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与分析

贾樟柯电影与分析
贾樟柯电影与分析

《小人物---大世界》

------浅谈贾樟柯电影

很喜欢贾樟柯的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诠释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变革的冲击下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贾樟柯用犀利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我们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画面,勾起了我们心灵对历史某一瞬间定格的触动。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充斥全球的今天,电影更多的是扮演娱乐化功能以及在娱乐背后的经济逻辑。为了票房,很多商业化电影套路视乎异曲同工:名气演员+奇观。电影更多的是在人为造梦和制造浪漫。电影发展到今天,现在的电影逻辑的形成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是不是电影发展的合理化道路值得商榷。电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文化具有多样性,电影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商业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但是,艺术电影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冲击下,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很多对艺术电影有着执着追求的导演也开始涉足商业电影,在电影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之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艺术电影由于很强的作者个人色彩,在影片的表现上有很强的主观性影响了关注对影片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下,观众似乎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电影作者的表现意图。不过,我觉得艺术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无论是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上讲还是从艺术电影的思想性上来讲。

电影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舶来品,幸运的是电影的一产生便很快传入中国。中国电影在起步上没有落后。在好莱坞强势电影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尤其是作为新生代的年轻人更愿意看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国的电影商业化趋势迅速扩张,从陈凯歌的《秦颂》到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冯小刚的《夜宴》《集结号》,投资越来越多,明星阵容越来越强大,影片的过分宣传越来越严重。商业化大片似乎成了中国目前电影的主流。但是,一个人的出现令我们眼前一亮,他就是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的贾樟柯把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搬上了电影的银幕,他把电影的功能恢复到电影诞生之初的记录和再现。只不过贾樟柯的电影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再现,而是,有结构的以独特化的视角去剖析时代的变化。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在艺术化道路上走了12个年头,在商业化电影充斥我们眼球的今天,贾樟柯能够顶住票房失利的压力坚持自己的电影理想一步步走到今天确实让人敬佩,

无论以后贾樟柯会选择什么样的电影道路,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贾樟柯对艺术电影的执着性是毋庸置疑的。

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一脉相承。正如题目所写‘小人物—大世界’。在贾樟柯的镜头中展现给我们的是在大的变革背景下小人物的起起伏伏,命运的坎坷与不幸。镜头中的场景没有显性的批评社会,而是静静的记录着小人物的行动。镜头之外体现的是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透过镜头画面和场景激发我们对现实的的思考和评述。《小武》讲述的是一个最低微的“东西”追求其个人尊严的故事。小武是汾阳的一个手工业者(小偷),他戴着粗黑框眼镜,寡言,不怎么笑,头时刻歪斜着,舌头总是顶着腮帮。他常常抚摸着石头墙壁,在澡堂里练习卡拉OK,与从前的“同事"现在的大款说几句闲言淡语,他穿着大两号的西装,在大兴土木的小镇上晃来晃去。他很清楚自己必然要被淘汰,这与他的职业无关,可能是他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他去找以前的“战友”小勇,可是小勇如今已经是县里著名的企业家,是纳税大户,两人在屋里坐了半天,话却寥寥无几。在小勇结婚时,小武遵照以前的誓言送钱去给他,却因小勇说钱脏而退回。在被朋友拒绝之后,小武经常去唱歌,认识了歌女胡梅梅。有空的时候,小武经常陪胡梅梅去逛街、打电话。后来小武的徒弟倒谈了一个女朋友,而小武自己没多久却被胡梅梅无情抛弃。小武回到了家,可是家里的任何人都不接受他。他经常在拆建的破败的县城里晃荡,最后被父亲赶出家门。最后小武在一次例行“工作”的时候,被公安干警抓获并被铐在电线杆上。小武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悲剧,他试图去向社会靠拢,去融入社会,可是他的挣扎是徒劳的。小武本质并不坏,小勇结婚时,他遵照以前的誓言去送礼钱,说明他明事理,讲义气。追求胡梅梅,说明他渴望得到爱情,渴望回归社会。因为爱情的结晶意味着家庭,责任和义务。家里人的冷落使小武与社会渐行渐远,在朋友和爱情的权利被剥夺后,小武的唯一的寄托便是家庭,家庭的冷落使他彻底对自己绝望。影片最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场景,街上的行人冷漠地看着他,他冷漠地看着街上的行人。冷漠意味着置身事外,甚至于绝望,这时行人与他是二元对立的。行人可以看成社会的代表,行人的冷漠意味着他彻底的被主流社会抛弃啦!小武的冷漠意味他对社会绝望啦!

《站台》是贾樟柯第二部比较成熟的片子。首先,我觉得影片名称很有寓意,影片之所以站台命名,我的个人理解为:《站台》这部影片以贾樟柯独特的视角,即一种旁观者观察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的变革中命运发生的变化,而见证变化的正是站台这一相对固定的东西。穿梭于站台中的人们,经受了变革的洗礼,他们的思

想,他们的衣着服饰,他们的个人行为和价值选择随着变革的推进而变化,而站台以其特殊的存在目睹了时代的巨变,我相信变化的时代中,不变的站台才是永恒的,更能激起我们对往事的怀念和沧海桑田的感慨。站台的第二层含义,我认为是:站台是人流和物流的中转站,影片中的汾阳本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物资交换比较贫乏,而站台在无意之中充当了交流的媒介作用,落后地区的人们通过站台走向外面的世界,带回来了新鲜的气息,外部世界的物资通过站台流通到汾阳。时代的变革中思想的变化和丰富的物质通过站台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日常生活之中。

其次,长镜头的记录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影片自始自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强烈的记录风格,很难看到导演的个人主观作用。汾阳的人们从改革开放初期过渡到新时期,这一历史巨变显然打上了党和政府政策的痕迹。但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着。贾樟柯以观察者的视角默默的记录着时代的变化,而时代变化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普通人。因此,贾樟柯把摄像机瞄准了催明亮,张军,钟萍和尹芮娟四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说他们普通回归到人本身上,他们是偏僻地区的普通人,他们脱离于时代变革的前沿阵地,他们的信息渠道是闭塞的。进一步说他们是有爱恨情仇的自然人,有着自己的家庭,有着对物质的追求,有着属于他们的烦恼。说道他们不普通,是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和基层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可以清晰的嗅到时代变化的气息,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很转变,他们可以很自然接受新事物。在镜头运用上,《站台》中人物的景别多以全景和远景为主;在镜头运动上,基本上没有花哨的镜头运动多以固定镜头为主,镜头的运动只是简单的模拟剧中人的主观视角横向运动或者是扮演着第三者观察者的视角横向运动。我想贾樟柯以全景和远景作为人物景别,目的是想给观众造成一种不介入的感觉亦或是一种偷窥的感觉,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而镜头的简单运动,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引导观众的视线关自然的注导演所要展现给观众看的东西。同时,在《站台》中多运用长镜头,场景中没有复杂的场面调度。不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影片中还是注入了贾樟柯的场面调度,多以纵向调度为主,不过,在纵向调度中贾樟柯巧妙的把镜头机位固定着,放佛一双眼睛探视着人物的行动。

第三,通过富有时代印记的意象展现时代的特征和变化。影片中有许多“意象”巧妙的揭示了时代的特征和凸显了时代的变化。比如,开篇中文艺团的表演《火车想着韶山跑》对领袖的歌颂赞扬,让我们清晰的看出文革随结束,人们对于领袖的崇拜依然不减。同时,舞台上方的标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又明显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对于新社会的憧憬和所达到的目标。不过,在表演中表现火车,导演贾樟柯让演员们做着板凳向前行,又似乎富有调侃的意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汾阳地区的落后,从后面几个主人公听到火车

时急忙跑去看更印证了这一点。在影片的正式开头,催明亮和母亲的那场戏,母亲用缝纫机为催明亮缝制衣服,缝纫机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以及墙壁上周恩来的画像生动的展现了80年代初期一个普通家庭的摆设。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开放沿海城市。沿海地区的前沿文化对内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主人公催明亮身穿喇叭库体现了年轻人对于沿海地区时尚的追求,不过保守的家人及同事还是对新兴文化不能接受。而剧中有一细节,大家兴致勃勃聚在一起看关于性爱的录像,反映出文革时期对于人性的压抑,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娱乐方式的单一化亦或是没有娱乐。钟萍在张军的劝说下烫头发,以及文艺团的承包及斗牛士舞蹈的表演,反映出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对流行文化的追逐。剧中众多人聚集在一起,等待电的来临的场景,更深刻反映出80年代初期时代的进步在农村的体现。另外,张明敏歌的流行,摇滚歌曲的流行,以及张军从广州买来录音机并带来张帝的歌曲正面反映出80年代初期流行文化的时兴。有意思的是,剧中人物服装颜色的变化,从单一的蓝,白,灰等逐渐变得五颜六色更深刻的展现时代的变革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时代的变化也从颜色的变化中得到清晰的印证。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特别有意思,主人公催明亮躺在沙发上安逸的睡觉,尹芮娟在逗孩子玩,一家人其乐融融。当火车的汽笛声隆隆的响起时,催明亮还是静静的躺在沙发上睡觉,尹芮娟也是无动于衷,这与当初他们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声急忙跑去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强有力的展现时代的进步。

第四,对于中下层人物的展现,激发我们对真情的感伤,在《站台》中,贾樟柯用不少的篇幅塑造催命亮的表弟三明这个下层的小人物。三明是一个个头不高,长相普通,没有文化,沉默寡言的形象。他为了妹妹能上大学,出去找工作,干的正是挖煤这个充满高度危险的工作。尤其是,当催明亮给他读了煤窑主的生死状之后,他更是毅然决然的签下了合同,突出了三明作为普通的下层劳动人民人格的伟大。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能让妹妹上大学,尽管自己的生命始终在死亡线上挣扎。尤其是,他让催明亮将五块钱交给妹妹时,更让我们肃然起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勤劳朴实,用行动诠释亲情的伟岸形象。正如贾樟柯所说,“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或许,在这个时代变革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像三明这样的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但是,他们为社会的进步亦或是人们文明的进步作了最好的诠释。他们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他们的淳朴想法和真切的行动,激发了我们生命的尊重,激起了我们生命中最原始的情愫。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享誉欧洲的一部作品,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一部电影更是将大世界与小人物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影片讲述的是两个人的寻找故事,韩三明

寻找16年没有见面的妻子,沈红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两个人只为一个目的就是见到自己的亲人一面。其实,我觉得寻找有很深的寓意。主人公寻找的是已经失去的美好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难被找回。韩三明寻找妻子,历尽千辛万苦见到了一面,得到的却是失望的结果。沈红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见面后两个人跳了一支舞,终结了两个人的婚姻关系。韩三明与沈红是同一个寻找主题,不同的两条线索,两条线索有机的交叉叙述,一个寻找妻子,一个寻找丈夫,都在寻找生命的另一半,两个人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因为,两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却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两个人的遭遇可谓是天意弄人。韩三明花了3000块钱买了一个媳妇,却被公安解救了。沈红的丈夫郭斌出外谋生路,发达了,却也不自觉的迷失啦!忍无可忍的沈红向郭斌提出了离婚,理由是爱上了别人。其实,最重要的是郭斌的迷失让一个年轻的女人经历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寻找故事,却由于一件大的历史事件而变得不同了。三峡水利工程是几代领导人努力的结果,水坝的建成将给子孙后代带来了重大的利益,却也牺牲了很多人的利益。因为水坝的建成,水位的升高沿岸城镇被淹没,尤其是,奉节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将彻底的在版图上消失。紧接着的便是移民问题,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乡土观念,家乡被淹没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永久的成了河床,于是在《三峡好人》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很难以割舍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造成很多人困惑,不满。影片的开头,是一个极长的摇镜头,在画面中展现了形态各异的人,有很强的史诗感和现实感,极富有视觉冲击力。男主人公韩三明的出场,揭开了寻找的序幕。‘四川省奉节县青石街5号’一个清楚明了的目的地,却由于两次变革:奉节划归重庆和三峡大坝的建设,是原本简单的寻找变得异常漫长和曲折。当摩托车司机把韩三明带到青石街5号时,眼前却是一片汪洋和露出水面的块状土地,营造一种强烈的物是人非的失落感。韩三明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妻子麻幺妹的家,却不见妻子的踪影,在麻老大的船上,只为见女儿一面的他有些执拗险些遭到麻老大家人的殴打,于是,又是漫长的等待。无奈之下,韩三明便寻找到一份建筑工地的灵活。三峡需要建设,人更要过活,尤其是,下层体力劳动者,于是在《三峡好人》中,我们看到了朴实无华的下层人为生计而出卖劳动力。但是,他们又是坚强的,高强度的劳动没有打垮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反而,造就了一身健硕的肌肉。他们虽然只是无意识的生存劳动,却也为三峡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贾樟柯把镜头对准他们,是对他们人格的赞美,是对生命的尊重。

为了集体利益,人们自觉不自觉的离开了家乡。当轮船驶向外地的时候,一首经典的歌曲《上海滩》出现,当这一幕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让人倍加伤感。镜头中的三峡风光是迷

人的,青山碧水,重峦叠翠,与此时人悲痛的心情比起来,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或许,一旦走出这个生活过的地方就永远不会回来了,未来在哪里,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看完《三峡好人》一个人不得不让你记住,奉节版“小马哥”,一个鲜活的小混混形象,崇拜英雄小马哥,模仿小马哥说话的口吻和台词,吸烟时模仿小马哥的点烟动作,用的却是废纸。他始终活在自己的江湖世界里,他的悲剧可以说是注定的,按照他的话讲,就是这个时代不适合我们这种人。靠打架斗殴过日子,这众人本来就被主流社会所唾弃,更何况又是违法犯罪。“小马哥”与韩三明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本质上并不坏,只是陷入了他所谓的江湖不能自拔,他俨然把自己看成了可以拯救别人的英雄小马哥。但是,他忽略了电影和现实的区别,是一个可悲却也让人同情的角色。

沈红的寻找故事,与韩三明不同。其一,韩三明寻找的是已经丢失的亲情,而沈红的寻找故事似乎在衡量两样东西的辩证关系:金钱与爱情。在没有金钱时,郭斌与沈红拥有爱情,在郭斌富裕后,两个人的婚姻关系却破灭啦!我个人觉得贾樟柯,选择这样一个故事似乎很有寓意。现代版的潘仁美的故事,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婚姻自由,嫁娶离合是人们自由的价值选择。我看完之后,对沈红有些同情,对郭斌却有些厌恶。因为,沈红在漫长的寻找过程中,她始终是一颗期盼的心,但是,却被残酷的现实给打破了。郭斌手机的关机已经和女董事长的流言蜚语对于沈红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千里寻夫的她渴望心灵的慰藉,希望去理解丈夫的苦衷,当沈红看到灯红酒绿之后,尤其是,在阳台上他看到了人们在集体跳舞,伤感的音乐唱出了她的沉痛心情,她显得与情景不合,沈红在黑暗的角落里反思着,这更加坚定与郭斌离婚的信念。用音乐衬托人物的心情已成为贾樟柯电影的一大特色。作为《三峡好人》的两条叙事线索,韩三明与沈红的寻找故事又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连接两者关系的桥梁便是三峡大坝的建设。贾樟柯巧妙的将三峡大坝建设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与韩三明与沈红的寻找故事巧妙的结合起来。三峡大坝建设造成一大批人流离失所,韩三明的妻子一家便是直接的受害者,水位的升高,麻老大一家被迫住在了船上,妻子也去了宜昌。同时,三峡大坝的建设也给一些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沈红的丈夫郭斌便是。于是,两者在寻找的道路上发生了同质不同量的曲折。

到了《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再次用敏锐的眼光和灵敏的嗅觉捕捉了一个普通军工厂“四二零”厂的历史发展轨迹,引导我们对一段历史的追忆。在平凡的故事中有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在今天看来确实让我们难以释怀。1958年,一家东北的工厂内迁西南。大丽(吕丽萍),1958年从沈阳来到成都,成为工厂的第一代女工,千里之遥的迁徙带给她难以释怀的往事。小花(陈冲),1978年从上海航校分配到厂里,外号“标淮件”,

是工人心目中的美丽厂花。娜娜(赵涛),1982年出生,在时尚城市和老厂之间行走,她说她是工人的女儿。三代厂花的故事和五位讲述者的真实经历,演绎了一座国营工厂的断代史。

在《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采用了记录+剧情的表现方式,而且启用了一些职业化的演技派演员。在《二十四城记》中与以往电影不同的是,贾樟柯用人物独白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前两位讲述者采用的是记录的手法,朴实自然,感人至深。第一位讲述者何锡坤,以沉重的心情,讲述了自己关于自己师傅的感人事迹。师傅两人相见无语,激动万分,平静之中,传达着真挚的情感,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没有虚伪寒暄的装饰,有的只是经历生活沧桑之后的坦然。第二讲述者侯丽君一轻快的心情追忆着自己的平凡但又有代表性的经历,话语中轻描淡写的提到下岗,下岗是中国特有的一个叫法,实质上就是国外的所说的失业。国有企业的员工一生兢兢业业,上班没有迟到过一次,却被告知下岗。她十分的不解,唯有接受。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中国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背后却是以几十万职工的下岗为代价。我们在赞扬市场经济优越性的同时,却不应该忽视曾经有几十万脱离工作岗位的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贾樟柯以小人物的经历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反映改革背后小人物命运的变迁。在三位叙事者中,在“四二零”长变革的大的框架下虚构出四位人物:大丽,小花,车间主任,娜娜。分别有吕丽萍,陈冲,陈建斌和赵涛出演。尤其是,前三位都是实力派演员,在叙事故事的时候不漏声色,娓娓道来。相对于其他讲述者情绪的把握很到位,很具有观赏性。但是,表演的成分太重,与群众演员相比降级了不少可信性,影响到影片的叙事。因为,人们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他们的表演技巧上而不是事实本身上。人们谈论更多的是吕丽萍,陈冲和陈建斌的表演如何。

从《二十四城记》中,可以看到贾樟柯向商业化转变的痕迹。借商业楼盘“二十四城”,讲述艺术“420厂”的故事。“二十四城”正是某开发商旗下楼盘名字。影片的拍摄也得到了开放商300万的资助,影片里有售楼小姐介绍“二十四城”这个楼盘的详细情况,这不免有为其做广告的嫌疑。而且在影片放映后,楼盘的售出情况很好。启用演技派演员,吕丽萍,陈冲和陈建斌,明星阵容可谓是强大。《二十四城记》在戛纳公映后后回到内地市场,贾樟柯除了推出自传《贾想》,还有《中国工人访谈录》和《二十四城记》等电影文献。尤其是电影文献展,贾樟柯和余力为(摄影)将《二十四城记》的花絮照用灯箱形式展出,这些照片是他们在成都的厂区与车间拍摄的,加上其他《光荣属于工人——工厂生活场景重构》

等装置作品,《二十四城记》的拍摄过程被史无前例地用实物展现在观众面前。商业与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而且贾樟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他也是看着商业电影长大他的,也非常喜欢商业电影,更重要的是自己有驾驭商业片的能力,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极有可能是一部商业片。

总之,从成名作《小武》到转型期的《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电影的主题一脉相承: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将镜头更多的对准了曾经被遗忘的人,应该被关爱的人,值得去关注的人。他们都是普通的人,都是小人物。他们的遭遇,见证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从音乐方面分析影片

从音乐方面分析影片《活着》 在电影美学基础的选修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由张艺谋道远拍摄的,葛优、巩俐主演的影片《活着》。影片非常精彩,震撼人心。特别是葛优把福贵这一没落的地主的一生演的惟妙惟肖。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看这部小说,原小说更加沉痛,电影里则消减了很多。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亲人一一的悲惨死去。而电影《活着》终于给影片主人公福贵留下他可爱的小外孙、孝顺的女婿以及他的妻子。正如影片最后,福贵夫妻二人及女婿和小外孙一起去祭奠死去的儿女,这其中编透漏着活着总是有希望的。下面从音乐方面分析一下影片《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最低层劳动者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所以影片在音乐的选择运用上并没有采用过多复杂的表现方式。除了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红歌和宣传广播以外,影片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配合福贵皮影戏演奏的戏曲音乐以及曲调苍凉哀婉的二胡调子。这两种音乐很符合福贵这个人物的特点,而且带给观众的听觉感受也非常相同。 福贵一出场时,就是在茶馆赌场赌博,赌博之余,他还配合着二胡调子嚎了一嗓子。这个时候,二胡音乐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福贵颓废糜烂的封建少爷生活;福贵被共产党俘虏,最后踏上回家的路上,这时背景二胡音乐所传递出来的则是福贵历经艰险终于得以回家与老婆孩子见面的迫切欣喜之情;而在凤霞出嫁,富贵和家珍望着女儿和女婿的背影时,背景里的二胡却又向观众传递出父母和儿女分离时

一方面欣喜另一方面却又舍不得的矛盾心情。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来,影片所选音乐的表现手法虽然单调,但是二胡却都能很好地与故事发展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态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就能使影片中的音乐自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主线,从而将故事主旨表达出来。 另外,富有时代气息的红歌和广播宣传也复合的很好。影片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原著小说中有讽刺文革的情节表现,可是如果不加思索的就把小说情节搬上银屏的话,就很难表现出小说中所渲染的气氛。因为电影属于和小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对情节心理的表现手法也大相径庭。 因而在这里,导演选用了很具有时代气息的红歌和广播宣传,以电影所擅长的手法表现出了小说里叙述的情节背景。另外,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配合着宣传广播所出现的,往往还有镇长等一系列群众对于“共产主义”以及“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里做饭了,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有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这些话语现在听起来很是好笑不可思议,但是配合着那些特定的红歌背景,却很好的表达了导演对那个时代的批判: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不容易的。 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很大,给我的思考也很多。这个世界上常常有很多的人因为遭遇到太多的不公正待遇,或者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感到深深的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要知道,结束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结束了就意味着正真的失去,意味着空白,也许会有

贾樟柯电影分析

《小人物---大世界》 ------浅谈贾樟柯电影 很喜欢贾樟柯的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诠释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变革的冲击下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贾樟柯用犀利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我们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画面,勾起了我们心灵对历史某一瞬间定格的触动。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充斥全球的今天,电影更多的是扮演娱乐化功能以及在娱乐背后的经济逻辑。为了票房,很多商业化电影套路视乎异曲同工:名气演员+奇观。电影更多的是在人为造梦和制造浪漫。电影发展到今天,现在的电影逻辑的形成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是不是电影发展的合理化道路值得商榷。电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文化具有多样性,电影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商业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但是,艺术电影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冲击下,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很多对艺术电影有着执着追求的导演也开始涉足商业电影,在电影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之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艺术电影由于很强的作者个人色彩,在影片的表现上有很强的主观性影响了关注对影片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在紧张的生存环境下,观众似乎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电影作者的表现意图。不过,我觉得艺术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无论是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上讲还是从艺术电影的思想性上来讲。 电影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舶来品,幸运的是电影的一产生便很快传入中国。中国电影在起步上没有落后。在好莱坞强势电影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尤其是作为新生代的年轻人更愿意看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国的电影商业化趋势迅速扩张,从陈凯歌的《秦颂》到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冯小刚的《夜宴》《集结号》,投资越来越多,明星阵容越来越强大,影片的过分宣传越来越严重。商业化大片似乎成了中国目前电影的主流。但是,一个人的出现令我们眼前一亮,他就是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的贾樟柯把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搬上了电影的银幕,他把电影的功能恢复到电影诞生之初的记录和再现。只不过贾樟柯的电影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再现,而是,有结构的以独特化的视角去剖析时代的变化。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在艺术化道路上走了12个年头,在商业化电影充斥我们眼球的今天,贾樟柯能够顶住票房失利的压力坚持自己的电影理想一步步走到今天确实让人敬佩,

电影音乐赏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电影音乐的心理功能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MUS106 课程名称 电影音乐赏析 学 号 201309019 姓 名 郭嘉明 学 院 英语学院 专 业 商务英语 考试时间

电影音乐的情感烘托作用 郭嘉明 摘要 电影音乐是一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理查德·戴维斯在《电影音乐创作完全指南》一书,电影音乐的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即物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结构功能。其中,心理功能又分四个小类:铺设氛围、揭示人物情绪、暗示线索和掩盖线索。本文以若干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为基础,探讨这些音乐片段的心理作用,并了解电影音乐对于情感烘托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影音乐心理功能

电影音乐的心理功能 电影音乐,即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有人说“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且你不需要知道它,但它却起了它应有的作用。”(美,赫尔曼)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为人们放映《加勒比海盗》的同时,将国际声道的声音频道全部关掉,结果不出20分钟,有人就看不下去了。这说明电影音乐对一部影片的成功是大有助益的。而在所有电影音乐所起的功能中,心理功能是影片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它分四个小类:铺设氛围、揭示人物情绪、暗示线索和掩盖线索。我将以几部影片为例着重分析“铺设氛围”及“揭示人物情绪”的功能。 在影片《指环王》中,为铺设氛围而创作的音乐随处可见。Howard Shore,这位出色的电影音乐家,用他那些绝佳的作品,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听觉的盛宴。夏尔——这里有如世外桃源,风景优美,看上去赏心悦目,居住在这里的霍比特人也是一个善良淳朴的种族——这时的背景音乐,The Shire,听起来也令人心旷神怡,表达了一种和平,欢快而又深沉的情绪,让观众也喜欢上这安宁的地方,并担心苏醒的恶魔将会破坏这里的祥和。而另一首音乐,Foundations of Stone,却展现了和平的另一面——战争与邪恶。万人颂的气势衬托了战争的庞大与惨烈,给人以一种紧张感。而其中35秒到50秒这一段,更是在魔戒出现,尤其是弗罗多被魔戒引诱的时候反复使用,来表达弗罗多内心对魔戒的渴望及犹豫。战争之后短暂的安宁,则由Evenstar来表现。在如精灵般的吟唱声中,人们表达着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战争的憎恶。同时,我们听着这首曲子,也能感受到胜利曙光就在前方的隐含之意。总体说来,大气的场面配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让《指环王》在魔幻电影之林中脱颖而出。 除了纯乐器伴奏的电影音乐外,主题歌曲也可以起到揭示人物情感的作用。美国故事片《人鬼情未了》讲述一对真诚相爱的年轻人的生死之恋。山姆和莫莉沉浸在热恋的幸福之中,山姆的朋友卡尔谋财害命,指使人杀死了山姆。山姆虽死可魂灵犹存,并时时保护着莫莉。最后山姆的魂灵终将卡尔打死,和莫莉紧紧地相拥在一起。这部影片中有一首美妙、悠扬、动听的男声独唱,就是那首广为流传的《奔放的旋律》。这首具有美国黑人音乐特色的歌曲,是一首纯朴的爱情之歌,它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特别是前后的两次尤为感人。前边一次,莫莉——这个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在做陶罐,山姆从身后爱抚地搂住她的腰,此时,两个热恋中的年轻人不顾手中的泥浆,相拥在一起热烈亲吻。他们身后的自动唱机这时正在放送这首歌,歌声像是在祝愿这对年轻人的幸福。最后的那次是在当山姆报了杀身之仇,卡尔受到应得惩罚之后,莫莉不顾山姆已是鬼魂,与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此时这首歌在画外响起,美妙悠扬的

贾樟柯电影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3392900.html, 贾樟柯电影的意义 作者:陈阳 来源:《人文杂志》2008年第02期 内容提要: 贾樟柯的电影借助于他自己有关现实的经验和理解,为经历着现代化巨变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反观自身的影像现实。他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与好莱坞经典叙事有着很大不同,在形式上对权力、欲望和白日梦的背离同时,他找到了与表达意图形成默契的电影语言形式,而这一形式本身又带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特征。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形式反好莱坞经典叙事反观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2-0100-06 观看贾樟柯的电影,首先意味着观众作为观看主体某种权力的丧失,亦即观众不再拥有劳拉?穆尔维意义上的快感权力。从一开始,贾樟柯便对人物身份所带来的优越感进行了无情的解构,这不仅体现在影片之中的角色身份,也包括观众对影片中人物身份的优势地位。当上了县劳模的企业家小勇并不比小偷身份的小武有道德上的高尚之处,对于观众来讲也同样如此,无论是都市对小镇和乡村、金领对农民工,还是企业家对矿工、船工,概无例外。在剥离身份的外表伪装之后,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个体存在,人和人之间是各自平等的主体,观众可以不认同影像中的人物,但恰好因为缺少这种认同反倒有了保持理智的冷静的可能性。 走出权力、欲望、白日梦 在影片《小武》的结尾处,有人认为小武的目光中透露出了反抗的意味,并以此强化时称所谓“地下电影”的属性判断。笔者曾经按照这一通行的理解线索,继续从那些类似的目光中寻找反抗的意味,却不免变得有些茫然。也许,这便是在影片《世界》出现之后,有人断定贾樟柯失去了叛逆锋芒的重要理由。实际上,问题出在了“凝视”概念在西方理论语境中所包含的征服欲望和权力关系,它可以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找到宿命般的归属,在那里,欲望目标的实现是建构电影情节的最基本模式。然而,在贾樟柯电影中,却取消掉了这种情节模式,角色欲望和目标实现之间不再有必然的联系,甚至是完全分裂的状态。如果说好莱坞经典叙事带给观众 的是一种虚假的替代式满足,贾樟柯电影则表达了对此完全拆解的立场。 事实上,“凝视”的确是解读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关键,这不仅是由于劳拉?穆尔维借助于精 神分析学成功地分析出了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权力问题,另外,也因为人们借此读出了西方影

论贾樟柯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

试论贾樟柯的导演风格 【摘要】: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独特的电影风格成为国内电影的另类,但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其作品在国际主流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一张崭新的名片。文章阐述贾樟柯个人生活经验对他的艺术倾向的影响,并结合巴赞纪实美学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对贾氏电影风格做了概括分析。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人文关怀纪实美学 【正文】: 1998年,因为一部叫《小武》的电影,全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一个叫贾樟柯的导演,多年以后,当初的影坛新秀如今已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十多年中拍摄了“家乡三部曲”、《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多部影片,并屡次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他的电影不同于中国其他主流电影,他用镜头客观的记录着平民的生活,处处都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法国著名导演卡恩说:从1998年的《小武》开始,世界观众因为贾樟柯的电影开始了独特的了解人性之旅,他的目光和现实相交织的时候,总能有闪电般的发现,贾樟柯的电影清晰地描绘了人类近十年的遭遇。贾樟柯电影中人文关怀和纪实风格成为他与众不同的个人标志。 一、人文关怀 中国电影届对导演“代”的划分由来已久,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导演已经到了第六代。而早在1992年胡雪杨就迫不及待地宣告“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①主要代表诸如张元、贾樟柯、王小帅等。整体来说,第六代导演风格较相似,边缘人物和题材,独立制作等,因为都市生活经验和县城生活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出生、成长于山西汾阳县城的贾樟柯与其他第六代导演有很大不同,他非常正视和珍惜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甚至戏称自己为“电影民工”。在“文革”中贾樟柯的父亲因为出身问题被下放到农村小学当老师,至今许多亲戚都是乡下,农业背景对他的价值取向影响极大,因此它的电影中主要是讲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故事。如使他声名鹊起的“故乡三部曲”是以故乡汾阳为背景,展现了小城镇的风貌和漂泊无依的青春记忆;《世界》虽然场景是在都市,但关注的对象依旧是从故乡走出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二十四城记》则记录了几代工人的悲欢离合。 因此可以说,贾樟柯的作品更多地是他自己的人生经验的影像表达,在《小武》、《站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导演曾经的生活体验,小武的原型是贾樟柯青年时的玩伴,而贾樟柯曾经走穴跳芭蕾舞,这成了《站台》的灵感来源。在这些小人物的背后,是中国九亿的农民,之所以说他充满了人文情怀,是因为他将电影真正做成了平民电影,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刻画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如在《小武》中,他用波澜不惊的叙事方式和故事情节,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讲述了一个小城镇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陆小城镇的面貌。小武虽然是个小偷,但他身上仍然有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他对父母孝顺,对女友体贴,对朋友仗义,然而在残酷的现实中,这些良好的品质并没有换回他所期待的结局。影视作品中“小偷”的形象很多,《偷自行车的人》、《十七岁的单车》等均有涉及,但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身份的认定,而《小武》则不一样,《小武》中多次出现身份证,是想告诉观众,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换着身份,只有小武一直坚守自己过去的身份。这里我们看到了导演对小武身份定位与认同。 法国《电影手册》分析《小武》时指出:“他们(贾樟柯和王宏伟)创造了当代中国电影中最不可能的角色:一个可笑、消沉的家伙,又很天真,随时会受到伤害,经受各种考验,他是这部充满智慧和欲望的电影里的一个理想人物。这个小伙子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很理解那些悄然而来的变化,这种态度非常令人感动,但他仍然会被这些边变化所淹没。”②即便这

电影音乐赏析

影片艺术家的配乐赏析 影片的最后,在佩蒂的家中,乔治无意中看到了自己拍卖的家产竟悉数存放在佩蒂的住所,此时的乔治感觉自尊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乔治决定用子弹结束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佩蒂及时赶到,用爱感动了乔治,最终使乔治摆脱了心理的阴霾,重新振作起来,并开始与佩蒂合作有声电影,重返银幕,二人的合作和努力大获成功,由此有声电影时代全面到来。 让人惊奇的是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让人炫目的动作场面,从头至尾采用了黑白色,窄银幕拍摄;甚至全片100多分钟的放映过程中,除了结尾处的几句对白之外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只有少量字幕,那究竟是什么让影片如此获得观众的青睐和认可的呢?答案就是画面和音乐。对于画面而言,不得不提到,没有台词,唯有靠动作和表情来进行表演的情况下,男主角让?杜雅尔丹却十分精准地拿捏了默片的表演精髓,幽默、深邃、细腻……使整部影片充满了怀旧的气氛和复古的情怀。 而提到音乐,2012年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电影学院奖)颁奖晚会上电影《艺术家》获得了“最佳原创配乐奖”,曲作者卢多维克?布尔斯(LudovicBource)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哇,我要致敬,首先我要向音乐的力量致敬!”而这已经是该作品第二次在国际奖项中获得此项殊荣,2011年第69届金球奖(GoldenGlobe)的“最佳原创配乐奖”也颁给了《艺术家》。布尔斯与本片导演(法国导演)米歇尔哈札纳维西斯(MichelHazanavicius)过去曾三度合作,但针对《艺术家》一片,布尔斯提到:“他和导演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安排配乐以及何种节奏和风格最能诠释出剧本。” 的确如布尔斯所说,电影中的音乐超越了以往简单处于辅助地位的电影配乐,音乐已俨然成为该影片最有代表性的标签和看点之一。《艺术家》全片共使用了24段配乐,贯穿了100分钟的片长,依据故事情节的展开,音乐的节奏、风格和各段落之间的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一处是牵强的拼凑,反而使观众可以随着音乐的变化这条感情线去深入理解和欣赏影片。是布尔斯用音乐让简单的剧情鲜活起来,让黑白影片的颜色鲜艳了起来。就如《洛杉矶时报》对本片配乐的称赞“《艺术家》电影持续了100分钟,布尔斯却用旋律感动了我们一生”。 TheArtistOverture片头呈现的是演职员名单衬着传统配乐的字幕图案。以一段科幻冒险片引领开场,紧张的节奏,严肃的风格展现了男主角惊险的经历,之后发现这不过是电影院中正在播放的一部“戏中戏”,就在这时第二段配乐ARussianAffair出现,小号和圆号奏响了胜利的号角,男主角带着他的英雄形象正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两段音乐风格迥异,但却在鲜明对比中成功地将男主角的职业背景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为其性格特点的表现做了铺垫。 GeorgeValentin乐段由木琴作为主奏乐器,旋律轻快,同时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1)男主角乔治,风趣、幽默,有极佳的表演天赋,又有着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2)乔治在生活中的忠实伙伴———小狗乌吉憨态可掬、善解人意、聪明可爱;(3)乔治在工作中的搭档———“戏中戏”中的女配角,由于总想为自己拙劣的演技挣得表现机会,对乔治风光独占的情况甚为不满。同样的一段音乐,在刻画乔治、小狗乌吉的正面形象时惟妙惟肖、鲜活生动,却又用同样轻快的旋律反讽了其搭档的嗔态和丑态,此处可谓独具匠心。这段音乐

关于贾樟柯作品的浅析

贾樟柯浅析 夏达 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对中国大陆电影一直保有排斥和莫名的歧视。觉得除了费穆,顶多还有个谢晋,除了谢晋,顶多还有个袁牧之,除了袁牧之,就还有田壮壮。而至于陈凯歌,要不是张艺谋担当摄影,《黄土地》也不一定会怎么样。(其实,个人认为,《黄土地》里大量的早已过时的日本式长镜头让人很不舒服。)至于他的《霸王别姬》,那种通俗情节剧的模式,最多只能说是一种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商业电影。而张艺谋,作为在中国知名度可能最高的导演,《红高粱》确实是达到了很难逾越的高度,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也让中国电影再次得到全面的国际认可。除《红高粱》之外,《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也减缓了他衰退的步伐,至于《一个也不能少》,对于张艺谋,这种表现主义的导演来说,只是一次纪实性的尝试。想来想去,还可以说说娄烨的《苏州河》。其他的,很难让我感到太多的感动。直到贾樟柯的出现。在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尽量弱化关于涉及政治、意识形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和私人化的表达,是一种个人生存体验的阐述。而表达物质时代的精神荒芜与道德沦丧、劳苦大众的惘然与痛楚是贾樟柯一贯坚持的主题。 正如陈丹青所说的“我们这代人,口口声声说是在追求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认为艺术必须活生生表达这个时代。其实我们都没有做到: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没有做到,我们的上一代更没有做到,因为不允许。上一代是国家政策不允许,你不能说真话;我们的原因是长期不让你说真话,一旦可以说了,你未必知道怎么说真话。“但到了贾樟柯那里,他是真的把那代青年的失落感,说了

出来。 贾樟柯这个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尔里希?格雷戈尔称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的青年导演中的佼佼者,他在用他的整个灵魂去创作电影。在他的电影里没有高昂的调子,我们看到的是平民阶层的真善美,贾樟柯作为一位平民导演,将所谓的地下电影成功的带入了主流影院,在大片当道的今天,使得中国各种意识形态的电影类型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认为,他是与小津安二郎、侯孝贤,甚至与布莱松、德西卡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小武》,不断地让我想起《偷自行车的人》。 他的画面朴实无华,背后的精神世界却是深邃清澈。他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物,以错落有致的叙事结构阐述生活。在他的电影中,看不到激烈,又处处充斥着刚猛;表面粗糙,但情感极其细腻。他把内心置于历史中,又袒露在时代下,真诚地记录中国社会的点滴。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一个行走着的生命个体都能给我们一份真挚的感动,甚至一缕疏散的阳光,或者几声沉重的呼吸”。拍电影,是他接近自由的方式,他用电影,来感受每一个平淡生命的喜悦与沉重。他愿意在这个“人心渐冷,信念失落的年代,努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与王家卫相比,贾樟柯表现的更加积极,至少贾樟柯愿意去打破隔阂,尽力交流。而王家卫表现出来的疏离与沟通障碍,竟是很有美感的。 说到贾樟柯,在我的心里,有几点是非常耀眼的。 美学价值 所谓的“真实美学”是安德烈?巴赞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的系统化概括,具有关注直接现实性主题、强调镜头段落、提倡非表演性的特点,贾樟柯的电影美学价值正在于现实主义的美感。可以说,现实主义电影的“缺席”,在中国电影

中外经典电影音乐赏析

中外经典电影音乐赏析作业 题目: 一、说出感动你的一部电影中的音乐及原因(课内外均可) 二、结合自己的体会浅析电影音乐欣赏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产生的影 响与意义(分若干小标阐述,不少于1000字) 一、《A u g u s t R u s h》(《八月迷情》) 翻看各个权威电影网站的影评,对《August Rush》一片的评价不甚良好,我却固执地以为这是我看过最打动人的电影,它有着催促我相信奇迹、相信自己的神秘力量。 电影中的音乐是电影叙事的主线,同时也是电影的绝对亮点。 不论是L YRA大提琴演奏的悠长典雅、教堂音乐的庄重肃穆,还是LOUIS 流行摇滚流露的张扬不羁、街头音乐的活泼灵悦,都天衣无缝穿插在故事情节中为一个奇迹的诞生浅吟歌唱。 电影中11岁的小男孩EV AN血液里流淌的都是音乐,他一直勇敢追寻把音乐带进自己生命里的人——L YRA和LOUIS,他能捕捉周身一切声响,通过自己的感受理想地将平日我们视之为噪声的声音编译成动人曲目,电影高超的音乐剪辑使得这样童话般的情节立刻找到一个情理之中的位置,电影之外,心颤动的同时脸颊早已湿了大片。 最终EV AN通过音乐找到了父母二人,这也是对电影中音乐的致敬。自EV AN 的父母LYRA和LOUIS通过音乐相识相爱直到EV AN以音乐为武器击退自己内心的恐惧、抵制外来侵害,最终找到自己血脉的归属,都无一例外透漏出音乐之于人生的巨大作用与影响力,更展现出音乐能创造奇迹的魔力。 此后,我却不那么羡慕坦途。人生总有更好的风景藏在荆棘之中,逃过痛苦也没有资格欣赏这些难得一见的美丽与感动。

二、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真切表达,透过音乐我们可以超越时空感受另一个时代的体温,跨越国界体会另一个民族的情感。电影音乐作为音乐总和中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部分,组织当代大学生开设电影音乐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 电影音乐可以通过具象的、可观可感的表现形式在大学生这一电影消费主力群体心中产生强烈共鸣,从而使得电影中健康美好的主旋律能潜移默化感染大学生的心灵,达到提高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个人健康高尚情感、提高个人审美能力从而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的大学教育目的。 电影音乐·情感归属 一般说来,电影音乐都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准,是作为剧本故事情节的附属物出现,主旨是为电影情节服务的。而电影情节通常是取自于人们的真实生活,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在这个普遍性基础上戏剧化、加剧冲突以使得电影本身更具观赏性。这样,源自生活的电影衍生的电影音乐必然也是现实生活感情的宣泄口。通过对电影音乐进行欣赏和分析,大学生更容易从情节与乐声中归纳自身的成长体会,在感受的对比中完成对自我认知的提升,在自我认知的苏醒传达过程中又充实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储备。 由此可见,电影音乐欣赏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电影音乐·教育主体的主动吸收 与此同时,音乐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文字片段在音乐面前或者要苍白许多。在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发展人的创造力方面,音乐较之其他传统表现形式更胜一筹,能直接有效地作用于人的心灵,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给人以心灵的涤荡与熏陶,拓展人的进步与发展层次。 当代大学生研习电影音乐,能更主动、更有意识地针对自身实际情况作出判别,选择有利于自我身心发展的音乐感受逐一完善自己的不足,这样能使课时教育更为有效,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但要改变恶的本性,去恶扬善,其根本的途

浅谈贾樟柯的电影

浅谈贾樟柯的电影 发表时间:2019-02-27T11:07:58.0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3期作者:林淑静[导读] 贾的电影在审美原则和现实性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统一,他的影片所记录的是日常的甚至往往是琐碎的。 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 贾樟柯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的电影:“传统观念认为电影应该有冲突,应该能揭示出什么东西,但我迷恋表层,我不相信摄象机能够穿越它,我要保持摄影机看的态度,就只能让它看到我看到的东西,这个东西肯定在表层,你不可能看到表层之外,表层之外的都是你强加给人物的,都是你对人物和事实的想象和发挥,不管好还是不好,都是主观臆想的东西。至于一个人看完电影之后能否穿越表层,有一些领悟,那是观众自己的是,不是作者的事。谁也没有权利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我希望电影是这个样子的。”也许这段话就可以解释他所拍摄的电影的外延和内涵,他用镜头忠实的记录一切而并非刻意去矫情,有自己的克制和冷静,却也有坚定的态度和观念。 贾的电影在审美原则和现实性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统一,他的影片所记录的是日常的甚至往往是琐碎的,场景的选择上也是那些我们随处可见的日常风景,可他从这样猥琐的生之现实中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美感。影片的场景表现出一种纪录片的特质,摄影机对空间的逼视与铺陈,由此成为一份目击者的证明。如果说这是一个沉入的过程,它证实了影像的力量并使空间呈现出一种可触摸的生活质感.比如《小武》,《小武》是一部用16mm摄像机拍摄,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低成本独立制作。以山西汾阳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小偷友情、爱情及亲情经历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北方一个内陆小县城的面貌和其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一般来说,电影观众在电影的观赏过程中都放弃了对自我的控制权力,即背离了他们原有的现实立场。电影院的特定环境使他们处于一种催眼状态。维系观众与银幕之间的纯粹是一种假想的、梦幻式的关系。但观众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他们总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带着自己的趣味和观念进入电影院。现实对他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他们对现实都有各自的理解。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电影中的现实意义,不可能符合每个观众的现实观,它不可能全部被每个观众所首肯。但是观众对电影语言的表述方式,却有着完全相同的识别能力。例如《小武》中选择的一些场景,贾樟柯自己说道:“影片所有空间的选择都是我所关注的一些场景,这些场景我不希望赋予它什么意义,一个药店就是一个药店,一条街道就是一条街道。通过这样一种简单的选择,我希望能达到与影片整体风格相称的一种纹路的基本感觉。因为在这部电影里面,人物面临的都是一些简单和基本的情感,这些环境和场景也是不加修饰的,我不刻意去改变它的精神,最终希望通过这些场景,使人物在其中的活动有一种可信的感觉,让人相信这样一个环境,就是这些人活动的地方,就是中国的一个场景。只有这种场景的真实才能带给我在场的感觉,从而也给我一种身在现场的作者的自信: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我坚信这样一个事实。我最终所要获取的其实只是最简单的一个真,这好象只是美学要求的第一步,但我觉得对中国电影是最重要的。只有真切,才能进入情感的层面,我觉得拍这个电影才有意义。”他用一种对真实的还原冲动来表述这生存在夹缝中的一代的世界观、生命观和电影观--自我在这个漂浮的世界上无所依傍、无所悸动也无所执著,世界在每个游离的自我没有规则、没有必然也没有可以预期的将来。 贾电影中的人物都是些小人物,所谓小人物就是那些你每天可以遇到一大把然后不同的命运却不会有人关注的那一群人。他聪明的将他们作为一个载体,拍那些琐碎庸碌的小事,他们的命运没有大起大浮,他也没有将那些形而上的忧虑或者思考放入影片中,他描写的都是形而下的小人物的快乐以及忧愁,比如舞女,保安,甚至小偷,他从普通人的感情出发,写出了九十年代的缺失与焦灼。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处于一个强烈的转型期,时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焦灼、浮躁的氛围里,每个人都在这个氛围里承受了很多东西。这种时代的变数,是一种兵荒马乱的感觉。再以《小武》为例,贾曾经这样谈论过自己的这部影片他谈到了为什么要用"小偷"这样一种身份。因为他想考察传统经验、传统价值在这样一个变的社会里面要经历什么。变就意味着有些东西要崩溃,它可能是这个时代不需要的,被这个时代淘汰的,挤在角落里的东西。影片就在考察这种劣势的人群或者劣势的道德。他实际上是在拍一个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丢失掉的东西。电影里,小勇拒绝了小武送他的结婚礼钱。在歌厅里,小勇派来的人说,你的钱不干净,小勇不能接;当时小武说,你回去跟他说,他开歌厅挣歌女的钱,他走私烟贩烟,钱一样的不干净;后来这个人又回来了,他说小勇说了,他开歌厅不是挣歌女的钱,那叫娱乐业;他贩烟不叫走私,那叫贸易。这里面就有一个语词转换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年代里,走私、开色情场所都可以用另一个词使自身合法化,然后事物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而所有有能力进行这种转换的人都是在这个年代里生活得如鱼得水的人,象小勇这样,有钱,有社会地位,他还拥有媒体,可以通过媒体来发言;他们是从容的。但大多数人就象小武这样,小偷永远是小偷,你不能转换你的身份,所以你就生活在一个裂变的漩涡之中,一种局促不安的状态里。他的影片就是在描写这样与一种局促不安的真实,德·西卡曾明确地指出,新现实主义意味着将现实变成诗!不过它不是一首情意缠绵、粉饰生活的情诗,而是一首深切、质朴,意韵隽永的叙事诗。 总之,他的影片用最常态的人物,最简单的生活,最朴素的语言,最基本的情感,甚至最老套的故事表现出了主人公的非凡与动人之处。他还原了生存本身,在日常状态下写出人性的光明和阴暗,写出生命的艰辛和愉快,写出环境的窘迫和压抑,让生命以其赤裸裸的形像矗立在银幕之上。他的影片以一种文化现场目击者的冷静眼光,以对基层生活广泛真切的注目,深入揭示了在当下这个经济、政治剧烈变迁的时代人所经历的移置与重构;它描述了一种隐痛,从中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脆弱,更触及到在这文化革命的过程当中,个人在找不到一个确切的位置与归属时所遭遇的身份危机与认同危机。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教案(首页)

导入(PPT,2学时) 优雅之美:《钢琴课》 一优美的定义 二优美音乐特征概述 三作品配乐主题特征概述 四有关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概述 五分析《钢琴课》电影配乐与与叙事所呈现出的优雅特性。 教学重点: 提示主人公追求心灵完整性的优美形象;细腻而体贴的关怀所滋生的温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尊的情爱;走出封闭的内心和现实生活的承担;透析出的女性情感和爱欲自主的女性主义诉求。 教学难点: 女性主义立场的时代局限;欲和爱的区分;超越规则的爱的可接受性;对死亡着迷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思索。 壮丽之美:《秋日传奇》《死亡诗社》 一壮丽的定义 二壮丽音乐特征概述 三配乐主题风格特征概述 四《秋日传奇》中原创音乐的壮丽特性和与叙事的互动。 教学重点:《秋日传奇》提炼出野性自然与大地情怀的壮丽;承诺、勇敢、友情以及爱情所透析的壮美;主人公内心的狂放不羁与野性自然的融合;承诺的重负与责任的担当主题;自我救赎的生存智慧;英雄的界定; 《死亡诗社》用诗歌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把是非作为信念担当后果。 教学难点: 《秋日传奇》在苦痛中自我放逐和对家庭承诺的担当的冲突;以牺牲别人幸福的自我救赎是否是英雄。 《死亡诗社》对未成年人唤醒自由心灵是否适当;学生把是非作为信念去担当重任是否合适。 庄严之美(2):《珍珠港》 一配乐特征与叙事的互动性分析 二《珍珠港》作品片段分析 三配乐所对应的叙事的庄严性特征 教学重点:在正义的战争中勇敢和牺牲的英雄荣耀的庄严;在战争的洗礼下的爱情的浓烈和庄严;对爱的高贵而尊严的割舍。 教学难点:基于正当性的复仇是正义的吗;爱情能是无私的吗;以国家的名

中外电影音乐赏析

中外经典电影音乐赏析 学号:2 0 0 9 3 8 0 7 姓名:胡源 班级:环艺三班 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指导老师:张庆伟

“我与电影音乐”的故事 ——心灵深处的爱与责任 《狮子王》是一部探究有关生命中爱、责任与学习的温馨作品,影片描述的是非洲大草原的动物王国的生活,实际上它的主题超越任何文化和国界,具有深刻的内涵——生命的轮回、万物的盛衰,一切都必须依照自然规律。1994年6月15日在美国首次上映,剧情大概讲述了辛巴是狮子王国的小王子,他的父亲穆法沙是一个威严的国王。然而叔叔刀疤却对穆法沙的王位觊觎已久。要想坐上王位宝座,刀疤必须除去小王子。于是,刀疤利用种种借口让辛巴外出,然后伺机大开杀戒,无奈被穆法沙即时来救。在反复的算计下,穆法沙惨死在刀疤手下,刀疤别有用心的劝辛巴离开,一方面派人将他赶尽杀绝。辛巴逃亡中遇到了机智的丁满和善良的彭彭,他们抚养辛巴长成雄壮的大狮子,鼓励他回去森林复国。在接下来一场复国救民的斗争中,辛巴真正长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领会了责任的真谛。 影片在音乐上也十分出色,Disney请了世界顶级音乐制作人Elton John和著名的配乐大师Hans Zimmer为其量身配乐,“将广阔的非洲音域同迪斯尼动画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终于创造出这不朽的动画奇迹”。我还记得在LOIN KING的原声带的第一页写着,LOVE, RESPOSIBILITY,KNOWING WHO YOU ARE AND TAKING YOUR PALCE IN THE CIRCLE OF LIFE.。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 的记得那些字圆润的字体和作为背景的乞立 马扎罗山白雪皑皑的山峰.这几句话让感动至 今.很喜欢看到辛巴慢慢的登上荣耀石,雨水 冲走了残骨,草原又是一片新的天地.那时的 音乐犹如绝响,那时的辛巴高傲而又威严.。 作为主题音乐的《荣耀大地》贯穿影片, 承上启下抒情达意。在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 演奏方式来表达影片的内涵。影片开头艾尔 顿·约翰亲自演唱的《生生不息》之后有长达4 分30秒的长度将《荣耀大地》作为背景音乐 来使用。先是一支长笛独奏,柔和的旋律配合 着画面转到了雨季。这时,合唱队加入了进来, 浓厚的合唱音色配合着画面上出现的电闪雷 鸣。紧接着长笛独奏又一次出现,情演唱风格 吸取了美国摇滚乐中朗诵调的各种元素,把沙 祖的那种开朗、幽默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整 段音乐最后在黑人女歌星提姆·莱斯的风格强 烈的独唱声中结束。其后在木法沙和辛巴的对话中,《荣耀大地》开始由弦乐在低音区轻轻出现,忧郁的情绪表示木法沙对儿子的关爱和担忧,同时也预示着辛巴的前程将会遇到磨难。音乐起伏很大,突然到达高潮,又急转而下,表达了辛巴今后大起大落的命运。到了辛巴发现了父亲的尸体这一段,由《荣耀大地》变奏而成的葬礼进行曲,在弦乐队与合唱队的轻声演绎下,抒发了辛巴的无助、自责与痛苦之情。影片后半段当辛巴在星空中又听到了父亲的声音,父亲要他回去夺回国土。这时音乐响起,管弦乐队和合唱队一起鸣响,主题音乐《荣耀大地》的旋律再次响起。在这里主题音乐《荣耀大地》的情绪又变得充满激情和信心,辛巴的新生活就此开始了。 影片中的插曲同样非常精彩。《我等不及当国王》由年幼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辛巴以欢

贾樟柯电影风格

论贾樟柯电影的记录性手法的运用 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东方早报网评这样写过: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他特立独行,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关注:第四代执著于伦理道德,第五代迷恋于历史寓言,第六代在都市摇滚里陶醉、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 他的诸多作品如站台,天注定,海上传奇,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世界,小武,任萧遥等影片,都通过长镜头的运用来表现电影的艺术性。那么什么是长镜头呢?长镜头是和蒙太奇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巴赞称它叫景深镜头,因为把不同的空间用一个镜头连续地不间断地拍摄下来,需要较大的景深。也有人认为,一个镜头时间较长就是长镜头,长镜头的特点是:1,可表现事件的真实过程,真实性强,不像蒙太奇那样可以骗人;2,一个镜头里可以表现出多意性或不确定性;3,多以运动摄影的形式出现;4,一个镜头的时间比较长。 有一个连续镜头足以说明《站台》中这种长镜头的制作风格。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崔明亮和他的恋人尹瑞娟一起站在老城墙的顶上。在这个持续了三分半钟的镜头中,开始就是一个超长的镜头,两人向摄像机方向走来,摄像机再慢慢用全景跟拍他们直到两人在城墙上停下来,临近摄像机说话。明亮最后问瑞娟他们俩能不能算一对恋人。明亮得到的回答模棱两可,两个人接下来继续沿着城墙走,这一次则走出了镜头。在大部分镜头里,当两个人停下来说话的时候,镜头前景全是巨大的砖墙几乎占据了银幕的一半。墙后,两个人物交替地来回走动,其中一个隐身在镜头前景中城垛墙的后面,而另一个则在镜头构图的右边,斜靠在和城垛垂直的墙上。在精心设计连续变化中,两个人换了四次位置,每一次都是同一个位置,右边那个斜依着,另一个则在左边隐没在墙的后面。在换位置的时候,两个人偶然会有几秒钟都消失在墙的后面,因此整个构图就很像一幅完全抽象的静物照。 贾樟柯自嘲为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平民导演”,这是他非常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与思想境界。他总是试图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层面带给观众,也包括记忆中的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中国。就我看来,《站台》是贾樟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部电影,影片通过时代的变迁传达出太多复杂的情绪,而贾樟柯的长镜头电影美学也在影片中得以完美的呈现。在那个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段落中,长镜头沉稳地记录着一切,城墙上的二人世界也不再是温馨和甜蜜。尹瑞娟和崔明亮一人一句,一对一答,一出一进,呈现出一种情感上的疏离,也预示着两人今后很难聚合在一起!

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电影音乐赏析教案 课程名称:电影音乐赏析 授课学时:16课时 授课班级: 任课教师: 河北美术学院

教案(首页)

导入(PPT,2学时) 优雅之美:《钢琴课》 一优美的定义 二优美音乐特征概述 三作品配乐主题特征概述 四有关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概述 五分析《钢琴课》电影配乐与与叙事所呈现出的优雅特性。 教学重点: 提示主人公追求心灵完整性的优美形象;细腻而体贴的关怀所滋生的温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自尊的情爱;走出封闭的内心和现实生活的承担;透析出的女性情感和爱欲自主的女性主义诉求。 教学难点: 女性主义立场的时代局限;欲和爱的区分;超越规则的爱的可接受性;对死亡着迷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思索。 壮丽之美:《秋日传奇》《死亡诗社》 一壮丽的定义 二壮丽音乐特征概述 三配乐主题风格特征概述 四《秋日传奇》中原创音乐的壮丽特性和与叙事的互动。 教学重点:《秋日传奇》提炼出野性自然与大地情怀的壮丽;承诺、勇敢、友情以及爱情所透析的壮美;主人公内心的狂放不羁与野性自然的融合;承诺的重负与责任的担当主题;自我救赎的生存智慧;英雄的界定; 《死亡诗社》用诗歌唤醒对生命的热爱;把是非作为信念担当后果。 教学难点: 《秋日传奇》在苦痛中自我放逐和对家庭承诺的担当的冲突;以牺牲别人幸福的自我救赎是否是英雄。 《死亡诗社》对未成年人唤醒自由心灵是否适当;学生把是非作为信念去担当重任是否合适。 庄严之美(2):《珍珠港》 一配乐特征与叙事的互动性分析 二《珍珠港》作品片段分析 三配乐所对应的叙事的庄严性特征 教学重点:在正义的战争中勇敢和牺牲的英雄荣耀的庄严;在战争的洗礼下的爱情的浓烈和庄严;对爱的高贵而尊严的割舍。 教学难点:基于正当性的复仇是正义的吗;爱情能是无私的吗;以国家的名

《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

《音乐之声》电影音乐赏析 ——音乐触摸灵魂、记录人生 我是在大学英语课中第一次观赏《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影片的音乐就好像是一场洗礼,当时就被它的音乐深深的感染!而学习过电影音乐赏析之后,以一种相对专业的眼光去审度、重温这部影片,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此时才真正了解到音乐之于电影的真正魅力……它不仅仅再是一部简单的音乐剧,而是我们对生活的遐思与热爱……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取材于玛丽亚?冯?特拉普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这是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怀斯和美国著名剧作家恩斯特?莱赫曼继《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后再度携手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音乐电影,不得不说的便是影片音乐的安排,两位大师的集合尤其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片中的作曲就是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不乏许多经典歌曲。此时两位大师均处于事业巅峰时刻,开创了其雄霸百老汇近二十年的音乐剧黄金时期,他们合作的代表作还包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俄克拉荷马!》等 该影片1966年获得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两座小金人)和最佳配乐六项大奖以及十项奥斯卡提名;同年获得金球奖最佳电影(喜剧/音乐类)和最佳女演员(喜剧/音乐类)两项大奖以及两项金球奖提名;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颁发的国家影片登记奖。这是好莱坞音乐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其影响力至今未减。 《音乐之声》是一部以音乐、家庭和爱情为主题的电影,故事结构紧凑,风格轻松温馨,音画一流。影片讲述了天性自由、活泼善良的实习修女Maria到萨尔茨堡当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Maria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教他们唱歌、跳舞,给这个呆板、冰冷的家庭带去了歌声和笑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看到这个家庭又重新充满了欢乐温馨的气氛,而他的“水兵们”也已被训练成了一支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这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也唤起了他对Maria的爱情。在男爵夫人的介绍舞会中一支奥地利的民间舞蹈(Laendler)是彼此了解到对方的心意,关系迅速升温,而这一切都被男爵夫人看在了眼里,舞会中途退场劝Maria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后经心灵导师Mother Abbess 院长的开导,Maria终于再次鼓起勇气,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之后,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所拦,而Max的出现则为故事的结局做了完美铺垫----上校一家借着参加民谣节的机会,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帮助下,全家逃出了纳粹的魔掌。影片最后的镜头是特拉普一家爬上阿尔卑斯山,离开多难的祖国到达瑞士,曙光象征着他们新生活的开始。 《音乐之声》的剧情并不复杂,也没有所谓的宏大和壮观,但却更能走进人们的心灵。在现场聆听观赏,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许许多多的爱所包围。 片头主题音乐《The Sound Of Music》(由Maria于群山之间平原上上演唱),它洗涤着心灵,表达着她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为本部影片奠定了情感基调;而由院长和修女们演唱幽默诙谐的一曲《Maria》使观众进一步了解到女主角Maria的性格特征,起到了描绘作用,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Maria离开教堂到军官家当孩子的家庭教师埋下伏笔;而前往军官家时的《I Have Confidence》是Maria抛去顾虑和担心,重新获得勇气的自我的心灵独白,属音画平行;一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以雨中歌舞传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