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导学案

捕蛇者说导学案
捕蛇者说导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语文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22课《捕蛇者说》

编制人:黄玲娟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11.9 编号:21

今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的特点。

2. 能找出本文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句段,并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3.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本文主旨句,能理解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衬托和对比的写法。

2.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本文主旨句,能理解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学习导航】

1.第四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运用对比

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2.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3.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素养培养】(小故事大道理)3分钟

【自主学习】(请充分利用学案和预习笔记,对课文进行预习。)

(一)关于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号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

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

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

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咬文嚼字,看谁最棒?(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依据自学请认真真写!)

啮()腊()挛()碗()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蹙()殚()踣()死者相藉()囊()隳()恂()缶()谨食()之熙()以俟()夫()

(三)重点字、词(除了下面的字、词外,你还可以把你认为重点的词句写在下面,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积累)

以啮

..人()()腊.之以为饵()

可以已.大风()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

..其二()()

当.其租入()今吾嗣.为之十二年()貌若甚戚.者( )

几.死者数.矣( )( ) 若毒

..之乎( )( )

更.若役,复若.赋( )(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

则久已病.矣( ) 而乡邻之生日蹙.( ) 殚.其地之出( )

饥渴而顿踣

..( ) 触.风雨( )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吾恂恂

..而卧( ) 谨食.之()

..而起( ) 弛然

以尽吾齿.()岂若

..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我的词库:

【听读训练】(身心放松,无拘无束,读出自我,展现风采)

【梳理文意】(请用好书下注释,分组请同学串译文章,注意以下重点句子的翻译)(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苛政猛于虎也

(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文本探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别忘了充分利用你有的宝库:书和预习笔记!)

(1)读第一节.思考:

第一小节主要叙述什么内容?文中提到的毒蛇主要异在何处?

(2)自己低声读2——4节.边读边思

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看来令人羡慕,请问“利”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

这个“利”字的?

②三.四两节的内容:

从蒋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

(3)朗读第5节,思考本节中点明文章的主旨的是哪一句,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这表明作者有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4)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蛇毒”与“苛政”对比,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蒋氏与乡邻对比的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1.生死的对比:乡邻们_____ 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 _______.

2安危的对比:乡邻们___________ _______而蒋氏却能____________ _____ _.

3.冒死亡威胁的情况:乡邻们______ ________

而蒋氏____________ ________.

请你找一找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对比,以上的这些对比清楚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拓展提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通“轼”,车前的横木)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实在)似重(chóng很多)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兼词,即于之)。”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zhì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苛政猛于虎也/吾舅死于虎

B、观人风者

得焉/吾夫又死焉

C 赋敛之毒/若毒之乎 D、孰能无惑/孰知赋敛之毒

(2) (甲)、(乙)两篇文章反映的是同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杜甫、白居易、张养浩等诗人也写了许多类似反应社会现实的诗句,你能举出几句吗?

【当堂检测】(学习首先要认真积累知识,在答题时要冷静、细心,相信通过你认真的学习,你会完成的很好的!)

语法总结:

一词多义

实词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岁赋.其二”“当其租入.”

“孰知赋.敛之毒……”“竭其庐之入.”

“岁.赋其二”“若.毒之乎”

“积于今六十岁.矣”.甚戚者

“貌若甚.戚者”“.之乎”

“不幸之甚.矣”“孰知赋敛之毒.……”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呼嘘毒.疠”

“君将哀而生

.之乎”“.之”

“乡邻之生.……”“退而甘食.……”

虚词

“以.啮人”.是”

“可以.已大风……”“余将告于.莅事者”

“而吾以.捕蛇独存”“积于.今六十岁矣”

“今以.蒋氏观之”“苛政猛于.虎也”

“永州之.野产异蛇”争奔走焉.”

“悍吏之.来吾乡”“时而献焉.”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今其室十无一焉.”

得而腊之.

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师说》导学案 老师卷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过程与方法: 自读、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一、整体把握、认真阅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官盛则近谀()郯子()师襄()苌弘()老聃()李氏子蟠() 六艺经传()作《师说》以贻之() 二、夯实基础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 受:___________ 惑:活用情况______________

捕蛇者说 苏教版

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四动三三制教学案第二稿 课题:捕蛇者说 第五单元第6、7课时实际上课时间: 主备:倪佩芳审核:签字:执教: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的文言词语。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3.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的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两遍。 2、作家作品及文体常识简介 (1)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 (2)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朝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3、字音 啮()御()得而腊()之挛踠()() 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 戚()莅()事者日蹙()殚() 转徙()顿踣()呼嘘()曩()

悍()吏隳()突恂恂()而起缶() 谨食()之熙熙()而乐以俟()夫 2、词语 (1)一词多义 赋①岁赋其二()②复若赋() 病①则入已病矣()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毒①若毒之乎()②毒蛇() 食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谨食之() 若①若毒之乎()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已①可以已大风()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于①苛政猛于虎也()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③吾父死于是() (2)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而”字从词性上看都是连词,但从意义和作用上看,则可以分为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转折④表修饰等。 黑质而白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君将哀而生之乎()而乡邻之生日蹙() 而吾以捕蛇独存()吾恂恂而起()其余,则熙熙而乐()(3)古今异义 汪然出涕.曰 则久已病.矣 3、句子翻译 (1)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3)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你还有什么问题,把它写下来。 二、重难点讲解 1、理解本文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分析全文的结构。 三、课堂反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a质而白b章,触草木尽死,c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d以为饵,e可以f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g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公开课教案定稿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李冰雁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够归纳、积累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疏通文意。 2. 读懂文本,理清由事到理的论述过程及方法 3.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入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 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习重点】 1.归纳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学习难点】 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篇传记《种树郭橐驼传》。 1.文言字词释疑

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然而作者仅仅是为人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3. “其”指的是谁?“事”又是何事?作为什么官戒?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察其事——探植木之性 1.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阅读课文,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对比 总结:原来,郭橐驼种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天致性,为所当为,有所不为。 四、为官戒——探养民之术 1.讨论:作者说他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描述官吏?官吏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类比 3. 作者得出的“养人术”是什么? 明确:顺民之性以养民。要了解百姓,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做好官府该做的事,不要朝令夕改,繁政扰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师说》导学案(教用)

课题: 《师说》(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其中,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在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马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务。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3、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一、自主学习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老聃()经传()贻笑大方() 2.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九年级语文上《捕蛇者说》教案人教版.doc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捕蛇者说》 二. 学习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 简介 1. 课文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二. 思考 1. 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捕蛇者说》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 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 分析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最新语文教案:《捕蛇者说》教案

最新语文教案:《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的 一、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法。 四、理解并掌握“对比”的写法。教学设想一、课文第4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 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重点) 2 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难点)二、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三、采用“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 简介作者。 2 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 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指导预习 1 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 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 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 4 掌握实词 “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三、研析新课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 明确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关系。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③“可以已大风”中的

“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 一个词。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 肉晾干”。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 (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2)提问:蛇毒 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 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3)小结:文章一开始 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 “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四、布置作 业 1 翻译第1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 2 预习课文第2—5段。 3 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 2 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3 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 4 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5 思考研讨课后“辨析·比较”题三、四。 6 体会第5段内 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研析新课。 1 概括第2—4段 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第2段概述蒋 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 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 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 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师说导学案(教师)

《师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得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得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得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得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得论证方法。 4、背诵全文。 重难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得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得论述与本文得思想意义。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得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得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与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得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得观点。她得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得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得文体从矫揉造作得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得基础,因此后世尊她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与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得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得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得背景,从柳宗元得《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就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就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得现实意义。 翻译柳宗元得话: 三、题目解说 “说”就是一种议论文得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与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得道理”来理解。本文就是阐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得见解,“师说”,意思就是说说从师学习得道理。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郯.子( ) 师襄.( ) 苌.弘( ) 老聃.( )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作《师说》以贻.之( ) 2、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精读课文 1、第一段 (1)翻译课文第一段 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必有师。师者,所以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贵无.贱,无.长无.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就是故无 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一、导入 从古至今,有很多很多的奇人异事。比如古有无盐,相貌丑陋,却以极高的德行赢得齐宣王的尊重而立为王后;今有文喜得,癖好吃活蛇,越毒越越觉得美味。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种树郭橐驼传》。 二、作者柳宗元 题解: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生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柳州或柳河东。传记散文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有《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等名篇。与寻常史传文不同,其传记散文往往借题发挥,指斥时弊,思想深刻,感情厚重,堪称奇文。 三、解惑(投影1):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这篇文章490余字,注解就60多处,应该在预习时能读懂课文。但有十来个同学的预习情况还是令老师崩溃。 这些意思我就不讲了,稍微点一些重要的语法现象。

解惑二词类活用: 补充:两个名词并列,前一个作动词用。可根据其在谓语的位置判断其词性。如项羽军霸上。讲解3时插入:乡里的人给他起那么难听的外号,他居然欣然接受,说:甚善,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是不是自暴自弃啊——豁达、自信。 解惑三:古今异议 其实: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今义:实际情况是 故乡: 故乡人号之“驼”古义:故:所以乡:家乡今义:家乡 既然:(怎么读) 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解惑四: 1、旦视而暮抚旦:名作状,在早上 2、不亦善夫!吾问种树,得养人术。 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法术。”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本性 凡植木之性方法 则其天者全其性者得矣解释: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 4、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以子之道,移之官理解释: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 6、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怎么读) 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老师已经板书在白板上,我们将在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逐个地解决: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2、为什么即使别人模仿他种树的秘诀也达不到和他一样的效果 3、为什么放纵比督促的结果好那么多呢 4、为什么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与本文主题有什么关联,在本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文章所用的是什么手法 四、授业: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真有这个人吗仅仅写了他种树吗 写了一个有种树绝技的人,通过揭秘他的种树经,并与他人种树的对比,由此阐明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在最后两段找,找出一个与“种树经”相应的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捕蛇者说》学案(无答案)语文

柳宗元因王叔文关系,被贬为永州作司马。在永州近十年,写了不少文章。我们过去曾 读过的《小石潭记》就是当时写的《永州八记》之一。今天学的《捕蛇者说》一文也是那 一时期所写的。 柳宗元受到排挤,贬居永州,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困苦的生活经历和黑暗的社会现状,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使他对人民的疾苦有所同情。这篇《捕蛇者说》就是通过记述一个 捕蛇者的悲惨生活,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思想。 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主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是通过记事来说理,即通过对“捕蛇者”蒋氏的遭遇的述说说明“赋敛之毒”这个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议论、抒情。开头由蛇毒写到捕蛇,引出捕蛇者,然后详记捕蛇者的话,最后推出结论,提出题意。文章前两部分是记叙,后一部分的议论则是前面记 叙的必然归结。 学习本文,默读课文的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默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概貌。 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一 —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 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 ,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 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①六十年的变迁 厂非死则徙尔 “乡邻”与“蒋氏”之比T 「以捕蛇独存 ②悍吏来乡逼税 厂哗然而骇 “乡邻”与“蒋氏”之比T T也然而卧 ③平时的生活 厂旦旦有是哉 “乡邻”与“蒋氏”之比T 「其余,则熙熙而乐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看看下面哪个句子是本文的主题。苛政猛于虎也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是本文的主题,即作者的观点。 苛政猛于虎也”是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一个论据,虽说与本文中心意思有关,但结合

语文版九上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是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 二教学难点是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核心知识 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主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是通过记事来说理,即通过对“捕蛇者”蒋氏的遭遇的述说说明“赋敛之毒”这个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议论、抒情。开头由蛇毒写到捕蛇,引出捕蛇者,然后详记捕蛇者的话,最后推出结论,提出题意。文章前两部分是记叙,后一部分的议论则是前面记叙的必然归结。 学习本文,默读课文的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默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概貌。 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①六十年的变迁 ┏非死则徙尔 “乡邻”与“蒋氏”之比┫ ┗以捕蛇独存 ②悍吏来乡逼税 ┏哗然而骇 “乡邻”与“蒋氏”之比┫ ┗弛然而卧 ③平时的生活 ┏旦旦有是哉 “乡邻”与“蒋氏”之比┫ ┗其余,则熙熙而乐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看看下面哪个句子是本文的主题。 苛政猛于虎也

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捕蛇者说第1课时导学案苏教版20202017475

捕蛇者说 十九《捕蛇者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1课时) 个性调整【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封建社会的赋敛之毒 【课前预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 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 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 参加这次革新,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 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 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永之人争奔走焉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而乡邻之生日蹙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将断句有困难的句子做上 标记。 【活动方案】 活动1:预习展示。 1.填空。 《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朝的著名文学家,他的字 是,他的作品收集在《》。“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名,《捕 蛇者说》的意思是。“唐宋八大家”是 指、、、、、 、、。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啮.()腊.()瘘.()疬.()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 莅.()蹙.()殚.()踣.()死者相藉.()曩.()悍.()吏隳.()恂.()谨食.()之熙.()俟.() (自主完成→组间批阅→自主订正) 活动2:顺畅读文。 (小组交流预习2,将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组内互助,解决预习时遇到的断句困难→把小组不能解决(或没有把握)的句子写在小黑板上,向班级寻求帮助→组内接力读,把握朗读节奏(一人读时,他人认真倾听,纠正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朗读竞赛(每组一节或几节),组间点评纠正,教师纠正并领读学生未发现的停顿错误的句子) 活动3:初步感知封建社会的赋敛之毒。(研读第一节) 1.疏通文意。 (自主阅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同伴互助,解决疑难→小组代表自主展示,讲析重点字词,翻译课文(一至两人)→师生点评纠正)2.联系课文内容简要阐述。 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蛇之“异”?哪些词突出蛇之毒? ②永之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完成抢答) 3.议一议。 ①永之人宁愿争捕毒蛇以免交赋税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②作者突出蛇之毒有什么作用? (自主阅读思考→组内交流→代表展示小组探究结果) 课堂随笔: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熟读课文: 纠正字音和节奏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作者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各段的段意。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全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3)幽 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总结: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潼南中学高2014级《师说》导学案 预习自测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二、知识链接: 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 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 四、阅读 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把不懂的字音勾画出来。老师对相关字音进行点评。 2、学生齐读,熟悉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梳理探究

(完整版)师说优秀教案

师说 韩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人:杜云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23日 四、教学内容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捕蛇者说》(语文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本文反复运用对比,交错使用散句与整句,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本文一事一议,借事说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加强诵读;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衬托、对比的写法,在合作学习中逐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3 .认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对文本内容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并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

江苏省启东市惠萍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捕蛇者说》复习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复习目标: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 2.明确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音,通假字的本字,关键实词的含义;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4.对文章的一些观点和艺术方法能作简单的评价和分析。 复习重点:1.明确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音,通假字的本字,关键实词的含义。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复习难点:对文章的一些观点和艺。 一、预习作业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黑质.而白章.()()以啮.人()得而腊.之以为饵.()() 可以已 ...大风()()()其始()岁.赋其二.()() 永之人争奔走 ..焉()专.其利三世矣()吾嗣.为之() 貎若甚戚.者()余悲.之()若毒 ..之乎()() 则何如()汪然涕.曰()()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寡人反取病.焉()殚.其地之出() 乡邻之生日蹙.()竭.其庐之入()饥渴而顿踣() 犯.寒暑()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非.死则.徙尔()隳突乎南北()恂恂而起() 弛然而卧()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安.敢毒耶()今虽死乎.此()吾尝疑乎是.()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 ..观人风者()()..蛇者乎()()()以俟夫 二、知识梳理 (一)整理字词 1.一词多义 以:以啮人()可以已大风()以王命聚之() 其:当其租入()岁赋其二() 焉:永之人争奔走焉()今其室十无一焉() 时而献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虽鸡狗不得宁焉() 于:苛政猛于虎也()吾祖死于是()积于今() 之:故为之说()永州之野()以王命聚之() 2.词类活用 哀而生之乎()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时而献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代 家。本文体裁。本文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2.蒋氏控诉的中心句是。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4.点明作者时代局限性的句子是。

韩愈《师说》教案备课讲稿

韩愈《师说》教案

韩愈《师说》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 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 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 教学方法: 诵读发、导读法。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用红笔把原句抄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 说明: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捕蛇者说 教案1

19、捕蛇者说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第四段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1、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2、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精讲、讨论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学常识、字词疏通、文章大意等预习文言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3、掌握文中第一段重点文言词语并学会翻译。 4、能理解第一段中“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着名的散文《捕蛇者说》。(板书课题、作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2、感知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

捕蛇者说学案

捕蛇者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君将哀而生之乎() (3)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4)以啮人() (5)无御之者() (6)君将哀而生之乎() 提示:本题帮助掌握重点词语。解释实词,应特别注意其词性有没有改变,如改变,其意义也变。如句(1)中的“腊”,本是名词,后活用为动词。 参考答案:(1)干肉,名词活用成动词,晾成干肉。 2.判断下列语句在古汉语里是何种句式。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提示:本题帮助掌握重点句型。(1)倒装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何如:如何,怎么样。句意: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纳税,怎么样呢? 答案:(1)倒装句 4.根据要求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________、________。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其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他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是________;他的寓言讽刺小品,故事生动,寓意深刻,其中以________最有名。 (2)“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__,跟现在的________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在形式上则表现为________结合,以________(叙述、议论)为主。《捕蛇者说》就是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述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看法。 5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更若役()(2)挛踠、瘘、疠()(3)死者数矣()(4)隳突() (5)日蹙()(6)殚其地之出()(7)死者相藉()(8)转徙() (9)顿踣() 3.文中提到的“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提示:做此题时要特别注意结合课文第一段来考虑。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