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

第八章  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
第八章  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法

第八章行为主义治疗模式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学习行为主义治疗模式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历史,了解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理论假设和社会学习理论假设,掌握治疗中的专业技巧。

教学重点

学习行为疗法的理论原理,掌握行为治疗的基本方法是本章的重点,但是采用行为主义治疗技巧时案主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反复,或者只能针对案主表面行为问题,而不能较为彻底地帮助案主自身解决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要求学生理解和解决。

一、理论背景

行为治疗模式是个案社会工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模式之一,它和心理社会模式,人本治疗模式成为三大主流治疗模式。

行为治疗起源于1950----1960年初期,-一些心理学家和医生认为传统的心理分析方法花费时间太长,治疗效果又不很明显,另辟蹊径,试图从实验心理学中寻找有效的方法。

早在20世纪40年代,南非的沃尔普已经从实验中发现了互相抑制原则,即当一个人松弛的时候,他是无法同时感到紧张、焦虑或者恐惧的,反之亦然。以此为依据,他提出了行为治疗的系统减敏法。与沃尔普同时期的英国人艾森克提出:应采用客观和标准化的测试作为治疗的临床评估,使行为治疗又进了一步。

到了50年代,行为治疗的方法同时崛起于美国、英国和南非等地。尽管受到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抨击,该治疗模式仍然得以生存和发展,此时的重点在于证明行为治疗技术的有效性。

60年代,阿尔伯特·班杜拉开始将学习理论应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于1971年出版了《社会学习理论》一书,标志着社会学习理论的正式形成。他认为个人除了从奖惩中学习外,还可以从模仿的过程中学习,他对暴力性电视节目与观众的社会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了广泛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模仿性暴力行为。班杜拉进一步认为人不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控制社会环境的主人。他相信人类行为是由行为、认知与环境三者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70年代开始成为主要模式之一。

80年代,开始寻找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该模式继续坚持以实际效果作为检验工作成绩的依据,探讨治疗实务对案主和社会的影响,更加注意情感因素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这

一阶段,此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认知行为治疗及行为治疗技术的完善。

到了90年代,美国行为治疗方法促进会成立,会员大约有4000名。目前的行为治疗方法流派众多,主要的共同特征是以治疗为导向,强调行为,重视学习作用,以及强调严格的诊断与评估。

总体而言,行为治疗模式分为三大主流,即古典性条件学习、操作性学习和认识性学习。在最近几年中,该模式已经从较单纯的操作性和反应性的治疗方法,演变成一套吸纳了认知成分的助人方法。它对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比以前较为重视,案主在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自主性相应得得到提高,行为治疗的应用范围也日渐扩大。

二、理论来源

行为模式的理论观点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等。

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1913年,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精神、人格、意志等都是个人主观的经验和感觉,不是一种科学化的研究,应该尽量客观地、科学地研究人。华生深受20世纪初期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影响。

巴甫洛夫在狗与铃声的实验中,每次给予狗食物的同时都摇铃,狗见到食物会作反射性流涎。当这种情况重复多次之后,巴发现,即使不给予食物,狗只要听到铃声便会自动流涎----条件反射。流涎便是对铃声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形成了关于解释条件反射的古典性条件理论,并创立了古典制约反应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刺激一反应”公式,即反应必须由刺激引发,反应的性质亦为刺激的性质所决定。居前于某特别行为的事件,被视为是该特别行为控制者。反应的出现决定于先前刺激的出现。反应是后随于刺激的,即为了使反应出现,刺激必须要出现。行为的学习是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在同时或很近的时间里出现,此种成对关系一旦建立后,则以后某一刺激即能引起某一行为,从而学习效果也就产生。该学习概念可运用于建立强化与消除原有的行为,建立新行为。古典制约反应理论因此也成为行为治疗的三大理论之一。

行为治疗模式的另一理论来源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1938年,斯金纳提出人们的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种类型。“应答性行为”,即巴甫洛夫研究过的“条件反射”式行为。“操作性行为”,它是在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的,当这种行为发生后,如果有可成为强化物的事件随后发生,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会变大或者减少甚至消失。例如,孩子每次哭泣,父亲就会给糖吃,那么孩子哭泣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操作行为理论假定:行为的改变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行为后面伴随着某种特别的结果。反应或行为被称为是操作的行为,因为它操作了(影响了)环境,而行为才有其结果;它是被它的产生结果(可获得某些事物)所控制的。即行为(反应)是由反应结果来决定的。从而有些行为结果(正结果),会增加行为的再发生次数,或维持行为的持续;而有些行为结果(负结果),则反而削弱行为,甚至完全使行为消失。因此只要改变行为的结果,就可以改变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行为治疗模式借鉴的主要理论之一,其创始人是班杜拉。班杜拉同其他行为学家一样,反对精神分析的理论,但他反对从动物实验中获取研究人类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反对将人看成只能被动地接受外在环境奖惩的工具性的人。他认为,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行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班杜拉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问题,他认为:人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进行学习,习得行为。这种观点与强调必须从外部进行强化才能形成行为的典型行为主义观点有很大的区别。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对榜样或模式的模仿和认同而完成。他在阐述个体如何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行为、形成个性时指出,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一为注意过程,没有对榜样的注意就没有后来的模仿;二是保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与榜样活动一致的模仿;三为运动再现过程,个体通过这个过程把保持在头脑中的榜样信息转化为适当的行为;四为动机或诱因过程,指的是个体具有再现榜样行为的能力后,究竟是否把行为公开表现出来,取决于诱因。

班杜拉在阐述观察学习的个性理论时,虽然沿用了行为主义者惯用的强化概念,但他把强化区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并着意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个体看到他人的行为获得成功或赞扬,便会增强产生同类行为的倾向,反之亦然,这叫替代强化。个体一旦社会化了,就能自己设定标准并根据这种内在标准来评定和奖惩自己的行为,这叫自我强化。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人是能够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替代强化进而控制自我强化,从而形成自我行为的。

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工作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在某人前面展示如何作某事,或把某人放人他可能模仿的成功模式中,可以省去许多必需的冗长讨论和会谈。

三、基本概念与假设

1.行为与行为反应模式

行为是指有机体对面临情况的一种反应态度,而这种反应态度取决于个体本身内在与外在环境的条件。一个人的行为发生,一定少不了外来的消息对有机体的刺激,经刺激后即产

生某种行为反应。

这种行为反应的过程,被描述成“刺激一反应”(S →R),而是一般心理学家也考虑过这种“刺激反应”(S→R)的现象,称为行为的主体。在刺激一反应的行为过程中,有机体在接受外来刺激后,经过记忆储藏室中的学习经验、知觉力以及自我认同的过程,而作出最后的行为决定。最后,有机体的行为反应发生。

2.人性观

不同的行为治疗学派对人性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排除自我决定及自由的可能性,认为人好像未开启的盒子,是个空洞的有机体而已。环境改变,则行为也随之改变,行为具有很高的可变性。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班杜拉则对人类行为是机械论及决定论的模式表示异议。他认为这些模式只考虑环境的决定性方面,认为人类是受环境影响的被动者,而事实上没有考虑到人类也有能力影响环境。

当代的一些行为治疗学者则认为应该注重人类自主的特性,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另外,在哲学上行为取向及人本取向常被视为两个极端。但现今一些学者试图在两者之间建立桥梁,他们运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而得到人本主义的结论,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

3.基本假设

行为治疗学派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基础,对开展行为治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主要包括:

①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学派重视可观察的行为,行为是指一般性的行为包括思想、情感和身体动作。从观察者眼光而言,都是可以识别的,可以确实地表示出来。坚持可观察的行为的要求可以防止作出不正确行为的推论,使得不能证明、不易达成和不易操作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大为减少。行为的变化,是由案主的成熟、学习和中枢神经的变化而来,因此要尤其重视由学习而来的行为,注重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各种行为治疗技术,来增进新行为(所希望的行为),和减除旧行为(不希望或不想持续的行为)。

②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两种:操作性行为可由个人意识所控制,又称为随意行为。它是否出现,以及出现频率的多寡,主要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例如走路、说话和思想行为。反应行为又称为不随意行为,它无法由个人意识来控制,而是因刺激引发生理改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有焦虑、不安和性冲动等行为反应。

③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

一不可。行为治疗模式治疗希望消除的行为时,针对这两个必要条件,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出现,行为就得以消除。所以,紧接的前置事件与问题行为的后果,或者随着行为相伴而出现的前因与后果,成为行为治疗模式评估的焦点和治疗的可能起点。

④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直接以案主的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的对象。

四、基本方法与技术

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主要涉及基础资料的收集、设计评估方案、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其他基本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收集基础资料

收集基础资料主要是:收集案主当前面临问题的有关资料,为以后的治疗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确实依据。其基本方法有两个:观察与记录。观察的主要内容是案主行为的次数与强度。在观察时,工作者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①固定时段观察。工作者选择与案主行为相关的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时段察。②随机时段观察。工作者随机抽取某一时间,对案主的行为进行观察。③联合时段观察。即工作者采取固定时段观察与随机时段观察相结合的办法。记录是指工作者将观察到的案主的行为情况以文字、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的次数或频率,行为出现的时间,行为的强度等内容。记录可以采用全过程记录即对某时段所有发生的事情全部记录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选择性记录,即工作者根据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只记录和案主问题相关的行为。

2.设计评估方案

设计评估方案是治疗前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评估方案的设计有利于:检验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客观性。设计评估方案可分为三种:

(1)A-B设计(又称前——后设计)

。,A代表治疗实施前的观察记录,B代表治疗后案主的行为记录。但是即使B的情况和A相比有明显的改善,也不表明改善是由于治疗引起的,因为还可能有一些治疗外的因素引起了案主行为的改变。所以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可信度不高。

(2)A-B-A-B设计(又称逆转设计)

就是在第一个A-B阶段完成后再加入第二个A-B部分。如果由于治疗的介入而导致了案主行为的改善,而当治疗撤除后,行为又回复到原来的情况,表明治疗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原因。在治疗的有效性确定后,再继续施行第二个阶段的治疗;比如一位小孩在吃饭时大发脾气,把饭菜倒在地上,他的父母一贯的处理方法是哄。假如这时孩子发脾气的次数每周平均四次,后来父母采用了不理睬的态度,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下降到每周平均两次,然后他父

母又回复使用嬉哄的态度,小孩发脾气的次数又上升到每周四次,这表明不理睬的态度对抑制小孩的发脾气是有效的。于是以此方法作长期的治疗。但这种设计方式不适用于有些不能回复的行为,如语言学习等。

(3)多种基础设计

在该设计中,只有其中一种行为或其中一个人的行为先行接受治疗,其他的行为或其他人的行为仍然做基础性的观察和记录。

①一个人的几种行为。比如一位学生有三种行为有待改善,即起床后不叠被子、不刷牙、不洗衣服。工作者在治疗前作基础观察后便首先在案主叠被后给予奖励。此时,刷牙与洗衣这两个未被介入的行为仍然保持不变,但叠被的表现则大为改善。由此可知,治疗措施是叠被行为改变的原因,并可以推断:采用相同的奖励措施对协助案主改善其余两种自理行为也是可行的。

②几个人相同的行为。假如宿舍中甲、乙、丙三位舍友都没有按照规则刷牙。工作者在一个星期里对三个人的行为进行基础观察,治疗计划先施行于其中之一甲身上。甲因为没有刷牙而被罚停看当晚一场十分受舍友欢迎的电视节目。甲的行为不久便有显著的改善,而其他两人的情况没有改善。由此表明治疗措施是有效的,除了向甲继续施行该计划外,更以同样的介入方法处理乙、丙。

③同样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的表现。比如,有位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相当的自理能力,而一回到家中就什么事也不做,他的母亲为此经常抱怨。经过调查,工作者发现在学校中,该生没有其他人可依赖,只能自己干活,而一回到家中,因为什么事拖到最后母亲就会来帮他办好,所以就懒得做事了。工作者说服母亲不要包办代替,一段时间后该学生在家里也能自己洗衣服了,这说明母亲的包办代替是儿子不愿干活的原因。

3.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行为治疗模式特别注重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并且力图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特定的程序,这是该方法的优点之一。虽然行为治疗在分析或使用技术的过程中也会有错误,但错误很容易突显出来,因为工作者会不断接到案主的直接反应。社会工作者在实施行为治疗时必须针对不同问题使用相应的治疗技术,而不是

随意使用。在某些方面,需要工作者进行治疗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常见的治疗方法与技术可分为:操作性技术、反应性技术及综合性技术。

(1)操作性技术;

操作性技术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发性行为。例如走路、谈话、工

作、学习等。具体可分为:正增强法;负增强法;差别增强法;消除法;反应塑形法;惩罚法;分解法共七种。

①正增强法。在某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奖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某一理想的行为。其功能是促进该行为的增加。

例如:为了改变孩子不爱干家务活的习惯,父母与孩子订下合约,如果每天扫地一次,则在墙上贴一个红星表示奖励,一周积满5个红星则可以自己选择一本图书。一个月内积满30个红星则可以买一个他特别想要的玩具。

②负增强法。其目的和功能与正增强法相同,区别在于不是给予正面的奖励,而是在行为发生之后,马上给予案主减少原有的痛苦,或使案主避免原有的嫌恶刺激,即“负性奖励”。其结果使该行为出现的次数增加。

例如:某病人开始住院时,需要护士喂食。身体好转后,不肯自己吃饭,坚持要护士喂食。为了改变他的行为,护士在喂食时故意把饭菜洒在他身上。该病人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嫌恶刺激,决定自己吃饭。

③差别增强法。在理想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刺激,在不理想的行为出现时,扣除原先的奖励刺激,可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同时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

例如:当案主对当前的某些问题作具体分析时,工作者对此行为予以注意和表扬,则案主会自然增加此类行为。如果案主态度不认真,所讲的话题和问题无关,则工作者不表示任何注意及赞许,案主以后就会减少这类行为。

④消除法。当某行为出现后便扣除原有的奖励刺激,以减弱或除去不理想的行为。

例如:孩子每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采用哭泣的方法。开始孩子一哭,父母就很紧张,赶紧想尽办法满足他的要求,或给予长久的劝慰。这使小孩子养成了用哭来满足要求的习惯。为了改掉孩子这一坏习惯,盾来每当孩子哭时,父母采用不理不睬的态度,既不满足他的要求,也不问他,更不劝他。几次下来小孩子终于明白通过哭他什么也不会得到,于是改掉了这一坏习惯。

⑤反应塑形法。又称为相继渐近法。在出现近似目标行为的时候给予奖励,以建立新的目标行为。介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订立目标行为。

第二,选择有效的奖励刺激方式。

第三,找出与目标行为相似的行为,

第四,奖励基本行为。

第五,逐步奖励近似目标的行为。由基本或容易处开始。

第六,如做出非近似目标行为时则停止奖励。

第七,奖励目标行为。

例如:对于不愿从事体育锻炼的案主。工作者可以先要求案主坚持每星期锻炼一次,如果完成则给予某一奖励。当案主能够坚持每星期一次锻炼以后,工作者则将次数提高到二次。如果做到这一点则给予奖励,做不到则没有,直到案主能坚持到每星期4至5次为止。

⑥惩罚法。在出现不理想行为之后给予嫌恶刺激,以减弱或消除某行为的发生。

例如:当孩子做了某件错事以后,给予指责。惩罚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地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但惩罚用多了,效用会逐步减弱。惩罚会使受惩罚者产生攻击性行为,受惩罚者可能会模仿使用惩罚手段处事。更主要的是,由于惩罚的快捷效果,使用者会不考虑其他强化程序而不断地以惩罚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一般行为学者都认为应尽可能不用惩罚方法。在运用惩罚法时,要注意惩罚必须在不理想行为发生后马上进行,在案主行为减弱后应给予奖励性刺激以维持理想行为。

⑦分解法。以按部就班的方法,把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行为分成一连串的程序和步骤,使案主能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工作者必须先制订目标行为,再按案主的能力进行工序分解,然后按次序达成目标。

例如:对孩子穿衣服的训练,可以将其过程分为:穿左袖——穿右袖——套头——拉好衣服等过程。

(2)反应性技术

反应性行为通常是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的,例如内分泌、焦虑、性冲动和不随意肌肉的活动,包括流涎、眨眼和抽筋等。反应性技术大部分都是受古典性条件制约所启发。下面介绍几个反应性治疗的技术。

①反制约。反制约就是用一新的制约反应取代原有的不理想的制约反应,而新的制约反应正好与原有不理想的制约反应相反。

下面是一个以幽默感来反制约恼怒的实例。一位少妇经常向丈夫大发雷霆以及责打3岁的儿子、尖叫和毁坏家具。工作者与她找出使她恼怒的情况,并按其由轻至重的程度排成等级。然后把卡通式的幽默编入所有她与儿子或丈夫互动的情境中,使她大笑起来,逐渐幽默反应制约了引起恼怒的刺激,于是这一恼怒刺激就失去其制约刺激的能力。

②系统减敏法。是由古典制约原理发展出来的,是应用最广和实证研究最多的行为治疗的方法。主要是用来处理焦虑及退缩行为,如恐惧症、恶梦、神经性厌食症、强迫性行为、

口吃、沮丧等。“敏”即敏感,指因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的敏感性行为。社会工作者在使用系统减敏法时,要告诉案主有关的基础理论及原理。系统减敏法有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松弛训练。工作者以非常轻柔、愉快的声调来引导渐进的肌肉松弛,并引导案主想像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例如,静坐在湖畔或在美丽的田野散步。此时能否进入安静平和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因此应教导案主如何松弛身体各部分,特别是脸部肌肉。首先松弛手臂肌肉,然后是头部,接着是颈部及肩膀、背部、腹部及胸部,最后是下肢。在治疗之外案主每天必须练习松弛三十分钟。

第二步:订立焦虑层次表。在结束会谈与进行松弛训练的同时,治疗者和案主要开始订出焦虑阶层表(anxiety hierarchy),即对于各种会引起焦虑的刺激,诸如:遭到拒绝、嫉妒、批评,以及其他恐惧症等进行分析,然后依照引起焦虑的程度或逃避倾向的强度大小来排列顺序,从最焦虑的情境一直排到最轻微焦虑的情境。例如,如果已得知案主担心被人拒绝,则很可能最令他感到焦虑的情境是被配偶拒绝,其次是被亲密的朋友拒绝,然后是被同事拒绝;而焦虑最低的情境可能是舞会中陌生人的冷漠态度。

第三步:进行系统减敏。真正的减敏程序要在结束会谈后的数周后才开始进行,以使案主有足够时间学习松弛方法并在家里练习,并订出焦虑层次表。在开始进行时,案主要闭上双眼、完全放松自己,然后治疗者提供一中性的情境让对方去想像,如果仍能维持放松的话,接着要求对方想像层次表上焦虑最轻微的情境,然后逐步升高层次,直到对方表示感到焦虑时即中止,并立即引导对方放松;放松后再继续逐步提高焦虑层次,一直到能放松地想像以前最感困扰和焦虑的情境为止,至此便可结束治疗。

要想进一步提高系统减敏感法的效果,家庭作业和进一步的练习是两个重要的方法,案主可以每天自行练习一些节选过的松弛方法,同时回想前次治疗时的情境,到后来还可以逐步让自己处在真实的情境里,以进一步处理焦虑情绪。

③嫌恶疗法。嫌恶疗法是一种专门用于对付酗酒、抽烟或不适当刺激的反制约。在嫌恶疗法中,用不愉快的新的制约反应去取代原愉快的制约反应。有一个著名的嫌恶疗法的例子:25名曾经接受戒酒治疗的酗酒男子,在六节疗程中每隔一天就要品尝一杯含锂的酒。大部分人在15分钟内便会有呕吐情形出现。47%曾经呕吐的人在六个月后仍然保持成功的戒酒记录。

④泛暴疗法(flooding therapy)。是指让案主想像地或真实地大量面对引起他恐惧或焦虑的刺激,直至他最后习惯于这些刺激为止。泛暴疗法包括想像的和真实的两种情况,前者称为内爆疗法,后者叫真实接触。在70年代,行为治疗学家曾经用五节50分钟的内爆疗法

成功地帮助了16位广场恐惧症患者。但因为泛暴疗法要把案主放人令他恐惧的情景中,可能会对案主造成伤害,所以使用泛暴疗法的风险很大,一般应由专业人士使用。

(3)综合性技术

在行为治疗模式中常用的综合性技术有:

①自我管理与引导。自我管理与引导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970年才开始应用。自我管理与引导的基本观念是:教导案主学会面对困境时的处理技术与方法。如果案主能够认真执行自我管理与引导的策略,则治疗的成效会大大提高。自我管理与引导的策略包括:自我订约、自我监控、自我酬赏等。

自我定约,指案主自己制定管理计划,选择可行目标。

自我监控,即正确而详细地观察与记录自己的行为。行为日记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案主自己将与计划相关的行为记载下来,并对相关的因果关系加以评论。例如,如果想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行为日记就要记录:什么形式的锻炼,时间多长,锻炼前后发生的事情及情境。每周结束,将记录转换成图表,以提供一个视觉上的指标,指明目标的方向。

当案主完成计划中的某一目标后,可以进行自我酬赏,强化案主的自我管理与引导方式以及改变过的行为。

②示范法。示范法又称为观察学习、模仿学习。示范法是以某人或某团体的行为作为一种刺激(示范),使案主(观察者)接受近似的想法和态度,并采取相类似的行为。

示范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现场示范。示范者和案主处在同一时间、空间内,案主观察示范者的行为。现场示范对案主的影响最大,案主模仿的可能性也最高。

象征性示范。又称为符号示范,即示范者的行为显示在影片、录像带、录音磁带等记录装置上,对案主的影响力没有现场示范的影响力大。

多重示范。案主在团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团体中的同伴,使案主改变态度并学习新技能。

班杜拉认为,使犯有三种结果:第一,学会新的行为技巧并表现出来,如通过观察学习运动技巧学会某一行体育运动。第二,抑制恐惧反应。示范者表现出抑制恐惧的反应,会产生正面结果。如示范者抓蛇而没有被蛇咬,使反勇敢的行为而没有受到伤害等,观察者就会抑制自己在这方面的恐惧反应。第三,促进反映的发生。指示示范者提供线索让案主模仿,其效果在于促进表现已学会而不受禁止的行为,如心目中哦乡的某一行为会促进案主的模仿。

示范者和案主在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及态度上越相似,则被模仿的可能性越大。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示范者则比那些低声望水准的人更可能模仿。

③果敢训练。果敢训练是行为治疗模式中常见的一种社会技能训练。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些案主很难适当的或正确的表现果敢的行为,如无法或不敢表现生气或愤怒,很难拒绝别人;不敢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觉得没有权力表达信念和想法等等。他们往往表现得过分礼貌,对别人的行为敢怒不敢言,事事小心,生怕得罪别人。

果敢训练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案主在某一情境中采取果敢行为的能力,另一个目标是引导案主能够敏锐的察觉到他人的感觉或权力,并做出适当的反应。果断训练并不是要去攻击别人,而是使案主能够畅快的表达感受和想法,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形象。

④松弛训练法。松弛训练法主要是教导案主如何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该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放松肌肉与心境。松弛训练法常常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前面所讲的系统减敏法就部分运用了松弛训练法。

杰克伯森(Jacobson)于1938年首先将渐进式程序放松法运用于松弛训练中,后来该方法不断加以改进。松弛训练法可分为三种:

第一,深度肌肉松弛法。深度肌肉松弛法是通过收紧与放松身体不同部分以使人更好的体会其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状态,并学习放松肌肉的部分。

第二,直接松弛法。直接让每组肌肉顺乎自然的慢慢放松。练习时省去收紧肌肉的部分。

第三,意象松弛法。通过想象处于一种舒适与安静的状态中,以此放松自己。

⑤多模式治疗法。多模式治疗法是由拉扎陆斯(Lazarus)发展的一种保罗观凡的,有系统的整体观取向的行为治疗模式。多模式治疗法的理论前提是:人类的复杂人格可分为七个主要要素:B=行为,指外县的科观察测量的行为;A=情感反应,指情绪、心情与强烈的感觉;S=感官知觉,指五种基本知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嗅觉;I.=心像,指案主如何看待自己,描述自己;C.=认知,指有关形成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及信念的洞察力、哲学观、意见及判断力;I=人际关系,指与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D=药物、生物功能、营养以及运动,该要素所包含的不只是药物,同时考虑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形态。

拉扎路斯认为,多模式治疗法的物象原理为:人们的行为与人际互动行为都脱离不了BASICID这七个要素领域;这七个要素彼此相关,必须视为一个互动的系统;有系统的评估这七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情形,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完整的治疗法涉及必须矫正这七个要素中的特定问题;心理困扰是诸如感觉的冲突、认知的误导、缺乏人际技巧、外在存

在着压力源等因素下的产物。

多模式治疗法认为,完整的评估及治疗计划,必须说明BASICID当中每一个要素的功能运作。因此,BASICID是一幅认知图,确保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受到明显与系统化的注意处理。全面性的治疗包括:矫正非理性的信念、偏差行为、不愉快的感觉、困扰的形象、压力关系、负面的感官知觉和可能的生化失衡。长期性的改变被认为是各种策略与战术并用的结果。

运用多模式治疗法对案主进行治疗时,首先要广泛评估案主在七个要素方面的功能状况,其次检查不同要素间的互动关系,目的在于找到困扰案主问题的症结点,使工作者更加充分地了解案主。并设计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最后,根据案主独特的不同需求与期望,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多模式治疗法在治疗技术上采取折衷主义,即他们只使用那些对于特定问题已经证实具有疗效的技术。

5.增强物的使用与强化程序

在行为治疗模式中,工作者为了鼓励案主继续采取某种行为,常常会使用增强物。

增强物分为两类,初级增强物和次级增强物。前者指可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东西,如食物、饮料和睡眠等,适用于年纪较小、智力较低的案主;而后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社会和心理上的需要,如象征式的犒赏、金钱、名誉、称赞、自由和快乐等,适用于成年及智力较高的案主。所以增强物不仅限于物质的奖励,口头嘉许、微笑、满意的面容和友善的招呼等同样有效。增强物的使用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理想行为出现后应尽快给予奖励。

②给予奖励前要让案主知道他为何接受奖励。

③当某种增强物使用过一段时间以后,其效果会减弱,必须转用其他有效的东西,或把多种奖励放在一起让案主自行选择。

④注意增强物是否适合案主的年龄、兴趣和意愿。

⑤留意奖励是否过多或是太少。

在增强物的使用中必须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虽然人们的大多数反应有共同性,但人与人之也有差异,所以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标准来确定对案主是处罚还是使用增强物。

强化程序是指奖励的具体计划,如应在何时给予奖励。凡理想行为出现便给予增强是连续强化,只对理想行为作不规则增强是间歇强化。连续强化一般用于治疗的初期,而间歇强化由于只选取部分理想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则必须确定选取的规则,选取的规则有许多,

如固定比率程序、变动比率程序、固定时距程序、变动时距程序与高速率行为辨别强化程序等数种。

①固定比率程序。某个理想行为出现的次数达到某一指标时给予奖励。如每天刷牙坚持一周则给予奖励。

②变动比率程序。以目标理想行为出现的某一平均次数为标准进行奖励,比如平均早起三次就有一次奖励,但实际操作时并不是刻板地满三次就给予一次奖励,而是有时两次早起就给予奖励;有时七次早起才给予一次奖励,而总的奖励次数维持在3:1。

变动比率程序是所有间歇性增强程序中效果最好的一个,由于奖励品的出现不规则,无法预料,故当奖励品停止后,案主的表现不会有倒退的现象。

③固定时距程序。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如出现目标行为则给予奖励,不管目标行为多少,只给一次奖励。如在1个小时内遵守纪律则给一次奖励,又如每周五进行寝室卫生检查,好则给予奖励。

④变动时距程序。指不规则地进行检查,出现目标行为,则给予奖励,如卫生突击检查。

变动时距程序比固定时距程序好的地方是案主无法预测检查的时间,因而无法特意准备,只能经常性地保持目标行为。

⑤高速率行为辨别强化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些行为则给予奖励,否则没有奖励。如某人行为散漫、效率不高时,规定他必须在某一时间里完成工作才能给予奖励。

五、模式评述

行为治疗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模式之一。科学程序、多样化的行为治疗手段及确实的治疗效果成为该模式的最明显的特征。但对该模式的批评也一直没有减少,可以说该模式是具有争议性的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之一,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行为治疗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该模式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具体而言,行为治疗模式在个案工作中的优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明确的、系统化的方法及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治疗。行为治疗模式突出的特征是坚持系统地遵循明确的规范及测量方法。体现在:①该方法根据事先拟定的程序与步骤,将经过实验证实的学习原理用于协助案主改变其适应不良的行为。②工作者所得结论均来自观察而不是个人的信念。③工作者以具体而客观的文字来叙述治疗目标。④治疗过程中他们会持续诊断问题行为以及造成这些行为的条件情况。

第二,行为治疗强调案主当前的问题是造成案主困境的主要因素。不强调历史性的决定

因素。工作者假定案主的问题是受当前情况条件的影响,因此他们使用行为技术来改变这些情况条件。

第三,案主必须按要求从事某种行动,以解决自身的问题。不论是在治疗中或治疗外,均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学习并演练应变技能,进行角色扮演。对于某些具有特定问题的个案有良好的实证疗效。特别是在治疗案主的一般性焦虑异常、恐惧症、暴躁性格、强迫性异常、慢性疼痛等方面,其治疗效果要优于其他个案社会工作模式。

第四,注重评估治疗结果的科学性。行为治疗模式坚持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去评估工作结果。和其他治疗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实证研究。

第五,能够获得案主关系人的最大程度的配合。行为治疗模式有时需要在案主问题发生场所及时进行治疗,因此案主的关系人如家长、同事、朋友、教师等都可以参与到对案主的治疗中去,从而充分地利用了社会资源。

第六,行为治疗模式大部分带有教育内容,强调教育案主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期望他们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指派家庭作业是本模式的一个重点所在。

第七,行为治疗模式的实务以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工作者所进行的每一项尝试,都会预先告知案主治疗方法的性质与内容。工作者通常还会训练案主自行发起、进行、以及评估自己的治疗。

对该模式的批评主要来自于:①在某些特定领域,行为治疗法虽然具备成效,但只是一种短期的效果。和其他模式相比,治疗的长期效果则不稳定。如在婚姻关系的改善方面。②治疗的程序需要社会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培训才能熟练掌握,并且有可能限制工作者的思维。

③该方法忽视目前行为的历史原因。这也是行为治疗法和心理社会模式的最根本区别之一。总体而言,该模式是成功的。其治疗的良好效果建立在社会工作者认真的态度、熟练的技术、长期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

思考题

1、说明和分析行为主义的理论假设。

2、举例说明行为主义的几个治疗技巧。

3、谈谈行为主义治疗模式的贡献和局限

参考文献

1、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著,李维译《行为主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2、伍新春、胡佩诚编著《行为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出版

3、乐国安著《从行为研究到社会改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4、高峰强、秦金亮著《行为奥秘透视-华生的行为主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5、张厚粲著《行为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出版

6、Gerald Corey 著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7、S.Cormier , B. Cormier著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8、青少年辅导中心张老师主编《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出版

9、John Mcleod 著潘洁译《心理咨询导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1月出版

10、(美)Gerald Corey著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11、(美)Gerald Corey著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12、(美)Danny Wedding , Raymond J. Corsini著王旭梅等译《心理治疗个案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行为主义疗法的技术疗法分为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技术、模仿学习疗法/示范疗法、代币法。心理治疗是帮助求助者学会正确地想、正确地做,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及正确的行为来代替非理性的思维及病态行为,留下心理健康的部分,祛除心里垃圾。本文主要是介绍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矫治中的应用,介绍了行为主义疗法和罪犯心理治疗的概念,重点分析和论述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矫治中的应用,针对患有不同心理障碍的罪犯,采取怎样的技术治疗。 关键词:行为主义疗法心理矫治治疗技术 (引言)行为主义疗法是罪犯矫治工作中的重要技术疗法,是难度大、专业性强的一项专门技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人们心理上的冲击与影响相当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心理上出现偏差,加剧了罪犯形势的恶化,而罪犯心理矫治在打击、预防和矫治犯罪方面所起的作用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研究行为主义疗法在罪犯矫治中的应用具有意义重大。 一、概述 (一)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的技术疗法分为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技术、模仿学习疗法/示范疗法、代币法。放松技术是作为焦虑状态的颉颃反应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惯的目的。代币法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用奖励的方法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常应用于智残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呈现严重行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来塑造新的行为。 (二)罪犯心理矫治 罪犯心理矫治是指监狱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罪犯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维护和恢复心理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促进改造目标的实现。 罪犯心理矫正过程中,由专业人员运用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对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罪犯所进行的治疗活动。心理治疗是与躯体治疗相对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因为罪犯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心理障碍是其中得一个相对的区域。必须从整体上认识罪犯心理障碍形成、发展与消除的过程综合运用监管改造和心理矫治的各项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改变罪犯的心理和行为。 罪犯心理矫治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对象 罪犯心理矫治的是罪犯患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有两种情况,一是入监前就有的,其中一部分与犯罪有联系;二是入监后产生的。因此,罪犯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其生活经历有关,也与罪犯受到刑罚惩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其他社会影响,即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在狱内我们常见的罪犯心理障碍有下列几种: (一)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罪犯心理矫治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疾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逐渐成为威胁罪犯心理健康,影响罪犯积极改造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理解和治疗罪犯的心身疾病尤为重要。 (二)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上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所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心理咨询行为主义疗法

(一)行为疗法的简介及原理 一、行为疗法的简介:行为疗法又名行为矫正疗法,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咨询的派别。它是继精神分析疗法之后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 二、基本治疗原理:采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通过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逐渐纠正或者消除来访者的异常或不良行为,并建立起新的适应行为。 (二)行为疗法的理论来源 行为疗法的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的建立是通过刺激—反应反射而形成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接近且条件刺激恰好出现在无条件刺激之前。 1、条件反射的形成(巴甫洛夫实验) (一)刺激无条件刺激:在这个实验中,狗看见食物就会分 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 要学习。 条件刺激:本来单独的铃声是不可能引起狗分泌 唾液。对狗来说,铃声属于一个中性刺

激,当这个中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 刺激(肉)联结就变成了条件刺激。 (二)反应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分泌唾液称为非条件 反应。 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 (三)列表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2、条件反射的消退

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3、条件反射的泛化 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4、条件反射的分化 是指只对原来的刺激做出反应,对其他刺激不做反应。有机体这种排斥不适当的刺激的能力就称为辨别作用。例如铃声所发出的音调过高或过低,那么,就不会使狗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是由斯金纳所创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刺激情境中,自发的做出某种行为,由于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的发生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如书写,讨论,演讲等。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两大类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应答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终稿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 一、单选题 1、认知学派源自于()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A.巴普洛夫 B.阿德勒 C.斯金纳 D.艾里斯 【正确答案】B 2、( )是经过长时问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A.自动化思考 B.自主化思考 C.习惯化思考 D.固定化模式 【正确答案】A 3、关于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B.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C.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D.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的融合意味着二者不存在分歧

【正确答案】D 4、小朱学习成绩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差生”,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流中发现,小朱也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但他很想提高学习成绩,成为好孩子。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最适当的做法应当是( )。 A.帮助小朱改变是“坏孩子”的看法 B.为小朱提供功课辅导以提高成绩 C.让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朱的看法 D.帮助小朱宣泄早期不愉快的情绪 【正确答案】A 5、为行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 A.自我心理学 B.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社会学习理论 D.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正确答案】B 6、认知行为疗法是()。 A、一种技能 B、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疗法

. C、一种强调关系建立的疗法 D、一种以个人价值观为指导的疗法 【正确答案】B 7、贝克的认知疗法强调()。 A、咨向师是诊断者 B、咨询师是教育者 C、咨询师治疗者 D、咨询师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 【正确答案】D 8、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扮演着中介与协调作用的是() A.情境 B.情绪 C.行为 D.认知 正确答案:D 9、ABC疗法中,A是指() A.对事件的评价与解释 B.刺激性事件 C.行为和情绪 D.治疗手段 答案:B 10、信念的特征不包括:() A.稳定性 B.执着性

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 系统脱敏法,亦称为缓慢暴露法,是行为治疗的一项基本技术。由沃尔帕创立。 治疗原理基于对抗条件反射。沃尔帕曾对此作了简明的概括:“如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造成一个与焦虑不相容的反应,则能引起焦虑的全部或部分抑制,削弱刺激与焦虑之间的联系。亦即使用放松方法以减弱患者对引起焦虑刺激的敏感性,鼓励患者逐渐地接近他所恐惧的事物,最后不再恐惧。 具体方法是治疗者和患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想象恐怖事物同时放松,等到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按恐怖事物分级表逐级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 实施系统脱敏法注意事项: 1、系统脱敏法对焦虑症、恐惧症有明显的效果,如果结合认知疗法等其 他疗法,效果会更明显。 2、在进行逐级放松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在前一个等级的焦虑完全消除 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等级的放松训练,不可操之过急。

厌恶疗法,或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厌恶疗法既可用于消除单个行为,如咬指甲、拔毛癖或吸烟等,也可用于强迫思想或强迫行为;还可用于酒精滥用、药物瘾癖、同性恋及各种性欲倒错者;对于婴儿孤独症或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自伤行为同样可采用厌恶疗法。 初期,心理学家把注射阿朴吗啡用作厌恶性的刺激;随后采用了痛性电击作为厌恶性刺激,还可以采用巨声、恶臭、烟熏或呼吸窒息药等;近年来一般采用随身携带的袖珍电刺激盒,或套在就诊者手腕上,随时可自弹致痛的橡皮圈。 实施厌恶疗法注意事项: 1、能够应用正强化时,尽量不用厌恶疗法。即使采用厌恶刺激,这些刺激应该是没有严重副作用的。 2、应用厌恶疗法时,一定要掌握厌恶刺激的量的大小。不能因为太小,不起什么作用;也不能因为量过大,对患者产生身心伤害。 暴露疗法是指让患者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称满灌疗法。此疗法强调快速地、长时间地暴露于病人感到恐惧的刺激物,此时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患者又不能逃脱,从而使这种情绪反应在短期内有高度紧张而渐趋消退,因此短期内使障碍消除。

认知行为理论(推荐文档)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上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所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1、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假思索地行动。正因为行动是不假思索的,个人的许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零散或错置的认知等,可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或察觉之外。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这些已经可以不假思索发出的行动重新带回个人的思考范围之中,帮助个人在理性层面改变那些不想要的行为。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和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他用这个框架来说明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理性的,则情绪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非理性的、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出不正常的情绪、情感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

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 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2、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程序教学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三大流派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研究整体的人及高级心理活动,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其理论研究重点是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用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以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它强调学习者个人的自我参与,自我激励,自我批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马斯洛还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作用的使然。这个是有些片面的。 2、内在学习论。把学习分为内在学习和外在学习。 (1)外在学习:单纯依靠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着眼点在于灌输而不是理解,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的知识缺少个人意义。比如说对大猩猩的训练,或者是像现在有些同学为了奖赏和文凭去读书,很多人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 一、行为主义理论 (一)发展阶段 1.1913 —1930 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一一应答性反射(S (刺激)型) 操作性行为一一操作性反射(R (反应)型) 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一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f刺激 可得性无助 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 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 (三)主要观点和评价 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该理论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 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二、认知理论 该理论源于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冲动没有太大实质意义,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一)主要观点 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

关于心理学中一些具体常用的疗法

关于心理学中一些具体常用的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总会碰到各方各样的问题,今天分享一些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给到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 (一)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法是南非精神病学家约瑟夫·沃尔提普提出的一种以渐进过渡方式克服神经症焦虑的技术。这种技术主张逐渐训练来访者对恐惧事物的承受力和忍耐力。通过这种条件反射作用,使来访者以新的正常的条件化反应去替代或对抗不良反应,并最终使个体的身心回归正常状态。 系统脱敏法的直接来源是沃尔普提出的交互一直理论。他指出,由于放松和紧张是两种完全不相容的状态,因而神经系统无法同时处理这两种过程,放松是对焦虑情绪状态的一种对抗和抑制。在对患有恐惧症病人的治疗中,他首先引导病人达到一种放松的状态,然后要求她们对害怕的场景或事物进行视觉上的想象,在放松的状态下慢慢适应原来害怕的刺激物,从而使来访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1.建立恐惧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①确认会引发来访者非正常恐怖或焦虑的刺激物;②将这些刺激物按照会引发恐怖或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由弱至强进行等级顺序排列。 2.病人接受系统化的放松训练通过渐进式放松训练,使病人学会辨识紧张与放松状态的区别,以便可以在治疗中顺利进入放松状态。放松训练往往需要多次练习,以来访者的全身肌肉能够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 (二)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这种技术主要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惩罚性刺激如电击、呕吐、语言责备等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使来访者逐渐对一种原先喜欢的不当刺激产生厌恶反应,从而达到减少或戒除目标行为的目的。厌恶疗法常用于治疗沉迷某种具有伤害性刺激物的病人,如药物成瘾、酒依赖、性行为变态等。常见厌恶疗法的形式有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和想象厌恶疗法。 (三)代币法 代币法是根据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中的强化观发展而来的。他认为,当个体痴线某种反应之后马上给予奖励,这个行为就会倾向于反复出现,而且反应的频率也会高,最终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这种方法也能常用于帮助儿童行为矫正,在一些经常日常生活中没有规范的儿童身上,使用代币法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规范时,要使他们明确可以得到奖励的目标行为。 (四)消退法 消退法是与代币法所对立的一种校正技术,理论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中的消退观。他认为,有些人之所以会喜欢表现出某种消极或不当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行为无意中得到了正性强化。对于儿童来说,有时之所以一再的调皮捣蛋,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渴望成人的关注。因而对他们违规行为的惩罚实际上是一种积极强化,因为惩罚恰恰满足被关注的需要。对于这种情况,最适合的矫正方式是对这些行为不予理睬,忽略调皮捣蛋行为,这样可以逐渐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 (五)模仿学习疗法 模仿学习疗法是指通过让来访者观察并模仿榜样的示范行为以矫正其问题行为的疗法。模仿学习法的心理学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类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个体的不良行为主要通过这一途径而形成的。例如,儿童经常观看暴力影片就会变得富有攻击性。反之,如果让有行为问题的人观看榜样的适宜行为,那么他就会放弃自己的

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第三章认知行为理论 第一节理论背景 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行为治疗技术 1.行为主义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 (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 (3)可得性无助 (4)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 (5)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2.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 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 二.认知学派 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 1.基本观点: ①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②认知行为的形成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 *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为发出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二十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行动。

③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在认 知与外在环境间的互动 2.代表性的理论 (1)艾利斯情绪治疗理论 A、引发的事件; B、新年系统; C、认知情绪和行为(身心反应); D、治疗措施; E、效果(期望的结果); F、feeling ①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 ②C不是由A本身引发,二十由这一事件个体的B引起,应通过D取得E从而 产生F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核心观点: 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非利性化信 念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之极 (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①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或模式学习 ②交互决定论 ③自我调节理论 ④自我效能理论 (3)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4)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早期经验→功能失调性假设→重大生活事件→假设被激活→页面自动性思 维→抑郁症各种症状 (5 ) 谢尔登/贝克 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谢尔登:认知行为评测 谢尔登: ①评测—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关键部分,他依赖于对行为顺序的详细 理解 ②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持续强化、塑造消退、间接性强化的定 数性间隔、时间定数性间隔 贝克: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 表现: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主义、强制性、寻求赞美、依赖性、自主性、认知抉择 *抑郁症:自我消极归因 对个人经历和周遭世界的消极观,解释自己的缺陷 对未来干活前途的悲观 *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

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的技术疗法分为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技术、模仿学习疗法(示范疗法)、代币法。放松技术是作为焦虑状态的颉颃反应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惯的目的。代币法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用奖励的方法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常应用于智残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呈现严重行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来塑造新的行为。 【理论基础】: 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S-R);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R-S);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注意、记忆、保持、定型); 【方法】: 1、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又称松弛疗法、放松训练,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实践表明,心理生理的放松,均有利于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肌肉放松可分为全部放松和渐进放松两种程序,又可分为放松全身肌肉群的逐个放松身上的肌肉群两种形式。同时,按诱导方式又可分为直接放松和间接放松。 放松训练发展了五大类型:(1)渐进性肌肉放松;(2)自生训练;(3)自我催眠;(4)静默;(5)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 【适应症】:渐进性的放松训练是对抗焦虑的一种常用方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相结合,可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恐怖症,且对各系统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放松技术现在除了肌肉性放松之外,还有意象性放松技术等等.也比较有效. 肌肉性放松虽然广泛使用,不过美国较新的研究现在表明:肌肉性放松不要使用在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来访者人群,因为其之前的肌肉先紧张有可能使其心血管系统方面承受压力.对于这类来访者,使用意象性放松技术比较合适. 【案例一】:放松训练或是渐进式的肌肉放松都是一种先刻意紧张然后再放松的方式,

心理咨询的原则

心理咨询的原则 咨询原则是咨询工作中应遵循的根本要求,是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排忧解难,自助自强的基本保证。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界定。 一、职业要求的原则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在伦理道德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咨询人员必须恪守有关原则,这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前提。 1. 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也是人际交流的艺术。当来访者将自己埋藏心底的困惑与苦恼讲述给咨询员,他希望对方理解他的心境,分担他的痛苦,还希望对方不会将自己的隐私和心事告诉他人,以贻笑众人。因此,保守秘密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咨询能有效进行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心理咨询与一般朋友之间的重要差别,也是专业心理咨询与非专业心理咨询的分水岭。对此,有学者曾提出五条注意事项: 1.来访者的资料绝不能当作社会闲谈的话题。 2.咨询员应小心避免自己有意无意间将个案举例,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经 验。 3.咨询员不应将个案记录档案带离服务机构。至于在工作场所,亦要小心保 管,避免放错地方,遗失或置于他人可翻阅的地方。 4.咨询员所作的记录不能视之为公开的记录而随便任人查阅。 5.若有必需,资料传阅之前,必须经当事人之同意。如果来访者可能危及他 人或危及自己的生命(自杀、他杀等),必须与有关人员联系,采取保护措施。此外,由于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咨询内容需公开时,必须隐去全部可辨认的来访者的信息。 2. 中立原则 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确保心理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私人的情感、利益掺杂进去,保持冷静的、清晰的头脑,咨询过程中,不轻易批评对方,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对方。 3. 信赖原则 咨询员应以满腔热情,真诚的态度,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审视来访者的问题与错误表现。它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若要尊重与接纳每一个来访者,必须我们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一个体独特的潜能,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

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

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 东莞市虎门 刘加平 摘要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越来越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心理咨询;基本要求;咨询者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咨询者(心理咨询专家)与来访者(接受咨询的人或患者)的交谈和接触过程,给来访者以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过程中进行心理教育,以提高来访者的适应能力,并最大限度地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冲突,减轻心理焦虑,同时对心理异常起到预防或治疗的作用[1]。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对心理咨询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在咨询过程中能否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心理咨询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也决定着咨询工作的成败和效果。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必须经过严格专业训练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从心理上为求询者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咨询人员必须是经过严格地专业训练,懂得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职业人员。因为心理咨询有其特定的目的和任务、特定的操作过程和手段,解决问题需要应用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职业行为,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社会交往,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的职业。它要求咨询员必需具备一定的特殊品质,如心理反应敏感、能认真倾听,富有爱心和合作、亲和能力,相信人具有成长的可能性,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稳定的情绪等。当前人们常接触到的心理门诊、热线电话等大多数是由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使人们误以为心理咨询不过是邻里大妈式的苦口婆心,或者教条主义式的空洞说教,影响了心理咨询的信誉[2]。 二、心理咨询要有一定的目标 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求询者行为的变化。咨询者要通过咨询活动,使求询者从挫折中反省、总结,增强生活智慧,改善人际关系,发展自身潜能,以更好地应对El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快经历。因此,咨询要有一定的目标。有长远的总体目标,也有根据求询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的、近期的、具体的目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总的目标是为了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咨询或辅导,以达到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心理咨询的具体目标要根据求询者的具体问题、情况而定。 三、咨询师关注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2012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行为主义疗法基本概念问答一

行为主义是何人创立?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立者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著作?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详细可阅读华生的名著《行为主义》一书,这是是行为主义的宣言式著作。 虽然此后发展的一些新行为主义未必只重视行为的研究。 《行为主义》中译本(华生著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巴甫洛夫创立了行为主义吗?他是心理学家吗? 巴甫洛夫没有创立行为主义,他不是心理学家,而是生理学家。但他进行的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形成。 行为主义的疗法一般作为理论基础的理论有哪几种? 一般说有三种,就是: 1.心理治疗产生较大影响的却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详细而言: (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能够解释人的很多行为。人因为条件反射而处于一种自动化了的或半自动化了的状态。但是,如果这种条件反射产生负面作用的话,就会引起强迫症状,焦虑或不安发作,或也会形成某种弊病。不良习惯、辍学或恐怖多由此形成。对于在无意识中的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弊病、恶习或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在治疗和咨询时可以使用反条件刺激予以清除和击退。行为主义关于条件刺激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消退、奖励、惩罚、反馈、模仿、替代强化等概念和原理,行为主义心理咨询疗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其为"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主要区别在与:前者是一个反映-刺激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刺激-反映过程。实验研究证明,人的反映可以用语言声音或手势代替具体的强化物。同时,在实际治疗中,只要治疗者对期望的某种行为予以奖励,这种行为就会获得强化,反之就会消退。若施以惩罚,则会加快消退的速度。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而获得的,不一定都要通过尝试错误学习和进行反复强化。和建立条件反射一样,榜样学习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注意:榜样的特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2记忆:将榜样特征、内容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必要时再现。在保持过程中应不断再现榜样的表象。 3认同:学习者将榜样的特征纳入自己的行为之中并赋予自身人格的特征。 4定型:当模仿的行为得到外部或自我的不断强化之后,习得行为相对稳定建立起来并保持一定的型态。 1 2

心理咨询八大经典疗法

一. 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由格拉泽(William Glasser,l925——)创立于60年代。其要点有: 1.人都有爱与被爱两种基本需求。如果它们不能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焦虑、怨恨、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反应,并可能产生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欲望。因此,心理咨询的目标在于减少来询者不负责任与自我毁灭的意向。 2.人都具有自主自立能力,也具成长动力。因此心理咨询的作用在于,使来询者在生活中区分“成功的认同”与“失败的认同”,增加对前者的体验,减少对后者的体验,这样才能充分满足个人爱与被爱的需求,感受到个人的价值。 3.“现实疗法”重视现在超过重视过去。它强调过去的事实无可改变,因而应将眼光放在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之上。它主张咨询者在协助来询者面对个人的痛苦、失败经历时,要帮助他看到个人的潜能及以往的成功经历,从而认识到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存在,可供自己选择和享用。 4.“现实疗法”十分注重承担责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将其当作心理咨询的核心,强调人只有积极面对现实,才能承担责任,获得“成功的认同”。在操作方法上,“现实疗法”十分强调面质(conf rontation),制订具体计划,不接纳借口,不用惩罚等技巧。 二. 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由佩尔斯(Frederi ck S.Perls,1893—1970)创立于60年代,其要点如下: 1.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的中心任务是帮助来询者充分认识到自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询不求为来询者的困难做解释与指导,而是鼓励来询者主动承担责任,主持自我的治疗与改善。 2.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在的生活与感受当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许多焦虑都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生活向当前生活的过渡,以逃避现实的做法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这严重阻碍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3.使人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结”(unf inished business),这通常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等)。它们犹如一个个心绪,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活动。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现实生活,就必须排除这些“心结”的干扰。 4.在咨询手法上,“格式塔疗法”强调帮助来访者由“环境支持”转向“自我支持”,以便来访者从一开始就不依赖他人,尽量控掘个人的潜能。 三. 来询者中心疗法 “来询者中心疗法”,由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8)创立于50年代。其要点如下: 1.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所以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一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询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的实现。 2.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自我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自我概念。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人的心理失常。人在交往中获得的肯定越多,则其自我冲突越少,人格发展也越正常。 3.这一疗法很强调建立具有治疗作用的咨询关系,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其基本条件。罗杰斯认为,当这种关系存在时,个人对自我的治疗就会发生作用,而其在行为和人格上的积极变化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该与来询者建立相互乎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样即可使来询者处于主动的地位,学会独立决策。 4.在操作技巧上,这一疗法反对操纵或支配来询者,主张在谈话中采取不指责、不评论、不干涉的方式,鼓励来询者言尽其意,直抒己见,以创造一个充满真诚、温暖和信任的气氛,使来询者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 四. 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由美国心理咨询专家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创立于50年代,其要点如下:1.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于其思维中不合理、不符合逻辑的信念。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时,便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与合理的信念时,其焦虑与其他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2.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3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即对人或事部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2)“过分概括”,即对一件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