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山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

岁月如梭,一个学期匆匆而过。《山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的课题研究也正在顺利地进行着。在实验课题的这段期间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山区的学生,有效的导入就更加重要了。就好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和见解。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案例分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85—86页例

1、例2。

2、导入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然后,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

设计思路: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传统的设计大多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4+6,24+9,而后,教师多采用“让学生扮演顾客的情景——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有什么实际用途等,都不是很清楚。而上述案例中的导入,教师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便可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故事情境导入法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

2、导入设计:

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思路:这一节课采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小数点变化的位置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样就更加生动地表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从抽象思维过渡到直观性思维,这样有趣地引入课题,符合山区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用故事引入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一节课选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最恰当、最适宜的一种。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还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黄翠琳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最新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一、注重导入的实效性 【案例一】 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倒推策略并应用它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新知导入时,从最初的“上放学路线”到“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一种最为原始的,但在我看来最为实用的有效的复习导入法。 师:你能快速填出上面这四个方框里的数吗? 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能! 师:那你准备先填哪个框呢? 生(争先恐后):第四个、最后一个。 师:为什么呢? 生:倒过来从后往前填容易些。 师:说说吧,你都是怎么填的? 生:把算式倒过来算就行了。 生:80+20=100,100÷5=20,20-15=5,5×3=15 师:“倒过来思考”很好,知道吗,有时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呢!

评价: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课堂上我并没有多么新颖奇特的引导,只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较为熟悉的简单计算导入学习(如上图)。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旧知识经验的迁移,同时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引出倒推的真谛---倒过来想,真可谓一举多得。所以说:合适的导入才是最精彩的导入,是最有效的导入,也是最好的导入!

二、体现导入的生活气息,注重自然性 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案例二】 曾观摩过浙江省特级教师钟麒生执教《认识平行》一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领会“互相”一词,即让学生先说出a是b的平行线,b也是a的平行线,a和b互相平行。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体会平行线是两条线之间的关系。 师:今天来了好多老师,我们鼓掌表示一下欢迎。(学生热烈鼓掌。) 师:鼓掌是怎么鼓的?(教师开始埋下伏笔。) 生:两只手互相击掌。(在这里学生不自觉的用上了“互相”一词。) 师:噢。那一只手鼓掌行吗? 生:不行。(好多同学在暗笑。) (谈笑之中第一次领会“互相”是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师:上课! 学生齐刷刷地站起来,等老师喊“同学们好”。老师却不吭声,学生惊奇地看着老师。【注:此处设计之精妙,令人拍手叫绝!此时无声胜似有声。】 师:哦,我们该干什么了?(这里故意给课堂留空白,再一次冲击学生头脑。)部分学生偷笑:师生互相问好! 师:怎么问法? 全班哄堂大笑:您向我们问好,我们向您问好。师生之间互相问好……(谈笑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分析与反思 张琳 一、导课的背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正是因为这,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才值得去探索、去研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导入一般是通过一些教学情境来实现的,“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但是,教学情境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正确利用,锦上添花;利用不当,适得其反。导课应该是简捷、现实、亲切、有趣。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整堂课教学质量,而我们有些课的导入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1.繁琐。如一教师在上《人民币的认识》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导入情境,“小熊超市”。好多小动物购物,画面非常漂亮。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买什么呀?”“想不想当售货员?”……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忙得不亦乐乎。十几分钟的课堂黄金时间过去了,却还没有切入正题。看得出来,上课老师是精心设计的,课件也是精心制作的,却万万没有想到,老师这么煞费苦心的设计、制作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反思:情境导入的创设,要根据需要,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流于形式上的闹猛和新鲜,而冲淡教学主题,弱化教学重点,更不能让情境干扰学习。情境要有数学味,实实在在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2.烦闷。课伊始,是孩子们精神最饱满、精力最充沛的时光,也是最能接受知识的时机。而有些老师却不善于把握这样的大好时机。一上课,“同学们,我们先来做几道题,看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几道三四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唉,又是这样。孩子们象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提不起精神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了。 反思:课的开始如果没有利用有效的情境活动,明显是苍白无味,“有课无导”怎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欲望? 三、精实巧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教师该进行怎样的课堂导入呢?愚以为须因课而异,做到“直白、有趣、快乐、悬疑”。 例如:直白即开门见山,能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展开学习活动。 案例:《年、月、日》的认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那些知识?请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知道一年有365天。 生2:一年有12个月。 生3:一个月有30天。 生4:不一定,有的是31天。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初中数学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

初中数学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 现行数学教学中存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导入的现象。教师方面: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及班级之间互相比较分数来评估教学,更由于升学的压力,迫使教师们继续用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穿新鞋,走老路”,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也很关注导入,可较多形式单一且呆板,譬如: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当然,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导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导入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导入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方面:一、学习负担过重加上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二、学生每天需上七节课,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疲惫感。三、初中生具有好奇心理。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 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数学课堂。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特色的导入。如何设

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大家普遍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即与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师生彼此互相了解,由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话题,带他们走入课堂的任何内容来进行导课,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既建立友好关系,又自然而然地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活动。促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学者加涅根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知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德惠市实验小学侯晓丽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认识角》《三角形的面积》《统计》三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

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小学数学课堂常用导入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导入方法 社坛镇中心校凌辉 (联系电话:邮编:408203) 新课程改革提倡高效课堂、卓越课堂,那如何做到课堂高效,这是我们每一位基层老师都得想方设法突破的地方。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所以学生的课堂学习高效才能真正让课堂高效甚至卓越。那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收获更多呢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当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便会怀着期待、迫切的心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迅速的将兴奋中心集中到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从导入应用的意义、导入的常用方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导入的些许认识。 一、导入应用的意义 课堂为什么必须要有导入作为一名基层数学老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知的重要动力。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导入时运用游戏、谜语、故事等手段,能使教材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铺垫新知 导入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已知到未知,这也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浑然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不是一下被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然而然的吸收。 3.启迪思维 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解决,注意力更加集中,目标更加明确,这便为学生顺利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 4.活跃气氛 导入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在课一开始就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兴奋。这也为接下来顺利的进行新内容教学打好精神基础。 二、导入的常用方式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都会影响导入方法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一.注重导入的实效性 【案例一】 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倒推策略并应用它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新知导入时,从最初的”上放学路线"到 "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一种最为原始的,但在我看来最为实用的有效的复习导入法。 师:你能快速填出上面这四个方框里的数吗? 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能! 师:那你准备先填哪个框呢? 生(争先恐后):第四个、最后一个。 师:为什么呢? 生:倒过来从后往前填容易些。 师:说说吧,你都是怎么填的? 生:把算式倒过来算就行了。 生:80+20=100,100-5=20,20-15=5,5x 3=15 师:"倒过来思考"很好,知道吗,有时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呢! 评价: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课堂上我并没有多么新颖奇特的引导,只是针对学生

的心理特征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较为熟悉的简单计算导入学习(如上图)。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旧知识经验的迁移,同时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引出倒推的真谛…倒过来想,真可谓一举多得。所以说:合适的导入才是最精彩的导入,是最有效的导入,也是最好的导入! 二.体现导入的生活宅息,注重自然性 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案例二】 曾观摩过浙江省特级教师钟麒生执教《认识平行》一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领会"互相"一词,即让学生先说出a是b的平行线,b也是a的平行线,a和b互相平行。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体会平行线是两条线之间的关系。 师:今天来了好多老师,我们鼓掌表示一下欢迎。(学生热烈鼓掌。)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思南县第二小学:赵彩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示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 吴景新 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石呢?其实,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等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二、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仅仅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决教学的气氛、对象和目标。在小学数学课中,常见的课堂导入有以下几种: 创设情境式导入。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课中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例如,一年级《找规律》,课前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间隔排列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而后,通过“兔子、蘑菇、篱笆、手帕” 为学生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孩子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开门见山式导入。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这种方式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例如,四年级下册《梯

形的认识》,在导入时,我直接呈现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梯形实物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几个实物图的相同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生很快就认出梯形来,此时,我又问,你们想知道关于梯形的哪些知识呢,学生立马回答说:“平行四边形有底和高,我想知道梯形有没有底和高呢?”,于是我回答说「'当然有啦,不过和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一些不同,你们想知道吗?”这种导入法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讲故事式导入法。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例如,四年级上册用画表格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其实课本呈现的例题学生早就会做了,但在上课前,我先是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讲完之后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喝瓶子里的水?”,这时,教室里热闹了,都在七嘴八舌的说着,有的孩子满脸的疑惑,今天老师怎么了?数学课竟然给我们讲语文里的故事,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孩子甚至就等不急了,“我会用手拿起瓶子来喝水”,“我会用吸管吸”,“我把它导进杯子里喝方法五花八门,都能喝到瓶里的水。我趁机告诉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我的教育理念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临川三小黄平平 两个月来的劳累国培,两个月来的埋头苦记,使我重新拾起教师职业的记忆,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此“传导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一直被历代教师所接受和遵循,并培养出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深入在我们当今的广大教师心中。可是时代在前进,教育需要发展,特别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这种教育思想就逐渐显露出了它的狭隘性,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通过这次在南昌市的国培,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的狭隘性及改进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难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导授业解惑”是一种权威式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间定位于长幼关系,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过分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教师头上似乎有顶“圣者光环”,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式,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不敢与教师亲近,更不会与教师沟通,使得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活泼不足严肃有余,使得学生精神压抑、思维迟缓,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放下架子,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在意自己的教师

地位,也不以展示自己的渊博学识为荣,敢做陪衬,敢为人梯。平时教师要多深入学生生活,多了解学生的需求,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全方位关怀学生。课堂中教师要实施民主化教学,要想方设法创设宽松、温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教师还应有长者风范,对学生宽宏大度,充分理解,特别对后进生和性情怪癖的学生更应如此。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心灵相通,心理相容,彼此信任,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智能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教育权、控制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自始至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这种教学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智能也得不到有效地开发。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获得发展的内因和决定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教育共同追求的一种理念,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宝,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乐做配角,彻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生推向获取知识的前台。其实,课堂内教师好象是一名导演,应起到指导、启发、诱导等作用,而学生则象演员,是“表演”的主体,教师应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表演”。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案例分析 案例分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1、教学容:教学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85—86页例1、例2。 2、导入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然后,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 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教学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 2、导入设计: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 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案例 一实小杨洪宾 一、案例背景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涉及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认为: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实施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儿童书籍:《快乐珠心算》(13.5元)、《老夫子》(3.2元)、《安徒生童话》(10.5元)、《十万个为什么》(11.5元)、《蜡笔小新》(8.3元)、…… 1.“买书”游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些书?想买哪些书? 2.让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

最新《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它已成为教师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中介。通过案例的分析可让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研究是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方法,它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教育阶段的案例研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才出现的,有关教学案例研究的书籍不多,特别是学科按内容分类的教学案例研究更为鲜见。总而言之,教学案例研究在我国是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深度、效度;可行性、权威性不大。但现在开始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它十分适合于一线教师的运用,而被学校誉为“真科研”,被专家认为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新课改以来,大家从“什么是教学案例?怎样写教学案例?逐步对“教学案例”一词有了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撰写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学得失,适时地矫正、调整自己教学行为,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结构、特性、撰写的了解和认识也正逐步趋向成熟。但对案例分系列进行深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且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案例研究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表现在: (1)大多是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的教学所得撰写教学案例,随意性较大,研究性不够。

(2)对同类教学案例的比较剖析,深层面的研究还不完善。 (3)针对数学学科的内容,进行分板块的系统性研究还较缺失。 为此,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大教研氛围下,为更好地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教研组的教研工作。我们想根据数学学科的内容,分版块研究,这样从下到上所有年级段的数学老师就可以围绕一个内容,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研讨的题材,教研活动将更为实效。现集中优势兵力,依据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小板块“数的认识”切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申请此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能力;促使本校数学教师对该教学内容有着较为系统全面地认识;同时了解不同年级段学生在学习本内容时所出现的问题和成效,为他们把握本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1、发挥学校各数学教研组的功能,以促进学校数学教研。2、,积累教研经验,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自省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典型即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师: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当堂训练及分析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2=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