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层次

第一:总论

原文:

1.【真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至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3.【圣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4.【贤人】: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原文完)

【内容整体定位】:这一段中,主要描述了古人对生命境界或者说层次的划分。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生命之间是有本质差别的,而这种差别,不是体现在财富上,也不是体现在权势上,更不是体现在外貌上,在哪里呢?【思想】!!!思想境界的高低,就决定了这个生命

的层次高低。而判断一个生命思想境界高低的是什么呢?【道德】!!!所以《道德经》流传千年,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为啥?因为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同,生命境界不同,因此看《道德经》后的体悟就不同。

所以,阅读经典,别人的解读只能是参考。而非常高境界的解读,我们普通人听着就会以为是神话。。。

比如《黄帝内经》这里对生命层次的划分,保证有些朋友看了就说这是神话而已。。。

扯得有点远了。。。

明天我们开始逐字逐句解读这四种生命境界。首先是解读【真人】这部分内容,分四天解读完四种生命境界。第五天做一个整体总结交流。

我们对国学的解读,都围绕一个核心生命观:

人体的生命构造中分为两大体系:【思想】+【身体】,两者是本末关系,【思想】为本,【身体】为末。也就是说,【思想】是核心,《黄帝内经》中把【思想】称为【神】,现代西医称为【心理】。

【身体】是受【思想】掌控的生命部分,属于从属地位,因此中医养生中强调【养神】,强调清心寡欲,而西医养生强调【心理】健康,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真人】

各位朋友早上好,今天我们开始解读《黄帝内经》中讲到的最高的生命境界:【真人】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相关原文: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概论】:要彻底通透的解读这段话,我们需要先解读其中的最有一句:【此其道生】

也就是说,前面对【真人】那种非常美好的生命状态的描述,归根结底,是因为【真人】得道了,因为【得道】了,所以才会有那样无比美好和超脱的生命状态。

【道】是什么?《易经》---《系辞》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再深入探讨的话,就牵扯到国学中的生命观和宇宙观,以及对《易经》的相关理解,篇幅有限,这里就略过。

以上讲了我们解读这段话的背景知识,和大体原则。

下面我们逐字解读:

1.【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余闻】就是我听说的意思。【上古】呢,就是以前很久远的年代。整句白话文就是:我听说上古的时候,有真人存在。

2.【提挈天地】:【提】就是用手抓住物体的顶部,【挈】就是用手拖住物体的底部。整句话就是:一手抓住【天】,一手拖住【地】。表明【真人】是独立于天地之外的生命,能够把【天地】托于掌中,视如玩物。为啥?因为【真人】得道了啊。为啥得道就能够这样呢?这就牵扯到《易经》的生命观和宇宙观,限于篇幅,不说啦

3.【把握阴阳】:就是能够掌控阴阳的运化,为啥?因为人家得道了呗。。。为啥得道就能够这样哩?答案请参考上一条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

4.【呼吸精气】:就是能够吸收非常非常精华的能量了。

5.【独立守神】:就是超凡脱俗,不为世间任何外物所动心。

6.【肌肉若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肌】和【肉】本源是相同的,一阴一阳。【肉】为阳,【肌】为阴。【真人】由于是返本归真的生命,因此,【肌】和【肉】这两个生命中有区别的阴阳结构,也会随之逆阴阳而行,最后就是相对阴性的【肌】也变的和【肉】一样

柔软了,因此叫【肌肉若一】

注意,《黄帝内经》中还有相关的内容:【筋脉和同】,和这里的【肌肉若一】是一个内涵,解读是按照上述思路,就会豁然贯通。

7.【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敝】,这个字应该通【蔽】,就是覆盖的意思。也就是说【真人】的寿命是超越天地的,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看,就是无限久远的生命。。。为啥能够超越天地呢?因为人家得道了吗。

为啥得道能够这样哩?

因为《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道】是超越【天地】的存在,而【真人】是【得道】者,自然就超越【天地】,不受【天地】的制约了

第三:【至人】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黄帝内经》中关于生命境界的描述。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原文: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

也。亦归于真人。】

解读:

1.【中古之时,有至人者】:这里关于【上古】和【中古】的时间是无法考证了,而文中是以【黄帝】的身份在讲述。在古代很多文献中,都把【黄帝】描述为现代人们认为的神话人物。那么由此而推,在【黄帝】那个时期的【上古】和【中古】,则必定是神仙的历史。。。,因此这里提到的生命对于现代人而言,都是神仙了。。。

这两句的意思相信大家都明白,我就不翻译了。

注:古代的神话是真是假,现代人们还没有能力考证。反过来想:如果神仙真的存在,人家不想让你知道,那我们普通人类肯定是无法知道的。

2.【淳德全道】:【淳】:这个字有两层内涵,一个是形容质地【敦厚】,一个是形容味道【纯而浓】。这里用来描述【德】,可以理解为动词,整句翻译过来就是:“至人不断累积纯厚的【德】,以保全生命中的【道】。”

所以儒家一直强调积功累德,甚至我们国内民间也有【积德】之说。都是圣人为了让人们保全自己的性命,以便返本归真,感动吧,这就

是国学啊,这也是为什么《大学》中讲:【子天之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要。】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生命自身更加美好。

3.【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里又牵扯到了《易经》中阴阳的概念,《易经》认为万事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物质相互转化而成。就生命而言,只有阴阳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生命才会表现出美好的状态,这种平衡关系,古人称为【和】。《中庸》中有句话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内涵也本于此。而【调于四时】呢,就是按照四季阴阳交替的规律生活了,这个在《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中有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至人对内保持自身阴阳的平和,对外则按照四季阴阳的规律,从而达到内外阴阳的整体平和。

今天内容有些多了,就先解读到这里吧,明天继续分享后面的内容。

因为群里也有很多中医朋友,所以就多说一点题外话,我们这里在解读《黄帝内经》时,都是按照一个原则,那就是《易经》的思维体系去解读,这是所有中医朋友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西医的思维体系和中医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医学界搞中西医结合,主要是因为以《易经》为核心的国学体系受到批判和失传之后而导致的。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远远超越现代西医,但是,要学好中医,就需要

学习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否则,是无法理解中医中关于《易经》的思维体系的。中医是【道医】,而非西医的【术医】。

所以,真正有志于中医的朋友,更需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段记载,其中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长桑君是在观察了扁鹊十余年之后,才传授给了扁鹊医术,为什么?就是观察德行如何,《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有言:【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就是这个道理,中医是【道医】,性命之学,非纯粹的技术。

第二,【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就是说扁鹊能够看到人的五脏病症,而诊脉只是为了能够让大家理解和接受。当然,这里就有些神了。。。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现代人写的关于中医的正式出版物,名字是《内证观察笔记》,副标题是《中医解剖学纲目》。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此书中作者一再强调,自己的水平有限,书中所讲,也只是比较低层次的对生命的观察和体悟,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过于沉迷其中,再者,作者也一再强调【道德】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这是根本所在。

人们往往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生命现象会有盲目的崇拜,希望推荐的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用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理性的思维来认识生

命和我们自以为熟悉世界,而不是沉迷于其中的神奇表象,进而产生

盲目的崇拜。

唐代的中医大家孙思邈,也是一位修道者,相关资料,大家可以百度。有机会我们分享一下孙真人的《大医精诚》,体会一下中医大家的博爱之心。

第三【圣人】

今天我们继续《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关于不同生命境界的交流。

前面我们已经领略了【真人】和【至人】的境界,今天我们看一下【圣人】的境界。

原文如下:【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解读参考:

1.【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这一句主要是理解【处天地之和】。从《易经》的思维体系看:天为阳,地为阴。【处天地之和】就是指尽量保持和天地阴阳变化同步的状态。比如我们看到古装剧中很多时候下达死刑的时候,都会有一句【秋后问斩】,为啥?就是因为秋天开始,天地间的阴气开始上腾,表现为万物开始凋零,有一种萧杀之气,古人顺应天时,只有在秋天的时候才会集中执行死刑,就是这个

道理。而春天是天地长养万物之时,这时候就会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渔猎,这是为了顺应天地间在春天开始生发的阳气,否则就是逆天而行,其实就是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那么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2.【从八风之理】:【八风】是古代天文气象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古代天文学中记载,天上有一颗非常尊贵的星,叫做【太一星】,【太一星】在天空的位置每隔四十五天左右会变动,这种变动会影响到我们生存的地球,产生风雨现象,具体的内容描述,大家可以参考《黄帝内经》---《九宫八风第七十七》。下面摘录一些关键内容,方便大家参考: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

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3.【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些就好理解了,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受世俗的影响,清心寡欲,保养性命。这段内容和《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对圣人的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四【贤人】

今天分享《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关于【贤人】的境界描述。

原文:【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解读:

1.【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则】这个字,更多的强调外在的条文规矩。也就是说,这里【贤人】虽然试图以天地的运化规律为法则,但是由于自身生命境界的局限,并不能够直接体悟到天地的运化规律,因此只能用圣人留下的法则来指导自己和于天地。整句翻译就是:其次有一种境界,就是【贤人】,他们以古人留下的天地运化之道为法则。

2.【象似日月,辨列星辰】:【象】是《易经》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必然联系的,而且分为不同的类别,这些类别可以用抽象的卦象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易经*说卦》中有言:【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这其实就是把这些物体的内在本质抽象出来,他们都具有一种规律,这个规律圣人用【乾】卦来表示,因此就会出现了大家看到的内容。

再者,【日】【月】【星】【辰】被认为是【天】的四大象,其中【辰】是隐而不显。分别简述如下:

【日】和【月】:分别代表《易经》阴阳中的【太阳】【太阴】,是生成天地的初始精华物质聚集而成。它们和历法密切相关,一阴一阳,构成了阳历和阴历的差别。历法背后有很深刻的天文内涵,并非古人随意杜撰,这一点需要大家深入学习古代天文后,就会有所了解。

【星】和【辰】:按照《易经》的思想体系,【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分布状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辰】是更加微观的【天】体构成部分,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和我们是密切相关的,比如【时辰】这个词语,和【天时】联系起来思考一下,会很有趣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贤人模仿日月运行的内在规律,以保持和天地阴阳的调和。分辨星辰的运行轨迹,以判断四季轮回的确切时间和预知人世的吉凶祸福。

3.【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因为上面提到,【贤人】由于自身的生命境界的局限,并不能够体悟到天地运化之道,只是努力的按照古人留下的法则去做,因此,有时候理解对了,那就会顺天地之道,有时候理解错了,那就会逆天地之道,因此称为【逆从阴阳】。因为有些星辰的位置也和四季的时间分割点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贤人】通过【辨列星辰】,就可以知道一年四季的准确时间点,从而【分别四时】。

4.【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将】,有将来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希望,一种愿望。

整句翻译:【贤人】希望通过学习上古圣人所流传的天地法则,最终和与天地之大道。【贤人】通过表面的效仿,也可以增益他们的寿命,但也是有限的。

评注:因为【贤人】只是在表面模仿,而没有深入到天地运化的根本

所在,因此终究是有局限的。《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能够讲出来的【道】,并非真正的【道】,而只是【道】的一种表象。所以我们看到,《道德经》在描述【道】的时候,从来不直接描述,而是用很多形容和比喻,比如《道德经》地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好了,这四种美好的生命境界,我们分享完了,明天会做一个整体的总结和比较,从中提炼出一些学习国学的根本动力,以及我们学习国学的最终目标。

阴阳消长复循环,世事沧桑自有端;

南柯一梦终须醒,方明【道】为万物源。

第五总结

今天把上次《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的内容总结一下。

原文如下:【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

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总体解读分享:生命是分境界的,不同境界的生命会有不同的生命体悟,对生命乃至周围的一切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而这种境界的划分,主要体现在对【阴阳】的理解程度和调节能力,对比如下:

【真人】:把握阴阳;

【至人】:和于阴阳;

【圣人】:处天地之和;(这里的天,地,是由阴阳衍化而成的存在,比和于阴阳的境界低一层次)

【贤人】:法则天地,逆从阴阳。

《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就是指

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思维体系。得【道】的多少,决定了这个生命的境界和生命的真实状态。古人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里的【道】,就是指生命的思维境界,也就是生命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真相的认知程度,而这种认知能力,是和生命自身的道德涵养密切相关。

这里又牵扯出了【道德】,这两个字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的认识,而在《道德经》中,对【道德】进行了描述,大家可以自己参考和解读。其中就描述了生命的根本所在。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第一讲(上.文稿) [转贴 2010-01-20 15:08:32] 字号:大中小《灵枢?天年》 第一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09.12.12 23:00—24:00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经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 梁冬梁某人,对面的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你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对,听众朋友的耳朵是雪亮的,所以说呢,还说兑水呢,哈哈哈~…… 徐文兵:当然我们这个节目不知不觉,整整一年了~ 梁冬:是呀~ 徐文兵:嗯。去年也是,我记得就是十一月底,初冬的某个晚上,被梁冬拉到 中山公园他的书房…… 梁冬:对,录制了这个节目的第一期。 徐文兵:录制了第一期,到十二月六号开播~ 梁冬:对,整整这么一年了哈。 徐文兵:诶~这期节目要播出,整整一年了。所以我们非常愉快地做了五十二 期 节目。

梁冬:非常感谢我们的听众朋友,那么热情的给我们的支持。而且呢,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事情但凡是正确的,那么它就会很容易就开始,做事情也比较顺利~你看这个节目,也就这样认认真真地做下来啦,是吧~ 徐文兵:对~ 梁冬:很不容易啊~诶,那这个闲话少说,说回来,上一次呢我们讲完了之后呢,今天开始一个新的一章。以前呢我们大部份时候呢,都讲的《素问》里的文章,有上古天真呐~有四季调神大论呐,等等。那从这一次开始呢,徐老师为我们挑了哪一章呢, 徐文兵:呃~我们挑了一个《灵枢》的第五十四篇叫《天年》。 梁冬:《灵枢》哈~《黄帝内经》是分成《素问》和《灵枢》两篇的,两大篇哈~ 徐文兵:两大部分,嗯~这个,……我们在最早介绍《黄帝内经》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黄帝内经》呢是经过后人,特别是唐朝的太医令,叫王冰的这个编次整理,我们现在学的这个版本是按他编辑而走的。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第二部分呢叫《灵枢》。我们为什么跳着讲呢,就是作为一个我已经读过《黄帝内经》,而且行医、教学多年的人来讲呢,我是想给大家先做一个勾勒,做个鸟瞰~就是说,《黄帝内经》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那么你按照它的顺序去读呢,你可能觉得就有点,……乱~啊,不知道这个方向和路径。按我们引导的方向去读呢~你就知道,我们在《黄帝内经》到底是在干什么~比如第一篇我们讲《上古天真论》是讲做人的道理,总结成两句话叫“亲近自然,回归传统”,或者叫“亲近传统,回归自然”,啊~我们是讲的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而且他在揭示了现代人,啊,几千年来人性没有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这些错误,人人还在犯,啊,不能尽其天年的人有很多;第二篇呢我们讲的是什么,上知天文,讲的是《四气调神大论》,讲的是我们应该跟着天的、星

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简论

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简论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类的现实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领域,加深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然而这些变化几乎全部是由近代西方的科技革命带来。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尔的量子力学;从蒸汽机,到发电机,到计算机,等等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发动,并一直引领世界的潮流。而作为曾经领先世界近两千年的文明古国却黯然失色,到现在还一直在学习和追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明。 因而许多人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了,或者说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技?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其中之一,就是说传统中国本来只有技术,没有科学,中国人缺乏精深的理性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西方是有所不同,但并不缺乏理论思维能力,纵观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或许存在着中国式的科学。 二、中国式科学的含义 1、科学的概念 传统中国是否有科学,首先我们可以从科学的定义来了解。“科学”一词由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他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翻译而来,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1888年,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各种现象的本质的的知识。”前者,重点说明了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后者,重点说明了科学理论的表现形式。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传统中国都不缺乏“科学”。 2、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 在科学哲学领域比较流行的有两种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论。他们分别是科学范式论和证伪论。 科学范式学说是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并产生巨大影响的阐述科学革命的理论。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科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可以称为科学,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或称前科学。 证伪论是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提出的。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 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薮,其主要著作者为黄帝的医药顾问岐伯以及岐伯学派的弟子们。《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的方法等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以及治未病。 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四季的交替,昼夜晨昏的变化,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养生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依据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晚睡早起,广歩于庭,舒缓形体;夏季阳气隆盛,万物开花结果,人类也要晚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随便发脾气;秋天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人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尽量使自己的心志安宁;冬天为闭藏之令,万物处于秘藏,人宜晚睡晚起,不能过分张扬发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阳气受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观点,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愉悦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治未病的原话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现今蓬勃开展的治未病活动,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可见“治未病”的内容,不仅在于强调养生,防病于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精心整理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 上乘_ 于右, _ 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其支者,绕

黄帝内经启示讲解

本帖最后由昆虫记于2014-10-23 12:32 编辑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 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 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 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3.《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不治已乱治未乱” 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去盲目的解决当 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地说,就是把前头 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4.《黄帝内经》在医学上的意义

《黄帝内经》在医学上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医的医疗思想、医疗方法,即非对抗性治疗的思想,和合的思想,以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 5.《黄帝内经》在科学上的意义 《黄帝内经》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建立了另外一种科学形态。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 科学绝对不仅仅是17世纪牛顿力学以后的现代科学这种形态。现代科学有三个特征:一是逻辑推理,二是数学描述,三是实验验证。它有一个物质实体和形态。 而《黄帝内经》提供了以整体论、模型论、过程论等等为特征的科学形态。 它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强调个体性、特殊性,它不提供一种公理。 西方科学是唯物论的,是建立在物的层面上的。中国的哲学不能用西方哲学唯物、 唯心的模子来套用,中国哲学是物心合一的,是生生不息的,不是物的哲学, 而是人的哲学,是生命哲学。中医就是以这么一种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在这么一种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当然不可能等同于西方在唯物论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科学。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医学这种科学形态对解决人的生命问题是 有用的、有效的。 6.《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2学时) ●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导自学) ●灵枢·天年(指导自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即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生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养生、摄生、道生。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和方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 《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解] 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以周代而言,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王冰注:“玄古也。”玄,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 1、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 也。”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五行学说 《再读黄帝内经》中刘丰润老师结合内经同时期的天文地理和气候环境,系统指出古人所倡导的应为五气化生理论,而五行学说仅为其方便说。 古人观察发现木火土金水五星于五季中交替出现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天极,显现为经天五色星气。其中,岁星春现于东方天极,显苍天之气,其色青,其气风,其性生发;荧惑星夏现于南方天极,显丹天之气,其色赤,其气暑,其性长;镇星长夏现于中天极,显黅天之气,其色黄,其气湿,其性为化;太白星秋现于西方天极,显素天之气,其色白,其气燥,其性收;辰星冬现于北方天极,显玄天之气,其色黑,其气寒,其性藏。 如此,一年五季中,五星所释放的五色星气与地表自然界气候地貌中春天多风,万物复苏而抽芽发青;夏天暑热,万物蓬勃生长;秋天多燥,果实丰收,继之萧条凋零;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藏之,冰雪盖地;长夏湿,时逢梅雨,天闷地湿。 古医家为归类这一特性,选用地表木火土金水五物质属性以应之,称为五行。故有春风、主生,以木性应之;夏暑、主长,以火性应之;秋燥、主收,以金性应之;冬寒,主藏,以水性应之;长夏湿、主腐熟五谷,与土性相合。医者为表五脏之性,将五脏与五行相合,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由此,五星与经天运气、五气、五行、五脏、五季、五方、五色等建立对应关系。 自然界五气主管万物的生长壮老已,而物有五色以应运气本色,物有味归于五味,人食五味而生养。古修行经脉建立者认识经络有气,故以生,实脏有五,归为五气藏五脏。此为《再读黄帝内经》中五气化生核心理论的天文基础。

五气来源于天,分主五季,位居四方,周行地表,化生包含人在内的万物,归类五行,分属五味、五色、五音等,藏于五脏。人与天地间的五气是相通的,当自然界五气非其时而至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则化邪,又称“六淫”“六邪”,便会影响人体五脏五气的平衡,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古代五运六气理论由此而来。古代先民通过对天球上星辰日月和地表四方五季物候的监测情况,便可以用来判断外界五气的邪正盛衰情况,从而避之有时,科学摄生和防治疾病。这就是中医所独有的“气”文化。《黄帝内经》中采用巨幅篇章内容来阐述众天文地理、气候物候、历法节气等理论目的也恰在于此。 最后,因历史局限性原因,古人眼中的这些联系,在今日看来实属不智,理应舍弃。刘丰润老师《再读黄帝内经》中的这种中医理论认识方法,理性客观,值得称赞。同时,也希望广大中医人士可以客观的看待中医历史,切莫盲目以现代生理发现生搬硬套解读中医。西医不承认中医,中医良莠不齐的根,便在于此。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 生、长、壮、老、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自古至今,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自神农尝百草到如今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疾病斗争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医的治病与养生,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与养生。我讲的开场白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作为企业经营者,大家都希望获得利润,对既定的目标都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可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有的人可能严重亏,甚至倾家荡产,弄不清失败的原因。因而常常抱怨运气不好,有谁能想到生意场上的失败和自己的健康不佳存在内在的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各位老板探讨养生与经商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人类,保证健康长寿的根本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聪明的人在有疾病先兆,但尚未发展成疾病的时候就去预防,使人不得病,这就叫不治己病,治未病。在有动机征兆,但尚未发展成大乱的时候,积极预防,使大乱不能形成,这是个必须要牢记的忠告。如果有了疾病才去养生与医治,大乱形成才去治理,如同渴了才去打井,战斗正打起来了,才去造兵器,岂不是大晚矣! 这就是《易经》上的忧患意识,《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国家如此,企业亦复如此,企业管理领导当未雨绸缪,应时时抱有危机感。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以《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是《易经》三大主题思想:企业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充满革新精神,不断改进管理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这不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吗? 根据以上所述,养生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可防止未老先衰,祛病延年。养生的关键是预防为主,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健身防病原则,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旦有病症,必须不失时机去医院检查治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简称《内经》)。其成书年代是千百年来学者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多种说法。经考证成书于战国及秦汉,汇编成书于西汉。其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汇编者收集、整理、汇编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上古时代民族智慧和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他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地理学的论述,比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医学对人的发现论述还要精确和全面。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股研究中医学的热潮就是最好的明证。它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止和养生的巨著,是用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器官与环境统一的典范,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学之宗”,是学习中医首先必读之书。 《内经》是根据《周易》中“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医学模式,莫定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医理源于《周易》,古代医家都强调“医通于易”,故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称,这已有历代著名医家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黄帝内经·经脉原文 【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

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提要】本段介绍了肺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集:神秘的经典

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集:神秘的经典 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教授作客《百家讲坛》,带您进 入神奇的中医养生世界,为您精彩解读《黄帝内经》第一集《神秘的经典》。《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医家之本。那么,《黄帝内经》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它会给我们的 健康人生能带来怎样的帮助呢?两千年前出现的这部神奇 的医书,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 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先民医者长期研究、治疗疾病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 论总结阶段。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开始面对疾病的侵害,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

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要从造成生病的原因,和生病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第一部生命科学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ta现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从遥远的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但由于战火和传承的原因,现今已经无法找寻到它的踪迹,这一珍稀的文化瑰宝可能永远地失传了。由此想见,愈发显得弥足珍贵的文化宝典《黄帝内经》,更应该得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 摘要:“医学圣经”--《黄帝内经》为我们的健康之树备下了肥沃的土壤。《黄帝内经》并不主张得了疾病后才求医问药,而是教给人们通过“内求”的智慧来调节脏腑,养足气血,畅通经络,而除去未病。为了使人们更好的了解《黄帝内经》中养生的奥妙,本文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养生应“因人施养”,首先交给我们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进行养生,其次介绍人体应顺天时四气而养生,而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给予人们最忠实的告诫“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 关键词:因人施养,天时四气,生物钟,养生 前言: 许多人为自己每天安排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固执地坚持今日事今日毕,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的品质。其实,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上了生活的当。很多人挤时间的方法是加班,甚至成为熬夜一族。且不说第二天你是否会因为效率低下而再次加班,直到休息时间被占用,让你的生活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而原本健康的身体,今天被你消磨一点,明天被你折损一些,牢固的墙体在你日积月累的持久战中,渐渐坍塌溃散。原本100岁的生命长度,被你经营到70岁就提前终结了。试想,这30年的时间,是需要怎样的一个挤法才能产出的。而且还是要提醒你的一点是,挤得越厉害,往

往落差的年限也就越大。所以说,养生和做事一样,做事不仅是做事方式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养生也不仅仅是吃什么,进行什么样运动的问题,更在于在合适时间进行合理养生的问题。养生,需要你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本文根据《黄帝内经》分别阐述了“不拘一格,因人施养”、“顺天时四气以养生”及“生命不可重来,调好人体生物钟”。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教导人们关注养生,储蓄健康,为健康保值。 一、不拘一格,因人施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两个人吃了相同的东西,一个人没事儿,而另一个人却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在体质、年龄、性别等不方面不同,对病菌的耐受能力不一样,对同一个事物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应当以辩证思想为指导,因人施养,这其实也是《黄帝内经》所主张的一个养生观点。 因人施养,是根据不同人的年龄和体质进行护理、保健。 按照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保健方式。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气,它制约着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表现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壮到衰竭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对此,《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以百岁为期,以十岁为一阶段,详细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表现及生理特点,“人生十岁,五脏始定,

读《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有感之“中医经络的真相”

读《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有感之“中医经络的真相” 经络是中国数千年中医最为神秘的谜团之一,也是中医的根。但在近现代数百年的中西方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却始终无法真正找到它,似乎它仅为古人凭空想象一般。当下的解剖技术不可谓不发达,我们可以从细胞的层面来看待生理病理等各类疾病问题,如果经脉真的存在,是不可能发现不了的。 因此,当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如司马南等、西医专家、广大民众等都开始黑中医,将中医和巫术放到同一个层面。甚至很大部分中医人士也开始对其产生动摇,放弃中医而转投西医。大家都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本身便就是人体解剖下的血管,经脉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循环。仔细看《内经》,中医专家也真的没办法反驳,《内经》书中在论述经络的时候,确实很大部分讲的就是现代的血管。这一困扰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再读黄帝内经-探寻生命科学》这本书中,刘丰润老师移精变气下重新启动经络循环后,才发现经络在正常人身体上是先天闭合的。正常人只有单一的血液循环系统,而经络则为组织液的循环网络。至此,其在书中指出《内经》中的经络应该为体表诱发的组织液流行通道、筋膜循经感传张力线和解剖下血液流动所在的血管通道三者的合一体。《内经》中流行于经络中的“血”本身便包含体表诱发的经络组织液和血管中的血液两大部分。 中国古人在体表艾灸、砭石或移精变气刺激过程中,发现了人体胸腹部所出现的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感和流动音,便通过解剖生理来加以印证这一发现物,从而发现了遍布周身的血管及其中流动的血液。经络中的组织液无色、也没有固定的流通管道,解剖下无法发现便是很有可能的。 刘丰润作者的这些理论也得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经脉学著作《足臂十一灸经》和《阴阳十一灸经》中的进一步印证。这两本最早经络书籍中记载了古代医学者通过四肢末端的艾灸刺激从而发现了人体经脉气血向心性流动的现象。此外,还有《内经》中的五输穴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古代中医学家在人体体表确实发现了某一特殊气血物质的周身流动现象,不过受限于时代粗解剖因素而只能将其和血管相混淆。这一乌龙,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6学时) ●灵枢·本神 ●灵枢·营卫生会 ●灵枢·决气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血气精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精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血属阴,气属阳,血与气互根互用。精属阴,神属阳,精能化气生神。血气精神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因此,血气精神是《内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足气旺精充神茂,是健康的保证。调养血气精神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神的概念及其分类,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等内容。 【教学要求】 1.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失神伤脏而致病。 2.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3.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熟悉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4.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5.熟悉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内容】 1.针刺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2.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3.五脏与神的关系。 4.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证及五脏虚实的病证。 5.“六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六气”脱的病理表现;“六气”化源与胃的关系。 6.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7.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8.汗和血的关系。 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病理。 10.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11.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 原文导读 《灵枢?本神第八》 [篇解] 本,即本原、根本。引申为推求之意。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神,指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并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心神。 广义的神,指心神,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忆等精神思维活动。 本篇论神以广义之神为主,且篇首即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理论观点,故篇名以“本神”命之。 [主要内容]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集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此《黄帝内经》资料非常全面,并非节选,一部《黄帝内经》从头讲到尾,让你对《黄帝内经》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梁冬与徐文兵老师没讲到的地方会有其它大师级的人物为 你补齐。梁冬与徐文兵那非常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把一部非常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讲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可学到自已绞尽脑汁,捉摸不透的很多知识,另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全的音频资料了,珍惜啊! 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张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内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这对《黄帝内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 《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 《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作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

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着作。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中只有13个药方 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内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四清解释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 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在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人们依然会呼吁春天不打渔即在生物的繁殖期尽量不去伤害他们,这是现代养生对“春生”的解释。 2、运动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和于术数,各种养生方法既要符合技巧的要领,更要符合一定的量与度,不正确、不及或太过皆达不到养生的目的(2)。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提倡适度劳动,如男耕女织。当然这些劳动不等于运动,所以人们还是要进行适度的保健运动以强身健体。我国传统养生运动中太极拳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项。各类文献表明,太极拳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作用(3)。传统保健运动和劳动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运动养生的理解。 当然现代养生,学者们也提出了有氧运动这一理论。有氧运动可以更好的锻炼身体、排除体内毒素并且使机体产生更多可抗衰老的物质。这些神奇的功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可编辑)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可编辑)讲到《黄帝内经》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黄老之道为主然后散而为诸子百家所谓黄老即是以黄帝轩辕为综合起始的阶段到春秋战国以后才转而狭义的以老子等道家学说作代表 什么是黄帝之学历来在中国文化中很难下一内涵的定义因为它是儱侗包括中国的全体文化不分精粗世俗的一切一切 通常一般的观念提到黄帝就会想到《黄帝内经》认为它只是中国上古传统的医药的书而且从考据立场来看它的记述著作年代很难稽考所以越来越被轻视即使是学医的人也一代不如一代因对中国传统文字有差距越读越不懂了 扼要来说《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我们一般翻开《黄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好像是从中国的玄学哲学讲起读也难读懂看也不想看了 其实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十七世经以后大学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化就会完全反感如说西洋文字的逻辑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只要取印度文化佛学的因明来看如玄奘法师等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等一读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文字还只是后辈新兴的小儿科了话不要扯了简单的回转来讲《黄帝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 黄帝问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 譬如说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内涵它便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体而对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 再说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通古今绵延演变的因果关系都容易落入偏见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政或从医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医治他人第一学问必须先从本人自己身上实验做起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总之这一段话《黄帝内经》的中心也是黄老之学的要点它是通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任何一门学科的大原则 02节黄帝与中国文化今天我要做的是一件荒唐的事因为我也没有学过医也不懂科学为什么讲这个《黄帝内经》呢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站在今天生命科学发展的立场我是倚老卖老必须要献丑贡献给大家目前西医跟中医闹分歧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而我们自己国家的中医依我外行的来看也成了问题对于基本的医学《黄帝内经》学中医的好像没有真正好好的去读原因是现代的教育大家从简体字入手不懂繁体字所以读古书也成了问题我们自己的文化很广很多诸位都轻视了它因此我不管自己的年龄愿意来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这次课程的安排我昨天已经讲守是这位吕松涛先生的关系因为他常常在我前面提到讲《黄帝内经》的事他说他来筹备来办所以说这个是他引起的关于《黄帝内经》这是中国文化最严重的问题我再重复一下昨天讲《庄子》时所讲的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以黄帝开始计算到今年为止已经四千七百多年了因为大家不读自己的历史不知道黄帝以前的中华民族有很长的远古史像我们小的时候读古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皇帝内径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 来黄帝内经 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 上卷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 【本章要点】 一、 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 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 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 的盛衰。 四、 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 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 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③,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 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婬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 不惧于物, 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第一讲文字稿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一讲 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 播出时间:2009-03-21 23 :00 —24 :00 经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之中医太美。那对面呢,依然是最近人气暴涨的徐文兵徐小周老师。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很多人说您有这个赵忠祥的声音哦。 徐文兵:哎哟,不知道是夸我呢还是骂我。 梁冬:是的,我们在过去的十三周里面呢,粗略的讲了讲上古天真论,和大家一起向这 个徐老师学习了一遍,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这个四气调神大论,是《素问》的第二篇,徐文兵:对。 梁冬:请徐老师这个给我们破一下题? 徐文兵:为什么讲“四气养神大论”呢?首先我们在上古天真论的第一篇里面就聆听了黄帝的老师岐伯的谆谆的教诲,诲人不倦,他反复几次提到:第一,他指上古之人呢,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种法于阴阳就是人的所作所为要根据阴阳的变化去定出一些规则去做;后来他指出一些不善于养生的人呢,说他们不知持满,不时御神。这个不时御神指什么呢? 梁冬:就是不按照时间。 徐文兵:不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那个生命的节奏,上次节目我记得你就重

点提出生命是一个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要和大自然的节拍符合一致的话,就过得很顺。否则的话,就呛着,很累。所以他在那个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中也提到了,特别说,圣人、贤人也是根据调于四时,他根据四季的变化去安排自己的身心作息节律。所以呢,一个调于四时他就扩展开来在第二篇紧跟着就来讲了,他归结成一篇大的题目,叫四气调神大论。 梁冬:那调神又作何解释? 徐文兵:调神就是说人的意志,就是我们后天出生以后,被培养出来这种后天的理性的思维,是可以干什么呢?是可以慢慢学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然后调 设自己的魂魄,魂魄是先天赋予你的,你改变不了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也就是说,让你先天赋予的那个神的本能,就是符合按照你的意愿,去按照一种新的规律,去做。这叫调神。 梁冬:对,我们常常讲心意、心意,但是心和意显然不一样。 徐文兵:完全不一样。 梁冬:它到底怎么不一样呢? 徐文兵:你看我们经常说过年说:祝你万事如意!还有一种更好的说法叫:祝您称心如意!很人就当排比句,就是祝我好,不对。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是称心的未必如意,如意的未必称心。 梁冬:此话怎解? 徐文兵:这个心我讲了是先天赋予你的那个本心,是本能的东西,是不以后天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这叫心,本心。那个意是什么?出生以后,被灌输培养的,教育出来的东西。 梁冬:您能举个例子吗? 徐文兵:举个例子,就是说这个禅中有个故事,说有个小和尚跟着老和尚第一次进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