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关键词解读“怪婆婆”草间弥生

12个关键词解读“怪婆婆”草间弥生
12个关键词解读“怪婆婆”草间弥生

12个关键词解读“怪婆婆”草间弥生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再多的标签也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

一生。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在40多年前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30多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2012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日本有四位艺术家上榜,分别为村上隆、草间弥生、杉木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艺术比他们超前了三四十年。

童年

草间弥生1929年出生在一个经营种子生意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上门女婿,生性放荡,经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母亲个性强悍,近乎歇斯底里。两人不断爆发激烈的争吵,家无宁日。家庭关系的扭曲使得草间弥生自幼孤僻敏感,她曾形容自己为“特异儿童和不良少女”。一张草间弥生10岁时的黑白照片上,她气质安静、神色阴郁,手执花束,硕大的花盘

将她围绕起来,仿佛要将她吞没。草间弥生和世界独特的关系从那时便开始了,只有借助不停地画画,她才能暂时逃离周遭世界投射在她内心的压抑、惊慌和可怖。当时母亲坚决反对草间弥生画画,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名商人而不是艺术家。她发疯般地踢翻她的调色盘,毁掉她的画布,甚至打她耳光,罚她和工人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恐惧感和叛逆情绪让草间弥生迸发出更强大的绘画激情,她发誓决不放弃自己喜爱的艺术,继续以绘画来表现自己所体验到的孤独世界的幻觉。母亲见草间弥生不思改悔,就想让她早日出嫁,以断了她成为画家的念想。姐姐也不断拿来各种富家子弟的照片让她挑选,乡里人也前来说媒。但草间弥生丝毫不为所动,一门心思地做着自己的画家梦。1957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再踏入家门。临走时,草间弥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自己的愤怒。

精神病

草间弥生在10 岁前后患上综合性视听失调症,开始被大量幻觉所困扰。幻听、幻视的恐怖不时袭击着她的精神世界,她甚至企图自杀。“有一天,我坐在堇菜花丛中,突然间,我发现一朵朵堇菜有着人类一样个性的脸,我听见这些花在向我倾诉。这些倾诉的声音不断变响,以至于我的耳朵疼痛起来……我还有过这样的体验:夕阳西下、天色变暗时,

在野外的小路上,我将目光不经意地投向远处的群山,看见各色各样的光线从山脊处散发出来……”当遇到不可思议的景象时,草间弥生常常飞也似的跑回家,将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描绘在速写本上。她曾有好几个本子记录这样的幻觉,这就是她作画的起点。1973年,草间从纽约归国后一头钻进了精神病院,一直住到了现在。

圆点

童年的草间弥生常常会跑到家后面的河岸平原,盯着一个景象任时光溜走,在那个画面当中,亿万颗粒粒分明的白色小石头,吸饱仲夏的阳光静静闪耀――这幅童年记忆的画面成为草间弥生日后创作的神秘根源。草间弥生曾说:“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画好了圆点,就画好了宇宙、画好了世态人生。”她作品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圆点像是细胞、种族、分子,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生命的本源。草间弥生的艺术表现语言可以说是来自宇宙和自然。草间弥生用无数的点来改变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续性,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置身其中的观众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而这种虚幻意识正是来自世界的本质。这种世界本质的意识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捕捉网,她则不断地编织着这个网――她那些极富张力的作品,将观众带进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正是她不厌其烦重复的圆点,影响了当代的波普艺术,使其成为波普艺术的

代表人物之一。1965年,她的作品《无限镜屋》在纽约展出时,受到相当大的关注。1966年的成名作《无限的爱》中,她用许多小圆灯泡和大面镜子制作出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在美国的数十年间,草间弥生利用镜面的反射、炫目的波点,让包裹其中的观众体验艺术家创造的“自我消融的旅程”。

南瓜

草间弥生对南瓜情有独钟,南瓜成为她作品里常见的要素。她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南瓜,南瓜都是非常有趣的,每次看它时都会有新发现。南瓜的形状有极其可爱的地方,大腹便便、不做修饰的长相以及精神上的坚强都使草生弥间对它迷恋不已。当她怀抱南瓜的时候,就会想起遥远的孩提时代,不知被南瓜拯救过多少回。“在艰苦的岁月,南瓜慰

藉过我的心。我第一次看到南瓜还是小学的时候。我去祖父的苗圃玩耍时,在小路旁看到黄色的花和小小的南瓜。我把手伸向茂密的叶子,在其中翻找到一只南瓜。当想将它从茎杆上扭下来时,我听见南瓜用生命向我叙说着什么。”草间

弥生将南瓜视作人生伴侣,有时会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画南瓜。她先坐禅冥想,与南瓜的灵魂遥相呼应,然后抛却一切杂念,废寝忘食地精心描绘南瓜,甚至连南瓜的粗糙表皮都画得一丝不苟。

纽约

日本战败后不久,草间弥生在一个古旧书店里看到一本

画册,里面有乔治亚?奥基弗的作品,她想或许奥基弗可以帮助自己,于是从松本坐了六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东京新宿,从美国驻日本大使馆的一本《名人录》中抄下奥基弗的地址。回到松本后,草间弥生立刻给奥基弗写了封信,附上自己的水彩画,没想到奥基弗热情地回了信,而且不止一次。在奥基弗的帮助下,草间弥生于1957年11月18日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

在她日后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草间弥生自传式地描写了一个日本女孩儿在纽约的遭遇:孤独潦倒,身无分文,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被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尽管如此,草间弥生仍然认为纽约是一个非常有趣、没有偏见的地方,如果没有去美国,就没有现在的自己。无论多么困苦的生活都无法磨灭她的意志,她从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楼俯瞰纽约,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野心的战场。虽然现在两手空空,但总有一天她能够在纽约随心所欲地掌握自己向往的一切。“我下定决心要改革艺术,全身的热血为之沸腾,连自己肚子饿都忘了。”波普

草间弥生在纽约遇到了艺术家的最好时代,此时的纽约

是生机勃勃、充满创造力的,她被卷入了一个属于马克?罗思科、威廉?德?库宁和安迪?沃霍尔的年代。她曾与安迪?沃霍尔、克拉斯?奥尔登堡、贾斯培?琼斯一起联展,还认为安迪?沃霍尔的一些作品明显是仿照她的。1959年10月,草间弥生的第一次个人展“草间弥生展”在纽约的布拉格画廊举办,首次向公众展出黑色背景中配以白色的作品――《无限的网》。《无限的网》的灵感来自一次清晨起床的幻觉,从天花板到地板,眼前的一切都成了网。“由于心存疑惑,我便走向窗边,发现窗户以及窗外的景色都被网包围着。当我想伸手将其拂去时,黏在手上的网竟覆盖了全身。我愕然、战栗不已,但也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名为‘宇宙’的巨网中的一分子。”她开始从早到晚不断地画这个白色的网,最终将这幅画扩展到了10米长。网超越了画布,布满了整个房间。《无限的网》没有中心,反复的元素共同起作用,带来的调性让观众十分困惑。统御着整个画面的暗示和静谧使人们的精神进入“无”的境地。这次展览在纽约引起了巨大反响,预示着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波普艺术运动将在纽约成为主流。

嬉皮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偶发艺术”让草间弥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这是一种突出偶然性和组合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构造一个特别的环境,同时让观众参与其中。为了抗议“越战”,她策划了一系列“裸体偶发艺术”――这给了

她至高的知名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名声。她在报纸和杂志上刊登广告,召集参与者,在纽约第五大道上举行“人体彩绘艺术节”,指示参加者除去衣服,焚烧60面美国国旗,然后这些裸体的年轻人便互相拥抱、亲吻、做爱。她的每一次公开艺术活动都会引来警察的强行阻止。这段时期,草间弥生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甚至超过了媒体宠儿安迪?沃霍尔。在部分保守的公众看来,草间的某些举动是在哗众取宠,昔日的艺术盟友也认为她失去了艺术家的资格。多年以后,当评论家们重新梳理她的创作历程时,把草间弥生式的疯狂,归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嬉皮士’横行的时代,草间弥生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流行什么,他们抗议‘越战’,吸食毒品,追逐东方神秘,寻求外来宗教的庇护,崇尚性解放,很多人开始以打破常规为生。”

女性

“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纽约评论家高登?布朗在20世纪60 年代接受采访时有这样的表述。亚历山大?门罗以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主义批评为视角,将草间弥生当作一位直接面对日本封建社会的女艺术家,重新审视了她的作品。1963年12月,草间弥生在纽约斯泰因画廊举办了一个题为“积聚:千舟连翩”的个人展览:实物

大小的白色船体表面布满白色阴茎状的填充物,船只周围的天花板、墙壁上贴着999张海报,海报上是船只的黑白照片。草间弥生认为,阴茎是与暴力相关的恐怖对象,她要通过持续创作阴茎的形象来消除内心的恐惧。

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了浪漫色彩。柯内尔是近代美国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电影先锋人物。自60年代相识后,两人一直相伴,而在这段奇特的关系里,二人仅有过“炽热的吻”,却从未发生过肉体关系,因为约瑟夫?柯内尔对性怀有和草间弥生一样的恐惧。1972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爱人的离世给草间弥生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她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了媒体视野。作为一名女性,她本可选择更婉转的方式与这世界周旋:通过进入一个男人的世界,将自己纳入整个男性世界的话语体系――就像同在50年代到达纽约的大野洋子所做的那样。毋庸置疑,年轻时代的草间弥生并不缺乏她东方女人的神秘与性感,但她没有选择任何一个可能中的“约翰?列侬”。

日本

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对草间弥生的评价都是“丑闻女王”“不要脸的艺术家”“裸体的幕后黑手”,甚至她的家人对她的开创性艺术活动都觉得很丢脸。草间弥生生于日本,长于日本,但并没有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反,

她是以心中不断涌现的创造力为武器,一路与旧习惯、旧艺术奋战而来的。她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从身边的羁绊中解脱出来,逃离日本。在她看来,日本这个国家过于狭小、卑微,传统观念浓厚,对女性的蔑视随处可见。而她的艺术需要更加广阔、自由的世界(尽管在美国,她被视为一个外来文化的闯入者)。1973年,时隔15年后重新回到日本的草间弥生,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依然失望透顶,人们的衣着、谈吐,城市的外观、建筑的式样,一切都毫无新意,被现代化的潮流吞没殆尽,有的也只是对欧美文化的模仿。于是她一头钻进东京的一家精神病院,深居简出。直到1989年纽约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举办“草间弥生回顾展”之际,她才迎来世人重新评估其作品的契机。1993年,草间弥生代表日本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再次确立了她在日本国内和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文学

草间弥生第一部问世的文学作品是1978年的《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此后,一直到1999年的《纽约’69》,她一共出版了包括短篇小说在内的14部小说和一部诗集。草间弥生本来就对语言表达怀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她自孩提时起就显示出与绘画一样的写作才能,从20岁开始创作诗歌,一直持续至今。其小说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从纽约的时代体验中获得灵感的作品,另一类是以战争期间以及战后

的日本为背景。此外还有自传性的作品,但草间弥生却说“我的小说并非自传”。现实与幻想的图像混合在一起所搭建的浓厚的语言空间是草间文学的巨大魅力,而且以男同性恋或被男性所践踏的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居多。在草间弥生看来,艺术表现和文字表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探索未来和精神领域方面,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她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爱的形式以及宇宙不可思议的景象和神秘背后存在的未知

充满了想象与憧憬,她要用文学作品来达到精神上的扬弃。

时尚

草间弥生还是一个时装设计师。她10岁时的衣服就是自己缝制的。在纽约,她拥有一处专门销售她设计的“草间时装”的精品店。2012年,草间弥生还与路易?威登合作,在全球450家路易?威登的店铺橱窗中展出、销售她设计的时装。路易?威登的设计师马克?雅可布是一位具有杰出灵感的设计师,他非常认可草间弥生的设计。草间弥生认为这些产品不仅是鞋子或手包,这是她的艺术品,表达了她的哲学和艺术思想。

信念

草间弥生是个为艺术而生的人,随着年岁的增大,她的艺术信念愈发纯粹。“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回到日本之后,草间

弥生开始以喷薄而出的艺术激情持续不断地创作,她说再给她100年也不足以穷尽她所有的艺术理想,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青年人以激励和启示。她认为艰苦的环境是人一生中的命运,必须以完人的姿态向艰难困苦挑战。当她回顾自己作为艺术家的漫长人生,从来没有体验过浑噩的感觉。她坚持探索哲学,思考人生,她写诗、写文章最怦然心动的是使用“爱”这个字的时候。对她来说,“永远的爱”意味着精神上和哲学上的启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带着对神秘宇宙的无限崇敬、对人类的赞美以及对爱与和平的心愿,不断地向全世界展示宇宙、人类、社会、生命、增殖、无限、反复、连续、和平等艺术主题和信念。

草间弥生

花朵、圆点、南瓜,没人看见草疯长 草间弥生1929 年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一户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当时温室还很稀有,但我们家就有6间,常常会有学校带学生来参观。我家算是资产阶级,会赞助当地画家,可是一旦我想要成为画家,那又另当别论。” 10岁那年,她用铅笔画了一个安静、忧郁的小女孩,这是她的童年写照。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着素描本跑去家里的采种场玩。那里有一大片槿花,我会坐在花圃里胡思乱想。某一天,一朵朵槿花像人一样摆出不同表情开始和我说话,它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我的耳朵开始痛。” 为了抵抗幻觉带来的惊恐,她拿起了画笔,画了许多张牙舞爪类似花朵的植物,后来做得越来越庞大。植物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延续,反映的就是她对童年的回忆。 然而,她的精神疾病和对绘画的兴趣,遭到母亲的无视和嘲讽。在母亲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胡说八道,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她毁掉了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打骂。“母亲常跟我说,没生你就好了,还打到我几乎失聪。我经常离家出走,晚上站在街头希望过往的车辆结束我的生命,我曾企图卧轨自杀,但那时的我太小太轻,风太大,我的身子飘了起来。” 草间弥生的父亲是入赘到她母亲家的,他的放荡生活导致妻子歇斯底里。“每次父亲出去找情人,母亲都叫我去跟踪,我在冬天的寒风中流鼻水,一边发抖一边走,由于年纪小,我一下就被父亲甩掉了,结果回到家,母亲又对我大发雷霆。在这惨淡的家庭里生活,只有画画能让我清醒。” 1941年,积年累月的战争扩大演变至太平洋战争阶段,大约这时候,草间弥生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她经常出现幻觉,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身边出现薄纱一样的灰色帐幕将我盖住”。强烈的恐怖感让她的精神接近

LV品牌传播策略分析(朱柔芸)

路易·威登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一、路易·威登品牌简介 路易威登创立于1854年,现隶属于法国专产高级奢华用品的Moet Hennessy Louis Vuitton集团。LVMH集团在销售额、市值、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而LV作为LVMH的头两位字母,其影响力以及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LV作为旅行用品最精致的象征,一百五十年都是以崇尚精致、品质、舒适的“旅行哲学”,作为设计的出发基础。如今的路易·威登这一品牌已经不仅限于设计和出售高档皮具和箱包,而是成为涉足时装、饰物、皮鞋、箱包、珠宝、手表、传媒、名酒等领域的巨型潮流指标。 “字母组合帆布”是路易·威登的第一张面孔,也是它永恒的镜像。路易·威登的儿子乔治用父亲姓名中的简写L及V配合花朵图案,设计出到今天仍蜚声国际的交织字母印上粗帆布(Monogram Canvas)的样式。从设计最初到现在,伴随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典雅的设计毅然成为时尚之经典。 二、路易·威登品牌在中国 目前LV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开设9家旗舰店和35家专卖店。据高盛银行的报告,今年我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连续3年全球增长率第一,销售量第一,而其中很大一块属于 LV。LV在中国的28个城市拥有35家门店,其销售额已占到全球销售额的近4 成。 从2007年起,LV在中国的开店速度明显加快,其新增店面大多分布于二三线城市,如长沙、西安、青岛、厦门、无锡、温州、南宁、昆明等。据麦肯锡的一份调查显示,到2015年,中国75%的富人将生活在二三线城市及一些非沿海城市。中国未来5年内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人会从4000万增至16000万人,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不过,与一线城市消费者相比,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有一些不同的消费特性。因此,路易威登根据“渠道下沉,迅速坐拥二三线,守望四五线城市”的大策略,对这些城市进行单独的市场调查,针对这些城市不同的消费者特性,相对应地展开营销。

波谱艺术

波普艺术 百科名片 波普艺术 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主要 目录[隐藏] 发展历史 波普艺术的特点 代表作家 中国波普艺术代表作品: 《波普艺术》 发展历史 波普艺术的特点 代表作家 中国波普艺术代表作品: 《波普艺术》 [编辑本段] 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 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 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 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 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

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 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编辑本段] 波普艺术的特点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延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编辑本段] 代表作家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草间弥生

【摘要】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 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关键词:草间弥生当代艺术精神病艺术家 草间弥生(1929年3月22日-)被称为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一、一无所有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草间弥生一遍又一遍地表述着艺术对于她的重要性,艺术是她一生中唯一抓住的东西。 1929 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 不到10 岁时,草间弥生就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经常出现幻听、幻视。她所看到的世界,蒙着一个巨大的网,于是她不停地画画,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几乎伴她一生。 在10 岁时,草间弥生画了一幅铅笔画,一个小女孩阴郁而安静,没有一丝笑容,这恰恰是她童年的写照。 母亲将家族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却对女儿的精神疾病一无所知。在她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在胡说八道,而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收藏艺术品的人”。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怖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

草间弥生简介

《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我观看著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著,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刹那间,我领会到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现实中的状况、我被吓到了。于是我对于红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认为它就像是咒语,正在剥夺我的生活,我冲上阶梯企图逃离,但阶级却在我脚下散开,于是我从上面跌下来,脚腕也扭伤了。” 1955年,与美国女画家格鲁吉亚·欧姬芙通信,也寄自己的水彩画给她,并开始准备到美国。 1957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女王”之称。 1960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 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柏格。 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个人特色(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以1500个金色镜球(内部是塑胶制)装置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户外展场上,草间本人穿著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美金2元。由于她作品中强调艺术应如超市可销售的概念,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1968年,创作短片“消灭自己”(草间の自己消灭)得到了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电影节(アン?アーバー映画祭)的银奖。1973年,返回本。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杀未遂常习犯) 1980年代之后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此书在1999年有中文翻译,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参加了台北双

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

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美术论文 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 戴兰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hanghai stages AsianTour of “Kusama Yayoi—A Dream I Dreamed” sinceDecember 15, 2013. This exhibition is the woman artistacute;sfirst-ever large-scale solo exhibition in China, which isthe only stop in China. More than 100 artworks, createdby Yayoi Kusama, grandly make debut, including imagevideos, paintings, screen printing works, iconic sculptureof giant pumpkin and large-sized devices. 上海当代艺术馆于2013年12月15日带来“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这个展览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也是在中国的唯一一站,展出草间弥生一百多件作品,包括她的影像视频、绘画、丝网印刷作品、标志性的巨型南瓜雕塑、大尺幅的装置等等。 本次展览以全面且多元的方式呈现草间弥生六十年来惊人的艺术脉络,从早期自日本至纽约时”无限的网”系列,到艺术家最为人熟知的圆点图案作品,艺术家以新的媒材制作大型装置,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异象世界,反映出被誉为前卫艺术女王的草间弥生独树一格的艺术魅力。 草间弥生将幻觉转化为惊人的创作语言,艺术成为她的慰藉。她的作品反映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一种持续且严谨的研究方法,也是她对艺术、对生命永无止境的追求。虽然阐述的议题是如此严肃,她作品中缤纷的色彩、重复堆砌的图案、祈许爱与和平的意念,却能轻易地拉近观看者与作品间的距离,故即便是不熟

圆点女王 草间弥生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圆点女王、日本超级艺术天后、话题女王——草间弥生。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岁左右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袖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至今为止,她的服装全部由自己设计的。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印记。40年前,亚洲女子草间弥生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30多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的地位。 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国艺术家无人入选。日本有4位艺术家上榜,分别为村上隆、草间弥生、杉本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日本艺术家,80岁的“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 今日她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她的工作室离治疗所不远,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草间弥生及其作品 草间在相当早的创作时期就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加上镜子,大量包覆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墙壁、地板、画布、家里会出现的物品(还有裸体的助理)。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与作品有很高的同质性,并以短上衣和非常强烈的眼影妆闻名。草间曾说明这些视觉特色都来自于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补捉网(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此外,草间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许多作品都以蕈类聚生的造型出现。在1990年代之后,草间加入了商业艺术的领域,与时装设计界合作,推出了带有浓厚圆点草间风格的服饰,并开始贩卖许多艺术商品。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 在10岁时,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怖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和植物成为草间弥生创作的主题,并已经在洛杉矶展出了“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因为她对童年的回忆。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志亚·欧姬芙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你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回信给草间弥生,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1957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临走时,她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 “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纽约评论家Gordon Brown在1960 年代接受采访时有这样的表述。 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浪漫色彩。柯内尔是近代美国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电影先锋人物。“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吓坏了,以为自己见到的是一个幽灵。” “ 他每天写信给我,打无数个电话给我,在电话中呼唤我,以至于有人问我,电话是不是坏掉了。我说,不是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和我通话。”草间弥生后来回忆,柯内尔有一天,竟然给她写了14封信。自上世纪60年代认识后,两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 爱人的去世给草间弥生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1973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的第二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独自一人在精神疗养院生活。

12个关键词解读“怪婆婆”草间弥生

12个关键词解读“怪婆婆”草间弥生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再多的标签也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 一生。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在40多年前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30多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2012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日本有四位艺术家上榜,分别为村上隆、草间弥生、杉木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艺术比他们超前了三四十年。 童年 草间弥生1929年出生在一个经营种子生意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上门女婿,生性放荡,经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母亲个性强悍,近乎歇斯底里。两人不断爆发激烈的争吵,家无宁日。家庭关系的扭曲使得草间弥生自幼孤僻敏感,她曾形容自己为“特异儿童和不良少女”。一张草间弥生10岁时的黑白照片上,她气质安静、神色阴郁,手执花束,硕大的花盘

将她围绕起来,仿佛要将她吞没。草间弥生和世界独特的关系从那时便开始了,只有借助不停地画画,她才能暂时逃离周遭世界投射在她内心的压抑、惊慌和可怖。当时母亲坚决反对草间弥生画画,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名商人而不是艺术家。她发疯般地踢翻她的调色盘,毁掉她的画布,甚至打她耳光,罚她和工人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恐惧感和叛逆情绪让草间弥生迸发出更强大的绘画激情,她发誓决不放弃自己喜爱的艺术,继续以绘画来表现自己所体验到的孤独世界的幻觉。母亲见草间弥生不思改悔,就想让她早日出嫁,以断了她成为画家的念想。姐姐也不断拿来各种富家子弟的照片让她挑选,乡里人也前来说媒。但草间弥生丝毫不为所动,一门心思地做着自己的画家梦。1957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再踏入家门。临走时,草间弥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自己的愤怒。 精神病 草间弥生在10 岁前后患上综合性视听失调症,开始被大量幻觉所困扰。幻听、幻视的恐怖不时袭击着她的精神世界,她甚至企图自杀。“有一天,我坐在堇菜花丛中,突然间,我发现一朵朵堇菜有着人类一样个性的脸,我听见这些花在向我倾诉。这些倾诉的声音不断变响,以至于我的耳朵疼痛起来……我还有过这样的体验:夕阳西下、天色变暗时,

从色彩和符号角度试析草间弥生的作品

从色彩和符号角度试析草间弥生的作品 □彭东航 摘要:草间弥生是一位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都备受关注的艺术家。她运用大量的波点创作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她的作品范围很广,包括油画、软雕塑、装置等,无不反映着她的内心世界。草间弥生的作品除了无限“增殖”的圆点之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醒目的色彩。该文作者认为,她作品中选用的每一种色彩,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有焦虑,有不安,还有对世界的热爱。爱娃 海勒的《色彩的性格》一书主要分析色彩背后所蕴含的各种意义,通过对各种颜色的层层分析,使读者了解色彩心理、色彩象征等方面的知识。康丁斯基的著作《点线面》分析绘画中最基本元素的深刻内涵。该文拟结合《色彩的性格》和《点线面》的理论,尝试从色彩和符号的角度分析草间弥生的一些经典作品。 关键词:草间弥生圆点色彩色彩性格 一、草间弥生的生平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她的家族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苗圃批发 商,家族渊源使她从小就对各种各样的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就梦想当艺术家的草间 弥生一直受到母亲管教问题及保守家庭观念的困扰。“二战”结束后,草间弥生得偿所愿,进 入京都学习胶彩画,但不久就对胶彩画的种种束缚感到厌烦。后来,草间弥生从杂志上接 触到西方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并由此开始探索反传统的抽象语言。1957年,草间弥生在 乔治亚 奥基弗的帮助下来到美国,逐渐在美国站稳脚跟。 草间弥生的作品甚至影响过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 沃霍尔。尽管草间弥生拥有很高的 国际地位,但她的知名度不如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20世纪90年代末,草间弥生渐渐产生 影响力,活跃在世界各大展览上,成为举世瞩目的日本女艺术家和在世的著名女性艺术家 之一。 草间弥生作为日本现代艺术领域的独特存在,曾被归入很多流派,如女权主义、超现实 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和波普艺术等,但其实草间弥生的艺术很难被界定到任何一 个流派中。关于流派的分歧,反而从侧面证明了她的世界影响力。我国评论家陆蓉之则将 草间弥生和小野洋子比作20世纪国际艺坛最闪耀的女明星。 二、草间弥生作品中的符号——圆(点) 圆点为什么能成为草间弥生创作的源泉?有观点认为:“一方面,她从自然物原始图腾 的圆受到启发。另一方面,出于女性自然的感受能力,圆,温润、丰满、柔和,不像其它形状 那样有些许金属感。她信手拈来,天衣无缝地用到自己的作品里。”①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只 是将草间弥生的圆点“诗意化”了。其实她真正的创作过程并没有那么美好,相反地,非常 痛苦。 其实,综合草间弥生本人的描述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用圆点创作其实与她 的经历有关。草间弥生幼年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她眼中的世界就像隔着一层带有圆 点的网。她的母亲曾对她说,只要能把眼前的圆点全部画出来,病就能痊愈。这也是草间 弥生不断地画圆点的原因。就是这样无限的、网般的圆点成为她的标志性艺术,也确立了44

草间弥生 演讲稿

草间弥生演讲稿 演讲稿 大家都知道公共艺术是象征着整个城市的精神和发展的脚步,但也有很多公共艺术也是一个艺术家内心的独白和他们情感的表达。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通过点来表现自己独特性格的艺术家。说到点,大家也许第一时间想到的则是日本的艺术家——草间弥生。我对于对草间弥生的印象就是一个字怪~奇怪的穿着,奇怪的不符合她这个年纪的发色,奇怪的创意。但就是这一切的奇怪彰显着她所有的独特,才让人看到的第一眼就深深的记住了她。 但是她的怪我认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接下来是她的成长经历。1929年3月22日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毕业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在10岁时,草间弥生画了一幅铅笔画,一个小女孩阴郁而安静,没有一丝笑容,这恰恰是她童年的写照。母亲将家族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却对女儿的精神疾病一无所知。在她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在胡说八道,而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收藏艺术品的人”。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怖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 越来越庞大。花和植物成为草间弥生创作的主题,并已经在洛杉矶展出了“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因为她对童年的回忆。 下面是她一系列的作品。最能代表她的我想就是这波点南瓜了。 但最后让她成名的却是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她的作品《那

草间弥生

个人经历 1939年,草间弥生约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时常有自杀企图。她留有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点。 青年时就读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毕业后到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现在的京都市立铜驼工艺美术高等学校)主修日本画。 1954年,草间在绘画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刹那间,我领会到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现实中的状况、我被吓到了。于是我对于红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认为它就像是咒语,正在剥夺我的生活,我冲上阶梯企图逃离,但阶级却在我脚下散开,于是我从上面跌下来,脚腕也扭伤了。” 1955年,与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通信,也寄自己的水彩画给她,并开始准备到美国。 1957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女王”之称。 草间弥生作品 1960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 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柏格。 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个人特色(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以1500个金色镜球(内部是塑胶制)装置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户外展场上,草间本人穿着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美金2元。由于她作品中强调艺术应如超市可销售的概念,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1968年,创作短片“消灭自己”(草间の自己消灭)得到了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电影节(アン?アーバー映画祭)的银奖。 1973年,返回日本。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杀未遂常习犯) 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获得日本

KUSAMA草间弥生 的经历

草间弥生 一、基本资料 中文名:草间弥生 日文原文:草間彌生 平假名:くさまやよい 罗马字:Yayoi Kusama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29年3月22日,现年85岁,白羊座。 血型: ? 国籍和籍贯:日本、日本长野县松本市 职业:艺术家[百度百科]、设计师、作家 所属单位:? 毕业院校: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现在的京都市立铜驼工艺美术高等学校)、主修日本画[地址:?] 兴趣爱好:? 家人:? 二、 主要经历: 1929年,3月22日,出生。 1939年,草间弥生约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时常有自杀企图。她留有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 青年时就读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毕业后到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现在 的京都市立铜驼工艺美术高等学校)主修日本画。 ?1951年,青年时的绘画作品《彷徨的梦》(Zanmu)获得日本第二届创作奖入选。 ?1954年,草间在绘画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 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于是我对于红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认为它就像是咒语,正在剥夺我的生活,我冲上阶梯企图逃离,但阶级却在我脚下散开,于是我从上面跌下来,脚腕也扭伤了。”

1955年,与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通信,并开始准备到美国。 1957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女王”之称。 1960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 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柏格。 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个人特色(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 斯双年展。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以1500个金色镜球(内部是塑胶制)装置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户外展场上,草间本人穿着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美金2元。由于她作品中强调艺术应如超市可销售的概念,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1973年,返回日本。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杀未遂常习犯)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此书在1999年有中文翻译,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参加了台北双年展。 1998年出版的草间弥生作品集,收录了她在1958年到1968年间的当代艺术作品1951年,青年时的绘画作品《彷徨的梦》(Zanmu)获得日本第二届创作奖入选。 2000年,参加澳大利亚雪梨2000双年展。作品是1965年的《无限镜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样的材质复制,原作已毁损。整个作品空间为250 x 500 x 500 厘米)。 2001年,获得日本朝日赏Asahi Prize。 2002年,出版自传《无限的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