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丰艳燕善军

【摘要】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或漏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骨髓检查、组织活检及腹水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该文就EG的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3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治疗;糖皮质激素

·综述·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指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并且伴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浸润部位是胃和小肠,结肠较少浸润,其通常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 流行病学

1937年Kaijser等[1]首次提出EG。有研究表明,每10万例住院患者中仅有1例为EG[2];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这与环境、饮食的改变有关,同时也与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有关[3]。EG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0~50岁,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患病比例为2∶1,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长达数十年[2]。EG 的病因不明[4],目前该病是否有家族遗传史尚不明确,但顾伟等[5]报道了父子同患EG的个案,因此推测EG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