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研究_1

视觉文化研究_1
视觉文化研究_1

视觉文化研究

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

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

授课教师:

Alexander Campbell Halavais (halavaisu. wa shington. edu)

课程说明:

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上教学)。

授课内容:

第一周:知觉理论

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奇,《知觉的工作》

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

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

第三周:符号

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源》;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索绪尔,《任意的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

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

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霍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

第五周:视觉的机制

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

第六周:模拟

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莱姆,《第七次突围》

第七周:作为视觉域的城市

阅读材料:魏特姆,《物理空间》;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芒福德,《隐形城市》;米歇尔,《进入生活的计算机》

第八周:信息环境

阅读材料:哈拉威,《虚拟狗宣言》;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克卢兹,《本世纪的十大界面》;克兹维尔,《精神与机器即临的融合》

第九周:狂欢、交游、混乱和文化壅塞

阅读材料:贝伊,《时间自动区域》;埃柯,《走向一个符号游击战》;莱里,《屏幕》

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视觉文化研究计划(研究生)

研究计划说明:

视觉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研究生研究或课程包括以下一些领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建筑,世纪欧洲艺术和建筑,澳大利亚艺术和建筑,美学艺术和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摄影、艺术画廊和博物馆研究,亚太艺术等。

研究性学位:

哲学博士学位

艺术研究硕士学位

澳大利亚艺术研究硕士学位

画廊和博物馆研究硕士学位

课程性学位:

澳大利亚艺术课程硕士学位

画廊和博物馆课程硕士学位

课程资格硕士学位

艺术研究生证书

视觉文化教师证书

3.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本科)

专业名称:电影与视觉文化

主修: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课程提供关于电影、电视、录像、

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首先强调历史与理论,其次强调生产,主修课程由三组课程构成:

1)电影与视觉媒介;

2)电影、文学与文化;

3)人种志、纪录片与视觉文化。

辅修:电影与视觉文化辅修课程提供对于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突出理论和历史而非生产,以便培养学生的媒体知识。

课程选录:

电视艺术导论;当代艺术批评导论;数码成像导论;现代西方视觉文化;电影研究导论;世界电影批评方法;视觉人类学导论;电影与媒介理论;电影与媒介史专题;媒介之间:艺术、媒介与文化;大众媒介与通俗文化;居间摄影;社会性别、性征与视觉文化;种族、族性与视觉文化;电影与视觉文化专题;高级摄影实践;脚本写作;舞蹈与视觉研究;电影与媒介体裁专题;国际电影、独立制片电影和另类电影;比较电影研究;高级数码成像;摄影史:20世纪;日本电影与视觉文化;电影、录像与艺术:理论与历史。

返回>>

二、视觉文化研究英文文献选目

Barnard, M. Art,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London: Macmillan, 1998.

Baudrillard, J.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仿像与模拟》), New York: Semiotex(e), 1983.

Berger, J. Ways of Seeing(《看的方式》),London: BBC Publications, 1972.

Best, S. & D. Kellner. The Postmoder n Turn(《后现代的转向》), New York: Guilford, 1997.

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 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文化生产场:论文学与艺术》),Cambridge: polity, 1993.

Bourdieu, P. Photography: A

Art(《摄影:中产阶级的艺术》),Oxford: Blackwell, 1996.

Bourdieu, P. The Love of Art: Europe 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热爱艺术:欧洲美术馆与其公众》),Oxford: Blackwell, 1997.

Brothers, C. War and Photography: A Cultural History(《战争与摄影:文化

史》),London: Routledge, 1996.

Bryson, N. Vision and Painting: The Logic of the Gaze(《视觉与绘画:注释的逻

辑》),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Bryson, N. et al. eds. Visual Theory (《视觉理论》), Cambridge: Polity, 1992.

Bryson, N. et al. eds. Visual Cultur e: Images and Interpretations(《视觉文化:形象和解

释》), Londo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4.

S. The Dialectics of Seein

g: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ades Project(《看的辩证法:本雅明与拱廊计划》),Cambridge: MIT, 1989.

Burgin, V. In/Different Space: Place an d Memory in Visual Culture(《在/不同空间:视觉文化中的地点与记

忆》),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Cary, J. Technology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Cent

ury(《发现者的技术:论19世纪的视觉与现代

性》), Cambridge: MIT 1993.

Chambers, I. Popular Culture: The Metro politan Experience(《流行文化:大都市的体

验》),London: Routledge, 1986.

Cohen, S. Vision of Social Control(《社会控制的视觉》), Cambridge: Polity, 1993.

Dandeker, C. Surveillance, Power and Mo dernity(《监视、权力与现代性》), Cambridge: Polity, 1990.

Debord, G. The&

nbsp;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景象的社会》),

New York: Zone, 1994.

De Certeau, M. The Practice of Every day Life(《日常生活实

践》),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 84.

Der Berian, J. ed. The Virilio Reade r(《魏瑞里奥读本》), Oxford: Blackwell, 1998.

Entwistle, J. The Fashioned Body: Fashi on, Dress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时髦的身体:时尚、服装和现代社会理论》),Cambridge: Polity, 20XX.

Featherstone, M. Undoing Culture(《解析文化》), London: Sage, 1995.

Fiske, J,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理解流行文化》),London: Routledge, 1989.

Foster, H. ed. Vision and Visuality(《视觉与视觉性》), Seattle: Bay Viwe Press, 1988.

Foucault, M.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诊所的诞生:人文科学考古学》), London: Pantheon, 1973.

Foucault, M. Discipline and Punish(《规训与惩罚》),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7.

Freedberg, D. The Power of Images: S 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esponse(《形象的权力:历史与反应理论研

究》),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Frisby, D. & M. Featherstone, eds, S immel on Culture(《西美尔论文化》), London: Sage, 1997.

Goldman, R. & S. Papson, Sign Wars: The Cluttered Landscape of Advertising(《符号的战争:广告的凌乱图景》), Nwe York: Guilford, 1996.

Harvey, 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 ty(《后现代性的状况》),Oxford: Blackwell, 1990.

Heywood, I. & B. Sandywell, eds. Int erpreting Visual Culture(《解释视觉文

化》), London: Routledge, 1999.

Jay, M. Downcast Eyes: The Denigrat ion of Vision in French Thought(

《低垂的眼睛:20世纪法国思想中对视觉的诋

毁》),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 93.

Jenks, C. ed. Visual Culture(《视觉文化》),London: Routledge, 1995.

Jervis, J. Exploring the Modern(《探索现代》), Oxford: Blackwell, 1998.

Kellner, D. Media Culture(《媒介文化》), London: Routledge, 1995.

Levin, D. M. ed. Modernity and the Hegemony of Vision(《现代性与视觉的霸权》),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Levitt, H. Way of Seeing(《看的方

式》),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Lown, D. M., History of Bourgeois Perception(《资产阶级知觉的历

史》),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Lyon, D. The Electronic Eye: The Ris e of Surveillance Society(《电子眼:监视社会的兴

起》), Cambrige: Polity, 1994.

Lyotard, The Posmodern Condition(《

后现代状

况》),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McGuigan, J.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文化与公共领域》), London: Routledge, 1996.

Melvill, S. & B. Readings, eds., Vis ion and Textuality(《视觉与文本性》),

London: Macmillan, 1995.

Metz, C.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Psych oanalysis and Cinema(《想像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Michell, W. J.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

态》),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Michell, W. J. 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Era(《重塑的眼

光: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 Cambridge: MIT, 1992.

Michell, W. J. Picture Theory(《图像理论》),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Miles M. Art, Space and the City(《艺术、空间与城市》), London: Routledge, 1997.

Mirzoeff, N., ed.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视觉文化读本》), London: Routledge, 1997.

Mirzoeff, N., ed.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视觉文化导

论》), London: Routledge, 1999.

Neal, S. Cinema and Technology: Image, Sound, Colour(《电影与技术:形象、声音和色

彩》), London: Manderin, 1991.

Nochlin, L. The Politics of Vision: Essays on Art and Society(《视觉政

治:19世纪的艺术与社

会》),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1.

Phillipson, M. Painting, Language and M odernity(《绘画、语言与现代性》), London: Routledge, 1985.

Pollock, G. ed. Generations and Geograp hies in the Visual Arts(《视觉艺术中的代与地理学》),London: Routledge, 1996.

Poster, M. ed. Jean Baudrillard: Select ed Writings(《鲍德里亚文

选》),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nb

sp; Rose, J. Sexuality in the Field of Vision (《视觉领域里的性征》), London: Verso, 1986.

Tagg, J. 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Essays on Photographies and Histories(《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 London: Macmillan, 1988.

Tulloch, J. Watching Television Audiences: Cultural Theories and Methods(《看电视的受众:文化理论和方法》), London: Arnold, 20XX.

Urry, J. The Tourist Gaze(《旅游者的凝视》), London: Sage, 1990.

Virilio, P. The Vision Machine(《视觉机器》),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94.

Welsch, W. Undoing Aesthetics(《解析美

学》), London: Sage, 1997.

Williams, L. ed. Viewing Position: Ways of Seein g Film(《观看的位置:看电影的方

式》), Nwe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 9.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视觉传达专业”是相关设计院校开设的课程名称,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专业设计的方法技能,独立从事包装、广告、平面设计等工作,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

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设计史与艺术史的关联》04设计史学小史

设计史学小史 尽管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同智人的历史一样久远,1 可是对于设计史的研究只是20世 纪下半叶以来的事情。。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Design History Society ),这一组织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实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学科。各大学的艺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供给学生。不过直到目前,设计史仍然被视作与艺术史和建筑史有着最为密切的学科联系。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同时又充当设计师的角色,以及艺术与建筑给设计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图像材料,另一方面是因为直至今天,设计史家通常又是艺术史家和建筑史家。 一、设计史研究的先驱 1.中国设计史研究的早期尝试 从学科史的意义来讲,清代乾隆年间朱琰(生平不详)撰述的《陶说》六卷(初刊于1774年),可以视作世界上第一部设计史类的专著。2 该著对各个时代陶、瓷器的形制及分类,制瓷的名窑,釉色的变迁,装饰的进步,产品的特色和治瓷名家等方面均有历史的记述。 而清代阮元(1764-1849)撰写的《畴人传》(1799),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设计师的传记。“畴人”在古代中国指的是从事天文、历法、仪器、星占等术业的人,古人讲“家业世世相传为畴”,说的就是“畴人”所从事的术业多为子承父业。阮元撰《畴人传》历时四年,书中记录自上古至乾隆末年的二百四十三位天文、历法、算学家,另有三十七位西洋学者。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以及算学等方面。星占之学则未予收入。《畴人传》的刊行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纪传体科技史和第一部科学家和设计师传记。3 清朝后期的罗士琳又撰《畴人传续编》六卷(1840),人物收至道光初年。1886年,诸可宝撰《畴人传三编》七卷,人物收至光绪初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钟骏更撰《畴人传四编》十二卷,此《四编》收录标准放宽至包括一些主要占星家和其他学者。以上三部续书仿阮元体裁,共收六百余人。4 不过,“艺术”和“工艺”的说法还没有在那时的汉语中流行,更不谈“设计”的概念了。但阮元等人的努力,本质上正是为我们今天称为“设计师”的人物树碑立传;因此,它在史学史的意义上完全可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媲美。另有晚清文人陈作霖(1837-1920)写有一篇“中国机器学家考”,5 亦可见当时西学东渐之风影响到旧式文人对传统文化中设计师地位的看法。 2.西方设计史研究的开拓者桑佩尔与李格尔 德国建筑师、教育家和作家戈特弗里德·桑佩尔(Gottfried Semper ,1803-1879),既是德国和奥地利新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的 主要实践者之一,又是设计史研究的先驱者。他有关视觉艺术的形 式、技术和风格的理论著述,不仅对19世纪的建筑和艺术理论产生 了持久的影响,更是影响到之后的设计史研究。 桑佩尔曾在慕尼黑和巴黎学习建筑学,1826至1830年前往意大 利和希腊研究古典建筑,1834至1849年在德累斯顿从事建筑业务。 后因参加1848年的大革命而被迫流亡巴黎和伦敦。50年代,他为伦 1 智人(homo sapiens ),现代人的学名;人类学家们一致认为智人出现于20万年前(详见Marilyn Stokstad 主编的Art History , 2nd ed., New Y ork, 2002)。 2 朱琰:《陶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3 阮元:《畴人传》,上海:商务印书舘,1935年。 4 《中国古代科技行实会纂》(全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5 清陈作霖:《可园文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戈特弗里德·桑佩尔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 Visualcultureisnowapartofoureverydaylife.Thisessayarguesthatvisualcul tureconcernsvariousvisualeventsinwhichtheconsumer,equippedbymodernhig htechnologies,searchesforinformation,meaningaswellaspleasure.Theautho rpointsoutthatpostmodernismisbynatureavisualculture.Visualcultureresu ltsinthevisualizationofreality, thatis,everythinginlifebecomesth eimage.Thisvisualizingofrealitymakesthemodernperiodentirelydifferentf romtheancientandmedievaltimes.Moreimportantly,theauthorseesvisualcult ureaspoliticalandideologicalstrategiesratherthanamereacademicdiscipli ne. 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

视觉艺术设计

视觉艺术就是用一定得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得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与工艺品等。视觉艺术就是一种感受得方式,它也就就是造型艺术。它得特点就是所选用得材料就是多方面得,木、泥、铜、布多种多样;所表现得形态主要为三维得立体形态,既或就是平面得两维绘画作品,也会因为色调变化与透视原则得运用,而使人们有三维感觉;视觉艺术得另一特征就是它得静态得、凝固得特点,就是在某一时间断面上凝固得审美客体。不过静态得视觉艺术也可以产生动态得效果。除了国画、油画、版画、摄影等大类别,其她得如漆画、粉画、速写、根雕、木雕、剪纸等等,均具备以上所谈及得艺术特征。 视觉艺术就是用一定得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瞧得直观艺术形象得造型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与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得艺术形象既包括两维得平面绘画作品与三维得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得影视视觉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 视觉艺术不同于听觉艺术,它就是瞧得见,用手摸得到得艺术,强调真实性。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服装艺术、摄影艺术都就是传统得视觉艺术、影视艺术、动漫艺术、环境艺术,这三个视觉艺术得存在时间不就是很长,但就是却起到了很大得作用,影视艺术与动漫艺术属于综合艺术,既属于视觉艺术又属于听觉艺术、环境艺术就是一个新兴学科,它在环境得规划方面起到很大得作用,对人类得生活起到很大得帮助,使城市得规划更加人性化。所以环境艺术就是很好得视觉艺术形式! 视觉艺术得学习还包含对视觉文化得学习,分析与研究视觉世界中观念性得因素、以颜色为例,学习颜色不仅包括使用颜色得各种技术使用手段,还应包括更广阔与更深入复杂得问题,要求理解各种颜色得象征意义,各种颜色引起得情感反应,全面认识在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文化中,颜色使用方面得各种微妙问题。 摄影艺术:shèyǐnɡyìshù 造型艺术得一种、以照相机与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主要特点在于所表现得对象必须就是实际存在得。体裁上分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景摄影、动静物摄影等。 摄影艺术现代造型艺术。就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得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得一种艺术样式。 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municationDesign)就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得设计、设计师就是信息得发送者,传达对象就是信息得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 什么就是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就是人与人之间利用“瞧”得形式所进行得交流,就是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传播得方式。不同得地域、肤色、年龄、性别、说不同语言得人们,通过视觉及媒介进行信息得传达、情感得沟通、文化得交流,视觉得观察及体验可以跨越彼此语言不通得障碍,可以消除文字不同得阻隔,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案、图画、图法、图式得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与“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 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就是指人类得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瞧到得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 得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就是用眼睛能瞧到得,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 所谓“传达",就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得过程,它可以就是个体内得传达,也可能就是个体之间得传达,如所有得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得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作者: 学号: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题目: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任课教师: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让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将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挑战。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提高组织绩效的意义重大。本文对企业文化内涵、形成要素及其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力求系统地理解管理理念,进而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精神财富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nterprise Culture Research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ow to make business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will become a big challeng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valuab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busines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on corporate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lements and measuring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were reviewed and combing, and strive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hus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rporate culture,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Keywords: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 spiritual wealth

艺术理论和艺术史论的区别

艺术理论和艺术史论的区别 网友评论: 在国内的话艺术史专业和艺术理论专业没有区别,因为艺术史的学习和研究方式有一条最基本的就是史论结合,所以这两方面是不可能分开的。而从实际的院校专业设置上也是如此,一般会把艺术史类专业与艺术管理分开,据我所知天美、央美、川美都是这么来分的。 近年来国内艺术史论系一般都成为艺术与人文学院,以前有的叫做美术学(更偏向于师范类),现在的美术学应该是师范类。 人文学院内一边会划分各个方向,比如中、西美术史、文物鉴定、书画修复、视觉文化研究 艺术管理的话更偏向于市场、艺术产业、艺术策展 如果说视觉文化研究更像是艺术理论专业的话,学习方式上还是与学艺术史没什么区别。 国外的艺术史类专业一般设在综合类大学的人文学院里较多,以美国为例,基本上人文学院都有艺术史专业,不像中国一般都存在于美术学院。艺术史作为一个跨学科性很强的专业,不仅限于艺术范畴,而是一个综合了文史哲,并与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政治哲学、文化研究等等学科有所关联的一门学科。而设立在美术学院的艺术史论专业又缺乏艺术动手的实践,在人文研究方面的训练也显得薄弱。我觉得还是国外的设置较为科学。 考研的话,中央美术学院当然算实力强大的,其他各院校也有各自特点,根据个人综合考虑吧。毕竟北京吸霾也是折寿啊。 网友评论:

完全不一样的专业,艺术史说到底还是史论,艺术学理论包括艺术门类学、美学、批评、 民俗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等等。艺术史论的话除了清北之外,各大美院都是比较强 势的,艺术学理论则是北大和东南比较强势。 网友评论: 这两个专业的区别,我建议你看看官方的学科设置的内容。要详说,还挺复杂的。简单 粗暴讲的话,顾名思义,艺术史会比较偏考据、梳理。而艺术理论专业会偏艺术学。二者其实也有很高的重合。 网友评论: 现在美术史属于艺术学理论,艺术学理论还包括音乐史戏剧史等。艺术学理论最好的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北大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师大等,看你个人的喜好以及导师研究方向合不合适,可以找一下这些学校这两年的招生目录,然后找本校研究生了解一下也许心里就有答案了,加油~ 网友评论: 我是艺术史论在读,你说的这三个专业在我们学校都算是人文学院的。艺术管理方向的我们叫文化产业管理,里面又分美术方向、音乐方向、演策方向。美术学我之前艺考有考过,大多数都是美术学管理、美术史论,美术批评。艺术史论学的东西就很杂,美术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等等各方面。 文化产业管理,美术方向的依旧是素描、色彩,但是会有开设关于经纪人的课程,培养方向主要还是关于美术的幕后工作。我们都叫倒腾画的,发掘新画家,也会包含关于美术展的内容。选修的课程也大多都是,艺术经纪、艺术商务这些,也会接触一些古玩。 美术学,主要还是理论研究,会上一些与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的课。如果说文化产业管理(美术学)是开画展的话,那么美术学就是写评论的。美术学可能学习美术的专业技巧,研究美术史更多一点,如果有考虑做研究,做学问的话,美术学是个不错的方向。 艺术史论,学的东西很杂,知识涉及面也会更广,但每一样都不能学的很好,就像走马观花一样。但艺术史论算在艺术文学里,也是适合那些像搞研究的人。广艺的艺术史论专业更多的也是和山艺靠拢,山艺我也考过,主要的考题方向还是集中在理论研究。不过,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设这个专业,八大美院可能是都有,我也记不太清了,美院的研究方向还是美术。 其实,这三个专业都没有太强的专业性,说白了就是不好找工作。虽然学校每天说着,艺术与人文相结合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但其实自己心里都清楚,靠着

动画专业书目

动画专业书目 1、《波隆那插画年鉴》第一辑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币480元 2、《波隆那插画年鉴》第二辑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币480元 3、《波隆那插画年鉴》第三辑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币480元 4、《波隆那插画年鉴》第四辑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币480元 5、插图创意设计手册》上下 (日)视觉设计研究所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币116元 6、《插图技巧百科》 凯莎琳·斯莱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币65元 7、《影视动画短片制作基础》於水著海洋出版社人民币49元 8、《影视动画剧本创作》葛竞著海洋出版社人民币49元 9、《影视动画影片分析(美国)篇》孙立军马华著海洋出版社58元 10、《现代动画设计》孙立军李捷编著人民币149元 11、《动画时间的掌握》 (英)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中国电影出版社人民币20元 12、《原画》李杰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13、光谱奖获奖作品集《Sptctrum》 已出12本,亚马逊官方网邮售https://www.360docs.net/doc/8515653511.html, 大致报价:《Sptctrum12》26.37美元 《Sptctrum10》17.01美元 《Sptctrum11》26.52美元 《Sptctrum1》17美元 《Sptctrum9》17.01美元 14、《卡通产品设计》吕江著东南大学出版社人民币75元 15、《盛大游戏原画设计精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人民币37元 16、《游戏设计工作坊》 〈美〉Tracy Fullerton Christopher Swain Steven Hoffman 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币42元

17、《埃米尔动物画素描》德埃米尔。洛瑟著毛保诠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18、《当代美国绘画分类丛书—水禽,涉禽的画法》辽宁美术出版社 19、《绘画色彩基础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 20《透视的艺术》—绘画中纵深感的创造 (美)菲尔梅茨格著王毅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1《逐格动画技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动画剧本创作与营销》(美)jeffrey scott电子工业出版社 23、《英国动画设计基础教程》克里斯。帕特莫尔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4、《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 nancy beiman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5、《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人民美术出版社 26、《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 布鲁诺。恩斯特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7、《新锐时装插画》马丁。道伯尔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8、《钢笔画技法》盖瑞。斯梅恩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动画(美院专业书目) 教材: 《动画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色彩理论》吴镇保、张闻彩江苏美术出版社 《摄影简史》伊安·杰夫里 《摄影技术教程》徐国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平面构成》黄刚著浙江美术出版社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日)朝仓直已中国计划出版社 《色彩学》(日)大哲浩著 《光构成》(日)朝仓直已 《艺术与视觉》(美)鲁道夫 《空间构成》《立体构成》张华泉 《色彩构成》吴士元

最新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1 2 3 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4 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5 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6 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7 “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8 《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9 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10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11 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12 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二是13 组织理论的危机。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14 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15 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16 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同时,美国的管理17 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18 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这促使美19 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20 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21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22 1、国外学者的定义 23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 1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 作者: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 著王有亮译《文化研究》第三期 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者用来观看或者用来提高肉眼的视力,从油画到电视再到因特网等,不一而足。这种评论解释了图像制作的重要性,解释了某一给定图像形式上的组成部分,以及通过其文化接受而使作品最终实现。 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 后现代主义经常被定义为现代主义的危机,即广泛复杂的种种表征观念和模式的危机,从业已形成的关于进步的信念,到抽象绘画和现代小说的兴起。现在,由于没有出现其他变化,这些表征手段似乎不再令人信服了。结果,后现代的主导风格就是反讽:一种刻意的混杂,它被当做新发明的手段而受到品评。现代主义的后现代重现了包括大量出现于购物中心的古典色彩、现代派绘画的危机以及"五分钱影院"(Nickelodeon)复制品的泛滥。在本文

艺术设计理论参考书目

理论修养: 1、《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 2、《视觉思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美)内森.?卡伯特?黑尔著,沈揆一胡知凡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4、《艺术问题》(美)苏珊?朗格著,藤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5、《论摄影》,(美)桑塔格著,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6、《抽象与移情》,(德)W?沃林格著,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理解艺术》,(美)约翰?基西克著,水平、朱军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8、《激进的美学锋芒》,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著,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第一版,2005.4第2印。 9,《艺术的心理世界》,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著,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第一版, 2005.4第2印。 10、《后现代主义系谱》,岛子著,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1版。 11、《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周宪许均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艺术与错觉》(英)E?H?贡布里奇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1第一版。 13、《秩序感》,(英)E?H?贡布里奇著,扬思梁徐一维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9第一版。 14、《图像与眼睛》,(英)E?H?贡布里奇著,范景中扬思梁徐一维劳诚烈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1第一版。 15、《风格问题》---装饰艺术的基础,阿洛瓦?里格尔著,刘景联李薇蔓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9第一版 16、《图像理论 Picture Theory》,(美)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8、《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第二版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奚传绩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第2版 19、《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杭间何洁靳埭强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第一版 专业理论: 1,《平面设计编年史》,(美)派提特,(美)海勒著,忻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1月。 2,《什么是平面设计》,昆廷?纽瓦尔编著,初枢昊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3,《什么是平面设计2:平面设计为什么?》,(美)特姆罗著,初枢昊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版。 4,《美国视觉传达完全教程》,(美)瑞恩(Ryan,W.)、柯诺瓦(Conover,Th)著,忻雁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4-1。 5、《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法)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视觉创新:演绎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

视觉创新:演绎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 鲁晓笑 [摘要] 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本文分析了视觉创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它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作为视觉符号的本质意义和它独特的审美趣味特征;其中作为其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在当今张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大环境中独放异彩。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媒体;创造性思维;知觉的尖锐化 引言 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从过去到现在,视觉在人类接受资讯及心智活动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因时代推移而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尤其从目前多元化传播手段不断涌现,色彩化、大量化、数字化印刷及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事实,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更趋视觉符号化和更有赖于视觉沟通的世界。 视觉传播(Visual Communication),就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1]。不可否认,我们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 [2] 视觉传播是以人为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视觉传播是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用来传达有效的信息,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可视性。人们通过视觉的认知,在瞬间便可对信息做出解析。同时,视觉传播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信息传递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用火、岩画、象形文字等可视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当今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色彩、形象、空间等作为视觉基础元素来进行表现,它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一、新兴媒体造就视觉样式的丰富性

中国视觉艺术史。。。

1原始时代美术类别有哪些? 答: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陶塑、石雕、玉雕等)、绘画(岩画、壁画、地画及器物装饰画等)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2.试指出仰韶文化彩陶分别时期及各时代代表类型及代表性器物? 一、早期:西安半坡类型 代表类型: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 特点:彩绘纹饰以人面、鱼、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状等,他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的处理了虚实、阴阳、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代表性器物《人面鱼纹盆》 二、中期:庙底沟类型 代表类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碗较小,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颖而稳重。 特点:装饰的风格由半坡的写实向变形发展,,几何花纹较多,通常由圆点,勾叶,弧线以及曲线等组成单一的黑色的二片连续花纹,动物纹以鸟纹蛙纹为主。 代表性器物:《鹳鱼石斧朱陶瓮》 三、晚期:马家窑类型 代表类型:主要有盆、钵、瓶、瓮等,造型完美,,纹饰严谨,具有鲜明特色,这个类型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特点:纹饰全用黑色,用粗细相等,排列均匀的线条,组成同心圆,涡状纹、垂幛纹、水波纹等,装饰面积较大,往往遍布器物内外,有满、平、均的装饰特点。代表器物:《舞蹈纹彩陶盆》 3作品分析 《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西守半坡出土,属于仰韶文化半坡型所绘图案非常奇妙,盒内壁纹有两个人鱼复合纹样人面圆形,头戴尖冠,耳朵的位置有两尾鱼,嘴里衔着两尾鱼。两个人面对面之间还绘有两尾鱼,人面装饰性很强,其含义难以明辨。有图腾符号说,祈求渔猎丰产说,生殖繁衍象征说等不同见解。 《鹤鸟石斧朱陶盆》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仰韵文化庙底沟类型,陶缸表面绘有一只大鹤,鹤嘴里衔着一尾鱼,旁边还有一把巨大的斧头,斧上装饰有“x”纹。鹤粗腿硕身。大眼长喙,身躯涂白色,眼睛用黑褐色勾绘,鱼和斧用褐色画出轮廓,内涂白色。 画面有两层含义1认为它是当时渔猎经济生活的反映。 2认为它是以鹤和鱼为图腾的两个氏族部落间的战争结果的见证,意在纪念死者的功绩。《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属于仰韵文化马家窑类型代表,陶盆内壁口沿下 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方向一致的跳着舞,如同将野兽赶入陷阱,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乐的气氛,生动的再现了狩猎舞蹈的场面 从彩陶纹饰描绘的手法可见当时的绘画技巧已经相当熟练,几何纹的严整连续,动植物纹的生动造型,对人自身的生活的认识和表现都说明陶饰在氏族部落是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向创造者,彩陶上流畅的笔触和某些线条上豪笔描绘的痕迹,证明当时已有类似毛笔的工具,从几何图案向壁画,帛画发展,是中国绘画成熟的脉络。 2谢赫《画品》“六法论”的内容是什么,并对作品简要分析 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1“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准则,是六法之本,其五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作品不仅要表现出外在的形和色,更要注重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画面才有生动诱人的艺术魅力。 2“骨法用笔”是与“气韵生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有着同一性,内在的“风韵范度”集中表现为外在的容貌或骨相的一定法则,谓之骨法,通过用笔来捉取人物的骨相法则(刻画容貌)进而揭示它的风神韵度。 3“应若象形”谈的是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的观察认识六法,就是说画家在描绘人物或者其他景物时,要受客观对象其有的面貌来表现,作者可以取舍,概括,可以想象夸张,但不可以主观捏臆造,象形要应物而象。 4】、“随类赋彩“任何客观对象都是以其自身的特有形体和色彩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形象,作必要而正确的施色。 5】、“经营位置”,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谢赫认为构图的关键在于人物位置关系。 6】、“传移模写”谢赫的“大法”与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理 论基本奠定了中国绘画正确的没美学原 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大法”的提出对 后来绘画创作实践及绘画理论的发展均 产生重大影响。后人始终把“大法”作为 衡量绘画高下的标准。“神”“气韵”的概 念不单指客观之“神”,而且包含了主观 之神,甚至完成了主观之“神”,这个概 念不单用于人物画,而且还用于山水、花 鸟等绘画领域 1,、分析青铜器的大约分期及其艺术风 格,代表作品。 ①、初期,相当于殷商前期。 艺术风格:器型幼稚古朴,简率而凝重, 尚未脱离原始风味。有的器表全为素面, 无纹饰,大型铜器则以单层凸起弦纹为 主,无地弦,器物形象处于松散状态。 代表作品:《兽面乳钉纹方鼎》、《兽面纹 鼎》 ②、盛期,大约为商后期至西周初期。 艺术风格:大都鲜明体现了“礼器”的性 质,蕴含丰富深刻的政治宗教意义。造型 特别庄严、典重、古朴,绝无轻率之倾向。 纹饰层次分明,强烈夺目,器纹多全身装 饰,纹饰怪诞,给人以狰狞、神秘之感, 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也成为了奴隶 主贵族的权利、意志、威严的象征物。艺 术的审美价值不仅取决于它视觉的形象 因素,最终还在于这种因素所寄托的深刻 的社会内涵。 代表作品:《司母戊方鼎》 ③、转折期,大约为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期。 艺术风格:青铜器的形制较前期简便,器 纹刻镂渐浮线花纹较自由朴素,装饰简 洁,器物庄严,凝重走向典雅﹑和谐。 代表作品:《颂壶》﹑《毛公鼎》 ④、衰落期,大约为春秋晚期至战国。 艺术风格:呈现出世俗化的精巧气象。器 物轻便实用而多样质薄轻巧,花纹多全身 施饰,纹饰主要为精细的几何图案,并以 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主要是日常生 活用品,样式精而新奇,世俗化,纹饰繁 密华丽。 代表作品:《立鹤方壶》《龙纹变形圆弧》 2、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 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这些可饰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 着紧张的力,好像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 的咆哮,这些青铜图像无疑有助于造成一 种严肃﹑静穆和神秘的气氛,体现了早起 奴隶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的力量和意志。 3作品分析“ 《马踏匈奴》也称《立马》,是汉代石雕 中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霍去病墓 前石雕的中心作品。英雄的乘骑将匈奴奴 隶主踏翻在地,神情流露出威严,也流露 出对主人早逝的悲愤,匈奴奴隶主尚在失 败中挣扎,手中武器并未放下,一动一静, 一立一倒,胜利与失败,善与恶,都形成 鲜明对比,把石雕群的主题推向高潮。具 有极强的感染力,体现了汉代艺术的古拙 美,刀法简洁,造型朴拙粗放,给人一种 气势和力量感,是雕塑艺术在塑造形象方 面打破旧的程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里程 碑。 《马踏飞燕》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出 土的一件铜马,它昂首长嘶,三足腾空, 一足超过飞燕,可见奔腾速度之快,侧视 的基本构图程侧三角形,运动感极强,马 借助于飞燕,更显凌空的气势,充满了速 度感。另外马首偏左,张口嘶鸣,长尾飘 举等细节也显示了其独到的艺术功力。这 件作品代表了秦以来马俑制作的极至。这 件作品无论是表现浪漫主义理想,还是写 实手法的运用,均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它 是汉代人日益精进之心的体现,堪称整个 汉代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1】、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 是山水成为画家们的表现对象 2】、江南秀丽的山川,激发了艺术家山水 画创作的热情。 3】。、玄学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的最根本 的原因。 3、试论述我国早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 (1)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造 像为代表 云冈石窟集中了当时整个北方的技术 力量修造的。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昙曜 五窟。佛与菩萨的神态庄严而和平、超然 而静穆,整个造像扑捉粗犷、博大恢弘、 憾动人心,它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佛教雕 刻的新水平,而且标志着佛教艺术北朝风 尚的形成。 (2)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 为代表 古阳洞是最早开凿的洞窟,其佛和菩 萨的造像,比例的匀称,体态的优美,神 情的生动,服饰的华丽,都是云冈石窟不 能相比的。这种面貌清秀、眉目开朗、褒 衣博带、神采飘逸的造像,标志着外来佛 教艺术与中国民族传统艺术,鲜卑审美风 尚与南方汉民族的崇尚相融合而生发出 的新的大都会风尚的确立,这是北魏统治 者推行汉文化政策,吸收南方汉文化的必 然结果。他不仅是佛教艺术所遵循的审美 创作法则,还弥漫着其它造型领域之中。 (3)第三阶段一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 佛像的身体较为膨胀,外表罩着饱满 的身躯。佛像的衣着不再显得自由松懈, 逐渐变为圆筒式造型,注重表现佛像的立 体感。头部圆浑且有重量感,表情庄重, 逐渐失去了过去那种消瘦、神秘性的表 现。雕刻家注重于整体性雄伟端庄的效 果。这个时期揭开了唐代佛教造像风范的 帷幕。 1、比较说明张宣与周方仕女画的艺术风 格。 张萱: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擅长 画妇女,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人物画主要画 “烈女”“孝子”的传统,转向了现实生 活中的妇女。他画的妇女形象丰颊硕体, 服饰艳丽,是盛唐以后仕女风俗画的典型 风格,线描工细劲健,匀整流畅,设色妍 雅,多施明快色彩,艳丽而不繁杂,鲜明 而不单调,富有装饰性。 周方:他以擅长画仕长著称于世,以当时 的关中贵妇为形象依据,体现中晚唐时期 大官僚贵族的审美情趣。所画仕女具有 “衣纹劲简,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的特点。而他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的细 致入微,揭露出宫廷妇女的空虚、寂寞、 幽怨、郁闷等种种情绪,在反映生活的深 度上前进一步。 2、昭陵六骏 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 泉县。“昭陵六骏”是昭陵中具有重要艺 术价值和政治、历史意义的纪念性雕刻。 “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在开国 战争中曾经骑过的六匹战马,即飒露紫、 拳毛騧、白蹄鸟、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而雕刻的。六匹马均为高浮雕,或站立、 或涂行、或奔跑,雄健剽悍,机机敏英武, 各具特点。《昭陵六骏》是古代雕塑艺术 中塑造战马形象最杰出的一组作品,它不 仅出神入化的表现出六匹骏马各自不同 的动态、神情,而且刻画出它们所共有的 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坚强刚毅、所向无敌的 精神气概,充分体现出骏马丰厚雄健的体 质和极其充沛的活力,是唐代雕塑艺术发 展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它体现的是一 种现实的美,一种雄健的豪迈的、深沉悲 壮精神的美。它是一首雄强奋发的时代的 赞歌,生命赞歌。 2、结合介绍分析南宋四大家的艺术风格。 李唐:《万壑松风图》是他的北宋时期巨 幅代表作,还是堂堂正正的北宋风范。南 渡以后,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和思想感情 的变化,促使他的作品富有新的意境,从 丰满深厚,格局谨严,变为开阔清新,豪 纵简括。《清溪渔隐图》最能代表其晚期 山水画风格,构图上不是让出天地表示远 景和全貌,而是“顶天立地”采取近景一 角。在笔墨上变化北宋的多层积累为一道 铺写,墨中带有较多水分,有时只是在某 些部分略加烘染,山石仍用“大斧劈皴” 笔势雄阔,畅快淋漓这些特点都起了“开 派”的作用,突出表现了一种雄浑幽深的 意境。因而,李唐是我国山水画在艺术发 展形式上曾起过决定作用和影响的画家 之一。 刘松年:其山水人物画在画院中称为绝 品,他善于用工致的笔法,写茂林修竹, 山明水秀之景对于大夫的闲散、宁静、安 逸的超脱生活加以诗意般的美化,《四景 山水卷》画杭州郊外的庄园别墅,运思精 巧,着意经营,给人以轻柔优美的愉快感 受,笔力细劲,墨爽色秀,在强劲简率中 又显出清丽细润,工整不苟的风格。 马远:马远于山水、花鸟、人物兼长,山 水继承李唐开创的画风,又有新的发展, 画面简略,全景不多。画山石用大斧劈兼 水墨皴,笔势锋利严整,方硬有力。画树 多用焦墨,秀拔多枝,在树梢处见精神, 有“拖枝马远”之称。他的山水画往往与 人物和花鸟相结合,加强了主题的生动性 和诗的意境。《梅石溪凫图》表现了溪谷 清幽,梅花的芬芳和群凫的活跃生命,是 山水画与花鸟画的完美结合。 夏珪;其山水属水墨苍劲一派,在用笔上 夏珪好用秃笔,多用点笔和夹笔,墨线气 势起伏,落笔速度大而轻,尾端呈现尖状 线段,因而显得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用 墨上,夏珪的斧劈皴,先用水墨皴擦,然 后落墨,显得水墨浑融,淋漓尽致。他画 的风雨中的山水树石,更是发挥了水墨的 长处,给人以韵味深厚、耐人寻味的感觉, 例如《溪山清远图卷》《长江万里图》等。 3. 《韩熙载夜宴》 作者顾闳中南唐中主、后主时的画院待 诏,这幅作品是一副描写当时的现实生 活,反映真人真事,能揭示统治阶级内部 矛盾,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 作品。画家选取了五个具体有典型意义是 夜宴生活片段加以描绘,每段巧妙地用屏 风相隔而又连贯一气。画面突出了韩熙载 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揭示出 主人公在当时形式下身置华宴歌舞中的 苦闷、空虚、无可奈何的复杂心境和南唐 覆亡命运即将来临这一深刻主题。在艺术 处理上,作者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打 破时间概念,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 织在同一画面上,而每一段又以屏风隔开 使其具有独立性,但全画组织连贯流畅, 画幅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却安排得宾主 有序,繁简得度。此画用笔慎密,线条细 润而圆劲,设色浓丽而沉着。全画情节的 描绘,人物形象,衣服纹饰的刻画,道具 的选择,用线用色都自然地统一在和谐的 整体效果之中,这是一副有重要历史文物 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4. 元代文人画形成的历史条件。 (1)社会生活的变化(2)艺术自身的演 变发展规律。元政权建立及其实行的民族 歧视政策,使不少汉族知识分子隐迹山林 或托名“道士”“处士”终生。将思想感 情寄托于绘画,寄托于笔墨之中遣兴逸 情,抒发胸臆。其次,宋代绘画的主流是 以严谨、规范、重形,在对客体的整体或 局部的客观描绘中求意境的院体画。当一 种画风发展到极盛时,人们自然要设法从 对立面寻找新的开拓,建立新的审美风 范。 5. 简述“元四家“艺术的共同之处,分 析其代表作品。 一元代文人画形成的历史条件 1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文官都能诗文工 书法 2 由于中国的绘画和书法的主要工具相 同,远古的画工早已创造了以线造型的技 法 3 文人士大夫能著书立说,历代许多文人 画家或总结优秀画工和他们自己的创作 经验,或评价一些杰出大师及其艺术作品 的艺术成就,是文人画家的创作思想能得 以广泛传播和对后世产生持读的影响 二简要分析“元四家”艺术的共同之处 分析其代表作品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共同之处:1 强调绘画的文学化,使作品 的文学趣味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 与文学趣味一致,并且具体体现的这 一趣味,构成原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 强调和以书入画。 3 与此相辅而行,画上题字作诗蔚然成 风 黄公望: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元四家 “之冠。 这幅作品艺术风格山头多岩石,点线兼 并,笔势雄伟而潇洒。79岁的画家移居 浙西富春时为无用禅时所作的一幅画,画 卷描绘富春江两岸峰峦平坡,丛树村舍, 渔舟小桥种之景色。在表现技法上师法董 源的湿笔披麻皴,但汏其繁皴,趋向简淡, 侧锋中锋交互为用,湿润的披麻皴与长短 干笔皴擦挥为一体,在笔锋之间还有类似 米店的笔法。用淡墨画山石,用浓墨画横 苔,点线相间,浓淡交错,若淡若疏,笔 法随意潇洒,画面明镜疏朗,秀润清爽, 充分发挥了笔墨意趣,体现了中国画线条 和墨色的审美价值。此画后被誉为山水画 的典范 王蒙:《青卞隐居图》,描绘浙江吴兴 县西北卞山碧岩胜地景色。图中重山复 岭,密林浑溪,山坡草堂数间,有依床把 膝的隐士,漕路位置在左边一角,极具幽 致。画法上先用淡墨勾娟,由淡而浓,蹭 之加深,湿笔而后再用干笔皴擦,皴法用 解密皴和牛毛皴,极少湿染。山上树木干 用双勾树叶用浓浓点子点出,整个画面气 势雄伟,繁而不迫塞,苍郁华子,具有江 南草密树茂的特色 倪瓒:《渔庄秋霁图》,他的画都强调 了表现画家的主观意识和笔墨趣味,此画 他运用了三段或平远构图法,画无锡太湖 渔庄秋天的景色,近景是几棵稀疏的枯 树,中景是片浩瀚平静的水面,远景是淡 淡的小山,三段之间互相衔接,极有层次, 但画面上既无人物,也无明显的动势,整 个画面中表现出一种冷漠,荒凉的情调。 这显然是作者个人孤傲清高的思想情感 的反映,也是当时处在外族同时下的一部 分汉族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内心苦闷的 表现,画面的右角有一段画家亲笔落款, 这种在画面题字题诗的做法在元代十分 流行,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画诗书结合的 传统。 吴镇:《渔父图》展示的是天水一色, 淡墨轻岚的江南景致。此画用笔轻灵,墨 法秀润,山峦坡石用长披麻皴,曲中有直, 显得明快劲爽,此图构图开阔,意境幽深, 抒发了画家寄情山水沉郁苍茫的思想感 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