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腐蚀性评价

环境腐蚀性评价
环境腐蚀性评价

环境腐蚀性评价

作者:河南中拓石油管道

1土壤腐蚀性调查

土壤腐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土壤电阻率、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PH值、土壤含水率、土壤透气性、土壤温度等。我们测试的主要项目有土壤电阻率、土壤PH值和土壤年腐蚀速率。土壤电阻率是反映土壤导电性能的指标;土壤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度的指标;土壤腐蚀速率是钢材在土壤中的年腐蚀速度。

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特征含水量% 腐蚀速率的特点

没有水分0 没有

含水量增加到临界值10-12 腐蚀速率增到最大值

保持临界值的含水量12-25 保持最大腐蚀速率

发生连续的水层12-25 腐蚀速率降低

水层厚度继续增加>40 较低恒定的腐蚀速率

土壤电阻率测试

具体操作方法是;采用4级法进行测试,

土壤PH值测试应选择管道周围的土壤进行测试。采用PH试纸或试剂进行测试。

我国土壤酸碱性,北方一般为偏碱性,南方土壤略偏酸性,碱性沙质粘土和眼睑土PH值在7.5-9.5之间,腐殖土和沼泽土,PH值在3-6之间,酸性土壤腐蚀性强。

PH值<4.5 4.5-5.5 5.5-6.5 6.5-7.5 7.5-8.5 >8.5

土壤极强酸性强酸性微酸性中性微酸性强酸性

八杂散电流干扰状况评价

1管道交流干扰测试

交流干扰测试

交流干扰的干扰源主要是高压交流电力线路、设施和交流电气化铁路、设施。交流干扰测试工作有以下三种:

1)调查测试:用以探测干扰程度及管地电位分布,为防护工程测试提供依据。

在接近交流干扰源的管道上进行测试,间距宜为1km,应尽量利用现有的测试桩。

2)防护工程测试:用以提供实施防护措施所需的技术参数。依据调查测试结果,在已经确定的交流干扰管段上布设测试点,干扰复杂时宜加密测试点。

3)防护工程效果测试:用以调整排流保护运行参数及评定防护工程效果。应在防护工程各实施点中选定测试点,一般应包括排流点、干扰缓解较大的点和较小的点。

防护工程测试和防护工程效果测试宜遵循的原则:

1)各测试点的测试工作应同时开始和结束;

2)各测试点以相同的读数间隔记录数据;

3)干扰源与被干扰管道两方面应同时测试。

2 测试时间、次数和时间间隔的要求:

1)测试时间段为40~60min,对运行频繁的电气化铁路可取30 min,测试时间段应别选择在干扰源的高峰、低峰和一般负荷三个时间段上。

2)读数时间间隔一般为10~30s,电压幅值变动剧烈时,不应大于10s。

3)当干扰剧烈时,拟定采取防护措施的点、实际安装防护设施的点,防护效果评定点及其它具有代表性的点,应进行24h测试。

4)所有测试点的交流干扰电压测试不得少于三次,每次的起止时间、测试时间

段、读数时间间隔均应相同。

总之,交流干扰测试主要是对交流电压进行测试,判断是否存在较大的交流干扰,管道距离高压电力、铁路等设施较近部分地段作为检测重点,应尽量利用现有的测试桩,并按照土壤类别区分交流干扰的严重程度。

3 直流干扰测试判别

对管道沿线可能产生杂散电流的铁路、变电所、厂矿的接地设施进行调查。对处于直流电气化铁路、阴极保护系统或其他直流干扰源附近的管道其任意点上的管地电位较该点自然电位正向偏移20mV或管道土壤中直流地电位梯度大于0.5mV/m时,可确认存在直流干扰。当管道任意点上的管地电位较自然电位正向偏移100 mV或管道邻近土壤中直流地电位梯度大于2.5mV/m时,管道应采取防护措施。测量仪表具有防电磁干扰性能,测定管道纵向电压降及电位梯度时,仪表的分辨率为1mV;参比电极采用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当干扰电压较大时采用钢棒电极。

静态干扰动态干扰

4 交直流干扰测试时应注意的事项

1)测量仪表具有防电磁干扰性能;参比电极采用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当干扰电压较大时采用钢棒电极。

2)测试中应首先接好仪表回路,再进行与测试桩等被测体的连接,测试结束应按相反的顺序进行操作,并采用单手操作法。

5 牺牲阳极检测

牺牲阳极是靠自身腐蚀速度的增加而提供阴极保护电流的金属或合金。通常有镁、锌、铝三类。

牺牲阳极的闭路电位是牺牲阳极与管道连接后的电位。

牺牲阳极的开路电位是牺牲阳极与管道断开后阳极的电位。 牺牲阳极输出电流测试方法:

1) 双电流表法:接线法如图所示,选择同型号的数字万用表(以确保两者在同一量程时内阻相同)。先按图(a ),将第一只电流表串联接入测量回路,测得电流I 1;再将第二只电流表与第一只电流表同时串入测量回路[见图(b )],此时两只电流表的量程应与测量I 1时的相同,记录两只表上显示的I 2′和I 2″,取其平均值为I 2=1/2(I 2′和I 2″)。据此可按下式计算牺牲阳极输出电流I= I 1I 2/2I 2-I 1。此法测量操作的关键点是,必须选用两只相同的电流表,且在相同量程进行测量;在测量前应对表的示值进行测定。

(a ) (b)

4.2.7双电流表法的测试接线示意图

2)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将选定的一只电流表直接串联到牺牲阳极输出电流的回路中,接线方法参照4.2.7(a ),电流表的示值即为牺牲阳极输出电流值。

管道

X 牺牲阳极

A

管道

X 牺牲阳极

A

A

此法操作简单,但电流表内阻可产生测量误差。为此应尽可能选用低内阻电流表,一般可选用五位读数(俗称四位半)的数字万用表。 6 接地电阻测试

(1)测量土壤电阻率的等距法:如图 4.2.10(1)所示,采用等距法测量时要求四支电极沿一条直线分布,选定等间距α,电极入土深度为α/20。通过C1、C2两极间流过的电流和P1、P2两电极间的电压降,即可测得土壤电阻R=V/I ;采用ZC-8接地电阻测试仪可直接测定电阻R 。然后通过公式ρ=2παR 计算得出土壤电阻率。

ρ:土壤电阻率; α:管线埋深; R :土壤电阻。

4.2.10(1) 采用等距法测量土壤电阻率的接线示意图

(2)牺牲阳极接地电阻的测试:

C 1 P 1 P 2 C 2

a a a

ZC-8

d 12

ZC-8 C 2 C 1

P 2 P 1

电位极 电流极

管道

X 牺牲阳极

d 13

4.2.10(2) 牺牲阳极接地电阻测试的接线示意图

(3)外加电流辅助阳极的接地电阻测试:

一般采用ZC-8接地电阻测量仪进行测量。

当采用图4.2.10(3)中的(a)的直线布极法进行测量时,在土壤电阻率较均匀

的地区,取d

13=2L,d

12

=L,L为辅助阳极床的延展长度。在土壤电阻率不均匀的

地区,取d

13=3L,d

12

=1.7L。也可采用图4.2.10(3)中(b)所示的三角布极法进

行测量,此时取d

13=d

12

≥2L。辅助阳极属大型接地装置,过去,国内不少单位都

强制规定了阳极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Ω。但随着石墨阳极、高硅铸铁阳极等新辅助阳极的相继开发和应用,这一规定就显得不科学,不合理,辅助阳极设计寿命是主要的,接地电阻不应做硬行规定。

ZC-8

C2 C1

P2 P1

电位极

电流极

L

d12

d13

θ≈30°

辅助阳极

d12

ZC-8

C2 C1

P2 P1

d13

电位极

电流极

L

辅助阳极

(a) (b)

外加电流辅助阳极接地电阻测试接线示意图

3.6探坑调查:主要是对探坑的土壤理化性质及管线腐蚀及防腐蚀程度所作的描述及分析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评估体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评估体系 文章从制度和战略角度探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有效性的涵义,并从启动时间、内容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公众参与度、可持续性六个指标构建PEIA有效性的评估体系。 标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有效性;评估体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的实施能够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以有效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中国的一些弱点已经出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评估体系对规划环评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有效性”是指PEIA的预期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实现程度或实施效果的一致性。鉴于我国的PEIA是规划层次上的SEA。因此,在PEIA的具体评估过程中,在规划层次和具体战略层次上PEIA有效性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在规划层次上,PEIA有效性可概括为PEIA系统有效性,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是通过PEIA减少或降低因规划和管理决策失效造成的环境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以最终实现规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战略层次上,PEIA有效性体现为通过PEIA为决策者或决策部门对规划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方向、布局的合理性等宏观决策提出建议.通过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优化配置环境资源,为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施及其它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科学依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规划开发可能的环境影响降至可接受水平。 2 评估PEIA有效性的原则 从制度层次上评估PEIA有效性的原则: (1)是否有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 (2)是否有一套完备的PEIA技术导则; (3)权威、高效的管理机构; (4)完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5)高素质的评价者;

大气腐蚀环境分类

大气腐蚀环境分类 材料在不同大气环境中的腐蚀破坏程度差异很大,例如,距海24.3米处的钢腐蚀速度为距海243.8米处的大约12倍。试验表明,若以Q235钢板在我国拉萨市大气腐蚀速率为1,则青海察尔汉盐湖大气腐蚀速率为4.3,广州城市为23.9,湛江海边为29.4,相差近30倍。因此,在防腐蚀工程设计和制定产品环境适应性指标时,均需按大气腐蚀环境分类进行。 大气环境分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气候特征划分,即自然环境分类;另一种是按环境腐蚀严酷性划分。后者更接近于应用实际而被普遍采用。国际标准ISO9223~9226便是根据金属标准试片在环境中自然暴露试验获得的腐蚀速率及综合环境中大气污染物浓度和金属表面润湿时间进行分类。将大气按腐蚀性高低分为5类,即: C1:很低 C2:低 C3: 中 C4:高 C5:很高 在涂料界,国际标准化组织又颁布了更有针对性的标准:ISO12944-1~ 8:1998 《色漆和清漆─保护漆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保护》(Paints and varnishes ─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steel structures by protective paint systems)[。这是一部在国际防腐界通行的、权威的防护涂料与涂装技术指导性国际标准。目前,在国内涂料、涂装行业、腐蚀与防护行业及相关设计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在重大防腐工程设计、招投标及施工过程中都使用到这一综合性标准。标准共分八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环境分类 第3部分设计上的考虑 第4部分表面类型与表面处理 第5部分保护漆体系、 第6部分试验方法 第7部分涂漆工艺 第8部分新工程和维护工作规范的制定。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水土腐蚀性判定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 314 号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版现批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3、4.1.18(1、2、3、4)、4.1.20(1、2、3)、4.8.5、5.7.2、7.2.2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二○○九年五月十九日 12.1.1 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及其附近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否则,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并按本章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土对钢结构腐蚀性的评价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 12.1.2 采取水试样和土试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应取土试样做土的腐蚀性测试; 2混凝土结构处于地下水或地表水中时,应取水试样做水的腐蚀性测试; 3混凝土结构部分处于地下水位以上、部分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分别取土试样和水试样做腐蚀性测试; 4水试样和土试样应在混凝土结构所在的深度采取,每个场地不应少于2件。当土中盐类成分和含量分布不均匀时,应分区、分层取样,每区、每层不应少于2件。 12.1.3 水和土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和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Ca2+、Mg2+、Cl-、SO 42-、HCO 3 -、CO 3 2-、 侵蚀性CO 2、游离CO 2 、NH 4 +、OH-、总矿化度; 2 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Ca2+、Mg2+、Cl-、SO 42-、HCO 3 -、CO 3 2- 的易溶盐(土水比1:5)分析; 3 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氧化还原电位、极化电流密度、电阻率、质量损失; 4腐蚀性测试项目的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2.1.3的规定。 12.1.4 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可分为微、弱、中、强四个等级,并可按本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名词解释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要素或整体环境性质的优劣,即环境系统的内在结构与外部所表现的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生存与发展的适宜性。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加以描述。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质量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即不利于人类及生物界生存与发展的现象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估计,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容量是一定区域内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没有人工净化的措施下,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检测方法,环境标准样品,环境基础,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体现污染预防思想;容易量化;满足政策法规要求,符合行业发展趋势评价指标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基于AHP的聊城市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目录 前言---------------------------------------------------------------------------------- 1 1 聊城市地区生态环境概况 --------------------------------------------------- 1 2 聊城市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2 2.1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标体系的确定 ------------------------------------------------------ 2 2.2建立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标体系原则 --------------------------------------------------- 2 2.2.1科学性原则----------------------------------------------------------------------------- 2 2.2.2代表性原则----------------------------------------------------------------------------- 2 2.2.3综合性原则----------------------------------------------------------------------------- 2 2.2.4系统性原则----------------------------------------------------------------------------- 2 2.2.5可操作性原则-------------------------------------------------------------------------- 2 2.3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具体指标 ------------------------------------------------------ 3 2.4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3 2.5评价方法------------------------------------------------------------------------------------- 4 3 聊城市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计算 ------------------------------------------ 5 4 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 5 4.1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生态屏障体系 --------------------------------------------------- 5 4.2以生态恢复为载体,创建绿色农业生态环境 --------------------------------------- 5 4.2.1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 5 4.2.2开展防治沙漠化工程建设 ---------------------------------------------------------- 6 4.2.3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建设 ------------------------------------------------------- 6 4.3大力开展农业点面治理污染攻坚工程 ------------------------------------------------ 6结论----------------------------------------------------------------------------------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其中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是指开发行为可能引起的环境条件的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 环境影响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利的。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又称环境质量的预断评价,是指在进行某项人为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估价,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则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之一,也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对于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原则,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概念的产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则首创于美国。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of 1969,NEPA)。 概念的引进: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我国开始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概念的初步实施: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1989年《环境保护法》 概念的完善: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等等等 其他:1982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4年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 1987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8年颁布的《水法》、 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体系。

耐腐蚀性能的评价

耐腐蚀性能的评价 据《金属防腐蚀手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对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规定见表1-1-5 (4)晶间腐蚀:在特定介质中,局部地沿着结晶粒子边界向深度方向腐蚀的形式称晶间腐蚀。这种腐蚀,外面看不出腐蚀迹象,严重的晶间腐蚀可以穿过整个机体厚度。 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是当奥氏体不锈钢在500~700℃时,由于沿晶粒边界析出碳化铬Cr23C6功FeCr化合物——称0相,使晶界周围贫铬(阴极)——贫铬区(阳级)电池,使晶界贫铬区产生腐蚀。 由上述可看出产生晶间腐蚀是有条件的。晶间腐蚀其内因是必须有碳化铬或0相沿晶界析出使晶界贫格,其外因是必须有腐蚀贫铬区的介质。水和一些中性溶液并不腐蚀贫铬区,所以即使存在贫铬区也不会产生晶间腐蚀。如果晶界不贫铬,即使有产生晶间腐蚀的介质也不会产生晶间腐蚀。所以产生晶间腐蚀的内因、外因缺一不可。 产生贫铬的原因;一是钢水化学成分不合格,如碳高、铬低或含钛、铌的不锈钢中碳钛比或碳铌比够。二是热处理工艺不正确或焊接或加工时加热至碳化物析出温度,而在900℃到400℃冷却速度不够快而析出碳化物造成贫铬。 2.1.1.2控制晶间腐蚀的方法。 晶间腐蚀是奥氏体不锈钢最常见的腐蚀,其危害程度极大,在使用时必须给予控制。控制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有三种方法; (1)执行正确的热处理工艺,将钢加热至1100℃水淬(急冷)使碳化物向固溶体中溶解。但是,不同牌号的奥氏体不锈钢其淬火加热温度不完全都是1100℃,执行中要按标准规定。 (2)加入固定碳的元素钛或铌。钛(Ti)铌(Nb)这两种元素同碳的亲和力大于Cr同碳 的亲和力,在高温下生成Tic或Nbc,从而减少了Cr的碳化物析出量。 (3)采用含碳量≤%的超低碳不锈钢 2.1.1.3晶间腐蚀检验 晶间腐蚀检验的前提是试样的化学万分合格并经固溶处理。晶间腐蚀检验用的试片是

土壤腐蚀性的影响及评价指数

土壤腐蚀性的影响及评价指数 学生姓名学号 教学院系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单位

二、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Z1!, Z2!, Z3!, Z4!, Z5!, Z6!, Z7!, Z8!, Z9!, Z10!, Z11!, Z12! Dim Bo!, B1!, Ba!, Bk!, Be! Dim a!, b!, c!, d! If Check1.Value = 1 Then Z1 = 4 If Check2.Value = 1 Then Z1 = 2 If Check3.Value = 1 Then Z1 = 0 If Check4.Value = 1 Then Z1 = -2 If Check5.Value = 1 Then Z1 = -4 If Check6.Value = 1 Then Z1 = -12 If Check7.Value = 1 Then Z1 = -12 a = Val(InputBox("请输入测得土壤电阻率(Ω·cm)")) If a > 50000 Then Check8.Value = 1 If a > 20000 And a <= 50000 Then Check9.Value = 1 If a > 5000 And a <= 20000 Then Check10.Value = 1 If a > 2000 And a <= 5000 Then Check11.Value = 1 If a > 1000 And a <= 2000 Then Check12.Value = 1 If a < 1000 Then Check13.Value = 1 If Check8.Value = 1 Then Z2 = 4 If Check9.Value = 1 Then Z2 = 2 If Check10.Value = 1 Then Z2 = 0 If Check11.Value = 1 Then Z2 = -2 If Check12.Value = 1 Then Z2 = -4 If Check13.Value = 1 Then Z2 = -6 If Check14.Value = 1 Then Z3 = 0 If Check15.Value = 1 Then Z3 = -1 If Check16.Value = 1 Then Z4 = 2 If Check17.Value = 1 Then Z4 = 0 If Check18.Value = 1 Then Z4 = -1 If Check19.Value = 1 Then Z4 = -3 If Check20.Value = 1 Then Z5 = 0 If Check21.Value = 1 Then Z5 = 1 If Check22.Value = 1 Then Z5 = 3 If Check23.Value = 1 Then Z5 = 0 If Check24.Value = 1 Then Z5 = -2 If Check25.Value = 1 Then Z5 = -4 If Check26.Value = 1 Then Z5 = -6 If Check27.Value = 1 Then Z5 = -8 If Check28.Value = 1 Then Z5 = -10 If Check29.Value = 1 Then Z6 = 0 If Check30.Value = 1 Then Z6 = -3 If Check31.Value = 1 Then Z6 = -6

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及现状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及现状 刘振华 09级环境工程2班2009650332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的普遍经验作为一种预见性的环境管理工具,对它所实现其目的的程度已经产生了颇为激烈的争论,这一直是衡量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条款,特别是讨论已经从程序上的执行问题转向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更实质性目标和其置于更广泛的决策背景。文章首先描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起源,并介绍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史,进一步探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的办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国内外现状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以一项社会活动、经济建设活动,在它实施之前,对它的选址、使其实现活动的行为及活动结束后所遗留的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1]全部或部分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变化即环境影响 一、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 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 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 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不断寻找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20世纪50年代初, 首次对核设施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60年代英国提出环境影响评价“三关键”(即关键因素、关键途径、关键居民区) 和“污染源一污染途径(扩散迁移方式) 一受影响人群”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式。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被学者们提出。1969年,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的通过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继美国之后, 先后有瑞典、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与此

ZY-yd材料耐腐蚀性能的评价方法.doc

1.1材料耐腐蚀性能的评价方法 工程材料在使用时,一定要考虑材料在相应工况环境下的耐蚀能力。也就是说,材料在此环境下是否会发生严重的腐蚀,从而导致工程结构的失效。因此,如何评价在工况环境下,材料表面腐蚀的形态、腐蚀的速度就显得非常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 概括起来,工程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重量法、表面观察法和电化学测试法。 1.1.1重量法 重量法是材料耐蚀能力的研究中最为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有效可信的定量评价方法。尽管重量法具有无法研究材料腐蚀机理的缺点,但是通过测量材料在腐蚀前后重量的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可信的表征材料的耐蚀性能。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直在腐蚀研究中广泛使用,是许多电化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现代分析评价方法鉴定比较的基础。 重量法分为增重法和失重法两种,他们都是以试样腐蚀前后的重量差来表征腐蚀速度的。前者是在腐蚀试验后连同全部腐蚀产物一起称重试样,后者则是清除全部腐蚀产物后称重试样。当采用重量法评价工程材料的耐蚀能力时,应当考虑腐蚀产物在腐蚀过程中是否容易脱落、腐蚀产物的厚度及致密性等因素后,在决定选取哪种方法对材料的耐蚀性能进行表征。对于材料的腐蚀产物疏松、容易脱落且易于清除的情况,通常可以考虑采用失重法。例如,通过盐雾试验评价不同镁合金的耐蚀性能时,就通常采用失重法, 图1。

而对于材料的腐蚀产物致密、附着力好且难于清除的情况,例如材料的高温腐蚀,通常可以考虑采用增重法图2。 为了使各次不同实验及不同种类材料的数据能够互相比较,必须采用电位面积上的重量变化为表示单位,及平均腐蚀速度,如g.m -2h -1。根据金属材料的密度又可以把它换算成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腐蚀深度,如m/a 。这两类的速度之间的 图1 失重法测试镁合金腐蚀速度 Ni –30Cr –8Al –0.5Y 铸态合金、溅射涂层、渗铝涂层在(a )1000℃高温氧化增重动力学曲线 (b) Na 2SO 4+25%wtNaCl 热腐蚀增重动力学曲线

土的腐蚀性报告

工程名称:*****20MW光伏发电项目取样编号:1 取样单位:取样日期:2016年04月07日取样地点:现场收样日期:2016年04月08日孔号:DK1 开始分析:2016年04月09日取样深度:3.0-3.2 提出报告:2016年04月16日氢离子浓度PH 7.10 离子mg/Kg 阳离子 K+ 281.72 Na+ Ca2+68.76 Mg2+35.41 阴离子 Cl-85.61 SO42-184.17 HCO3-131.40 CO32-0.00 OH-0.00 土 质 评 价 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主任:审核人:汇总人:

工程名称:*****20MW光伏发电项目取样编号:2 取样单位:取样日期:2016年04月07日取样地点:现场收样日期:2016年04月08日孔号:ZK48 开始分析:2016年04月09日取样深度:2.0-2.2 提出报告:2016年04月16日氢离子浓度PH 7.14 离子mg/Kg 阳离子 K+ 261.74 Na+ Ca2+65.16 Mg2+33.17 阴离子 Cl-81.28 SO42-163.28 HCO3-123.27 CO32-0.00 OH-0.00 土 质 评 价 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主任:审核人:汇总人:

工程名称:*****20MW光伏发电项目取样编号:3 取样单位:取样日期:2016年04月07日取样地点:现场收样日期:2016年04月08日孔号:ZK295 开始分析:2016年04月09日取样深度:3.0-3.2 提出报告:2016年04月16日氢离子浓度PH 7.17 离子mg/Kg 阳离子 K+ 251.36 Na+ Ca2+68.21 Mg2+40.281 阴离子 Cl-89.24 SO42-173.27 HCO3-127.31 CO32-0.00 OH-0.00 土 质 评 价 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主任:审核人:汇总人:

脆弱性评估文档

GAT_390-2002_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要求 5.2.7.1 隐蔽信道分析 应确定并标识出TCB 中非预期的信号通道的存在性,及其潜在的容量。通道容量的估计是基于非形式化的工程度量和实际的测量。隐蔽信道分析所基于的假设可以包括处理器速度、系统或网络配置、内存大小和缓存大小等。 隐蔽信道分析是建立在TCB 的实现、管理员指南、用户指南以及完整定义的外部接口等基础上的。隐蔽信道分析可以是一般性的,也可以是系统化的,或者是严格的,其要求如下:a)一般性的隐蔽信道分析,应通过对隐蔽信道的非形式化搜索,标识出可标识的隐蔽信道,为此要求: ——对每个信息流控制策略都应搜索隐蔽信道,并提供隐蔽信道分析的文档; ——分析文档应标识出隐蔽信道并估计它们的容量; ——分析文档应描述用于确定隐蔽信道存在的过程,以及进行隐蔽信道分析所需要的信息; ——分析文档应描述隐蔽信道分析期间所作的全部假设; ——分析文档应当描述最坏的情况下对通道容量进行估计的方法; ——分析文档应当为每个可标识的隐蔽信道描述其最坏的利用情形。 b)系统化的隐蔽信道分析,应通过对隐蔽信道的系统化搜索,标识出可标识的隐蔽信道。为此,要求开发者以结构化、可重复的方式标识出隐蔽信道。除上述一般性隐蔽信道分析要求外,还要求分析文档提供证据证明用于标志隐蔽信道的方法是系统化的。 c)彻底的隐蔽信道分析,应通过对隐蔽信道的穷举搜索,标识出可标识的隐蔽信道。为此,要求开发者提供额外的证据,证明对隐蔽信道的所有可能的搜索方法都已执行。其具体要求与系统化隐蔽信道分析要求相同。 5.2.7.2 防止误用 应防止对TCB 以不安全的方式进行使用或配置而不为人们所察觉。为此,应使对TCB 的无法检测的不安全配置和安装,操作中人为的或其它错误造成的安全功能解除、无效或者无法激活,以及导致进入无法检测的不安全状态的风险达到最小。要求提供指导性文档,以防止提供冲突、误导、不完备或不合理的指南。指导性文档应满足以下要求:a)指南检查,要求指导性文档应: ——包括安装、生成和启动过程、非形式化功能设计、管理员指南和用户指南等; ——明确说明对TCB 的所有可能的操作方式(包括失败和操作失误后的操作)、它们的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目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可以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形式,定性评价要求评价人员能够深刻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努力做到熟练、充分地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评价工程建设对生态的影响(虽然目前生态的定量评价确有一定难度,一些内容定量后反而说不清,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造成定量化后标准的确定是一个难题)。因而定量化评价是努力的目标,而许多定量方法由于不同程度的人为主观因素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因而大部分评价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评价对象(生态系统)有透彻地了解,大量而充实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以及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分析工作,在于对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定量评价是生态影响评价的必然趋势,依靠充分的数据及定量计算去评价工程项目搜造成的生态影响,如工程建设前后的生物量损失、生物量变化、景观变化、脆弱性评价水土流失量计算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很多如列表清单法、综合评分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生态图法、景观生态学分析法、生产力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大致可分为数学模型的方法与生态学的方法;其中,景观生态分析法是发展最快,应用越来越广

的方法。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选用,应根据评价问题的层次特点、结构复杂性、评价目的和要求等因素决定。 一、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或两个系统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类似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有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其类比对象间所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分为整体类比和单项类比两种。并由于生态影响结果的滞后性,类比分析有时是主要的可信的预测方法。 1.类比分析: 是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 基本原理是通过两个研究对象的比较(拟建工程同所选择的已建工程项目相比较),根据它们某些方面(属性、关系、特征、形式等)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推出在其他方面可能的相似或相同的推理方法。根据意见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作为评价拟建工程对环境影响的主要依据。 2.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 选择的类比对象在工程特性、规模、地理地质环境、气候因素、动物和植物背景等方面都要与拟建项目相似,并且项目建成已达到一定年限,其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并趋于稳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之12 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精品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 之12 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12.1 取样和测试 12.1.1 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否则,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并按本章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1.2 采取水试样和土试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或钢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下水试样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试样,并分别作腐蚀性试验。 2 混凝土或钢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应采取土试样作土的腐蚀性试验; 3 混凝土或钢结构处于地表水中时,应采取地表水试样,作水的腐蚀性试验; 4 水和土的取样数量每个场地不应少于各2 件,对建筑群不宜少于各3 件。12.1.3 腐蚀性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2.1.3 的规定。 注:1、序号l~7 为判定土腐蚀性需试验的项目,序号l~9 为判定水腐蚀性需试验的项目;2、序号10~12 为水质受严重污染时需试验的项目;序号13~16 为土对钢结构腐蚀性试验项目;3、序号l 对水试样为电位法对土试样为锥形电极法(原位测试);序号2~12 为室内试验项目;序号13~15为原位测试项目;序号16为室内扰动土的

试验项目;4、土的易溶盐分析土水比为1:5。 12.2 腐蚀性评价 12.2.1 受环境类型影响,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应符合表12.2.1 的规定;环境类型的划分按本规范附录G 执行。 12.2.2 受地层渗透性影响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应符合表12.2.2 的规定。 12.2.3 当按表12.2.1 和12.2.2 评价的腐蚀等级不同时,应按下列规定综合评定: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对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人们在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水量锐减、地面沉降等。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循环周期长,一旦遭破坏很难修复。因此,地下水的保护比治理要重要。保护地下水首先需开展脆弱性评价,此项工作,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领先国内20年左右。 一、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 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Margat于1968年提出,指出含水层脆弱性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地表污染物通过扩散和渗滤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从1968至1983年,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都限于水文地质方面,其中包括Olmer和Rezac等学者提出来的定义。 1984年Vrana定义地下水脆弱性开始考虑地表条件,即影响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的地表与地下条件的复杂性;

Bachmat和Collin将地下水脆弱性定义为地下水质量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用地下水敏感性代替了地下水本质脆弱性;Sotornikova和Vrba认为:水文地质系统的脆弱性是该系统应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外部冲击的能力,这些自然和人为的冲击会影响其状态和特征。此后,人们对地下水脆弱性的理解开始增加了人类活动影响的要素。 目前普遍认可的定义为[1]:地下水脆弱性是污染物到达最上层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可能性。这个概念是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上给出的。“倾向性”一定意义上表示了水文地质本身特性;“可能性”则要考虑人类活动及地表条件。 国内对于地下水脆弱性的定义主要来自国外文献,通常用来代替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有“地下水的易污染性”、“污染潜力”、“防污性能”等[2]。 到目前为止,地下水脆弱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主要考虑了地下水污染方面的问题。 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现状 地下水脆弱性分为两类:本质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其评价是指对地下水脆弱性进行量化的过程[3]。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对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四类:迭置指数法、模糊系统法、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法。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基于GIS技术以及模糊评价理论、灰色理

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新发展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根据一个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识别、预测和评价的过程。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还存在诸多不足,其中重要的是大量专家和政治动机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策略来减少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提高它的有效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和战略环境评价相结合,并且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EIA);战略环境评价(SEA);清洁生产 1 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一个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识别、预测和评价的过程。自从1969年美国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最早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在第3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中提出:“在有关立法中,规定建立‘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要求政府部门在制订政策、规划过程中和企业立项中时,对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估”。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 2.1缺乏动机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自从1989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建立了正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是,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经常没有被贯彻执行,而且一份环境报告也很容易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是被外部机构从上到下施加影响,而不是在内部负责的环境保护部门监控下进行。这种需求和动机的缺乏,总的来说,可能是一种依照环境的“真正”的政治优先权的缺乏,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对政策制订者施加压力,使其在产生环境问题之前,考虑经济发展政策。 2.2不充分的专业机构和人员 我国没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人士。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常是被大学和研究机构承包的。专业顾问不能被利用来帮助进行这类工作,而且外国环境顾问也只有在一个项目得到像世界银行这类的发展机构赞助时,才被咨询。 2.3公众参与不充分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下称《条例》)于1988年底颁布实施前,中国的EIA没有正式的公众参与。尽管各部门代表和专家参与EIA大纲和报告书的审查可以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公众参与,但受项目影响的公众往往没有适当的渠道参与EIA过程。在《条例》实施后,公众参与虽有法可依,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条例》虽然规定在编制EIA报告时要进行公众参与,但在EIA过程的其他关键点如筛选、大纲及审查阶段没有规定进行公众咨询;其次,对公众如何参与EIA过程,《条例》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指南。因此,对EIA的公众参与意识现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2.4评价方法不当 1998年的美国环境纲要(The 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 Program)阐明了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原则:(1)集中主要问题;(2)包含适当的人员和机构;(3)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13(5):48 54 Journal o f China A g ricultur al U niv ersity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刘东霞1 卢欣石2 (1.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2.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 为了对草原态环境脆弱程度进行分析,以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旗为例,以多元空间信息为基础,采用G IS技术手段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引入了水热条件、土壤、土地覆盖、地貌状况4个方面的7个指标,通过空间随机取样并对样点进行主成分分析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来构建模型。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将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分为4级;表明生态环境质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变差,并沿着海拉尔河和额尔古纳河的两岸呈条带状辐射分布,这一变化与水热等气候因素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变化趋势有较强的相关性;各草原类型为单元的分类结果表明,沙地植被的生态环境质量最差,其CEVI(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为1 51,沼泽类较之稍好,为1 24,低平地草甸和典型草原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其CEVI分别为0 24和 0 22,草甸草原和山地草甸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其CEVI分别为-0 45和-0 99。各类草原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 的优劣顺序为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平地草甸>沼泽类>沙地植被,基本符合我国草原由东向西草原类型逐渐演替的趋势。说明该评价模型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客观准确性。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GIS;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章编号 1007 4333(2008)05 0048 07 文献标志码 A Evaluation of eco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of grassland in Hulunbeier steppe LIU Dong xia1,LU Xin shi2 (1.College of Agri culture and Forest,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 iakou,075000,China; 2.College of Natural R es ources and Environment,Beijing Fores 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 In orde r to a naly ze the g ra de of e co e nvironmenta l vulne rability,the study wa s conducte d in Chenbae rhu Banne r.Geo graphica l info rmation system(GIS)techno log ies w ere a do pte d,and a nume rical e valuation model of eco enviro nme nt v ulne ra bility w as dev elo pe d by using spatial principal co mpone nt a nalysis method base d on the v ecto r da tum.Acco rding to the nume ric al results,the v ulnera bility w as cla ssifie d into four leve ls.Eco enviro nme nt vulne rability in study are a pres ented distinct ge og ra phical horizontal belt dis tribution,a nd hea vy vulnerable are as were distributed in tw o sides of the Haila r Rive r and Arg un Rive r.The eco enviro nme nt wa s gradua lly de te riorating fro m northea st to south w est,w hich has s trong rela tiv ity c ompa re d to the changing tre nd o f clima te fa cto r,and status of reso urce e xplo itation. Moreo ve r,the ass essment result base d o n the type s of g rasslands showe d tha t the e co e nvironmenta l quality of Sa ndy veg e ta tio n g ra ssland wa s the wo rst and the CE VI(compre hensiv e ec o environmental v ulne ra ble index)was1.51,and the fo llowing is Mea do w steppe,of w hich the CEVI was1.24.The CEVI of Mea do w steppe in hill and Typica l steppe were0.22a nd0.24re spe ctive ly and the e co e nvironmenta l qualities o f them belong e d to media l lev el.The qua lity of eco env ironment in Mo untain mea do w s te ppe a nd Me adow steppe wa s better and the CE VI rea ched-0 99and-0.45 re spective ly.The va lue o f CEVI w as widely rang ed that me ansthe ec o env 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w as mo re se rious, 收稿日期:2008 02 22 基金项目:科技部林业科技支撑项目资助(2006BAD26B0403) 作者简介:刘东霞,博士,E ma il:liudongdong2879@sina.co m;卢欣石,教授,通讯作者,主要从事草地生态方向研究, E ma il:lux inshi@https://www.360docs.net/doc/846213123.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