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轴承制造工艺学试卷A

滚动轴承制造工艺学试卷A
滚动轴承制造工艺学试卷A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科技学 院 数控技术 专业 11 级 滚动轴承制造工艺学 课程 期终考试试卷(A 卷)

分)

( )。 A.外圈宽度 B.外圈宽度变动量 C. 内圈宽度 D.内圈宽度变动量 5.下面哪些是属于工艺文件的范畴。( )

A.刀具明细表

B.工序图

C.切削规范

D.以上都是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圈与轴配合,通常与轴承一起旋转。

B.滚动轴承零件结构虽然简单,但技术要求很高。

C.滚动轴承结构中,滚动体不能承受和传递载荷;。

D.滚动轴承应具有高的寿命、低的噪声、小的旋转力矩和高的可靠性。 7. 锻件氧化皮的清理通常在什么时间进行。( )

A .锻件冷却到常温时 B.退火之前 C.退火之后 D.锻造刚结束时

8. 影响套圈毛坯锻造质量的因素是( )。

A.设备精度

B. 加热温度

C.模具精度

D.以上都是

9.GCr15轴承用钢的终锻温度是( )。

A. 850℃

B.1300℃

C.1080℃

D.650℃ 10.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锻件毛坯尺寸散差不影响车削加工的效率。

B.套圈车削加工的质量对热处理淬回火的质量没有直接影响。

C.套圈车削应力对热处理质量没有影响。

D.车削加工是套圈切削加工的开始,有些表面的加工是终加工。 11.在钢球的加工过程中,下列哪项属于新工艺( )。

A.冷镦

B.软磨加

C.研磨加工

D.强化处理 12.下列滚动体毛坯加工方法中,哪种滚动体没有车削成形。( ) A.圆锥滚子 B.圆柱滚子 C.钢球 D.球面滚子

二、填空题(本题共28个空,每空 1.5 分,共 42 分)

1.套圈的锻造过程通常遵循 和 两个定律。

2.滚动轴承零件的加工特点是 、 和 。

3.滚动轴承的旋转精度测量项目主要有 、 、 和内圈轴向跳动。

4车削加工的工艺方法通常有 和 。 5.圆柱滚子毛坯的加工方法有 、 和车削。

6.切削规范直接影响着生产率和加工质量,它包含 、 和 三方面。

7.锻造加工时钢材的剪切过程包括 、 和 三个连 续过程。

8. 通常滚动轴承的基本结构由 、 、 、 和润滑五部分组成。

9.滚动轴承钢的始锻温度通常控制在 ,不影响成品的质量和性能。 10.钢球的球坯包含 、 和两极。

11.钢球在硬磨加工时会出现烧伤现象,烧伤的种类很多通常可分为 和二次淬火烧伤两种。

班级 学 姓名

装 订 线

12.钢球表面强化处理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和使表面呈状态。

三、判断题(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本题每题1分,共10 分)

1.滚动轴承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其加工要求和使用要求比较高,包含了复杂的

技术。( )

2.滚动轴承在工作状态下,滚动体与其它零件间都是滚动摩擦特性。( )

3.圆锥滚子毛坯加工过程中,环带要最终清除,没有任何作用。 ( )

4.轴承零件的车削加工,其加工的表面有些是过渡表面,有些须达到成品零件

的要求。()

5.工艺文件主要包含主导文件和直接服务生产的文件两种类型。()

6.套圈的毛坯通常有锻件、冷挤件、管料和棒料等,其中锻件占套圈毛坯总数

的25%左右。()7.在轴承套圈毛坯的加工过程中,设备精度和性能不是影响套圈毛坯质量的因

素。( )8.轴承各零件在加工过程中要对各零件的残磁进行严格控制,不然会影响产品

的质量和性能。()

9.套圈的辗扩能提高锻件的内部质量,但不能改善其切削性能。()

10.轴承套圈在车削加工过程中,从加工精度方面不需要考虑加工基准和测量基

准重合的原则。()

四、简述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1.请列举出轴承套圈车削加工中各种精整加工的名称(到少五种)。(本题5分)

2.简述钢球加工的一般工艺过程。(本题5分)

3. 什么是集中工序车削法和分散工序车削法?(本题 5分)

五、分析论述题(本题15分)

在滚动轴承的制造过程中,如原材料为棒料,简述深沟球轴承内外套圈毛坯采用套锻辗扩工艺的工序流程图,并简要说明影响锻造加工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题 含参考答案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机械制造工艺学 一、填空题: 1.对那些精度要求很高的零件,其加工阶段可以划分为:粗加工阶段,半精加工阶 段, , 。 2.根据工序的定义,只要 、 、工作对象(工件)之一发生变化或对工 件加工不是连续完成,则应成为另一个工序。 3.采用转位夹具或转位工作台,可以实现在加工的同时装卸工件,使 时间与 时间重叠,从而提高生产率。 4.尺寸链的特征是关联性和 。 5.拉孔,推孔,珩磨孔, 等都是自为基准加工的典型例子。 6.根据工厂生产专业化程度的不同,生产类型划分为 、 和 单件生产三类。 7.某轴尺寸为043.0018.050+ -φmm ,该尺寸按“入体原则”标注为 mm 。 8.工艺基准分为 、 、测量基准和装配基准。 9.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工序组成,每个工序又依次分为安装、 、 和走刀。 10. 传统的流水线、自动线生产多采用 的组织形式,可以实现高生产率生产。

11. 选择粗基准时一般应遵循、、粗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原则和便于工件装夹原则。 12. 如图1所示一批工件,钻4—φ15孔时,若先钻1个孔,然后使工件回转90度钻下一个孔,如此循环操作,直至把4个孔钻完。则该工序中有个工步,个工位。 图1 工件 13. 全年工艺成本中,与年产量同步增长的费用称为,如材料费、通用机床折旧费等。 14. 精加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5. 为了改善切削性能而进行的热处理工序如、、调质等,应安排在切削加工之前。 16.自位支承在定位过程中限制个自由度。 17.工件装夹中由于基准和基准不重合而产生的加工误差,称为基准不重合误差。 18.在简单夹紧机构中,夹紧机构实现工件定位作用的同时,并将工件夹紧; 夹紧机构动作迅速,操作简便。 19.锥度心轴限制个自由度,小锥度心轴限制个自由度。 20.回转式钻模的结构特点是夹具具有;盖板式钻模的结构特点是没有。

《机械制造工艺学》考试试题.doc

《机械制造工艺学》考试试题 试卷一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劳动生产率是指用于制造单件合格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 ) 2.在尺寸链中必须有增环。 ( ) 3.成批生产轴类零件时。机械加工第一道工序一般安排为铣两端面、钻中心孔。 ( ) 4.箱体零件多采用锻造毛坯。 ( ) 5.采用试切法加工一批工件,其尺寸分布一般不符合正态分布。 ( ) 6.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值越低,疲劳强度越高。 ( ) 7.在机械加工中,一个工件在同一时刻只能占据一个工位。 ( ) 8.误差复映是由于工艺系统受力变形所引起的。 ( ) 9.用六个支承点就可使工件实现完全定位。 ( ) 10.成组技术的主要依据是相似性原理。 (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基准是( )。 A .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关系的点、线、面 B .在工件上特意设计的测量点 C .工件上与机床接触的点 D .工件的运动中心 2.ES i 表示增环的上偏差,EI i 表示增环的下偏差,ES j 表示减环的上偏差,EI j 表示减环的下偏差,M 为增环的数目,N 为减环的数目,那么,封闭环的上偏差为( )。 A .∑∑==+N j j M i i ES ES 11 B .∑∑==-N j j M i i ES ES 11 C .∑∑==+N j j M i i EI ES 11 D .∑∑==-N j j M i i EI ES 11 3.精加工淬硬丝杠时,常采用( )。 A .精密螺纹车床车削螺纹 B .螺纹磨床磨削螺纹 C .旋风铣螺纹 D .普通车床车螺纹 4.磨削加工中,大部分切削热传给了( )。

(完整版)《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及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 一、填空 1.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有_轨迹法_、成形法、_展成法_。 2.主轴回转作纯径向跳动及漂移时,所镗出的孔是_椭圆__形。 3.零件的加工质量包括_加工精度_和_加工表面质量__。 4.表面残余_拉_(拉或压)应力会加剧疲劳裂纹的扩展。 5.车削加工时,进给量增加会使表面粗糙度_变大_。 6.切削液的作用有冷却、_润滑__、清洗及防锈等作用。 7.在受迫振动中,当外激励频率近似等于系统频率时,会发生_共振_现象 8.刀具静止参考系的建立是以切削运动为依据,其假定的工作条件包括假定运动条件和假定安装条件。 9.磨削加工的实质是磨粒对工件进行_刻划_、__滑擦(摩擦抛光)和切削三种作用的综合过程。 10.产品装配工艺中对“三化”程度要求是指结构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 11.尺寸链的特征是_关联性和_封闭性_。 12.零件光整加工的通常方法有_珩磨_、研磨、超精加工及_抛光_等方法。 1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实际上就是指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_工艺文件 14.工艺过程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生产对象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及性质的过程。 15.零件的几何精度、表面质量、物理机械性能是评定机器零件质量的主要指标。16.加工经济精度是指在正常加工条件下(采用符合标准的设备,工艺 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的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17.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主要加工方法的原理误差、制造和磨损所产生的机床几何误差和传动误差,调整误差、工件的安装误差、刀具、夹具和量具由于的制造误差与磨损引起。 18.轴类零件加工中常用两端中心孔作为统一的定位基准。 19.零件的加工误差指越小(大),加工精度就越高(低)。 20.粗加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高的生产率。 21.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包括加工方法的原理误差、制造和磨损所产生的机床几何误差和传动误差,调整误差、刀具、夹具和量具的制造误差、工件的安装误差。 22.精加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各主要表面达到图纸规定的质量要求。 23. 零件的加工误差值越小(大),加工精度就越高(低)。 24机械产品的质量可以概括为__实用性____、可靠性和__经济性____三个方面。25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_定尺寸刀具法__、__调整法_____、自动获得尺寸法。 26__加工经济精度_____是指在正常的加工条件下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27主轴回转作纯径向跳动及漂移时,所镗出的孔是_椭圆形______。 28工艺上的6σ原则是指有__99.73%_____的工件尺寸落在了 3σ范围内 29零件的材料大致可以确定毛坯的种类,例如铸铁和青铜件多用_铸造____毛坯30表面残余拉应力会_加剧_ (加剧或减缓)疲劳裂纹的扩展。

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题

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题 1.设计工艺过程的基本要求是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工艺过程必须满足 优质、高产、低消耗要求。 2.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地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3.为保证加工表面和非加工表面的位置关系,应选择非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 4.铸件、锻件、焊接件毛坯须进行时效处理。 5.生产过程是指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全过程。 6.由机床、刀具、工件和夹具组成的系统称为工艺系统。 7.生产类型一般分为单件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批大量生产。 8.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有查表法、估计法和分析计算法。 9.机械零件常用毛坯有铸件、锻件、焊接件、型材等。 10.工艺基准是在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基准。 11.选择精基准时,采用基准重合原则,可以较容易地获得加工表面与 设计基准的相对位置精度,采用基准统一原则,可以较容易地 保证各加工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采用自为基准原则,可以使加工面加工余量小而均匀。 12.生产纲领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 13.零件的生产纲领是包括备品和废品在内的零件的年产量。 14.用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的工步,称为复合工步。 15.以工件的重要表面作为粗基准,目的是为了__保证重要加工面均匀___。 16.常采用的三种定位方法是直接找正法、划线找正法和夹具定位的方法。 17.工件加工顺序安排的原则是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基面后其它、先面后孔。 18.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和夹紧的过程算为装夹。 19.在工件上特意加工出专供定位用的表面叫辅助精基准。 20.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内容称为安装。 21.工艺过程中的热处理按应用目的可大致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 22.调质处理常安排在粗加工之后之后,半精加工之前。 23.渗氮常安排在粗磨之后,精磨之前之前。 24.加工轴类、套类零件上的深孔时、其装夹方式常常是一夹一托。 25.加工轴类、套类零件上的深孔时,单件、小批生产常在卧式车床上加工、大批量生产则在专用深孔加工机床上加工。 26.磨削轴类零件时、中心磨削的定位基准中心孔,无心磨削的定位基 准外圆表面。 27.与纵磨法相比,横磨的生产率高,表面质量低。 28.单件、小批生产花键常在卧式铣床上加工、批量生产在花键铣床上加工。 29.定位销元件适用于工件以内孔面定位。 30.夹具尺寸公差一般取相应尺寸公差的 1/2—1/4 。 31.定位误差包含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 32.菱形销安装时,削边方向应时垂直(垂直或平行?)于两销的连心线 33.偏心夹紧机构一般用于被夹压表面的尺寸变化小和切削过程 中振动不大的场合。 34.定心夹紧机构是一种工件在安装过程中,同时实现定心和夹紧作用的机构。 35.V型块定位元件适用于工件以外圆表面定位。V形块定位的最大优点是对中性好。V形块以两斜面与工件的外圆接触起定位作用,工件的定位基面是外圆柱面,但其定位基准是外圆轴线。 36.根据力的三要素,工件夹紧力的确定就是确定夹紧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7.主轴箱常用的定位粗基准是重要孔(主轴孔)。 38.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表面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三个方面 39.丝杠加工过程中为了消除内应力而安排多次时效处理。 40.轴类零件最常用的定位精基准是两中心孔,粗车时常用 一夹一顶的定位方式。 41.中心孔的修研方法有铸铁顶尖、油石或橡胶砂轮加少量润滑油、 用硬质合金顶尖修研及用中心孔磨床磨削中心孔。 42.同轴孔系的加工方法有镗摸法、导向法、找正法。调头镗法为保证同轴度,要求:①镗床工作台精确回转180度,②调头后镗杆轴线与已加工孔轴线位置重合。 43.平行孔系的加工方法有:镗模法、找正法、坐标法 44.中心孔的技术要求:足够大的尺寸和准确的锥角、 轴两端中心孔应在同一轴线上、中心孔应有圆度要求及同批工件中心孔的深度尺寸和两端中心孔间的距离应保持一致。 45.有色金属件的精加工应采用金刚镗或高速细车的方法。 46.滚压使表面粗糙度变细,强硬度较高,表面留下残余压应力,但仅宜于加工塑性金属材料的零件表面。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卷(附标准答案)

8、误差复映系数反映了(毛坯)误差与(工件加工)误差之间的比例关系。 9、机床主轴的回转误差包括(径向圆跳动)(轴向圆跳动)(倾角摆动) 10、工艺系统热源传递方式有(导热传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三种形式。 1、试分析下图所示的三种加工情况,加工后工件表面会产生何种形状误差?假设工件的刚度很大,且车床床头刚度大于尾座刚度。 A) 加工外圆面将产生左小右大的圆柱度误差 B)端面形状根据工件在切削力作用下的偏转和刀架偏转的相对角度变化而不同,形成内凹或者外凸端面,也可能没有平面度误差 C)工件的偏转角度随位置不同而不同,由此造成工件加工成鞍形,产生圆柱度误差 2、如图表示了再生颤振产生的四种情况。图中实线表示前一转切削的工件表面振纹,虚线表示后一转切削的表面。分析哪一种有可能产生再生颤振? D有可能产生再生颤振(因为其后一转的振纹的相位滞后于前一段振纹)又再生振纹只有当后一转的相位滞后于前一段振纹,且角度为A在0到180才有可能产生再生颤振。 3、分析磨削烧伤的形式及改进措施。 A.如果磨削区的温度未超过淬火钢的相变温度,但已超过马氏体的转变温度,工件表面金属的马氏体将转化成硬度较低的回火组织,称回火烧伤。 B.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了相变温度,再加上冷却液的急冷作用,表面层金属会出现二次淬火马氏体组织。硬度比原来的回火马氏体高;在它的下层,因冷去较慢,出现了硬度比原来的回火马氏体低的回火组织,称为淬火烧伤。 C.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了相变温度,而磨削过程又没有冷却液,表层金属将产生退火组织,表层金属的硬度将急剧下降,称为退火烧伤。 改进措施:a.正确选择砂轮 b.合理选择磨削用量 c.改善冷却条件 d.选用开槽砂轮。

2017年最全《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

2017 年最全《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 名词解释: 1 生产过程:将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变成品的全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2 工艺过程: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等,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3 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4 工位: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内容,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于刀具或设备的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称为工位 5 工步:在加工表面和加工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称为一个工步。 6 走刀:刀具对工件每切削一次就称为一次走刀 7 生产纲领:机器产品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称为该产品的生产纲领 8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 9 六点定位原理:采用6 个按照一定规则布置的约束点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实现完全定位,称之为六点定位原理。 10 工件的实际定位:在实际定位中,通常用接触面积很小的支撑钉作为约束点。 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被完全限制称为完全定位。 1、不完全定位:工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仅限制 了1?5个自由度。 过定位:工件定位时,一个自由度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约束点所限制,称为过定位。 12 欠定位:在加工时根据被加工面的尺寸、形状和位置要求,应限制的自由度未被限制,即约束点不足,这样的情况称为欠定位 13 基准:是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元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14 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于工件定位的基准。可分为粗基准和精基准。 15 设计基准:设计者在设计零件时,根据零件在装配结构中的装配关系和零件本身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确定标注尺寸的起始位置,这些起始位置可以是点、线、或面,称之为设计基准、 16 测量基准:工件测量时所用的基准。 17 机械加工精度: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18 工艺系统:指在机械加工时,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19原始误差:工艺系统的误差称为原始误差。 20 加工误差:指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几何参数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 21 原理误差:即在加工中采用了近似的加工运动、近似的刀具轮廓和近似的加工方法而产生的原始误差。 22 主轴回转误差:主轴实际回转轴线对其理想回转轴线的漂移。23 导轨导向误差:指机床导轨副的运动件实际运动方向与理想运动方向之间的偏差值。 24 传动链传动误差: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 25 误差敏感方向:指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那个方向称为误差敏感方向。 26 刚度:工艺系统受外力作用后抵抗变形的能力 27 误差复映:由毛坯加工余量和材料硬度的变化引起切削力和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变化,因而产生工件的尺寸、形状误差的现象 28 系统误差: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或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统称为系统 误差。 29 随机误差: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 小和方向是随机性的,称随机误差 30 表面质量:零件加工后的表面层状态 31 加工经济精度:指在正常加工条件下所能保证的加工 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32 工序分散——即将工件的加工,分散在较多的工序内 完成。 33 工序集中——即将工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 内完成。 34 加工余量:加工时从零件表面切除金属层的厚度 35 工艺尺寸链:在工艺过程中,由同一零件上的与工艺相关的尺寸所形成的尺寸链。 36 时间定额: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需消耗的时间。 37 机器装配:按照设计的技术要求实现机械零件或部件的连接,把机械零件或部件组合成机器。 填空 1. 工艺过程的组成:工序、工位、工步、走刀、安装 2. 生产类型分为:单件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批大量生产 3. 工件的安装与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试切、调整、定尺 寸刀具、自动控制 4. 影响精度的因素:装夹、调整、加工,影响加工精度因素:工艺系 统几何精度、工艺系统受力 变形、工艺系统热变形 5. 影响刚度因素:联接表面间的接触变形、零件间摩擦力的影响、接合面的间隙、薄弱零件本身的变形 6. 工艺系统热变形产生的误差:1、工件热变形2、刀具热变形3、机床热变形。 7?内应力因起的变形:1.毛坯制造和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引起的变形;2.冷校直带来的内应力引起的变形; 3. 切削加工带来的内应力引起的变形。 8.加工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分为常值和变值,原理误差、刀具/夹具/量具/机床的制造误差、调整误差、系统受力变形属于常值,工艺系统热变形、刀具/夹具/量具/机床磨损属于变值。复映误差、定位误差、夹紧误差、多次调整引起的误差、内应力引起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第 1 页共11 页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卷09答案

试卷九答案 -:、(10分)是非题 1.辅助支承起定位作用,而可调支承不起定位作用。 (x ) 2.菱形销用在一面双销定位中,消除了垂直于连心线方向上的过定位。 (V ) 3.毛坯误差造成的工件加工误差属于变值系统性误差。 (X ) 4.装配精度与装配方法无关,取决于零件的加工精度。 (X ) 5.夹紧力的作用点应远离加工部位,以防止夹紧变形。 (X ) 6.斜楔夹紧机构的自锁能力只取决于斜角,而与长度无关。 (V ) 7.粗基准定位时,一般正在加工的表面就是零件的精基准。 (X ) 8.过盈心轴定位一般用于精加工,此时可保证工件内外圆的同轴度可利用过盈 量传递扭矩。 (V ) 9.V形块定位,工件在垂直于V形块对称面方向上的基准位移误差等于零。(V ) 10.装配尺寸链中的封闭环存在于零部件之间,而绝对不在零件上。 二、(20分)填空 1.机械加工中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 2.基准位移误差是(定位)基准相对于(起始)基准发生位移造成的(工 序)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 3.分组选配法装配对零件的(制造精度)只要求可行,而可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 4.镗模上采用双镗套导向时,镗杆与镗床主轴必须(浮动)连接。 5.工艺系统是由(机床)、(夹具)、(刀具)、(工件)构成的完整系

统。 6.为减少毛坯形状造成的误差复映,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提高毛坯制造精度)(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多次加工)。 7.生产类型为(单件小批量)生产时,极少采用夹具,一般用划线及试切法达到加工精度要求。 8.工艺系统热变形和刀具磨损都属于工艺系统的(动态)误差,对工件加工误差而言,造成(变值)系统性误差。 9.工件上用来确定工件在夹具中位置的点、线、面称为(定位基准)。 三、(10分)解释概念 1.基准统一(统一基准)原则 零件在同一次安装中,方便地被加工多个表面,而且多个加工工序一致采用的一组定位基准。 2.工艺能力系数 表示所要求加工的公差范围^与实际工序加工误差(分散范围65)之比。 3.原理误差 由于釆用了近似的刀具形状和近似的加工运动而产生的误差。 4.过定位 定位中工件的一个不定度同时被多个定位元件所限制的情况。 四、(10分)如图所示零件,A、B、C面已加工好,现以C面定位加工D面,尺寸要求如图,试问以C面作为定位基准时,D到C的工序尺寸是多少?

滚动轴承工作温度的介绍

滚动轴承工作温度的介绍(一)滚动轴承根据其材质选用和热处理工艺以及使用工作时的润滑条件,在产品设计阶段和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中其工作温度即已给定。具体情况如下: 一.材质选用 1.通用轴承在正常工作温度下(室温)可按照国家标准GB/T18254-2002《高碳铬轴承钢》选材。 2.高温轴承工作温度超过300℃以上可按照YB688-2000《高温轴承钢 Cr4 M O4V技术条件》选材。 3.低温轴承(工作温度低于-60℃以下的轴承),常用不锈轴承钢9Cr18、9Cr18Mo材料制造,可按照GB/T3086-1982《高碳铬不锈轴承钢技术条件》选材,也可选用铍青铜、陶瓷等材料制造。二.热处理工艺 1.通用轴承选用高碳铬轴承钢时,其热处理工艺按照国家机械行业标准JB/T1255-2001《高碳铬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进行。 2.高温轴承工作温度高于300℃时可按JB/T2850-1993《Cr4M O4V 高温轴承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处理后,予以应用。 3.低温轴承,可按JB/T1460-2002《高碳铬不锈钢滚动轴承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处理后,予以应用。 三.滚动轴承工作温度 1.通用轴承选用高碳铬轴承钢并按上述热处理工艺加工后滚动轴

承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室温)的工作温度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即通过寿命和可靠性试验及评定后,即可按此予以控制。 a. 试验规定见JB/T50013-2000《滚动轴承寿命及可靠性试验规程》中第5条试验条件,第5.4项:轴承外圈温度脂润滑时,不允许超过80℃;油润滑时,不允许超过95℃。 b. 试验及评定见GB/T24607-2009《滚动轴承寿命与可靠性试验及评定》国家标准第6条试验条件,第6.2项:循环油润滑时,轴承外圈温度一般不应超过95℃;脂润滑时,轴承外圈温度一般不应超过80℃。 2. 高温条件下轴承工作温度: a. 滚动轴承选用高碳铬轴承钢,工作温度在150℃~350℃之间,按照JB/T2974标准,当工作温度在150℃~350℃之间时,在轴承型号后缀可分别标注S0~S4予以表示。 b. 滚动轴承选用高温轴承钢,其工作温度可达300℃以上,具体工作温度依据工作条件另行给定。 3.低温轴承工作温度: 滚动轴承选用高碳铬不锈轴承钢,其工作温度低于零下60℃以下,具体工作温度依据工作条件另行给定。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及答案,推荐文档

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的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1. 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有_轨迹法_、成形法、_展成法_。 2. 主轴回转作纯径向跳动及漂移时,所镗出的孔是_椭圆__形。 3. 零件的加工质量包括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__。 4. 表面残余_拉_ (拉或压)应力会加剧疲劳裂纹的扩展。 5. 车削加工时,进给量增加会使表面粗糙度_变大_。 6. 切削液的作用有冷却、_润滑一、清洗及防锈等作用。 7. 在受迫振动中,当外激励频率近似等于系统频率时,会发生_共振_现象 8. 刀具静止参考系的建立是以切削运动为依据,其假定的工作条件包括假定运动条件和假定安装条件。 9. 磨削加工的实质是磨粒对工件进行_刻划一_、__滑擦(摩擦抛光)和切削三种 作用的综合过程。 10. 产品装配工艺中对“三化”程度要求是指结构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 11. 尺寸链的特征是—关联性和_封闭性_。 12. 零件光整加工的通常方法有—珩磨_、研磨、超精加工及_抛光_等方法。 13.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实际上就是指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 的工艺文件 14. 工艺过程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生产对象形状、尺寸、相对 位置、及性质的过程。 15. 零件的几何精度、表面质量、物理机械性能是评定机器零件质量的主17.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主要加工方法的原理误差、制造和磨损所产生的 机床几何误差和传动误差,调整误差、工件的安装误差、刀具、夹具和量具由于的制造误差与磨损引起。 18. 轴类零件加工中常用两端中心孔作为统一的定位基准。 19. 零件的加工误差指越小(大) _____________ ,加工精度就越高(低) 。 20. 粗加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高的生产率。 21.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包括加工方法的原理误差、制造和磨损所产生的机 床几何误差和传动误差,调整误差、刀具、夹具和量具的制造误差、工件 的安装误差。 22. 精加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各主要表面达到图纸规定的质量要求。 23. 零件的加工误差值越_______ 小(大)__________________ ,加工精度就越高 (低)。 24机械产品的质量可以概括为_实用性______ 、可靠性和_经济性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25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试切法、_定尺寸刀具法_、_调整法 _____________ 、自动获得尺寸法。 加工经济精度是指在正常的加工条件下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填空 26. 27 28 29 毛坯要指标。30表面残余拉应力会加剧(加剧或减缓)疲劳裂纹的扩展。

机械制造工艺学考试题库

现代制造工艺学 一.名词解释 1.生产纲领:计划期,包括备品率和废品率在的产量称为生产纲领。2.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 3.加工余量:毛坯尺寸与零件设计尺寸之差称为加工总余量。 4.六点定位原理:用来限制工件自由度的固定点称为定位支承点。用适当分布的六个支承点限制工件六个自由度的法则称为六点定位原理(六点定则)。 5.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对机械产品中的零件采用各种加工方法,直接用于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以及力学物理性能,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全部劳动过程。 6.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欠定位、过定位 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被完全限制的定位。 不完全定位:允许少于六点(1-5点)的定位。 欠定位:工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未被限制的定位。 过定位:工件一个自由度被两个或以上支承点重复限制的定位。 7.加工精度、加工误差: 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表面间的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加工误差: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表面间的相互位置)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 8.误差复映:当车削具有圆度误差的毛坯时,由于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变化而使工件产生相应的圆度误差,这种现象叫做误差复映。 9.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轮廓是加工表面的微观几何轮廓,其波长与波高比值一般小于50. 10.冷作硬化: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塑性变形,使晶格扭曲、畸变,晶粒间产生滑移,晶粒被拉长,这些都会使表面层金属的硬度增加,统称为冷作硬化(或称为强化)。 11.工艺系统刚度:工艺系统抵抗变形的能力。 12.工序能力: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时,加工误差正常波动的幅度。 。 13.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几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14.安装:在一个工序中需要对工件进行几次装夹,则每次装夹下完成的

轴承套圈加工工艺介绍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滚动轴承一般由外圈、内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按滚动体的形状,滚动轴承分为球轴承和滚子轴承两大类。 虽然滚动轴承类型众多,其结构型式、公差等级、材料选用、加工方法存在差异,但其基本制造过程类似,下面小编简单介绍下轴承零件的加工工艺: 轴承制造工艺顺序 (1)轴承零件制造-轴承零件检查-轴承零件退磁、清洗、防锈—轴承装配-轴承成品检查—轴承成品退磁、清洗-轴承成品涂油包装斗成品入库。 (2)套圈是滚动轴承的重要零件,由于滚动轴承的品种繁多,使得不同类型轴承的套圈尺寸、结构、制造使用的设备、工艺方法等各不相同。又由于套圈加工工序多、工艺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因此套圈的加工质量对轴承的精度、使用寿命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轴承套圈工艺顺序

套圈制造的原材料为圆柱形棒料或管料,目前根据成型工艺不同,滚动轴承套圈一般有以下几种制造过程。 (1)棒料:下料-锻造-退火(或正火)-车削(冷压成型)-热处理淬、回火-磨削-零件检查-退磁、清洗-提交装配。 (2)棒料、管料:下料-冷辗成型-热处理淬、回火-磨削-零件检查-退磁、清洗-提交装配。 (3)管料:下料-车削成型-热处理淬、回火-磨削-零件检查-退磁、清洗-提交装配 (4)棒料:下料-冷(温)挤压成型-车削-热处理淬、回火-磨削-零件检查-退磁、清洗-提交装配 套圈成型方法 目前在套圈加工中成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锻造成型、车削成型、冷辗扩成型和冷(温)挤压成型。

(1)锻造成型通过锻造加工可以消除金属内在缺陷,改善金属组织使金属流线分布合理,金属紧密度好。锻造成型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轴承成型加工中,常见的锻造成型方法有:热锻加工、冷锻加工、温锻加工。 (2)冲压成型工艺是一种能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金属组织致密性,保持金属流线性的先进工艺方法,它是一种无屑加工方法。采用冲压工艺和锻造成型工艺时,产品的精度除了受设备精度影响外,还要受成型模具精度的影响。 (3)传统的车削成型技术是使用专用车床,采用集中工序法完成成型加工。一些外形复杂、精度要求高的产品正越来越多地采用数控车削成型技术。 轴承加工油的选用 轴承配件除在使用热锻工艺时通常都会根据工艺的不同选用适合的金属加工油以提高工件精度和加工效率。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加工套类零件的定位基准是( D )。 A.端面 B.外圆 C.内孔 D.外圆或内孔 2. 磨刀、调刀、切屑、加油属于单位时间哪部分。( C ) A.基本 B.辅助 C.服务 D.休息 3. 车床主轴轴颈和锥孔的同轴度要求很高,常采用( B )来保证。 A.基准重合 B.互为基准 C.自为基础 D.基准统一 4. 平键连接中,传递转矩是依靠键与键槽的( C )。 A.上、下平面 B.两端面 C.两侧面 D.两侧面与底面 5. 常用的光整加工的方法中只能减少表面粗糙度的是( C )。 A.研磨 B.高光洁度磨削 C.超精加工 D.珩磨 6. 轴类零件加工时最常用的定位基准是( C )。 A.端面 B.外圆面 C.中心孔 D.端面和外圆面 7. 轴类零件定位用的顶尖孔是属于( A )。 A.精基准 B.粗基准 C.互为基准 D.自为基准 8. 定位消除的自由度少于六个,但满足加工精度要求的定位称为( B )。 A.完全定位 B.不完全定位 C.过定位 D.欠定位 9. 试指出下列刀具中,哪些刀具的制造误差不会直接影响加工精度( B )。 A.齿轮滚刀 B.外圆车刀 C.成形铣刀 D.键槽铣刀 10. 车削时,车刀刀尖运动轨迹若平行于工件轴线,则不为(C )。 A.车外圆 B.车螺纹 C.车圆锥面 D. 车孔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 铰孔可以提高孔的尺寸精度、减小孔表面粗糙度,还可以对原孔的偏斜进 行修正。(错) 12. 所有零件在制定工艺过程时都应划分加工阶段。(错) 13. 钻出的孔一般应经扩孔或半精镗等半精加工,才能进行铰孔。(对) 14.拉孔前工件须先制出预制孔。(对) 15.不完全定位消除的自由度少于六个,没有满足加工精度要求。(错) 16. 同种磨料制成的各种砂轮,其硬度相同。(错)

(新)机械制造工艺学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精)

大学学年第二学期 《机械制造工艺学》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或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或同时对几个工件 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尺寸链:相互联系,按一定顺序首尾相接和尺寸封闭图形。 .基准: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过定位:几个定位支撑点重复限制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 .形状精度:加工后零件各表面的实际形状与表面理想形状之间的附和精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小题,每空分,共分) .牛头刨床的主运动是(刨刀)的直线往复移动,进给运动是(工件)的间歇移 动。 .工时定额是完成某一(零件)或(工序)所规定的时间。 .刨削和插削都是(间断)切削,刀具易受到(冲击),因此(切削速度)不宜 太高。 .电火花加工是在一定的(介质)中,通过(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之间的(脉冲放电)的电蚀作用,对工作进行加工的方法。 .切削用量是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和()的总称。 .装夹是工件在加工前,使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获得(正确而固定位置)的过程,它包括(定位)和(夹紧)两部分内容。 .零件的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相互位置)三个方面。 三、不定项选择(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车床主轴的纯轴向窜动对(、)加工有影响。 、车销内外圆、车销端面车销螺纹 .制定零件工艺过程时,首先研究和确定的基准是() 、设计基准、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 .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基准叫做(、) 、设计基准、工艺基准、装配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 .车床主轴轴颈和锥孔的同轴度要求很高,常采用()来保证 、基准重合、互为基准、自为基础、基准统一 .机械加工中直接改变工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性能使之变成所需零件的过程为 () 、生产过程、工艺过程、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受迫振动系统在共振区消振最有效的措施使() 增大系统刚度;增大系统阻尼;增大系统质量 .用()来限制六个自由度,称为()。更具加工要求,只需要少于()的定 位,称为()定位 六个支撑点;具有独立定位作用的六个支撑点;完全;不完全;欠定位.零件装夹中由于()基准和()基准不重合而产生的加工误差,称为基准不重 合误差。 设计(或工序);工艺;测量;装配;定位

滚动轴承的材料

滚动轴承的材料——轴承套圈与滚动体之钢材料 整体淬硬轴承钢 最常用的整体淬硬轴承钢是一种碳铬钢,按照ISO 683-17:1999,含有大约1%碳和1,5%铬。如今,碳铬钢是最老的和研究最多的钢材之一;由于对延长轴承使用寿命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这种轴承钢提供制造与应用性能之间的最佳平衡。这种钢材通常经过马氏体或贝氏体热处理,在此过程中被淬硬到58至65 HRC的范围。 在过去几年里,工艺发展实现了更严格的清洁规范,SKF轴承钢的密度和质量有重要的突破。氧和有害的非金属夹杂物的减少显著改善了轴承钢的特性——这是制造SKF Explorer 级轴承所用的钢材。 感应淬火轴承钢 表面感应淬火提供有选择地淬硬部件滚道而部件的其余部分则不受淬火过程的影响的可能性。钢材等级和表面感应淬火前所用的制造工艺决定不受淬火影响部分的特性,这就是说可以将各种特性混合在一个部件中。 举例来说,一个带法兰的轮毂轴承组件(HBU),其未淬硬法兰的设计特性是抗结构疲劳,而滚道的设计目的是抗滚动接触疲劳。 表面淬硬轴承钢 按照ISO 683-17:1999含有大约0,15%碳的铬镍与锰铬合金钢是SKF滚动轴承最常用的表面淬硬钢材。 在有高张力过盈配合与高冲击负荷的应用场合,建议使用带有渗碳套圈和/或滚动体的轴承。 不锈轴承钢 最常用于SKF轴承套圈和滚动部件的不锈钢是高铬钢X65Cr14根据ISO 683-17:2000和高铬钢X105CrMo17根据EN 10088-1:1995。 应当注意,对于某些用途,耐腐蚀涂层可能是替代不锈钢的极好材料。要了解可替代涂层的进一步情况,请向SKF应用工程服务部门咨询。 高温轴承钢 用整体淬硬钢和表面淬硬钢制造的标准轴承,视轴承类型而定,建议的最高工作温度在摄氏120至200度之间不等。最高工作温度与制造元件所用的热处理工艺直接有关。 对于高达摄氏250度的工作温度,可以采用特殊热处理(稳定)工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到轴承的承载能力会降低。 对于在高温(高于摄氏250度)下长期运行的轴承,应当使用符合ISO 683-17:1999标准的80MoCrV42-16等高合金钢,因为这种钢材即使在极端温度条件下都能保持其硬度和轴承良好性能。 要想了解有关高温轴承钢的进一步情况,请跟SKF应用工程服务部门联系。 陶瓷材料 常用于SKF轴承套圈和滚动体的陶瓷材料是轴承级的氮化硅材料。它是由位于玻璃相基中的贝塔氮化硅细长晶粒构成。它为滚动轴承提供极佳的特性,例如高硬度、低密度、低热膨胀率、高电阻率、低介电常数以及不受磁场影响等。

2017年最全《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

2017年最全《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 名词解释: 1生产过程:将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变成品的全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2工艺过程: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等,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3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工件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4工位: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内容,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于刀具或设备的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称为工位 5工步:在加工表面和加工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称为一个工步。 6走刀:刀具对工件每切削一次就称为一次走刀 7生产纲领:机器产品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称为该产品的生产纲领 8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 9六点定位原理:采用6个按照一定规则布置的约束点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实现完全定位,称之为六点定位原理。 10工件的实际定位:在实际定位中,通常用接触面积很小的支撑钉作为约束点。 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被完全限制称为完全定位。 1、不完全定位:工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仅限制了1~5个自由度。 过定位:工件定位时,一个自由度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约束点所限制,称为过定位。 12欠定位:在加工时根据被加工面的尺寸、形状和位置要求,应限制的自由度未被限制,即约束点不足,这样的情况称为欠定位 13基准:是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元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14定位基准:在加工时用于工件定位的基准。可分为粗基准和精基准。 15设计基准:设计者在设计零件时,根据零件在装配结构中的装配关系和零件本身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确定标注尺寸的起始位置,这些起始位置可以是点、线、或面,称之为设计基准、 16测量基准:工件测量时所用的基准。 17机械加工精度: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18工艺系统:指在机械加工时,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19原始误差:工艺系统的误差称为原始误差。 20加工误差:指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几何参数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 21原理误差:即在加工中采用了近似的加工运动、近似的刀具轮廓和近似的加工方法而产生的原始误差。 22主轴回转误差:主轴实际回转轴线对其理想回转轴线的漂移。 23导轨导向误差:指机床导轨副的运动件实际运动方向与理想运动方向之间的偏差值。 24传动链传动误差: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 25误差敏感方向:指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那个方向称为误差敏感方向。 26刚度:工艺系统受外力作用后抵抗变形的能力 27误差复映:由毛坯加工余量和材料硬度的变化引起切削力和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变化,因而产生工件的尺寸、形状误差的现象 28系统误差: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或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统称为系统误差。 29随机误差: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性的,称随机误差 30表面质量:零件加工后的表面层状态 31加工经济精度:指在正常加工条件下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32工序分散——即将工件的加工,分散在较多的工序内完成。 33工序集中——即将工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内完成。 34加工余量:加工时从零件表面切除金属层的厚度 35工艺尺寸链:在工艺过程中,由同一零件上的与工艺相关的尺寸所形成的尺寸链。 36时间定额: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需消耗的时间。 37机器装配:按照设计的技术要求实现机械零件或部件的连接,把机械零件或部件组合成机器。 填空 1.工艺过程的组成:工序、工位、工步、走刀、安装 2.生产类型分为:单件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批大量生产 3.工件的安装与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试切、调整、定尺寸刀具、自动控制 4.影响精度的因素:装夹、调整、加工, 影响加工精度因素:工艺系统几何精度、工艺系统受力 变形、工艺系统热变形 5.影响刚度因素:联接表面间的接触变形、零件间摩擦力的影响、接合面的间隙、薄弱零件本身的变形 6.工艺系统热变形产生的误差:1、工件热变形2、刀具热

机械制造工艺学考试题库定稿版

机械制造工艺学考试题 库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现代制造工艺学 一.名词解释 1.生产纲领:计划期内,包括备品率和废品率在内的产量称为生产纲领。2.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 3.加工余量:毛坯尺寸与零件设计尺寸之差称为加工总余量。 4.六点定位原理:用来限制工件自由度的固定点称为定位支承点。用适当分布的六个支承点限制工件六个自由度的法则称为六点定位原理(六点定则)。 5.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对机械产品中的零件采用各种加工方法,直接用于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以及力学物理性能,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全部劳动过程。 6.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欠定位、过定位 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被完全限制的定位。 不完全定位:允许少于六点(1-5点)的定位。

欠定位:工件应限制的自由度未被限制的定位。 过定位:工件一个自由度被两个或以上支承点重复限制的定位。 7.加工精度、加工误差: 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表面间的相互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加工误差: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表面间的相互位置)对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 8.误差复映:当车削具有圆度误差的毛坯时,由于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变化而使工件产生相应的圆度误差,这种现象叫做误差复映。 9.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轮廓是加工表面的微观几何轮廓,其波长与波高比值一般小于50. 10.冷作硬化: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塑性变形,使晶格扭曲、畸变,晶粒间产生滑移,晶粒被拉长,这些都会使表面层金属的硬度增加,统称为冷作硬化(或称为强化)。 11.工艺系统刚度:工艺系统抵抗变形的能力。

滚动轴承套圈加工工艺

滚动轴承(深沟球轴承)套圈的热处理工艺一.选择零件

二.零件的服役条件及性能要求 滚动轴承的机械及工作环境千差万别,套圈要在拉伸、冲击、压缩、剪切、弯曲等交变复杂应力状态下长期工作。一般情况下,套圈的主要破坏形式是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剥落以及摩擦磨损,裂纹压痕锈蚀。所以,这就要求套圈具有高的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较少的摩擦磨损,良好的尺寸精度及稳定性和较长的接触疲劳寿命。 综上所诉,要求套圈要有1)高的接触疲劳强度2)高的耐磨性3)高的弹性极限4)适宜的硬度5)一定的韧性6)良好的尺寸稳定性7)良好的防锈能力8)良好的工艺性能 三.材料选择 套圈的材料选择一般有6种GCr4 ,GCr15 ,GCr15SiMn ,GCr15SiMo ,GCr18Mo 在这里我们选用的是GCr15,因为我们此次制造的是小尺寸套圈,GCr15SiMn和℃℃GCr15SiMo一般是用来制造壁厚的大轴承的套圈。GCr15SiMn一般用来制造壁厚在15mm~35mm的轴承的套圈。GCr15SiMo一般用来制造壁厚大于35mm的大型和特大型轴承的套圈。GCr4是限制淬透性轴承钢,各方面性能较好。GCr18Mo的淬透性比较高

,性能优越,但价格较高。GCr15是高碳铬轴承钢的代表钢种,综合性能良好,淬火和回火后具有高而均匀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能和高的接触疲劳寿命,热加工变形性能和削切加工性能均良好,但焊接性差,对白点形成较敏感,有回火脆性倾向,价格相对便宜。 四.加工工艺 棒料→锻制→正火→球化退火→车削加工→去应力退火→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粗磨→补加回火→精磨→成品 1.正火 正火的目的 (1)消除网状碳化物及线条状组织 (2)返修退火的不合格品 (3)为满足特殊性能的需要 (4)为退火做组织准备 加热温度 正火加热温度主要依据正火目的和正火前组织状态来决定。此处正火主要是为了消除或减少粗大网状碳化物,所以正火温度选在930~950℃之间。如果一次正火不能消除粗大网状碳化物,可以以相同温度二次正火。 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在40min~60min 冷却速度 正火冷却过程中如果冷却速度过慢非但不能改善组织,还会再次析出网状碳化物;冷却速度过大,将会出现大量马氏体组织及裂纹。所以本材料正火冷却速不应该小于50℃/min。 冷却方法 (1)分散空冷 (2)强制吹风 (3)喷雾冷却 (4)乳化液中(70~100℃)或油中循环冷却 (5)70~80℃水中冷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