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拾遗|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拾遗|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拾遗|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这不是一片文艺批评,而是文艺批评史上一个问题的澄清。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评价,而只是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价。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还是孪生姊妹。唐人只说:“书画一名而同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自宋以后,大家都把诗和画说成仿佛是一体而同貌。郭熙《林泉高致》第二篇《画意》:“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冯应榴《苏诗合注》卷五十《韩干马》:“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孔武仲《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话》:“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释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卷八:《宋迪作八景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入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一三《薛道祖百石潭诗帖》:“‘画’以‘有声’著,‘诗’以‘无声’名。‘有声’者、道祖之所已知,‘无声’者,道祖之所欲为而无能者也。”《宋诗纪事》卷五九钱鍪《次袁尚书巫山诗》:“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全宋词》三四五三页陈德武《望海潮》:“对无声诗,哦有声画,仪行已见端倪”;这两处的“有声画”

指诗,而“无声诗”指景物,由画引申,指入画的真山真水。

●○●○●○●○●○●○●○●两者只举一端,像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李侯有句不肯吐,潜墨写作无声诗“;米友仁《自题山水》:“古人作语咏不得,我寓无声缣褚间”;周孚《题所画梅竹》:“东坡戏作有声画,叹息何人为赏音”;例子更多。舒岳祥《阆风集》卷六《和正仲送达善归钱塘》:“好诗甚似无形画,昏眼羞同没字碑”;求对仗的平仄匀称,换“有”字为“无”字,出了毛病。“碑”照例有“字”,“没字碑”是自身矛盾语,恰好用作比喻,去嘲笑目不识丁;“画”压根儿“无声”,说“好诗似画”,词义具足,所添“无声”两字就不免修辞学所谓“赘余的形容”(redundant epithet)了。南宋孙绍远搜罗唐以来的题画诗,编为《声画集》;宋末名画家杨公远自编诗集《野趣有声画》,诗人吴龙翰作序,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卷一九》)。从那两部书中,可以推想这两部书的流行。

“无声诗”即“有形诗”和“有声画”即“无形画”的对比,和西洋传统的诗画对比,用意差不多。古希腊诗人(Simonides of Ceos)早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嫁名于西塞罗的一部修辞学里,论“互换句法”(commutatio)第四例就是:“正如诗是说话的画,画该是静默的诗”(Item poema loquens pictura, pictura tacitum poema debet esse)。达·芬奇干脆说画是:“嘴巴哑的诗”(una poesia muta),而诗是“眼睛瞎的画”(una

pittura cieca)。莱辛在他反对“诗画一律”的名著里,引了“那个希腊伏尔泰的使人眼花缭乱的对照”,(die blendende Antithese des griechischen Voltaire),也正是那句希腊古诗,顺手又把它所敌视的伏尔泰扫上一笔。

●○●○●○●○●○●○●○●“不语诗”、“能言画”是同一回事,因为“声”在这里不指音响,而指说话,就像旧小说、旧戏曲里“不则(作)声”、“禁(噤)声!”的那个“声”字。古罗马诗人霍拉斯的名句:“诗亦犹画”(ut pictura poesis erit),经后人断章取义,理解作“诗原通画”,仿佛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折枝》所为:“诗画本一律。”诗、画作为孪生姊妹是西方古代文艺理论的一块奠基石,也就是莱辛所要扫除的一块绊脚石,因为由他看来,诗、画各有各的面貌衣饰,是“决不争风吃醋的姊妹”(keine eifersuchtige Schwester)。

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他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他们的性能和领域的异同,是美学上的重要理论问题。我想探讨的,只是历史上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我们常听人有声有势地说:中国旧诗和中国旧画有同样的风格,体现同样的艺术境界。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能不能在文艺批评史里证实?那句在国会展览会上、国画史等著作里说惯、听惯、看惯的话,和“诗原通画”、“诗画一律”,意义大不相同。“诗画一律”是树立一条原理,而那句话只是叙述一个事实。前者认为:诗和画的根本性质是一

样的;后者认为:在中国传统里,最标准的诗风和最标准的画风是一致的。假使前者成立,也许可以解释后者这个事实;假使后者成立,却还不够证明前者那条原理。对于前者,要求它言之成理,免于牵强理论;对于后者,要求它言之有物,免于歪曲历史。说破了,那句客套话的意思就是:中国旧诗和中国旧画同属于所谓的“南宗”,正好比西洋文艺史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和鲁本斯德(Rubens)、雷姆勃朗德(Rembrandt)的绘画同属于“奇崛派”(Barock)。中国画史上最具有代表性、最主要的流派是“南宗”。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有一节讲得很清楚:“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参看同卷《文人画自王维始》一条,叙述更详细)。

●○●○●○●○●○●○●○●董氏同乡书画家莫是龙《画说》十五条里有一条,字句全通;董氏同乡好友陈继儒《偃曝余谈》卷下有论旨相类的一条,坦白地把李思训、王维分别比为“禅家”北宗的神秀和南宗的惠能。南、北画家的区别,也可用陈氏

推尊的王世贞的话来概括,《弇州四部稿》卷一五四《艺苑卮言·附录》卷三:“吴、李以前画家,实而尽俗;荆、关以后画家,雅而太虚。今雅道尚存,实德则病。”这是明人鉴赏的常谈,清人承袭了,例如厉鹗说:“尝以词譬之画,画家以南宗胜北宗。稼轩、后村诸人,词之北宗;清真、白石诸人,词之南宗也”(《樊榭山房文集》卷四《张今涪红螺词序》)。

●○●○●○●○●○●○●○●清人论书法,把南、北宗的概念来判别流派,而且应用到董其昌本人身上:“太仆[归有光]文章宗伯[董]字,正如得髓自南宗”(姚鼐《惜抱轩诗集》卷八《论书绝句》三);“尝与钱梅溪(泳)论书,画派分南、北宗,书家亦分南、北。如颜、柳一派,类推至于吾家文敏[张照],是为北宗;褚、虞一派,类推至于香光,是为南宗”(张祥河《关陇舆中偶忆编》)。近年来有人反对董其昌的分类,夏敬观先生《忍古楼画说》就批评说:“余考宋元以前论画书,未见有‘南、北宗’之说。夫南北画派诚有别,然必剿袭禅宗之名以名之,而‘南’、‘北’字均无所取义,盖非通人所为。李思训父子为唐宗室,王维太原祁人,均北人也。只张璪唐人,余皆宋人,安见唐时亦分南北乎?”

在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里,相当于南宗画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却是画中高品或正宗。旧诗和旧画的标准分歧是批评史里的事实。我们先得承认这个事实,然后寻找解释、鞭辟入里的解释,而不是举行授与

空洞头衔的仪式。

钱钟书《围城冬夜》阅读答案

钱钟书《围城冬夜》阅读答案 前情:方鸿渐作为方家的长子,又是留洋学生,寄托了家人的厚望,结婚后不仅事业上不如妻子强,生活上还得处处迁就孙柔嘉。孙柔嘉常对姑母发牢骚,且“两人一唱一和地笑骂”。这严重地创伤了方鸿渐的自尊,并招致了他的强烈不满,终于,两人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正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 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 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左

颊忽然星星作痛。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 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 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谈中国诗》素材 钱钟书杨绛的一世情缘

钱钟书杨绛的一世情缘 一见钟情 1932年春,杨绛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读外国文学专业。在此之前,杨绛还在东吴大学读三年级时,她的母校振华女中校长为她争到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打算送她到美深造。在那个时代,出国留学一件非常风光的事,对于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杨绛却犹豫了。她以前常听父亲说起留学的事。穷人家的孩子留学等于送出去做“人质”,全力以赴,供不应求,好比给外国的强盗捉了去,由人勒索。如此这般,还不如在本国较好的大学里学习自己喜爱的文学。经过慎重考虑,杨绛告诉父亲不想到美国留学,想报考清华研究院读文学。 后来她果然考上了清华,还因此认识了钱钟书。她的父母便开玩笑说:“阿季(杨绛)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那时,清华大学的女生还不多,研究院里的女高材生当然更少。女生要在大学里找个男朋友,真是太容易了。而杨绛非常独特,她不像一般女大学生那样爱打扮,她衣着朴素,甚至显得有些土气。可她毕竟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大律师杨荫杭的女儿,名门闺秀,又是美国教会大学毕业,比起国内一般国立私立大学来,东吴大学的毕业生气质上更神气。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了解当时清华的人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她仍芳心未许,或许是天意,她等待一个人——等待着后来相识的钱钟书。 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久,就知道已是三年级本科生的钱钟书的赫赫大名了。 钱钟书名气真大,新生一入校便都会知道他。但他的架子太大,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访他,所以许多新生都有觉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 1932年春天,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日子,杨绛结织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钱钟书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癯,虽然不算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在目光中闪烁着机智和自负的神气。而站在钱钟书面前的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却显得娇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钱钟书侃侃而谈的口才,旁征博引的记忆力,诙谐幽默的谈吐,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钟书先生教案

六钱钟书先生 上海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方晴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寂静钱钟书阅读试题及答案

寂静钱钟书周劼人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他的人生,本不寂静。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14.对本文题目“寂静钱钟书”中“寂静”二字的含义,该如何理解?(4分)15.如何理解“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这句话的内涵?(4分)16.从文中看,作者都写了大师钱钟书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17.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你认为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4分)寂静钱钟书阅读答案参考答案:14 ①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钱钟书的人生是寂静的。②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③无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后,钱先生的书房始终是寂静的。他用心苦读,潜心学问。④钱先生的辞世及人们对他的一切纪念活动也是寂静的,表现出世人对这位大师深深地忆念与仰慕之情。(只要答出3点就可以给4分)15.答案示例: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16.答案示例:博学专注(潜心治学)、坦然真挚、淡泊名利、不闻喧嚣、恪守完整人格17.答案要点: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③成

钱钟书《围城冬夜》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围城冬夜钱钟书前情:方鸿渐作为方家的长子,又是留洋学生,寄托了家人的厚望,结婚后不仅事业上不如妻子强,生活上还得处处迁就孙柔嘉。孙柔嘉常对姑母发牢骚,且“两人一唱一和地笑骂”。这严重地创伤了方鸿渐的自尊,并招致了他的强烈不满,终于,两人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正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左颊忽然星星作痛。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⑦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选自长篇小说《围城》,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注:本文节选自《围城》结尾部分,主要情节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定居上海后,因双方家庭和亲族,甚至佣人的介入,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发生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刚建的新家解体,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19.选文中所描写的方鸿渐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20.妙用比喻是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请从第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4分)21.请简要概括方鸿渐进卧室之后情绪变化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22.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案:19. 选文中方鸿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2分)既懦弱退让又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一代才子钱钟书记叙了钱钟书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和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材料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一代才子钱钟书记叙了钱钟书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和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材料 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人难得一识韩荆州。杨绛①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更有记载:"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一生没有留下自传,认为自传都是别传,不真实,因此谈论自己的文字也极少。幸亏《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记录了很多钱钟书早年的资料,几可当其自传来读。不过这篇文章,也是杨绛应胡乔木之请而作的。可钱钟书又怕"以妻写夫,有吹捧之嫌",为避免不必要的非难,他特别在此文稿背面写了一个短跋:"这篇文章的内容,不但是实情,而且是秘闻。要不是作者一点一滴地向我询问,而且勤奋地写下来,有些事迹我自己也快忘记了。文笔之佳,不待言也(钱钟书识1982年7月4日)。"要在坊间②找钱钟书传记,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台湾人氏汤晏,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1979年在美国初会钱钟书,后经常与之通信联络,遂成钱迷,并有意为钱立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代才子钱钟书》。本传记

论传主平生及其作品、学术成就,哀叹"千古文章未尽才",自有一家观点。但取材严谨,当是立传的首要原则。作者对传主平生历史细节的求证、澄清,多有他与杨绛的通信辅助,并有详细的注释为印证、引申,充分弥补了史料不足的缺憾。书成之后,深得杨绛嘉言:"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遇到不确切的事,不惮其烦地老远地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我很佩服您这种精神。" 就其观点而言,杨绛未必赞同。但作者认为,钱钟书生于忧患,20世纪动乱频繁的中国,生生毁了一个"三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天才"。尽管他留下一部为人传颂的小说《围城》和以西学方法治中国文学的《管锥篇》,天才却未能完全发挥。作者特别从《围城》说开去。英国当代思想史家伯林将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分为刺猬型和狐狸型两类。前者有一套思想体系和大理论框架,结构完整。后者文笔精美,观察入微,无所不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也说过,中国作家兼具刺猬和狐狸优点的只有一个曹雪芹。照此说法,汤晏认为钱钟书本是狐狸,却想做刺猬,因此成全了《围城》。但钱钟书在1980年人民文学版《围城》"重印前记"中说到,"我写完《围城》,就对它很不满意。"他还提到待写的长篇《百合心》,已写成约两万字,可惜1949年从上海迁居北京时丢失了手稿,以后兴致大扫。钱说,"假如《百合心》写得成,它会比《围城》好一点。"汤晏又据此写道:"现在可惜的是,一部可能直追《红楼梦》的旷世巨作,终于未能面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叹!叹!"猜测是容易的,因为它仅仅指向可能。还是杨绛的说法更为中肯:"钱钟书在创作方面,的确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

钱钟书先生

六、钱钟书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进行学习。由学生先对文本进行点读,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书笔记,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评比。“白描”知识点如何落实,教师可视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定。 练习举隅 1.制作一期主题为“我心目的大师”的手抄报,选取你喜欢的一位作家,以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作家生平、主要作品、学术成就、轶事掌故等,并进行编辑、排版。 2.在现代作家中,鲁迅先生也是一名“白描”能手,在他的小说《故乡》、《孔乙己》中都有精彩的白描描写,选择一个文本中的白描片段进行分析,说说这种表现手法对人物刻画的可取之处。 提示:《故乡》中(闰土的)“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显示了其生活的艰辛。《孔乙已》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长衫主顾”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很特殊。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不相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3.推荐阅读:《黄永玉,大师之境》 2008年第24期《读者》 4.推荐阅读:《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作家出版社 / 2008年

钱钟书“论快乐”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置7题。论快乐(节选) 钱钟书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予。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现,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予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郎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15.下列有关“快乐”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快乐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人生的动力,它可以使人忍受痛苦,保持乐观。这种向往和追求贯穿整个人类的历史。B.虽然肉体上受到了舒服痛快的物质刺激,人们能感到快乐,但是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 C.精神可以战胜物质,所以面对“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千灾百毒”的苦难,有人毫不计较,依然保持着一份乐观。 D.写《先知书)的所罗门、写《海风》诗的马拉梅,以及苏东坡,都能从痛苦中寻找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16.“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作者认为进步在什么地方(6分)17.选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两种不同的论证方法,结合例句,分析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15.D(所罗门和马拉梅不是。)16.①肉体痛苦不再可怕(或“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②肉体痛苦可以转化成精神快乐(或“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或“人能苦中作乐(或“把忍受变为享受”)。(每点3分,共6分)17.①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②比喻论证。③引用论证。④假设论证。(所举例子论证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每例3分,两例6分;两例论证方法重复算一例。)

高考复习钱钟书《论俗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复习钱钟书《论俗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澧县一中备课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找遍化学书,在炭气、氧气以至于氯气之外,你是看不到俗气的。这是比任何气体更稀淡、更微茫,超出于五官感觉之上的一种气体,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其它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不过,这许多气都没有俗气那样难捉摸。说到酸气,你立刻联想到山西或镇江的老醋:说起泥土气,你就记忆起夏雨初晴时青草池塘四周围氤氲着的气息。但是俗气呢?不幸得很,“气”已是够空虚的了,“俗”比“气”更抽象!所以,以亚尔特斯·赫胥黎先生之机灵,在《文学中之俗气》那本小册子里,他也不能抓住俗气,像孙行者抓住妖风一般用鼻子来辨别滋味。 赫胥黎先生以为俗气的标准是跟着社会阶级而变换的: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又说:“俗气就是流露出来的一种下劣性”。这上中下阶级想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每一个阶级又分好多层,上等之上,下等之下。若说根椐银行存款的多少来判定阶级,赫胥黎先生断不至于那样势利的。 俗气是跟着社会阶级来变换的,不错!问题是:上等社会批评东西“甲”俗,中等社会批评东西“乙”俗,下等社会批评东西“丙”俗,它们批评为俗的对象虽不同,但它们批评为俗的心理反应或感想是相同的,这个相同是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来自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自认为俗的事物时,他们三个人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是相同的。否则决不会同声说:“俗!”这三个不同的事物中有什么相同的品质使这三个不同的人发生相同的感想?对于清洁成癖的人,天下没有一桩东西是不脏的;同样,俗的东西的多少也跟一个人的风雅的程度成为正比例,但是,不管他评为“俗”的东西的数量的多少,这许多东西里一定有一个像算学中的公因数,做他的批评的根据。 赫胥黎先生讨厌坡(Edgar Poe)的诗,说它好比戴满了钻戒的手,俗气逼人。这一个妙喻点醒我们不少。浓抹了胭脂的脸,向上翻的厚嘴唇,福尔斯大夫的大肚子,西哈诺的大鼻子,涕泗交流的感伤主义,柔软到挤得出水的男人,鸳鸯蝴蝶派的才情……都跟戴满钻戒的手一般的俗。这形形色色的事物间有一个公共的成分——量的过度:钻戒戴在手上是极悦目的。但是十指尖尖都戴着钻戒,太多了,就俗了!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助娇艳的,但是涂得仿佛火烧一样,太浓了。就俗了!肚子对于人体曲线美是大有贡献的,但假如凸得像挂了布袋,太高了,就俗了!以此类推。同时我们胸中还潜伏一个道德观念: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上自媒人的花言巧语.下至戏里的丑表功,都是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来,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地联想到卖弄。不管那桩事物确是在卖弄(像戴满钻戒的手)或是出于不得已(像大肚子)。因此,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如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沉默冷静,不会应酬的人,你至多厌他呆板,偏是有说有笑,拍肩拉手的社交家顶容易变俗。雷诺尔慈爵士论罗马宗和威尼斯

九年级语文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过程 先生之今天就让我 课文,思考:文章一共写了钱钟书先生几件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 拒绝江青之邀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写在人生边上》,这个名字,确实也取得巧妙。作者将人生 比喻为一本书,将一部分人比喻作书评家或批评家,而另一些人则为消遣者。这样的比喻,已然是出人意料,而十分贴切。下面是关于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欢迎阅读! 这个散文,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 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 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

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不同的人对待任何事物总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人乐观地看待人生;有人悲观地面对人生,而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人生,面对人生的一切。 一看《写在人生边上》这个书名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你只要看看这本书的序就能懂一点,“家事人生是一本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我们每个人对待自己的人生又能读懂多少?能在边上写上一些,算是不错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是快乐的,也不可能完全是痛苦的。我们的人生都是有苦有乐,只是我们如何去看待?乐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感觉是快乐的,而悲观的人对待一切事物都会觉得是痛苦的。即使我们不能完全乐观地对待一切,但我们可以在困难时苦中作乐。这样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人生。 《写在人生边上》与其称之为书,倒不如说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对,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哪个人可以辉煌一世?又有哪个人可以暗淡一辈子?人生的大起大落,换来的只不过是若有若无的虚名罢了,何必让自己受苦。

打通_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_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 ———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袁仕萍 内容提要: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其宏大的创作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话语空间。本文梳理了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即“邻壁之光,堪可借焉”、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剖析了钱钟书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钱钟书的话语空间在对人类文化本质的认识与阐释方面获得一种哲学突破,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文化大师。 关键词:钱钟书 中西比较诗学观 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袁仕萍,襄樊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诗学和美学。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Q063】的阶段性成果。 T i t l e:O p e n i n g u p:AS e a r c h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A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s h u's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H i s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A b s t r a c t: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d i a l o g u e a n d b e g i n n i n g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p o e t i c d i a l o g u e.T h e g r a n dc r e a t i v e f r a m e w o r k i s p e r m e a t e d w i t hl i v e l y d i s c o u r s e.T h e n t h e a u t h o r s e e k s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 c i r c l e a n d t h a t o f f o r e i g n c o u n t r i e s.T h e a u t h o r a l s o a n a l y s e s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t h r e e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i n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i n f l u e n t i a l r e s e a r c h,p a r a l l e l r e-s e a r c h a n d c r o s s-b r a n d r e s e a r c h.A f t e r s u c h a f o r e m e n t i o n e d t a s k s,t h e a u t h o r d r a w s a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a n d e x p o u n d i n g o f h u m a n c u l t u r a l e s s e n c e a r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 w h i c h e n a b l e h i mt o m a k e a b o a s t o f b e i n g a m a s t i n c u l t u r e a n d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 e s. K e y w o r d s:Q i a n Z h o n g s h u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A u t h o r:Y u a n S h i p i n gi s a s s o c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i n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0f L i t e r a t u r e,X i a n g f a n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 g f a n 441053,C h i n a).H e r 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e s t s a r e p o e t i c s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s.E m a i l:s h i p i n g72@163.c o m 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我们完全可以将钱钟书视为中国比较诗学举足轻重的大家。 一、“邻壁之光,堪借照焉” 钱钟书《管锥编》中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多种著作,其初衷就是“邻壁之光,堪借照焉”。①换句话说,钱先生认为“异域语可参”,②他要用外国的文艺理论来观照中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在考证《毛诗正义·氓》时,钱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作品向来工于叙事,其文字皆妙有波澜,其内容多富于曲折。发展到后来的传奇、小说,则成了故作波折,滥弄狡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也早就有过总结。如金圣叹曾说:“费却无数笔墨,只为妙处;乃及至妙处,即笔墨却停。”③这种技巧发展到最后,就成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小说公式。追寻了这种技艺的历史发展,比较分析了它的特征之后,钱先生借来了“邻壁之光”。他说,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曾经称赏大仲马和欧仁·苏能够在长篇小说的每章收尾来一个奇峰突起,“使读者心痒情急,热锅上蚂蚁似的要知后事。”④19世纪的法国小说家鲁德维希对这种技艺作过分析,认为其作用之一是刺激“好奇 241 袁仕萍: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 剖析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正文 (2) 一、钱老简介 (2)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 三、翻译例文欣赏 (4) 四、我的观点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 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

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 关键字 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 Key words 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正文 一、钱老简介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的翻译,必须两种语言都掌握的很好。这段时间,我对钱钟书老先生的翻译及其对翻译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代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化大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钟书《说笑》教案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代表作品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87.95分,为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同船赴英。初到牛津,就摔了一跤,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钟书摔了跤,自己又走回来,用大手绢捂着嘴。手绢上全是鲜血,抖开手绢,落下半枚断牙,满口鲜血。杨绛急得不知所措。幸好同寓都是医生。他们让杨绛陪钟书赶快找牙医,拔去断牙,然后再镶假牙。 《写在人生边上》:这是一本薄薄的散文集,除《序》以外,包括《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吃饭》、《谈伊索寓言》、《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共十篇。 写作背景: 此文产生源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作家认为中国人缺少幽默,于是乎大力提倡幽默文学小品文,但遭到一部分文艺作家的反对,鲁迅首当其中站出来批判:当代中国是一个“皇帝不肯笑,奴隶不准笑”的时代,是一个“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

代。浅薄的小品文,一方面点缀着人们的太平盛世,一方面掩盖着穷人的呼号和血泪,到头来,将屠夫的凶残化为一场笑,收场大吉。有人问道钱钟书先生的观点,于是钱先生就以辛辣的语言、嬉笑怒骂之口吻,旁征博引、酣畅淋漓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课文分析: 第一自然段:起,从笑入手,谈幽默文学。 第二自然段:承,从人和动物对比的角度来探讨笑的问题。 第三自然段:转,交代文眼,说明“笑”是不可认为的。 第四自然段:合,旁逸斜出,挥洒自如,指出幽默不能成为主张和职业。 第五自然段:补充,首尾暗合,指出假充幽默的两个动机 一、简要分析“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这句话。 开门见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的就是幽默文学的提出。他一下子就把“幽默文学”这么庄严的四个字和“卖笑”两个字联系到一起,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表明了钱钟书先生的态度,同时也设定了这篇文章写作的角度,也就是说,他不是正面地、全面地来谈论幽默文学的问题,而是只从“笑”的角度,来发表他对“幽默文学”的看法。 二、分析“经提倡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句话。全文的文眼。因为真正的“笑”,是像闪电一样,是流动的、是迅速的、是个人的,一下子就过去了;而提倡的“笑”,是僵化的、是刻板的、是群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