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与天气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与天气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与天气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与天气的关系

高温天气,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升高

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温有着明显的关系。高温高湿天气,人们容易烦躁、紧张、抑郁,夏夜天气燥热,往往睡眠不好,大量出汗导致人体水分丧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当气温超过35℃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着加快,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明显增加,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着增多,同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加快,大大增加心脏的工作量,为了应对高负荷的工作,心肌对冠状动脉的供血要求也相应提高。冠心病人的冠状动脉本来就存在基础病变,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之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上升。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容易发病。此外,在年平均气压高低不同时期亦有显著差别,以气压低时发病高。

在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因此,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气象因素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

摘要:气象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使得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季节变化、气温、气压、风速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发病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成果。气温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有个阈值,热的地区高于冷的地区。此外,不同地区气候不同,气象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不同种疾病致病因子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对不同种疾病应分类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季节做出模型,进行预报,以便人们做好防病措施,使健康气象发挥更好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关注环境和身体健康,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和膳食结构改变等不良现象,一些严重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发生。呼吸道疾病以其高患病率,心脑血管疾病以其高死亡率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且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跃居首位[1]。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200万人,接近总死亡人数的1/4。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数约260万[2]。随着人们对预防疾病和保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倍受关注,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3~6]。因此研究气象因素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对于防病和治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季节性变化

呼吸道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 不同地区其结论有所差异。普遍认为我国总死亡率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冬季高于其他季节。据赵嘉俊统计,心脏病死亡率的52.2 %发生在12月~2月之间。1996年,陈天锡[7]对河南地区进行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冬半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夏半年,对于北京地区[8]和哈尔滨地区[9]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998年,杨贤为[10]发现北京地区脑卒中发病率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分别在1月和7月,2003年,叶殿秀等[11]研究京、沪两地脑卒中发病率时同样发现两地的发病高峰均出现在1月,低谷北京出现在7月,上海7月发病率偏低但不显突出。

由于各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也有所不同,季节变化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同一系统性疾病在不同地区发病情况不同。如刘熙明等[12]对南昌地区199 6~1999年的疾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呼吸道疾病多发于3、4月,脑血管疾病在秋末和冬季易发,冠心病则在春季多发。李青春等[13]发现北京地区1月、12月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峰期,8月为次高峰期。高少华[14]在研究陕西地区2000年1月~2001年12月两年间的呼吸道疾病发病资料时也有类似的结果,发现其发病人数冬季远高于其他季节。蔡世同[15]对广西地区进行研究时发现高血压疾病的患病多发生在春秋两季。王玲等[16]对呼和浩特市2000年~2002年3年的高血压与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全年以冬季发病率最高。

同一系统不同种疾病的季节分布也存在差异,有的甚至相反, 如陈正洪等[17]发现,武汉市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夏季,下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冬季。而脑溢血在冬季发病最多,脑梗塞却在夏季多发。另一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脑卒中疾病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为春秋季高发,夏季低发;而缺血性脑卒中夏季高,秋季低。但1995年,郭秋敏等[18]研究包头地区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气象因子关系时发现脑中风发病与季节无关。1999年,刘世玲[19]的研究表明山东烟台脑血管病发病数季节差异不显著。2000年,陈正洪等[20]在研究武汉市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季月旬分布特征时同样发现,脑血管系统疾病几乎无季节差异,2000年,郭琳芳等[21] 研究广西南宁市心脑血管疾病时发现各季节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四季气候存在异常变化,同一系统不同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季节变化,但就整个系统性疾病而言四季没有太大差别。如,出血性脑卒中为春秋季高发,夏季低发,而缺血性脑卒中夏季高,秋季低,使得总体的脑卒中疾病发病率四季变化不是很显著。

二气象因素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影响

2.1气温

温度是气候的主要要素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温度过高、过低或其变化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将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刘学恩等[22],对武汉市1991~1998年(除去199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与气候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该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与夏季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很多研究表明,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超过最适温度,随着温度升高,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之上升;低于最适温度,随着温度下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同样是上升。但不同地区最适温度不同,北京地区[23]最适温度在19~22℃之间,台湾为26~29℃,而在相对较寒冷的荷兰[24]为16.5℃。Curriero [25]和Keatinge [26],得出类似的结论居住在热的地区的人对冷比较敏感,而居住在冷的地区的人对热比较敏感。可能是因为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不同地区所处纬度不同,其气候冷暖不同,热的地区人们对热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冷的地区人们对冷的适应能力较强,结果导致最适温度热的地区要高于冷的地区。

气温不仅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关,还与发病情况有关。郭国际[27]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高温环境下发病率高。可能是天气炎热,人体为了调节体温恒定大

量排汗散热,造成体液丢失,血液变得相对浓缩,粘稠度增加,血压偏低,此外全身小血管处于舒张状态等原因,从而诱发脑血栓形成。顾品强等[28],利用上海市奉贤中心医院200 0 年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逐日发病(住院病例)资料,与同期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数与温度基本呈反相的变化关系,其慢性支气管炎月发病数与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7366,达到了信度0.01的极显著水平,王艳萍等[29]对辽宁省进行研究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由此表明环境温度低时,人体血管收缩,人体纤毛运动受到抑制,反应延迟,从而削弱了气道防御能力,气道反应性增高,容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而温度较高时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降低。范惠洁等[30],研究得出冠心病的发病与气温呈线性负相关,这与气温过低时,人体内肾上腺素释放过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关。仉学淬[31]通过对气象条件与发病关系的研究,得出气温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诱因。本人认为在气温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方面,研究者分析的是大气温度与人们患病及死亡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大气气温与人的体感温度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不同的人体质不同,对气温的感觉不同,或环境不同,人们对同样的气温适应性也有所不同,所以相同的温度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影响是不相同的,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具体到人的体感温度与患病者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研究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2.2 气压

气压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004年,沙依然等[3 2],对阿勒泰地区死亡病例与气象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脑血管疾病受气压的影响较大,呈正相关。各级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增多与气压高、气温低有关,一般认为这是冬季冷空气刺激人体交互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增高所致。陈观进[33]也发现湛江市脑血管病死亡率与月平均气压呈正相关,当月平均气压为1014~1030kPa时,可引起脑血管死亡率的升高。陈和[34]研究福州市流脑发病情况时发现流脑发病与气压关系密切,发病高峰处于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点的1月份,气压在1013pa左右,5月份气压降到1002pa以下,流脑发病进入低值。范惠洁等[30],对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993~1997年五年内住院的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疾病病例与同期该区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得出冠心病的发病与气

压呈正相关;日增压幅度大于5 mmHg时, 心肌梗塞的发病危险性增加,日降压幅度大于5 mmHg时,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增加;脑血栓发病与气压呈双向变化, 低气压和高气压天气均易引起脑血栓发病危险因素。王尚桐等[35]也发现乌鲁木齐头屯河区急性心肌梗塞以

高压低温,低压高温两型天气下发病数最多。马玉霞等[36]发现银川市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人数与日平均气压呈显著正相关即气压越高,发病人数越多;气压越低,发病人数越少。王玲等[16]发现高血压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与气压变化呈正相关,气温越低,气压越高,高血压发病率越高,反之,高血压发病率降低。王慧伶等[37]杭州地区高血压性脑出血与气温、气压关系密切,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发病率越高(P<0.01),与气湿的关系不明显。

2.3 风速

风速对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有研究,但结果有所不同,郭琳芳[20]在分析广西省南宁市1995年~1998年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时未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李相猛等[38]对广东省黄石市脑卒中疾病进行研究时也发现风速与脑卒中发病相关性不明显,徐芳等[39]通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相关性分析得到呼吸系统疾病月死亡人数与月最大日较差(R=0.379165)相关性较小,与月平均风速(R=0. 18036)的相关更小。并认为风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大,而相关系数却很小。原因可能是大气污染也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而风能吹散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大气污染物浓度,减轻对人体的影响。但是冬季的风会使人感觉寒冷和干燥,是不利于病情缓解的,因而相关系数较小。苏斌[40]也有相似的看法,发现广西地区一年12个月的平均风速均小于3m̶ 6;s-1,大气污染重,使正离子增加,作用于呼吸道,使气管纤毛活动减弱,引起喉干燥和头痛;大气酸度增加,可使人的气管粘膜细胞皱缩,出现气管炎症等。但也有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如,赵素萍等[41]对北京市顺义区1993年~1997年五年内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疾病病例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风速的大小与冠心病的发作有关,当出现风速大于4 m•s-1的天气时,冠心病的日平均发病数是风速小于4 m•s-1天气的1.44倍。李锁玲[42]对山东省菏泽市1996年~2003年间高血压病的情况进行研究,表明高血压发病率与冬季风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原因是风大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使人感到寒冷, 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诱导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同时也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管发生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黄明北[43]研究发现,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与风速也有关,在风速为1~3 m/ s时,病例明显集中,占全组病例的70.24% 。乔梁等[44]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发病与气温、平均风速关系密切。气温低,风力大时容易引发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寒冷和大风对人体产生刺激,引起人的交感神经兴奋,体循环血管收缩,周围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管收缩,血浆减少,

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心肌供血下降,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而致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2.4 气象因素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时滞性

温度、气压、风速等气象因素不仅影响当日心脑血管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以后几天的病情也会产生影响,即当天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不仅受当天气象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前几天气象因素的影响。高少华等[14]发现有冷空气活动,气温明显下降后的1~2d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都明显高于日平均发病人数。喻迎春等[45]对江西南昌市进行研究时发现气温或气压的变化对疾病的诱发或加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王祖承等[46]研究冷空气对武汉市人群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时得出疾病的发病高峰日并不出现在冷空气入侵的当天,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发病住院的滞后效应最为明显,分别在锋后的第5天和第6天达到高峰,而脑梗塞和心血管疾病的滞后期为1~4天。

荷兰及以往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死亡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呈“V”形,日死亡率较低时所对应的日最高气温范围在20℃~25℃之间,随着环境温度的变热或变冷,日死亡率逐渐上升,即热和冷对死亡(流感只能解释部分的死亡)都有着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其影响通常表现在温度改变后1周内[47]。

Braga等[48]用时间序列法对美国12个城市的气象因素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滞后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结果发现在寒冷的城市,高温和低温均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增加相关,但是低温的影响可以持续数日,而高温仅影响当天或其随后一天的死亡;对心肌梗塞死亡的影响热天是冷天的2倍,而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热天是冷天的1/5,发现在热的城市,冷和热对心血管疾病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而高温对心肌梗塞存在一个滞后4~6 d 的影响。Ballester [49]和Kunst [50]也得出类似的结果。Hajat [51]研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就诊人数与其前15d的日平均气温有很强的相关性,尤其是在温度降至5℃以下时。产生这种时滞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资料选取方面,一般采用的分析资料为入院资料,而患病到入院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此外,有些患者患病后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及时住院,这些都会对研究者的研究产生一定的滞后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有目地的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获取其患病情况的资料,同时加强人们医学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在患病的情况下认识到及时住院的必

要性,及时住院。在气候变化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产生时滞性影响的病理方面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气象与健康这门科学是跨学科的,而医务人员往往对气象知识了解不多,气象工作者也常缺乏医学知识,所以在使用资料和分析研究方法方面常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在资料收集方面一般以住院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住院资料与自然资料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以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才能更好的反映气候与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多处于单因子的研究,对于气象因子之间的联合作用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较少;此外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原因所致,地理位置不同,形成的小气候有所不同,相同的气象因子对同一种疾病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同时气象因素会影响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分布,有的污染物甚至有致癌作用;疾病发生还与人自身的体质、精神因素、生活质量等有关,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强医学工作者和气象工作者之间的合作,除了对气象要素资料观测收集之外对空气污染物、空气离子等大气要素资料也必须观测收集,才能对环境变化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加强预报工作,由于同一系统不同种类的疾病其季节分布存在差异,说明其致病气象因子是不同,即使是同一因子在不同季节对疾病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以后的疾病分析中最好做到分类统计,否则极有可能出现错误的结论;在统计时以用定性相关分析方法为宜;对于机理性的研究,气象条件通过何种途径改变,怎样改变人体的生理、内分泌、免疫系统等,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提醒人们主动采取各种科学的养生措施,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积极有效地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使健康气象学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细胞自噬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细胞自噬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6-22T10:59:28.5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4期作者:张文会 [导读] 提供更多途径、更多思路的选取合适的自噬水平,有望为临床综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带来新的研究治疗前景[7]。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 221004) 【摘要】随着细胞自噬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噬作用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逐步受到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细胞自噬与凋亡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带来新的模式前景参考。 【关键词】细胞自噬;心血管疾病;凋亡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061-02 细胞自噬即细胞可以破坏自身成分包括细胞器和部分胞质,从粗面内质网无核糖体区域脱落的双层膜状结构将这些成分包裹,形成袋状囊泡并转移给溶酶体进行降解回收,整个过程的完成均在自噬基因的调控下,完成细胞代谢和细胞器的更新[1]。细胞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当细胞受到刺激如饥饿或者损伤时,自噬可以快速反应,启动自噬机制,降解受损、衰老细胞器,保护细胞正常的生长代谢。 1.细胞自噬的研究现状 1.1 自噬的过程 首先在一定的诱导信号作用下,细胞接受信号刺激后,先形成较小的膜状机构即自噬前体,而自噬前体可能与通过细胞吞噬的吞噬泡、内体等融合。将胞浆中的细胞器等成分包裹,形成球状自噬体。然后溶酶体和自噬体接触后融合,自噬溶酶体形成。 1.2 自噬的分类及特性 自噬分为3类: 大自噬即自噬; 微自噬:指溶酶体通过主动而直接的方式吞噬细胞质;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未折叠蛋白可以在一些分子伴侣的协助下通过溶酶体发挥作用。 1.3 自噬与凋亡 自噬和凋亡是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细胞死亡机制,研究表明,自噬和凋亡总是处在细胞生命周期的动态平衡之中。自噬和凋亡在一定的“程序”下调控细胞,两者之间在调控的基因及信号通路等可以发生相互的联系,自噬和凋亡就产生了相应的联系机制,因此研究两者的共同通路对于一些疾病如肿瘤、糖尿病心肌病提供良好的治疗研究前景[2]。 2.自噬与心血管疾病 心肌细胞发生自噬对维持正常心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自噬的出现均可以体现在各种心脏疾患上,如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包括各种心血管应激如心肌缺血再灌注等,同时,自噬程度的改变也伴随并影响着这些疾病和应激的进展。因此研究疾病状态下,心肌细胞自噬的发生机制对于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3]。 2.1 心肌缺血再灌注与自噬 已有的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发生自噬往往伴随心肌缺血再灌注,但是具体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Matsui等[4]认为缺血和再灌注两个阶段,自噬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前者是保护,后者可能是有害作用。而PRZYKLENK[5]等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在启动凋亡程序后,同时自噬作用也会明显加强,心肌细胞凋亡发生普遍减少,心肌细胞发挥自身正常的功能在缺血再灌注阶段也因为自噬得到修复和保护。针对保护机制的解释可能是因为在自噬过程中,降解水解关键酶,氧化应激增强,凋亡升高。另外,研究表明再灌注损伤可能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如果缺血阶段通过温和方式进行,这时的自噬很可能具有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相反,自噬发生过度激活则会导致细胞死亡。 2.2 心力衰竭与自噬 自噬与心力衰竭的发生联系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由于自噬造成心肌细胞大量丢失促进心力衰竭。另有研究表明,心肌细胞中发生适度的自噬,溶酶体激活对防止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关键保护作用。因此,在心力衰竭过程中,适度的自噬可起到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而过度自噬则会导致心肌细胞丢失、细胞死亡,并可能会使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 2.3 心肌梗死与自噬 研究表明,通过上调Beclinl和激活AMPK表达诱导自噬增强,在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时,自噬会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还有研究指出,在心肌梗死模型中自噬还可以通过内质网应激的上调促进细胞内营养供应,心肌梗死范围不至于过大。这些结果都表明自噬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自噬的诱发会通过一些基因的调控和表达保护心肌细胞,避免大范围的心肌细胞的死亡。 2.4 心肌肥厚与自噬 心肌肥厚与自噬的关系研究一直不明朗。研究表明,抑制自噬能够对抗心肌肥厚,改善心肌重塑,提高病患的生存率。有的研究认为促进自噬能够抑制心肌肥厚,抑制自噬作用,心肌肥厚的情况得以改善。如Huang等[6]发现,自噬在被抑制以后,可以阻碍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同时,在病理条件下,通过抑制自噬发生过程中自噬小体的形成阶段,可以有效改善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这些均提示自噬的发生伴随在整个心肌细胞发生病理变化过程中。 3.展望 细胞自噬研究随着不断的深入加之自噬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与自噬相互之间的联系逐步受到关注,深入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自噬的信号通路,包括一些自噬基因的调控研究,尤其是自噬发挥细胞保护或损伤作用的不同分子机制,提供更多途径、更多思路的选取合适的自噬水平,有望为临床综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带来新的研究治疗前景[7]。 【参考文献】 [1] Shibutani ST,Saitoh T,Nowag H,et al.Autophagy?and?autophagy-related proteins in the immune system.Nat Immunol.2015;16(10):1014-24. [2]孙雅婧,郭青龙.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12,03:236-239. [3] An DJ,GilleRe TG,Hill JA.Cardiomyocyte autophagy:remodeling repai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hem[J].Curr Hypertens

标准大气的高度和气温、气压的关系

标准大气的高度和气温、气压的关系 工作中经常用到大气资料,总结如下 这里所说的标准大气指国际民航组织采用的“1964,ICAO标准大气”。在海拔32公里以下,它与“1976,U.S.标准大气”相同。近地面(32公里以下)大气气温的变化为: ---地面:气温的15.0℃,气压P=1013.25mb ---地面至海拔11公里的气温变化率:–6.5℃/公里 在11公里的界面上: 气温为–56.5℃气压P=226.32mb 海拔11—20公里的气温变化率:0.0℃/公里 海拔20—32公里的气温变化率:+1.0/公里 更详细的数据可以参考GJB365.1-87 《北半球标准大气(-2~80公里)》给出的大气参数。 气压的国际单位制是帕斯卡(或简称帕,符号是Pa),泛指是气体对某一点施加的流体静力压强,来源是大气层中空气的引力,即为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在一般气象学中人们用千帕斯卡(KPa)、或使用百帕(hPa)作为单位。测量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表。其它的常用单位分别是:巴(bar,1bar=100,000帕)和厘米水银柱(或称厘米汞柱)。在海平面的平均气压约为101.325千帕斯卡(76厘米水银柱),这个值也被称为标准大气压。另外,在化学计算中,气压的国际单位是“atm”。一个标准大气压即是1atm。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25帕,1.01325巴,或者76厘米水银柱。 大气压会随着高度的提升而下降,其关系为每提高12米,大气压下降1mm-Hg(1毫米水银柱),或者每上升9米,大气压降低100Pa。 下图给出了-0.5-20kM的大气温度、密度、压力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度在0-11km成线性关系,压力和温度在0-3km(甚至5km)都成线性关系。

气体的压强跟温度的关系

三、气体的压强跟温度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夏天给旧的自行车车胎打气,不宜打得很足,不然,在太阳下骑行,车胎容易爆裂;卡车在运输汽水等饮料时,由于太阳曝晒,一些质地较差的汽水瓶往往会爆裂。这些现象都表明气体压强的大小跟温度的高低有关。 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跟温度的关系。 查理定律 通过实验探索,我们初步得出一定质量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结论。从实验数据描绘出的p -t 图象,基本上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2-7),但是这样还没有反映出压强和温度间确切的关系。 最早定量研究气体压强跟温度的关系的是法国物理学家查理(1746-1823)。我们为了精确测量一定质量气体在体积不变时,不同温度下的压强,采用了图2-8所示的实验装置。容器A 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空气的温度可由温度计读出,空气的压强可由跟容器A 连在一起的水银压强计读出。但温度升高后,容器A 中的空气会膨胀,由于压强计两臂间是用橡皮管相连的,它的右臂可以上下移动。移上时,受热膨胀后的空气就能被压缩到原来的体积。 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例如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会升高,温度升高多少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跟吸收的热量、物体的质量以及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有关。在研究时,可以先使一些因素保持不变,如在物质 相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物体温度升高跟所吸收热量的关系;接着再研究同种物质, 图2-8 图2-7

细胞凋亡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第20卷,第11期ChineseJournalofRehabilitationMedicine,Nov.2005,Vol.20,No.11 ?综述?细胞凋亡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徐波1向青1,2 细胞凋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生理性死亡方式,对生物机体的正常发育及自身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胞凋亡功能的失控,抑制或增加,均会引起机体平衡失调,导致疾病,如与凋亡抑制有关的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与凋亡增加有关的疾病:神经系统脑缺血缺氧性疾病、老年性痴呆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原因。因此,了解细胞凋亡途径及其调控因素,研究细胞凋亡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细胞凋亡为切入点,探讨细胞凋亡相关疾病的预防措施及康复治疗方法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1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在机制引起,可由某些因素诱导但不是坏死性的改变,是保持完整膜结构的细胞固缩,染色质浓缩并边集,由膜结构包裹部分细胞核和细胞质形成凋亡小体,凋亡细胞多为分散的个体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常呈现特征的DNA梯形条带,整个过程无炎症反应[1]。 2细胞凋亡途径 细胞凋亡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诱导期(inductionphase)、效应期(effectorphase)和降解期(degradationphase)。各种不同的内、外界刺激经相应受体,通过效应分子相互作用,引起caspase家族的级联反应,降解各种细胞内底物,使细胞呈凋亡状态[2]。 目前认为主要的凋亡途径有以下两种:①死亡受体信号传导途径:死亡受体是细胞膜表面的某些蛋白质,通过与携带凋亡信号的特异性配基结合,迅速将凋亡信号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细胞凋亡。②线粒体—细胞色素C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线粒体是细胞中产生能量的细胞器。Jacobson等[3]发现:有核细胞去核后,胞质体仍可被诱导凋亡;进而,线粒体在有核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也得到证实。目前普遍认为:细胞凋亡过程中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都与线粒体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是凋亡的执行者,其诱导的凋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影响因素 细胞凋亡是机体在生长、发育和受到外来刺激时,为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细胞凋亡过程受到一系列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调节与控制,如癌基因c-myc、抑癌基p53、死亡基因bcl-2家族、Fas/FasL、转录因子NF-κB及细胞因子IFN等。 4细胞凋亡与相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细胞凋亡参与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分别发现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的凋亡。4.1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相对平衡[4]。Han等[5]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观察,发现斑块内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活化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使Fas表达上调,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且凋亡的发生与bcl-2基因表达的下调有关[6-7]。凋亡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不仅具有产生凝血酶的能力,还能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凝血酶的活性,直接形成血栓,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8]。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的影响,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与预防提供新途径。4.2细胞凋亡与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既有心肌细胞坏死,也有心肌细胞凋亡,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肌梗死的重要方式。Kajstura等[9]发现: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在急性心梗中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细胞凋亡是扩大心肌梗死范围的独立因子,心肌梗死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细胞凋亡的程度。心肌细胞凋亡有如下特征:心肌损伤早期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凋亡,随后细胞死亡逐渐增加;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均有凋亡发生,梗死中心的凋亡细胞相对密集,梗死灶边缘的凋亡细胞多分散出现。研究还发现:心肌梗死的心肌细胞凋亡伴有Bcl-2表达降低及Bax表达增加。针对上述特点:尽早恢复心肌灌注,避免发生心肌细胞凋亡,阻断心肌细胞凋亡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策略。 4.3细胞凋亡与心力衰竭 近期研究结果显示Fas活化作用参与了心肌炎和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主要病理学的发生,其表现为心律失常和机械性功能障碍。尽管心肌细胞有Fas表达,但在心肌含氧量正常情况下,有抵制Fas介导凋亡的作用,而在心肌细胞缺氧的情况下,Fas被激活,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其途径是通过激活酸性磷脂酶C等一系列级联反应,使胞浆内Ca2+浓度升高,直接激活依赖Ca2+/Mg2+的内源性核酸酶,导致DNA断裂,染色质固缩,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引起心力衰竭[10]。 利用P35基因抑制Caspases的活性和DNA组氨酸的构成,能改善心脏的收缩状况,同时延缓心肌衰竭;而将有活性的Caspases3显微注射到完整的肌细胞的细胞质内,诱导肌纤维组织的破坏,并减少细胞的收缩力,导致细胞凋亡[11]。 1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室,100029 2通讯作者:向青(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室,100029) 作者简介:徐波,女,主管技师 收稿日期:2005-05-26 875

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五项注意

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五项注意 医学指导:全军心血管内科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耿召华副教授 栏目主持:记者黎奎 一名38岁的男子晨练跑步,不想突发意外昏倒。经诊断,该男子突发心肌梗塞,半个心脏壁坏死,生命垂危。新桥医院专家提醒:目前气温大幅度下降,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号称“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病高发。 前日清晨,家住沙坪坝区梨树湾38岁的霍先生晨练时,突然胸部剧烈绞疼,随后昏厥。以为是高血压反应的家人对其进行一些抢救后,发现他深度昏迷病情越来越严重,才紧急送进新桥医院。 经查,霍先生突发心肌梗塞,因送诊不及时,半个心脏壁缺血坏死,有严重的生命危险。 “年纪轻轻的,怎么会突发这种疾病呢?”霍先生的家属十分不解,在常人看来,心肌梗塞这些可怕的疾病应该是50岁以上的人容易患的疾病。 医生解释,霍先生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狭窄,致使供应心肌的

血液减少。霍先生可能在低温下晨练时,为心脏壁输送血液的血管发生痉挛堵塞,心脏壁缺血而坏死。 “气温连续走低才几天时间,类似病人就明显增多。”新桥医院心内科耿召华副教授称,气温大幅度降低,正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该科近期已收治了六七名心肌梗塞、脑梗塞患者。 耿召华介绍,心脑血管疾病分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两类,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这些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都十分高。 面对面 记者:为什么低温下心脑血管病高发? 耿副教授: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大诱因就是寒冷的天气——室内外温差大,人体血管骤然收缩或舒张,就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或复发。 记:在低温天气里,哪些患者易发心脑血管病? 耿:最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肪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旦遭遇低气温天气,突发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风险更大。 记:在这种气候里,市民如何预防?

大气压强与大气压强流速的关系

大气压及大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6.测量工具: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细胞凋亡;心血管疾病;病理学 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和生化变化等特征来分析,细胞有坏死(necrosis)和凋亡(apoptosis) 2 种死亡形式[1],坏死是细胞受到伤害时,细胞肿大、胀裂,胞内物质溢出,导致细胞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凋亡是与细胞增殖相平衡的维持正常组织形态、体积和功能的主动自杀过程,无炎症改变。目前,细胞凋亡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研究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凋亡的研究发现很多疾病都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凋亡与心血管 疾病关系的研究简要概述。 1凋亡概述 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主动、有序的细胞死亡,大多数发生在生理情况下,某些病理性刺激也可影响凋亡的发生,其形态学特征表现为染色质浓缩、边集(margination),进而形成月牙形核、细胞膜出芽、胞质进行性浓缩、细胞骨架改变、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 形成等[1]。生物化学特征性改变尤以DNA片段化断裂及蛋白质的降解为特

点,凋亡发作时,细胞内外的凋亡诱导因素通过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环节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使DNA碎裂成180?200 bp或其整数倍的片段,琼脂凝胶电泳时表现出典型的DNA梯状带(DNAIadder patern)[2]。细胞凋亡往往需要新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是个耗能的过程,需要ATP的参与。 细胞凋亡过程有凋亡信号传导、凋亡基因激活、凋亡的执行、凋亡细胞的清除4个阶段和死亡受体、线粒体2个途径。细胞凋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生理死亡过程,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调控着细胞增殖与更新间的平衡,维持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及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3]。 2凋亡在心脏中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 心肌细胞凋亡涉及5种主要的信号转导通路:(1)氧化还原系统 (通过氧自由基和NO/ONO激活);(2)细胞因子受体中的FadTNFa受体操纵(通过死亡区域与几条胞内信号通路联系);(3)半胱天冬氨酸激 酶-半胱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操纵(受体起始信号或线粒体相关的细胞色素C 激活的级联反应中);(4)配体、激动剂诱导的G蛋白偶联受体(CPcR)依赖的刺激,女口AT H和它的受体信号系统G caq和新颖的和Caq相关的CPcR S路[4]。其共同作用原理为:单个前凋亡刺激可能导致凋亡单个或多条通路的激活;凋亡信号通路的最后共同通路都包括许多细胞结构功能核蛋白的分解、转录的调节和细胞循环的调节;调节凋亡过程的检查点也在心肌细胞中出现,Bel拟2家族蛋白和Bax 相

天气与气压

天气与气压 在一年中,“清明”和“霜降”两个节气冷暖适中好钓鱼。但绝非仅有这两个节气能钓到鱼,不同的季节采取不同的方法并对准不同时段亦可开竿取得好钓绩。 从总体上看:①春钓一天,夏钓早晚,秋钓黄昏,冬钓午间;②“钓阴不钓阳,钓暗不钓明”,鱼类对光线比较敏感,它们为避开天敌形成喜阴怕阳和爱清静的习性,为此必须注意阴阳、明暗的变化。这里说的阴阳、明暗有双重含义:一是阴天比晴天好钓;二是除冬天外,夜间比白天好钓,但有些鱼如鲢鳙、草鱼、鱼感鱼则靠白天钓获,夜间则与之相反。 盛春初夏,繁花似锦,百业俱兴,亦是钓鱼的大好时光,但在这一时段气候尤为多变,出门垂钓更要善观气候变化,如下几种情况务必留意其一“房潮有雾切莫赶路”整天远山和高大建筑物群笼罩在浓雾之中,能见度低,同时居家平房板石地面及水泥地或高楼底层地面潮湿,墙壁“冒汗”,布满水珠的反潮天气,气压低不宜出门垂钓。 其二“雾退见山赶快下竿”在连续数天山边及高大建筑物云雾连天,突然天高气爽,又是阴天或多云天气,此时出门垂钓必有重大收获,故有“远山看得清,钓鱼无暇吃点心”的传云。 其三“暴冷暴热不出门,天气突变不垂钓”譬如久雨突然放晴或久晴暴雨突袭,这时水温急剧变化,鱼类不适应,垂钓效果必然欠佳。此外还要注意另外两种现象: 一种是“暴风骤雨你莫钓,风雨过后总丰收”。这里着重指的是台风多发季节,刮台风时不但难开竿放钓,且鱼类潜入深水避风,要等风停,水面清静或细雨蒙蒙,十拿九稳喜获丰收;二是“雷雨离钓场,雨中不下竿”。垂钓多在空旷、临山及平原大水面等区域,这些地方往往是雷区,且近年来多数钓友采用碳素钓竿属导电体,雨中易遭雷击极度危险,同时鱼也怕雷,冒雨垂钓也是白忙,以暂离钓位为宜。 其四“雨中水面冒蒸气,下竿垂钓最有利” 尤其初春,细雨蒙蒙,水面热气腾腾,下雨溶氧,水里温度高,增进鱼类食欲是难得的钓鱼好时期,不可错过。 其五“水中冒泡泡,大鱼小鱼都好钓”这是钓者熟知的道理,鱼冒泡泡,是

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doc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 一、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 危险因素包括男性、中老年人、有家族史、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二、预防冠心病的措施: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宜消化,每周最多只吃三个鸡蛋。多吃水果及蔬菜,饮食要均衡。盐量低可以降低血压(每日≤6g),减少冠状动脉病的危险。 经常运动,但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来开始实行你的运动计划。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嘱。 三、饮食习惯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四、气候变化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三个与冠心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 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 五、冠心病病人在冬春季节中要注意什么: (1)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还要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 (2)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3)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天气 变化时,注意保暖。 (4)避免疲劳、紧张、情绪激动。 (5)提高皮肤的抗寒能力,同时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锻炼: 运动量宜从轻量级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达到或接近梗死前的活动度为准。步行是最方便的运动方式。尽量避免奔跑、纵跃,气温高时,或湿度高的情况下,应暂停运动锻炼。 七、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紧缩样疼痛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 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为及早发现冠心病,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做以下的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不正常或有其他的易患危险因素,应该每五年作一次或更多次血胆固醇化验。 每年作一次血压检查。 每年作一次血糖检查。 若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看是否需要接受心电图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最肯定的方法。 八、冠心病是遗传性疾病吗?

大气压与天气预报-word文档

大气压与天气预报 大气压与天气预报 当你收听无线电台的天气形势广播时,常听到“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等词。这些词都是指的大气压在某一区域的分布类型,那么为什么大气压与天气预报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 地球表面上的风、云、雨、雪,万千气象,都跟大气运动有关系,而造成大气运动的动力就是大气压分布的不平衡和气压分布的经常变化。由于地球表面各处在太阳照射下受热情况不同,各地的空气温度就有较大差别。温度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空气变得稀薄,气压就低;温度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就高。另外,大气流动也是造成气压不平衡和经常变化的重要因素。这样在地理情况千差万别的地球表面上空,就形成各种各样的气压分布类型,多种气压类型的组合就构成了一定的天气形势,而决定着未来的风云变幻。 气象工作者为何能根据各种气压类型来预报天气呢?这是 因为事物间总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而一定的气压类型往往导致一定的天气现象出现。例如,在高气压控制的区域,由于低处的空气不断从高压中心向外流散,上层空气就要下沉填补。空气在下沉过程中体积压缩(因大气压随高度的减小而增大),温度升高,原来空气中的细小水珠就会蒸发消

散,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因此高压中心附近地区常常是天气晴朗。 而在低气压控制的区域,低层空气是从周围流向低压中心,使低层空气堆积上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膨胀,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易形成云雨。所以低气压中心附近往往是阴雨连绵。无怪乎有人把气压计称为晴雨表,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些规律都不是绝对的,天气的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但是气象工作者只要掌握了大面积内(一般包括整个欧亚大陆)的气压类型的分布,结合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就可对本地区的风向、晴雨等做出预报。

细胞凋亡与疾病

细胞凋亡与疾病 一、基本要求 (一)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 (二)掌握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三)熟悉细胞凋亡的过程及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差别 (四)熟悉细胞凋亡的主要变化 (五)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 (六)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 (七)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二、知识点纲要 一、基本概念 (一)细胞凋亡的定义: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自杀过程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二)细胞凋亡的基本过程 1.凋亡信号转导 2.凋亡基因激活 3.细胞凋亡的执行 4.凋亡细胞的清除 (三)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 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胞膜空泡化,细胞固缩,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 2.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DNA“梯”状条带,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caspases(凋亡蛋白酶)激活。 (四)细胞凋亡的调控 1.细胞凋亡相关因素 细胞凋亡相关因素分诱导性因素和抑制性因素两大类 (1) 诱导性因素:激素和生长因子失衡,理化因素,免疫性因素,微生物等 (2) 抑制性因素: 某些激素(ACTH、睾丸酮)或细胞因子(IL-2,神经生长因子等) 的去除,某些二价金属阳离子如:Zn2+,药物如: 苯巴比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如:EB病毒,牛痘病毒CrmA等及中性氨基酸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2. 细胞凋亡信号的转导 (1)特点:凋亡信号转导系统是连接凋亡诱导因素与核DNA片段化断裂及细胞结构蛋白降解的中间环节。这个系统的特点是:①多样性;②偶联性;③同一性;④)多途性。 (2)研究较多的信号转导系统有:①胞内Ca2+信号系统;②cAMP/ PKA信号系统;③) Fas蛋白/Fas配体信号系统;④神经酰胺信号系统;⑤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信号系统;⑥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系统。 (五)凋亡相关基因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多达数十种,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抑制凋亡基因(EIB、I AP、Bcl-2),促进凋亡基因(Fas、Bax、ICE、P53),双向调控基因(c-myc、Bcl-x)。 1. Bcl-2 是抑制凋亡的基因。 2.Fas Fas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细胞凋亡。 3.p53 野生型P53基因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当该基因发生突变后反而可抑制细胞凋亡。 4. c-myc,Bcl-x c-myc是一种癌基因,它能诱导细胞增殖,也能诱导细胞凋亡,具有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 详细说明如下: 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 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有关常识如下: 定义: 1.亦称“大气压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标准大气压”的简称。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 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空气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臵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

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那个时期,奥托格里克还做了很多验证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候他第一次听到托里拆利早在11年前已测出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标准大气压值及其变迁 标准大气压值的规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次变化的。 最初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后来发现,在这个条件下的大气压强值并不稳定,它受风力、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于是就规定76厘米汞柱高为标准大气压值。但是后来又发现76厘米汞柱高的压强值也是不稳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值也随纬度而变化。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为了确保标准大气压是一个定值,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声明,规定标准大气压值为 1标准大气压=101325牛顿/米2,即为101325帕斯卡(Pa)大气压的变化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大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

大气压与天气

第三讲(1) 天气与气候 一、大气层 【夯实基础】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 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 3、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与大气分层 4、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5、对流

液体的对流气体的对流 6、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例题精讲】 例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1)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3)水汽和固体尘埃集中在高层大气中(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1)(2) B.(1)(3) C.(1)(4) D.(2)(4) 例2大气垂直分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A.高层大气B.电离层C.平流层D.对流层 【随堂练习】 1.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发生的现象中,仍然存在的是() A.狂风暴雨B.雷电交加C.火山喷发D.天空出现彩虹 2.大气中能够成云致雨的成分是() A.二氧化碳和水汽B.臭氧和二氧化碳C.水汽和尘埃D.氧和氮 3.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大气成分是()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臭氧 4.下列关于对流层大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B.云、雨等天气现象只发生在对流层 C.其热量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D.其厚度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 5.下列物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的是() A.氮和氧B.水汽和二氧化碳C.水汽和固体尘埃D.二氧化碳和固体尘埃 6.大气各层及其相关作用,正确的是()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电离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③臭氧层——反射无线电波④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7.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A、B、C、D四种情况下,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气候对健康的影响

气候对健康的影响 (1)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知道气候对某些疾病是有影响的,如关节炎、心脏病。气候也会使人心情烦躁。因此,人们应该掌握这些规律,绍兴天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情烦躁时注意克制,有病的人要注意防护。 (2)湿度对人的影响: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当然,这种不好的情绪有些是因为社会因素。但研究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较多的人会得忧郁症;阴天和下雨前的低气压会使学龄儿童坐立不安。 (3)阳光对人的影响:阳光对情绪确有益处,尤其是在冬天。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会更乐于帮助别人并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但夏季的暑热晴天例外。 (4)干燥的热风与情绪不佳有何关系:在许多国家,如美国、瑞士和以色列,这种干热的风会增多精神失常现象。人们的办事效率会降低,反应迟钝并容易发怒。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这种风减少了空气中的负离子,负离子对人是好处的,深圳天气,它们可以改善人的脑功能,提高情绪;而正电子却有相反的作用。有些调查表明,暴雨前人们会异常活跃和

兴奋。我们认为这又是跟空气中带电粒子变化有关,雷电可以增加大气中的负离子,负离子使人欢快。 (5)大气压的影响:大气压的变化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当大气压发生变化时,人体内的腔窝扩大,如:气压下降会使窦发生毛病,产生窦炎和窦膨胀;气压升高对人关节有很大影响;气压降低还会使人焦躁不安。 (6)极冷极热气候对心脏病人的影响:极度的温度,尤其是非常寒冷的天气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因为气温非常低时,血液从皮肤流入体内,心脏要用力拍压血液以保持身体温暖,南宁天气。所以,寒冷的气候某些费力的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长春天气,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从而削弱人体的抵抗力。热天会使人极容易染上疟疾之类的传染病。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在冬天很常见,这是因为低温消弱了人体的抵抗力。 (7)什么人对气候特别敏感:少数人对气候特别敏感,但这些人对环境问题如噪音的污染也是敏感的。比较起来,老年人比年轻人对气候更为敏感,这是因为年纪大的人心血管系统衰弱。体重也一样,体胖的人在热天觉得很不好过,但

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大气压的变化与季节天气的关系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空气流动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1.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雨天)大气压高 首先我们来分析:空气密度对大气压的影响。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的东西轻.其实,干空气的分子量是,而水汽的分子量是,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在晴天的时候,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属于“干空气”,密度大,所以大气压比较高。阴天(雨天)的时候,空气中水分含量多,属于“湿空气”,密度反而小,所以大气压比较低。 此外,引起晴天大气压比较高另一个原因是:气流运动对大气压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地面不断地向大气层进行长波有效辐射,同时大气也在不断地向地面进行逆辐射。晴天,地面的热量可以较为通畅地通过有效辐射和对流气层的向上辐散运动向外输运。阴天时,云层覆盖在大气层上方,减少了对流层大气向外的辐散运动。云层这种保存地表和对液层热量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这样,阴天地区的大气膨胀就比较厉害,从而导致阴天地区的大气横向(水平)向外扩散,使得阴天地区的空气向外流动,当然阴天地区的密度也就会减小,从而导致阴天的大气压比晴天的大气压低。 大气压和天气的关系 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地面上高气压的地区往往是晴天,地面上低气压的地区往往是阴雨天。这里所说的高气压和低气压是相对的,不是指大气压的绝对值。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高,就叫做高气压地区;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低,就叫做低气压地区。 在同一水平面上,如果气压分布不均匀,空气就要从高气压地区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因此某地区的气压高,该地区的空气就在水平方向上向周围地区流出。高气压地区上方的空气就要下降。由于大气压随高度的减小而增大,所以高处空气下降时,它所受到的压强增大,它的体积减小,温度升高,空气中的凝结物就蒸发消散。所以,高气压中心地区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常常是晴天。如果某地区的气压低,周围地区的空气就在水平方向上向该地区流入,结果使该地区的空气上升,上升的空气因所受的压强减小而膨胀,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所以,低气压中心地区常常是阴雨天。 由于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各气象哨所每天都按统一规定的时刻观测当地的大气压,报告给气象中心,作为天气预报的依据之一。 2.大气压与季节的关系: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 ' 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引起气压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空气冷却时,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空气柱重量增加,气压也就升高。因此,冷空气一到,总是伴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在暖空气来临的同时,气压常常降低。冬天是冷空气的世界,夏季则是暖空气的天地,气压冬高夏低的道理也就很清楚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空气的密度是随高度的上升而减小的,所以,通常讲气压的高低,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的层面上来做比较的,—般用的最多的是海平面气压。

寒冷天气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昨天早上,65岁的马大妈出门买菜,因为少穿了一件外套,结果走着走着,一阵心绞痛,被送入医院抢救。医生说,这几天早晚温差变化大,不但年轻人易患感冒,有心血管毛病的老年人,也容易引发心梗。因为血管遇寒,会猛烈收缩。 为何气虚气郁的人 容易心律失常 心电图体检提示:早搏、窦性心律……心律不齐。 这些提醒在我们的体检报告中十分常见。但到底要不要紧呢? 浙江省中山医院龚一萍教授介绍说,在西医看来,这些症状没什么可治疗的,最多就一句“随访”;而中医却有良策。 “我们中医判断,如果是气虚引起的心脏问题,中药调理效果非常好。”龚一萍说。 龚教授举了个例子。50多岁的何女士,心电图显示为二联律,通俗讲就是心跳一拍正常一拍不正常。何女士告诉龚医生:“容易感到疲劳,经常发荨麻疹,大便每天都很稀。” 龚教授开出健脾化湿类中药。吃药一段时间后,何女士觉得人有力气了,大便也干起来了,再查心脏指标,二联律也消失了。 龚教授提醒,人长期有疲劳感,或者大便稀、烂,都有可能是脾、心的问题。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气虚,是不是需要调理呢? “气虚的人典型症状就是容易疲劳,说话声音不响,脉跳无力度,舌苔肥大,有齿痕,舌质颜色很淡。”龚教授说。若有其中一些症状,大家不妨来“心血管”病友圈咨询。 “三高”患者 护心先要调理肝肾 “三高”也是体检中最常见的。首先临界状态的“三高”人群木佬佬,吃西药没必要;而支架之后再动脉堵塞的也很多,一味放支架,显然身体吃不消。“对那些病人,中西结合治疗比较科学。”程志清教授说。 60多岁的老管,因为糖尿病控制不好,导致三根冠状动脉狭窄,像现在这样的天气,随时可能血管收缩、堵塞,引起冠心病。老管吃西药多年,经常腰肢酸软、小腿酸疼。“因为他服用的他汀类药物,对肝、肾会有损伤的。”程教授给老管开了补肾养肝、活血通脉的中药慢慢调理。现在,老管血管堵塞程度下降,腰腿也好受了。 还有一位50多岁的朱先生,10年前就患上了冠心病。尽管他装了心脏支架,撑起堵塞的血管,但很快又出现堵塞。再次支架手术之后,朱先生来看中医了。程教授诊断他是典型的阴虚体质,给他开了活血化瘀、补气养阴的中药。之后,朱先生每个月复诊一次,最近一次检查,他的血管已经非常光滑,各项指标也都正常。 “我们建议,‘三高’的病人,都可以来中医门诊看一看。”程教授说,虽然很多患者可能血压、血脂指标是控制住了,但人年纪大了,动脉在自然老化,通过补肾、养肝的中药调养,进行合理的保养是很有必要的。没有时间去医院的朋友,也可以在应用商店下载“浙江省中山医院”的手机APP预约挂号或在手机上咨询专家。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