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课题苏武牧羊课型拓展阅读课

设计者所在学校

学习目标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学习难点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备教师歌曲《苏武牧羊》课件

学生 1. 查找与苏武有关的资料,或粘贴或做简要摘录。

流程及

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修改

一、引入

(3分钟)

二、初读

(15分钟) 第一课时

1.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

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2、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苏武年轻时的照片;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苏武年老后的照片。

2. 初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过渡:在这19年中,苏武到底经受了些什么呢?让他变化如此之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

1.读准字音

预习时是不是读好了诗文,我们来听听看。分大组分节读诗文。(倾听学生朗读并记录没有读准的内容。指名生评价。补充评价生没有说到的内容。)

2.理清思路

快速浏览各节内容,看看各节讲了什么。指名2-3人交流,引导比较并板书:

1.齐读课题。

1.学生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2.朗读诗文,倾听,评价。

3.浏览各节,思考各节意思,交流想法。聆听并评议。

苏武牧羊的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的教案 老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苏武牧羊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课文,走进故事。 老师:那么我先来给大家介绍关于苏武的资料,以及故事和背景(见课件)。 老师:那么有没有同学要跟大家分享你找到的生难字词?如果有请举手,到黑板上来写。 提示:shèjǐmáojiāwéi 社稷旄笳帏 老师:好,很不错,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够给大家解释呢? 提示:社稷——古代帝王、诸侯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后来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笳——胡笳(类似笛子的古代北方民族乐器。 帏——床帐 红妆——妻子 白——禀报 降之——让苏武投降 老师:好,很不错,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读一遍吧!社稷、社

稷,预备起! 全班:社稷、社稷、旄、旄、笳、笳、帏、帏 老师:整首诗歌呢,一共有两个小节,那么这两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大家批注到书上,然后举手发言,与大家分享你的答案。 提示:第一小节——写苏武在匈奴19年的悲苦遭遇和心理压力。 第二小节——写苏武经受19年的寺乡思亲煎熬,但忠贞信念却丝毫没有动摇,最终令人佩服、汉朝威驻人心的德政。 老师:看来大家是经过了非常认真的预习的。那么第一小节又可以分成几层呢? 提示:第1句——苏武留胡节不辱。 第2~4句——用细节描写突出苏武被苦匈奴19年的艰难困苦,表现他誓不投降的民族气节。 第5~6句——从苏武自身的角度解释身陷异域心灵上的悲苦远远超过遭受饥寒的交迫。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到第二小节,“转眼北风吹,燕群汉关飞”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在这里是起了承接上文的作用。

最新苏武牧羊教案

苏武牧羊教案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苏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认识苏武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

《苏武牧羊》的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苏武牧羊》的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苏武牧羊_长春版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认识3个生字,学会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使学生真切体会苏武威武不屈的精神。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整体朗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 (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二、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 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三、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相机指导:相机引导 1.“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西。。。,可见天气 (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 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2.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消化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四、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1.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五、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六、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 我们感到敬佩。 七、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八、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九、板书设计

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教学设计2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认识二类生字。 2.继续诗的意思,能够会唱、会背。 3.学习比较句子,体会关键词的作用。 4.学习苏武的气节,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意思,受到教育。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查找苏武牧羊的故事 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财物。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于是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地窑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苏武坚持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烟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壶衍鞮单于新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始元六年(前81),苏武等9人由汉使迎接回国。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一 二、讲故事,评论苏武 三、读课文,指导正确、流利 四、学习生字 辱: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写法。 匈与胸相区分,不要混。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苏武牧羊》一课,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苏武牧羊是怎样一个故事?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轻声读第1节。 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苏武过着怎样的生活?找出词句,想象一下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他又是怎样想的? 从这些词语中你可以读出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 2.读这节,指导有感情地来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第二小节文字。 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苏武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找出相关词句来讲一讲。 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这小节文字。 读这节时要与第一小节的读法有什么变化?试着比一比,读一读。 分小节读,读出不同。 (三)读整篇,你感受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苏武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倔,顽强斗争,维护国家尊严,是个有气节的好汉,这样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四)听音乐,学唱这首歌曲。 (五)你还知道类似于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吗?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匈奴王苏武 威胁以死抗敌 利诱顽强忍受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 教案

第三单元英雄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3、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工具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处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

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思路: 前二十分钟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兴趣,熟读课文; 2.学生质疑,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四十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概括)重点词语,理清线索复述故事内容,发展能力; 2.重点解读“苏武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与力量,受到感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语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抓住词语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翻脸宁死不受辱抽刀自尽 派人翻脸怒目圆睁痛骂叛逆 ——读词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几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鼓励并指导读。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

人教版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旄节、社稷、节、拱服”的意思,会写“社稷、旄、拱服”等词语。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了解苏武形象,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4.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1.《苏武牧羊》本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组互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2.根据诗歌教学的三原则:一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初步感知诗意;二、通过充分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三、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艺术手法,理解创作意图。这首诗歌重点是通过环境渲染来表现人物,所以从想象入手,通过情景再现,使人物形象具体化。 3.多种形式的朗读是本节教学采用的主要手段,利于学生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计划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我们知道奉命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苏武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终不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苏武牧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扞卫祖国和民族的气节而勇于牺牲自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一首民歌,这首歌产生于辛亥革命以后,相传是北京的高中教师蒋荫棠所作,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为流传,是以一首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 二、新授。

(完整版)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 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苏武传优秀教案课程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

苏武牧羊公开课教案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苏武牧羊。(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开头结尾: 1、在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知道文中苏武的身份是?(使臣)。 2、你怎么知道的?课文第一小节有没有介绍?打开书找找。(课文第一小节有一句话说明了苏武的身份: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 3、出示句子,齐读。理解“旌节”。(板书:旌节) 4、“旌节”是相当重要的,它还——代表国家。正因为这样苏武对待旌节的态度是——恭恭敬敬的。(板书:恭恭敬敬)恭恭敬敬的意思是——(严肃而有礼貌)。 5、能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来读一读这句话吗? (因为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所以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从你的表情我感受到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恭恭敬敬”的含义了。 6、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旌节离开了长安。然而当他回到长安时,已经过了整整19年。(出示最后一节) 7、轻声读最后一小节,和第一节作对比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揣着脱光了毛的旌节)(板书:回归祖国含着热泪揣) 8、指名读,通过朗读让人感受到这巨大的变化。 9、看着这些内容,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苏武在匈奴遭遇到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了解苏武在匈奴的遭遇: 让我们读读课文2—5小节,了解苏武出使匈奴时的遭遇。(板书:出使匈奴)练习用“当匈奴王时,苏武”来概括。(当匈奴王说苏武参与谋乱,要治他罪时,苏武宁死不屈,抽刀自尽;当卫律来劝苏武投降的时候,苏武怒目圆睁,大声骂他;当匈奴王让苏武去北海牧羊时,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1、课题叫“苏武牧羊”,可见“牧羊”是文章的重点,课文哪两个小节写了这些内容? 2、出示第4、5小节。 A、品读第四小节,感受人物品质: 1)引读,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一(3句话变色)这后面两句话是在具体说明第一句话中匈奴王的计策。 2)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就明白了一切。你觉得他明白了什么? 3)面对匈奴王的诡计,苏武有没有屈服?(没有,他意志坚定,一点儿也不动摇)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心坚如铁,毫不动摇。(板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B、品读第5小节,通过人物行为感受人物品质: 1)读读第五小节,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2)学生读文找句,交流。 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武牧羊》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小学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课题苏武牧羊课型拓展阅读课 设计者所在学校 学习目标1、能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 2、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3、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尝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苏武的思想品质,知道可以根据句子间的联系来体会句意。 学习难点感受苏武在困境中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学 前 准 备教师歌曲《苏武牧羊》课件 学生 1. 查找与苏武有关的资料,或粘贴或做简要摘录。 流程及 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修改 一、引入 (3分钟) 二、初读 (15分钟) 第一课时 1. 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

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坚贞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 2、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那时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苏武出使匈奴。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苏武年轻时的照片;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苏武年老后的照片。 2. 初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过渡:在这19年中,苏武到底经受了些什么呢?让他变化如此之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 1.读准字音 预习时是不是读好了诗文,我们来听听看。分大组分节读诗文。(倾听学生朗读并记录没有读准的内容。指名生评价。补充评价生没有说到的内容。) 2.理清思路 快速浏览各节内容,看看各节讲了什么。指名2-3人交流,引导比较并板书: 1.齐读课题。 1.学生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2.朗读诗文,倾听,评价。 3.浏览各节,思考各节意思,交流想法。聆听并评议。

2021年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 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

2021年高中语文《苏武牧羊》教案北京版选修之《新闻·传记》 一、学习内容分析: 《苏武牧羊》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课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后,被匈奴王扣留,然而,苏武面对匈奴王的利诱、威逼、折磨依然心向祖国,毫不动摇的故事,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热情。课文是分三部分来写的:以死抗辱、怒斥叛臣、荒漠牧羊,条理十分清晰。 二、学生分析: 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故事,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十分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所感染。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来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够通过留言板进行交流学习体会。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通过品位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的能力;培养学生写段的能力。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态度情感价值观: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品位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的能力;培养学生写段的能力。

智能发展目标: 四、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从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自主学习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苏武的各种资料,并利用午间休息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苏武其人其事,让学生在课前对苏武的各种事迹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我将学生所收集的各种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将其中有利用价值的内容制作在多媒体课件的“有关资料”一栏中。这一栏中我主要介绍了《苏武牧羊》中的所有人物,苏武牧羊之处——北海的介绍(并附有地图,帮助学生理解苏武牧羊之处距长安之远,自然条件之苦)。这些资料是为第一教时的教学作准备的。在第二教时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怒斥叛臣”这一段的内容,我在课件中制作了一段从《东方小故事》中剪辑下来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看到苏武怒斥叛臣的情境、听到苏武怒斥叛臣的话语,使学生对苏武的形象有了一个更为直观,更为鲜明的印象。也正是有了这个更为感性的认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快的就能够感悟到苏武这种“富贵不能淫”的气节,在朗读苏武怒斥叛臣的语句时也特别能够读出苏武那种愤怒的语气来。在教学“荒漠牧羊”一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苏武所处条件之艰苦,我将苏武在荒漠中牧羊的一张图片扫描进了多媒体课件。并且,在放映图片的同时,我还配了一段凛冽的风声,那呼啸的风声很快就将学生带入了北海那荒无人烟、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中。望着那插图,听着那风声,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中所写的那句话:“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学生甚至还补充了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内容:饿了,苏武就啃树皮、嚼草根,甚至挖老鼠洞内的草籽充饥……学生被苏武顽强忍受着种种折磨的坚强意志所深深地感动。我还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上了《苏武牧羊》的音乐以配合学生朗读课文。凄凉的乐声更是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感人的情境中。 (二)以德育为核心,培养人文精神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认识3个生字,学会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使学生真切体会苏武威武不屈的精神。 [教学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三、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四、整体朗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 (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二、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

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三、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相机指导:相机引导 1.“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西。。。,可见天气(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2.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消化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四、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1.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五、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六、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结合语境理解“旌节、恭恭敬敬、置之度外”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掌握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语句。 4、感悟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时刻将国家利益、名族气节放于首位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掌握通过抓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 2、感悟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时刻将国家利益、名族气节放于首位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历史故事,了解一位民族英雄——苏武。(出示苏武图片)(板书:苏武) 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苏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这位民族英雄苏武身上的故事——苏武牧羊。(齐读课题) 3、指导理解课题:“牧”的意思是“放牧”,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4、让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题

二、以“旌节”为主线,整体感知 1、看,在茫茫的北海边上,苏武独自一人在牧羊,可他的怀里,始终揣着一支——旌节(生)。(板书:旌节) “旌节”是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它是国家的象征。 2、学习任务单一: ①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提到“旌节”,并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 ②说说苏武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3、交流 过渡:旌节在苏武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但是同学们发现了吗?在不同情况,他对待这支旌节的动作是——(不同的),分别是——(媒体出示,学生一起说:接、握、举、持、揣),动作往往反映的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想法,这几个动词分别代表苏武怎样的心情呢?下面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语,好好体会一下。 三、品读词语,感悟品质。 (一)学习苏武出使前接过旌节的画面。 出示句子: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1、谁来读一读苏武出使匈奴前的句子?(指名读) 2、师:同学们从这段描写中读懂了什么?(旌节代表国家;旌节意义很重大……) 3、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指名说,媒体强调“亲自”“恭恭敬敬”。

最新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词与断句有疑惑的句子。放朗读带,学生听读,朗读过程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