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的基本原理

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的基本原理
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的基本原理

金屬氧化物透明導電材料的基本原理

一、透明導電薄膜簡介

如果一種薄膜材料在可見光範圍內(波長380-760 nm)具有80%以上的透光率,而且導電性高,其比電阻值低於1×10-3 ·cm,則可稱為透明導電薄膜。Au, Ag, Pt, Cu, Rh, Pd, A1, Cr等金屬,在形成3-15 nm厚的薄膜時,都有某種程度的可見光透光性,因此在歷史上都曾被當成透明電極來使用。但金屬薄膜對光的吸收太大,硬度低而且穩定性差,因此人們開始研究氧化物、氮化物、氟化物等透明導電薄膜的形成方法及物性。其中,由金屬氧化物構成的透明導電材料(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以下簡稱為TCO),已經成為透明導電膜的主角,而且近年來的應用領域及需求量不斷地擴大。首先,隨著3C產業的蓬勃發展,以LCD 為首的平面顯示器(FPD)產量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顯示器市場已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氧化銦錫(In2O3:Sn, 意指摻雜錫的氧化銦,以下簡稱為ITO)是FPD的透明電極材料。另外,利用SnO2等製成建築物上可反射紅外線的低放射玻璃(low-e window),早已成為透明導電膜的最大應用領域。未來,隨著功能要求增加與節約能源的全球趨勢,兼具調光性與節約能源效果的electrochromic (EC) window (一種透光性可隨施加的電壓而變化的玻璃)等也可望成為極重要的建築、汽車及多種日用品的材料,而且未來對於可適用於多種場合之透明導電膜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

二、常用的透明導電膜

一些目前常用的透明導電膜如表1所示,我們可看出TCO佔了其中絕大部分。這是因為TCO具備離子性與適當的能隙(energy gap),在化學上也相當穩定,所以成為透明導電膜的重要材料。

表1 一些常用的透明導電膜

三、代表性的TCO材料

代表性的TCO材料有In2O3,SnO2,ZnO,CdO,CdIn2O4,Cd2SnO4,Zn2SnO4和In2O3-ZnO等。這些氧化物半導體的能隙都在3 eV 以上,所以可見光(約1.6-3.3 eV)的能量不足以將價帶(valence band)的電子激發到導帶(conduction band),只有波長在350-400nm(紫外線)以下的光才可以。因此,由電子在能帶間遷移而產生的光吸收,在可見光範圍中不會發生,TCO對可見光為透明。

這些材料的比電阻約為10-1~10-3 ?Ωcm。如果進一步地在In2O3中加入Sn(成為ITO),在SnO2中加入Sb、F,或在ZnO中加入In、Ga(成為GZO)或A1(成為AZO)等摻雜物,可將載子(carrier)的濃度增加到1020-1021cm-3,使比電阻降低到10-3~10-4 ?Ωcm。這些摻雜物,例如在ITO 中為4價的Sn置換了3價的In位置,GZO或AZO中則是3價的Ga 或A1置換了2價的Zn,因此一個摻雜物原子可以提供一個載子。然而現實中並非所有摻雜物都是這種置換型固溶,它們有可能以中性原子存在於晶格間,成為散射中心,或偏析在晶界或表面上。要如何有效地形成置換型固溶,提昇摻雜的效率,對於低電阻透明導電膜的製作是非常重要的。

In2O3、SnO2與ZnO是目前三種最為人所注意的TCO材料,其中的In2O3:Sn(ITO)因為是FPD上的透明電極材料,近年來隨著FPD的普及成為非常重要的TCO材料。FPD上的透明電極材料之所以使用ITO,是因為它具有以下的優良性質:

(1) 比電阻低,約為1.5 10-4Ω·cm

(2) 對玻璃基板的附著力強,接近TiO2或金屬chrome膜

(3) 透明度高且在可見光中央區域(人眼最敏感區域)透光率比SnO2好

(4) 適當的耐藥品性,對強酸、強鹼抵抗力佳

(5) 電及化學的穩定性佳

SnO2膜由於導電性較ITO差,1975年以後幾乎沒有甚麼用途,但因為化學穩定性優良,1990年左右起又開始成為非晶

矽太陽電池用之透明導電基板。非晶矽太陽電池是以電漿CVD 成膜,而電漿是由SiH4氣體與氫氣形成,成為很強的還原性氣氛,這會使ITO之透光率由85%降到20%,而SnO2仍會保持在70%。因此在非晶矽太陽電池上不使用ITO膜,而使用SnO2膜。

近年來ZnO也是備受矚目的TCO材料,其中尤其是摻雜鋁的氧化鋅(ZnO:Al, 簡稱為AZO)被認為最具有成為ITO代用品的潛力。由於製程的改善,實驗室中製出的ZnO薄膜物性已經接近於ITO,但在生產成本及毒性方面,鋅則優於銦;尤其鋅的價格低廉,對於材料的普及是一大利點。In2O3、SnO2與ZnO的性質如表2所示。TCO的導電及透光原理和表2中的一些性質,在後面有較詳細的說明。

表2 In2O3、SnO2與ZnO的性質

四、TCO的導電性

1. TCO的導電原理

如果材料要具備導電性,材料內部必須有攜帶電荷的載子(carrier)與可供載子高速移動的路徑。材料的導電率σ可用下式來表示:

σ = neμ

其中n=載子濃度,e=電子之電量,μ=載子之遷移率(mobility)。當組成固體的相鄰原子之間的電子軌域重疊(交互作用)大,也就是軌域在空間的擴張程度大時,載子容易由一個原子位置移動到另一個原子位置,也就是遷移率較大。

要解釋TCO導電性的來源,可以簡單地敘述如下:金屬原子與氧原子鍵結時,傾向於失去電子而成為陽離子,而在金屬氧化物中,具有(n-1)d10ns0(n≧4,n為主量子數)電子組態的金屬陽離子,其s軌域會作等向性的擴展。如果晶體中有某種鎖狀結構,能讓這些陽離子相當接近,使它們的s軌域重疊,便可形成傳導路徑。再加上可移動的載子(材料本身自有或由摻雜物而來),便具有導電性了。

2. 能帶、軌域與遷移率

如果加上簡單的式子,上面的描述可以進一步說明如下:

遷移率

其中τ為relaxation time (載子移動時,由一次散射到下一次散射的時間),與結晶構造有關;而m*為載子的有效質量。有效質量越小,載

子在電場中的移動越快,因此μ主要取決於有效質量。有效質量m*的定義為

其中E為能帶的能量,k為波向量(wave vector)的大小。可以看出E 曲線彎曲程度越大者,m*越小。在k-space的原點(Γ點)附近,E可表示為:

E=H nn+2H mn cos(ka) ≈ H nn+2H mn-2H mn(ka)2

其中Hmn=?φ*(x m)Hφ(x n)dx,為m軌域(orbital)與n軌域之交互作用;a為原子間隔。

由此可看出,相鄰原子的電子軌域交互作用越大時,m*越小。

大多數的寬能隙(wide-gap)氧化物,導帶底部主要由陽離子的空軌域構成,價帶由被佔據的氧2p軌域所構成。n型透明導電材料中,陽離子的空軌域為電子的移動路徑;因此,這個空軌域的擴大對於高速移動路徑的形成非常重要。前面已經提到過,一般而言,具有(n-1)d10ns0(n≧4,n為主量子數)電子組態的金屬陽離子,其s軌域會作等向性的擴展,在這種陽離子互相接近的晶體結構中,軌域間重疊程度大,形成寬廣的導帶;因此,若想得到高的遷移率,要選擇軌域在空間擴展程度大的陽離子,而且要使陽離子間的距離縮短。這個方針不只適用於離子排列整齊的晶體,對非晶形物質也適用。

氧化物中的陽離子與氧離子交互排列,形成氧離子多面體,因此陽離子間的距離與氧離子多面體的立體配置有關。就導電性而言,為了形成晶體中的載子移動路徑,多面體必須連續排成一列。多面體的連續排列有「頂點共有」、「稜共有」、「面共有」等方式,而離子間的距離,依「頂點共有>稜共有>面共有」之順序而減少,因此很容易理解,陽離子軌域之間的重疊依「頂點共有<稜共有<面共有」的順序而增大。實際上因陽離子間的庫侖力排斥,具有連續的「面共有」多面體的晶體幾乎不存在。所以具有較大遷移率之物質,集中在有「稜共

有」的多面體鎖之晶體結構中。在n型的結晶性導電氧化物中,除了ZnO之外,所有的晶體結構都具有氧八面體的「稜共有」Rutile鎖結構。

非晶形氧化物無法直接形成氧離子八面體的「稜共有」結晶構造,但陽離子的周圍也配有氧離子。雖然不能得到如晶體那樣程度的軌域重疊,但如果陽離子的空軌域能充分的擴展,那就能夠得到有導電性的軌道重疊。在有(n-1)d10ns o (n≧4)電子組態之陽離子中,Cd+2或In+3等有寬廣的軌域,若能引進載子則會呈現導電性。

3. n型與p型TCO

上面所說的導電原理主要是針對n型TCO。在不含過渡金屬的寬能隙氧化物中,呈現p型導電性的物質,比起n型要少得多。p型TCO電洞的移動路徑在價帶的上部,這主要是由被佔據的氧2p軌域所構成。

在典型的金屬氧化物MO的軌域中,導帶底部主要是金屬陽離子的空ns軌域,而價帶上部主要是非鍵結性的氧2p軌域。所謂非鍵結性,是指與其他的元素幾乎沒有交互作用,這時能帶的擴張很小,即使有電洞也會局部化。因此寬能隙p型導電氧化物較少。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以價帶上部可大幅擴展的物質為候補,可選用含Cu+的物質。Cu+是d10的閉殼電子組態,沒有一般過渡金屬離子因d軌域遷移而引起的光吸收,而且它的d軌域能量大致與氧的2p軌域能量相同。在這兩個能階非常近的軌域之間,很容易形成一般的鍵結性軌域或混成軌域,使軌域構成的能帶擴展開來,形成電洞的移動路徑。Cu+之外的大多數金屬陽離子並沒有與氧2p

軌域能量相近的軌域,價帶上部的氧2p軌域呈非鍵結性;所以常見的p型物質,都是因含有Cu+而使價帶擴展而產生導電性。

4. 載子的生成

影響導電性的另一個因素是載子的生成及其濃度。TCO和半導體相同,當材料本身是純粹的理想晶體時,則載子不存在而成為絕緣體。室溫的熱能量約為30 meV,而TCO的能隙一般都在3 eV以上,因此載子在室溫不會熱激發。

載子由廣義的缺陷所生成,此處廣義的缺陷包括離子的欠缺或摻雜物(dopant)的混入等。載子移動的快慢及能隙的大小(透明性)是與材料本身有關的特性,但載子的生成則不同。

TCO中要產生載子,必須要有缺陷;但其逆敘述未必成立,也就是說,適當的缺陷才能有效地產生載子。氧化物或鹵化物之類的離子晶體中,缺陷產生載子的反應式主要是利用Kr?gen-Vink提出的表示法。這個表示法是以電中性及理想結晶狀態時各位置的價數為中心,電子或電洞分別用'和?來表示。例如在CaO中,位於原來Ca+2位置的Mg+2以Mg Ca表示,Al+3以Al'Ca表示,k+則以K?Ca表示,每個情況都必須滿足電中性的條件。與典型的半導體相同,有效的載子是否能生成,取決於「缺陷能階與移動路徑能帶的能量差」。

例(1):ITO (n型)

(a) Sn'In →Sn In + e' (由於熱能,反應朝右產生電子載子)

(b) 氧原子O由空孔V取代:

O O→ V O + 1/2 O2(g) ↑

V O→ V??O + 2e'

所以Sn'In及V O都是施主(donor)

例(2):Cu 2O (p 型)

V Cu → V'Cu + h ? (由缺Cu 造成的電洞載子)

所以V Cu 為受主(acceptor)

以氫原子模型計算(主量子數設為1),得到施主電子的能量E d 與軌域半徑a d 為

E H = 13.6 eV

a H = 0.529 ? (Bohr radius)

其中ε是母體物質的介電係數(permittivity),m *是電子的有效質量。若ε越大或m *越小,則施主的游離能越小。

Si 中,ε= 12εo ,m *= 0.3 m ,所以E d = 28 meV ,a H = 21?;與實驗得到的V 族施主能階(40-50 meV)接近。室溫熱能(kT )約為30 meV ,因此可判斷在室溫時施主原子大半都游離而生成載子。如果只考慮點缺陷,引用氫原子模型,可以對某些氧化物做一些估算: (a) SnO 2(Rutile 構造)與C 軸垂直、平行的m *與ε分別為

= 0.229m

0,

= 0.234m 0, = 14.0ε0, = 9.9ε0;結果與Si 接近。

(b) TiO 2

m *=10~30m

0,

=89ε0 , =173 ;可得到E d = 5~52 meV 。

(c) MgO 或Al 2O 3

ε≈10ε0,假設m *=10 m o ,可得到 E d = 1.36 eV >> 30 meV 。

這些估算的結果,在定性方面可以說明為什麼添加雜質的SnO2或TiO2在室溫有導電性,而MgO或Al2O3卻沒有。

由於載子及其能階來自摻雜物,所以摻雜物的固溶極限與其游離能便成為令人關心的問題。因為目前還沒有固溶極限的理論,這個極限只能由嘗詴錯誤中得到。摻雜物同時也是導致散射的原因,用最大添加量未必能得到最高導電率,所以固溶極限或許不是那麼重要。

5. TCO的導電性與溫度及載子濃度的關係

即使是TCO中導電性能最好的ITO,與典型的金屬比較起來,它的導電率還是小了一個數量級,這是因為ITO的載子濃度低。為了形成施主能階,TCO 的載子濃度必須達到1018~1019cm-3的程度,而典型的金屬其載子濃度一般都在1022cm-3以上(其載子處於一種電漿狀態,與光的交互作用很強,金屬光澤即由載子對光的反射而來)。

像ITO那樣的透明導電氧化物,對於其電性的解釋大致與Si半

導體相同。以下以In

2O

3

及SnO

2

的n型TCO為代表,觀察它們導電

性與溫度及載子濃度的關係。

In

2O

3

單晶導電率與溫度的關係,其變化狀態與Si類似,如圖1

所示。低溫(L區)時的載子(電子)是由摻入的施主雜質Sn提供,溫度上升時由施主能階激發到導帶的電子也增多,所以導電率也增加。當溫度上升到某個程度,所有施主能階的電子都被激發到導帶,這時載子的數量不再增加,但晶體的熱振動卻隨溫度上升而加劇,使載子的散射也加劇,因此導電率隨溫度上升而下降(M區)。最後,當溫度再

上升到某個程度,連價帶的電子也被熱激發到導帶,因此導電率再度隨溫度上升而增大(H區)。

圖1 In

2O

3

單晶導電率與溫度的關係

要控制導電率必須引進缺陷。不同載子濃度的SnO

2

薄膜,其導電率隨溫度的變化如圖2所示。隨著載子濃度的增加,導電率也上升,而活化能則降低。載子濃度很高時導電率變得幾乎與溫度無關,或是呈現與金屬相同的溫度傾向。載子濃度很高時,Fermi能階進入導帶,成為所謂的degenerate半導體,這時TCO會呈現金屬的性質。

圖2 SnO

薄膜導電率隨溫度的變化

2

6. TCO中的載子散射與電阻

透明導體的遷移率,在不含摻雜物的In2O3、SnO2及ZnO的單晶樣品分別為160 cm2/V·s、260 cm2/V·s及180 cm2/V·s。一般薄膜樣品的結晶性比單晶要差,所以這些數值可說是遷移率的上限。實際的遷移率還要由載子在晶體內的散

射來決定。

一般來說,載子的散射機制有以下五種:(1)游離摻雜物散射,(2)中性摻雜物散射,(3)晶格振動散射,(4)差排散射,及(5)晶界散射。這些散射機制分別有不同的溫度依存性,用低溫(室溫到液態氮溫度)的Hall效應量測,可以推斷實際上何者的貢獻最大。對於比電阻約10-4 ·cm的ITO,Hall效應量測結果顯示,低溫時遷移率幾乎與溫度無關,因此可知這時的晶格振動散射與差排散射的散射機制並不重要。

在品質優良(載子密度高而且晶粒大)的TCO中,載子的平均自由徑與晶粒尺寸相比小了一個數量級以上,因此判斷晶界散射也不重要。另外已知在ZnO 中,隨著摻雜物濃度的增加,散射機制會由晶界散射轉變成游離摻雜物散射。也就是說,隨著摻雜物的添加而在晶體內生成的游離摻雜物中心,在高摻雜的透明導體內才是載子散射的主要原因。

游離摻雜物是指和原來存在於晶體內的離子有不同價數的摻雜物離子,例如In2O3晶體中置換In+3位置的固溶Sn+4。游離摻雜物與自由電子間的庫侖力是引起散射的原因。利用Born近似及Thomas-Fermi形的遮蔽電位,並假定在In2O3:Sn,ZnO:Al及SnO2:Sb 中所有摻雜物都有效地生成載子,則可求出只有游離摻雜物存在時的電阻率ρ與n的關係曲線,如圖3左側的實線所示。

圖3 只有游離摻雜物存在時的電阻率、反射率與載子密度的關係

圖中實線上方的點是文獻中所報告的In2O3、ZnO及SnO2的電阻量測值。每種材料的數值與理論曲線的趨勢相同,這表示決定電阻率的主要因素為游離摻雜物的散射。理論值顯示了電阻率的下限,由曲線的傾向可知電阻率的極限大致與載子密度成反比,遷移率的上限為90 cm2/V·s。因為由透明性的要求所定出的載子密度上限值為2 1021 cm-3(詳見後面TCO光學性質的敘述),由電阻率與反射率的曲線交點來看,在保持透明性的前提下,TCO的理論電阻下限約為4 10-5 ·cm。

實際上即使在電阻率最低的ITO,其電阻率也大約在1 10-4Ω·cm,比上述的理論值要大。因此有人認為,在ITO中的中性摻雜物(是指摻雜物中沒有游離而呈中性者,例如位於In2O3晶格間的Sn 原子或SnO2複合體等)散射也是很重要的散射機制,它會使實測值偏離圖3的實線;如果沒有中性摻雜物散射,電阻率應該能降到上

述的理論值。但是也有人認為,中性摻雜物的濃度和散射截面遠小於游離摻雜物,它的散射效應可以忽略不計。

五、TCO的光學性質

1. TCO的透光原理

TCO的光穿透、反射與吸收光譜的代表圖如圖4所示。當入射光能量大於能隙時,會將價帶的電子激發到導帶,所以透光範圍在短波長的界線是由能隙決定。另外,透光範圍在長波長側的界線則由電漿頻率決定。典型的金屬或TCO,其載子處於一種電漿狀態,與光的交互作用很強。當入射光的波長大於某個波長時,入射光會被反射;這個由電漿頻率決定的波長,對金屬而言是在紫外線區,而對TCO而言是在紅外線區。所以金屬在一般的狀況下是不透明的,而TCO恰好能讓可見光穿透而呈透明狀。

圖4 TCO的光穿透、反射與吸收光譜的代表圖

2. 電漿振動與電漿頻率

在紅外線區除了穿透與反射之外,還有吸收,這與電漿的共振有關。一般在電漿中穩定存在的電漿振動為縱波,量子化的電漿振動稱為plasmon。因此,電磁波(橫波)不會與電漿振動產生干涉,但如果考慮電場向量,在電漿表面朝表面方向生成的電漿振動則能夠產生干涉。圖4中看到的吸收可能就是表面電漿振動的共振吸收。

電漿的振動可用電子能量損失光譜(EELS)來量測,EELS是以電子槍將特定能量的電子射入樣品,同時用分析儀來分析反射或穿透電子的能量,再經過電子倍增管、計數器等訊號處裡。大多數的電子與樣品不發生作用而保有原來的能量,但一部分電子會引起晶格振動、載子的電漿振動或電子的軌域間遷移等現象,這些電子的能量因而降

低。

電漿頻率由載子的振動來決定,是載子濃度的函數。圖5顯示ITO 之EELS,可看到0.4~0.6 eV附近有電漿吸收引起的高峰,而且電漿頻率隨載子濃度增加而增加。隨著Sn摻雜量的增加,載子濃度也增加,看到的能量損失(吸收)高峰也朝高能量方向移動。圖5中,Sn摻雜量最高的樣品,其載子濃度約為5 1020 cm-3;如果是濃度高到

1 1021 cm-3程度的樣品,其高峰應該會朝更高能量方向移動。

圖5 ITO的EELS

3. Burstein-Moss (BM) shift

生成的載子會佔據導帶的低部,使帶有原來能隙能量的光無法將價帶的電子激發遷移到導帶的底部;要遷移到導帶的空位必須要有更

高的能量。這種吸收端的能量朝高能量移動的現象稱為Burstein-Moss (BM) shift,可用圖6簡單地說明。當導帶的底部被佔據後,帶有原來能隙能量E g0的光無法將價帶的電子激發到導帶的底部,必須有更高的能量E g才能將電子激發到導帶。

圖6 Burstein-Moss (BM) shift示意圖

由圖可以看出,當載子濃度固定時(斜線部分的面積固定時),如果導帶的曲率越大,則填滿/空位的邊界會越向高能量移動,這個移動對載子濃度的依存性會越明顯。因此,導帶曲率大的物質,也就是遷移率越大的物質,其BM shift越顯著。

Moss最初是在電子遷移率比ITO高兩個數量級以上的IsSb ( e=數cm2/V·s)中觀察到吸收端移動的現象。嚴格地說,就如Burstein分析的那樣,為了生成載子,原來的能隙本身也會有若干變化。因為由透光率量測只能觀察到吸收端的移動,能隙變化的效應與載子佔據導帶的效應並無法簡單地區別,所以將兩個效應合併稱為BM shift。然而,一般認為實質上Moss效應應該比較大。

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类型以及改性

二○一五年专业课论文 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 类型以及改性研究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姓名:崔宇 学号:2014231015

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类型以及改性研究 崔宇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系统的介绍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类型,原理以及电化学性能?叙述了对不同的材料的改性办法?简要介绍了氧化物材料的纳米改性和复合改性,对以后可能展开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纳米改性 Types of transition metal oxid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modification Abstract Systems introduces the type of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principle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Modified approach to the different materials is described. Introduced and modification of nano-modification of oxide materials, possibl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 Nano modified 0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化的进程,诞生出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电池这一性能瓶颈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发出新的具有更强性能的锂电池成为当下的热点方向?由于手机对于锂电池的容量要求极高,而且它具有较高的利润,因此使用一些金属元素来代替现有的碳材料成为可能?目前,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已不能满足新一代高比容量电池负极材料的需求,为此,开发新型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显得迫在眉睫[1-2]?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过渡金属氧化物拥有高的理论容量和首次充放电容量?然而由于它们存在首次库仑效率低?高倍率充放电容量低和循环稳定性较差等缺陷,限制了其广泛应用[3-5]?与正极材料一样,负极材料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它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最初的金属锂,锂合金和目前商业应用的碳材料?一般来说,理想的负极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6-7]: (1)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近可能接近锂的电位?负极材料的氧化还原电位越低,整个电池系统的工作电位就会越高,这样锂离子电池将获得更高的能量; (2)良好的电子传导率和锂离子迁移率?良好的导电性和锂离子迁移率可以保证电池反应的快速发生,从而保证电池系统能够进行快速充电; (3)结构稳定,容量高?负极材料应该具有锂离子容易脱嵌的结构,并且在发生锂离子脱嵌的过程中,其结构应该保持稳定,具有稳定的循环性能; (4)与电解液有很好的兼容性,并且不与电解液反应; (5)制备容易?成本低?环保?无毒性等? 1碳基负极材料 自从索尼公司用碳材料作负极的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以来,人们对碳负极进行了广泛研究?

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地基本原理

金屬氧化物透明導電材料的基本原理 一、透明導電薄膜簡介 如果一種薄膜材料在可見光範圍內(波長380-760 nm)具有80%以上的透光率,而且導電性高,其比電阻值低於1×10-3 ·cm,則可稱為透明導電薄膜。Au, Ag, Pt, Cu, Rh, Pd, A1, Cr等金屬,在形成3-15 nm厚的薄膜時,都有某種程度的可見光透光性,因此在歷史上都曾被當成透明電極來使用。但金屬薄膜對光的吸收太大,硬度低而且穩定性差,因此人們開始研究氧化物、氮化物、氟化物等透明導電薄膜的形成方法及物性。其中,由金屬氧化物構成的透明導電材料(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以下簡稱為TCO),已經成為透明導電膜的主角,而且近年來的應用領域及需求量不斷地擴大。首先,隨著3C產業的蓬勃發展,以LCD為首的平面顯示器(FPD)產量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顯示器市場已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氧化銦錫(In2O3:Sn, 意指摻雜錫的氧化銦,以下簡稱為ITO)是FPD的透明電極材料。另外,利用SnO2等製成建築物上可反射紅外線的低放射玻璃(low-e window),早已成為透明導電膜的最大應用領域。未來,隨著功能要求增加與節約能源的全球趨勢,兼具調光性與節約能源效果的electrochromic (EC) window (一種透光性可隨施加的電壓而變化的玻璃)等也可望成為極重要的建築、汽車及多種日用品的材料,而且未來對於可適用於多種場合之透明導電膜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 二、常用的透明導電膜

一些目前常用的透明導電膜如表1所示,我們可看出TCO佔了其中絕大部分。這是因為TCO具備離子性與適當的能隙(energy gap),在化學上也相當穩定,所以成為透明導電膜的重要材料。 表1 一些常用的透明導電膜 三、代表性的TCO材料 代表性的TCO材料有In2O3, SnO2, ZnO, CdO, CdIn2O4, Cd2SnO4,Zn2SnO4和In2O3-ZnO等。這些氧化物半導體的能隙都在3 eV以上,所以可見光(約1.6-3.3 eV)的能量不足以將價帶(valence band)的電子激發到導帶(conduction band),只有波長在350-400nm(紫外線)以下的光才可以。因此,由電子在能帶間遷移而產生的光吸收,在可見光範圍中不會發生,TCO對可見光為透明。

第八章 实验一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ITO薄膜-2012

磁控溅射法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ITO薄膜 授课老师:张群 材料科学系 实验目的: 1. 掌握磁控溅射镀膜系统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掺锡氧化铟(ITO)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制备 一.引言 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TCO)薄膜是一种高简并态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以其独特的透明性与导电性结合于一体而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和太阳电池等领域。TCO薄膜材料一般具有载流子浓度高,费米能级(E F)位于导带能级(E C)以上,电阻率小(可低至10-4 Ω·cm),禁带宽度宽(>3 eV)等特点,使薄膜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的同时在可见光范围具有高的透射率(>80 %)。其中常见的TCO材料是掺锡氧化铟In2O3:Sn(ITO)、掺氟氧化锡SnO2:F(FTO)和掺铝氧化锌ZnO:Al(AZO)薄膜。由于ITO薄膜具有优良的电学和光学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几乎成为TCO薄膜的代名词。ITO薄膜除了具有上述TCO 薄膜的共性之外,还具有紫外线吸收率大,红外线反射率高,微波衰减性好等特点。另外,膜层具有很好的酸刻、光刻性能,便于细微加工,可以被刻蚀成不同的电极图案等良好的加工性能。图1是1970-2000年间报道的In2O3 , ZnO和SnO2基透明导电薄膜的电阻率,显然,ITO具有最小的电阻率。 图1 1970-2000年间报道的In2O3 (△), ZnO (●)和SnO2(□)基薄膜的电阻率

二. 磁控溅射镀膜 磁控溅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溅射技术,目前在科学研究和大量生产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磁控溅射镀膜具有高速、低温和低损伤等优点。高速是指成膜速率快,低温和低损伤是指基板的温升低、薄膜表面损伤小。 1. 磁控溅射镀膜工作原理 所谓溅射是指将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离子)轰击靶材表面,使得靶材原子或分子从表面射出的现象。溅射镀膜就是利用溅射效应,使射出的原子或分子在基板表面沉积形成薄膜。如果真空室内充有氩气,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基板的过程中会与氩原子碰撞。假如电子具有 图2 磁控溅射工作原理示意图 足够的能量(约为30 eV),则碰撞将电离出Ar+并产生电子。电子飞向基板,Ar+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溅射靶)并以高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发生溅射。 磁控溅射通常是在靶材的上方引入磁场。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分子或离子)沉积在基板上形成薄膜,电子在加速飞向基板时受磁场B的洛仑兹力作用,以摆线和螺旋线状的复合形式在靶表面作圆周运动。电子不仅运动路径很长,而且被电磁场束缚在靠近靶表面的等离子体区域内,又在该区域内电离出大量的Ar+离子用来轰击靶材,所以磁控溅射具有沉积速率高的特点。另外,直接飞向基板的电子非常少,能量也小,避免了对所形成薄膜的轰击以及不可控升温现象的出现(如图2所示)。因此,磁控溅射的基本原理就是以磁场改变电子运动的方向,束缚和延长电子运动的路径,提高电子的电离几率,有效地利用了电子的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与氧化铟锡薄膜

第一章 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与 氧化铟锡薄膜1.1.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 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简称TCO)薄膜主要包括In、Sn、Zn和Cd的氧化物及其复合多元氧化物薄膜材料,具有禁带宽、可见光谱区光透射率高和电阻率低等光电特性。氧化铟锡(或掺锡氧化铟,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薄膜是综合性能最优异的透明电极材料,ITO是一种重掺杂、高简并的n型半导体,光学禁带宽度达到3.5eV以上,其载流子浓度可达到1021cm3,迁移率为15-450cm2V?1S?1,目前一般认为其半导体化机理为掺杂(掺锡)和组分缺陷(氧空位)。ITO作为优异的透明导电薄膜,其较低的电阻率可达到10?4?cm,可见光透过率可达85%以上,其优良的光电性质使其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TCO薄膜[1][2]。ITO透明导电膜除了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和低电阻,还具有一系列独特性能,如紫外线高吸收,红外线高反射,微波高衰减;加工性能良好,具有较好的酸刻、光刻性能;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磨损性、耐碱化学稳定性;较高的表面功函数(约为4.7eV)等,ITO薄膜被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器件、太

阳能电池、微波与射频屏蔽装置、触摸式开关和建筑玻璃等领域[3]。 对于TCO薄膜来说,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一般是作为单一的电学涂层或光学涂层,即利用其金属导电性和光学透明性,但其导电性和透明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同时考虑到光电子器件在不同环境中的使用,TCO薄膜在恶劣环境中的稳定性也需要得到改善,应该开发出高质量的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以开拓更广的应用领域。在TCO薄膜的不同应用领域,对于TCO 薄膜的性能有不同的要求,单一的TCO薄膜难以满足各种性能的需要,虽然SnO2:F[4],ZnO:Al[5]和In2O3:Mo[6]等三元组分氧化物能够部分解决一些问题,但无法达到较好的综合性能。目前多元复合体系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以制备出一些具有独特性能的TCO薄膜[7]-[10],多元复合体系TCO薄膜能够保持传统TCO材料性能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改变组分而调整薄膜的电学、光学、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表面能,从而获得传统TCO材料所不具备的性能,以满足特定的需要。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ITO薄膜的各种性能,拓展其应用前景,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ITO等透明导电氧化物来说,掺杂的有效性应满足三种基本要求:(1)掺杂离子与宿主离子之间存在价态差;(2)掺杂替代离子半径等于或小于宿主离子半径;(3)掺杂离子不会形成新的化合物,只存在In2O3的单一相。一般认为ITO的特性主要依赖于其氧化态和杂质的浓度,通过引入施主杂质可以调节载流子浓度,施主原子取代晶格的位置,提供了多余的自由电子而提高了导电性。高价态的金属离子(如Zr4+等)对ITO中In3+的取代可以成为ITO掺杂的关键所在,高价态的金属离子对In3+的取代可

ITO透明导电薄膜替代品发展现状

ITO透明导电薄膜替代品发展现状现在,薄膜液晶显示器的透明电极大量使用的是ITO和In,本文介绍作为其替代品的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用于LCDs透明电极ITO薄膜的最佳替代材料是掺Al ZnO和掺Ga ZnO(AZO与GZO)。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来看,AZO是最佳的候选材料。有关ZnO取代ITO用于LCDs透明电极的问题已在实验室实验中得到解决。目前看来,(射频和直流)磁控溅射是最好的沉积具有实用价值的掺杂ZnO薄膜的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的AZO薄膜电阻率在10?4Ω?cm 数量级,并且拥有几乎均匀的面电阻分布,其厚度可以超过100nm。为了提高电阻率的稳定性,AZO和GZO共掺杂薄膜有了新进展。一个50nm厚的掺杂V的AZO薄膜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实际应用中的透明电极。然而,如果薄膜的厚度小于30nm的话要获得与ITO相媲美的掺杂ZnO薄膜还是很困难的。 关键词: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ITO,AZO, GZO,LCD,透明电极,磁控溅射 1 引言 ITO薄膜实际上作为绝大多数液晶显示器的透明电极。目前,铟已成为用于液晶显示器的ITO的主要原料。并且,最近用于平板显示,碱性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铟显著增加。因为世界铟储量很有限,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在不久的将来铟将会短缺。除了资源的可用性问题,最近铟的价格也增加了约10倍。对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液晶显示器市场,ITO的稳定供应将很难实现。因此,发展LCDs 透明电极ITO薄膜的替代品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含少量铟或不含铟的透明导电氧化物作为候选材料备受关注。我们曾经指出ITO的替代品有AZO,GZO,ZnO-In2O3-SnO2或Zn-In-O等多元氧化物[1-5]。本文我们介绍一下作为替代ITO 用于液晶显示器透明电极的材料的现状及前景。特别地,有关AZO和GZO代替ITO用在LCDs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会特别强调其解决方法。

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研究进展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研究进展综述Development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Films 学院(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 通过介绍TCO薄膜的功能原理和制备工艺以及现实应用,了解TCO薄膜的特点、作用、研究现状,并由此对TCO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做出总结。 关键词: 透明导电机理;制备工艺;发展前景;TCO

DEVELOPMENT OF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FILMS ABSTRAC In this paper, Across to describe the transparent conducting mechanism and the latest researching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methods of TCO thin films, to look into the distance the future and acton of TOC. Furthermore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and research of TCO thin films. KEYWORDS:thin oxide films,transparent,preparation methods,TCO

目录

绪论 TCO薄膜分为P型和N型两种。TCO现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高温电子器件、透明导电电极等领域,如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光探测器、窗口涂层等多个领域。 目前,已经商业化应用的TCO薄膜主要是In O :Sn(ITO)和SnO :F(FTO)2类,ITO 因为其透明性好,电阻率低,易刻蚀和易低温制备等优点,一直以来是显示器领域中的首选TCO薄膜。然而FTO薄膜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好,生产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在节能视窗等建筑用大面积TCO薄膜中,在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1 TCO薄膜的特性及机理研究 1.1 TCO薄膜的特性 一般意义上的TCO薄膜具有以下两种性质:(1)电导率高σ,>103Ω-1?cm-1。TCO 主要包括In、Sb、Zn、Cd、Sn等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多元氧化物,以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和氧化锌铝(Alum inum doped Zin cum Oxide简称AZO)为代表,其具有显著的综合光电性能。(2)在可见光区(400~800nm)透射率高,平均透射率Tavg>80%; TCO薄膜综合了物质的透明性与导电性的矛盾。透明材料的禁带宽度大(Eg>3eV)而载流子(自由电子)少,导电性差;而另一方面,导电材料如金属等,因大量自由电子对入射光子吸收引发内光电效应,呈现不透明的状态。为了使金属导电氧化物更好的呈现一定的透明性,必须使材料费米半球的中心偏离动量的空间原点。按照能带理论,在费米能级附近的能级分布是很密集的,被电子占据的能级(价带)和空能级(导带)之间不存在能隙(禁带)。入射光子很容易被吸收从而引起内光电效应,使其可见光无法透过。克服内光电效应必须使禁带宽度(Eg)大于可见光光子能量才能够使导电材料透明。利用“载流子密度”的杂质半导体技术能够制备出既有较低电阻率又有良好透光性的薄膜。现有TCO薄膜的制备原理主要有2种:替位掺杂和制造氧空位。 TCO薄膜为晶粒尺寸几十至数百纳米的多晶层,晶粒择优取向。晶粒尺寸变大,载流子迁移率因晶界散减少而增大,导电性增强;同时晶粒长大会导致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大,光子散射增强,透光性下降。目前研究较多的有ITO(Sn∶In2O3)、AZO(Al∶ZnO)与FTO(F∶SnO2)。半导体机理为化学计量比偏移和掺杂,禁带宽度大并随组分的不同而变化。光电性能依赖金属的氧化态以及掺杂的特性和数量,具有高载流子浓度(1018~1021cm-3)和低载流子迁移率(1~50cm2V-1s-1),可见光透射率可高达80%~90%。 1.2 TCO薄膜的机理 1.2.1TCO薄膜的光学机理

压力作用下透明导电氧化物2H-CuGaO2的结构和性能

· 86 · 压力作用下透明导电氧化物2H-CuGaO 2的结构和性能 刘启祥,刘文婷,鲁一荻,史奔,马艳恒 (西安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 要: 铜铁矿材料(CuMO 2)性能优良,是具有本征p型半导体特性的透明导电氧化物,且有2H和3R两种结构。为研究2H-CuGaO 2的结构和性能,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框架下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法,计算了压力作用下2H-CuGaO 2的晶体结构、弹性性质和电子结构。研究发现:1)压力增加能够导致2H-CuGaO 2晶胞的收缩;2)在0~30 GPa压力范围内,2H-CuGaO 2是延展性材料;3)当压力为20.83 GPa时,2H-CuGaO 2变得不稳定;4)2H-CuGaO 2是间接跃迁带隙半导体,价带主要由Cu的3d态及O的2p态电子构成,导带主要由Cu的3p态及O的2p态电子构成,且当压力增加时,带隙值线性增大。本研究对相关材料的使用有参考作用。关键词: 透明导电氧化物;2H-CuGaO 2;压力;弹性常数;平面波超软赝势法 中图分类号:O 7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412 (2019) 03-086-05工业技术创新 URL :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510182187.html, DOI : 10.14103/j.issn.2095-8412.2019.03.017 引言 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 ,TCO )是具有优良光电特性的薄膜材料,它有禁带宽度大、在可见光谱区透射率较高、电阻率低等光电特性[1]。TCO 既透明又导电的优异性能,使其在太阳能电池、平面显示、特殊功能窗口涂层及其他光电器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3]。应用领域中的TCO 基本上为n 型氧化薄膜,而性能更为良好的p 型氧化薄膜难以制备。1997年,Kawazoe 等[4]首次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本征p 型半导体特性的透明导电材料CuAlO 2,不需要复杂的掺杂p 型化处理。在此之后,一批具有p 型半导体特性的铜铁矿材料CuMO 2(M=Ga ,In ,Y )相继被发现,引发了多年来的研究热潮。 CuGaO 2是八面体结构,会以不同的方式沿c 轴堆积,进而产生不同的相结构,其中3R (R-3m 空间群,菱方)和2H (P63/mmc 空间群,六方)两种结构最为常见。目前虽然也有关于CuGaO 2的研究,如Takashi 等[5]通过脉冲激光沉积法相继制备了性能优良的沉积态CuGaO 2及CuGaO 2薄膜,再如Godinho 等[6]通过不同的软件及方法对CuGaO 2的相关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都是以3R-CuGaO 2为中心开展的,关于2H-CuGaO 2的研究则非常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CuGaO 2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 压力的存在会导致CuGaO 2的结构发生转变,从而引起其性能的变化,这些研究对于拓展2H-CuGaO 2的应用领域相当重要。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 )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法,计算2H-CuGaO 2在压力作用下的相关性质。 1 研究路线 研究路线如下: (1)利用Materials Studio 软件,根据实验数据建立2H-CuGaO 2晶体结构。 (2)通过CASTEP 模块,选择GGA (广义梯度近似)中的Perdew-Wang 1991(PW91)函数作为交换关联能。 (3)对2H-CuGaO 2晶体结构进行优化。 (4)在CASTEP 模块中利用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对研究体系的晶体结构、弹性性质、电子结构等进行计算及分析。 目前的平面波电子结构数值计算中,范数守恒(Norm-conserving )和超软(Ultra-soft )赝势是两种最常用的赝势。这两种赝势使基组可用较低的截断频率来描述电子的波函数。超软赝势松弛了范数守恒赝势中的限制条件,进一步缩小了计算必需的基组集合,从而可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达到一定的数值收敛。同时,超软赝势让波

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

1# 二〇一五年专业课论文 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 类型以及改性研究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姓名:崔宇 学号:2014231015

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类型以及改性研究 崔宇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系统的介绍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类型,原理以及电化学性能。叙述了 对不同的材料的改性办法。简要介绍了氧化物材料的纳米改性和复合改性,对以 后可能展开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纳米改性 1^)68。尤113118111011 1116(31 0X1(16 3110(16 111^(61131 丘)!"11111111111-1011 1)3110068 311(1 010(1150&11011 ^1)8(1*301:578161118 11111:0(111068 1116 1^00丨3110(16 013160&1^01 111111111X1-10115&11611685 1)1111011)16 &11(1 616(11001161111031 口!:。!^!"!^. ^10(11^10(1 3卯1034:11 10 1110 出汝1601 0121611318 18 30(1 1110(11110311011 0^ II&110-1110(11^10311011 0X1(1^ 01^611318,1)0881616168631011411160110111111^16&11116. 01111111111011 5&1161^;^3110010(11 丘6(1 0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化的进程,诞生出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电池这一性 能瓶颈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发出新的具有更强性能的锂电池成为当下的热点方向。由于手机对于锂电池的容量要求极高,而且它具有较高的利润,因此使用一些金属元素来代替 现有的碳材料成为可能。目前,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为37210^,已不能满足新一 代高比容量电池负极材料的需求,为此,开发新型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显得迫在眉睫 丨1气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过渡金属氧化物拥有高的理论容量和首次充放电容量。然而由于 它们存在首次库仑效率低、高倍率充放电容量低和循环稳定性较差等缺陷,限制了其广泛应 用|341与正极材料一样,负极材料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锂离子电池发 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它经历了 3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最初的金属锂,锂合金和目前商业应用 的碳材料。一般来说,理想的负极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1671: (工)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近可能接近锂的电位。负极材料的氧化还原电位越低,整个电池系统的 工作电位就会越高,这样锂离子电池将获得更高的能量; (^)良好的电子传导率和锂离子迁移率。良好的导电性和锂离子迁移率可以保证电池反应的 快速发生,从而保证电池系统能够进行快速充电; 〔3》结构稳定,容量高。负极材料应该具有锂离子容易脱嵌的结构,并且在发生锂离子脱嵌的过 程中,其结构应该保持稳定,具有稳定的循环性能; ⑷与电解液有很好的兼容性,并且不与电解液反应; 巧)制备容易、成本低、环保、无毒性等。 1碳基负极材料 自从索尼公司用碳材料作负极的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以来,人们对碳负极进行了广泛研究。

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的基本原理

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的基本原理

金屬氧化物透明導電材料的基本原理 一、透明導電薄膜簡介 如果一種薄膜材料在可見光範圍內(波長380-760 nm)具有80%以上的透光率,而且導電性高,其比電阻值低於1×10-3 ·cm,則可稱為透明導電薄膜。Au, Ag, Pt, Cu, Rh, Pd, A1, Cr等金屬,在形成3-15 nm 厚的薄膜時,都有某種程度的可見光透光性,因此在歷史上都曾被當成透明電極來使用。但金屬薄膜對光的吸收太大,硬度低而且穩定性差,因此人們開始研究氧化物、氮化物、氟化物等透明導電薄膜的形成方法及物性。其中,由金屬氧化物構成的透明導電材料(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以下簡稱為TCO),已經成為透明導電膜的主角,而且近年來的應用領域及需求量不斷地擴大。首先,隨著3C產業的蓬勃發展,以LCD為首的平面顯示器(FPD)產量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顯示器市場已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氧化銦錫(In2O3:Sn, 意指摻雜錫的氧化銦,以下簡稱為ITO)是FPD的透明電極材料。另外,利用SnO2等製成建築物上可反射紅外線的低放射玻璃(low-e window),早已成為透明導電膜的最大應用領域。未來,隨著功能要求增加與節約能源的全球趨勢,兼具調光性與節約能源效果的electrochromic (EC) window (一種透光性可隨施加的電壓而變化的玻璃)等也可望成為極重要的建築、汽車及多種日用品的材料,而且未來對於可適用於多種場合之透明導電膜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 二、常用的透明導電膜

一些目前常用的透明導電膜如表1所示,我們可看出TCO佔了其 中絕大部分。這是因為TCO具備離子性與適當的能隙(energy gap),在 化學上也相當穩定,所以成為透明導電膜的重要材料。 表1 一些常用的透明導電膜 材料用途性質需求 SnO2:F寒帶建築物低放射(low-E)玻璃電漿波長≈ 2 μm (增加陽光紅外區穿透) Ag、TiN熱帶建築物低放射玻璃電漿波長≤ 1 μm (反射陽光紅外區) SnO2:F太陽電池外表面熱穩定性、低成本 SnO2:F EC windows化學穩定性、高透光率、低成本 ITO平面顯示器用電極易蝕刻性、低成膜溫度、低電阻 ITO、Ag、 Ag-Cu alloy 除霧玻璃(冰箱、飛機、汽車)低成本、耐久性、低電阻 SnO2烤箱玻璃高溫穩定性、化學及機械耐久性、低成本SnO2除靜電玻璃化學及機械耐久性 SnO2觸控螢幕低成本、耐久性 Ag、ITO電磁屏蔽(電腦、通訊設備)低電阻 三、代表性的TCO材料 代表性的TCO材料有In2O3,SnO2,ZnO,CdO,CdIn2O4,Cd2SnO4,Zn2SnO4和In2O3-ZnO等。這些氧化物半導體的能隙都在3 eV以上,所以可見光(約1.6-3.3 eV)的能量不足以將價帶(valence band) 的電子激發到導帶(conduction band),只有波長在350-400nm(紫外線) 以下的光才可以。因此,由電子在能帶間遷移而產生的光吸收,在可見 光範圍中不會發生,TCO對可見光為透明。

P型掺杂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研究

一、P型掺杂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相关 1.P型掺杂SnO2薄膜 2.P型AMO2薄膜及光电特性 3.P型SnO薄膜

一P型掺杂SnO2薄膜 迄今为止,投入实际应用的透明导电膜都是n型半导体薄膜。在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以及电路的应用中,它只能作为无源器件,因而限制了透明导电膜的利用。如果能制备出P型的透明导电膜,则可以拓宽它的应用领域—使之从无源器件拓展到有源器件。例如可以制作透明pn结、FET等有源器件,甚至可使整个电路实现透明。透明的p-n结是半导体透明电子器件的基础元件,只有成功制备出性能良好的透明p-n结,才有可能获得透明的晶体管、透明的场效应管及透明的集成电路等,从而开发出具有全新功能的透明的光电子器件。但透明p-n结的制备同时需要光电性能良好的P型和n型透明导电薄膜材料。

H. Kawazoe等人提出的基于结构化学设计的CuM02薄膜系列虽然实现了薄膜的P型掺杂,但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对可见光区的透射率低且不稳定及可重复性较差等缺点。目前研究较多的Zn0薄膜的P型掺杂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电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仍不理想,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Sn02薄膜是最早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透明导电材料,同时Sn02具有光电性能优良、稳定性高、耐化学腐蚀性强等优点。如果能制备出光电性能良好的P型Sn02,将对透明电子器件的制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第一原理方法研究本征缺陷及掺杂元素对SnO2电子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氧空位缺陷是本征SnO2呈n型导电的主要原因,它将对SnO2的P型掺杂产生不利的补偿效果。在A1, Ga及In这三种杂质中,In在SnO2中能够形成最浅的受主能级,产生最高的空穴浓度。高含量的替代In在SnO2中将诱发较大的晶格畸变,这将降低掺铟SnO2薄膜的空穴迁移率;实验目的企图通过利用铟离子比锡离子半径大,铝离子比锡离子半径小的关系,使导电薄膜的晶格畸变减小,计算结果证明在SnO2中铟铝共掺能够克服掺铟在SnO2中诱发的晶格畸变并提高空穴迁移率,最终提高P型SnO2的导电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2020-2026年)

2020-2026 全球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市场规模,状况和预测 1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2020-2026年)

2019年,全球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元,预计2026年可以达到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XX%。中国市场规模增长快速,预计将由2019年的XX亿元增长到2026年的XX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XX%。本报告研究“十三五”期间全球及中国市场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预测。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地区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的产能、产量、产值和价格,以及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的消费情况,历史数据2015-2020年,预测数据2021-2026年。 本文同时着重分析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行业竞争格局,包括全球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和中国本土市场主要厂商竞争格局,重点分析全球主要厂商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产能、产量、产值、价格和市场份额,全球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产地分布情况、中国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进出口情况以及行业并购情况等。 此外针对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行业产品分类、应用、行业政策、产业链、生产模式、销售模式、波特五力分析、行业发展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进入壁垒也做了详细分析。 全球及国内主要厂商包括: AGC NSG Xinyi Xiuqiang Shanghai Yaohua Pikington

Solaronix Daming 按照不同产品类型,包括如下几个类别: 氧化铟锡 二氧化砷 铝掺杂的氧化锌 按照不同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平板显示器 光伏转换 热反射 电磁保护 其他 本文包含的主要地区和国家: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 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 亚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印度等) 拉美(墨西哥和巴西等) 中东及非洲地区 以上内容节选自《恒州博智|透明导电氧化物(TCO)玻璃市场分析报告》,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详情内容请联系发布者。(By m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