构筑精神、“精神与语言共生”是高中语文走出困境的“第一要著”。并提出语文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以语言技能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的,即侧重于“先技后道”;在高中阶段,则要遵循“必须先道后技”的语文学习规律。

吴泓的创新成果,体现在学生一篇篇思想鲜活语言也鲜活的习作中。于是,吴泓创立了他的“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融合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造出了一种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样板和方式。

( 选自《教育文摘周报》 2007 年 5 月 16 日 )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教会学生学习。教材对教师而言仅仅是一种媒介,教师处理教材时,不能简单地灌输教材,而要高水平地、有创意地处理教材。创造性的知识传递者是一个能处理知识、发现结构、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教育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及展望学科发展前沿的眼光。如果教师具有了高

知识素质,就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把握、发现、处理、驾驭教材的内部组织结构并将其充分地表达出来。

创造型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教师自身教育习惯的一种超越,包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风格、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都可以看作是教育创新。同时,教师正是在这种创造中使自己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多么令人厌恶。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使学生亲和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所以,当代教师绝不能作为一个把知识装入没有情感、没有个性的僵化的物器中的知识贩卖者,而更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智能力得到开启,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并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获得一种生成性的学习工具。这样,他们也就获得了自我成长的翅膀。特别是学生获得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素质后,这种素质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另外,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三、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

马卡连柯说过:“ 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 。学习是发展之本、提高之策、进步之源、成事之基。在学习化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将是终身学习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应当学会学习,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活水源”,这个“活水源”就来源于不断的学习。

教师为什么要终身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教育报告( 1998 ):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指出:“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尖锐的指出:“ 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陶行知先生说:“ 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 他还说:“ 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太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强则民族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良好的素质并不是表现在一纸文凭上,教师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只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原谅他的的不学无术。总之,教师要胜任教书育人和为人类社会造福这一神圣的使命,必须建立起动态的知识库和科学的知识结构,随时补充、更新、调整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知识跟上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教育者必须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学不可以已。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件永远也不能停止的事情。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 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

教师应当学什么知识?

人类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① 谁在学?即学习的参与看。② 学什么?即学习的内容。③ 在哪儿学?即学习的地点。④ 什么时间学?即学习的时间。⑤ 怎么学?即学习的途径和方法。⑤ 为什么学?即学习的目的。在这六个因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 为什么学习” 。无论学习的其它因素如何重要,都要围绕学习目的来运转。学习目的是第一位的。

过去,教师常常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教科书是物化的知识体系,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确定化的知识传播、传授给学生。但现在,我们知道知识是不定型物,就是说,知识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化了的、明晰化了的、“真理”化了的东西,而内蕴着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知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了,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与生命的丰富关系,享受学习知识的愉悦。

当前美国流行教师资格测验——“国家教师测验”( NTN ),从掌握知识的角度对教师资格进行考察,把教师的知识分为:① 教师的一般知识基础,即教师的一般文化背景,如语文、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② 教学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教学的原则和实践知识等;③ 学科知识,即教师对于所教学科具有的知识。

我国学者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主要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有效传授。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条件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决疑难问题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要学会学习,在以上知识观的前提下,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并不是只读书、读死书。教师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能等等。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学习途径可以从书本中学、从网络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教学实践中学,等等。还需要教师学习方式必须发生转变。第一 , 由被动、机械地学习向主动、探究地学习转变 ;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 , 由依赖教才、教参向关注社会实践、经验和其它信息资源转变 ; 第三 , 由盲从权威、迷信书本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 ; 第四 , 由过分关注单一应试知识向注重认知、兴趣、意志、毅力、信仰、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

总之,学习是教师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教师要注意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教师应当怎么学?

1、勤于读书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就曾建议青年教师们要每月买三本书: (1) 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

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 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 关于人 ( 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 ) 的心灵的书 ( 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 。这无非是让教师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是人一生当中最应该养成的一种重要习惯。一个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有了读书的习惯,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才会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走的更远!

案例:教师读书持续走低令人堪忧。2007 年 6 月 27 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公布了在全区范围内进行的一项教师阅读状况调查。“ 目前,有半数以上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到七本。”

此次调查选取了小学、初中、高中 80 所不同类型学校、每校选 12-14 位教师共 1011 人 ( 其中男教师 167 人,占 16.5% ,女教师为 844 人,占总人数的 83.5%) ,她认为:调查结果不容乐观。统计表明,教师阅读时间明显不足。有 53.5% 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教师每周能利用业余时间 1 进行小时阅读的占 15.4% ,每周阅读时间为 2-3 小时的教师占33% ,每周阅读时间在 4-5 小时的教师占 19.2% ,每周阅读时间超过 5 小时的教师占 27.3% ,另有 5.1% 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对于教师职业而言,这样的阅读时间是难以满足知识更新需要的。这种现状绝不仅仅是海淀区的特例,可以肯定的说在全国范围内是具有代表性的。

只有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大脑,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在教学上才会有创新,才会有灵感,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吴非教授说,教师读书是关系到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思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在 2003 年全国“ 两会“ 期间,提出一个设立我过“ 读书节” ,受到两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他倡导教师必须读“ 一百本书” ,的目标,他说: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的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看成是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2、乐于反思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应该学会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的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的交流,并对于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

做有思想的教师,要求教师经常反省自己。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 经验 + 反思 = 成长”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 优秀教师 = 教学过程 + 反思” 的成长公式。

什么是反思?李镇西老师诠释得非常好:“ 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 想' ,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 四个不停 ' :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新。

3、积极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出现,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知识概念和知识观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6 年,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 OECD )在《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关于自然原理和规律的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即关于做事情的技巧、诀窍等方面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即关于谁知道和谁知道做某些事的信息。这四种类型的知识按照个体素质结构由表及里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信息性知识,即事实性和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思想方法性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第三层,经验性知识,是亲身经历或体验到的经验性知识;第四层,是技能,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是能达到自动化程度的知识。由此可知,当今时代知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大大的丰富和拓展了,传统的满足于事实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方法,满足于课堂和课本的学习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的知识结构的构建需要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途径,而实践能为教师学习知识提供背景和条件。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培养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能力。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自己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教师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还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了解许多知识发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及条件,加深对间接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直接经验和知识的获得是需要通过人自己的感观对客观外界的感觉直接得到的,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践是教师完善知识结构的主要步骤。我们知道一般人的学习主要学习两类知识即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而通过书本学是间接知识,即是已有的、是概括的系统化了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前人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的结晶,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要正确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间接知识同样离不开实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那样:“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学会学习无疑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因为学习使人自强,让人发展,教人创新。教师要务实求真,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增长和应用知识,学会怀疑和创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与学之间循环发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形象概括出的治学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师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要具备为教育事业的执著之心,要站得高,看得远,立志高远。要甘于寂寞吃苦,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无悔无怨,踏踏实实的努力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最后才能达到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碰撞、总结、反思,最终成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发展之道路,并成为教育家。

终身学习的客观必然性

一、终身学习的客观必然性 (一)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知识的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的更新急剧加速。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有了迅速增长。20世纪前50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也愈来愈短。从电能的发现到建立第一座发电站用了282年,而激光的发明到应用只用了2年时间。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现实的挑战,使现代人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那种结束学校教育、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体制已成为历史。教师要想使自己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终身学习。 1、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客观需要。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从没有像今天变化得这样快。过去需要几代人完成的变化,现在不需要一代人,甚至每几年就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在这种急剧变化的社会里,人们自少年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习惯、思维方式等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需要。现实强迫人们要不断地做出新的认识和判断,尽快获得认识和适应时代的能力,坚持学习,保持与时代的平衡。

2、终身学习是面对知识爆炸性增长的必然选择。伴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知识呈现出爆发性增长。不断革新的计算机与光纤网络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相结合,将知识的编码、储存、传输、扩散速度极大地提高,方式极大地简化,成本极大地降低。知识量猛增,而知识的更新周期愈来愈短。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是80到90年,19世纪是30到40年,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15到20年,70年代以后是5到10年,90年代以后是3到5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学习贯穿自己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终身学习是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迫切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项目层出不穷,评价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标准在不断提高。一方面失业在增加,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者。避免自己陷入结构性失业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让就业的过程成为一个永无停止的学习、提高的过程。 4、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为学习创造了条件。人们有可能拿出较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学习也逐渐会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内容,伴随我们走过一生。 (二)、终身学习是提高完善自我、适应时代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都能够创造知识,人人都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世界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水准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升,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互联网+时代的校园,将不单纯是指物理意义上圈在围墙里的几幢教学楼,而是现实与虚拟无缝结合的学习场所。网络已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教育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通过互联网实现。 3、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将以活泼有效的师生互动代替传统的知识灌输与接受。借助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老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教学平台,与老师自如交流,跟同学顺畅沟通。 4、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能够移动的,是能够个性化的。学生即使因特殊情况请假在家,也能通过互联网与同学一起远程学习。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手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化,从死记硬背迈向探究式学习。 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点以及信息技术水平提出挑战。在“互联网的冲 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为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的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学习软件持续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要改变“课本+黑板+粉笔+灌输”的教学程序,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既要有过硬的学科知识,又要具备相当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要具备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需要,选择适用的教学媒体或工具来规划、组织课堂教学的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课堂、数字化师生交流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和主体。 2、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发展提出挑战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互联网上的信息并非都是积极向上的,网络上也存有着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等非法、不良信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这些信息的存有和传播很容易致使青少年道德迷失、甚至走上歧途。在实行“互联网+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身心发展、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准确的理解和使用互联网,准确辨别互联网上的信息,避免学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误入歧途。

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一、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崇尚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和推崇科学精神。教师崇尚科学精神,就是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严格遵循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办事。 2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第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同年龄和知识梯度的新老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师生观。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学术精神,造就创新人才。 第二,针对少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与判断能力,因循守旧、习惯模仿、缺乏创新精神。 第三,针对一些老师,很少读书,只求文凭、不求水平;只求学历、不求学力;只求职称、不求称职的现象。 3 、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 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夸美纽斯曾引用那齐恩曾的话: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如果教师仅仅把教学看成是一项技术性

的工作,并以这种思想来统领和指导教学,那么在教学中他(她)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教书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他只是在砌砖,而不是在建造。再进一步设想,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如何能期待这样的教师去开展创新教育,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三、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 (一)教师应当学什么知识? 过去,教师常常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教科书是物化的知识体系,教育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确定化的知识传播、传授给学生。但现在,我们知道知识是不定型物,就是说,知识不再仅仅是一个客观化了的、明晰化了的、“真理”化了的东西,而内蕴着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知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了,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与生命的丰富关系,享受学习知识的愉悦。 我国学者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主要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有效传授。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条件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决疑难问题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

老师要不断进取、终身学习

老师要不断进取、终身学习 [日期:2012-11-22] 来源:作者:陈卫芳阅读:637 次 老师要不断进取、终身学习 老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来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少教育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提高自我,实现人身价值。 一、敬业爱岗、履职尽责 教师的工作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要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人们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是啊,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汶川地震中为了学生而献身的老师们就是我们的楷模,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社会,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换来了千万家人的幸福。 二、关爱学生、厚爱学困生 在教育教学当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我们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有一名女生,她成绩平平,也很听话,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性格内向、不自信,缺乏生活的勇气。在经过我与她的多次谈心后,她改变了许多,她变得大方、自信了,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在学习上,她变得更加努力了。通过她的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行为习惯特差生,更是要向歌曲中说的那样:“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他们既要严厉,又要对学生细小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育教学当中,我经常

第五单元-第3课-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教案

第5单元第3课第1课时第三课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不同价值取向 北京市商业学校孙明利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明确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不同价值取向,评价职业生涯发展的要素,科学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不同价值取向,评价职业生涯发展的要素,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调整、评价的必要性,理解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形成科学评价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培养成功者的心态,把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努力追求职业理想的实现。 运用:认真践行发展措施,学会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教学重点 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不同价值取向。 教学难点 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不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围绕“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8种价值取向”组织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课时分配 一课时。 必要说明: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下就教材中的“案例故事他的规划适合吗?”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准

备,课上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触景生情)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教材中的案例故事,“他的规划适合吗?”“小陈”的陈述、同学七嘴八舌的议论、老师的客观评价使学生进入情境。(触景生情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师]设问。 1.小陈的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定得合适吗? 2.你能为小陈的发展措施提点建议吗? [生]积极讨论、发言、提问。 问题:评价职业生涯成功有标准吗?标准是什么? [师] 对成功的理解因人而异,职业生涯规划是用来规范自己、鞭策自己的,符合自身发展条件,能真正促进发展的规划,才是有用的规划。评价职业生涯成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随即板书节题、框题) [讲授新课] 第三课,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一) 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不同价值取向 1.不同的人对职业生涯成功的理解不同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职业生涯是成功的? [生]有金钱、地位等。 [师]除了金钱、地位,还有其他方面吗?请看多媒体,你认同哪一种职业生涯成功的价值取向? (多媒体显示) [生]同学充分选择、排序。 [师]虽然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职业生涯的成功,能让人产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成 对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 A 财富的多寡 B 地位的高低 C 权势的大小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 翟小宁,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如何坚守育人的本质 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与人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对以上命题的探究,有利于描绘未来学校的样子、未来教育的蓝图。 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逐渐模糊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要重新定义 当互联网新技术出现时,意味着无限的升级,很多原来的东西需要重新构建。 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和学是什么样子是变得更好玩还是更累教师和校长又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

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答案,也很难得出一致的答案。 互联网给学习带来很多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有更多维度,教学资源是海量的。现在的老师可以用更多资源来教学,但外在的资源如果未经消化,也不能转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经过消化吸收的内容,才能化入生命之中。所以,对于经典的知识和内容,也应该熟读精思,精益求精,使之融入血脉,深入心灵,化为气质。 学习资源的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已经没有了围墙的限制,泛在的学习成为常态;学习没有了一劳永逸的可能,终身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学生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学生。教师有问题搞不明白,也要向学生请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长不学习,会跟不上教师的发展;教师不学习,会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道者为师,能者为师,贤者为师,会学习者为师。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开放。曾几何时,人们靠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接收外界的信息。现在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电脑、手机、平板、网络图书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领域。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模糊,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者。大数据、人工智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四单元 第13课从蒸汽时代到互联网 说课教案设计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以蒸汽机、电气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依托教材开展教学,我说课的第二部分是教材分析。我将从教学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 1、教材地位简析 本节课讲述了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巨大进步,每一种科技发明都离不开当时政治和经济的推动,本课是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在第四单元中,本课内容是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原因及脉络,体会科技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巨大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方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掌握三次革命的影响。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不同发明之间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阅读材料、观看影片等方法了解蒸汽机、电灯、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创造。学会收集和运用相关历史学习资料,进行判断分析,说明科技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只有让学生掌握本课重点,理解本课难点,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以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传播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我说课的第三方面是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也有一定的认知感悟能力。但他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帮助他们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一次科技革命,认识到科技影响人们生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这突出了教师主导作用,说课的第四部分是教学方法。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史料教学法、设问质疑法开展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十分重要,我将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情景体验、成果展示 下面进行重中之重第五部分教学设计的讲解,第一步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世博会的演进”思考三次世博会出现了哪三种影响巨大的发明?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又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步:新课讲授 依据本课内容条理清晰、知识易理解的特点,我将本课的讲授分为以下几步 (一)【理清发展脉络】(5分钟) 基于教材对三次变革的发展脉络有清楚地说明,且学生易于把握的特点,我拟用表格归纳的方式开展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依据教材内容填写教师展示的表格。学生填写完毕后,教师出示表格校对完善。 (二)【探究思考】 探究一:蒸汽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均依据教师提供的四则材料进行讨论,分析蒸汽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生产组织形式、城市面貌

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从古到今,中国的士大夫历来讲德,要求人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有德之人。作为一个教师,要有师德。师德是什么?师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提升修养尤其重要,如何提升师德修养,一是要学习,二是要实践,就是要在具体工作中践行,这二者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提高。时代在发展,学习是伴随我们的终身行为,因此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师德的时代要求在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提升并明了时代对师德修养的高标准要求。 提升师德修养主要有三个方法,一是提升业务及各种知识,二是在实践中学习师德模范,三是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及管理行为,是否符合师德的要求。 下面仅是我具体情况来说明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我是从85年安师大数学系毕业,分到这个厂办学校执教,三年普高数学教学,因为生源的原因,普高停办,我又承但了三年初中数学教学,三年成人中专数学教学,十二年职高及技校的数学教学,同时还开设了多门计算机课程等其他课程。 对与我来说,教材、教参、大纲,随着对象的变化,我必须要重新学习适应变化。

学校在发展,学校的信息发展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在九四年,学校确定我负责筹建电教,特别是机房,校园网等,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困难的,我只是在大学学了BASIC语言,其他软硬件知识懂的很少,面对困难,我参加了仅是为了学校工作的函授学习,借机到大学中短暂听课学习。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在实践中边学边干,完成了各项电教建设的任务。 在对口升学教学中,我面临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有些学生初中数学没有学,有些只学了一年、二年等,各种情况都有,这些情况在重点高中教学中是没有的,也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个情况也是经济高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学生家长把学生放在我们学校,作为教师就要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学情,制定学、教方案,利用各种方法补,具体方法就是首行对入学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摸底,这个底就是小学数学知识测试,初中一年知识测试,初中二年级知识测试,最后是初中数学知识测试,对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及基础进行分析,同时还与学生面对面的询问,把握了学生知识体系后,引导不同的学生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引导数学知识较好的学生进入机电类学习等,同时引导部分学生参与对口升学。 所以说,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第5课

第5课——发展要善于把握机遇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外界的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状态,并学会利用资源与把握机遇。 2、分析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与把握客观环境中的机遇。 二、教学重点: 行业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 三、教学难点: 区域经济发展动向与职业生涯发展。 四、教学准备: 教科书、教案、教参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问题1: 为什么要选择本专业? 问题2: 本专业毕业后可对应哪些公司或工作岗位? 很多同学面对以上两个问题有些是根本不知道,再者就是很模糊不清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就是为了就业而作准备的重要阶段。要在社会中生存,了解自我是不够的,我们究竟要投身到何处去工作,是怎么样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机会。 一、家庭状况变化与职业生涯发展 文首案例分析——水上种菜的现代农民。 (学生活动)家庭状况变化分析 1、小陈的家庭状况(家庭出身、父母情况、家庭收入、成长环境) 2、小陈的职业目标? 3、小陈为实现目标了解哪些知识? 4、小陈所在区域的特点有哪些?(气候环境、经济环境) 小结:家庭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变化的因素。通过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情况,即将从事的行业是否与我的家庭成员中的工作有所联系,是否可以利用这样的人脉关系呢?如果没有联系,通过了解家庭收入的状态,作为家庭成员是否应当去为家庭建设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分析 案例讨论:《晓涵的“茶韵人生”》 提问: 1. 晓涵的成功与那些环境因素有关呢? 2.晓涵把握哪些外界的经济发展给她的事业带来的机遇的呢? A.家乡及周边地区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B.从两方面关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特点 本地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的比较。 惠安县:“石雕之乡”、“建筑之乡”、“渔业强县” 安溪县:中国茶叶基地之一南安市:“中国建材之乡”、“中国日用品生产基地”

第21课 从蒸汽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教学设计

第21课从蒸汽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内容标准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蒸汽机发明和改良的大致过程,认识其历史背景以及划时代作用。 了解电力的发现及运用,认识电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意义。 了解第一台计算机、互联网诞生及迅猛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历史背景、对人类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影响,归纳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蒸汽机、电气技术和互联网的了解,多层次归纳人类先后迈入三个“时代”的划时代历史内涵。 结合课内外知识,拓展认识蒸汽机、电气技术和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活层面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联系三个“时代”的历史大背景,思考其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个“时代”的分析,认识科技成果产生过程中发扬与继承的关系。 通过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结论。 通过学习和思考,认识科技成果是一柄“双刃剑”,人类要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科技成果。

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经历过以往的历史必修1、必修2的学习,对本课涉及的科学常识会有初步了解,但贯穿300多年、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整合为一个历史学习的单元,跨度依然很大。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历史背景、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分析,促使学生对科技推进社会发展有一个宏观、整体的认识,并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电气技术、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蒸汽机、电气技术和互联网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 设计思路 从历史学的角度探寻人类科技进步的足迹,让学生在体会工业化、信息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喜悦与隐忧,以及促进了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同时,感悟历史,触动心灵。 制作一份简易的PPT,包含本节课简要知识结构与典型图片,设计既符合教材主旨,又贴近学生生活,并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问题,供师生讨论和交流。 依据“内容标准”的描述,围绕“作用”和“影响”这两个关键词,层层设计问答与讨论,依托主干知识,迁移其他课程,最终回归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宏大议题,达成知识与能力基础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材知识结构 一、蒸汽时代 1.历史背景 (1)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前提)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基础) (3)科技与教育的进展(条件) 2.过程 (1)纽可门蒸汽机:抽水 (2)瓦特:从单动式蒸汽机到联动式蒸汽机(18世纪60—80年代)

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

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 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文件,明确要求教师对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进修和培训活动。那么我们教师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呢?一、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内在素质: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同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让人们切实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二、终身学习可以拓展知识,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给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太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多么令人厌恶。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使学生亲和你,使教师永葆活力,更有魅力。因此教师不再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的学习来扩展知识领域,从而来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学会学习。在当今社会,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是每一个人未来生活幸福和愉快的保证。二是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科专家。三是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未来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专家,必须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掌握其它有关教育的学问,如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等。四是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化?现代教学手段"。它包括两类:一是视听技术,如广播、电影、影视、录像等;另一类指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微型电脑的操作技术。(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社会在发展,知识领域的扩展和更新,教材也在更新改革,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具有了更高的起点,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十足的信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学发展的需要。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识,但由于受年龄、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大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速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因不常用被逐渐遗忘。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逐渐欠缺。因此,终身学习是教师补偿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搞好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代,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且其自身的学习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的学习来提高知识领域,学习要贯穿于自己整个教育生涯。因为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来说,仅靠最初的专业知识无论如何都是不够的。教师务必与知识和教学法的提高保持同步。“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的一句古训。这句话说明了提高和累积专业知识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需要以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来感化学生成为学习的示范者。(4)累积专业知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责任已不仅仅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用教材教学生”,达到学生心智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育生标准的提升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储备、多种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方向发展,

教师要终身学习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需要每个人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时代。 教师要终身学习 西方白领阶层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律”: “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成为每个人永恒的话题。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需要每个人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时代。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的综合性增强、知识面拓展、课堂要求提高,这无一不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些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要求,成为教师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亲爱的老师,你也许有这样的体会: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唯有终身学习,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要求,方能胜任教学工作。 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但主要应该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学习。 1.学习、研究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就如同一个心脏专科医生不了解心脏构造一样。对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是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必要前提。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是教师必读科目,教师通过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并将其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必然能为自己的教育实践注人新的活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在掌握教育科学理论、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当代教师必须始终朝着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实施教学,在此过程中,应努力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知识,始终做到及时更新教学知识。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教师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职业的学习以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为本,应不断优化自己的专业思维理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胜任教学工作,创造性地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专业教师。这决定了教师为教而学,其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也是为了更为科学有效地教学。 专业化背景下教师的学习基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的专业要求,更基于教师个人的主观选择和价值追求,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也必然进行持续性、终身性的学习。 3.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懂得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努力掌握与本学科专业知识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果不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不仅无法做到讲课时生动有趣,许多时候也无法讲清楚相关知识点,对于早生有疑问的知识也无法解惑。比如,学生要了解一些哲学知识,教师就需要具备一些化学、生物、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学生要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教师就要涉及一些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地理的知识;等等。 因此,新课程对我们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其专业成长离不开知识、文化的及时更新。 4.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如果教师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及时了解社会上最新的一些科学知识,就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望和好奇心,也就不能结合新的知识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样的教师不仅会抑制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师从传播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全心投入到育人的活动中;教师也从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伙伴、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

学习《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反思

学习《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反思我学习了《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听了讲座,又把讲座内容打印了下来学习,我认为讲的很好,对我启发很大,坚定了我终身学习的信念。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不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我们所学的只是“昨天”的知识,不完全适用于“今天”,与“明天”的要求距离更大。以往,一个人只要在学校学好一门专业,就可以一辈子当专家。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 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识,但由于受年龄、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大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速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因不常用被逐渐遗忘。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逐渐欠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介入,

给教师以新的挑战。因此,终身学习是教师补偿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搞好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作为一名教师,应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况且,现如今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几乎不约而同的要求教师是全面发展的集大成者,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家长望子成龙,教师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我想,教师必须正视社会发展的这一现实,认真分析自己的现状,加强学习,迎头赶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调控能力,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做教师,我快乐;我学习,我成长;坚信学习必将伴我终身,助我立杏坛,育英才!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那么对于中国教育领域,“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 互联网+课程,不仅仅产生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互联网+教学,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 互联网+学习,创造了如今十分红火的移动学习,但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即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 互联网+评价,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在教育领域里,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 总之,当“互联网+”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教育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变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网络新教育”。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测试题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诺贝尔获奖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被奇迹般的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进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最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 【答案】A 2.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3.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车主集中洗车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答案】 D 4 答案:A 5.据某史料记载:1911年8月,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通过远洋货轮运到巴黎销售。然后,他又把赚到的钱投资到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等地,结果获利丰厚。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无线电技术的发展B.交通工具取得巨大进步

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师德修养,才能满足时代要求

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师德修养 才能满足时代要求 ——我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山西省屯留县职业中学常丽瑛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教育改革和教学方向的转变给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同时也对教育行业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怎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怎样才能满足时代要求,唯有学习一条出路;学习,而且要不断地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风气和习惯。因为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师德修养,才能满足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 (一)、终身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学校教育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方向已基本明确,主要体现为: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解决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提倡素质教育;改变片面的教育目标取向,明确提出学校教育目标体系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终身学习者;改变学校教育的课程,由注重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改革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倡导“自我导向”和“个别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行,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打铁先要自身

硬,严师出高徒,建造一个合格的、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是职业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格言,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有新理解:“道”与“业”,就是我们的终身学习习惯与创新能力;“惑”,则是学生在接受和形成创新能力时所遇到的疑难。很明显,我们应该把前者始终放在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首要位置。 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良好的传统,我国自古就有“活到老,学到老”之说。再则我们已进入信息化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加快,因此现代社会的人都处在一个如果一天不学习就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样一个环境中,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不断“充电”就是一个明证。因此,这个“终身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我们来说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民族传统决定了我们是好学之邦。所谓“终身学习”,绝不是各个阶段学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富于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学习理念,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面向未来发展的、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崭新的理念。换言之,这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新出现的知识观念,而是主动地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理念,使自己能够列于世界潮流之前,从而使我们的国家也能列于世界潮流之前,圆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们新习惯养成的练兵场,为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达成这个目标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创设了最有利的氛围。但仅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这个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能发挥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之需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之需 ——为什么学习 坚持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正处在知识创新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不懂得和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即便是过去懂得和熟悉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的问题。”因此,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有学习的紧迫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学习就将为时代所淘汰,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精神状态的振奋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保持与时俱进,日新其德。 ——学习什么 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学习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事学。 ——怎么学习 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树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观念,使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真正成为时代的生存理念,发扬学而不厌、

锲而不舍的精神,终身勤学不辍,不断吸取新信息,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对新挑战。 二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勤奋学习既要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又要有近期的学习方案,做到脚踏实地和持之以恒;勤奋学习还要融入一定的学习载体,主动参与各种方式的学习型组织的培训,让自己始终处于兴致勃发的学习氛围中;另外,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切忌心浮气燥。 三要把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在现实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用理论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思考问题,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把问题解决好,积极营造“学习快乐化、快乐学习化,工作快乐化、快乐工作化”的氛围,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