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表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表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表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表

总序号技术领域分类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ZNDW 1 基础与通用

1.术语与方法学ZNDW 1.1 1.智能电网的术语与方法学待制定

2.

安全ZNDW 1.2 2.电力关键设备和系统的功能安全要求待制定

3. 3.通信网安全防护技术导则标准系列待制定

4. 4.信息系统与设备安全技术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5. 5.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6. 6.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系列已有

7.电能质量ZNDW 1.37.电能质量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ZNDW 2 规划设计

8.

智能电网规划设计ZNDW 2.11.智能输电网规划设计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9. 2.智能配电网规划设计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ZNDW 3 发电

10.

常规电源网源协调ZNDW 3.11.常规电源网源协调技术条件标准系列已有

11. 2.常规电源网源协调试验标准系列已有

12.

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ZNDW 3.23.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

13. 4.新能源发电并网特性测试标准系列部分在制定,部分待制定

14. 5.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控制标准系列待制定

15. 6.新能源发电监控系统功能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16.7.新能源发电并网设备标准系列待制定

17.

大容量储能系统并网ZNDW 3.38.大容量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标准系列待制定

18.9.大容量储能电站并网特性测试标准系列待制定

19.10.大容量储能电站并网运行控制标准系列待制定

总序号技术领域分类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

20.11.大容量储能电站能量转换系统技术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21.12.大容量储能电站监控系统功能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22.13.并网型大容量储能设备标准系列待制定

ZNDW 4 输电

23.

特高压输电ZNDW 4.11.特高压交流设计标准系列已有

24. 2.特高压交流系统设备及试验标准系列已有

25. 3.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标准系列已有

26. 4.特高压交流工程运行维护标准系列已有

27. 5.特高压直流设计标准系列已有

28. 6.特高压直流系统设备及试验标准系列已有

29.7.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标准系列已有

30.8.特高压直流工程运行维护标准系列已有

31.

柔性直流输电ZNDW 4.29.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导则标准系列待制定

32.10.柔性直流输电设计建设标准系列待制定

33.11.柔性直流输电运行控制标准系列待制定

34.12.柔性直流输电试验标准系列待制定

35.13.

柔性直流输电设备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36.

柔性交流输电ZNDW 4.314.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导则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37.15.

柔性交流输电设计建设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38.16.柔性交流输电运行控制标准系列待制定

39.17.柔性交流输电试验标准系列待制定

总序号技术领域分类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

40.18.

柔性交流输电设备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41.

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ZNDW 4.4

19.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标准系列待制定

42.20.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系统运行管理标准系列待制定

43.21.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系统评估流程标准系列待制定

44.22.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系统状态检修功能规范标

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45.23.线路状态与运行环境监测设备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

46.

输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ZNDW 4.524.输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功能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47.25.输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算法技术标准系列待制定

ZNDW 5 变电

48.

智能变电站ZNDW 5.11.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已有

49. 2.智能变电站建设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50. 3.智能变电站运行控制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51. 4.智能变电站设备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52.

变电设备状态与运行

环境监测ZNDW 5.2

5.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建设标准系列待制定

53.6.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运行管理标准系

待制定

54.7.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评估流程标准系

待制定

55.8.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状态检修功能规

范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56.9.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评估和检修系统监测设备标准系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总序号技术领域分类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

57.

变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ZNDW 5.310.变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功能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58.11.变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算法技术标准系列待制定

ZNDW 6 配电

59.

配电自动化ZNDW 6.11.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标准系列已有

60. 2.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标准系列部分在制定、部分待制定

61.3.

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控制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62. 4.配电自动化系统检测试验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63.5.

配电自动化设备标准系列

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部

分待制定

64.

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并网ZNDW 6.26.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标准系列待制定

65.7.分布式电源及微网并网系统设计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66.8.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特性测试验收标准

系列

待制定

67.9.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接入配电网运行控制标准系列待制定

68.10.分布式电源并网设备标准系列待制定

69.

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ZNDW 6.311.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标准系列待制定

70.12.分布式储能系统并网系统设计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71.13.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特性测试验收标准系列待制定

72.14.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运行控制标准系列待制定

73.15.分布式储能系统并网设备标准系列待制定

ZNDW 7 用电

74.

双向互动服务ZNDW 7.11.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建设标准系列待制定

75. 2.双向互动服务平台运行管理标准系列待制定

总序号技术领域分类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

76. 3.双向互动服务终端设备及系统标准系列待制定

77.

智能量测ZNDW 7.24.智能量测系统建设标准系列已有

78. 5.智能量测系统运行管理标准系列已有

79. 6.智能量测系统及设备标准系列已有

80.

用户端用能管理ZNDW 7.37.配电控制系统及设备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81.8.用户端电能管理系统及设备待制定

82.9.用户端电源设备待制定

83.

智能用能ZNDW 7.410.智能园区、楼宇、家居建设标准系列待制定

84.11.智能园区、楼宇、家居运行管理标准系列待制定

85.12.智能园区、楼宇、家居系统及设备标准系列待制定

86.

电动汽车充放电ZNDW 7.513.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建设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87.14.电动汽车充放电运行管理标准系列待制定

88.15.电动汽车充放电设备、接口及控制系统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89.

智能用电检测ZNDW 7.616.智能用电检测系统建设标准系列待制定

90.17.智能用电检测系统运行管理标准系列待制定

91.18.智能用电检测设备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

ZNDW 8 调度

92.

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ZNDW 8.11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基础信息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

93.2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技术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94.3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检验验收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95.4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运行管理标准系列拟制定

96.

电网运行集中监控ZNDW 8.25电网运行集中监控中心建设标准系列待制定

97.6电网运行集中监控系统功能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98.7电网运行集中监控中心验收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总序号技术领域分类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

标准系列名称

目前状态

99.8电网运行集中监控中心运行标准系列拟制定100. 9电网运行集中监控中心管理规范标准系列待制定

ZNDW 9 信息通信

101.

通信网络ZNDW 9.11.传输网技术标准系列待梳理

102. 2.电力特种光缆技术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103. 3.配电通信技术系列规范部分已有、部分待制定104. 4.用电侧通信技术系列规范待制定

105. 5.专用业务通信技术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106. 6.通用业务通信技术标准系列待制定

107. 7.智能电网通信网管系统标准系列

108. 8.通信网络设备及系统标准系列待制定

109.

信息化应用ZNDW 9.29.智能电网一体化信息模型标准系列待制定

110. 10.信息网络建设标准系列已有

111. 11.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标准系列在制定

112. 12.移动作业平台系列规范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113. 13.企业级数据集中管理平台标准系列部分已有,部分在制定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初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这个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当时人们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ITU未针对物联网的概念扩展提出新的物联网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新的物联网概念,认为物联网是未来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

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该项目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便于欧洲内部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对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源进行平衡,以使得研究效果最大化;在项目之间建立协同机制。 物联网与RFID、传感器网络和泛在网的关系: 1.传感器网络与RFID的关系 RFID和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传感器可以监测感应到各种信息,但缺乏对物品的标识能力,而RFID技术恰恰具有强大的标识物品能力。尽管RFID 也经常被描述成一种基于标签的,并用于识别目标的传感器,但RFID读写器不能实时感应当前环境的改变,其读写范围受到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距离的影响。因此提高RFID系统的感应能力,扩大RFID系统的覆盖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感器网络较长的有效距离将拓展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都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融合和系统集成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2.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的关系 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设计 1.1需求分析 1.1.1采购范围与基本要求 收集智慧园区建设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和信息标准,编写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的接口规范、信息交换标准、元数据标准等。1.1.2建设内容要求 (1)编写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元数据信息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代码规范目录》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方式》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交换内容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接口标准》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采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处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质量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数据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系统运维管理规范》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文档管理制度》 《XX高新区开发区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标准》 (2)收集 (住建部智慧城市文件(2013年4月)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工信部,2013年4月)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GB/T21062-2007) 《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20141191-T-469) 《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架构》(20141191-T-469)

《关系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GB/T28821-101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住建部2005年) 《城市地下空间开法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59号、第108号) 《电信建设管理办法》(国发委第20号)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1.2设计方案 XX高新区智慧园区是一个大规模的建设工程。该工程以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为业务处理核心,以其它相关部门为信息交换对象,实现跨机构的大型综合与分布式的信息化系统。 面对这样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保障XX高新区智慧园区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标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1.2.1标准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 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与标准规范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各项内容的建设必须遵循标准和规范,其设计、开发和实施等需要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和维护离不开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践,标准和规范必需符合实际需求,随着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的不断建设和推广,标准和规范也要根据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的进展不断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XX高新区智慧园区及其配套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标准和规范具有以下指导作用:

智能电网 大数据

智能电网和大数据 1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育濒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在现代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结合其电力工业发展的具体清况,通过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也反映出各国对未来电网发展模式的不同理解。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角度看,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同以下观点: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 2 智能电网的发展 2.1 美国 2.1.1 电网2030规划 2003年2月,美国时任总统布什提出“电网2030规划”,指出要建设现代化电力系统,以确保经济安全,同时促进电力系统自身的安全运行。该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为所有用户提供高度安全、可靠、数字化的供电服务,在全国实现成本合理、生产过程无污染、低碳排放的供电,经济实用的储能设备,建成超导材料的骨干网架。为有效促进智能电网建设,美国于2007年12月颁布“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确立了国家层面的电网现代化政策,设立新的专责联邦委员会,并界定其职责与作用,建立问责机制,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股东投资。 2.1.3 奥巴马政府施政计划 美国总统奥巴马为振兴经济,从节能减排、降低污染角度提出绿色能源环境

国家电网技术标准基本配置清单(20160410)

技术标准基本配置清单 序号文件编号文件名称 一法律 1 2009年第3号主席令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 2014年第9号主席令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 1996年第71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4 2010年第39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 2011年第46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6 2013年第8号主席令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7 1999年第15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8 1999年第21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9 2014年第13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修正版) 10 2002年第74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1 2002年第77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评法 12 2004年第28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3 2004年第31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4 2008年第6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5 2009年第18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16 2014年第 4 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二法规 (一)行政法规 1 1984年国务院令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2 1987年国务院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 理办法 3 1993年120号国务院令 2011年1月8日修正 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4 1998年239号国务院令 2011年1月8日修正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5 1998年253号国务院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6 2000年279号国务院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7 2003年393号国务院令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8 2005年432号国务院令电力监管条例 9 2006年466号国务院令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我国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

我国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 摘要我国电力化由工业化逐步向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信息化和智能化,对电网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坚强的智能电网的提出,是我国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措施,本文从灵活的智能电网网络拓扑结构,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专用芯片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发电机功率和负荷短期预测技术,蓄能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分布式电源技术和电力电子与控制技术等几个方面,提出构建我国智能电网技术体系。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体系;分布式电源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203-02 discussion about the system of china’’s smart grid technology zhao yu-hai siping power supply company,siping 136000,jinlin province abstract at the background of that industrialization of country electric power tends to information , and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power gri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 strong smart grid is presented, it is our response to this challeng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flexible intelligent network

国家电网公司10kV~66kV干式电抗器技术标准(附编制说明)

附件11: 10kV~66kV干式电抗器 技术标准(附编制说明) 国家电网公司

目 次 1.总则 (1) 1.1目的1 1.2依据1 1.3内容1 1.4适用范围1 1.5干式电抗器安全可靠性要求1 1.6电抗器的型式1 1.7选型原则2 1.8关于干式电抗器技术参数和要求的说明2 1.9引用标准2 1.10使用条件3 2.干式电抗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4) 2.1基本要求4 2.2.引用标准4 2.3.使用条件4 2.4.技术要求4 2.5.工厂监造和检验10 2.6试验11 2.7.制造厂应提供的资料16 2.8备品备件16 2.9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16 2.10包装、运输和保管要求16 2.11技术服务16 2.12干式电抗器性能评价指标17 附录A制造厂应提供的技术数据178 10k V~66k V干式电抗器技术标准编制说明22

1.总则 1.1目的 为适应电网的发展要求,加强干式电抗器技术管理,保证干式电抗器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特制定本技术标准。 1.2依据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行业和国际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并结合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评估报告、生产运行情况分析以及设备现场运行经验制定。 1.3内容 本标准对10kV~66kV干式电抗器的设计选型(运行选用)、订货、监造、出厂验收、包装运输、现场安装和现场验收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1.4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10kV~66kV干式电抗器,包括并联电抗器和串联电抗器(含并联补偿电抗器、调谐电抗器或滤波电抗器、阻尼电抗器、限流电抗器、分裂电抗器)。 1.5干式电抗器安全可靠性要求 10k V~66k V干式电抗器应优先采用设计制造经验成熟、结构简单、经受过运行考验的干式电抗器。 1.6电抗器的型式 1.6.1按电抗器有无铁芯分为三类: (1)空心电抗器:由包封绕组构成、不带任何铁芯的电抗器。 (2)铁芯电抗器:由绕组和自成闭环的铁芯(含小气隙)构成的电抗器。 (3)半芯电抗器:在空心电抗器的空心处放入导磁体芯柱的电抗器。 1.6.2按电抗器接入电网方式分为两大类: (1)并联电抗器:主要用于补偿电网中的电容性电流等。 (2)串联电抗器:主要用于限制系统的短路电流、涌流及抑制谐波等,包括限流电抗器、阻尼电抗器、调谐电抗器或滤波电抗器等。 1.6.3按相数分类:分为单相电抗器和三相电抗器。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作者:张小朋日期:2010-08-07 1. 文物保护的内容 传统的文物保护是对书籍字画装裱、青铜器铁器的修复加固、陶瓷器文物的补配粘接等传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文物保护被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是文物,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其中借鉴应用到学科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冶金、铸造、光学、声学、信息论等。随着自然科学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的范畴更加丰富扩大,其研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1。 1)分析文物的化学成分、结构,为文物保护、文物考证(判明产地和真伪等)、文物修复和复制等提供依据。 2)探索文物裂变机理,研究组织或延续文物裂变的技术措施,提高文物抵御自然因素(如潮湿、空气污染、光辐射、虫蛀、霉变、盐腐败、氧老化等)损害的能力。 3)剖析文物的古代工艺之迷,如秦代青铜剑表面铬层的镀制和汉代铜镜黑漆的形成。 4)查明文物的地下埋藏环境,如接触介质的成分和性质等,以便对文物的变化和保存条件进行分析。 5)对文物现有的保护环境进行监测,如测试空气的污染情况,以便了解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测定文物年代,如用碳-14法和氨基酸消旋化测定法对文物进行断代。 7)制造优良的文物保护材料,提供尽量简便的使用工艺,为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和仿制服务。

广义上的文物保护应用还包括: 8)文物的安全防范监控:利用视频、传感器、网络通信、消防等设备保障文物本体的安全。 9)考古信息管理:在考古学文献检索、考古学资料信息管理、考古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以达到田野考古工作的合理进行,考古资料的科学阐述2。 10)保护类文化遗产遗址的管理监督:利用法律、行政的手段封闭式地保护文化遗产遗址,这是当前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 2. 文物保护信息化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信息共享”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服务于文物保护、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管理决策,为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是指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领域的具体需求。已有的充分利用,欠缺的逐步完善,没有的抓紧建设。立足现有的基础条件,通盘考虑,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 需求主导、信息共享是指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服务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体系,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各项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数据资源共享。为全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物信息服务。

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简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框架综述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2007-09 北京

主要内容 一、背景和编制思路 二、对国外EC标准化态势的认识 三、对我国EC标准化状况的诊断 四、对我国EC标准化需求的分析 五、对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的定位 六、对策和措施

1、编制背景 国办[2005]2号文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紧完善电子 商务的国家标准体系;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 机构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参与国际标准 的制订和修正,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进程。 国家标准委的要求:围绕国办[2005]2号文的要求,尽快提出《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并会同国信办、发改委、科技 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力争在3~5年的时间里,完成 以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标准。

2、编制思路 摸清国际态势 把握我国现状、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 分析我国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 提出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明细表 指出未来标准化工作重点

1. 国际主要EC标准化组织 ISO/TC154商业和行政中的业务过程、数据元和文档格式 UN/CEFACT联合国贸易便利与电子业务中心 OASIS国际结构化数据标准组织 RosettaNet ISO/IEC/JTC1/SC32数据管理与交换 W3C/IETF 电子业务谅解备忘录ISO、IEC、ITU、UN/CEFACT、OASIS

2、标准化思路 参考模型(ISO/IEC 14662) 业务交易 业务交易的信息技术方面 功能服务视图业务操作视图开放式edi 参考模型视作业务标准支撑技术标准 符合被…涵盖 业务交易的业务方面 符合被…涵盖 相互关联

国家电网公司电能表技术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电能表技术规范 1 总则 1.1本通用要求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以下简称公司系统)计量用单相多功能载波电能表的招标采购,它包括指标、机械性能、适应环境、功能、电气性能、抗干扰及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验收要求以及商务、供货、质保、售后服务等要求。 1.2 本通用要求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凡本通用要求中未规定,但在相关设备的国家标准或IEC标准中有规定的规范条文,卖方应按相应标准的条文进行设备设计、制造、试验和安装。 1.3 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技术规范的条文提出异议, 则买方认为卖方提供的设备完全符合本通用要求。如有异议, 都应在投标书中以投标差异表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 1.4 本通用要求所建议使用的标准如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卖方应按较高标准的条文执行或按双方商定的标准执行。 1.5 本通用要求经买、卖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 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除本规范中规定的技术参数和要求外,其余均应遵循最新版本的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这是对设备的最低要求。如果供方有自已的标准或规范,应提供标准号及其有关内容,并经需方同意后方可采用。但原则上采用更高要求的标准。 GB/T 15284-2002 《多费率电能表特殊要求》 GB/T 17215-2002 《1级和2级静止式交流有功电能表》 GB/T 18460.3-2001 《IC卡预付费售电系统第3部分:预付费电能表》 DL/T614-2007 《多功能电能表》 DL/T645-2007 《多功能电能表通讯规约》 GB/T 17215.211-2006 《交流电测量设备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第11部分:测量设备DL/T 830-2002 《静止式单相交流有功电能表使用导则》 GB/T 17442-1998 《1级和2级直接接入静止式交流有功电能表验收检验》 JJG 596-1999 《电子式电能表》 3 术语和定义 3.1静止式载波电能表 应用于低压电网,测量单元由电流和电压作用于固态(电子)器件而产生与电能成比例的输出量,并对该输出量具有记录、存储以及通过电力线进行数据交换能力的电能表。 3.2CPU卡 配置有容量很大、类型不同的存储器和逻辑控制电路及微处理(CPU)电路,能多次重复使用的IC卡。 3.3CPU卡预付费电能表 用CPU卡作为预购电费的传输介质实现先付费后用电的电能表。 3.4ESAM模块 嵌入式安全存取模块,用于对IC卡进行认证和数据交换的模块,由电力公司发行,安装在仪表中。 3.5剩余金额 在电能表中记录的可供用户使用的金额值,该值应大于等于零。

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附件: 1.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2.养老服务领域已发布、制定中及待制定标准目录

附件1 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通用基础标准标 准 化 导 则服务提供标准 术语与缩略语符 号 与 标 志 分 类 评 估 数 据 质 量 管 理 其 它 支撑保障标准 医 疗 护 理 精 神 慰 藉 健 康 管 理 安 宁 服 务 社 会 工 作 休 闲 娱 乐 文 化 教 育 权 益 保 障 其 它 生 活 照 料 人 力 资 源 服 务 商 管 理 服 务 管 理 服务提供者管理信息化建筑、设施设备与用品环境、安全与卫生 师 资 培 训 与 考 评 服 务 人 员 培 训 管 理 人 员 岗 位 设 置 标 准 家 庭 照 护 人 员 培 训 管 理 其 它 人 才 分 类 标 准 信 息 资 源 服 务 信 息 化 平 台 建 设 与 运 维 其 它 设 施 设 备 建 筑 场 所 老 年 用 品 其 它 服 务 安 全 环 境 保 护 食 品 安 全 消 防 安 全 劳 动 保 护 应 急 管 理 职 业 健 康 其 它 服 务 风 险 管 理 合 同 管 理 服 务 绩 效 考 核 卫 生 防 疫 信 息 安 全 其 它 2

附件2 养老服务领域已发布、制定中及待制定标准目录 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框架的指导下,根据我国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和需求,将已发布、制定中和待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集合成养老服务体系目录。 分布领域序号标准名称标准号(计划号) 标准 级别 标准 性质 标准 类别 标准 状态 通用基础标准1老年人能力评估MZ/T 001-2013行标推荐管理已发布2养老机构分类与编码20120699-T-314国标推荐管理制定中3养老服务图形符号标识MZ2016-T-041行标推荐管理制定中4养老机构照护等级划分MZ2016-T-042行标推荐管理制定中5养老机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MZ2017-T-012行标推荐管理制定中6养老服务基本术语MZ2017-T-013行标推荐管理制定中7养老机构服务风险评估通则MZ2017-T-016行标推荐管理制定中 3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1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SG/T XXXXX.XX 电网企业门户系统认证 设计和管理规范 Portal authentication for electric grid enterprise Design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s (初稿) YYYY-MM-DD发布YYYY-MM-DD实施国家电力公司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 SG/T XXXXX.X 2 目次 1范围(5) 2规范性引用文件(5) 3术语和定义(5) 4电网企业门户系统认证框架(7) 4.1认证的概念(7)

4.2认证的方式方法(8) 4.2.1故障转移cookie (8) 4.2.2CDSSO 标识标记(8) 4.2.3客户机端证书(9) 4.2.4表单认证(用户名和密码)(9) 4.2.5SPNEGO(Kerberos)(9) 4.2.6基本认证(用户名和密码)(9) 4.2.7HTTP 头(9) 4.2.8IP 地址(10) 4.3电网企业认证的范围(10) 4.4电网企业认证实施的步骤(11) 5认证标准的具体内容(11) 5.1用户安全域体系的建立(11) 5.2用户身份的统一管理(12) 5.3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授权(12) 5.4用户身份ID编码规则(13) 5.4.1定义原则:(13)

5.4.2用户ID编码遵循以下原则:(13) 5.5用户身份认证技术规范(13) 5.5.1认证过程简介(13) 5.5.2认证过程概述(14) 5.5.3受支持的会话数据类型(14) 5.5.4受支持的认证方法(14) 5.5.5HTTP头认证管理(15) 5.5.6数字证书认证管理(16) 5.6用户管理流程(16) 5.6.1总体流程(17) 5.6.2添加用户(17) 5.6.3删除用户(19) 5.6.4信息变动—不跨域(19) 5.6.5信息变动—跨域调动(19) 5.6.6管理员变更――超级管理员变更(20) 5.7统一域名管理(20) 5.8附录(21)

“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大纲

附件1: “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大纲 --XX行业 一、行业发展概述 (一)行业概述 概述本行业的基本构成,对各组成部分进行简要描述,指导本行业技术标准体系顶层框架的构建。 (二)发展现状和趋势 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描述本行业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引出对标准化的需求。 (三)“十三五”发展目标 二、标准体系框架 (一)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原则 (二)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和说明 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基本形式如图1),并需说明标准体系内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 图1

(三)标准体系表编号的规则 三、标准体系的现状 (一)现有标准和在研计划情况 全面梳理本行业的现有标准和在研计划的数量和分布(统计格式如表1、2、3),以及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等。 表1:现行标准情况统计表 注2:指强制性标准等占“小计”的比例。 表2:现行标准标龄情况统计表 行业:单位:项 注2:指Σ所有标准的标龄÷标准总数; 注3:指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比例。

表3:在研标准计划情况统计表 注1:指“小计”占本领域标准计划总数(包括国家标准计划和行业标准计划)的比例; 注2:指强制性标准计划等占“小计”的比例。 (二)标准国际化的情况 1.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转化情况 本行业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ISO、IEC、ITU)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分析情况,重点分析在标准数量、标准结构、标准水平、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差异,明确转化情况及不转化的主要原因。 表4-1:国际标准转化情况统计表 行业:单位:项 已转+正转+待转+不转化=对应的国际标准数

智能电网的技术评估体系的建立

智能电网的技术评估体系的建立 发表时间:2018-01-11T10:20:27.033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7期作者:翟进乾朱东坡石智永 [导读] 摘要:智能电网它是在物理电网的基础上,将传感测量、通讯信息等多种现代技术高度集成,实现对用户环保、高效、可靠、互动的电力供应。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河南郑州市 45000) 摘要:智能电网它是在物理电网的基础上,将传感测量、通讯信息等多种现代技术高度集成,实现对用户环保、高效、可靠、互动的电力供应。建设智能电网是应对21世纪电力供应挑战的有效途径,面对智能电网蓬勃发展的形势,对智能电网评估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简要论述了智能电网的结构、特点,着重对智能电网的技术评估体系建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电网;特征;评估体系;建立 智能电网使电力系统更加智能的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面对电力供需平衡、新能源接入、电网可靠性的必然选择。智能电网代表电网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结合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设备,支持从发电到用户的整个电力供应系统的管理,同时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我国现有的电力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结合经济、社会、电网发展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智能电网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智能电网发展所需的技术及标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智能电网的构成及主要特征 1 智能电网的构成 从技术层面讲,智能电网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且各部分密切相关: (1)高级量测体系(AMI):是智能电网的基础信息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电网与用户的双向通道,使用户主动参与电网的运行。主要包括智能电表、通讯网络、家庭网关、计量数据管理系统、远程控制等。 (2)高级配电运行(ADO):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电网的自愈。通过实时监控、分析系统的运行状态重构配电网络拓扑。主要包括高级配电自动化、保护与控制、分布式能源及新型电力电子设备等。 (3)高级输电运行(ATO):主要功能是降低大规模运行的风险,加强阻塞管理,实现输电系统优化。主要包括GIS、变电站自动化、WAMS、仿真和可视化工具等。 (4)高级资产管理(AAM)。主要功能是实现电力资产管理,优化电网的运行及效率。主要包括工程设计与建造、工作与资源管理、输配网规划等。 2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 (1)坚强性。在电网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电网运行和信息安全的能力。 (2)自愈性。在无需或尽量少的人为干预下,快速隔离问题元器件或使其恢复正常运行,避免发生用户大面积供电中断的现象。(3)兼容性。既支持大电源的集中接入也支持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的正确、合理接入。(4)经济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损耗和维护费用,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 (5)集成和可视化。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高度集成和共享信息,为运行人员提供高级的图形界面,使其能够全面直观地掌握电网及其设备的运行状态。 (6)互动性。实现与用户的智能互动,将用户作为电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发挥电力用户的能动作用,以最佳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满足客户需求。 (7)协调性。通过有效的市场设计提高电力系统的规划、安全运行和可靠性管理水平,使市场运行与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实现自适应无缝衔接。 二、智能电网技术评估体系的建立 1 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为了衡量建设的状态以及其对国家、社会所带来的效益和影响,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智能电网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一组关键性能指标组成,它们能够帮助电力企业确定当前所处的阶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为智能电网的规划与发展提供指导信息和有关建议。由于智能电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智能电网评估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能够借鉴的内容很少,因此,建立评估体系非常迫切。 2智能电网评估的总体思路 提出智能电网评估工作思路:坚强智能电网的“核心价值”、“主要特性”和“关键技术”就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坚强智能电网评估就是在分析坚强智能电网有哪些核心价值、主要特性和关键技术领域基础上,再分别对于坚强智能电网这三个关键点进行评估。 3评估指标建立的原则 评估指标是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顺利开展评估工作的前提,为了能够准确、有效地反映智能电网的发展情况,评估指标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选择应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2)指标选择应方便于测量、统计和计算;(3)指标选择应尽可能为量化指标,抽象指标应具有量化可能;(4)指标选择应科学、合理、客观、全面,能够充分反映评估目的;(5)指标选择应能够定义一个表示成功的定量目标。 4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结合对我国智能电网的深入理解,初步确定与“核心价值”、“主要特性”和“关键技术”相对应的效果类指标、基础类指标和技术类指标体系。 (1)基础类指标。基础类指标主要对应于与智能电网基础特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本类指标以可量化数值指标为主,指标涵盖发、输、变、配、用、调度和通信信息等电网发展运行各个重要环节,全面反映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情况。 (2)技术类指标。技术类指标主要目的是评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从侧面反映智能电网的发展情况。由于技术类指标多为非量化指标,因此可以考虑此类指标与基础类指标一起进行综合评估。 (3)效果类指标。效果评估指标主要是对应于智能电网的核心价值,效果评估指标能够反映智能电网各项核心价值的实现情况。更

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试题库.1

《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试题 一、填空题 1.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在计量标准的有效期内,如对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应当按照(《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规定进行。 2.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国网计量中心计量标准配置要求单、三相电能表检定装置等级不低于(0.02级) 3.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各级供电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检定规程、校准规范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满足计量标准运行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环境条件的实验室,保证计量检定/校准工作正常开展。 4.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 5.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省公司计量最高标准设在(省公司电科院)。 6.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计量标准配置应满足电能计量量值传递和计量(检定、检验)、测试工作需要的电能计量工作标准。 7.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计量标准使用单位应认真分析计量标准量值溯源的检定/校准证书,判断计量标准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对计量性能不符合要求的计量标准应进行更新改造。 8.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国家法定计量标准考核(复查)是指由(当地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的计量标准考核(复查)。 9.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中国电科院(国网计量中心)应保障(国家计量最高标准)建设、管理运维资金的投入。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计量标准管理办法》,下列不属于省公司电科院(计量中心)主要职责的是(D )。

智能电网技术体系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智能电网技术体系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13T10:50:20.7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徐延波肖喜鹏高芳刘长锋[导读] 摘要: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已有的电网技术无法满足智能电网的建设需求,亟需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智能电网技术体系,以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国网日照供电公司山东省日照市 276826 摘要:智能电网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已有的电网技术无法满足智能电网的建设需求,亟需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智能电网技术体系,以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对智能电网技术体系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体系;现状;发展趋势 1智能电网技术体系的优势以及其发展意义分析通过将智能电网与普通的电网进行对比,智能电网的优势非常明显,也正是如此,使得智能电网更加受到重视和广泛的运用,以下就是智能电网的优势体现: 首先,对于智能电网的故障处理中要优越于普通电网的能力。智能电网优越其自身具有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支持,能够有效的保障电网在实际运行当中一直保持可控的状态,进而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决,在借助自动化控制技术还能开展相应范围内的自动化调整工作,合理的控制故障问题,防止故障问题给电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等。 其次,智能电网能够抵御在网络环境出现的干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保障电网能够安全运行。其主要就是由于智能电网是通过多种优秀的、先进的技术组成,而对于这些先进技术来说,是能够对网络方面的攻击进行预防的,并且在其中有些技术也能够对相应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对自身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最后,借助不同的形式调度和电能储存转换方式,有效的增强电网运行控制的灵活性和效益性等。对转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稳定发展,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快速的发展当中,这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基础,并且对于今后的发展也会向信息化技术与自动化技术方向不断发展。 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当中,人们促进提升对电能的需求量,所以对于发展智能电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以下就是当前环境下发展并研究智能电网的重要性以及意义:首先,可以更好的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让清洁能源获得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其次,更好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实现节约能源以及降低污染气体排放量的工作。最后,能够为广大用户通过高质量、安全性的电力能源。 2智能电网技术体系的特点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其主要具有下列优势:第一,自治与自愈能力。智能电网具有连续的实时在线分析评估能力,可及时对薄弱环节进行评估,且预警能力较强,预防控制能力也较强。可自动诊断自身故障,进行必要的故障隔离并可有针对性的实施系统自我恢复,智能电网的自我稳定运行能力超强。 第二,防御能力。该种能力主要指电网对外部破坏的实际抵触能力。也就是当电网出现大扰动以及发生一些轻微故障时,电网扔能继续给用户提供电能,不至造成大面积停电故障的能力,同时还应包括可有效防御病毒攻击,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能力。 第三,兼容性。兼容性主要指电网应能对各种类型的电力设备进行开放性的兼容。具体应包括可顺利兼容相关一次设备以及二次设备,并能有效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科学、合理接入,不断改进与完善需求侧管理,同时应能与用户进行必要的交互与互动,让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得到满足。 第四,经济高效。智能电网应能逐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升设备实际利用率,显著降低电网损耗。应能及时调度各区域间的电能,有效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并可采用浮动电价,让各用户都能承受相关电价,实现电力系统的整体优化。 第五,集成。智能电网应有统一的平台与相关模型,让电力系统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且应能让整个电网信息实现共享以及高度集成。第六,与用户友好互动。智能电网一方面应能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电能,来满足用户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具备与用户智能互动的功能,让供电部门与电力用户实现无缝连接。 3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3.1能源转换技术 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电网是朝着大规模的能源转换以及并网的方向发展,而这就对能源转换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目前来说,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所采用的能源转换技术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这还需要我们对相关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3.2先进的传感与测量技术 电力交互系统要想具备依据相关征兆来预测电网故障以及实时响应扰动的能力,必须在电力通信网络中装设大量传感器,以组建一传感器网络。 首先,智能仪表测量构架(AMI)先进新技术的在智能仪表中的应用,使得智能仪表除具有必要的测量功能外,还具有了可提供供求状态以及实时电价等功能。这样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对用户侧进行科学、合理的用电管理,来达到削峰填谷,让系统的发电与输电实现最佳匹配,充分提高资产实际利用率。其次,广域测量系统借助此系统可对电力系统的发电机功角以及其具体运行状态相量进行动态测量与计算,对系统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及时分析,以鉴别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情况。 3.3智能电网终端交互技术 为了方便客户实时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电力公司为客户提供智能交互终端,该平台首先把用电客户的用电情况收集完成,然后经过分析处理提供给客户。通过智能交互终端这个平台电力公司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把各种情况反应给客户,提升了服务的质量。这种智能终端是通过各种信息化技术和网络的结合实现的人机交互和业务的融合,例如客户可以通过该平台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过短信、微信、网站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实时用电信息,警告信息,停电通知,用电方式,电价政策等内容。智能交互终端还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的用电设备,能及时发现客户的受电设备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隐患整改通知书的书面形式通知客户,客户可以通过所了解的情况来调整用电行为,节省用电,提高用电体验。还有的智能交互终端设备具有可视化功能,可以跟电力公司进行视频交流。 3.4智能调度中枢核心技术 3. 4.1计算机与信息数据技术

智能电网技术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将智能电网定义为:一个由众多自动化的输电和配电系统构成的电力系统,以协调、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实现所有的电网运作,具有自愈功能;快速响应电力市场和企业业务需求;具有智能化的通信架构,实现实时、安全和灵活的信息流,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力服务。 [编辑本段] 基本简介 智能电网概念的发展有3个里程碑: 第一个就是2006年,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IBM的智能电网主要是解决电网安全运行、提高可靠性,从其在中国发布的《建设智能电网创新运营管理-中国电力发展的新思路》白皮书可以看出,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传感器连接资产和设备提高数字化程度;二是数据的整合体系和数据的收集体系;三是进行分析的能力,即依据已经掌握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优化运行和管理。该方案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通过对电力生产、输送、零售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为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及可靠性、降低成本描绘了一个蓝图。是IBM一个市场推广策略。 第二个是奥巴马上任后提出的能源计划,除了以公布的计划,美国还将着重集中对每年要耗费1200亿美元的电路损耗和故障维修的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建立美国横跨四个时区的统一电网;发展智能电网产业,最大限度发挥美国国家电网的价值和效率,将逐步实现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管理;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智能电网有三个目的,一个是由于美国电网设备比较落后,急需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电网运营的可靠性;二是通过智能电网建设将美国拉出金融危机的泥潭;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个是中国能源专家武建东提出的“互动电网。互动电网,英文为Interactive Smart Grid,它将智能电网的含义涵盖其中。互动电网定义为:在开放和互联的信息模式基础上,通过加载系统数字设备和升级电网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客户售电、电网分级调度、综合服务等电力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是集合了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管理革命的综合性的效率变革。它将再造电网的信息回路,构建用户新型的反馈方式,推动电网整体转型为节能基础设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客户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造电网价值的最大化。 互动电网还可以通过电子终端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网络互动和即时连接,实现电力数据读取的实时、高速、双向的总体效果,实现电力、电讯、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