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

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
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

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一是认识功能,一是意识功能,康德称前者为理论理性,后者为实践理性。

纯粹理性的意义是自由。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第三组二律背反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

自由的伦理意义是“善良意志”,即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在西方伦理学说中,人们相信人有趋善避恶的意志。康德进一步提出,意志的自由选择为什么具有趋善避恶的倾向呢?回答只能是:因为自由的意志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如果意志不以善良为目的,那么即使它做出了趋善避恶的选择,那也是不自由的。

善良意志的自律被康德称为绝对命令。绝对命令以直言句式表达,没有条件句,只是命令“应该如此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如此做”。绝对条件是无条件的,或者说,是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

绝对命令是道德律,它没有表达出哪些规则是道德,哪些规定是不道德的,只是规定了一切道德规则所必须的普遍形式。绝对命令的一般形式引申出绝对命令的一般内容。绝对命令有两条推论,“始终把人当做目的,而不能把人当做工具”,“每一个理性存在着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绝对命令的一般内容把启蒙时代提倡的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要求提高到道德形而上学的高度,是人道主义的时代精神的高度哲学概括。

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称为知道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除了靠绝对命令,还需要靠道德公设。道德公设的作用在于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从而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道德公设兼顾感性因素,带有某种程度的假定。

道德公设共有三条:

意志自由,作为道德公设的自由意志是与具体道德处境下的欲望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意志。人们唯有相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正确的运用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的选择,他们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到达至善的目标。

灵魂不朽,人必须相信灵魂是不朽的,即使在身后也可以做出不懈的、连续的努力,直至达到目标。

上帝存在,人们要确信,他追求至善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如果违背了这一目标,将受到惩罚。唯有如此,他的道德努力才有动力,才有希望。他必须相信有一个全善的主宰的

存在,并且这个全善者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惩恶扬善的能力。这个全善、全知、全能的主宰就是上帝。

理解西方哲学无法绕开康德,而理解康德又无法绕开他的“三大批判”。而“三大批判”中,《实践理性批判》无疑是联结《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的纽带。关于《实践理性批判》,国内曾经出过张铭鼎、关文运、韩水法以及邓晓芒等几种中译本,相较而言,还是比较喜欢关文运的译本,关先生流畅的文风,让人感到亲切,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阅读康德的痛苦,即使是今天,依然如此。

也许,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中心是围绕实践理性而展开批判,但是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也在解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冲突问题。康德从理性思辨的高度把“幸福”与“道德”之间的冲突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在我看来,他的整个道德学也正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纯粹理性批判》立足于科学,求真求实,以期达到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它实际上也为《实践理性批判》作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奠基。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架构他的认识论体系。在他看来,感性是接受事物表象的能力,而知性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对象的能力,二者都是构成知识来源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即:“思想而无内容,是空洞的;直观而无概念,是盲目的。”[1]如他指出,近代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对此各有所偏,甚至导致对两者混淆。经验论偏执于经验,过高地估计了感性能力,导致了判断的失误,产生“经验幻想”;而唯理论者则过分依赖知性力量;把主观世界的东西看作是客观存在,产生了“先验幻相”。特别是两派对宇宙的量、质、关系,样式各执一辞,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产生了四组“二律背反”。与之相类似,康德认为,在实践领域也存在“二律背反”。那便是,道德和幸福的二律背反。

康德认为,追求幸福是每一个理性的有限存在者的合理要求,同时他也注意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快乐或者痛苦的感情。既然如此,能否将“追求幸福”作为一下普遍法则呢?康德给予了否定回答,他觉得既然是法则,就必须是客观的,普遍化的。但是“幸福”概念的不确定性让他对这种实质性的东西望而却步:“就如各人究竟认为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那都由各人自己所独具的快乐之感和痛苦之感来定,而且,甚至在同一主体方面由于他的需要也伴随着感性变化而参差不齐,他的幸福概念,也随他的需要而定。”

[2]毕竟,幸福作为人所追求的目的,它并不限定实现它而采取何种手段,是否道德。与此同时,康德发现:“事实上,一个理性越是处心积虑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满足,那么这

个人就越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因此,很多人特别是那些最精明的人,如果他们肯坦白承认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理性的憎恨。”[3]很显然,对幸福的追求往往并不蕴藏着对德性的首肯,倒是对其进行责难,甚至将它视为追求幸福的障碍。幸福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与道德相协调在一起。

康德列举了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对道德与幸福持不同见解的两个学派的观点:“伊壁鸠鲁派说:自觉到自己的准则可以获得幸福,那就是德行;斯多葛派则说:意识到自己的德行,就是幸福。”[4]两个学派固然都在寻找道德和幸福的统一性,但前者把幸福归结为道德,后者则将道德视为幸福,抹煞了各自独立性的一面。依据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两者都是片面的。伊壁鸠鲁派从感性经验的原则出发,让意志的动机服从于欲望,完全是不道德的,更不可能推出道德。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立场的后天综合判断,而斯多葛学派则把德性视为幸福,把主观上的道德体认当作幸福的实在状态,是一种理性主义立场的先天分析判断,两者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康德那里,幸福实际上是属于经验世界的东西,它以感性经验为基础,服从自然王国的规律,因此,作为感性存在的人,为了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去追求幸福,就必须遵从自然律,而另一方面,人也是理性的存在者,理性使人区别于野兽,也使人认识自然律,去考虑自身的祸福。然而,理性更高的用途则使人从感性世界超脱出来,赋予人以更高的尊严、价值。人既是一个感性存在者,也是一个理性存在者,这就意味着作为道德律令的实践理性必须渗透到感性经验中。但是,人终究还是一个感性的存在者。实践理性不得不照顾这个事实。一方面需要它来制约人的自然情欲,另一方面,又要照顾人满足自然情欲,即追求幸福的权利。于是自然就产生了幸福和道德的二律背反。

康德发现了“道德”与“幸福”这一组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而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用他的话来讲:“道德学就其本义来讲,并不是教人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乃是教人怎样才配享幸福的学说”。[5]从纯粹理论理性的角度,康德划分了感性和理性各自的领地,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感性和理性的潜越,以免造成对幸福和道德的关系认识的偏差。而在实践理性领域里,则要求人不仅要超越现象界,而且还要实现其超感性对象,即道德和幸福的统——至善。在他看来,二律背反的存在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还具有必要性:“纯粹理性在其辩证法中所表现的二律背反,事实上,在人类理性从来所能陷入其中的种种错误里面,乃是最有益的一种”[6]如果说纯粹理论性强调的是如何避免错

误,而在实践理性中则注重如何超越这种错误,从自然状态转向自由状态。实践的意思也就是“通过自由而成为可能的一切东西”[7]。

康德把“至善”定义为:纯粹实践理性无制约的对象全体。他认为,古人的哲学,不仅教人知道什么是完善,而且教人如何实现它,是“求达至善之术”。他考察了至善的两层涵义:一是圆满者,一是无上者。圆满者意味着不再为更大而同类的全体所包容,因为它本身就是全体。而无上者则意味着不受任何制约,不可隶属。依照这样的两层涵义,他认为德行可以称得无上的善,因为它使人具备享受幸福的价值,但是还不够圆满、必须加上幸福才行。一个人只有把德行和幸福结合起来才算得上至善,而幸福也只有精确地比配道德,才能构成这个可能世界的至善。但摆在而前的问题是:“人们虽然一向在努力联合它们,可是至善怎样才可能成为来指导实践的这个问题,终归还是一上悬而未决的问题。”

[8]

康德还是从他的先验论立场出发认为,幸福和道德是“至善”中两种完全不同的要素。因此,不论是分析还是综合都行不通,这种概念的推论必然是先验的。由此,至善的可能性的条件也必须依靠在先天的认识原理上。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将道德和幸福的有机结合视为自然的,毕竟,人一方面可以受到道德律的激励,另一方面,道德律适当地限制人的自由,这是构成一般幸福的基本原因。但是,康德认为:“这种自得好报的道德体系,仅

仅是一种理念,它的实现要依靠这个条件,即人人

..都做他们所应该做的事”[9]在文本中,“人人”下加了着重号,意思很明显,现实生活中并不会每一个人都会做各自应该做的事情。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和幸福不可能真正统一在一起。于是,他转向于道德理念世界的建构、为此悬设了两个概念:神的存在和灵魂不朽。在他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必须假定那道德的世界,对我们说来,是一个未来的世界。所以上帝与来生是两种基本设定,而按照纯粹理性的原理,这种基本设定和同一理性所加乎我们的责任,是不可分的。”[10] 康德不无得意地指出他这项道德宗教化的发明,依他的观点,有了神的存在和灵魂不朽的预设,人可以抵制各种来自现象世界的诱惑,对幸福自然会产生合理的要求,使自己知足而“自足”。从实践理性的角度,康德认为:“理性的那种必然的理念,是把我们自己看作是在思宠的世界中的而在那里幸福是等待着我们的,除非由于我们自己不配得到幸福,而限制了我们在幸福中的份额。”[11]有了这层道德理念世界的铺垫,道德被赋予了优先性,而幸福与道德也就能够统一起来,顺利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问题,不能不说这是康德的一大理论创造。

康德对实践理性二律背反的解释,在一定意义上呈现道德宗教化的倾向,但是,他倒更愿意把宗教道德化。毕竟,他是一位道德学家,而非宗教学家。康德并未像尼采那样反叛,取消上帝,他只是对其进行批判,削减上帝的权威。在知识系统中,他驱逐了上帝,但是,在道德领域,他又请来了上帝。不过,在他那里,道德不是上帝无形罗网下的他律,而是拥有足够的由意志的主体自律。确如我国著名康德哲学研究家郑昕先生所言:“康德即以意志的自由为他哲学的中心问题。以‘理论的理性’与‘实践的理性’比较,后者更优越,因为道德是人类的故乡,真理之实在性所表现于自由者,实较表现于自然者,明显、亲切、多也。”[12]

毋庸讳言,经验主义道德论将理性视为谋求个人幸福的工具,并把这种行为视为道德的,这从维护和促进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必要的。但是,人不单有自然的需要,还有超乎自然的更高需要。实际上,这种需要并不以实获实得为基准,道德在经验主义那里必然会带有工具化、庸俗化的倾向。与之不同的是,康德把道德的纯洁性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地位。他认为,道德命令是绝对的,它由不得任何违例,更容不得感性欲望的掺杂。人之所以是自由的,也就在于人的理性能够驾驭感性,控制人的欲望。幸福的追求虽然是合法的,但是更应该是合乎道德的,而人在道德的追求中就绝对不允许存在任何对幸福的向往,这倒不是对幸福的排斥,而是理性在实践的征途中的纯粹运用,不允许一丝干扰,哪怕是对幸福的意欲。

绝对命令驱使人执行道德的行为。命令,似乎给人一种误解,是被动服从,更何况是绝对命令。但是在康德那里,接受和实践这项命令都是自由的。因为,就一个人而言,“他觉的自己应行某事就能够实现某事,并且亲身体会到自己原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离了道德法则是永远不会被认识的”[13]人“原是自由的”,这正是绝对命令的根源和依据,自身具备自己约来自己的能力,而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抵制各种诱惑,勇于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之所以“自由离了道德法则原是永远不会被认识的”,原因在于虽然自由是先验的,人类的理性不可认识,但是自由确确实实体现和展示于日常大量的道德可实事实中,人在道德无上命令的绝对服从中,深刻展现了“自由”的无比尊严。

在康德那里,绝对命令实际上总的是以“凡是你做了你就成为配得幸福的,你就去做”的表达形式发布,它并不以幸福为许诺,也不以幸福与否非得履行去威胁,否则道德律也就不能上升为命令。康德所强调的是道德的意向,即主体的道德行为真正指向何处,道德主体能否心安理得。从本质上讲,道德行为是可普遍化的,可推之他人,亦可引之于己。它应当以利他、不损人为前提。“人是目的”所强调的并不只指自身是目的,而且是指他

人,绝不能把别人视为手段和工具。道德主体的意向虽然立足于己,如何去配福。但它指向却是利他的,即促进他人幸福和社会福址。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只有保证整体幸福,个人幸福才能获得最有利的条件,这自然是主体配福的条件。这样,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才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道德和幸福也能真正统一,实现至善。”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分类自然语言处理, 转载 宗成庆老师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一书的序言二由冯志伟老师所写,序言中将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这个话题放在了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的大历史背景下,感觉写得很不错。这里做个节选,也算今天的一个偷懒吧! 总结自然语言处理发展的曲折历史可以看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和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认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的优点是: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中的规则主要是语言学规则,这些规则的形式描述能力和形式生成能力都很强,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句法分析中的长距离依存关系(long-distance dependencies)等困难问题,如句子中长距离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一致关系(subject-verb agreement)问题,wh 移位(wh-movement)问题。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通常都是明白易懂的,表达得很清晰,描述得很明确,很多语言事实都可以使用语言模型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直接地、明显地表示出来。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在本质上是没有方向性的,使用这样的方法研制出来的语言模型,既可以应用于分析,也可以应用于生成,这样,同样的一个语言模型就可以双向使用。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可以在语言知识的各个平面上使用,可以在语言的不同维度上得到多维的应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语音和形态的研究中使用,而且,在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的分析中也大显身手。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与计算机科学中提出的一些高效算法是兼容的,例如,计算机算法分析中使用Earley 算法(1970 年提出)和Marcus 算法(1978 年提出)都可以作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得到有效的使用。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的缺点是: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研制的语言模型一般都比较脆弱,鲁棒性很差,一些与语言模型稍微偏离的非本质性的错误,往往会使得整个的语言模型无法正常地工作,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不过,近来已经研制出一些鲁棒的、灵活的剖析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使基于规则的剖析系统在剖析失败中得到恢复。 * 使用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来研制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时候,往往需要语言学家、语音学家和各种专家的配合工作,进行知识密集的研究,研究工作的强度很大;基于规则的语言模型不能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自动地获得,也无法使用计算机自动地进行泛化。 * 使用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设计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针对性都比较

七年级生物下册 1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同步练习题)人教版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轻松练习 趣味导读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按照这本书中的理论,达尔文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是进化而来的。他曾提出人类的祖先与大猩猩和黑猩猩存在亲缘关系。当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他的观点,因此人们经常进行人类起源的辩论。最著名的一场辨论是在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之间进行的。这是1860年6月牛津大学大不列颠会的一次会议上,人们都想听听主教对“猴子理论”的谴责。听众大都反对达尔文的观点,但是赫胥黎却支持达尔文的观点,因此主教斯文地问他:“请问这位宣称自己是猴子后裔的先生,您是通过祖父还是通过祖母接受猴子血统的呢?”这时,赫胥黎坚定的说他“宁愿要一个可怜的猿猴作为自己的祖先,也不要一个运用自己优厚的天赋和巨大影响,却把嘲讽奚落带进庄严的科学讨论辩论会的人作祖先”。对于人类起源,你认为达尔文的观点正确吗?收集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在课上与同学们进行一场辩论吧! 智能点拔 例1.观察距今300万年的露西化石的骨骼,她的上肢和 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化石,分析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思路分析:本题需要运用比较观察的学习方法。用比较思 维的方法去观察化石在形态上的不同点。从“露西”的骨骼化 石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具有较为 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 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答案: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具有 较为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可能采取 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例2.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的是( ) A.有复杂的语言 B.使用工具 C.直立行走 D.大脑 发达 分析:人类会使用工具,但类人猿也会使用具,因此不能 称其为特征。而有复杂的语言、直立行走、都是人类所特有的, 人类的大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因此也可算是人类特有的特 征。因此,本题答案是B。 课堂反馈 画龙点睛 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提出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提出了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 2.在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 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慧眼识珠 1.下列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 )

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

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 我认为法律是安全的眼睛,懂法就能辨明邪正,认清是非;法是知慧的窗口,对人的思想进行点拔,行为加以制约。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知道宇宙中的星球,都在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否则就会发生天体大碰撞;马路上的车辆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不然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必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一旦违反法律,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其实当人类在这片大地上开始迈出第一步时,规则便伴随在人类的身边,不是为了禁锢限定人类的自由,而是为了匡正行为,弘扬正义。当汉穆拉比撰写了《汉穆拉比法典》时,规则被抬高了一个台阶,让人们不再是应该去遵守,而是必须去遵守规定,聪明的古罗马人深知只有踩上“法律”这一台阶,才能看见昌盛的罗马帝国的朝阳,也正因如此,罗马广场的十二块铜表向世人传达了法治精神。新一代的我们回眸历史,深感法律发展的不易,社会变革的不易。我们采撷古人的丰硕成果,创造出了自己的法律。 我本就是一个喜欢法律的人,我认为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有必要学习一定的相关法律知识, 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大家似乎对“法律”二字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那究竟什么是法律呢?可能很少人能说出它确切的概念。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法律将随着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从法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主要手段,生活是一种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活动,经常受到法律调整。所以,二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 无意地与法律发生着各种关系。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康德理性哲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历久弥新,这就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并不是所有喜欢传诵这句名言的人都会在心灵中唤起惊奇和敬畏,并不断增长,更多人是言行不一,一边吟诵“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一边该干嘛干嘛,行为举止,毫无一丝敬畏之心。 无他,因为敬畏的文化从我们身上消失了。 其实,康德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许多人有意无意地丢了它。 康德那个时代的人们仰望星空,能够产生内心的敬畏,与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关,源自于人们对宇宙秩序的认识。 在文艺复兴之前,宗教世界观统率着一切,人在宇宙秩序中,头顶着天堂,脚下是地狱。上帝居于人之上的天堂,俯瞰引导一切众生。 彼时宇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机体,人安居其中,仰望星空,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在仰望天堂上帝,由此而激发的内心敬畏,自不待言。 文艺复兴之后,物理学的发现,人们对于世界秩序的感知彻底发生了改变,人道主义的自我肯定,人性的觉醒,人开始确立起自己的王者地位。原有的宇宙秩序,开始变成一种物理和天文学的认识,原来统一的等级森严的宇宙秩序已经瓦解,在近代科学的眼中,已经变成了空洞的、无限的天文的天空,过去上帝俯视的那种神圣感正在消失。 当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时候,人也由此开始进入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 所以,在康德那里,星空是把自己扩展到世界之上的世界星系的恢宏无涯以及无穷的时间,是一种偶然的联结,而心中的道德律,是从不可见的自我和人格开始,把自己呈现在一个真实的无限性的世界之中,只有知性才可以察觉,而且是一种必然的联系。 康德认为,仰望星空产生敬畏,是因为那种景象“仿佛取消了我作为一个动物性 被造物的重要性,这种被造物在它(我们不知道怎样)被赋予了一个短时间的生命力之后,又不得不把它曾由以形成的那种物质还回给这个(只是宇宙中的一个点的)星球”,而对心中的道德律的敬畏,则来自于它“把我作为一个理智者的价值通过我的人格无限地提升了,在这种人格中道德律向我展示了一种不依赖于动物性、甚至不依赖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活,这些至少都是可以从我凭借这个法则而存有的合目的性使命中得到核准的,这种使命不受此生的条件和界限的局限,而是进向无限的”。 既没有宗教信仰,又不能理解这样的背景,康德的名言及墓志铭自然只能成为人们朗朗在口的口水,行止却是南辕北辙。 其实按中国传统的理解,本也是能够产生对星空和心中道德律的敬畏的。 我小时候消夏,躺在门板遥望浩渺星空,数不清的星星,望不见的天边。老人总是会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都对应着,看着你呢。若没做坏事,死了会被召唤到天上去,变成一颗星星……

1.人类需要理性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5 —2016 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卷教师: 学号:146331345 姓名:俞加平得分: 人需要理性 --观《百万英镑有感》 记得高中的时候,《百万英镑》是一篇英语课文,当时由于高考的压力而把目光都集中在了背诵课文,理解语法上,却忽略了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想来也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容我愤青一下)。而在大学的课堂上看起这部电影,我的目光也就不再那么断签了,毕竟大学是个小社会,在这里混了一年半载的总会对人生有些感触,尤其是观看这种有思想的电影时。 有人说《百万英镑》是马克吐温一生写了无数的批判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喜剧,然而喜剧非喜,喜剧背后永远是人性的丑陋,不然又如何笑得出来。就像这部电影,它所批判的拜金主义恐怕不只是当时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即便是现在物质生活丰裕了,拜金主义依然是一种主流。记得以前看过一场台湾大学与复旦大学的辩论赛,那应该是比较著名的一场了,辩论的是人类千年也探讨不出的一个问题: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当时复旦大学的一位辩手说:人的欲望不是恶,而欲望的无限制的扩张才是恶。这句话说得真的很对,人生在世,有哪个人是无欲无求的,我是不信有那种人的,就算有人自称是我也不会信。就像对金钱,这是一种你要生活下去所必需的东西,你不可能对它没有欲望,没有需求。但别为了金钱不顾一切,事事都为了金钱,那么你就陷入了典型的拜金主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是我们对万事万物,并非只有金钱,缺乏一种理性。当然我

不是说所有人,至少有人是这样的,毕竟理性说得简单,做起来难。就算有时候你想着我要理性地去干什么,可谁也不知道你“理性”地做的那件事是不是真的理性。 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没了理性,我们与动物又有何异?理性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理性不是你想有就有的,这是随着自己的阅历,经历多了慢慢增加的东西。就如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那时候的确是与动物无异的,哪有什么理性呢。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小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理性。但仅仅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不必担心了,反正理性会慢慢增加的。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就像种了西瓜,最后不一定能的到西瓜,可能由于环境原因西瓜最后烂掉了,什么也没得到。人也是一样,如果环境不好的话,理性非但不会增加,减少说不定。人类物欲横流的世界就是这么一个坏的环境,你想长好的话,还是要多汲取一些好的养分。不然就会一身的负面情绪和想法,又怎么理性地起来。 我写这篇文章时同时也在反省自己,因为我知道自己肯定也有不理性的时候,毕竟血气方刚的少年,难免会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但世上没有后悔药,事后的苦水也只能自己吞下去。有人说感性的人更吸引人,而理性的人有时候会显得死板,我觉得可能感性的人会让人舒服一时吧。这个社会还是需要更多理性的人来支撑的。 《百万英镑》中的人物看似都有些拜金主义,幽默的叙事中难免还会让人觉得有些难受。试想如果你处于一个人人都看你的钱而不是看你的这么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中,你是不是会感到很孤独?还好电影里还有些温暖的情节,比如男主和姑娘的爱情,至少,这是一份理性的爱情。金钱给了他们产生爱情的机会,但却不是产生爱情的原因。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 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洛克。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 着重研究认识学说, “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 [1] , 使唯物主义经验论更加系统化了。同时, 由于经验论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转化的迹象。 洛克是从认识的来源展开它的学说的。他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批判了天赋观念的“普遍同意论”和天赋观念的“普遍具有论”。认为认识来自经验。提出了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人的认识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滑待刻的“白板”, 还是有着一定能动性的有机体?洛克认为, 从观念的来源看, 心灵的初始状态象一块“白板”, 在它上面没有一切观念和标记, 人的一切知识皆建立在经验之上并最终来源于经验。但从观念知识的形成来看, 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 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2]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 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 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3]也就是说, 知识从起源上看, 心灵如白板, 面对对象, 接受感觉印象, 构成知识的质料; 知识从构成上看, 则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差异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差异 综述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的曲折。源于哲学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对自然语言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理性主义认为语言的能力与生俱来,运用简单明确的规则来确定复杂的语言现象,表达复杂的语言模型。而经验主义,虽然也承认语言的能力一部分来自先天,但是却不承认这种能力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是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人不可能不通过学习而懂得一门语言。 这样使得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相似而又不同,也就导致了两者各不相同的优缺点。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性主义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一种强烈的认识,即人类的重要的知识并不是由学习而得到的而是由基因提前决定的,比如人类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Chomsky正是这一主义的支持者。Chomsky范式正是希望通过简单的规则,来描述复杂的语言。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性主义,正是利用语言学中的简单、清晰的规则,来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问题。由于这些规则拥有很强的表达能力、生成能力,同时还能拥有相当高的效率。因此,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方法 从哲学的观点上看,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以至于在这两种哲学思想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区分。直到后来人们才认识到这两者的不同。同样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仍然在许多地方和理性主义有着相似之处。 经验主义也承认人类对于语言有着先天的认知能力,因此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并没有绝对的不同,但是经验主义认为人类不可能不通过学习而获得一门语言能力。因而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模仿一种学习过程,在实际的情境中使用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来训练语言数据,从训练的语言数据中自动地或半自动地获取语言的统计知识,可以有效地建立语言的统计模型。 这样的特性使得经验主义的方法在文字和语音的自动处理中效果良好,尤其善于解决二义性问题。 二者的优劣与差异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两者的差异十分微妙。而到了具体的自然语言处理这样的实践中,差异则比较明显。

[康德,理性]论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实现

论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实现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确立了纯粹实践理性作为意志本身的规定根据,即道德律,强调了理性是实践的,也就是理性自身即是理论的或思辨的,又是实践的。理性是实践的就预示着理性必须得以实现,这就需要解决实现的对象以及实践的保证。他在此书中为实践理性规划了至善目标,这个至善要成为完满的善,整体对象就必须包括德性和幸福,而这两个原则却是矛盾的,即构成了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解决了这个二律背反就解决了实践理性的实现对象问题。 一、至善:纯粹实践理性的整体对象 与《纯粹理性批判》的思路相反,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给出的是从本体到现象界的思路,是从原理到概念到感性生活中,是从超感性世界到感性经验世界的思路。而人作为主体恰恰生活在两种世界中,故而两个批判的解决都要落到至善概念上。康德认为,至善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为至高无上的善,一为全部的和完满的善,因为,至高的东西可以意味着至上的东西,也可以意味着完满的东西。这两层含义就是至善的两个要素,即德性和幸福。 所谓至上的东西,指的是本身无条件的东西,而且可以是其他东西的条件。在康德那里,德性正是这种本身是条件的东西,已是谋取幸福的条件。可以说,德性就是这种至上的善。关于这一点康德在分析论中己经说明。康德的道德哲学建立在纯粹实践理性作为意志本身的规定根据上,当道德律作为一种普遍法则,对我们形成绝对命令时,必然会损害我们的爱好,从而导致痛苦的情感产生。但是,我们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由于对道德律本身的敬重,是我们逐步形成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兴趣和意志动机、意志兴趣、意志准则的概念,而这时的理性实践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伤害感情的事,相反是对遵守道德律产生出由衷的兴趣。对于道德的敬重程度会产生两种道德状态:一则是合乎义务,一则是出于义务。合乎义务是一种约束,出于义务是一种压力。这两种行为都不能完全算是发自内心的,而当有一天对于道德律的敬重更深层地内化成既不出于约束也不因为压力而产生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团别的道德状态,即可称之为德性。正是基于它本身是无条件的,而且德性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故康德认为它是至上的善。这种至上的善是一切只要在我们看来可能值得期望的东西的、因而也是我们一切谋求幸福的努力的至上条件。所以,它更是至善的先决条件和配得幸福的资格。但是,这种善却不是完满的或全部的善,也就不能是实践理性的整体对象。它不能独自成为真正的至善,凭借其自身还并不能解决实践理性的整体或全体对象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实践理性实现自身的要求,只能说具有了德性的原则,是超感性世界的东西。实践理性的实现还要回答感性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幸福的问题,也是康德至善之至的另一层含义。 所谓完满的东西,康德意指的是整体的、全体的或全部的善,至善是完满的善,当幸福在完全精确地按照与德性的比例(作为人格的价值及其配享幸福的资格)来分配时,也构成一个可能世界的至善,那么这种至善就意味着整体,意味着完满的善。也就是说,一个有德性的人,应该要得到与之德性相应的幸福,有理性的存在者需要幸福、配得上幸福和享有幸福。所谓幸福,就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在现世的偏好得以满足,使拥有它的人感到愉快,那就必须牵扯到自然和感性经验,故对于幸福的欲求并不是绝对的善,也不能独自就是善的,只有任何时候都以道德的合乎法则为前提的幸福才是善德。 显然,至善有两个因素,即德性和幸福,而且两者必须一同构成至善的原则,缺一不可。

关于理性的名言句子 理性的名人名言 关于理智的名言

关于理性的名言句子理性的名人名言关 于理智的名言 : 古风唯美伤感励志温暖心痛经典爱情忧伤失恋失望幸福搞笑正能量 心累心烦后悔难过想你心碎抒情感情友情感动想念心酸好听心情好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感慨人生关于友谊关于梦想离别伤感表达爱意句子大全 1、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阳性的,严肃的享受;肉欲是街头巷尾出卖的,庸俗猥琐的享受:两者是同一事实的两面。——巴尔扎克 2、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毕达哥拉斯 3、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康德 4、以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毛泽东 5、棍子打人骨头疼,理性拿人心尖疼——民谚 6、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

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7、照耀人的惟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海涅 8、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彼得?阿柏拉德 9、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高尔基 10、我的理性没受过弯曲和折叠的训练,能够那样做的只是我的膝盖——蒙田 11、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乔?桑塔亚那 12、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先验理性论 康德理论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真理性的依据是什么?他认为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表达的。知识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将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问题也就一分为三:数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先验理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按照康德所确定的解决知识依据问题的思路:知识真理性的依据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先验感性论证明数学知识的依据在于人的直观能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时间和空间是外部或内部经验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时间空间里没有对象,但不能设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先验知性论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依据是人综合杂多感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使用的工具是“范畴”。先验理性论则证明形而上学的依据是理性用以统一知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用的工具是“理念”。理念先于知识,因而称之为“先验理念”。 既然先验理念是理性运作的前提,那么可以通过考察理性如何运作来发现有哪些先验理念。理性的运作方式是三段式推理。三段式推理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由前提到结论称作前进,由结论到前提称作后溯。先验理念作为知识依据这一特征类似于三段式推理中的前提,因此要找到先验理念,需要后溯,直至一个不需要条件依据的东西。康德首先将三段式推理分为三种: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直言推理由内经验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灵魂(在理论哲学中康德对灵魂的理解其实是指人的统觉能力,之所以用灵魂这个词,我认为是便于对理性心理学进行批判,其它先验理念也是如此);假言推理由外经验后溯至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世界;选言推理,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整体,上帝。 所谓灵魂,世界和上帝不过是理性推理的的依据而已。传统形而上学却把灵魂(人的统觉能力),世界和上帝当成了实有之物,因而形成了三门不科学的形而上学分支: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研究对象;理性宇宙学,以世界为研究对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研究对象。康德在研究中否定了灵魂、上帝的实体性,指出理性宇宙论的不可调和的二律背反,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但他并没有否定形而上学本身。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反映的是理性的自发的活动,只要这种活动还存在,形而上学就会继续存在。虽然如此,康德本人并没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 蓝色部分完全是自己的发挥,我看的书里面似乎没有这样讲,之所以标示出来,是希望大家有所警惕。其它来自于书本,只是表达稍有不同。如有疑问,欢迎以任何方式交流探讨。

关于理性的名言句子

关于理性的名言句子 1、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阳性的,严肃的享受;肉欲是街头巷尾出卖的,庸俗猥琐的享受:两者是同一事实的两面。巴尔扎克 2、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毕达哥拉斯 3、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康德 4、以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毛泽东 5、棍子打人骨头疼,理性拿人心尖疼民谚 6、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7、照耀人的惟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海涅 8、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彼得阿柏拉德 9、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

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高尔基 10、我的理性没受过弯曲和折叠的训练,能够那样做的只是我的膝盖蒙田 11、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乔桑塔亚那 12、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康德 13、理智对欲望盲从的可怜人,和对理性倾耳的认真的人同样正确。福楼拜 14、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书籍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这种人能真诚地热爱人,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赏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造的最美好的成果。高尔基 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 16、理性和判断力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泰西塔斯

语言学史中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第28卷 第1期 2006年2月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 Vol.28,No.1 Fec.2006语言学史中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徐小波 (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y 摘 要:语言学与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学的发展中始终有着哲学思想的影子。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两大理论阵营伴随着整个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了整个语言学史,它们之间的斗争和妥协反映了西方语言学研究发展的一个侧面。本文试图以此为主线来论述这两种哲学理论对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学史;经验主义;理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06)01-0118-04 语言学的历史可以粗略的划分为四个时期:传统语言学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时期,后一时期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每个时期的语言学流派都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学术潮流息息相通;每一种语言学方法都有其哲学基础或借鉴来源。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论争则伴随着整个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对立,以不同的形式,贯串了整个语言学史。! 一、传统语言学时期 传统语言学时期指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又称为语文学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时期的前夕。虽然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较典型的认识论理论,并且形成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的学派在哲学史上出现,是在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时期前后,但这两种类型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在人的思想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虽然古希腊哲学的中心议题是本体论问题,但这一时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倾向伴随着古希腊各派在认识对象问题上的分歧而出现,并对语言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柏拉图建立了西方的第一个语言哲学学说###命名理论:语言是对事物本质的命名,名字是表达和传达知识的工具。他的命名理论同他的本体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和认识论的唯理主义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哲学可以说是一种 约定说,他从认识论的经验主义出发,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可感知的经验世界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理念不能离开感性事物而存在,意义来自约定。斯多葛学派虽然是亚里士多德的反对者,但也遵循经验主义认识论,该派语言观被一位学者总结为 人出生于世,头脑像一张白纸,很适于在上面写字。?罗马语言学主要是把希腊语言学的思想争论和范畴运用到拉丁语的研究中,其认识基础主要是经验主义。 欧洲中世纪哲学是在经院中为论争宗教教义而进行研究的 经院哲学,它公开被称为 神学的侍婢。在经院哲学内部同样存在两种倾向的斗争,这就是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斗争。唯实论先是以柏拉图的 理念论、后来则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为基础,在认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义倾向的继续;唯名论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研究的突出成就是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思辨语法遵循理性主义传统,不再满足于对语言现象的说明和描写,而是要探索语言内部的原因和规律。 16到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占据了哲学的中心地位。这一时期经验主义的崛起是对经院哲学传统观念的挑战,主张随时用事实质疑权威,结 y 收稿日期:2005-09-09 作者简介:徐小波(1979#),女,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词汇语义学研究。

[康德,理性,知识]论康德对理性知识的考察

论康德对理性知识的考察 一 近代以后关于知识起源问题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流派,都被休谟所终结。休谟的怀疑论得出的结论是经验和理性,都不能成为合法的知识的基础,而且不能保证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这首先表明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知识起源问题的失败,而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只是在传统知识的框架下所区分出来的理性和经验。就是在区分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才区分的理性和经验。那么这就表明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本身是失败的,因为它自身无法解决知识问题,或者说休谟问题的出现直接表明了理性的无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将被完全否定。 这首先不是德国古典哲学所希望看到的,因为德国古典哲学包括了德意志哲理,同时遵循的是古典传统,但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又是如何去拯救这样一种已经被休谟问题所彻底颠覆的理性能力的? 康德的出发点是,既然在传统的古典的意义上,即由笛卡尔所开启的知识论的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方法上,没有表明理性自身的能力,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去审查理性,重新去考察理性本身,这是康德对待理性的出发点。我们知道从古希腊开始,严格意义上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基于对知识确定性追问的理性传统开始诞生,一直到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一种理性主义传统得到巩固,这种理性主义传统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关注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个对本质的认识最后发展成为本体,发展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发展成为实体,所有关于事物本质,即共性的追问,其实是基于理性的抽象能力的。因此针对事物个体本身的经验,就在这样的一种框架内被贬义了。 这也就是说从古希腊开始理性主义的最大的传统就是理性和经验本身的分离。经验不能作为我们追问知识的基础,那么唯一的基础就是理性,因为只有理性才能通达本质。而这个本质也将成为传统西方哲学本体的唯一合法通道。因此我们在理解古希腊传统哲学的那个理性的时候,是要把经验排除在外的。经验和理性就是对立着的。 因为按照柏拉图的理解,经验都是肉体内的东西,而理性是灵魂之上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理性和经验的分离,在柏拉图那里世界就被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一个是可感的世界。在经历了中世纪哲学之后,因为中世纪直接把古希腊的理性上升为神,是另外一个世界,但是,理性又是属人的,因为理性所针对的是人的理性,因此理性又必须随着神本身的失势,或者人对神的取代,它又必须恢复到可感的和个人这样一种的世界中来,因此在近代哲学追问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的时候,理性和经验就不能再分了,因为理性和经验中的一方的主人必须是人,理性因此就不在属于神的范围,就属于的人,所以理性和经验在古希腊哲学,也就是传统哲学开端时期被割裂的鸿沟,在近代开始弥合。 所以在理解近代哲学理性的时候,它不仅包括了理性,还包括了经验。或者我们可以把经验理解成理性的一个部分。因此唯理论所理解的理性是比经验更高一级的思维能力,但这并不否认经验同样具有思维能力。二问题在于近代哲学的理性虽然包容并接纳了经验,但是它却把经验和自然区分开来,这在古希腊是没有的。因为在古希腊,理性是可以统摄一切的,理性之中就包含自然,但是在近代自然和经验就开始区别开来,因为近代哲学的特点是首先把人和自然、经验区分开来,因为近代哲学认为自然界之所以成为自然,是因为它不是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所以,所以人身上所有的能力即经验和理性都应该和自然区分开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