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港与上海港合作发展探索

江苏太仓港与上海港合作发展探索
江苏太仓港与上海港合作发展探索

上海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流程管理研究(精)

上海电视大学《港口作业技术》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标题: 上海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流程管理研究 分校(站、点:浦东新区分校 年级、专业: 09秋物流管理 教育层次:本科 学生姓名:钱懿 学号: 0931001252801 指导老师:章涵 完成日期: 2011-11-30 上海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流程管理研究 一、绪论 通过本学期港口作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使我收获很大,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物流链上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和内在潜质,也是港口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途径和战略目标。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不断拓宽,在发展现代物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港口以复合优势实现现代物流中心的功能、港口的多重身份在国际物流中

具有战略地位、港口通过物流系统提供增值服务。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现代港口需要不断完善其物流职能,所以研究现代港口物流功能完善的策略十分必要。我了解到了有关港口物流,港口装卸设施,空港,.物流设施及作用。熟悉物流企业的基本的物流流程,熟悉企业物流的物流流程,了解企业的库存控制手法,企业的先进的物流运作经验。 二、上海港口集装箱业务基本概况 (一上海港基本介绍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上海港也是世界著名港口,2006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 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另外,上海还有发达的航空运输。截止至2006 年底,上海港海港港区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1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71个,码头线总长为91.6公里。按照码 头使用性质分类:公用码头泊位175个,码头线长度为24.6公里,其中生产泊位121个,码头线长度为22.2公里,年货物吞吐能力17051万吨;货主专用码头泊位965个,码头线长度为67公里,其中生产泊位495个,码头线长度为38.2公里。上海港内河港区 有码头泊位818个,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级。2006 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37 亿吨。其中,海港货物吞吐量4.7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地位;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0.67亿吨。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13亿吨,其中,外贸出口1.03亿吨,

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与建议

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港口的快速发展,海铁联运在运输成本、运行安全、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等诸多方面凸显出的巨大优势,已使其成为优化集装箱运输结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文中阐述了上海港集装箱产业中海铁联运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海铁联运业务拓展的相关因素,认为应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动上海港海铁联运的跨越式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 一、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历程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起步于上世纪90 年代,但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进展缓慢。1996 年,首次开行了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上海至南京的国际集装箱“五定班列”,为上海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首开先河。1997年,上海至成都的集装箱" 五定"班列开通,全程2,380Km,运行时间96h,首开上海远距离内地全程中转的先河。 几年之后,上海至内陆的海铁联运节点已经有合肥、蚌埠、西安、重庆、南京、温州、宁波、南昌、昆明等。 1999年,上海港务局与上海铁路局分别成立了军工路港站和杨浦港 站,推行港口——铁路一门式服务,将铁路受理站前移到港区,降低口岸使费,从而缩短运作周期。

到2006 年,上海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该运 营站负责将洋山深水港的铁路集装箱接入全国的铁路网。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发展,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二、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海铁联运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集疏运方式,在欧美国家已经普遍应用。然而,这种世界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上海港确是前景美好,处境尴尬。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海铁联运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有着美好的前景。 图1 各种运输方式所占比例示意图 根据我国铁路线建设的特点来看,铁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 然而,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上海港海铁联运虽然从基础设施等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从其承担的作业吞吐量上来看,上海港海铁联运仍然处于起步阶段。2011 年上半年,上海港全港货物集疏运量4,4491.15 万吨,其中, 水路占76.9%,公路、铁路各占22.4%和0.1%。(见图1) 海铁联运集疏运量仅占0.1%,严重失衡的比例可以看出海铁联运在上海港的发展前景堪忧。 三、上海港海铁联运中存在的问题1 .集装箱海铁联运中的“港铁分

上海洋山港开通给江苏沿江港口群带来的机遇、挑战分析及应对策略思考

江苏沿江有800余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行沿江开发战略,沿江经济迅速发展,港口规模持续扩大,为促进全省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优化产业布局,服务“两个率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江苏沿江港口群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而作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上海洋山港正式开港,既给江苏沿江各港口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江苏沿江港口群发展现状江苏沿江港口群由沿江8市的南京港、苏州港(包括张家港、常熟港、太仓港三个港区)、镇江港、南通港等港口组成,2005年,沿江港口群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95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582万吨,集装箱货物195.27万标箱,外贸集装箱货物99.9万吨,占长三角地区港口吞吐量的30%以上。然而,沿江港口群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港口物流以大宗散货为主,缺乏集装箱干线港。目前,江苏沿江各港口各自发展大宗散货业务,形成了一定的物流特色,如南京港拥有长江最大的原油和煤炭码头,张家港成为化工品、粮油、木材等特色物流的集散地,常熟港是全国第二大钢材进口港、华东地区最大的纸浆进口集散地,太仓港的石油化工储运初具规模,但是,各港口的主要货源仍然以大宗散货为主,缺乏以集装箱业务为主的干线港,南京港龙潭港区、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正在建设中,目前吞吐能力有限,如2005年南京港进口集装箱货物7.06万标箱,出口集装箱货物22万标箱,占外贸吞吐量的比重仍很小,基本上没有远洋班轮航线。大宗散货的特点是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如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4月,进口钢材受到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进口量大幅减少,给常熟港、太仓港的钢材进口造成很大冲击。(二)外贸进出不平衡,港口功能不够协调。除南京港主要承担着长江中、上游货物的中转出口业务外,其他江苏沿江港口大多以外贸进口为主,且即使是南京港,2005年进口货物总量也超过了出口货物总量(进口632万吨,出口468.9万吨),再以苏州港的常熟港为例,2005年,常熟港外贸吞吐量484万吨,其中进口445万吨,占92%。进出不平衡使得港口功能受到严重制约,不利于相关物流产业的综合发展。(三)低水平重复建设,港口竞争态势加剧。沿江港口群分属于沿江8市,行政壁垒的存在,使得各港口各自为政,条块交错,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完全实现共建共享,影响了港口群整体功能的发挥,也造成宝贵岸线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二、洋山港开通给江苏沿江港口群带来的机遇分析洋山港的定位是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一期工程建有5个集装箱深水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标箱,全部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在1800万标准箱以上。我们认为,中近期,依托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和广阔的内陆经济腹地,承接洋山港的辐射作用,承揽苏南地区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大量货源,成为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配套组合港,将为江苏沿江港口群提供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远期,有条件的港口可以鼓励开辟远洋航线。(一)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规律决定了江苏沿江港口群必须接受洋山港的辐射作用。从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规律来看,在某区域范围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是唯一的,一旦枢纽港地位确立,就可依托其其航线覆盖面广、班次多、运输及时而吸引到更多的货源,形成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使班轮密度越来越大,航线覆盖面越来越广,枢纽港的地位越来越稳定。而其他的港口,则因航线覆盖面小、班次少而吸引不到货源,无法发展成为枢纽港,沦为枢纽港的喂给港,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从长三角地区港口发展情况来说,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货运港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超过20%,洋山港的建成更是如虎添翼,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港已经形成发达的远洋集装箱运输网络,成为内地国际集装箱班轮发船密度最高、航线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枢纽港,且与周边港口相比,上海港还在金融结算、外汇监管等配套服务方面具备优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无可动摇。而长江沿线的内河港总体规模较小,配套功能不完善,太仓港区、南京龙潭集装箱港区尚处于发展阶段,集装箱货物吞吐能力不足,即使是区位优势最优越的太仓港,目前开通的也只有18条内贸航线和近洋航线,2005年集

港口物流的现状及发展——上海港

摘要 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港口,而物流在不仅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国家港口发展战略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正是运用AHP分析方法以及SWOT 分析方法对我国港口的物流建设进行分析,明确其优势和劣势,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对上海港物流中心的建设、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上海港物流中心 AHP分析法 SWOT分析法综合竞争力

目录 摘要................................................................................................................................. I 第一章港口物流中心的形成与分类.. (1) 一、港口的定义与港口物流中心的形成 (1) 二、港口物流中心运作模式 (1) 1.2.1地主型港口物流中心 (1) 1.2.2合资型港口物流中心 (2) 1.2.3独立型港口物流中心 (2) 1.2.4联合型港口物流中心 (3) 第二章我国港口现状 (4) 一、AHP 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 二、上海港的SWOT分析 (6) 2.2.1优势(strengh) (6) 2 .2.2劣势(weakness) (7) 2.2.3机会(opportunity) (7) 2.2.4威胁(threat) (8) 2.2.5 上海港物流建设SWOT 战略分析 (9) 第三章改善上海港现状的措施 (10) 3.2.1 加强上海市在陆上运输上配套设施的建设 (10) 3.2.2 强化国际物流方面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10) 3.2.3 完善上海市国际物流管理运行机制 (11) 参考文献 (12)

集装箱运输业现状发展分析

集装箱运输业现状发展 分析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现状发展分析 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起步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 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起步和培育阶段, 到1990 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仅为156 万TEU, 平均每年增长不到10 万TEU。进入上世纪90 年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国际贸易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集装箱港口进入了布局调整和快速发展阶段, 2000 年集装箱吞吐量实现2340 万TEU, 平均每年增长超过200 万TEU。 进入新世纪, 随着经济、贸易和技术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在我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集装箱化率提高三大动力的驱动下, 集装箱运输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2 年, 我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3721 万TEU, 位居世界第一。到2006 年实现9361 万TEU, 2007 年跨越一亿TEU, 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22% ,高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100 万TEU。我国集装箱水路发展和港口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基本形成了以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苏州、门、深圳、广州等9 大干线港为主, 相应发展沿海支线和喂给港的集装箱港口运输规划布局系统。 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我国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 港口装卸技术和效率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形成北、东、南三大集装箱主枢纽港群,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桥梁。 北部集装箱主枢纽港群——以大连港、天津港和青岛港为主。大连港是东北地区出海门户;青岛港水深条件好,腹地货源足;天津港位于渤海湾最里端,由于地处京、津、唐经济区有利位置,货源较丰富。 东部集装箱主枢纽港群——以上海港、宁波港为主。上海港腹地优越,经济发展势头猛,已逐渐成为国际集装箱中转港之一;宁波港是我国地理位置最优良的港口之一,总长2138米的集装箱泊位可停靠第五代集装箱船,与上海和江苏港口共同形成东部集装箱主枢纽港群。 南部集装箱主枢纽港群——以香港港、深圳港和广州港为主。香港集装箱吞吐量目前已经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与香港比邻的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年攀高,大铲湾码头的建设,使深圳较为紧张的集装箱通过能力得到有效改善;随着香港、澳门两地与大陆经贸更密切联系的加强,制造业不断向中山、

上海港海铁联运分析

上海港海铁联运分析 1.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历程 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起步于上世纪90 年代,但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进展缓慢。1996 年,首次开行了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上海至南京的国际集装箱“五定班列”,为上海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首开先河。1997 年,上海至成都的集装箱"五定"班列开通,全程2,380Km,运行时间96h,首开上海远距离内地全程中转的先河。 几年之后,上海至内陆的海铁联运节点已经有合肥、蚌埠、西安、重庆、南京、温州、宁波、南昌、昆明等。 1999 年,上海港务局与上海铁路局分别成立了军工路港站和杨浦港站,推行港口——铁路一门式服务,将铁路受理站前移到港区,降低口岸使费,从而缩短运作周期。 到2006 年,上海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该运营站负责将洋山深水港的铁路集装箱接入全国的铁路网。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发展,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2.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海铁联运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集疏运方式,在欧美国家已经普遍应用。然而,这种世界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上海港确是前景美好,处境尴尬。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海铁联运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有着美好的前景。

目前,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主要的箱量动向: 尽管是2001年的数据,不过整体的动向趋势还是能够看出来的。 可如果我们再看下面这个表,就会发现实际的状况并没有那么乐观。 以及2011年的各种运输方式比例: 我们可以看到,铁路更是仅仅占到了0.1%,由此可见,发展海铁联运形势

上海港口现状

一、上海港物流的发展现状 上海港作为中国港口的代表和领头羊在综合物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整个运输链中最大量货物的集散地,聚集内陆运输,水路等大量的货物;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心,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从上海港及周边港口发展的趋势来看,进出口货物约有50%的增加值来源于其物流产业。港口周边已成为包括炼油、化工、电子、机械汽车、服装纺织、食品、家电乃至IT 等产品的制造、加工、装配的重要基地。 1、上海港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 从层次上看,上海港的直接腹地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最达的地区,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港的第一间接腹地是长江流域(不包括长江三角洲),它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及重庆直辖市,以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成的集装箱进出口大多会经上海港中转。上海港的第二间接腹地(或潜在腹地)是其他沿海省份,包括北面山东省的青岛、江苏的连云港(其腹地要大于江苏省),南面福建省的福州、厦门港的进出的远洋集装箱。腹地总人口超过4亿,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港口都无法比拟的。 2、上海港设施齐全,集装箱运输业基础较好 至2007 年,上海港拥有各类装卸机械3084 台,其中集装箱桥吊170 台,运输船舶7 艘,各类港作船舶338 艘,上海共有集装箱中转站、堆场59 个,总面积169 万平方米,能满足集装箱集散、拆并及其他增值服务的需要。上海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202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71 个,码头线总延长为91.6 公里,吞吐能力25352 万吨,集装箱专用泊位42个,码头线延长91600 米,07 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615 万标准箱。上海内河港口拥有各类码头泊位2100 多个,最大设计靠泊能力为2000 吨级。 3、上海港集疏运条件优越,航运市场发达上海港已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是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中转货物运输最为便捷、总运输成本最低的港口。铁路有京沪、沪杭两条干线连接全国各地,公路有沪宁、沪杭两条高速公路,20 4、312、318、320 四条国道,沪嘉、萃松高速公路和城市外环公路连通全国公路网,水运有长江和大运河等内河通道。 2.上海港口物流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1、上海港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不足。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上海港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有的方面甚至还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但就上海港物流基础设施整体而言,与发达国家港口相比仍有相 当差距。一是通海航道水深有所改善,但仍不适应大型船舶进出港口的需要。在建设洋山深水港口以前,上海港90%以上的港口泊位位于黄浦江和长江南岸,可航水域的最深水深仅有-8.5 米,按长江疏深计划,到2005 年长江航道水深也就保持在-12.5 米左右,难以满足国际航线上大型化船舶的需要。 二是上海港整体规模较小。上海港沿着长江和黄浦江分布的众多老港区曾经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但硬件设施落后,不能满足上海当前航运市场发展的需要。外高桥和洋山深水港的硬件设施虽然比较先进,但由于进出口岸货物量急剧上涨,港口整体吞吐能力仍然严重不足。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为例,上海港原有16 个集装箱专用泊位,核定年吞吐能力为290 万TUE。在洋山港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后,上海港年吞吐量仍超负荷达5%左右。三是港区后方堆场功能单一,上海港目前的堆场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以运输和堆存为主,在现代化仓库的管理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不能全方面适应物流的开展。 2、制度建设相对落后。一是港区的自由化、国际化较差,各项管理制度和整体服务质量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港口的需求,物流管理和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二是行业管理有待规范,行

上海港发展战略对南京港集装箱业务的影响分析

上海港发展战略对南京港集装箱业务的影响分析 一、上海港发展战略概述 1、上海港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上海港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含两省(江苏省、浙江省)一市(上海市),大陆海岸线、岛屿海岸线分别占全国的21%和39%,南京以下长江南北岸线808公里,江河纵横交错,是我国水网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近年来开放较早,市场发育较快,经济十分繁荣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输网发展,特别是水运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到1997年底,该地区共有生产性泊位900多个(其中深水泊位220多个,占全国50%以上),吞吐能力4.8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3.9亿吨。目前,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宁波港为中心的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南京港为主的原油运输系统。港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沿江的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资源开发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初步测算,该地区港口码头能力平均利用率为82%,其中上海市、浙江省港口码头的能力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88%;江苏省港口能力利用率67%;专用码头利用率较高,达91%;货主码头中的商贸泊位能力利用率较低,为39%。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集中反映在集装箱码头能力严重不足,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目前有集装箱专用泊位23个,通过能力259万标准箱,1996年和1997年分别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4万和319万标准箱,能力利用率高达98%和124%。特别是上海港集装箱泊位能力利用率达138%,已处于超饱和状态(目前,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一般认为,在泊位能力利用率超过60%后即应考虑新建泊位),且作为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缺乏停靠第三、四代集装箱船的深水泊位,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国际趋势。随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市区内一些粉尘、噪声等环境污染大的码头与城市功能很不相称;集装箱化率的提高,导致杂货比例下降,老港区的部分杂货泊位面临功能调整;三角洲地区深水泊位仅占28%,已不能适应集装箱、原油、液化石油气等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运输的需要。 2、上海港发展战略的目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是上海港发展战略的“十五”目标,是“十五”期间我国沿海港口建设的重头戏,并已经列入《十五计划纲要》。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立项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嵊泗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现已正式开工。

江苏太仓港建设电子口岸的可行性分析汇总

关于太仓港建设电子口岸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参考建议书 太仓港的基本背景 江苏省太仓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江苏翼的重要港口。它位于江苏省太仓市东部、长江入海口南岸。这里古称刘家港,历史上曾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深泓近岸,岸线平直,边滩稳定,陆域开阔,拥有可供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长江深水岸线长达25公里,具备建造第三、第四代集装箱码头的自然条件,是长江口深水航道建成以后可以满足集装箱船型大型化的最佳港址之一。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南与上海宝山接壤,北与常熟相接,沿长江岸线纵深4至5公里。岸线规划分为生活、旅游、渔业岸线,深水液体散货专用码头岸线;大型集装箱和件杂货等多用途码头岸线,深水干散货专用码头岸线,预留建港岸线等五类。陆域规划分为中远国际城区、石化工业区、临江基础工业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功能区。 太仓港自从1992年初开发建设以来,得到了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1993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太仓港港口开发区为省重点港口开发区。《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建设太仓港,尽快使其成为长江口以集装箱枢纽港为主体的商业性大港。1996年11月,太仓港一类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1997年1月18日,太仓港举行开港大典,标志着太仓港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太仓港的业务量在过去5年取得了突飞猛进式的高速增长。以集装箱吞吐量为例,太仓港2004年全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仅9.2万TEU,2005年则跃升到25.1万TEU,2006年升至60.12万TEU,2007年达101.88万TEU。2008年1至10月,太仓港货物吞吐量已达3212.53万吨,同比增长28%;集装箱吞吐量达118.96万标箱,同比增长48%,双双超过了2007年全年水平。截止2008年10月底,太仓港已开出内外贸航线64条,平均每月集装箱航班800多个班次。太仓港作为江苏内贸枢纽港和重要江海中转港的格局已经初成。 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建设期2年、总投资超30亿元的太仓港集装箱三期工程即将进入全面建设期。预计三期工程可望于2009年9月完成基建,2009年底前全面竣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太仓港现有集装箱码头靠泊能力最大、配置最强、设施最全的项目。届时,太仓港集装箱泊位数将达到10个,岸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对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石化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对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石化区环境影响报 告书的批复 【文 件 号】苏环管[2008]58号 【颁布部门】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颁布时间】20080319 【实施时间】20080319 【时 效 性】有效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对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石化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苏环管〔2008〕58号)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管委会: 你委报批的《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石化区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技术评估意见、苏州市环保局、太仓市环保局预审意见均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石化区紧靠长江,位置敏感,且浏家港街道办事处(原茜泾镇区)及新港花苑被石化区包围,污染事故及扰民纠纷的隐患很大,规划极不合理,因此我厅不同意位于茜泾镇南侧的四区规划为石化区,该区域的开发建设须另行规划并开展环评,且不得再规划建设化工、石化等大气污染严重、事故风险大的项目。另外,根据省政府对太仓港的发展定位,石化区一、二、三区须以港口物流为主导产业,适当发展基本无污染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2002)中的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严格限制发展其它类型的生产型化工企业,区内现有的其它类型生产型化工企业须制定计划逐步萎缩,退出石化区。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石化区在认真落实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基本具有环境可

行性,本批复及报告书可作为石化区规划建设和开展环境保护管理的依据之一。 二、原则同意苏州市环保局和太仓市环保局的预审意见。你委须认真落实报告书及预审意见提出的环保要求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进一步完善石化区总体规划,并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石化区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石化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石化区开发建设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生产原则指导园区的开发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按iso14000标准体系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将石化区建成生态型工业园区。鼓励与扶持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选择清洁原辅材料和先进工艺、副产品与能源梯级利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提倡与推行节水措施,积极探索中水回用途径,并加快区内中水回用管网的建设。 2、优化区内产业结构,严格入区项目准入门槛 调整规划后的石化区引进项目须严格对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和规定的要求,以港口物流为主导产业,适当发展日用化学产品制造项目,禁止引进其它类型的化工项目、含有喷涂、表面处理的项目以及电路板、水泥、印染、印花、造纸项目,区内现有非日用化学品制造类的生产型化工企业须制定计划逐步萎缩,退出石化区。入区项目还须采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设备并配套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资源利用率、水重复利用率及污染治理措施均须达到清洁生产国内和国外先进水平,杜绝高污染、高风险和高投入、低产出的项目入区,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3、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完善园区规划 合理调整区内工业用地布局,区内邻近浏家港街道办事处及新港花苑的工业用地只允许布设基本无污染的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或仓储物流业。加强对园区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保护,区内所有新改扩建项目的建设均须在环评阶段充分征求

回眸与展望_上海港与宁波港的发展历程

收稿日期:2008-05-12 作者简介:唐巧天(1979-),女,吉林长春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ZS031);首届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2007CG77)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4期 双月刊2008年7月出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全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各港口组成了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其中上海港和宁波港占了长三角地区集装箱吞吐量的90%左右,是长三角地区最为重要的两大港口。 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之后,宁波港和上海港就展开了对集装箱枢纽港的争夺。事实上,回顾过去,同样位于优越的长江三角洲地带,一水相隔、一湾相连的上海和宁波,在近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港口资源的竞争,在相互的博弈中发展成长。近代宁波区位优势不如上海,一直作为上海的支线港存在。而随着现代港口船舶大型化和集装箱化的发展,宁波港的港口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成为上海港在长三角地区的强劲对手。 一、近代上海港与宁波港的外贸转运(一)同时开埠,主次立显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 宁波及广州、厦门、福州等五个口岸作为中国首批通商口岸,正式对外开埠。开埠后的上海港很快超过同开的其他四个港口,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而开埠后的宁波港,却并未如外商所热切期待的成为一个良好的市场入口,很快外商就发现宁波的对外贸易完全依存于上海,甚至有人建议用宁波港去换其他港口。宁波最终得以被保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它可以作一个所有贸易都操在中国人手里的“外港”的典型例子,对主要市场———上海,起辅助的作用。[1]可见宁波港在对外贸易上对上海港的依附,自开埠之初便已形成了。 (二)进口上部分依赖上海转运 1、1895年前,宁波港对上海港进口转运依赖 严重 宁波港在开埠后直接对外贸易一直发展缓慢,以依赖上海港的外贸转运为主,即上海将从国外进口的洋货转运至宁波,同时将宁波运至上海的土货转运至国外,上海港成为宁波港对外贸易 回眸与展望:上海港与宁波港的发展历程 唐巧天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020) 摘要:上海港与宁波港是长三角地区最为瞩目的两大港口。近年来两港发展突飞猛进,竞争也越来越 明显。近代宁波区位优势不如上海,是上海的支线港。近几十年来,随着集装箱化和船舶大型化的发展,宁波深水港的优势日益显现,已成为上海港强劲的竞争对手。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外贸转运;竞争;合作中图分类号:F55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8)04-0030-05

太仓港口基本介绍

太仓港口基本介绍 太仓港(太仓口岸)港口经济开发区位于太仓东部、长江入海口南岸。这里古称浏家港,历史上曾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深泓近岸,岸线平直,边滩稳定,陆域开阔,拥有可供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长江深水岸线长达25公里,具备建造第三、第四代集装箱码头的自然条件,是长江口深水航道建成以后可以满足集装箱船型大型化的最佳港址之一。太仓港自从1992年初开发建设以来,得到了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1993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太仓港港口开发区为省重点港口开发区。《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建设太仓港,尽快使其成为长江口以集装箱枢纽港为主体的商业性大港。1996年11月,太仓港一类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十分关注太仓港的开发建设,他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做好上海、宁波和南京以下港口特别是太仓港的扩能工作",并亲笔题词"开创太仓港建设新局面",进一步确立了太仓港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至整个长江经济发展带中的重要地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为太仓港题词:"搞好港口经营管理;繁荣振兴太仓经济"。1997年1月18日,太仓港举行开港大典,标志着太仓港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远国际城开发有限公司也于同一天在典礼上宣告正式成立,这更给太仓港的开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10月27日,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临太仓港,为中远国际城码头工程奠基。江苏省已郑重推荐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仓港港口开发区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南与上海宝山接壤,北与常熟相接,沿长江岸线纵深4至5公里。岸线规划分为生活、旅游、渔业岸线,深水液体散货专用码头岸线;大型集装箱和件杂货等多用途码头岸线,深水干散货专用码头岸线,预留建港岸线等五类。陆域规划分为中远国际城区、石化工业区、临江基础工业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功能区。据中国《中国港口杂志》2010年第5期公布的最新消息,2009年世界集装箱港口前100强排名,太仓港名列世界第56位,在中国大陆港口中排名第11位。太仓港开通了韩国仁川,日本关东,关西线,加密日本下关线,6条近洋航线挂靠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2个港口。建成洋山中转平台,搭建长江专线网络。世界前20强班轮公司全部在太仓港开展业务,航线北至大连港南至深圳港的沿海各大港口,全面建成武汉以下港口至于太仓港的长江网络专线,成为国内最大的江海中转港。太仓港再接再厉,攻克困难,已进军亿吨大港。 1. 地理位置: 东经121o16'17",北纬31o34'22" 2. 自然条件 风况:全年长风向ESE,频率12% 冰冻:全年无冰冻期气温:年平均气温15.3度,极端最高气温39.7度,极端最低气温-11.5度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海潮,潮位变化与上游径流变化关系不大。最高潮位4.56米,最低潮位-1.41米,平均高潮位1.67米,平均低潮位-0.60米,最大潮差4.18米平均潮差2.17米。潮流:属往复型。涨潮流向NW,落潮流向SE,流向变幅不大。 3. 航道: 进出本港的船舶需经长江口航道南接白茆沙南水道,其中长江口内至港区的航道水深均在-10米以上,而长江口航道拦门沙段目前水深维持在-7.5米,能满足2.5万吨级集装箱

上海港的SWOT分析

上海港“SWOT”分析 上海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长江的“T”型交汇处,是南北海运的要冲,江海联运的枢纽,同时又背靠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国家一系列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以及上海市完善的金融、贸易、信息等服务功能所形成的支撑作用为上海集装箱港口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促进和保障作用。另外,港口法的颁布,深水港、保税港政策出台,上海物流园区的兴建都给上海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上海港港区分散,码头与铁路线分离,海铁联运发展受到限制。由于偏离国际航运主干线,很少成为美西和欧洲两大航线的首抵港和末离港,国际中转劣势明显。同时,周边诸多国际大港的兴建扩容以及船公司的经营联盟化都给上海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综合以上分析得知,上海港应该和周边港口积极开展合作,应用集群效应,提高港口群整体竞争力。 上海集装箱港SWOT分析矩阵 港口合作的主要形式 1.组建港口行业协会

港口企业可以通过共同组建或参与区域性行业协会组织实现彼此间的非正式合作,对区域内港口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协会制定行业公约,确定共同遵守的揽货、收费、价格,制止和制裁不正当和不公平竞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2.实施战略联盟计划 总结国内外港口企业的成功案例,主要有以下联盟形式:技术型联盟,即共享最新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共享科技开发成果,互相培训人才等;市场营销联盟,即为了某个共同的营销目标而合作;地区经济发展型联盟,即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竞争对手而结盟。 根据联盟发起人的不同还可分为政府行为联盟和企业行为联盟。 3.采取多种形式股份合作 从持有股权的多少划分,包括控股合作和持股合作。从资本合作的形态看,有资产合作、资金合作和经营权合作。资产合作是指港口将土地岸线、码头基础设施等化作资金投入合作。资金合作在港口一般都伴有资金和资产合作的混合成分。经营权合作是指将码头租给合资公司经营,这样,港方除获得股比分红外,还能获得一份租金收入。 4.以合并方式组建企业集团 企业合并有两种形式:即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合并后的企业是合作各方基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以资产为纽带的一种组织形式。这一做法在国外已较为普遍,位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新泽西港的合并就是典范。 国外港口竞争合作的启示 1.充分发挥各港优势,在差异化基础上开展合作 如汉堡港靠近波罗的海,又是欧洲最大的铁路货物转运地,充分发挥近海运输和海铁联运的优势,成为欧洲重要的中转港;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利用发达的驳船运输,有效促进了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发展。 2.建设组合港 组合港在欧美和日本已相当普遍,纽约港和新泽西港、洛杉矶港与长滩港、阿姆斯特丹港和艾默伊登港、东京港与横滨港、大阪港与神户港,都是距离很近的国际性港口,这些港口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逐步形成了分工合作占主导地位的港口同盟关系。 3.采取灵活的融资策略,资本合作成趋势 港口建设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因此内支线码头建设、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码头扩建工程等的资金筹措,可采取灵活的融资策略,即可解决酬资问题,又能实现港口间的“双赢”。20

太仓港

太仓港

太仓港 概况 太仓,这座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带交汇点上的港口城市,昂首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开放区前沿,东濒长江,南依上海,西接苏州,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市)之一。 这里,曾因吴王及春申君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太仓";这里,也曾因郑和七下西洋在此扬帆起锚而写下中国古代对外航海、贸易的历史篇章;这里,又因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而享有锦绣江南"金太仓"

的美誉;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养育了吴健雄、朱屺瞻等一代名流。 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润了两岸的沃土。太仓港轮船,养育了江畔的儿女,也为她出海口的太仓儿女培养了长江般的性格-一坚韧不拔、奔流不息、勇往直前。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勤劳的太仓儿女创出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市;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人均财政收入、百人拥有电话率、人均储蓄都处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太仓市从九十年代起就确立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这片希望的热土正显示出她独有的魅力。 航道水深 进出本港的船舶需经长江口航道南接白 茆沙南水道,其中长江口内至港区的航道水 深均在-10米以上,而长江口航道拦门沙段 目前水深维持在-7.5米,能满足2.5万吨级集装箱船和3.5万吨级浅吃水肥大型船乘潮进港需要。

码头前沿水深 太仓港拥有长江岸线38.8公里,其中优良深水岸线25.7公里,码头前沿水深一直处于—12米线以上,具有与上海外高桥(600648,股吧)港区相同的通航条件。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整治结束后,可满足第四代集装箱船全天候,第五、六代集装箱船乘潮通航的需求。太仓港的建港条件“江苏仅有,中国难得,世界少有”。 泊位长度 目前,太仓港对 外开放码头泊位数 共计达25个,作业 货物涉及集装箱、件 杂货、散货、石油化 工品等,港口对外开 放规模进一步扩大,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总投资32亿元的太仓港三期工程,建设4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水工结构兼靠10万吨级),设计年通过能力200万标箱,泊位长度1309米。

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与建议

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港口的快速发展,海铁联运在运输成本、运行安全、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等诸多方面凸显出的巨大优势,已使其成为优化集装箱运输结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文中阐述了港集装箱产业中海铁联运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海铁联运业务拓展的相关因素,认为应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港海铁联运的跨越式的发展,促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 一、港海铁联运发展历程 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但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进展缓慢。1996年,首次开行了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至的国际集装箱“五定班列”,为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首开先河。1997年,至的集装箱"五定"班列开通,全程2,380Km,运行时间96h,首开远距离地全程中转的先河。 几年之后,至陆的海铁联运节点已经有、、、、、、、、等。 1999年,港务局与铁路局分别成立了军工路港站和浦港站,推行港口——铁路一门式服务,将铁路受理站前移到港区,降低口岸使费,从而缩短运作周期。 到2006年,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该运营站负责将洋山深水港的铁路集装箱接入全国的铁路网。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发展,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二、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海铁联运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集疏运方式,在欧美国家已经普遍应用。然而,这种世界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港确是前景美好,处境尴尬。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目标。由此可见,海铁联运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有着美好的前景。 图1 各种运输方式所占比例示意图 根据我国铁路线建设的特点来看,铁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 然而,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港海铁联运虽然从基础设施等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从其承担的作业吞吐量上来看,港海铁联运仍然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上半年,港全港货物集疏运量4,4491.15万吨,其中,水路占76.9%,公路、铁路各占22.4%和0.1%。(见图1)。 海铁联运集疏运量仅占0.1%,严重失衡的比例可以看出海铁联运在港的发展前景堪忧。 三、港海铁联运中存在的问题1.集装箱海铁联运中的“港铁分离”问题 当前主要的港区有两个,一个是外高桥港区,另一个是洋山水港区。但是这两个港区都没有铁路装卸线的通过。由于铁路装卸线没有直接通

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一)物流、港口物流的概念 (1) (二)港口物流的特征、基本功能 (1) (三)物流发展战略类型 (2) 二、相关文献综述 (3) (一)港口物流产生的背景 (3) (二)现代港口物流发展趋势 (4) (三)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状况 (4) 三、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5) (一)太仓港概况 (5) (二)太仓港发展港口物流的意义 (5) (二)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6) 四、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7) (一)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的机遇 (7) (二)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威胁 (8) (三)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 (8) (四)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的劣势 (10) 五、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的战略及对策 (10) (一)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的战略 (10) (二)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对策 (11) 六、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分析摘要:港口作为综合物流供应链最重要的节点,是全球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也是最大货物集散点。相比于其他物流节点,依托港口发展物流业具有明显优势。太仓港作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第一外贸大港,对其港口物流发展战略的研究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文首先简述了港口物流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港口物流产生背景、发展趋势,汇总了当前国内外港口物流的状况;其次分析了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借助STOW分析理论,对太仓港港口物流进行SWOT分析,得出太仓港口物流发展的机遇、威胁、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太仓港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及其对策。 关键词:太仓港;港口物流;SWOT分析;发展战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物流、港口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实物性)流动,是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简称《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行有机结合。[2] 港口物流是指以港口作为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依托在这个节点上所形成的服务平台进行的物流活动;以全球性或区域性经济为中心,以技术、管理、信息生产为基础;以建设全程运输服务中心和商贸后勤基地为重点;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代理、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能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3] (二)港口物流的特征、基本功能 1.港口物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