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课件  第二章

第二章如何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所中学(初中、高中一体)的校长想知道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哪些行为问题,同时,想知道怎样对个别行为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干预,为此,他委托一位负责学校调研的教师进行研究。请你为这位老师出谋划策,思考应该如何进行研究?为什么?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怎样制定一项研究的计划?一、研究设计是什么?

?研究设计是开展研究的计划:

要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包括如何取样?如何收集和解释数据?如何得出有效的结论?)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或预测——检验假设——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组成部分)

?三、常见的研究设计形式有哪些?

?(一)质的研究设计:

包括个案研究设计与民族志研究设计等。

?1.对单个(或少数几个)人(或单位)的深入研究

例:个别具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具有哪些表现或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才能防治?

?2.: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对某种文化进行深度研究

?例:某个少数民族具有与汉族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怎样

的?对孩子的学习具有怎样的影响?

?(二)量的研究设计:

?包括相关研究设计与因果研究设计。

?1.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统计学关系

?例: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是否随着健康水平的降低,学习成绩也会降低?

?2.实验设计,旨在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健康水平高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好于健康水平低的学生

?四、发展心理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哪几类?

?通常可以分为横断研究设计、纵向(追踪)研究设计与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

?在相同或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考察多组不同年龄的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以描绘这些方面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

?同一时间:评价(如心理健康)评价评价…

?不同样本:组1(如7年级)组2(8年级)组3(9年级)…

?(二)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研究设计)

?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运用相同的评价

方法或工具,考察同一组人心理的连续变化特点。这种研究设计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心理研究设计。

?不同时间(如每年1次):评价1评价2评价3…

?相同样本(如7年级):组1组1组1…

?微观发生学设计:

实际上也是一种追踪研究设计。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或某个快速变化的发展期),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机会,从微观上密切观测个体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期间及之前、之后的变化)。

如在某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解题策略是如何变化的

?(三)系列交叉研究

?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对几个年龄组的儿童进行多次测查或评价。

?不同时间(如每年1次):评价1评价2评价3…

?不同样本(如7,8,9年级):组1组2组3…

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案例简析

?一所普通中学(初中、高中一体)的校长想知道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

况,有哪些行为问题,同时,想知道怎样对个别行为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干预,为此,他委托一位负责学校调研的教师进行研究。请你为这位老师出谋划策,思考应该如何进行研究?为什么?帮他制定一个研究方案。?可以采用哪些研究设计?

?可以考虑采用横断研究设计,每个年级选择一个班级;也可以考虑采用系列交叉研究设计,观测各年级心理健康的变化。可以同时采用个案研究设计与相关研究设计。

第二节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自我报告:日记、访谈或问卷

行为测量:测验或其他行为测量法

观察: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

?(一)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场所,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1.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

?特点:自然、无干预

?2.实验室观察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某种情境,由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观察被试的行为。

?经典研究:安斯沃思(M.A i n s w o r t h)运用陌生情境法,考察婴儿依恋的发展。

?优点?

?常常可以描述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

?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

?有观察者偏差或“”,即由于儿童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儿童的行为,儿童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

?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

?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经典研究:皮亚杰(J.P i a g e 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1932/1965,p.140)为了研究儿童道德推理的发展,运用临床访谈法,考察了幼儿对说谎的看法。下面是访谈的一个片断:

?你知道什么是说谎吗?……说谎就是你说的不是真的。……2+2=5是说谎吗?……是的,是说谎。……为什么?……因为那是不对的。……那个说2+2=5的男孩知道他是不对的吗?还是他只是犯了一个错误?……他犯了错误。……如果他犯了错误,他是否在说谎?……是的,他是说谎。

?优点?

?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缺点?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访谈者的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

?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

?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测验则是一套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标准化的问卷,具有标准化的施测和记分程序。

?特点:书面提问

?常用的能力测验:

中国比内测验,适用于测量2~18岁儿童的智力;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适用于测量4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的智力,包括幼儿、儿童和成人三个版本;

瑞文测验,非文字智力测验,适用于测量5~75岁的儿童和成人的智力;

?常用的人格测验:

卡特尔16P F,适用于测量中学生以上的成年人的人格特点;

艾森克人格问卷(E P Q),适用于测量7~15岁(儿童版)以及15岁以上的成年人(成人版)的人格特点。

?优点?

(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资料;

(2)结果处理方便,容易量化;

(3)费用低;

(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4.缺点?

?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改变;

?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测验结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

?通过精密的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的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包括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等。

电生理测量方法:

:记录头皮出现的大脑内部的电生理活动情况,经常记录事件相关电位(诱发电位,E R P)和时间相关脑磁(E R F)。用于认知神经研究。

生理多导仪:记录多种生理信号(心电、体温、肌肉张力、呼吸波等),用于情绪、人格等研究。

脑功能成像方法:

磁共振成像(M R I):利用人体氢原子在强磁场内受到脉冲激发后产生的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接受、转换这一过程中散发的电磁波等参数,经过电脑处理,形成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图像。用于与认知有关的大脑功能和结构研究。

?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 E T):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结合示踪剂成像的生物影像技术。用于诊断大脑区域性特异代谢变化,以及不同脑区间代谢的变化,从而诊断精神疾病。

?四、研究的伦理原则

?儿童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守基本的道德标准,确保研究不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华生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伦理问题

行为主义的早期奠基人华生曾经以小阿尔伯特(G.W.A l l p o r t)为被试,研究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规律。小阿尔伯特生下来以后就在医院抚养,在7个月大的时候被华生选为实验对象。在第一、二次试验时,华生给小阿尔伯特一只白鼠,阿尔伯特没有惧怕反应。就在他伸手去摸白鼠的时候,身后响起一个钢棒敲击的尖锐声音,他显得非常害怕,将脸埋进被褥里。在实验停止一周后,当白鼠再次出现时,阿尔伯特只是盯着白鼠,而不去接近它,在将白鼠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却缩回了手。

在将白鼠与钢棒的声音多次匹配出现之后,阿尔伯特一看到白鼠就哭起来,急忙躲开。随后,在他面前呈现兔子和白色面具的时候,他也显示出惧怕的反应。显然,阿尔伯特的恐惧反应已经发生“泛化”。

通过这个实验,华生发现了条件反射形成的规律。但是,这项实验却对小阿尔伯特的心理发展造成了现实的或潜在的消极影响。

?美国心理学会和儿童发展研究会分别于1992年和1993年制定了研究者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具体内容包括,保证儿童不受伤害,具有知情权,恰当地运用欺骗,保护儿童隐私。

?(一)征求被试的同意

自愿参加研究时,能够表示同意时,充分意识到危险和潜在好处时,没有参加研究时

?(二)保证被试的知情权,避免欺骗

了解研究的内容或目的、做法以及后果

?(三)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带来疼痛、焦虑或伤害的方法;可在事后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欺骗”的原因,保证研究没有伤害性后果。

?(四)保证隐私权

不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尊重被试的尊严和合法权利。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整合化

?:将个体差异层次、生理机制层次、基因和分子层次以及社会环境层次的研究结合起来,揭示某一方面的发展规律。

?对老年记忆的研究:个体记忆能力的差异(个体特点);脑区功能特点(生理机制);大脑多巴胺系统受体数量的变化(分子层次);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层次)。

?:将多种研究方法(访谈、观察、实验、心理生理学方法等)结合运用。

?儿童言语发展研究:通过访谈,了解词汇量的发展;通过观察,了解语用能力的变化;通过实验,了解个体因素(气质、性格等)、环境因素等对言语的影响;通过心理生理学方法,了解儿童言语发展的神经机制特别是脑机制。

?二、多变量化

?在研究中综合考察多种变量(个体和环境变量等);大量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多水平线性模型、成长曲线模型等)。

?三、跨文化与跨学科化

?1.跨文化

?探测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心理发展的差异和相似性。这类研究近年不断增多。

?智力的文化间差异:东亚儿童智商最高,北美洲其次,非洲黑人最低。

?2.跨学科

?发展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分支的结合,如从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角度探测阅读能力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以外的有关学科的结合,如认知神经科学、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生物学等。

?四、研究手段现代化

?广泛使用现代化实验室设备、电脑和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多种现代化仪器,如眼动仪、脑电仪、生理多导仪等。

?案例分析

?一所普通中学(初中、高中一体)的校长想知道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

况,有哪些行为问题,同时,想知道怎样对个别行为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干预,为此,他委托一位负责学校调研的教师进行研究。请你为这位老师出谋划策,思考应该如何进行研究?为什么?帮他制定一个研究方案。

?可以设计一项横断研究,每个年级选择一个班级,采用问卷法或测验法(如选用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调查;同时采用访谈和观察法,进行个案研究,了解个别行为问题突出的学生。

下一章学习目标与探索性问题

?儿童的心理,包括认知、个性、社会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分析理论、学习论、认知发展理论、环境和系统理论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家们又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禀赋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的教养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种发展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或分阶段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普遍适用的规律吗?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 第七章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能够自发运用记忆策略,对羊与牛、作业本与教科书、苹果与草莓的图片进行分类记忆的年龄是()。[统考2007研] A.4~5岁B.6~7岁C.8~9岁D.10~11岁 【答案】D 【解析】根据弗拉韦尔等人以5~11岁儿童为被试的研究,刺激物为一组图片,图片可以分为四类:动物、家具、交通工具和衣服。以归类作为策略考查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10~11岁儿童基本上是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的,其他年龄儿童则不能。 2.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2010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答案】D 【解析】自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①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②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3.童年儿童游戏属于()。[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互动游戏B.实务游戏C.象征性游戏D.规则游戏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将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机能游戏,主要指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②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③规则性游戏,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 4.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远低于成人B.远高于成人C.略低于成人水平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答案】D 【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5.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答案】C 【解析】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6.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 【答案】B 【解析】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应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7.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复述、组织、归类B.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C.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

厦门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复习指导第二章

厦门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复习指导第二章 一、熟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行为主义的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等几个重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本章内容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2.精神分析理论 3.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4.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名词解释和选择填空题 1.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或日内瓦学派。 2.皮亚杰毕生研究的方向——儿童思维结构的发展,他于1955年创建了日内瓦大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人们将他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称作发生认识论。 3.发生认识论同第一道简答题 4.格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知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5.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做同化。 6.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7.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和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的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8.皮亚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容、机能和结构三种属性。

9.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10.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做客体永存。 11.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2.象征性功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13.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 14.去自我中心: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觉,所以他开始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 15.里比多:人与生俱来就有性本能,性本能携带着数量一定的心理能量——里比多,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性本能是一切行为最根本的动力。 16.超我: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代表的是习俗、道德和法律等社会约束力。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可耻的欲望。 17.本我:储藏力比多的人格结构叫做本我,它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即获得快乐就是好的,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 18.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 19.操作条件作用: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则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0.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的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21.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22.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23.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观察学习。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发展心理学6第五章要点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 一、幼儿的各年龄阶段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1、幼儿期是指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称为学前期。 2、幼儿期的基本特点:第一,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第二,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第三,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关于儿童游戏有哪些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1)传统的游戏理论 ①复演说:霍尔提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而游戏则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 ②精力过剩说:精力过剩说认为,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放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做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 ③娱乐—放松说,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④机能快乐说,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受身心的愉快,儿童不知疲倦地游戏只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 ⑤生活准备说:儿童本能地把游戏看成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 ⑥成说说,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发展个人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 (2)当代游戏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体验,也可以抚平创伤。 ②皮亚杰的认知动力理论。儿童通过游戏来完成同化作用,及在游戏中努力是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儿童游戏的水平,皮亚杰将游戏分为三大阶段: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者分别和感知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和具体运动思维相对应。 ③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人类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及解析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认为()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 A.1~2年级 B.2~3年级 C.3~4年级 D.4~5年级 【答案】B 【解析】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在美国,40%以上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约占所有学校儿童总数的4%。研究者认为小学二至三年级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一般男多于女。 2.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 A.远低于成人 B.远高于成人 C.略低于成人水平 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答案】D 【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 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答案】D 【解析】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4.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 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 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 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 【答案】B 【解析】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5.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复述、组织、归类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统考2010研] A.由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边缘到中心D.由粗大到精细 【答案】ABD 【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①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②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③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④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⑤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2.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统考2008研] A.口唇期B.肛门期C.潜伏期D.性器期 【答案】D 3.安斯沃斯(M.Ainsworth)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统考2008研]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B.视觉偏爱法C.陌生情境技术D.照镜子法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婴儿依恋,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爱法是研究婴儿知觉的主要方法。照镜子法是研究婴儿自我所使用的方法。 4.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统考2007研] A.安全型B.回避型C.反抗型D.迟缓型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的表现是: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5.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A.8个月B.1岁左右C.2岁左右D.3岁左右 【答案】D 【解析】3岁是婴儿言语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年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掌握1000个词左右,同时基本使用完整句。 6.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C.父母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D.父母采用奖惩相结合的办法 【答案】B 【解析】针对婴儿的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父母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对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地适应社会。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7.2~4个月的婴儿见到熟人与陌生人都会微笑,这属于()。[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反射性微笑 【答案】C 【解析】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

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简介

一、先天论/遗传决定论 格塞尔(A.Gesell)成熟论 理论内容: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成熟被定义为是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与归纳,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 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测量工具: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 格塞尔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十分广泛。 该量表主要诊断4个方面的能力: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 动作能分为粗动作、细动作。粗动作如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细动作如手指抓握能力,这些动作能构成了对婴幼儿成熟程度估计的起点。 应物能是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是运用过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对物体、环境的精细感觉。应物能是后期智力的前驱,是智慧潜力的主要基础。 言语能反映婴幼儿听、理解、表达言语的能力,其发展也具备一定的程序。 应人能是婴幼儿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反映其生活能力(如大小便)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4种能力对于每个时期的儿童都有相应的行为范型,正常儿童的行为表现在这4个方面应当是平行的、相互联系并彼此重叠的。 二、后天论/环境决定论 华生(J.B.Watson)的行为主义观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

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发展理论

第二章发展理论 主要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 认知发展理论 习性学理论 生态系统论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1、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 ~3岁) (3)生殖器期(3 ~6岁) (4)潜伏期(5、6 ~12岁左右) (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 3、简评 贡献: 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 观点缺乏有力支持; 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 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7.1复习笔记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在小学进行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1.学习的定义 (1)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2)狭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提升学习能力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2.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

自己。学生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在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这一阶段,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 (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③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①学习动机的构成因素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动机系统由需要及其表现形态、

第五章自我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自我发展 第一节自我研究的理论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分析自我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对自我的哲学解释;二是对自我的科学解释。 (一)对自我的哲学解释 20世纪以前,对自我的解释主要是来自哲学家的思考。边沁的功利主义观点认为,自我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和最小限度的痛苦。康德认为,研究自我也就是研究善意,决定道德的就是这种善意而非行为的后果。亚当.斯密认为自我意识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别人就成为了自我意识的一面镜子,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穆勒认为,研究自我救赎研究一个人怎样朝着善行和良心的方向发展。孔德从发展的角度认为,自我要经历三个阶段:神学的(儿童)、形而上学(青少年)和科学的(成年人)。 (二)心理学家对自我的解释和研究 在心理学被称为一门科学之后,开始了心理学家对自我的研究和解释。 詹姆斯在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了美国心理学。他认为自我是我们所有经验的中心,我们把世界分成“我”和“非我”,这种划分和定义是基于我们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他还提出社会自我的观点,认为有多少人认识他,这个人就有多少个自我。 鲍德温提出了系统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自我的成长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儿童学会把人和物体分开;然后,学会把自己看做是许多成员中的一员,但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最后,儿童能从别人是感受看待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推断别人。他也强调,自我是作为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发展而来的。 库利提出著名的镜像自我观点。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一个孩子学会采择别人观点很重要,自我的发展取决于社会互相作用过程。 麦独孤认为自我的实质是本能。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物是控制,自我是一个组织,围绕着它由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或本我与超越之间的关系。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阿德勒强调意识的作用,任务人格的动力是社会动机,提出创造性自我这个概念,任务自卑感和对优越的追求是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 沙利文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在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自我系统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其功能在于减轻焦虑,认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加以应付和适应。 三、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目的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从1947年以后,罗杰斯日益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并试图从临床和实证两方面加以探索。罗杰斯强调现象学的研究取向,即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来解释他们。现象场的关键部分是自我。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这个自我,实际上是现实的自我,它反映着经验,又影响着经验。相对于现实的自我,罗杰斯提出还有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早期自我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父母评价的感知。

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认为心理发展只有量的连续累积、不存在阶段性的理论是()。[统考2011研] A.心理社会发展理论B.发生认识论C.心理发展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D 【解析】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的基本概念是观察学习,其实质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2.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统考2010研] A.前道德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道德实在论阶段 【答案】C 【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前道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在自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 3.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统考2009研] A.达维多夫B.维果茨基C.列昂节夫D.鲁利亚 【答案】B 【解析】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列昂节夫与鲁利亚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三人合称为维列鲁学派,该学派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派,又称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鲁利亚也是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脑机能系统学说。达维多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与艾利康宁一起提出了以活动特点对心理发展的划分。4.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统考2009研] A.6~12岁B.12~18岁C.18~25岁D.25~50岁 【答案】B 【解析】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5.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标准是()。[统考2007研] A.生理发育B.智力发展C.个性特征D.活动特点 【答案】D 【解析】根据以往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后,艾里康宁在维果茨基的思想基础上,借鉴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系统地提出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他的学生达维多夫是这个理论的积极推崇者,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艾里康宁和达维多夫分期的标准是儿童发展的主导活动。其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主导活动与儿童心理,特别是个性形成的一致性。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6.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希望品质B.意志品质C.目标品质D.能力品质 【答案】B 【解析】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中,婴儿前期(0~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7.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3~6岁B.7~12岁C.13~15岁D.16~18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