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监测招标公告

福田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监测招标公告
福田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监测招标公告

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监测项目

招标需求(报批稿)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部,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68公顷。本次招标内容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的生态资源监测项目,包括植物多样性监测、鸟类多样性及动态监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昆虫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浮游生物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水环境监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一个年度的监测周期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按照4月份(春)、7月份(夏)、10月份(秋)、1月份(冬季)进行监测,所有6个监测项目同步进行;

2、保护区内设置4处永久监测样地,大小为50m * 100m:分别是沙嘴码头S、凤塘河口F、观鸟亭G及基围鱼塘Y(详见下图)。所有6个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必须包括但不限于这4处永久监测样地。

二、项目内容

(一)植物多样性及生长状况监测

(1)样带的监测主要从群落结构、外来种入侵(特别观察海桑、无瓣海桑的扩散)、植被变化等宏观方面开展。其中沙嘴码头S天然红树林群落固定样地继续进行监测;观鸟亭G对植物海桑林、无

瓣海桑林及其混交林生长调查与监测;凤塘河口F(重点监测小岛样地)、基围鱼塘Y(红树植物、基围植被及湿地植物)。

(2)对主要乡土红树植物群落秋茄群落、木榄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群落进行生长调查与监测,对外来红树植物海桑及无瓣海桑群落进行生长调查与扩散监测。

(3)对海桑及无瓣海桑人工林、秋茄人工林、白骨壤天然林进行凋落物按月收集;

(4)对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沿岸带进行每年一次的植被调查,记录各植被类型和斑块,记录各主要种群。

(二)鸟类多样性及动态监测

(1)福田红树林鸟类调查与监测,监测点共7个,分别为深圳湾公园东观光道东侧水域(SZWD)、东观光道南侧水域(SZWN)、凤塘河口(FTHK)、沙嘴鱼塘(SZYT)、观鸟屋对面基围鱼塘(GYT)、凤塘河口西侧基围鱼塘(XYT)、避风塘东侧基围鱼塘(DYT)及深圳河口(SZHK);

(2)黑脸琵鹭数量及栖息地专项调查;

(三)昆虫多样性监测及虫害预警

(1)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进行周年季度昆虫生态状况监测,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分析;

(2)对白骨壤进行虫害监测及提供防治技术指导,对其它主要红树植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提出建议和指导意见;

(3)对保护区内其他虫害特别是红火蚁进行监测及提供防治技术

指导。

(四)底栖动物监测

(1)在观鸟亭(G)、凤塘河口(F)、沙嘴码头(S)红树林区及其附近滩涂和基围鱼塘(Y)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状况监测,并与往年数据比较。

(2)在上述红树林区及滩涂对鸟类主要摄食种类羽须鳃沙蚕、腺带刺沙蚕以及耐污种小头虫进行调查与监测。

(3)监测大型底栖动物常见种莫顿长尾虾、奇异稚齿虫等的分布状况。

(五)浮游生物监测

(1)保护区内进行周年季度水体浮游生物生态状况监测,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分析;

(2)对保护区内的赤潮进行监测预警,并分析发生原因,为保护区提供管理建议及应对方法。

(六)水环境监测

(1)于2015年4、7、10月和2016年1月分四期,分别取高潮和低潮时水样各一次,分析水质情况(基围鱼塘每期只取一次)。(2)水质监测项目:①理化指标:盐度、浊度、氧化还原电势、电导率、pH值、溶解氧;②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指标:总氮、氨氮、硝酸盐氮、总磷、可溶磷、COD、BOD;③微生物污染指标:大肠菌群总数、致病性肠道菌数;④重金属污染物:Cd、Pb、Ni、Cr 和As。

(3)对红树林林区和海滩区域的沉积物的沉积速度进行年度测定。

三、服务质量要求

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监测的6个子项必须按照各自的行业规范同步进行,项目承担单位每次同步调查,须及时将监测数据录入保护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并于同步调查结束1个月内提交1份调查简报,12月份之前需要提交1份福田红树林年度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报告(内容包括评估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详细分析福田红树林面临的威胁,提出福田红树林生态恢复或者管理的建议等),必须通过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的专家测评验收会,项目结题时需要提交1份项目总结报告和6份子项调查报告。

(一)植物多样性及生长状况监测

(1)对优势种群的监测在每年7月、次年1月进行。在所设置的永久样地内,对每个群落中的主要种群进行每木调查,主要测定数量、胸径、树高的变化,充分掌握主要红树群落的生态动态变化情况;

(2)对主要红树群落的凋落物的收集,每年按12个月,每月按2次进行,收集、烘干、称量,分析凋落物月变化情况;

(3)每年10月沿红树林外岸进行植被调查,记录各植被类型和斑块,记录各主要种群。

(4)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本用于开展科普教育。

(二)鸟类多样性及动态监测

(1)福田红树林鸟类调查与监测要求秋冬春时段(10月到4月)

每月调查2次,共14次,夏秋时段(5月到9月)每月调查1次,共5次,合共19次;

(2)黑脸琵鹭调查与监测要求秋冬春时段(10月到4月)每月调查3次,共21次,1月份增加一次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共22次;

(3)每次调查需要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地点及生境等数据。

(三)昆虫多样性监测及虫害预警

(1)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范围内昆虫资源调查与监测,建立数据库;(2)白骨壤虫害监测及提供防控技术指导;

(3)其它红树植物虫害监测及防控技术指导;

(4)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本用于开展科普教育。

(四)底栖动物监测

(1)通过对大型底栖动物调查,主要测定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鲜重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污染指数的变化,充分掌握底栖动物及其优势种的生态动态变化情况,建立数据库;

(2)运用生物指数评价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和环境状况。

(3)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本用于开展科普教育。

(五)浮游生物监测

(1)对水体浮游生物进行调查。通过对水体浮游生物的监测,获得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丰度分布(时间,空间)及季节变化,建立数据库;

(2)对保护区内的赤潮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并分析发生原因,为保护区提供管理建议及应对方法。

(3)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本用于开展科普教育。

(六)水环境监测

参照国家海洋局编《海水监测规范》及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标准编号:HY/T 081-2005 ,建立数据库。

对永久样地的红树林林区内和海滩面的沉积物沉积速度,按每年1月、4月、7月、10月进行,测定分析海滩面的变化情况等。

四、人员要求

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监测项目中标单位需要自行配备野外调查实验员2名,负责野外调查、下海取样、基线监测、数据录入传送及样地管理维护等工作,每次同步调查各子项必须安排不少于1名工作人员参加。

五、投资估算

福田红树林生态环境监测项目总经费为350000.00元。

六、资质要求

具有相关专业的正规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项目负责人具有生态、生物或者林业正高职称,有3年及以上从事红树林生态监测或者红树林科学研究的经验,每个子项的负责人具有相关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

七、注意事项

该项目服务地点为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

注意事项为:

1. 红树林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不得惊扰和破坏动植物,禁止破坏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进场人员需严格遵守保护区管理规定,中标单位须按照规定办理保护区通行证,并且服从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的管理;

2.福田红树林为边防管理范围,进场人员需按规定办理边防施工作业许可证,并遵守边防相关规定;

3. 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必须至少2人一组同行,并携带可靠通讯设备;

4.所有采样工具及仪器设备,包括船只、车辆等,均由中标单位自行解决;

5.所有监测工作人员均统一服饰,佩戴工作证。

6.由于监测服务周期同财政周期不同步,中标单位需支付原监测单位2015年度1-3月份的监测服务费用7万元,同理,如果将来更换服务单位,则由新的中标单位支付中标单位当年1-3月份的监测服务费用7万元。

7.利用监测数据发表文章必须事先征得保护区的许可。

8.本合同期限可以延续3年,由保护区管理局视中标单位服务质量确定是否续签合同。

9. 专家测评验收会由保护区组织,专家人数为3名,相关费用由中标单位承担。

10.其他未尽事宜,应标单位可在现场踏勘时与采购人交流。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5年3月

投标人资质要求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监测项目招标需求(报批稿)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部,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68公顷。本次招标内容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的生态资源监测项目,包括植物多样性监测、鸟类多样性及动态监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昆虫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浮游生物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水环境监测。一、项目基本情况1、一个年度的监测周期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按照4月份(春)、7月份(夏)、10月份(秋)、1月份(冬季)进行监测,所有6个监测项目同步进行;2、保护区内设置4处永久监测样地,大小为50m * 100m:分别是沙嘴码头S、凤塘河口F、观鸟亭G 及基围鱼塘Y(详见下图)。所有6个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必须包括但不限于这4处永久监测样地。

服务类清单

序号

采购

计划

编号

需求

内容

数量

单位

备注

财政

预算

限额

(元)

1 PLAN-2015-090037-000004

生物

与 1.0 项 350000.0

生态环境监测

具体技术要求

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监测项目

招标需求(报批稿)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部,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68公顷。本次招标内容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的生态资源监测项目,包括植物多样性监测、鸟类多样性及动态监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昆虫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浮游生物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水环境监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一个年度的监测周期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按照4月份(春)、7月份(夏)、10月份(秋)、1月份(冬季)进行监测,所有6个监测项目同步进行;

2、保护区内设置4处永久监测样地,大小为50m * 100m:分别是沙嘴码头S、凤塘河口F、观鸟亭G 及基围鱼塘Y(详见下图)。所有6个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必须包括但不限于这4处永久监测样地。

二、项目内容

(一)植物多样性及生长状况监测

(1)样带的监测主要从群落结构、外来种入侵(特别观察海桑、无瓣海桑的扩散)、植被变化等宏观方面开展。其中沙嘴码头S天然红树林群落固定样地继续进行监测;观鸟亭G对植物海桑林、无瓣海桑林及其混交林生长调查与监测;凤塘河口F(重点监测小岛样地)、基围鱼塘Y(红树植物、基围植被及湿地植物)。

(2)对主要乡土红树植物群落秋茄群落、木榄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群落进行生长调查与监测,对外来红树植物海桑及无瓣海桑群落进行生长调查与扩散监测。

(3)对海桑及无瓣海桑人工林、秋茄人工林、白骨壤天然林进行凋落物按月收集;

(4)对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沿岸带进行每年一次的植被调查,记录各植被类型和斑块,记录各主要种群。

(二)鸟类多样性及动态监测

(1)福田红树林鸟类调查与监测,监测点共7个,分别为深圳湾公园东观光道东侧水域(SZWD)、东观光道南侧水域(SZWN)、凤塘河口(FTHK)、沙嘴鱼塘(SZYT)、观鸟屋对面基围鱼塘(GYT)、凤塘河口西侧基围鱼塘(XYT)、避风塘东侧基围鱼塘(DYT)及深圳河口(SZHK);

(2)黑脸琵鹭数量及栖息地专项调查;

(三)昆虫多样性监测及虫害预警

(1)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进行周年季度昆虫生态状况监测,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分析;

(2)对白骨壤进行虫害监测及提供防治技术指导,对其它主要红树植物虫害监测与防控工作提出建议和指导意见;

(3)对保护区内其他虫害特别是红火蚁进行监测及提供防治技术指导。

(四)底栖动物监测

(1)在观鸟亭(G)、凤塘河口(F)、沙嘴码头(S)红树林区及其附近滩涂和基围鱼塘(Y)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状况监测,并与往年数据比较。(2)在上述红树林区及滩涂对鸟类主要摄食种类羽须鳃沙蚕、腺带刺沙蚕以及耐污种小头虫进行调查

与监测。

(3)监测大型底栖动物常见种莫顿长尾虾、奇异稚齿虫等的分布状况。

(五)浮游生物监测

(1)保护区内进行周年季度水体浮游生物生态状况监测,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分析;

(2)对保护区内的赤潮进行监测预警,并分析发生原因,为保护区提供管理建议及应对方法。

(六)水环境监测

(1)于2015年4、7、10月和2016年1月分四期,分别取高潮和低潮时水样各一次,分析水质情况(基围鱼塘每期只取一次)。

(2)水质监测项目:①理化指标:盐度、浊度、氧化还原电势、电导率、pH值、溶解氧;②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指标:总氮、氨氮、硝酸盐氮、总磷、可溶磷、COD、BOD;③微生物污染指标:大肠菌群总数、致病性肠道菌数;④重金属污染物:Cd、Pb、Ni、Cr和As。

(3)对红树林林区和海滩区域的沉积物的沉积速度进行年度测定。

三、服务质量要求

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监测的6个子项必须按照各自

的行业规范同步进行,项目承担单位每次同步调查,须及时将监测数据录入保护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并于同步调查结束1个月内提交1份调查简报,12月份之前需要提交1份福田红树林年度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报告(内容包括评估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详细分析福田红树林面临的威胁,提出福田红树林生态恢复或者管理的建议等),必须通过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的专家测评验收会,项目结题时需要提交1份项目总结报告和6份子项调查报告。(一)植物多样性及生长状况监测

(1)对优势种群的监测在每年7月、次年1月进行。在所设置的永久样地内,对每个群落中的主要种群进行每木调查,主要测定数量、胸径、树高的变化,充分掌握主要红树群落的生态动态变化情况;(2)对主要红树群落的凋落物的收集,每年按12个月,每月按2次进行,收集、烘干、称量,分析凋落物月变化情况;

(3)每年10月沿红树林外岸进行植被调查,记录各植被类型和斑块,记录各主要种群。

(4)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本用于开展科普教育。(二)鸟类多样性及动态监测

(1)福田红树林鸟类调查与监测要求秋冬春时段

(10月到4月)每月调查2次,共14次,夏秋时段(5月到9月)每月调查1次,共5次,合共19次;

(2)黑脸琵鹭调查与监测要求秋冬春时段(10月到4月)每月调查3次,共21次,1月份增加一次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共22次;

(3)每次调查需要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地点及生境等数据。

(三)昆虫多样性监测及虫害预警

(1)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范围内昆虫资源调查与监测,建立数据库;

(2)白骨壤虫害监测及提供防控技术指导;(3)其它红树植物虫害监测及防控技术指导;(4)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本用于开展科普教育。(四)底栖动物监测

(1)通过对大型底栖动物调查,主要测定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鲜重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污染指数的变化,充分掌握底栖动物及其优势种的生态动态变化情况,建立数据库;

(2)运用生物指数评价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和环境状况。

(3)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本用于开展科普教育。

(五)浮游生物监测

(1)对水体浮游生物进行调查。通过对水体浮游生物的监测,获得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丰度分布(时间,空间)及季节变化,建立数据库;

(2)对保护区内的赤潮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并分析发生原因,为保护区提供管理建议及应对方法。(3)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本用于开展科普教育。(六)水环境监测

参照国家海洋局编《海水监测规范》及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标准编号:HY/T 081-2005 ,建立数据库。

对永久样地的红树林林区内和海滩面的沉积物沉积速度,按每年1月、4月、7月、10月进行,测定分析海滩面的变化情况等。

四、人员要求

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监测项目中标单位需要自行配备野外调查实验员2名,负责野外调查、下海取样、基线监测、数据录入传送及样地管理维护等工作,每次同步调查各子项必须安排不少于1名工作人员参加。

五、投资估算

福田红树林生态环境监测项目总经费为350000.00元。

六、资质要求

具有相关专业的正规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项目负责人具有生态、生物或者林业正高职称,有3年及以上从事红树林生态监测或者红树林科学研究的经验,每个子项的负责人具有相关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

七、注意事项

该项目服务地点为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注意事项为:

1. 红树林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不得惊扰和破坏动植物,禁止破坏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进场人员需严格遵守保护区管理规定,中标单位须按照规定办理保护区通行证,并且服从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的管理;

2.福田红树林为边防管理范围,进场人员需按规定办理边防施工作业许可证,并遵守边防相关规定;

3. 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必须至少2人一组同行,并携带可靠通讯设备;

4.所有采样工具及仪器设备,包括船只、车辆等,均由中标单位自行解决;

5.所有监测工作人员均统一服饰,佩戴工作证。

6.由于监测服务周期同财政周期不同步,中标单位需支付原监测单位2015年度1-3月份的监测服务费用7万元,同理,如果将来更换服务单位,则由新的中标单位支付中标单位当年1-3月份的监测服务费用7万元。

7.利用监测数据发表文章必须事先征得保护区的许可。

8.本合同期限可以延续3年,由保护区管理局视中标单位服务质量确定是否续签合同。

9. 专家测评验收会由保护区组织,专家人数为3名,相关费用由中标单位承担。

10.其他未尽事宜,应标单位可在现场踏勘时与采购人交流。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15年3月

商务需求

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监测项目

招标需求(报批稿)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部,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

积约368公顷。本次招标内容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的生态资源监测项目,包括植物多样性监测、鸟类多样性及动态监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昆虫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浮游生物多样性及动态监测、水环境监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一个年度的监测周期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按照4月份(春)、7月份(夏)、10月份(秋)、1月份(冬季)进行监测,所有6个监测项目同步进行;

2、保护区内设置4处永久监测样地,大小为50m * 100m:分别是沙嘴码头S、凤塘河口F、观鸟亭G 及基围鱼塘Y(详见下图)。所有6个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必须包括但不限于这4处永久监测样地。

二、项目内容

(一)植物多样性及生长状况监测

(1)样带的监测主要从群落结构、外来种入侵(特别观察海桑、无瓣海桑的扩散)、植被变化等宏观方面开展。其中沙嘴码头S天然红树林群落固定样地继续进行监测;观鸟亭G对植物海桑林、无瓣海桑林及其混交林生长调查与监测;凤塘河口F(重点监测小岛样地)、基围鱼塘Y(红树植物、基围植被

及湿地植物)。

(2)对主要乡土红树植物群落秋茄群落、木榄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群落进行生长调查与监测,对外来红树植物海桑及无瓣海桑群落进行生长调查与扩散监测。

(3)对海桑及无瓣海桑人工林、秋茄人工林、白骨壤天然林进行凋落物按月收集;

(4)对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沿岸带进行每年一次的植被调查,记录各植被类型和斑块,记录各主要种群。

(二)鸟类多样性及动态监测

(1)福田红树林鸟类调查与监测,监测点共7个,分别为深圳湾公园东观光道东侧水域(SZWD)、东观光道南侧水域(SZWN)、凤塘河口(FTHK)、沙嘴鱼塘(SZYT)、观鸟屋对面基围鱼塘(GYT)、凤塘河口西侧基围鱼塘(XYT)、避风塘东侧基围鱼塘(DYT)及深圳河口(SZHK);

(2)黑脸琵鹭数量及栖息地专项调查;

(三)昆虫多样性监测及虫害预警

(1)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进行周年季度昆虫生态状况监测,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分析;

(2)对白骨壤进行虫害监测及提供防治技术指导,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台账制度方案预案专案交底计划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5〕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

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内涵: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对个体的基因。 (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描述的物种约175万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3、多样性价值: (1)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动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也就是说一个基因库就消失了,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 (2)间接价值:是指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保护水资源、维护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少旱涝,调节气候等。 (3)直接价值:①药用价值;②工业原料;③科学研究价值;④美学价值。 4、保护措施: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性气候变化 (1)变化原因及危害:

2.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3.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 (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3)危害 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 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 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 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4.水资源短缺 (1)引起水资源破坏、短缺的主要原因: ①乱砍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 ②盲目围垦、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 ③矿山排水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破坏。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深圳市圣凯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背景介绍 1、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源的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化工区、工业集中区及周边环境,污染方式与生态破坏类型日趋复杂,环境污染负荷逐渐增加,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同时,随着公众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纠纷日益频繁,因此对环境监测的种类、要求越来越高。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打造以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目前环保部力推的“气,水,土三大战役”的初步效果来看,下一步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则是对于现有治理设施和治理手段的检验。而对于三个领域治理效果的检验,依赖于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 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建设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调研大部分企业具备简单治理技术,即将生产车间内生产工艺所产生的VOCs污染物通过管道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以后进行排放,但园区内存在着有组织排放超标和无组织排放的问题,为督促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治理装置,减少无组织排放,建议园区部署网格化区域监控系统。 系统部署可提高各工业工园区污染源准确定位能力,同时快速直观的分析出污染源周边的相关信息,通过整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保护业务资源,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将空间数据与动态监测数据、动态监管数据、政策法规数据等业务数据进行无缝衔接。为管理者提供直观、高效、便捷的管理手段,提高环保业务管理能力,综合管理与分析的决策能力。同时根据业务应用的不同,对数据进行横向的层次划分,通过应用人员层次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纵向的层次划分,明晰信息的脉络,方便数据的管理。 2、建设依据 2.1相关政策、规划和工作意见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6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应急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13〕3号) 《关于印发<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20号)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环发〔2011〕112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的通知》(环 〔2009〕15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10〕14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130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环办〔2013〕10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67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07〕67号) 2.2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概括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1.植被土壤 福田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水热条件好,适合红树林生长。保护区红树林总面积为lll.lha,福田保护区内有真红树植物4科5属5种,半红树植物5科5属5种。保护区内除缺少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外,分布有大陆上所有的红树林种类。受半日潮周期淹浸,形成深厚的淤泥,土壤没有结构,表层土壤(0-3 Ocm)含盐量14.5 ,pH值为5.3;中层土壤(3 0-60cm)含盐量18.2,pH值为6.6;底层土壤(60-90cm)含盐量19.3,pH值为7.1。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植物主要组成种类 2.鸟类资源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 3.底栖动物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 )、德氏狭口螺(Stenot 彻ra divalis )、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 )、寡鳃齿吻沙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 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 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 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 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府办函〔XX〕10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要求,坚持“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责任”的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XX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标准统一、责任清晰、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进一步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在XX主城区新建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个,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气象局配合) 2.水环境质量监测。落实“河长制”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监测断面布设。在渠江、长滩寺河等重点流域科学布设水质监控断面,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在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8个。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适时扩大水质监测网络。(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水务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配合)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在耕地、林地、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固废集中处理场及周边、饮用水源地、天然气开采、交通干线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县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2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县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根据土壤污染防治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土壤监测点位。(县农业局牵头,县环境保护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配合) 4.声环境质量监测。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的区域声环境、声功能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加强对城市敏感点的监测。(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配合) 5.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单。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规定开

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迅速地提高了,但是与此同时,与我们人类共同拥有地球母亲的其他生物日益的减少,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酷的考验和威胁,于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前世界国家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据可靠的数据说明每天约有100多种生物在地球上绝灭,很多生物在没有被人类认识以前就消亡了,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悲哀和灾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威胁,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条件,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 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地球生命的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除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外,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如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价值现在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不再有机会利用,因此必须注意保护,才能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正式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深圳市农林渔业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7月6日

前言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陆域位置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为平方公里。 深圳全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为滨海平原。境内最高山峰梧桐山,海拔最高点943.7米。 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23.7℃,最高气温为36.6℃,最低气温为1.4℃,无霜期为355天。年日照时数个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每年5至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为1608.1毫米。夏秋两季偶有台风。 深圳海岸线长257.96公里,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部从沙头角、大鹏湾到大亚湾约160公里,中部从深圳河口沿深圳湾至蛇口约15公里,再往西沿珠江口约80公里的海岸线形态以海湾为主。目前为止,港口、机场、城市发展及工业项目、渔业养殖已用去部分海岸线。 深圳南亚热带的气候、绵延的海湾、海岸地貌及土壤等自然条件都比较适合红树林的生长。目前仍然保存着多公顷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86公顷的红树林湿地在生态保护、发展、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在城市海岸防护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去年以来,印度洋海啸后突显的滨海生态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可减少海啸和暴风雨破坏的沿海绿色带(红树林和沿海森林)的生态恢复、保护和发展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沿海森林(包括红树林、海岸森林等)在保护沿海社区、帮助人类恢复生态中所起的作用日渐被人们所认识,充分维护和提高红树林抵御海洋灾害的生态功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本次规划根据《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综合应用一: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遥感应用实习报告 班级: 小组: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零一七年一月

遥感应用实习是《遥感原理与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遥感信息是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价等诸方面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遥感图像的含义、遥感图像的表达及对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能独立设计或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目的驱动的专题操作。因此,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并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不得马虎敷衍。希望通过本次实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会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方法; 3.能够基于所学的遥感原理及其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处理并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4.通过提高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5.通过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实习地点 固定教室2教304。 三、时间内容和时间安排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目录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1) 目录 (1) 摘要 (2) 背景 (3) 1数据获取 (4) 1.1自定义坐标系 (4) 1.2正射纠正 (4) 2预处理 (4) 2.1图像配准 (4) 2.2图像融合 (4) 3生态因子生成 (4) 3.1大气校正 (4) 3.2植被坡度计算 (4) 3.3土壤指数计算 (5) 3.4坡度计算 (5) 3.5自然生态因子归一化 (5) 4生态环境评价 (5) 5总结 (6)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X〕56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156号)精神,建设完善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健全点位、共享信息、自动预警、严格考核”的建设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到X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省、市、县(区)三级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信息统一发布;健全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统一监测、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X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点位、完善网络。 1.建设科学全面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在全市主要大气输送通道等区域布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成国、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7个,主要大气输送通道监测点位1个;各县(市)区所有建制区均建有能够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X)》六项因子监测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以下简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每个县建成3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其中2个在县城建制区、1个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基本形成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并积极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市环保局、气象局) 在全市主要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重要湖泊水库、重要城市河流、重点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布设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在X流域及X流域的9条河流上布设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12个,其中水质自动监测站9个;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0个;在城市主要河流布设水质监测点位3个;各县(市)区在本辖区布设完善市控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基本形成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优化完善地下水、重点流域、重要湖泊水库、重点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水利局) 在耕地、林草地、敏感区域、污染典型场地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市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61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省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在辐射环境质量重点控制区域开展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和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全市共建设电离辐射自动监测站3座,电磁辐射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应用实例研究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应用实例研究 摘要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其生物组成分为红树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鸟类和碎屑等15个功能组,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EWE模型,探讨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状态、特征及不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并评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当前的健康状况。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3.底栖动物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德氏狭口螺(Stenot彻ra divalis)、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寡鳃齿吻沙蚕

莫顿长尾虾(Apseudes mortoni)、沼蚓(Limnodriloides sp.)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几种大型底栖生物在3种深度的平均栖息密度及其t检验值 注:上一中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中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上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中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中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我们可以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15个功能组,分别为:桐花树、秋茄(6年)、秋茄(20年)、海榄雌、无瓣海桑、海桑、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弹涂鱼类、多毛类、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鸟类和碎屑。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模型基本参数(黑体为模型估算的参数:B.生物量;p生产量;Q.消耗量;EE-生态营养转换效率为简化复杂的食物网关系,用聚合营养级的方法将来自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15个不同功能组的营养流合并为6个整合营养级。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总流量为4158t.km'2.y一,其中总摄食消耗量为160.5t,km-2·Y~,总输出量为3768tokm-20y一,总流入碎屑量为123.6t.km-2.y一,总呼吸量为105.4t.km-2.y~,和不再参与生态循环的矿化沉积物部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总能流(t.km-2·y-1)由于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红树植物,但在系统中没有被任何生物摄食,只能以碎屑的形式重新进入循环。所以能量流动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占总能流的几乎全部,这说明系统的能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导。除第一营养级之外,营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相综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它融合了系统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生态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评价以以上学科理论作为支持。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监测基本概念、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等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要,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模式,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应熟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X〕56号)、《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 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办函〔X〕14号)和《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X办函〔X〕125号)精神,加快建成科学、统一、高效、权威的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基本要求,以“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负责”为工作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X县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建设“秀美X·生态强县”提供基础技术服务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X年,基本建成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在全县范围内有效互联共享,数据有效对接上级平台。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

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责任边界清晰、天地一体、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三、主要任务 满足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需要,解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和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由县环保局X县级有关部门,按照统一监测规划、统一基础站点、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评价方法和统一信息发布的要求,制定全县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制度,以规范化的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整合资源,完善网络 1.整合生态环境监测资源。统一规划,建设跨行业、跨区域,涵盖大气、水、土壤、草原、森林、生态、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规范、数据互补、资源共享、科学高效的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构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监测体系和生态监测体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开展全县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全县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生态状况及变化情况和环境风险。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下简称网络)成员单位由县环保局、县发经局、县科知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电子教案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精神,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加快推进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全面设点、全区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为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国土空间, 全面涵盖大气、水体、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和重点污染源的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全区生态环境科学监测水平、预报预警和信息化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各市、县(区)和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明晰,各项保障机制与生态环境监测功能作用相适应,基本建成各环境要素统筹、监测监管联动,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全区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优化完善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和辐射等环境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络,客观、准确地反映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状况。 1.建设统一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以5个地级市、宁东管委会和22个县(区)城区为重点,建设完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及质量控制体系,基本掌握城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与变化趋势。以六盘山山区、沿黄灌区、中部干旱带为重点,建设反映我区环境空气质量本底状况的背景站和区域站,基本掌握全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稳步开展工业园区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沙尘暴监测网络建设。提升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监测能力。 2.建设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坚持流域覆盖、重点突出的基本原则,建立主要河、湖、库以及农村水环境、重点水功能区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水环境监测网络数据与自治区河长管理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开展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以及公众关注河段的水质与主要污染物实时监控。在重要湖、库及跨市、县(区)界黄河干支流和主要入黄排水沟,根据需要增设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完善地表水手工和自动监测能力,基本掌握全区主要河、湖、库水质状况。在入黄排污口、有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总排口优化并新增监测点位。完善饮用水源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_18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整体性思维,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的实例,知道政府和个人能做的合理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明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或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理性化的认知,形成一些观念,知道一些我们能够做的合理科学的保护途径. 难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图片、学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自问引思: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大动物,你知道吗?

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回答(分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我国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学生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加以解说.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事实. 再以长江刀鱼为情景案例佐证上述事实.提出---- 【概念】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互问明思: 提问1:你赞同生物灭绝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与过程?还是认为是偶然不幸事件? 提示:阅读课本P66最后两自然段,利用数字论证,从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点拨:物种灭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6阅读《地球历史上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和图4.12 指出:2.45亿年前,几乎是整个动物王国,95%灰飞烟灭;6500万年恐龙灭绝 提问2:物种灭绝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点拨:物种大规模灭绝的自然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地壳运动、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 提问3:现今世界动植物物种灭绝速率令人担心——人类活动引起第六次大灭绝 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人口急速增长、全球气温变暖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 点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物种灭绝数量也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 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寻找证据:读课本P68页:案例4——北美候鸽的灭绝史 提问4: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 学生讨论,利用所学知识例证分析. 乱砍乱伐、滥捕滥捞;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生物入侵现象. 追问深思: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基于物联网的生态环境监测

1 、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许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将其定义为是一种综合技术,可相对便宜地收集大范围内生命支持系统能力的数据。前苏联学者曾提出,生态监测是生物圈的综合监测。美国环保局把生态监测定义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2 、生态监测的对象 生态环境监测已不再是单纯的对环境质量的现状调查,它是以监测生态系统条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趋势,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监测的对象包括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另外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提出了生态监测的因子。 3 生态监测的类型

根据生态监测2个基本的空间尺度,可将其划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 (1)宏观生态监测。是在大区域范围内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方式、镶嵌特征、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等进行监测。主要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制图技术等进行监测。 (2)微观生态监测。其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它是对某一特定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集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进行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起主导作用,且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4 、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牵涉到多学科的交叉,它包含了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领域。又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性的工作,因为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复杂变化过程,受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自然因素等的影响,长期监测才能揭示其变化规律。其还具有分散性,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生态监测系统性强。生态监测本身是对系统状态的总体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