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个体社会化

学习目标

“社会化”是社会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本质的深刻说明,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对社会化的本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同时明确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社会化的基本类型与主要过程,对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化的现实特点有所领悟。

第一节社会化的涵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社会化研究的初期,人们认为社会化就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即使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社会化不再局限于人的未成年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由此形成了社会化的广义研究。

广义上,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适应社会,包括适应社会已有文化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两个方面。

广义社会化表明社会学对社会化这一过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即:

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守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从而达到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功能。

文化的角度:是把社会化看成文化延续与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个性发展的角度:是从心理学的意义上对社会化的理解,认为社会化是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会化是每一个个体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之所以必须发生,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社会需要。社会要发展、延续,就要不断地生产人口,同时社会还必须对新的人口实行社会化,使其具备知识、才能,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继承与发展。

2、个体需要。人没有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或者说没有明显的遗传获得的生存能力和行为模式,因此个体出生后必须接受社会化;人类生存方式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也决定了个体必须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接受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双向作用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特性

1、社会强制性。社会为了延续自身,就不得不对新出生的人口实施教化,强迫他们接受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任何个体所逃避不了、不得不进行的一种社会过程。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努力按照某种模式造就一代新人。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往往是被动的,不得已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个体社会化越来越表现出较多的能动性。

2、个体能动性。在社会化进程中,个体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认识社会,加工、改造环境,影响他人。个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有选择地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并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有创造性地外化。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3、终身持续性。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根据社会化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个体社会化相对区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初步完成阶段;另一个阶段是成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阶段。

在社会化的不同阶段上,还存在着一个再社会化的问题。所谓再社会化是对在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中未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或补偿教育的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目的是使他们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多数人利益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过程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与动物相比,人类新生个体的依赖期很长,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依赖期越长。详见教材。其原因在于首先人没有靠遗传获得的生活能力,其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一点既是人类个体须进行社会化的原因,也为社会化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2、人的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的学习能力是动物无法比拟的。人类的学习是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形成

独特的见解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水平。

3、人的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与其语言能力分不开的。语言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借助语言可以传达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因此有了语言,社会驯化、个体学习、积累知识、理解意义等成为可能。

二、社会化的阶段和过程

(一)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划分

由于社会化的过程事实上是伴随着个体的生理成长过程和心理成长过程而进行的,所以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1.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说。详见教材。

2.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说。详见教材。

3.弗罗依德的个性发展理论。详见教材。

(二)社会化的年龄阶段

l、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这一阶段从出生到成年。在这个阶段,个体经过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的社会化,基本掌握了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行为规范,树立起人生目标,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开始以社会成员的资格参与社会生活。至此,个体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基本能够胜任各种社会角色,初步完成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继续社会化。初步社会化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成年人所面临的复杂社会,不能适应面临的新角色、新关系、新期待;家庭和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者不可能向个体传授全部人生知识和生活知识,也不可能传授未来的全部的知识;个体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逐步发展的;社会是剧烈变化的,很多新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个体在初步社会化阶段所未遇到的,而且还冲击着个体已掌握的知识和行为规范。基于这几种情况,就迫使个体在完成初步社会化之后,要继续学习,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变化。

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个体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适应的过程。发生再社会化有三种原因:一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突变不能适应;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担任的角色发生了极大变动;三是个体已有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社会要求不协调,以致发生冲突。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的情况;另一种是强制再社会化,这是对未能成功完成初期社会化的个体进行重新再教育的过程,使他们接受社会现行的行为规范和文化模式,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概括起来,社会化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体的基本活动,一类是个体的生活领域。

一、从个体的基本活动来看

(一)、个体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从这一基点出发,社会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可简称技能社会化。个体必须学会一定的生存技能,包括劳动技能和知识,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受过正规学校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二,确立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也可称观念社会化。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生活观念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些观念小到消费观,大到人生观。确立何种观念对于社会个个体都是重要的。社会需要其成员都能接受并遵从社会倡导的主流的观念,个体也需要有正确合理的生活观念才能指导成功的人生。

第三,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也可称角色社会化。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相联的,按照社会地位应有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模式行事,就是扮演角色。因此,社会化就要使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便扮演好每一个社会角色,履行角色义务。这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改造社会的基本条件。

第四,教导和学习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每一个社会都要有社会规范,以约束个体任意行为,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从个体的生活领域来看

个人的生活领域是多方面的,每一个生活领域实际上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是:1、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态度与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政治社会化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2、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指人们形成、完善道德观念的过程。道德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行为的准则。人们有了道德观念,就能够控制自己做出正确的举动,避免错误的举动。因此,把道德一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形成道德观念,也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性别角色社会化。男女两性的差异不仅表现为生理特征的不同,还表现为社会特征的不同,如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男女之间表现出的这种社会差别,是性别角色社会化造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途径

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社会教化,另一是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一)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但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贯彻社会教化的执行者是不同的,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概括起来,进行社会教化的执行者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

l、家庭。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第一,童年期是人一生的关键期,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以后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二,儿童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对家庭依赖最强烈,父母对儿童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和支配作用;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得到反映,并折射给儿童,影响儿童的发展。因此,儿童最初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生活态度,基本上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2、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当儿童进入学校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学校通过教材、教学、教师人格、学生和各种组织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作用。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基本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如同家庭、学校一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趋显著,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同辈群体能够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是由其特点决定的:第一,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互动。家庭和学校则与此相反,个体往往处于服从的地位,是非平等的互动。第二,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第三,同辈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往往以此要求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第四,同辈群体注意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使成员可以相互倾吐自己的思想、看法、情感,并从中得到安慰、支

持、同情、使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

4、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以印刷媒介(报刊书籍等)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等)为工具,面向多数社会成员沟通信息的方式。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它除了每天迅速地向人们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外,还向人们提供、宣传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教育,成为个体社会化的执行者。

(二)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是指个体认识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加工改造社会影响,使外部现实转化为内部意识的过程。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个体内化则是内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个体内化是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力量。具体地说,个体内化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模仿学习;第二,主观认同;第三,认识加工;第四,角色扮演。

上述内化形式的区别在于:模仿学习只是学习外显动作,主观认同则是有目的仿效他人的行为,从中获得心理满足。通过主观认同,个体同样能学到生活知识,行为方式,掌握社会规范;认识加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判断的过程。认知加工使人们对同一环境、同一社会因素、同一影响,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判断。正是人的这种能力和方式,造成人们看世界的方式不同,受到的影响不一样,形成的人格也就各异。角色扮演则是一种全面的理解和实践。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这几种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彼此平行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思考题

问题1: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并请比较说明。

答案参考要点:

1.社会化的途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体。

2.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体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它培养了个体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以及个体对感情的最初体验;

3.学校是个体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场所;

4.同龄群体是正规社会化之外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同龄群体中,个体逐渐增强独立的自我意识,学会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不断能力,同时还会发展出丰富的个性;

5.工作单位使个体学习职业技能、内化组织规范、积累经验并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确立社会地位;

6.大众传媒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对个体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对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进行引导和暗示。

问题2:何谓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意义何在?

答案参考要点:

1.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态度与行为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但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3.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好坏,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社会或政府的稳定、巩固与发展。

问题3:社会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参考要点:

1、社会强制性。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化是个体不得不进行的一种社会过程。

2、个体能动性。在社会化进程中,个体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认识社会,加工、改造环境,影响他人。

3、终身持续性。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进行的过程。

问题4:社会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参考要点:

1. 从个体的基本活动来看,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了解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2.从个体的生活领域来看,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问题5:导致个体进行再社会化的原因是什么?再社会化有哪些形式?

答案参考要点:

1.再社会化是指个体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适应的过程;

2.发生再社会化有三种原因:一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突变不能适应;二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担任的角色发生了极大变动;三是个体已有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与社会要求不协调,以致发生冲突

3.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动再社会化,个体主动、自觉地调整自己,适应新的情况;另一种是强制再社会化,这是对未能成功完成初期社会化的个体进行重新再教育的过程,使他们接受社会现行的行为规范和文化模式,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问题6:为什么社会化需要持续终身?

答案参考要点:

1.初步社会化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成年人所面临的复杂社会,不能适应面临的新角色、新关系、新期待;

2.家庭和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教育者不可能向个体传授全部人生知识和生活知识,也不可能传授未来的全部的知识;

3.个体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逐步发展的;

4.社会是剧烈变化的,很多新出现的情况往往是个体在初步社会化阶段所未遇到的,而且还冲击着个体已掌握的知识和行为规范。

参考书目

1、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徐雪琴《个体社会化理论研究取向之比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一、填空题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 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C 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初始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人格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发展社会化 【答案】ADE 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BCDE 三、概念题 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4.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实施

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当今幼教工作者的共同理念,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当前幼儿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的发展。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对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以及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生活都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幼儿需要学习……这句话恰恰说明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社会教育包括:热爱幼儿园,认识自我,养成好习惯,爱家庭,了解他人,学习有关社会知识、技能等,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人际关系的培养,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能力,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社会等。这些都需要幼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和强化。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 初上幼儿园的孩子大多2~3岁,在家中如“众星捧月”,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应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如一楼都有哪几个班,二楼是谁的教室,让幼儿知道喝水、上厕所、上舞蹈室的地方。对新的环境有了了解,逐渐培养他们热爱幼儿园的情感。让小班幼儿参加到中、大班的活动中,鼓励他们和大家一起玩,教师运用奖励、表扬的方法,说出哪个玩得好,没有抢玩具,没有打闹。对玩得好的小朋友,给他一颗小星星贴到身上,并鼓励其他小朋友都向他学习。对整天表现都出色的小朋友,评价出每天的幸运小天使。教师教育幼儿与小朋友相处要有礼貌,要团结友爱,学习过集体生活。

在游戏《玩具分享会》中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玩具?应该怎样玩?小朋友有的会说自己玩,有的会说和小朋友一起玩。这时教师可以说:“小朋友只玩自己的玩具,其他的小朋友都没有看到、玩到你的玩具,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交朋友,你多么孤单啊?我们把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再把玩具借给你,这样你又多玩了一个玩具,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多好啊!”让小朋友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分享,对不愿借出玩具的小朋友,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幼儿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礼貌交往,如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懂得问好,离园时说“再见”等礼貌用语。学习讲卫生,可以用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自己的小手等,让幼儿学会怎样清洗自己的小手,教幼儿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进而教他们学会自己洗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让幼儿知道手上会生长出很多细菌,如果吃东西时不洗手,细菌会吃到肚子里,身体就会生病。由此教育幼儿爱清洁,爱护用具等。在教育判断真伪时,要让幼儿知道社会上有正直善良、也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教师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让幼儿明辨是非,学有榜样,学习文明行为时,教育幼儿走路轻,说话轻,做事时多为他人着想。 二家园结合进行社会教育 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现在的

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

一、众说纷纭的“文化”概念 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纷争”中,一个最基本的争论便是“文化”概念——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究竟包括了一些什么内容。为此,人们对“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作了不同的划分。 早在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合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这一概念的论著,名为《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列举了他们所能搜集到的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共161个。迄今,人们关于什么是文化的争论和研究在不断地深入,相应地也会给出不同的定义,而究竟现在有多种定义,就更难以统计了。这些不同的定义或对于文化的不同解释,有的从词源学上立论,有的从人类学领域入手,还有的从文化结构上阐述。“文化”概念上这种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状态,使一位叫做H·约期特(HeinzJohst)的诗人愤言:“当我听到文化这个词时,我就伸手去拿枪。” 伸手拿枪当然是不必要的,必要的是用逻辑的批判,把缠绕在“文化”概念上纷乱的麻线理出个头绪来。 首先,我们看一下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海》1989年版对“文化”一词注了3条:(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释“文化”为:(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其次,我们看一下国外辞书的解释。 由英国著名学者A·布洛克和O·斯塔列布拉斯共同主编的《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在考察了历史上对文化下定义的基本情况后,对文化下的定义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由一个民族(有时是故意的,有时是通过未能预见的相互联系及其结果)在他们特殊生活条件下不断发展的活动中创造并且(虽然经过各种程度不同的变化)从一个传向一代的物质手工艺品(工具、武器、房屋、劳动、崇拜、政府、娱乐场所、艺术品等等),集体的思想和精神制品(各种象征、思想、信念、审美观念、价值标准等等的体系),以及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各种揣度、群体、仪式、组织方式等等)的总体。” 最后,我们再列举一些学者给出的不同定义或阐释。 沙莲香在《文化沉淀与民族性格改造》(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一文中指出,虽然中国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的说法,但把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来研究却是从19世纪德国人A·韦伯和M·舍勒等文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始的。然而,只有到20世纪20年代在英美出现了人类文化学之后,文化才成为一门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这些文化人类学家在诠释文化时,都强调文化是一个“整体”、一个“复合体”。E·B·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1871年)。R·F·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的类型》(1934年)一书中认为,一个文化正如一个人一样,多少是一种思想与行为都一致的类型或整体。R·林顿在《文化人类学入门》(1936年)中指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和行为后果的综合体,是一种完整的“型”。B·K·马林诺斯基在《科学的文化》(1944年)中也认为,文化是完整的全体,其中包括具体物(使用的器皿和生活消费品)和无形的思想(信仰、习惯、制度等)。 对于如上的不同阐释,沙莲香认为都缺乏广阔的社会历史视野,尚未把文化现象纳入整个社会历史过程中考究。为此,沙莲香指出,“所谓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之总体。首先,文化本身是一种

幼儿社会化教育的实施.doc

具借给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再把玩具借给你,这样你又多玩了一个玩具,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多好啊!”让小朋友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分享,对不愿借出玩具的小朋友,教师应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幼儿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礼貌交往,如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懂得问好,离园时说“再见”等礼貌用语。学习讲卫生,可以用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自己的小手等,让幼儿学会怎样清洗自己的小手,教幼儿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进而教他们学会自己洗脸,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让幼儿知道手上会生长出很多细菌,如果吃东西时不洗手,细菌会吃到肚子里,身体就会生病。由此教育幼儿爱清洁,爱护用具等。在教育判断真伪时,要让幼儿知道社会上有正直善良、也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教师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让幼儿明辨是非,学有榜样,学习文明行为时,教育幼儿走路轻,说话轻,做事时多为他人着想。 二家园结合进行社会教育 家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现在的独生子女,都以“我”为中心,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如

何爱父母、爱他人是许多独生子女所欠缺的。在爱家庭活动中,指导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组织幼儿分成几组拿出炊具玩具洗菜做饭,边做游戏边问爸爸妈妈:你们每天要上班,回家又要买菜,做我们爱吃的,你们辛苦吗?让幼儿了解父母的辛苦,体味父母的爱,进而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三通过其他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 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看清马路上的车辆,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斑马线。告诉幼儿不能单独出去,如果和大人走失了,要找警察叔叔。向幼儿讲解马路上车辆很多、很危险,不能在马路上玩,如果有车辆通过了小朋友也不要慌,过马路时要先看左,再看右,红灯停、绿灯行。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和遇事不慌的习惯。春天可带领孩子郊游、踏青、捡拾白色垃圾。带领小朋友看小草发芽了,大地渐渐绿起来了,迎春花也开了,这是春天到了。草绿了、花开了,多美啊!可是看到草地上的白色垃圾袋,吃剩的食品盒……今天你们想不想当环保小卫士?小朋友都抢着说“想”!可以把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发一个布袋子,看哪组的小朋友捡的多。这样的活动增长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活动能力,促进了动作的发展。在讲述《爱护花草》时,对幼儿说:怎样爱护花草,图上哪个小朋友做得好?你应该怎样做?教唱“小草青青我不踩,花儿红红我不摘”的儿歌。带领幼儿参观园里的花坛,告诉幼儿花朵好看,但是小朋友不能摘它。让幼儿珍惜和爱护花草树木,增强他们对花草的认识,同时培养幼儿珍惜、爱护花草的意识。 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教育幼儿正确与他人相处,使幼儿与

手把手教你社会化媒体营销

手把手教你社会化媒体营销 不少中小企业在没有做任何规划之前就开始了社会化媒体营销,越进行就发现离他们期望的结果越远。不仅没有吸引到客户的访问或购买,反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精力。 其实,完全不必是这个结果的。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在社会化媒体营销领域获得了成功的人们。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制定一个清晰可行、可衡量的营销方案,并付诸实施,我们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给出一个手把手的可执行方案,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帮你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获得成功。 M :市场信息(:市场信息(Market Market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在实施社会化媒体营销方案之前,你需要先制定一个市场营销计划。市场营销计划一般是从调研开始。你会发现,有很多企业在进行营销之前,并没有做好这一步,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想想看:你希望按照清晰的、可以达到目标的步骤做事,还是宁愿毫无计划的进行?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收集市场信息吧,包括:

-谁是你的目标用户?谁是你的竞争对手? -他们是怎样使用社会化平台的? -在哪里可以找到他们? -他们是怎样和其他人交流的? -获取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这里有一些小技巧,在市场调研中可以用到: -关键词调研:了解你目标用户搜索哪些关键词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你就能更了解他们的意图。Market Samurai是一个很好的关键词分析工具。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目标用户的真实意图。 论坛::经常逛一逛相关的论坛,尽量多和他们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正-论坛 在谈论什么。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737179.html,::这里可以得到很多网站的公开信息。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8737179.html, trends::了解搜索引擎当前的热门趋势。 -Google trends -搜索竞争对手:在Google里搜索你的产品相关的关键词,找到排在最前的15个网站,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Twitter::经常通过特定的关键词或短语了解实时信息,与时俱进。 -搜索Twitter

社会化的条件及特点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及特点 一、社会化的条件 从柏拉图起,历代的社会学家们就为人性及人类行为究竟就是由遗传所决定(即本能论),还就是后天教化所决定(即环境论)的问题所困扰,并为此而争论不 休。 (一)个体社会化的遗传基础 1.语言能力 人类的语言能力就是人人社会化的生物基础。语言使人们之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语言就是上代人传递给下代信息的中介,通过上代人的信息下代可以吸收到社会化所需要的元素,文化得以传 承。 2.思维能力 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系统就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能够利用言语与符号进行学习与记忆,并把所获得的经验感受、知识技能用语言的形式加工,从而使人脑有了更高的抽象与概括能力,拓宽了人类在周围世界中发展的范围,逐渐建立了诸如数学、哲学、与各种科学的概念系统,这些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 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3.学习能力 人类的学习能力有着目的性与指向性,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完善自我观念、培养社会角色,主动地把社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从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特性,理性的指导社会行为。为培养出合适的社会人,社会也提供个人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使个体自我完善,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事实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包含了先天素质因素,而且还有社会教化与个体后天努力等相互作用的因素,只有当个体与社会相互促进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活动就是人类长期发展的产物。个体出生后,受生理发育的限制,生理上、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赖父母与其她养育者。正就是这种依赖性使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了社会化的第一步,而不得不生活在社会中,与她人建立最初的交往关系,潜移默化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与生活方式,养成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由于这一时期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完全依赖于抚养者,对其怀有依恋与敬畏的感情,甚至视其为权威性人物,这种情感可能导致个体对抚养者的完全模仿与绝对服从,在个体社会化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个体在依赖期的学习被认为就是个人能否取得社会人的资格、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环节。个体在依赖期的学习首先就是自我认识,认识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自己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了解与周围之间的社会关系,学习怎样与她人相处。然后学习各种生活技能、知识文化,为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的这种生活依赖期一方面被迫地接受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为人类传递与创造文化,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可能性。 (二)个体社会化的外在条件 社会化除了人的内在因素以外,那些影响与作用于个体的所有的外部社会环境也就是社会化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就是文化、家庭、学校、同辈全体、 工作单位与大众传播媒体等。 1.文化

(整)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11.7)

1、什么是人,人有哪些属性,其本质是什么? 答: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的、有意识的生命个体。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有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 首先,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有肉体的需求。包括食、性、休息等,第二,人有体力与智力,第三,人有遗传和变异。人的自然属性不完全等同于动物,它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其次,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人还具有社会属性。其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为阶级性。 关系: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有区别的,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具有自然历史过程的特点,表现出对一切个人都独立的性质,不以某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个人也有自身的特点,每个个人都有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不同需要。 (2)个人和社会虽然有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密不可分相互统一,主要体现在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互为因果上。 个人和社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研究人不能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而必须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研究社会关系不能离开人的活动。 个人与社会又互为因果。一方面,人的活动受到社会客观必然性支配,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一切又都是人所创造的,由人来改变的。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西方学者有“社会唯实论”跟“社会唯名论”之争。 3、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02简答)? 答:一般来说,社会学所表述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导生存技能,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懂得并掌握两方面的技能: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婴儿有衣食需要,但无医食本领,必须靠成人抚养,接受第一步的社会化。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人不能一直依赖他人生活,他要通过劳动自谋生路,这就必须接受第二步教化,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传递社会文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办事。

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

儿童社会化量表(父母填) 儿童姓名:性别:1. 男2.女年龄: 下面是关于孩子行为的一些问题,每题后面都有从“1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5种选择,其中“1不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差的,“5完全符合”的意思是,任意选择5个同龄孩子,您的孩子在这5个孩子中的表现都是最好的。请您根据每题所说的和自己孩子是否符合的情况,选择最符合您孩子的一个,在数字上面画圈。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在幼儿园或学校里遵守各项常规和纪律 1 2 3 4 5 2.能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并修正自己的意见 1 2 3 4 5 3.做事善于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 1 2 3 4 5 4.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很痛快 1 2 3 4 5 5.家里来生人不害怕,喜欢往跟前凑 1 2 3 4 5 6.知道疼妈妈爸爸 1 2 3 4 5 7.情绪不大起大落 1 2 3 4 5 8.知道自己长得好不好 1 2 3 4 5 9.在小孩子当中人缘好,朋友多 1 2 3 4 5 10.不爱打人 1 2 3 4 5 11.提出大人意想不到的好主意 1 2 3 4 5 12.不爱说谎话 1 2 3 4 5 13.心肠软,心眼儿好 1 2 3 4 5 14.玩游戏时爱争强好胜 1 2 3 4 5 15.爱把自己和别的孩子比(好坏) 1 2 3 4 5 16.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能够遵守 1 2 3 4 5

不不中较完 太全 符符符符 合合等合合17.对小伙伴说的话理解快 1 2 3 4 5 18.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做事有“长性” 1 2 3 4 5 19.吃饭随叫随到,吃饭时不说笑停顿 1 2 3 4 5 20.到没去过的地方不怕生 1 2 3 4 5 21.对爸爸妈妈特别亲 1 2 3 4 5 22.很快忘掉不高兴的事 1 2 3 4 5 23.知道自己聪明不聪明 1 2 3 4 5 24.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 1 2 3 4 5 25.不爱骂人 1 2 3 4 5 26.提出和大人不同的意见 1 2 3 4 5 27.不偷家里的钱出去花 1 2 3 4 5 28.同情别人的困难 1 2 3 4 5 29.对大人的表扬特别在意 1 2 3 4 5 30.爱面子,怕被老师批评 1 2 3 4 5 31.人们都说我的孩子听话 1 2 3 4 5 32.懂得故意干坏事比无意做错事更坏 1 2 3 4 5 33.对左右为难的事情能果断选择一种办法 1 2 3 4 5 34.容易改掉坏习惯(如咬手指) 1 2 3 4 5 35.和不认识的孩子能很快混熟,跟他们玩 1 2 3 4 5 36.看见父母干活很累就上前帮助 1 2 3 4 5 37.不爱生气,不发大火 1 2 3 4 5 38.知道自己做事能力强不强 1 2 3 4 5 39.和小孩们一起玩时不爱和他们吵架 1 2 3 4 5 40.不毁坏自己的玩具物品 1 2 3 4 5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幼儿教育学第四章

第四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1.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 A.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B.对幼儿开展智力教育 C.保护幼儿健康成长D.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2.智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创造力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的教学内容之一。 A.体育B.智育C.德育D.美育 4.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和幼儿的个性两个方面。 A.幼儿的特长B.幼儿的智力C.幼儿的社会性 D.幼儿的能力 5.幼儿美育的目标是() A.使幼儿掌握美学的知识B.使幼儿掌握表现美的技能 C.培养幼儿的审美动机D.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 6.幼儿社会发展是通过()实现的 A.学校教育B.自身的社会化过程C.家长的教导D.社会的帮助 7.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是以()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 A.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B.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 C.幼儿的潜力D.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 8.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入手。 A.情感B.意志C.行为D.认识 9、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幼儿园管理条例》 C.《幼儿园工作规程》 D.幼儿教育法规 10、对于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B.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求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平均的发展。 C.全面发展,对于不同幼儿来说,有可能各有所长,但各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协调的。 D.体智德美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经济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课程名称:社会学 授课导师:毕天云 职称:教授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一)定义社会化的角度 1.文化的角度(文化人类学) 2.人格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学)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长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这个界定表明: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个人与社会双向作用的过程,既是社会将一个“生物人”(或自然人)转化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又是一个生物人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因此,个人既是社会化的客体又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既是社会教化个人,又是个人的自我转化。 二、社会化的特性 (一)社会强制性 社会为了延续自身,就不得不对新生的人口实施教化,强迫他们接受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强制性首先表现为父母对幼儿行为的硬性规定,后来则表现为周围的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努力按照某种模式造就一代新人。如“灌输式的教育”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 (二)个体能动性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并不总是完全被动第接受社会影响,还会主动地认识社会,加工、改造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他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能动性即使在婴儿阶段也有所表现,如婴儿通过对哭和笑的控制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心成熟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丰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三)终身持续性 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社会本身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之中,个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因此,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个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并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持续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学习型社会”或“学习型社区”。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精选.]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摘要: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探讨了家庭、幼儿园和同伴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给予指导。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家庭幼儿园同伴群体 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对儿童社会化的培养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一些儿童、青少年虽然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他们不会关心他人,社会生活能力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缺乏社会适应性。这样的儿童在目前就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困难,如果不积极地培养教育,这些人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遇到更多的困难。学前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已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学前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界定 学前儿童社会化是指学前儿童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即使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①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儿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儿童掌握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多方面内容,如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调节、交往技能等。 20世纪60年代以前,社会学、心理学界普遍将社会化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即社会(父母、学校等)影响儿童的过程,儿童则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影响。随着研究的进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此过程看作是一个个体与社会双向的、互动的过程,将个体视为其社会化进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影响者。就个体而言,首先,社会知识和价值规范在社会化过程中决非从社会向个体原封不动地转移,个体也并非机械、被动地接受它们,而是要经由主体的主动思考、理解来接受它注:①李幼穗.儿童社会化与非智力因素.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2).23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反过来,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这便是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化问题。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迄今为止,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为什么猪、狗、牛、羊等动物不能呢?这说明,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另一方面,那些“狼孩”、“猪孩”和“熊孩”,具备了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而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 生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

幼儿的社会化测试题

《幼儿的社会化》测试题(第四章) 班级:姓名:得分: 注意:一班做第一、二、三、五题,二、三班做第一、二、三、四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计32分) 1、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儿童运用语言进行的能 力,这是反映儿童的重要标志。 2、社会化研究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影响,这些人际关系包 括、、等。 3、儿童早期的语言就具备、和指物 三个功能。 4、从岁开始,儿童能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 5、亲子关系本质的情感模式就是。 6、儿童不同的依恋类型的形成通常与和 有关。 7、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的源泉,是得到 和的前提。 8、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很少指向老师。9、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受的制约。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社会化研究与人面对面的心理关系,即() A、亲子关系 B、同伴关系 C、师生关系 D、人际关系 2、社会化的前提是() A、教育 B、道德 C、文化 D、认知 3、能力包括()。 A、文字能力和操作能力 B、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C、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D、智商和情商 4、婴儿对语音,尤其是对母亲的语音偏爱发生于() A、胎儿中后期 B、新生儿期 C、婴儿期 D、幼儿期 5、依恋形成后,会发生()的行为。 A、听见声音就及时反映 B、分离时不出声 C、主动寻求依恋对象 D、与依恋对象重逢时哭闹 6、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

A、一般不会主动要妈妈抱 B、怕陌生人 C、一般不喜欢独自游戏 D、比较爱哭 7、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的,不可代替的。 A、重叠 B、平行 C、交叉 D、互补 8、儿童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 A、观念 B、规则 C、信仰 D、道德 9、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往往根据()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A、最初动机 B、行为时机 C、成人态度 D、实际后果 10、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是()。 A、道德感 B、积极性 C、自信心 D、移情 11、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占有某中资源的目的的行为是()。 A、利用性攻击 B、工具性攻击 C、善意性攻击 D、敌意性攻击12、幼儿作出分享、合作等行为是因为老师要求这样做,这样的要求不能违背,只能服从。这体现了幼儿道德发展()。 A、具体性 B、他律性 C、模仿性 D、情绪性 13、下列不属于儿童与成人交往策略的是()。 A、给予 B、支配 C、顺从 D、逆反 14、同伴关系的作用包括①发展社会认知②满足归属需要③培养积极性格④培养交往策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包括①具体性②他律-自律③情绪性 ④模仿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儿童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以下笔者分别从西方心理学者的研究,本土学者的研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教养方式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和阐述,最后肯定在我国本土,以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为前提,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会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一、西方心理学者的研究 西方心理学者研究得出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但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1].他发现:采用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

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不宽容的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 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1].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人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职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霍夫曼等人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性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回收”两种方式,强制是父母对儿童体罚冷漠地拒绝和剥夺及威胁等[1]。他的研究表明:强制的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因为强制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种表达敌意的方式。“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

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教程 1.社会学研究对象 在社会学的创立时期社会学家将社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力图从宏观上去认识社会并发现规律,这是社会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反映。当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被确立之后,学者们开始从某个特定层面去研究社会现象。确定某一具体要素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深入具体地研究社会,但从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出发又都有局限性。 从综合的较为包容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整体出发,通过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学科。 ①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看作整体。 ②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③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 ④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2.社会学学科特点与功能 特点: ①整体性观点: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各部分存在联系 ②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社会学研究问题广阔,需要用到多种知识 ③科学性: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 ④应用性:具有务实去向 ⑤批判性和建设性:批判性指社会学指出社会的弊端,建设性指社会学希望建立消除该弊端的社会 功能: ①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②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③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④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3.社会的含义 ①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时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②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产生利益是人们结合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③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联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④社会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动性的特点 4.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含义: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一个人学习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认同这些文化就是增加自己的社会性,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