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微生物复习笔记

考研微生物复习笔记
考研微生物复习笔记

绪论

1.微生物发展史重要人物+贡献:

(1)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微生物学先驱者

(2)巴斯徳——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曲颈瓶试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说,建立胚种学说。巴氏消毒法。

(3)约瑟夫·李斯特发明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衣物和手术环境,可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4)R. Koch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

科赫法则:判定某种微生物引起特定疾病,必须同时满足:

–相关性:这种微生物必须在所有患该种疾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但在健康生物中不存在

–可分离培养:必须将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作纯种培养

–可人工感染:当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健康寄主时,必须能够引起同样的疾病

–可再分离:必须能够从接种感染的生物体内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

(5)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

(6)弗莱明——青霉素之父

(7)Watson、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发现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

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

第一节细菌

1.原核生物三菌三体: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2.细菌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细菌形态: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4.细胞壁概念: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

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

②为细胞的生扎个、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

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

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1)革兰氏染色原理具体步骤

③注意事项:A.关键步骤:95%酒精,0.5min;甩干

B.涂片薄而均匀

C.菌种种龄<18h

D.各步骤时间

(2)阴性菌阳性菌的特点

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10%磷壁酸(磷壁酸:阳性菌特有)

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

(3)四种缺壁细胞:L型细胞: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

后合成,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

支原体: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5.细胞膜生理功能:①能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场所

④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故是细胞的产能基地

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

6.核区特点:①无核膜、核仁,无固定的形状。(球、哑铃、带状、网状等)

②无拟真核生物的染色结构。在细胞质的中心或边缘区,一个紧密缠迭在一起的微细DNA

细丝区,称核体。或环状、双链、闭合(共价)大型DNA分子,称拟核。

7.质粒概念: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由DNA分子组成。

特点:能自我复制,稳定遗传,也可插入细菌染色体中或与其携带的外源DNA片段共同复制增值,可单独转移,也可携带着染色体片断一起转移。

8.糖被概念: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功能:①保护作用

②贮藏养料

③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

④表面附着作用

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鉴别:细菌菌落,产荚膜,表面湿润有光泽,粘液状(S型)

不产荚膜,表面粗糙干燥(R型)

9.原核、真核鞭毛区别原核:有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三部分组成

真核:“9+2”型:中间1对微管,外围9个微管二联体

10.芽孢概念: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

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称为芽孢

抗性:芽孢是生命世界中抗逆性最强的一种构造。

?为什么芽孢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抗性?

①含水量不同,菌体80%,芽孢40%

②芽孢有厚而致密的壁

③芽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2,6—吡啶二羧酸(DPA),易和Ca2+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能提高芽孢的耐热性和抗氧化能力仅在芽孢中发现

11.伴孢晶体概念: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

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12.细菌繁殖:主要为裂殖,只有少数种类进行芽殖

(1)裂殖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肝细胞:横分裂、纵分裂;一般细菌:

横分裂)

①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

同的子细胞(典型二分裂)

不等二分裂其结果产生两个在外形、构造上有明显差别的子细胞

②三分裂

③复分裂:(蛭弧菌的生殖方式)

(2)芽殖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

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自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凡以这种方式生殖的细菌,

统称芽生细菌

11.细菌菌落特点: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

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

区别: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尤其是球菌:较小、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

长有鞭毛、运动能力强的细菌:大而平坦、边缘躲缺刻(甚至成树根状)、不规则的菌落

有糖被的细菌:大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

有芽孢的细菌:外观粗糙、“干燥”、不透明且表面多褶的菌落

PS.1. 荚膜包裹在单个细胞上的糖被,含水量高

第二节放线菌

1.形态结构

①基内菌丝:又称营养菌丝或初级菌丝体,匍匐生长在培养基内或培养基表面。一般无横隔膜(诺卡

氏菌属除外)真径0.2—1.2μm,但长度差别很大,短的小于100μm,长的可达600μm以上。

无色或产生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而呈现黄、绿、橙、红、紫、蓝、褐和黑等各种颜色。

功能: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

②气生菌丝:又称二级菌丝体,基内菌丝发育到—定阶段后,向空间长出的菌丝体。一般颜色较深,

比基内菌丝粗(直径为1-1.4μm)。气生菌丝长度差别悬殊,直形或弯曲,有分枝。

③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或产孢丝,当气生菌丝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

的菌丝。孢子丝的形状及在气生菌丝上排列的方式随种而异;有的直形,有的波浪形或螺旋形。

螺旋的数目、疏密程度、旋转方向等都是种的特征。

④孢子:放线菌的孢子形状有球形、椭圆形、杆形和柱形等。同一孢子丝上分化出的孢子的形状、大

小有时也不一致。所以,不能将其作为区分菌种的唯一依据。电镜下可见孢子表面结构的差异,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带小疣、刺或毛发状物。孢子常具有色素,呈灰、白、黄、橙、红、蓝和绿等颜色,其颜色在一定培养基与培养条件下比较稳定。

功能:孢子表面结构和颜色是放线菌菌种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2.生殖方式(P33):①分生孢子: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一部分气生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成熟

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称为分生孢子。孢子的产生通过两种横隔分裂方式。

②孢囊孢子:有的放线菌由菌丝盘卷形成孢囊,其间产生横隔,产生孢子。孢囊成熟后,释放出孢囊

子。孢囊可以在气生菌丝上,也可在基内菌丝上形成。

③基内菌丝断裂:诺卡氏菌属当营养菌丝成熟后,会以横割分裂方式突然产生形状、大小较一致的杆菌状、球状或分枝状的分生孢子。

④任何菌丝片段:放线菌也可借菌丝断裂的片段,形成新菌丝体,这种现象常见于液体培养。工业发酵生产抗生素时,放线菌就以此方式大量繁殖。如果静置培养,培养物表面往往形成菌膜,膜上也可生出孢子。

3.群体特征在固体培养基:(与细菌有明显差别)菌落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上有一

薄层彩色的“干粉”;菌落与培养基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正反面颜色常不一致,以及在菌落边缘的琼脂平面有变形的现象等等。

第三节蓝细菌

1.与光合作用植物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它们都含叶绿素a(chlorophyll a)和光合系统Ⅱ,具有放

氧性光合作用

2.蛭弧菌概念:是寄生于其他细菌并能导致其裂解的一类细菌,能通过细菌滤器。属蛭弧菌科,单

细胞,弧形或逗点状,有时呈螺旋状,大小为0.3-0.6×0.8-1.2微米,端生鞭毛,

有的在另一端生有一束纤毛,运动活跃,G-

分布:蛭弧菌在人畜的某些病原菌体中有发现,藻类和某些农业致病真菌细胞中亦有分布。

作用:蛭弧菌的溶菌作用,对于控制农业及人畜病原微生物时很有价值的。

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1.支原体概念: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特点:①细胞很小;②细胞膜含甾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③无细胞核;④菌落小,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⑤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⑥能

在含血清、酵母膏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⑦多是能一糖类作能源,能

在有氧或无氧条件先惊醒氧化型或发酵型产能代谢;⑧基因组很小;⑨对能抑制带

报纸生物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体的细胞结构的抗生素(两

性霉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2.立克次氏体概念: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与支原体区别:有细胞壁;不能独立生活

与衣原体区别: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存在产能代谢系统

特点:①细胞较大;②细胞性太多样;③有细胞壁;④除少数外,均在真核细胞内营细胞内专性寄生;⑤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⑥存在不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⑦对四环

素和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⑧对热敏感,一般在56℃以上经30min即被杀死;

⑨一般可培养在鸡胚、敏感动物或HeLa细胞株(子宫颈癌细胞)的组织培养物

上;⑩基因组很小。

3.衣原体概念:是一类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特点:①有细胞构造;②细胞内同时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③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G-;④有核糖体;⑤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⑥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⑦对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和药物敏感;⑧只能用鸡胚卵黄囊膜、小白鼠模腔或HeLa细

胞组织培养物等活体进行培养。

第二章

第一节真和微生物

1.特点: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②多数营出芽生殖

③能发酵糖类产能

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⑤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2.形态结构(成分)细胞壁: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为主)(赋予细胞壁以机械强度的主

要成分),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包括多种酶),周围还有少量几丁质

成分

细胞膜(P48):主要为蛋白质(约占干重50%)。类脂(约40%)和少量糖类

细胞核:遗传信息主要贮存库

鞭毛:“9+2”型:中间1对微管,外围9个微管二联体

其他构造:大液泡(成熟);杆状或球状线粒体(有氧条件),无嵴没有氧化磷

酸化功能的线粒体(缺氧条件)

3.繁殖方式无性繁殖(1)芽殖最常见:母细胞出“芽”,每个“芽”成为一个新个体

(2)裂殖①菌丝体的断裂片段产生新个体②营养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

(3)产生无性孢子:每个孢子可萌发为新个体

有性生殖:一般通过邻近的两个形态相近而性别不同的细胞各自伸出一根管状的原生质凸起相互接触、局部融合并形成一条通道,再通过质配(两个细胞的原生质

配合),核配(两个细胞里的核配合),减数分裂形成4或8个子核,然后塔

门各自与周围的原生质结合在一起,再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孢子膜,这样一个

个子囊就成熟了。

4.菌落特点:(与细菌相仿)一般呈现较湿润、较透明、表面较光滑,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

面与反面以及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较一致

宏观较大、较厚、外观较稠和较不透明;颜色单调,多以乳白色或矿烛色为主,少数

红色,个别黑色;边缘整齐或粗糙,酒香味

2.

落:

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蛛网状、绒毛状、棉絮状或毡状;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一集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常不一致。

3.假根:是低等真菌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等功能。

四大类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和菌落特征的比较

第三章

第一节病毒

1.特性: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胞滤器,故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

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

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⑤以核酸和但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课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2.构造基本成分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位于中心,成为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

功能: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保护核酸

衣壳由衣壳粒构成

核心和衣壳合成核衣壳

复杂病毒其核衣壳外还被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这层膜成为包膜

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等附属物

功能:包膜的有无及其性质与该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关

2.对称体制及代表:

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

3.群落形态包涵体:病毒感染寄主细胞后,所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属于蛋白质性质,

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

枯斑:有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一个个局部坏死的病灶

噬菌斑:噬菌体在菌台杀上形成的“负菌落”

空斑:由动物并素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类似于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病斑:单层动物细胞受到肿瘤病毒的感染后,使动物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累死细菌菌落的病灶

4.繁殖方式

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5.描述烈性噬菌体的生长曲线——一步曲线

(1)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

熟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

时间。可分为:①隐晦期②胞内积累期

(2)裂解期:紧接在潜伏期厚的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

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

(3)平稳期:指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溶液中噬

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的时期

6.温和噬菌体:许多噬菌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比较缓慢和轻微,这类噬菌体通常叫温和噬菌体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基因不被表达,其基因组与寄主染色体同时复制,因此当细菌分裂时,它可以复制加倍并随之传给子代细菌,称为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第二节亚病毒

1.类病毒概念:一类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特点:至今所知的最小、最简的病毒

仅含一种成分——RNA 病毒为106Da 类病毒为105Da)

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2.拟病毒概念: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特点:最小、最简,仅含一种RNA,和专性病毒体内伴生的分子生物

3.阮病毒概念: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特点:能侵染动物宿主细胞

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小分子量、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朊(Prion):蛋白质性感染物

性质: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抗辐射;抗水解;对蛋白质变性剂很敏感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六种营养要素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碳源是需要量最大的营养物,又称大量营养异养微生物:有机碳源:蛋白质,核酸,淀粉,葡萄糖等

自养微生物:无机碳源:CO2 , Na2CO3 , CaCO3等

氮源凡能够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N元素的营养元

氨基酸自养型生物把尿素铵盐硝酸盐甚至氮气等简单氮源自行合成所需的一切氨基酸

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

能源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化学物质或辐射能

生长因子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狭义生长因子指维生素培养基中生长因子来源:酵母膏、玉米浆、麦芽汁等

无机盐所需浓度在10-3-10-4M 的元素为大量元素

所需浓度在10-6-10-8M 的元素为微量元素

水存在状态:游离态(溶剂)和结合态(结构组成)

生理作用:细胞组成成分生化反应溶剂维持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稳定性,参与某些重要的生化反应物质运输媒体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根据它们利用有机物的特性)寄生型(parasitism) ——寄生于活的生物体腐生型(saprophytism) ——寄生于死亡的生物有机体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1.单纯扩散:又称被动运输,指疏水性双分子层细胞膜(包括孔蛋白在内)在无载体蛋白参与下,

单纯依靠物理扩散方式让许多小分子、非电力分子尤其是亲水性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传送方

式。非细胞获取营养的主要方式依靠胞内外溶液浓度差,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代谢能,无特异性;运输氧、二氧化碳、甘油、乙醇、某些氨基酸等小分子;

2.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

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特点:需要特异性的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硫酸根、磷酸根、糖(真核)等

载体蛋白即透性酶(大多为诱导酶),有底物特异性,每种载体蛋白运输相应的物质。载体蛋白可加快运输速度,但不能逆浓度运输。

3.主动运输: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包括ATP、质子动势或“离子泵”等)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

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特点:微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方式可逆浓度梯度运输,耗能需载体蛋白,有特异性运输有机离子、无机离子、氨基酸、乳糖等糖类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能量来改变载体蛋白的构象(亲和力改变→蛋白构象改变→耗能)

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被运输的溶质分子不发生改变。

4.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耗能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

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特点:属主动运输类型溶质分子发生化学修饰 定向磷酸化需复杂的运输酶系参与运输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嘌呤、核苷、脂肪酸等

每输入一个葡萄糖分子,就要消耗一个ATP 的能量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制作培养基应尽快配置并立即灭菌

选择和配制的四个原则

1、目的明确(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培养基)培养什么微生物、获得什么产物、用途

2、营养协调营养协调(注意营养物的浓度和配比,特别是碳氮比C/N比)

C/N比: 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的碳原子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微生物有最佳生长pH渗透压和水活度氧化还原电位

维持培养基pH的方法 1.使用磷酸缓冲剂:K2HPO4 /KH2PO4 2.采用“备用碱”:CaCO3 、CaHCO3 3.采用弱酸盐:柠檬酸盐、乳酸盐等4.采用液氨或盐酸

渗透压: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渗透时,其溶质分子所产生的压力

高渗溶液会导致微生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低渗溶液会导致微生物细胞吸水膨胀甚至破裂

用水活度aw: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含量

aw =P/Po P: 溶液的蒸汽压Po:纯水的蒸汽压纯水的aw为1.00 微生物适宜生长的aw为0.6~0.998之间

氧化还原电位Eh氧化还原系统中的还原剂释放电子或氧化剂接受电子的趋势

好氧微生物:>+0.1V。一般+0.3~ +0.4V

厌氧微生物:+0.1以下

兼性微生物:+0.1以上好氧呼吸;+0.1以下进行发酵

4、原料来源的选择(经济节约)

灭菌处理

培养基类型

依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

天然培养基指一些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或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成分未知。如培养细菌所用的肉汤蛋白胨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的麦芽汁培养基等。优点:取材方便、营养丰富、种类多样、配制方便

组合培养基一类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的、各成分(包含微量元素)的量都确切知道的培养基。如培养细菌所用的葡萄糖铵盐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的淀粉硝酸盐培养基(高氏一号)。优点:组份精确、重复性好

半组合培养基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又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

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

液体培养基用途:大量培养微生物,研究生理代谢等。

固体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当凝固剂如琼脂最优良的凝固剂明胶

由于固体培养基能提供表面,形成单菌落,因此可用于:菌种分离、鉴定、保藏等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配制而成的半固态培养基

用途:观察细菌的运动,测定噬菌体效价等。

脱水培养基指含有水以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

按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

一、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运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法进行分离混合试液中少量微生物,必难奏效

1.加富性选择培养基: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营养物有一特殊“嗜好”的原理专门在培养基中家人

该营养物

2.抑制性选择培养基:利用分离对象对某种制菌物质所特有的抗性,在筛选的培养基中加入这种抑

菌物质,经培养后使原有试样中对此表现敏感的优势菌生长大受抑制,而原先处于劣势的分离对象却乘机大量增值,最终在数量上反而占优势。

二、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地菌菌落的培养基。最常见的鉴别性培养基是伊红美篮乳糖培养基

营养琼脂(牛肉膏蛋白胨)作用:一般好氧性细菌的分离培养高压蒸气灭菌121℃,15~30min 液体(普通)营养肉汤:不含琼脂

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作用:分离肠道细菌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氧化: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过程: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

功能:产能(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递H 受H结果

根据递氢特点尤其是受氢体性质的不同,可把生物氧化区分为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4种途径

一、Calvin循环二、厌氧乙酰-CoA途径三、逆向TCA循环四、羟基丙酸途径

生物固氮: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一固氮微生物固氮菌分三类

1.自生固氮菌:指一类不依赖与它种生物共生而能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2.共生固氮菌:指必须与它种生物共生在一起时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3.联合固氮菌:指必须生活在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固氮酶:一种复合蛋白,由固二蛋酶和固二蛋酶还原酶;两种相互分离的蛋白构成。固二蛋酶是一种含铁和钼的蛋白,铁和钼组成一个称为“FeMoCo”的辅助因子。固二蛋酶还原酶则是一种只含铁的蛋白

细菌光合作用

1)循环光合磷酸化

光反应中心的叶绿素通过吸收光能而逐出电子使自己处于氧化状态。逐出的电子通过电子呼吸链,再返回叶绿素本身,从而使叶绿素分子回复到原来的状态。电子在传递过程中产生ATP。这种由光能引起叶绿素分子逐出电子,并通过电子传递产生ATP的方式称为光合磷酸化。

特点:

a、光驱使下,电子自菌绿素上逐出后,经过类似呼吸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

b、产ATP和还原力[H]分别进行,还原力来自H2S等无机物;

c、不产氧(O2)。

2)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特点:

a、电子传递非循环式;

b、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

c、存在两个光合系统

d、ATP、还原力、O2同时产生

当光反应中心I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后释放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还原NAD+(NADP’)生成NADH (NADPH)+H’(还原力)。光合系统II吸收光能,使水光解产生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还原反应中心I的叶绿素,并产生ATP(琥珀酸,硫化氢等物质氧化放出电子,该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还原氧化型的反应中心I的叶绿素,并产生ATP )。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测生长量

1.直接法:有粗放的测体积法(在刻度离心管中测量沉降量)和精确的称干重法。微生物的干重一

般为其湿重的10%~20%

2.间接法:1)比浊法:用分光光度法对无色的微生物悬浮液进行测定

2)生理指标法:与微生物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适当选用。最重要的如测氮量法、DNA测定法

计繁殖数只适用于测定处于单细胞状态的细菌和酵母菌,而对放线菌和霉菌等丝状生长的微生物而言,则只能计算其孢子数

1.直接法:指用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进行计数的方法,方法常用但得到的数目是

包括死细胞在内的总菌数。

2.间接法:活菌计数法

1)平板菌落计数法:浇注平板或涂布平板适用于好氧菌厌氧菌主要操作稀释后的一定量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个活细胞形成一个单菌落,按皿上形成的cfu数乘上稀释度就可推算出菌样含菌数。

2)厌氧菌的菌落计数法:亨盖特滚管培养法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做纵坐标培养时间做横坐标可画出一条由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的生物典型生长曲线

4 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速,易产生各种诱导酶

5 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溶液浓度、温度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与实践意义

接种龄: 对数期“种子”,延滞期较短;延滞期或衰亡期“种子”,延滞期较长

接种量:接种量大,延滞期较短;接种量小,延滞期较长;

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丰富的,延滞期较短;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一致, 延滞期较短;

现象:活菌数没增加,曲线平行于横轴。

延滞期原因: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合成新的酶,积累必要的中间产物。

二指数期: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 2.细胞进行平衡生长,故菌体各部分的成分十分均匀 3.

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因素

菌种:不同菌种的代时差异极大营养成分:营养越丰富,代时越短营养物浓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培养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生产意义:指数期的实践意义

1 是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2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

3是发酵生产中用作“种子”的最佳种龄4 G+染色鉴定时采用此期微生物

三)稳定期

特点:

?活细胞总数维持不变,即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

?细胞生长速率为零

?细胞生理上处于衰老,代谢活力钝化,细胞成分合成缓慢。

稳定期的实践意义

?是发酵生产中以菌体为终产品的最佳收获期;

?某些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生代谢产物发生在此阶段,某些细菌的芽孢也发生在此阶段,故又称作代谢产物合成期;

?导致了连续培养原理的提出和工艺技术的改进。

四)衰亡期

特点:

? 细胞以指数速率死亡;

细胞变形退化,有的发生自溶。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及实践意义

1 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 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有的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 有些细菌培养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仍然有一些活的细胞;

2 与是否产芽孢有关:产芽孢的细菌更易于幸存下来;

3 与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有关:补充营养和能源,以及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死亡期细胞的死亡速率,延长细菌培养物的存活时间。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又称开放培养相对于绘制典型生长曲线时所采用的那种单批培养或密闭培养

连续培养技术——恒化连续培养外控制控制培养液流速及R

概念:以恒定流速使营养物质浓度恒定而保持细菌生长速率恒定的方法。

特点:维持营养成分的亚适量,控制微生物生长速率。菌体生长速率恒定,菌体均一、密度稳定,产量低于最高菌体产量。

应用范围:实验室科学研究。

连续培养技术——恒浊培养内控制控制菌体密度

概念:通过调节培养基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

特点:基质过量,微生物始终以最高速率进行生长,并可在允许范围内控制不同的菌体密度;但工艺复杂,烦琐。

使用范围:用于生产大量菌体、生产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醇等。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pH 氧气

温度生长三温度基点一、最低生长温度二、最适生长温度三、最高生长温度

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专性好氧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

兼性厌氧菌:细胞含SOD和过氧化氢酶

微好氧菌

耐氧菌他们的生长不需要任何氧,但分子氧对他们也无害耐氧的机制是细胞内存在SOD和过氧化物酶厌氧菌细胞内缺乏SOD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大多数还缺乏过氧化氢酶

氧的危害

氧毒害厌氧菌的机制:超氧阴离子是活性氧的形式之一,带奇数电子,负电荷。它即有分子性质,也有离子性质,反应力极强,性质极不稳定。在体内可破坏各种重要生物高分子和膜,也可形成其他活性氧化物。在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可以自由酶促(如黄嘌呤氧化酶) 或非酶促方式形成。

生物体的针对措施: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其中之一。

好氧、耐氧微生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将超氧阴离子转化为毒性稍低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酶再将过氧化氢转化为无毒的水。厌氧微生物因为没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可造成其损害。

PH 除不同种类微生物有其最适生长pH外,即使同一种微生物在其不同的生长的阶段和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也有不同的最适pH要求、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好氧菌的固体培养:试管斜面,培养皿琼脂平板

厌氧菌的固体培养:1)高层琼脂柱2)厌氧培养皿3)亨盖特滚管技术推动了严格厌氧菌的分离和研究4)厌氧罐5)厌氧手套箱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是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的能力的措施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菌原,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例如对啤酒牛奶等消毒处理的巴氏消毒法

防腐:1 低温 2 缺氧 3 干燥 4 高渗 5 高酸度 6 高醇度7 加防腐剂

化疗:即化学治疗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化学治疗剂:磺胺类

高温灭菌的种类:

1 干热灭菌法:最彻底的是灼烧

2湿热灭菌法(消毒)一百摄氏度以上加压蒸汽进行灭菌

常压法:

1)巴斯消毒法2)煮沸消毒法3)间歇灭菌法

临床最早使用的消毒剂:石炭酸

抗代谢药物代表——磺胺类药物

抗生素

抗生素的活力称为效价

各种抗生素有不同的制菌范围即抗菌谱

微生物的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1.产生一种能使药物失去活性的酶

2.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和改变

3.形成救护途径

4.使药物不能透过细胞膜

5.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

6.药物受体的亲和性或数量下降, 如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30S核糖体亚基发生改变, 不再与链霉素结

合, 从而使链霉素失活

7.被药物阻断的代谢途径发生遗传改变,如有的抗磺酸药物的菌株,改变了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性质, 合

成了一种对磺酸药物不敏感的酶。

章7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节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三个经典实验: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公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就是典型的质粒。质粒具有麻花状的超螺旋结构,大小一般为1.5~300kb,相对分子质量为106~108,仅相当约1%核基因组大小。是一种独立存在于细胞内的复制子,如果其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称为严密型复制控制;复制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同步,称为松弛型复制控制。

节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细胞内(或病毒颗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狭义:基因突变;广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分类:①营养缺陷型②抗性突变型③条件致死突变型④形态突变型⑤抗原突变型⑥产量突变型。特点:①自发性②不对应性③稀有性④独立性⑤可诱变性⑥稳定性⑦可逆性

证明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三个实验:Luria等的变量试验,Newcombe的涂布试验,Lederberg

等的影印平板培养法

艾姆氏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物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产量突变株的筛选:琼脂块培养法

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梯度平板法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筛选过程:诱变、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检出缺陷型(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逐个检出法、影印平板法)、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

节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过程: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转化:受菌体直接吸收供菌体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是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此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

节4 基因工程

流程:目的基因的取得;优良载体的选择;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重组受体细胞的筛选和鉴定;“工程菌”或“工程细胞”的大规模培养

节5 菌种的衰退、复壮、保藏

保藏的常用方法:(见下图)

章8 微生物的生态

节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土壤中:一般来说,在每克耕作层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含量之比大体有一个10倍系列的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孢子)>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节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是“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松散的相互关系。

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者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

互关系。

捕食:又称猎食,一般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和相互关系。

节3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节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因N、P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水华:是指发生在淡水水体(池、河、江、湖)中的富营养化现象。特点:在温暖季节,当水体中的N、P比例达15~20比1时,水中的蓝细菌和浮游藻类突然快速繁殖,从而使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的藻体和泡沫。

赤潮:指发生在河口、港湾或浅海等咸水区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

BOD:即生化氧化量,或生物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一般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COD:化学需氧量,时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常用化学氧化剂:K2Cr2O7,KMnO4

TOD:总需氧量,指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在高温下燃烧变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

DO:溶解氧量,指溶于水体中的分子态氧,是评价水质优劣的重要指标。

SS:悬浮物含量,指污水中不溶性固体态物质的含量。

TOC:总有机碳含量,指水体内所含有机物中的全部有机碳的含量。

沼气:又称生物气,是一种混合可燃气体,主要成分:甲烷、少量H2、N2、CO2沼气发酵(甲烷形成)生化本质:产甲烷菌(产生菌)在厌氧条件下,利用H2还原CO2等氮源营养物以产生细胞物质、能量和代谢废物CH4的过程。

章9 遗传与变异

节1 传染

传染:又称感染或侵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指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决定传染病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环境因素

病原体:病原体的数量、致病特性和侵入方式是决定传染结局中的最主要因素。

毒力(致病力)

侵入数量

(例)

侵入门径

毒力(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有侵袭力、毒素两方面。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有三种能力:①吸附和侵入能力;②繁殖与扩散能力;③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毒素:分为外毒素、内毒素。

外毒素: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特点: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其毒性作用强,但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外毒抗原)

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无毒抗原)。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免疫动物),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抗毒抗体),作治疗用。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菌体裂解时释放,细胞死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释放。(外毒素与内毒素比较见P287)

侵入途径:呼吸道(结核杆菌)、消化道、皮肤伤口(破伤风杆菌)、泌尿生殖道、其他途径。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在正常条件下,它对机体有利;在异常条件下,也可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包括: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稳定③免疫监视

节二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凡在生物生长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分为四部分: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细胞因素)、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体液因素)、炎症反应。

皮肤与粘膜:第一道防线

表皮和屏障结构

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血脑作用: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或某些药物从血流入脑组织或脑脊液的非专有解剖构造。

多形核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主要功能:①吞噬和杀菌②抗原提呈③免疫调节④抗癌

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入侵的积极免疫反应。原因:①可动员大量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②血流的加速使血液中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部浓缩③死亡的宿主细胞堆积可释放一部分抗菌物质④炎症中心部位氧浓度的下降和乳酸浓度的提高,可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⑤炎症部位体温的升高可降低某些病原体的繁殖速度

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补体、干扰素、溶菌酶

补体:协助和补充抗体作用的有酶活性蛋白。补体系统包括: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控分子、补体受体。激活途径: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替换途径。作用:趋化作用、免疫粘附作用、溶解或杀伤细胞、中和病毒。

干扰素: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用于病毒病、癌症治疗。

节3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主要功能是识别非自身和自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一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部位。有骨髓(形成各类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血细胞,B细胞成熟部位),胸腺(T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法氏囊(鸟类特有)。外周免疫器官主要是脾脏、淋巴结。

免疫细胞:泛指一切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包括各类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各种类型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细胞:仅指能特异的识别抗原,即能接受抗原的刺激,并随后并随后进行分化、增值和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以发挥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群细胞,指T细胞,B细胞。

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小淋巴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包括细胞介导的细胞素作用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抗体的形成和炎症反应等。

B细胞: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合成的免疫球蛋白(膜抗体)的淋巴细胞。比较图见书P303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因其细胞质中有嗜天青颗粒,且细胞较大故也称大颗粒淋巴细胞。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半抗原:凡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指位于抗原表面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由于抗原决定簇的存在,就是抗原能与相应淋巴细胞上的抗原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可激活淋巴细胞并引起免疫应答。

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g有五类:IgG、IgA、IgM、IgD、IgE,结构见下表:

典型的Ig分子是由一长一短的两对多肽链对称排列而成的一个Y形分子。

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①特异性②可逆性③定比性④阶段性⑤条件依赖性

微生物学考研精解(杨清香)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标有“ CT”的镜头是:A照相目镜B相差物镜C *合轴调焦望远镜D消色差物镜 2. 下列各项通常不认为是微生物的是: A *藻类B原生动物C蘑菇D细菌 3.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着眼于利用其:A合成菌体蛋白质的能力B高效能量转化能力 C*多种生化转化能力D复杂有机物的降解能力 4. 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然发生学说”,他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试验 证实了有机质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A厌氧试验B灭菌试验 C *曲颈瓶试 验D菌种分离试验 5. 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分离和确证了:A鼠疫杆菌 B *沙眼衣原体C结核杆菌D天 花病毒 6. 具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约占了: A 1/10 B 2/3 C1/20 D *1/3 7. 在描述过的微生物中,已被人类利用的种数大约还未超过:A 0.1% B 1% C 5% D *10% 二、判断题 1. 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看不见的。(X)周德庆P.10说:1985年以来,科学家 在红海和澳大利亚海域生活的刺尾鱼肠道发现一种巨形共生细菌(Epulopiscium fishelsoni ,费氏刺尾鱼菌,细胞长度200-500 呵,体积是大肠杆菌的10 2 3 4 5 6 7 8倍。1997年 德国科学家在非洲西部大陆架土壤中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细菌(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纳米比亚嗜硫珠菌,细胞直径0.32-1.00mm ,肉眼可见。)最小的细菌1998 年发现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直径0.05 pm。 2.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胞型的原核生物和如病毒 等非细胞的生物。(X)(应有真核微生物) 3. 现在,微生物学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并将更加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 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又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广泛的应用性。(V)4. 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巴斯德,他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X)(列文胡克) 三、填空题 2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依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原核、真核_ ______ 和非细胞3大类。 3 目前已经完成基因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和医用微生物。 4 通常把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主要有:细菌、________ 克次氏体等:真核微生物,主要有: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以及非细胞类微生物等 3大类。 5.2003 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 6 自然界各种微生物有其特定生态分布,细菌主要分布在水生性环境,酵母菌则以高糖偏酸 等环境较为丰富。 7 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极端微生物、医用微生物。 8 最早完成基因测序的大肠杆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原核生物基因组)、啤酒酵母 (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詹氏甲烷球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古

考研普通生物学考研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考研真题

考研普通生物学考研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考研 真题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选择题 1DNA模板链为5′-ATTCAG-3′,其转录产物是()。[浙江海洋大学2019研] A.5′-GACTTA-3′ B.5′-CUGAAU-3′ C.5′-UAAGUC-3′ D.5′-CTGAAT-3′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在RNA转录过程中,RNA是按5′→3′方向合成的,以DNA双链中的反义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以4种核苷三磷酸(NTPs)为原料,根据碱基配对原则(A-U、T-A、G-C)。因此答案选B。 2DNA的变性()。[扬州大学2019研] A.可以由低温产生 B.是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C.包括氢键的断裂 D.使DNA的吸光度降低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DNA的变性是指当DNA溶液温度接近沸点或者pH较高时,DNA 双链的氢键断裂,最后完全变成单链的过程。DNA的复性是指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从单链恢复成双链的过程。A项,DNA的变性是由于高温引起的,故A

项错误;B项,DNA的变性是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但不涉及其一级结构的改变,故B项错误;D项,当DNA溶液温度升高到接近水的沸点时(DNA变性),260nm的吸光度明显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故D项错误。 3密码GGC的对应反密码子是()。[浙江海洋大学2019研] A.GCC B.CCG C.CCC D.CGC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与C相互配对。因此答案选B。 4原核生物启动序列-10区的共有序列称为()。[扬州大学2019研] A.TATA盒 B.CAAT盒 C.Pribnow盒 D.GC盒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绝大部分启动子都存在两段共同序列:位于-10bp处的TATA区和-35bp处的TTGACA区。因此答案选A。 5.色氨酸生物合成操纵子为下列()方面的例子。[浙江海洋大学2019研] A.正调控可抑制操纵子 B.负调控可诱导操纵子 C.正调控可诱导操纵子

最新微生物学考研精解(杨清香)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标有“CT”的镜头是:A 照相目镜 B 相差物镜 C *合轴调焦望远镜 D 消色差物镜 2.下列各项通常不认为是微生物的是:A *藻类 B 原生动物 C 蘑菇D 细菌 3.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着眼于利用其:A 合成菌体蛋白质的能力B 高效能量转化能力 C *多种生化转化能力 D 复杂有机物的降解能力 4.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然发生学说”,他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 )试验证实了有机质的腐败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A 厌氧试验 B 灭菌试验C *曲颈瓶试验 D 菌种分离试验 5.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分离和确证了:A 鼠疫杆菌 B *沙眼衣原体 C 结核杆菌 D 天花病毒 6.具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约占了:A 1/10 B 2/3 C1/20 D *1/3 7.在描述过的微生物中,已被人类利用的种数大约还未超过: A 0.1% B 1% C 5% D *10% 二、判断题 1.当今研究表明:所有的细菌都是看不见的。(×)周德庆P.10说:1985年以来,科学家在红海和澳大利亚海域生活的刺尾鱼肠道内发现一种巨形共生细菌(Epulopiscium fishelsoni,费氏刺尾鱼菌,细胞长度200-500μm,体积是大肠杆菌的106倍。1997年德国科学家在非洲西部大陆架土壤中发现迄今为止最大的细菌(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纳米比亚嗜硫珠菌,细胞直径0.32-1.00mm,肉眼可见。)最小的细菌1998年发现纳米细菌(nanobacteria)直径0.05μm。 2.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胞型的原核生物和如病毒等非细胞的生物。(×)(应有真核微生物) 3.现在,微生物学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并将更加蓬勃发展,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又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广泛的应用性。(√) 4.第一个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巴斯德,他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列文胡克) 三、填空题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为: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盛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2.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依据细胞形态和结构的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原核、真核和非细胞3大类。 3.目前已经完成基因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特殊微生物和医用微生物。 4.通常把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真核微生物,主要有: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以及非细胞类微生物等3大类。 5.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 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引起的。 6.自然界各种微生物有其特定生态分布,细菌主要分布在水生性环境,酵母菌则以高糖偏酸等环境较为丰富。 7.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模式微生物、极端微生物、医用微生物。 8.最早完成基因测序的大肠杆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原核生物基因组)、啤酒酵母(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詹氏甲烷球菌(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古

现代分子生物学考研复习重点

现代分子生物学考研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DNA重组技术 2、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 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5、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裂,双螺旋解旋并被分开,每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新链,产生互补的两条链。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因此,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所以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DNA半保留复制 DNA半不连续复制:DNA双螺旋的两条链反向平行,复制时,前导链DNA的合成以5′-3′方向,随着亲本双链体的解开而连续进行复制;后随链在合成过程中,一段亲本DNA单链首先暴露出来,然后以与复制叉移动相反的方向、按照5′-3′方向合成一系列的冈崎片段,然后再把它们连接成完整的后随链,这种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后随链的不连续复制称为DNA 的半不连续复制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1、基因组很小,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2、结构简练3、存在转录单元,多顺反子4、有重叠基因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1、真核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该特点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最主要区别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5、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DNA转座(移位)是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DNA转座的遗传学效应:1、转座引入插入突变2、转座产生新的基因3、转座产生的染色体畸变4、转座引起生物进化 转座子分为插入序列和复合型转座子两大类 环状DNA复制方式:θ型、滚环型和D-环型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 转录:指拷贝出一条与DNA链序列完全相同的RNA单链的过程 启动子: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段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 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存在位于-10bp处的TATA区和-35bp处的TTGACA区,其是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位点,能与σ因子相互识别而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终止子:是给予RNA聚合酶转录终止信号的DNA序列(促进转录终止的DNA序列) 终止子的类型:不依赖于ρ因子和依赖于ρ因子 增强子:能增强或促进转录起始的序列 增强子的特点:1、远距离效应2、无方向性3、顺式调节4、无物种和基因的特异性5、具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沈萍陈向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 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 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 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 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 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着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 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 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着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 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1911 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着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 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着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着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着的 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 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 二、习题 ? 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 的同时也带 来?? ? 。 2.1347年的一场由?? ? 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 的?? ? 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 ? 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 ? 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着名微生物学家Roger Stranier提出,确定微生物领域不应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 。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为?? ? 。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着“?? ? ”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 ? 和德国的??? 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 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和?? ? 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 ? 、?? ? 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乎 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 、? ?及?? ? 。而随着基因组作图测序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基因组研究将成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为从本质上认识微生物自身以及利用和改造微生物将产生质的飞跃。 11.微生物从发现到现在的短短的300年间,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了继动、

微生物题库(周德庆完整版)考研必备

微生物学试题库 微生物学试题(一) 一、写出下列名词解释的中文翻译及作出解释 1.Gram positive bacteria 2.parasporal crystal 3 ,colony 4, life cycle 5,capsule6,endospore 二、简答题 1,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2,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三、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 _______ 。 2.大肠杆菌长为2.0μm,宽为0.5μm,其大小表示为_____ 。 3.研究细菌遗传、代谢性能常采用_____ 时期的细胞。 4.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_____和_______。 5.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________ 。 6.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7.食用菌是由 ______和 ____ 组成。 8.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品上大部分微生物的过程称 ______ 。 9.细菌细胞的碳、氮营养比为______。 10.根瘤菌可与_________共生固氮 四、学名互译 1.A.niger 2.B.subtilis 3. B.thuringiensis 4. A.oryzae 微生物学试题(一)答案: 一,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经革兰氏染色染色后最终染成紫色的菌 2,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半胞晶体 3,菌落:当单个细菌细胞或者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4,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 5,荚膜: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二,1,①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通过食品罐藏防腐,酿造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造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新技术; ②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做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代全人类广泛的重视。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污水处理中的关键角色;是生态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首要推动者;以及是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等等。 ④微生物与在食品上的应用。调味品,发酵食品,酸乳,蔬菜加工。 ⑤微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抗菌素,维生素。 ⑥微生物在能源生产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2,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得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得其保持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细胞壁较薄,外膜层内酯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燃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则保留最初的紫色。3.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一)体积小,面积大 (二)吸收多,转化快 (三)生长旺,繁殖快 (四)适应强,易变异 (五)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是微生物的多样性,原因是:微生物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和数量多等原因,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不论在动,植物体内外,还是土壤,河流,空气,平原,高山,深海,污水,垃圾,海底淤泥,冰川,盐湖,沙漠,甚至油井,酸性矿水和岩层下,都有大量与其相适应的各类微生物在活动着。 三.填空 1. 80S 2. 0.5μm x2.0μm3对数生长 4.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5.温和噬菌体6蛋白质,核酸,类脂和碳水化合物 7. 营养菌丝,生殖菌丝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8 灭菌。9. 6/1 10.豆科植物 四.1.黑曲霉 2. 枯草芽孢杆菌 3. 苏云金芽孢杆菌4. 米曲霉 微生物学试题(二) 是非题(共10分。只需注明“对”或“错”) 1.大多数嗜热菌的G-C含量高于中温菌。 2.大肠杆菌属低等原核生物,所以其遗传物质只是一条松散的环状双链DNA,不存在DNA高级结构。 3.当菌体生长、氧吸收和糖利用的比速度下降时,青霉素的合成达到最高值。 4.初生F’菌株和次生F’菌株都属于部分二倍体。 5.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此期间细胞处于代谢活动的低潮,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 6.渗透酶( permease)属于诱导酶,而其它种类的酶往往属于组成酶。 7.恒化培养与恒浊培养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培养物群体始终处于对数生长期。 8.将HR病毒的外壳蛋白与TMV病毒的RNA混合,去感染烟草,则会出现TMV型病灶。若在感染前,用TMV抗体处理,则会钝化病毒,不出现TMV型病灶。 9.霉菌的基因重组常发生于准性生殖时,较少出现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10.营养物跨膜的主动运输必需依靠载体和能量,而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二填充题(30分) 1 突变率10-10表示_ _ _ _ a_ _ _ 。 2 我们常采用_ _ a_ _ _ 浓度的NaCl 或0.1M_ _ _ b_ _ _ 来稀释菌液或清洗菌体细胞。因为_ _ c_ _ _ 。 3 在有机物为基质的生物氧化反应中,以氧为电子传递最终受体的方式称_ _ _ _ a_ _ _ _ ;以无机氧化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_ _ b_ _ ;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_ _ _ _ c_ _ _ _ 。 4 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有_ _ _ _ a_ _ _ _ 、_ _ _ b_ _ _ 和_ _ _ c_ _ _ 等,其中_ _ _ d_ _ 方法保藏菌种的时间最长久。

考研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主要内容大豆的结构与成分?传统豆制品的生产?豆乳制品?豆乳粉及豆浆晶的生产?大豆低聚糖的制取及应用?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大豆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大豆的结构与成分第一节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 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

化合物1.?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人 体内的的消化酶不能分解水苏糖、棉子糖,但它们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对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有很好的 作用。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胶质、纤维素纤维有延缓 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可以降低对糖、。保健功能中性脂肪和胆 固醇的吸收,对人体产生 2.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

蛋白,其中球蛋白占到90%左右,球蛋白中7S和11S 球蛋白之和占总蛋白含量的70%以上。3.脂肪?。18%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 4.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脂 肪氧化酶:对食品影响作用:一是改善面粉色泽,?强化面筋蛋白质的作用,二是产生不良风味。尿素酶: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受热失去活?性;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豆粕中;?;,活性丧失90%20min℃:胰蛋白酶抑制剂100处理?:受热失活。

细胞凝集素?. 5.大豆中的微量成分无机盐?十余种,通常是含有钙、磷、铁、钾等的无机盐类。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很少。皂苷?抗营又称皂甙或皂素,具有溶血性和毒性,通常视为,但研究表明其对人体并无生理上的障碍作用,养成分反而有抗炎症、抗溃疡和抗过敏的功效。. 6.大豆中的味成分(1)脂肪族羰基化合物(2)芳香族羰基化合物(3)挥发性脂肪酸(4)挥发性

胺(5)挥发性脂肪醇(6)酚酸7.有机酸、异黄酮异黄酮抗氧化。柠檬酸、醋酸、延胡索酸等。.三、大豆蛋白质的性质?溶解性1. 四、大豆蛋白质的变性?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大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功能性质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大豆蛋白质的变性。1.酸碱引起的大豆蛋白的变性处于极端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蛋

2021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别的话就不多说了,怕耽误你们复习的时间,我就直接说我考研的复习经验吧。 推荐材料:《一本单词》、《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可以搜索相关微信号。 做法:首先,暑假以前重在单词积累,暑假以后也要继续重复单词的复习;其次,暑假开始用英语一阅读先做练习,一定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错,要总结。同时翻译阅读,尤其是长难句那里。等到了9月份可以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做英语二的练习。阅读理解的解析可以跟蛋核英语的课程,老师讲的真的很棒。最好英语二刷2遍,英语一2010以后的也可以做2遍,没必要做模拟题。重视阅读中的单词,重视在阅读中学习记忆单词。 翻译;在背诵进行完毕,你会发现你的语感有大幅度提升,解决长难句的能力也要好很多,而考研的翻译部分主要就是长难句的考察,但是有时候还是会遇到一定问题,这个时候我想说的是把每一道翻译题都认真做认真总结,这是唯一的复习方法,至于结果,一定不会差的。 作文:作文是很多的朋友头疼的部分?为什么头疼,单词量不够,语感不好。试问背完阅读以上两个问题还存在吗?大家可以试写几篇请老师看一看,如果不太好,参照我以前的方法,背诵高分范文就可以了,而且背诵这些范文是一个非常轻松的事情。 至于政治嘛,推荐大家去听李凡的网课,我有试过面授课其他老师的课,还有试听过其他老师的网课,感觉李凡的课效果最好,可惜发现的太晚,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经历去听其他的课,所以建议宝宝们如果上网课的话,老师最好选择一个最多两个就好。 选择题+客观题:李凡的《政治新时器》和网课中有很多做选择的套路,真的是简单粗暴,用他的方法后真的正确率有提高!另外客观题答题的方法他也有详细的讲解。 客观题背诵:后期的时候买了李凡老师出的必备参考书,然后复习的比较早的宝宝建议可以去跟着李凡老师发的必备资料背诵,因为他给的资料几乎是所有考研老师中要求背的最少的,但是全部都是精华。 我在前期花了挺多时间,只做了参考书的知识框架,而且跟着视频做的框架有一些太过简略了,跟目录差不多,也没有留出空间给后面增添新的内容,到后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Ⅱ笔记整理版

分子生物学Ⅱ 专题一细胞通讯与细胞信号转导(一)名词解释 (1)信号分子(signal molecule):是指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2)受体(receptor):是指细胞中能识别信息分子,并与之特异结合、引起相应生物效应的蛋白质。 (3)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是指使蛋白质磷酸化的酶。 (二)简答分析 (1)细胞通讯的方式及每种作用方式的特点。 答: (2)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途径的基本规律。

答:配体→膜受体→第二信使→效应蛋白→效应。(3)试以肾上腺素、干扰素、胰岛素、心纳素为例,阐述其信息转导过程。 答:①肾上腺素:cAMP-PKA途径; 过程:首先肾上腺素与其受体结合,使G蛋白被激活;然后G蛋白与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相互作用,后者将ATP转化为cAMP;最后cAMP磷酸化PKA,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②胰岛素:受体型TPK途径; 过程:胰岛素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可使其受体中的TPK激活,随后通过下游的Ras途径继续传递信号,直至发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③干扰素:Jak-STAT途径; 过程:首先干扰素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二聚化,然后受体使JAK(细胞内TPK)激活,接着JAK将下游的STAT磷酸化形成二聚体,暴露出入核信号,最后STAT进入核内,调节基因表达,产生生物学效应。 ④心钠素:cGMP-PKG途径; 过程:心钠素与其受体结合,由于该受体属于GC型酶偶联受体,具有鸟苷酸环化酶的的活性,因此结合后可直接将GTP转化为cGMP,进而激活下游的PKG,最终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

(4)类固醇激素是如何调控基因表达的? 答:类固醇激素穿膜后与细胞内(或核内)受体结合,使受体变构形成激素受体活性复合物并进入细胞核中,然后以TF的形式作用于特异的DNA序列,从而调控基因表达。 专题二基因分析的策略 (一)名词解释 (1)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DNA或RNA)在一定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经退火处理,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2)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指采用杂交的手段(方式),用一已知序列的DNA或RNA片段(探针)来测检样品中未知核苷酸顺序。 (3)探针(Probe):是指用来检测某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标记DNA或RNA片段。 (4)增色效应:是指DNA变性时260nm紫外吸收值增加的现象。 (5)解链温度(Tm):是指加热DNA溶液,使其对260nm 紫外光的吸光度达到其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即50%DNA 分子发生变性的温度。 (6)转基因:是指是借助基因工程将确定的外源基因导入

微生物学考研试卷

2012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微生物学 1.主动运送 2.朊病毒 3.“拴菌”试验 4.发酵 5.氧化磷酸化 6.抗抗体 7.操纵基因 8.自然免疫 9.羧酶体 10.微生态制剂 二、选择题(以下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选出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4分) 1.下面所述不是微生物共性的是()。 A.体积小 B.性状稳定 C.繁殖快 D.分布广 2.出于控制微生物的目的,灭菌一词指的是()。 A.除去病原微生物 B.降低微生物的数量 C.消灭所有的生物 D. 只消灭体表的微生物。 3.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称为()。 A.互生 B.共生 C.寄生 D.合生 4.肽聚糖物质存在于()中。 A.真核生物的核糖体 B.细菌的细胞壁 C.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 D. 细菌的细胞膜 5.以下没有细胞壁的微生物是()。 A.放线菌 B.酵母菌 C.支原体 D. 衣原体

6.以铵盐作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含氮物的作用,称为()。 A. 铵盐同化作用 B.硝化作用 C.氨化作用 D.反硝化作用 7.以下微生物中,不属于原核微生物的是()。 A.真细菌 B.蓝细菌 C.衣原体 D.显微藻类 8.有丝分裂过程发生()。 A.只在细菌中 B.在病毒和细菌中 C.在真核生物中 D. 只在化学限定培养基中 9.微生物的稳定生长期,()。 A.细胞分裂速率增加 B.群体处于最旺盛时期 C.菌体产量达最高点 D. 细胞分裂速率最大 10. 原核生物细胞DNA发现于()。 A.细胞膜和高尔基体 B.染色体和质粒 C.鞭毛和菌毛 D.细胞壁和细胞膜 11.青霉素族抗生素主要用于抗()。 A.病毒 B.真菌 C.革兰氏阴性菌 D. 革兰氏阳性菌 12.所有下列特征皆适合酵母菌细胞,除了()。 A.它们不形成菌丝 B.它们是典型的卵圆形细胞 C.它们只能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D.它们是多细胞的真菌 13.发生在土壤中的氨化过程的主要产物是()。 A.尿素 B.氨基酸 C.蛋白质 D.氨 14.BOD是用来表示()。 A.废水的污染程度 B.土壤的过滤能力 C.100mL水样中的细菌数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类型。 15.病毒的基因组可以由()组成。 A.DNA但无RNA B. RNA但无DNA C.同一个病毒中既有DNA又有RNA D. DNA或RNA 16.一种微生物致病力程度的强弱以它的()来表示。 A.毒血症 B.中毒 C.特有的潜力 D.毒力 三、填空题(每空格1.5分,共 24 分) 1.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pH值和⑴。 2.微生物学发展史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史前期、初创期、⑵、发展期和⑶。

沈萍_陈向东__高教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_

微生物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术语或名词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9.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 德国人,著名的细菌学家,曾经是一名医生,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分离、培养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这是当时死亡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柯赫获得了诺贝尔奖;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氏定律。他也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0.伍连德(1879—1960) 我国广东香山人,著名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海港检疫创始人。他用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鼠疫和霍乱的病原进行研究和防治,在中国最早建立起卫生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有效地战胜了1910—1911和1920—1921年间我国东北各地鼠疫的大流行,被国际上誉为著名的防疫专家,世界鼠疫会议1911年4月在我国沈阳举行时,他任大会主席和中国首席代表。著有“论肺型鼠疫”、“鼠疫概论”和“中国医史”等。 11.汤飞凡(1879—1958) 我国湖南醴陵人,著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医学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某些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特别是首次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从病人的眼结膜刮屑物中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的成功,确证了沙眼衣原体的存在,为世界上首创,成为医学微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果。 12.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简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即我国称为的非典型肺炎,也简称为非典。 二、习题 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的同时也带来。 2.1347年的一场由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 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XX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

2021青岛大学微生物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今天有时间说一下考研相关的东西。 政治复习大家真的不要太晚开始,我是八月底开始的,每天倍速听李凡老师的视频课,b站就有,听完课之后看一遍李凡老师的《政治新时器》,然后把题做了。后期会有精缩版的核心考点,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看,政治考的比较细,重点难点要多看几遍。 李凡老师的押题卷大题预测的很准,一定要好好记,但也要看个人情况。对我来说选择题是很难的,所以我用在选择题上的时间占比要大的多,而大题可能自己比较会编,所以没有用太多时间。 政治一般从暑假开始复习,专攻选择题,李凡老师的《政治新时器》要一章一章仔细地看,课后的选择题最少刷两遍。另外近十年真题的选择题一定要做,分析题最好也看一下。分析题的话不用太着急,押题卷12月份会陆续推出到时候狂背就行,选择题一定要记,分析题有印象记得怎么答就行,大题的答案一定要背全背熟,其他的背诵就不用了。总的来说,政治跟紧李凡老师就够了。 专业课我基本看参考书的时候很少,买了一本模拟题集也没做多少,主要是时间太紧,就把重点放在反复过课本上了。其实课本并不是很够,我推荐大家把那本最经典的考研真题做了,挺有用的。当然真题还是一定要做的,并且要好好总结考点分布,我大概反复做了三五遍吧,每个选择题的考点都做了特别详细的笔记,考前又看了好几遍。最好留两套别做,最后做考前模拟。一般都讲得很深,我们没必要看那么深,书上的完全够。资料书我也没买,因为书上知识点真的很多,能全背下来已经不错了……当然这样后来有地方很吃亏,知识点全都不认识,基本靠着底子连蒙带猜的,真题总结,常考的真的就那么几个,背熟就行。就背课后题和真题,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从头到尾每课默写了差不多五遍。 我到后期就开始做真题了,淘宝就有,把历年的真题仔仔细细研究一遍,我大概做了两三遍吧。还有精力可以做一些模拟题,难度差不多。因为专业课很重要,占到了一半以上,所以一定要多花时间,保证正确率。真题难度稳定,题型固定,还动不动就出前几年原题,很好掌握。基本上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知识点。过完了两遍书就可以做真题了,刚开始错的一塌糊涂,导致我一度想放弃考研。后来硬着头皮开始整理考点分布,就总结题里每个时态出现几题,发现出题的频率非常固定,而我错的每次都是同样的点,反复巩固了就好了。后来还是时间太

分子生物学笔记完全版

分子生物学笔记 第一章基因的结构 第一节基因和基因组 一、基因(gene) 是合成一种功能蛋白或RNA分子所必须的全部DNA序列. 一个典型的真核基因包括 ①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 ②插入外显子之间的非编码序列—内合子(intron) ③5'-端和3'-端非翻译区(UTR) ④调控序列(可位于上述三种序列中) 绝大多数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split-gene),外显子不连续。 二、基因组(genome) 一特定生物体的整套(单倍体)遗传物质的总和,基因组的大小用全部DNA的碱基对总数表示。人基因组3X1 09(30亿bp),共编码约10万个基因。 每种真核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中的全部DNA量称为C值,与进化的复杂性并不一致(C-value Paradox)。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基因组学(genomics),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和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 蛋白质组(proteome)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第二节真核生物基因组 一、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①真核基因组DNA在细胞核内处于以核小体为基本单位的染色体结构中. ②真核基因组中,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的很小部分(2—3%), 三、基因家族(gene family) 一组功能相似且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ancestral gene)经重复(duplication)和突变产生。 基因家族的特点: ①基因家族的成员可以串联排列在一起,形成基因簇(gene cluster)或串联重复基因(tandemly repeated genes),如rRNA、tRNA和组蛋白的基因;②有些基因家族的成员也可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如珠蛋白基因;③有些成员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这种基因称为假基因(Pseudogene).Ψa1表示与a1相似的假基因. 四、超基因家族(Supergene family ,Superfamily) 由基因家族和单基因组成的大基因家族,结构上有程度不等的同源性,但功能不同. 第四节细菌和病毒基因组 一、细菌基因组的特点。 1.功能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往往串联在—起,受它们上游的共同调控区控制,形成操纵子结构, 2.结构基因中没有内含子,也无重叠现象。 3.细菌DNA大部分为编码序列。 二、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1.每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或者DNA,或者RNA; 2.病毒核酸大小差别很大,3X103一3X106bp; 3.除逆病毒外,所有病毒基因都是单拷贝的。 4.大部份病毒核酸是由一条双链或单链分子(RNA或DNA),仅少数RNA病毒由几个核酸片段组成. 5.真核病毒基因有内含子,而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基因中无内含子. 6.有重叠基因. 第五节染色质和染色体 (二)组蛋白(histone):一类小的带有丰富正电荷<富含Lys,Arg)的核蛋白,与DNA有高亲和力. (二).端粒(telomere):真核生物线状染色体分子末端的DNA区域 端粒DNA的特点: 1、由富含G的简单串联重复序列组成(长达数kb). 人的端粒DNA重复序列:TTAGGC。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 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本章节学习重点: 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 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 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 功能: (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 (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