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

案例 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

案例2: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

理性人假定原理中决策者的行为分析

理性人假定原理中决策者的行为分析 摘要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人的行为、活动背后总是有想法在支持的,这个想法就是动机,比如人们做事儿总有一个预期,这个预期也可以理解为“动机”。亚当斯密以来,很多经济学家将"利己"作为人类活动的动机。理性人假设只是说人倾向于最大化自身的效用。本文将依据理性人假定原理模型,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济学现象中大部分决策者行为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理性人假定,决策者,行为分析 一、理性人假定原理 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理性人”是对经济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二、理性人假定原理核心 理性人”假设的核心在于——收益分析,一件事如果收入大于成本,就值得去做事;否则就不去做。如果,经济主体面对各种不同的选择,在成本一定

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 说到理性人假设,是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初所必须要了解的一项内容。所谓经济人假设,假设一词就表明了其理想化,所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几乎很难存在的一个现象。但是我们之所以要研究它就是因为在微观经济学之中需要运用到数学原理以及计算的方法。这就不得不使一些定性的概念定量化。 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比如消费者追求的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个假设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所继承和发展得来的,犹如哲学一般是一个有具体的现象所抽象出来的概念。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理性人也就是经济人的特征被概括为两点:一是在经济活动中,无论人们做什么事,其动机都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理性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完全理性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有一句俗语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俗语来自于上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的一些酒吧打着为顾客提供“免费的午餐”的口号。而所谓的午餐,实际上只是一些用来下啤酒的脆饼;而免费,当

然不是真的,因为你不买酒喝酒没有脆饼吃。因此,就有人评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酒吧就是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而且为了卖掉更多的酒,选择了这种促销方式;而作为顾客,买酒送饼干比什么都不送总要好得多。于是酒吧和顾客都各自对自己的选择进行了优化,实施了“理性人”行为。 理性人假设讲的是自私自利,这当然并无好坏之分,是一个完全中性的假设条件。但是很多人并不同意这一点,尤其是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青年。早在两千年前孔孟就讲仁爱,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了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又更加倡导为人们服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雷锋。理性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效用是自我感觉的满足程度,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在微观经济学层面为了量化一些含义的需要就将理性人假设的效用用物质来衡量了,因为对于我们来讲精神是很难量化的。所以对于雷锋来说,他做完好事以后,倍感身心的愉悦,谁又能否定他自己没有得到效用的最大化呢? 虽然经济人假设在我们看来又是中性的又是合理的,其实他也有其自身的不合理之处甚至是缺陷,比如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就是很好的反映了集体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不融合性。 “理性人假设”虽然存在局限性,但是通过它,我们能更好地认识经济规律,更好地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它是现代经济学具有分析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理性经济人只是认识经济规律的一个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提倡人人自私自利。对我们

浅谈理性人假设理论的不足与发展

浅谈理性人假设理论的不足与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从“经济人”理论谈到了理性人假设的理论,简单的介绍了其理论的发展史。从对“五人抓豆子”例题的分析中发现了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解释的局限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可操作性。从而引出了新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的重新概括这一话题,并着重对“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中可以发现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对理性人假设理论完善。 关键词:经济人理性人假设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史密斯两位教授。他们分别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时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奖。其中,卡尼曼教授的研究使经济学界开始反思正统经济理论关于理性人行为的某些公理性假设,以更加逼近真实世界的人类行为,从而使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得以提高。而史密斯教授所创立的实验经济学,则通过在可控实验环境下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来检验和完善正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这里两位教授获奖的意义不仅是拓宽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激发

了人们对理性人、效用最大化等经济学基本命题的反思和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新审视。我们在这里将比较系统的指出传统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理论局限性和当代新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1.从“经济人”到理性人假设的发展 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前提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经济学家们从研究对象的利己主义和理性行为的角度出发,将理性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和一切经济学命题或解释的前提。关于理性人行为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是完全理性和自利的,他们会合理利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来估计将来不同结果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其期望效用。在经济学说史上,亚当·斯密明确地把自私自利的经济人确定为经济分析的出发点。正因为此,他才能够出色地描绘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问题的展现,经济人假设逐渐演化为理性人假设,强调经济主体总是追求其目标值或效用函数的最大化,至于这种目标是利己还是利他则不作具体地界定。主流经济学的成功在于它的有理性的自私人假设恰好描绘了日常经济活动及其它一些活动中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的大多数活动中,其追求满足和快乐的根本动机都具体表现为利己动机。因此在古典经济学家们那里,理性人假设就成为一种“经济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天生具有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经济人”在通过市场活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了社会利益;“经济人”是按照经济理论行

经济人假设的理解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思想渊源及发展 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社会主体,这一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可能大的收获,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也就是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们工作、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进行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般认为这一假设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这本书中进行系统论述的,但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相类似的概念,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 如果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2]他还说:“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 但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3] 上面的两段经典描述就是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具体论述,我们通过斯密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1、人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性动物。斯密的这一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要完成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人的配合与协作,但是如何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劳动,实现这种协作与配合呢,斯密认为主要的诱因是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要让别人协助自己并不能依赖别人的恩惠,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别人知道帮助我们有利可图,我们并不说让别人做一件事是对我们的需要,而是说对他自己有利。2、利己是人的本性。我们从事经济或社会活动的时候通常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促进社会或他人的公益。关于人性问题在中西哲学史上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例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在西方包括霍布斯、洛克等人也认为人有利己的一面,从中外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人是具有利己心的,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表达了这一思想。3、“经济人”的这种理性行为能够无意识的增加社会的整体财富和公共利益。斯密认为虽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私利,每个人都努力地创造社会财富,其实每个人无目的的增加了社会财富和公共利益,促进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比每个人本意上追求社会利益更能促进社会利益,所以人们对斯密的这一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通常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工具,而斯密的经济理论才真正的提供了使这一工具运转起来的方法和动力,以至于人们把斯密的《国富论》视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圣经”。斯密关于“经济人”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时代以及他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包括社会学家、哲学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斯密关于“经济人”的思想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抽象概念,到了穆勒才使“经济人”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并不讨论社会状态所塑造的人的全部本性,也不讨论人在社会中的全部行为,它把人仅仅看做渴望获得财富的人来研究。在他关于经济人思想论述中,很明显他认为把人抽象为经济人是为了进行经济研究和分析的一种必要,而并不是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人是摒弃人类的情感和其他动机的。穆勒很明确的提出了把人进行“经济人”假设的必要性,并对这一假设做出了明确的解释,穆勒之后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西蒙、贝克等也对“经济人”假设做了不同的论述与修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

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的缺陷性探讨

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的缺陷性探讨 提要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理性人”假设,这个假设在模拟人的行为时有很大的缺陷,它将人看作是理性的机器,而事实上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往往表现的不那么理智。本文探讨这个假设的缺陷,并估计产生的原因,以及展望“理性人”假设的发展。 关键词:理性人;理性;博弈选择;风险 理性人的假定,就是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所讲的“经济人”。这个假设是整个西方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的前提性假设,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命题都是在这一假定条件下推出的。这个假定的主要主张有三点:1、人是有理性的。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的判断者,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2、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3、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与他人利益的协调中才能实现。交换是从“理性人”的本性驱使下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人类的交换倾向是利己本性的外在形式和作用方式。“理性人”假设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型,使得经济学研究公理化和逻辑化,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理性人”假设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与之相对的,理性人假设的三点都具有缺陷性: 第一,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人更多地表现为不理智。从认知的角度看,人类所处的外部世界复杂多变,而作为个体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上会有诸多限制,从而使个体不可能达到假设中所设想的完全信息状态。而现实社会中个体地位不同,所处于的信息优势就有很大区别。因此,个体不可能掌握完全同等的信息,所以个体决策也会因为无法实现完全掌握信息,比如股市里散户和庄家所处的信息地位就很不同。正是由于现实中个体和环境的原因,使得个体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个体由于信息掌握不同,面对选择时就不会达到“理性人”要求的完全理性。而即使是自己掌握的信息,人们也不会理智的处理一切问题。个体一方面具有努力追求最大化的理性倾向,同时也具有不努力追求最大化的非理性倾向。由于行为人的直觉、意志、冲动、习俗、本能和欲望是理性逻辑所难以描述的。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性格、气质、喜好以及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经常违反理性原则。 例:一个人会请保姆打扫房间,并支付50元,但是如果让他去打扫同样的房子而给他100元,他却不愿意。这个例子用“理性人”就很难解释。 第二,人也不是绝对自私的。人类在具有自私特征的同时,也具有公正和利他的特征。研究发现,平均有40%~60%的人愿意为公共事务做贡献,如无偿献血,捐助,等等。大量实验已经证明,像利他主义、忠诚以及愿意报答等品格是很常见的。所以,现实社会中才会有志愿者以及社工的存在。其实人类行为的发

经济人假设的理解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得思想渊源及发展 所谓“理性经济人”就是指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得而进行经济活动得社会主体,这一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得付出,获得最可能大得收获,这就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得瞧法。也就就是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瞧待,认为人得一切行为都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得私利。人们工作、参加社会实践得目得就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得利益,以获得最大得经济报酬。“理性经济人”假设就是进行经济学研究得一个重要前提,一般认为这一假设最早就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得性质及其原因得研究》这本书中进行系统论述得,但在她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相类似得概念,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得协助,要想仅仅依赖她人得恩惠,那就是一定不行得。她如果能够刺激她们得利己心,使有利于她,并告诉她们,给她做事,就是对她们自己有利得,她要达到目得就容易得多了。不论就是谁,如果要与旁人做买卖,她首先要这样提议。请给我所要得东西吧,同时您也可以得到您所要得东西,这句话就是交易得通义。我们每天所需要得食物与饮料,不就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得恩惠,而就是出自于她们自利得打算。我们不说唤起她们利她心,而说唤起她们利己心得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她们有利。”[2]她还说:“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得资本找到最有利得用途。固然,她所考虑得不就是社会得利益,而就是她自身得利益,但她对自身利益得追求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她选定最有利于社会得用途”。[3]上面得两段经典描述就就是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得具体论述,我们通过斯密得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得结论:1、人就是一种理性得社会性动物。斯密得这一理论就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得发展而产生得,随着工业革命得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要完成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人得配合与协作,但就是如何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得为自己劳动,实现这种协作与配合呢,斯密认为主要得诱因就是因为人就是一种有理性得社会动物,要让别人协助自己并不能依赖别人得恩惠,最重要得就是我们要刺激她们得利己心,使别人知道帮助我们有利可图,我们并不说让别人做一件事就是对我们得需要,而就是说对她自己有利。2、利己就是人得本性。我们从事经济或社会活动得时候通常就是出于自己得私利,而不就是为了促进社会或她人得公益。关于人性问题在中西哲学史上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例如孟子得性善论、荀子得性恶论,在西方包括霍布斯、洛克等人也认为人有利己得一面,从中外思想家关于人性得论述中可以瞧出她们都认为人就是具有利己心得,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表达了这一思想。3、“经济人”得这种理性行为能够无意识得增加社会得整体财富与公共利益。斯密认为虽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就是为了自己得私利,但为了达到自己得私利,每个人都努力地创造社会财富,其实每个人无目得得增加了社会财富与公共利益,促进了一个国家经济得发展,这比每个人本意上追求社会利益更能促进社会利益,所以人们对斯密得这一理论给予了很高得评价,我们通常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经济得大力发展提供了工具,而斯密得经济理论才真正得提供了使这一工具运转起来得方法与动力,以至于人们把斯密得《国富论》视为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得“圣经”。斯密关于“经济人”得思想影响了整个时代以及她之后得许多经济学家,包括社会学家、哲学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得思考,但就是斯密关于“经济人”得思想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得抽象概念,到了穆勒才使“经济人”得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并不讨论社会状态所塑造得人得全部本性,也不讨论人在社会中得全部行为,它把人仅仅瞧做渴望获得财富得人来研究。在她关于经济人思想论述中,很明显她认为把人抽象为经济人就是为了进行经济研究与分析得一种必要,而并不就是说在现实得社会生活中得人就是摒弃人类得情感与其她动机得。穆勒很明确得提出了把人进行“经济人”假设得必要性,并对这一假设做出了明确得解释,穆勒之后得经济学家马歇尔、西蒙、贝克等也对“经济人”假设做了不同得论述与修正。 二、“理性经济人假设得合理性 “理性经济人”假设就是现代经济分析与把握经济规律得重要工具,有人认为“理性经济

关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再分析

关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再分析 经济学有一条重要的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同样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好多人对这一假设提出了不同的质疑。比如,有人提出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问什么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这件事情还是一件客观的事实。另外还有人提出,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在外人看来不理性的问题,例如许多情感问题。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人是理性的,并且这种理性不只是在经济领域适用,而且还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首先,对于第一种质疑,为什么理性人对一件相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反应?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立场以及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所以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反应。但是对于每个个人来说他们是理性的。还有一种质疑是,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改变已有的行为呢?这是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导致自己认知的改变,基于新的角度,作为理性人必然会寻求改变,这恰恰是对理性人的证明。同样的,如果他没有接受到别人的行动信息而维持原来的行为,这样也是理性的。理性人假设基于现有环境下所做出的最优选择。举例,银行加息人们会调整存款方式,但是并非所有人都会这么做的,有的人由于不太了解存款的方法和期限,所以把钱都存为活期的,同时他觉得利息也没多少,因此就个人而言,因为知识问题加上对资本利得的不重视的存款都以活期为方式而浪费好多利息的行为也是理性的。后来,有人告诉他利息上调了并且它的存款数量可以因为改变一下存款方式而收入一笔客观利息,并且长短期搭配不会影响流动性的,此人听从了别人的劝告,从而获得了一大笔利息收入,这是同样可以说明人是理性的。但是在他没有得到劝告或建议之前,他会保持原来的方式,同样是基于理性的选择。也有人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短视行为,短视行为是不是理性行为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短视行为是基于现有利益的最大化,同样是理性的。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多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却不注重环境和社会效益,难道政府的行为不理性吗?不是的,因为经济的发展作为政绩的考核目标,经济发展成为官员升迁的资本,并且政府官员的流动性导致为官一任尽力升迁,对于政府来说片面的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从而顺利升迁反而是理性的。 针对第二条,既然人是理性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不理性的行为呢,比如雷峰主义,总是强调牺牲自己奉献他人,难道这也是理性的嘛?这里我觉得有一个认识的误区,我们通常认为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与利益是同等的,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现在人的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我觉得这里用效用论解释可能更加合适。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钱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否定有的人是不爱钱的,有的人把奉献作为第一位,对他来说奉献对他的效应比自己获取利益带来的效应更大,所以他会更多的去奉献,因为他觉得奉献自己才会快乐。这同样是基于理性人这一假设。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会为了别人为了国家而抛头颅洒热血,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更满足。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说有信仰的人是最强大的人,因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而敢于坚持奋斗并且矢志不逾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息,这样的人太伟大了。 再有就是情感问题,有人说为什么人分手后很受伤却还是不愿放手,甚至折磨自己,这难道是理性的嘛?我觉得是的,既然痛苦他为什么不放手,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主动权的,他可以选择继续痛苦或是快乐起来,可是他为什么还是痛苦,我认为他潜意识里是在享受痛苦,因为痛苦而怀念因怀念而痛苦,在痛苦中享受一种感情的刺激。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认为自己付出的多自己是受害者一方,但是对方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前者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他认为别人会同情他会理解他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对方可能不稀罕你的付出,不知道多少怨妇都是因此产生。我觉得爱是一种自愿的付出行为,并没有人强迫你,好多时候是你自己在强迫自己。还有一种就是对背叛者的批判,刨出那种从本质源头上就是带有欺骗性质的,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太多的刻责背叛者。爱情是两个人或至少是两个人的事情,假如有

论“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成长中的合理性

第2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5月 Vol. 2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7 ────────── 收稿日期:2006-11-29 作者简介:周冬根(1975-),男,江西新干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 - 87 - 论“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成长中的合理性 周冬根1,曾金星2 (1.苏州大学 哲学系,江苏 苏州 215123;2.新干县七琴中学,江西 新干 331300) 摘 要:“经济人”假设自提出之日起就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虽然这些批判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经济人”假设就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而言仍然是合理的。通过对“经济人”假设的演变及其招致的批评进行分析,表明这些批判不仅没有消解掉“经济人”假设,反而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补充与修正,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学的成长。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经济学成长;批评与修正;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3-0087-03 “经济人”概念自亚当·斯密提出至新古典经济学将其完善以来,对它的种种批评和质疑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批评不但没能否定掉作为经济学基本假设的“经济人”概念,而且从学科成长的意义上来说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补充和修正,甚至对于经济学的成长和完善而言也是非常有益的。 一、“经济人”假设的演变和发展 有关“经济人”的思想,虽然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如孔子、墨子和管子等在对人性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利己性问题,而且在近代西方也有孟德维尔在《蜜蜂寓言,或个人劣性即公共利益》一书中也提出:每个人自由地进行利己的活动,会自然而然地促进全社会的繁荣,而且其效果要比以非利己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大得多。尽管如此,但是真正“经济人”假设引进经济学,并使之成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把社会一切经济现象都看成是具有个人利己主义本性的经济人活动的结果。斯密把经济人假设运用于社会一切经济活动,从而得出结论: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追求的是个人私利,通常并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然而在一切听其自由、自然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虽然斯密《国富论》的整个论证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但是真正开始使用“经济人”术语的却是约翰·穆勒。他于1944年出版了《经济学上若干未解决的问题》的经济学论文集。在该书中,他把“经济人“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联系起来。他指出,政治经济学并不是论述社会中人类的一切行为,它所关注的人仅仅是作为一个人,他占 有财富的愿望,而且他赋有达到这种目的的能力,它将其他每一种人类情欲或动机完全抽象掉。因此,穆勒“经济人”概念的内涵,是从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就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的人。 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人”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经济人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还拥有完全信息因而他可以实现最大化的选择。出于利已的动机,理性的消费者在既定的支出限定下获得最大的满足;出于利已的动机,生产者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把他的产量确定于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从而实现了最大利润;同样是出于利已动机,要素所有者总是把要素提供给出价最高的厂商,从而获得最大的报酬。 到了20世纪50年代,“经济人”理性行为由莫里斯·阿莱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他为“经济人”概念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定义。他指出,按照科学的逻辑,如果一个人被看成是理性的,那么:(1)他追求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2)他使用的手段与他追求的目标相适应。所谓目标的相互一致,其含义和偏好的可传递性相同。手段与目标相一致是指,手段正好是达到目标所必要的条件,即不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当个人行为出现上述两种不一致时,这种行为就视为非理性的。但主流经济学假定,在市场上活动的各交易当事人,其行为都符合理性的要求。 二、“经济人”假设招致的批判及其修正 针对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前提,美国经济学家凯里就直接对穆勒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指责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提供给人们考虑的是一种纯粹的野兽,这种“政治—经济人”亵渎了大写的“人”。他们的理论只讨论人的最低本能,而把人的最高尚利益看作是纯粹干扰其理论体系的东

第一讲经济人理论【共10页】

第一讲经济人理论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 一、授课方式采取专题讲授并结合课堂讨论。对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专门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介绍最新研究进展或争论的焦点;进行比较和评论,提出问题供进一步研究。无固定教材,但介绍较权威的参考文献。 二、学习方式课堂听讲结合讨论,适当做笔记;课后查找文献,专题研究。 三、考试内容及方式 1、课堂测验; 2、结合学习内容撰写专题论文(2000字以上)。成绩分布:课堂测验:20%;专题论文:60%;出勤及课堂表现:20% 四、授课内容(依情况或有变更) 1、“经济人”理论 2、供求理论 3、垄断竞争理论 4、经济制度与激励 5、福利国家理论 6、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 7、经济增长理论8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9、就业(失业)理论10、国际经济(贸易)与内外均衡 第一讲经济人理论主要内容: 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 三、我国理论界关于“经济人”假说的争论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人”范式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春学著:《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 、陶一桃,蔡增正主编:《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版。 4、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版。 5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载《教学与研究》200 3、116 、杨春学:《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与辩护》《经济研究》xx年11期。 一、经济人思想的形成过程 1、“经济人”的界定作为经济人的含义或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

浅谈经济人假设的理论挑战及其超越(一)

浅谈经济人假设的理论挑战及其超越(一) 论文关键词:经济人假设有限理性决策论经济博弈论 论文摘要:经济人假设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但是经济人假设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招致了有限理性决策论、经济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挑战。从重视个体间相互作用的方法论角度出发,超越经济人假设的可行途径是分析个体间相互作用的形成条件、运作条件、调控条件及演进趋势,由此实现经济研究由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变。 一、理论挑战 就在经济人假设借助于理性主义运动在主流经济学中节节推进并向其他领域不断渗透的同时,它过于理想化的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也日益显露出来,从而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理论挑战。其中,有限理性决策论、经济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值得格外重视。它们分别从理性的有限性、理性的交互性和过程性、理性的制度制约等方面挑战和修正着传统的经济人假设。 1.有限理性对完全理性的挑战 由西蒙所倡导的有限理性决策论(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极为重视激烈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信息与人的注意力稀缺、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明确把知识信息不足引人人性规定,并将知识信息视之为与利益价值同样重要的一类决策前提(事实前提),由此阐明满意化目标对最大化目标替代的合理性以及启发式搜索对遍历式搜索替代的合理性。西蒙明确指出:“经济学家们给经济人赋以一种全智全能的荒谬理性。这种经济人有一个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使其能够在他所面临的备选方案当中做出抉择,他总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备选的替代方案,他为择善而进行的计算,不受任何复杂性的限制;对他来说,概率计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西蒙认为,这种经济人固然“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学魅力,但同具有血肉之躯的人的其实行为(或可能的行为),看不出有多大关系”。原因在于,所有现实的决策者都面临着三重限制:一是“对后果的了解只是零碎的”;二是“对价值预见不可能是完整的”;三是“只能想到全部可能行为方案中的很少几个”。可以把第一重限制称之为预测限制,它意味着完备而精确的行为预测不可能毫无差错:可以把第二重限制称之为尺度限制它意味着完备而内在一致的价值尺度很难形成;可以把第三重限制称之为搜索限制,它意味着完备而毫无遗漏的搜索范围实际不存在。这三种限制表明了“理性的限度”。有鉴于此,西蒙强调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与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之间的两点重要区别:其一,“经济人寻找最优”,而管理人“寻找满意”;其二,“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交道”,而管理人满足于“粗略的简化模型”。可以看出,有限理性决策论是作为完全理性经济人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它虽不改变经济人自利性的前提,但却为自利赋加了有限知识信息的限制。 2.交互理性、过程理性对个体理性、完全理性的挑战 由纳什所推进的经济博弈论(获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极为重视经济个体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它把对方的策略和对方的支付也作为信息乃至共同知识引人博弈结构,主张在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与支付组合中寻找博弈均衡。纳什指出:“一个理性的预测应该是唯一的,博弈方应该能够推导和利用它,并且从各个博弈方方面,具有可以预测到其他博弈方会做什么的知识,不会导致他的行为与该预测矛盾这样的原则”。在如此理解的理性中,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均包含着其它各方的优势战略,从而每个人的优势战略也以其他人的优势战略为条件。这不仅意味着对他人利益的认可、对他人理性的尊重,而且意味着互利性事实上已被引人人性结构,成为理性的内在内容,可以称之为交互理性。交互理性与个体理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不是把竞争对手和其他个体简化为市场,不是把关于其他人策略的了解简化为价格,从而也不是仅以市场和价格为背景而在边际分析中寻找预算约束边际上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交互理性要求,直接面对对方,视对方为有血有肉的、同样具有理性能力并追求其效用的博弈者,在尊重对方利益和理性的条件下,寻找战略结合的支付组合中的均衡。均衡并不改变,自利的前提,但却对自利的边界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其风靡全球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学十大原理,在教材的开篇第一章,曼昆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对经济学门外汉来说看似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这十大经济学原理从十个方面为我们解释了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经济现象。下面,仅以个人的理解来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看法。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重要的一个假设即是资源是稀缺的。而同时,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人们面临的资源是稀缺的而其欲望是无穷的时候,他必然面临这一定的选择。中国人常说“有所得必有所失”即是这样的道理。人们在做出选择的同时必定面临着权衡取舍。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在平时的行为中总是表现出这样的权衡取舍。当你拥有一大笔钱的时候,你会选择去买一辆车还是一套房子?究竟是车子还是房子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效用?因为你拥有的钱是有限的,而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你会选择两者都购买,但你的预算

不允许你这样做,在有限的金钱收入的前提下,你只有做出一定的选择。此乃谓之“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 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即同样的资源用在一个用途之后所失去的其用在其他用途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通俗的讲,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的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以前人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只考虑看的见的成本的传统。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人们不仅仅应该考虑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本损失,更应该考虑一些潜在的看不见的机会成本。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考虑机会成本。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做出是否继续上研究生的经济决策。鉴于目前人类本身还没有分身术,我们去继续深造上研究生就不能去工作,上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即是同样的时间内我们参加工作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而相反,我们工作的机会成本即是我们上研究生所能拥有的美好未来。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假定

理性人假定 理性人,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些合乎理性的人。根据西方经济学者指出“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一现象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行为的个体都是以付出最小代价为前提去获得最大利益。 理性人假定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理性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理性人假定有两个特点行为:一个是自私。即人们的行为最大目的是利己。二是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趋利避害,对即将面临的方法与目标进行选择。理性人的知识系统非常完备,他们具有非常强的计算能力,能在即将发生的时间和结果中选出最恰当的选择。理性人选择的方案能够达到偏好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 根据霍桑实验得出1、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于提高生产职工的积极性与热情。理性人假说是有具体含义的:这就是客观预期,风险回避和效用最大化。客观预期是指,理性人是根据主观概率----贝叶斯原则(处理随机事,概率是基本的逻辑工具,主观概率被认为是贝叶斯提出来的: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我们的主观期待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般哲学上称这种概率和先验概率,频率概率并列的主观概率,又称为置信度),通过不断的概率学习,越来越接近资本资产的基础价值并完

成套利。风险回避是说,理性人会在理性预期的条件下,确定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大小。效用最大是说理性人会利用一切机会套利,并且实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因此,理性人就是客观,风险回避和效用最大的集合体。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依据的就是理性人假说----这被发展成为预期效用理论。 理性人假说对于我们投资的意义在于,如果假设是真的,我们基于这个假说有一系列的套利机会。价值投资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如果是假的,我们过去所依据的很多投资理论都要改写,现在的很多金融心理学实验证明,这个假说是有严重缺陷的。 但是,对于这种缺陷如何评论?我认为把理性人假设绝对化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在风险市场的决策上,理性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全的。但是,如果完全的排斥理性,贬低理性,那就走到另一个错误的方向的。投资的决策,理性是主要的,尽管理性会错。然而,我们怎么评价理性的决策是对是错呢?不同的时间跨度标准是不同的。我们以短线策略来看中线和长线,他们会认为后者是错误的,是非理性的。因此,很多短线炒手对于投资的意义理解,和后者完全不同,几乎说没有任何共同的语言。也就是说,不同的参与理念对于市场的客观性,风险性和效用最大化都有极其不同的理解,在这个背景下,怎么评论谁有理性?例如对于002,为什么分析那么大?就是人们对这个企业的信息的客观认识不同。因此,理性人假设尽管是一个前提,然而就具体的理解而论,绝对不是简单的假设。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论真正理性经济人

论真正理性经济人 信用管理3班 15011379 徐慈寒“理性经济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对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类群体的一种抽象概念假设。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道:“分析经济形势,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代替。”由此可见,“理性经济人”的出现是研究现行经济的需要,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趋于理论成熟的标志。要想了解“真正的理性经济人”的概念,首先就要明确这类含义的“人”有两个基本特性,即“理性”和“经济”。 “理性”可以理解为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因此具有理性就是具有克制情感,客观的对事物自行做出判断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假设的“经济人”,就是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润或社会效益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经济人”通常也可以直接称为“理性人”,它是即能够认识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在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这个人又受“无形之手”的影响。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利益和价值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所以对他自身有利的研究必然会引导他选定一个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后来,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发展了“经济人”的观点,赋予了“经济人”两个特质:一是自利,二是理性。 但是,“理性经济人”毕竟是一个抽象而来的概念,就像物理学中将研究对象看成质点从而主观地忽略了对象的某些其他特征来方便研究。而且“理性经济人”的研究对象还是极为复杂的人类,所以难免会出现很多局限。并且这些看似不符合理论的的行为却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自行成为一种行为模式,叫做理性行为的悖论。 举个例子,投资是日常最典型的经济活动。既然投资是一种经济活动,那么从事这项活动的必然是经济人,且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必然具有理性特征。投资者在期望值曲线趋向于正无穷的情况下,却始终不愿意付出足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