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生_1000字

李清照的一生_10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李清照的一生_1000 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在李清照的一生

也得到证明。宋朝的李清照生活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工于文章。所以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写了很多词。

李清照18岁的时候,手持盛开的桂花,带着一阵幽香,粉面含春,步步生莲,嫁给了当时着名的才子赵明诚。赵家也是很富裕的家庭,夫妻俩过着很幸福的生活。赵明诚虽是个绣花枕头,但也会写一点词,所以两人经常交换作品来欣赏。赵明诚着有《金石录》,而李清照就写了《金石录序》。序中详细地记载了夫妻的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她的词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真不愧为宋朝一代女词人。她写的词没有不好的。可赵明诚写得就没有她那幺好了。他写的词从来就没有得过别人的夸奖,心里十分难受。某日,他眉头一皱,灵机一动,闭门写词,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成50首,再照抄了李清照的三句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夹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知道黄花就是菊花,这三句是手法极为高明的佳句,所以抄了去。然后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⑵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就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就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与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就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就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与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就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就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她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

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就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就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就是“瞧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 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就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李清照才华横溢的一生

李清照才华横溢的一生 琴瑟合鸣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十八岁时(一一○一年)嫁给赵挺之子赵明诚为妻。赵明诚是宋时颇有名的金石学家,字德父,那时二十一岁是太学生。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妇感情很好,多半的时间和金钱,都是醉心于中国的文化,除做诗填词互相唱和外,又搜集许多古代金石书画。他们收藏金石文物,并非只为玩赏,主要在考证古来圣贤遗迹及君臣行事。赵明诚的金石录序:「因次其先后为二千卷,余之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也。」他们俩夫妻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在理教的束缚下,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因夫妇的志趣相投、能力相当,赵明诚对妻子才气的折服,使得李清照虽为旧时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现她的才能。有一段趣事流传下来─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竟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明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看那一阕最好。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 在中国文艺史上,很难看到一对夫妇像赵明诚、李清照这样,全心全力的致力于艺术的献身工作。他们在太平的时候如此,在战乱的时候亦如此、使得赵明诚在中国学术史上金石的这一章中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而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中大放异采。 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年),赵挺之升为宰相,排元佑党人最力。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籍元佑党,当时遂因此罢官。那时李清照处境极难,故此她上赵挺之的诗有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这两个儿女亲家,因了政见不同,不能顾全平日交情。李清照结褵后二年,赵明诚亦出任。但自从李格非罢官事后,夫妇更以学术与文学为重了。 在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之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金兵陷山东,他俩不得不把历代收集的金石书画抛弃一大部分,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不久,高宗委派赵明诚做湖州(今浙江吴兴)大守。可是,从山东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风霜劳顿,赵明诚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湖州太守还未到任他就病倒了。后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赵明诚病死于南京,那时李清照已四十七岁。在旧时代的环境中,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说完全孤弱无依了。在兵慌马乱中李清照逃难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找她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从此姊弟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由于亲人的死别,收集的金石在逃乱中依次失去,河山的变色,使她有着满腔悲愤的心情。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是分不开的。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也曾受过改嫁的争论。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将她个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经历之悲酸凄苦,对死去丈夫的怀念和对故乡沦陷的感慨,反映在词上。她在武陵春词云「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临江仙词云「谁怜樵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无心情。」在清平乐词云「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在菩萨蛮词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她虽没直接说出当时的现实生活,表现当日的国仇家恨,但是从她有血有泪的作品看来,她所表现的词作正是当时受难者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⑵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词(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其特点: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

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闲情,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其不断心理变化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键字:愁心理解析理想与现实男权与女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1]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然而李清照的词,今天可见的只有五十余首,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疑作”。这五十余首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写“愁”的竟占十之八九。应该说李清照的大半生还是非常幸福的,但为何其大部分词作满眼皆愁呢?从从心理学入手去解剖分析,我认为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借,赋予人的感情来表情达意。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都让人们在凄怆的悲哀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再如《玉楼春》,词人从赏梅到忧伤,进而联想到自身,顿感幽怨,难以自拔。词人因为爱梅,继而怕风雪损梅而惜梅,最后与梅相融一体;词人触景生情,由自然感悟生命,叹忧人世,因为这种愁情,更影射着李清照高雅的品行和不凡的个性。这是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的李清照有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序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早年闺阁词《如命令?春晚》是其代表作。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自然、直言、明确,为下文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做了良好的铺垫。它以问答的形式,一个有情地问,一个淡淡地答,在粗心的仕女与细心的女主人对比中,流落了时节

《守望一生》观后感-最新范文

《守望一生》观后感-最新范文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部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感人的电影《守望一生》。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的事迹。在一个宁静的山村里,有着这样一位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老师,他就叫张云山。当他邂逅了一位美丽姑娘香兰后,他为学校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香兰,两人结为了夫妻。可后来,张云山大儿子小海因为得了心脏病,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张老师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儿子的病一拖再拖,小海终于因耽误病情离开了人世,厄运接二连三,这时的香兰也因孩子去世而精神失常,最后丢下了张老师和他的小儿子辞世而去,不理解父亲的小儿子抛弃了父亲,最后家破人亡的张老师依旧以他的责任和善良爱护他的学生。 这部影片有太多让人感动的情景。看完后脑海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个片断出来挑动了我那脆弱的神经。这所学校本来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学校,学生们的生活非常差,但张老师为了学生们的身体,偷偷地从家里带肉来给学生们吃,担心孩子们身体长不好会影响学习。我想:张老师多么的无私啊,自己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元,自己都舍不得,什么好的都愿留给学生,视学生为儿女一样,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呀! 想到这里我低下了头,鼻子酸了起来,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想着自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时还不珍惜、想着自己跟这些学生的生活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心里跟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看到这些感人的片断,同学们跟我一样,心情都很沉重,百感交集,都被张老师的行为感动着。 张云山老师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学到知识,为了每一个孩子能走出大山,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是调皮还是懂事,他都用自己的汗水耕耘着别人的梦田,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完成伟大的教育事业,让学生们走出大山,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部影片看完后,让我敬佩张老师的无私奉献和他执着的梦想,更喜爱他的善良淳朴。他用对学生的付出感动了我们,告诉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我们就像一群渴望绽放的花骨朵儿,像一只只期待飞翔的小雏鹰,被老师鼓励着,他的精神时刻教育我们要懂得奉献和付出。 我也想对我的老师说:老师,我敬佩您! 谢谢您对我们多年的教育!我看到老师生病的时候仍然坚持给我们上课,放学后辅导我们,还耐心细致地批改作业。只要我们同学中一有个头疼脑热的,老师立马送医院治疗。每天中午还为我们送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都是为我们的身体长得更好。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张老师在帮助我们,教育我们。我们只有以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长大后我也要当老师,为山区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作业3---2

作业三:思考题11: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她以突出的才能另辟天地,形成了易安体艺术格调的独特性。李清照的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无论哪一时期的作品,李清照都能写得独具韵味、真切动人,因此,人们将李清照这种独具韵味的风格称之为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因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特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被称作“易安体”。她的词作凭借独特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很高的造诣:首先,从题材到风格形成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展现了一个在那个时代十分特殊的知识女性的心灵世界;其次,她的词能够集雅俗于一体,将极精美雅致的画面与极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在一起;在语言方面,李清照的词既造句精巧,又善于生动地化用口语,贴切自然,通俗流畅,富有韵律之美。 【关键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交替时著名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博古通今、多才多艺,擅长诗文;母亲王氏,知书善文,也是当时的才女。父母给了她宽松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自由的土壤,使得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

相比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一个很有才气的文人,给她带来了许多的温馨浪漫与诗情画意,两个人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经常一起饮酒赏花做词。出生在名门的李清照,从小就喜爱诗词,她过目不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擅长文赋,精通音律,擅作书画,尤其以词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流传至今,仍然绽放光彩。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还是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李清照的词作,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了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婉约文风。本文以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几首代表作为根本,对她词作的艺术特色,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在李清照之前虽然有许多诗人、词人,做了很多反映闺中妇人的词,但却是对闺妇情感思想的一种临摹和揣测,其诗词停滞于便面,无法体现贴切真实的思想感情,而李清照却以她自身的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为前提,塑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她运用女性特有的婉约,结合其与生俱来的刚毅之气,赋予了词新的元素,为当时日渐枯竭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词几乎每一首中都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女主人公形象,这是一种女性的自我描写、自我记叙,因而也更能打动人。作品中的抒情女主人公随着女词人的成长一起成长,一同经历,在不

诗人李清照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诗人李清照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那么你想知道这位人物创作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

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的彬彬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守望一生观后感

守望一生观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守望一生观后感(一) 旭日中队周靖宜 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部有教育意义并真实感人的电影——《守望一生》。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张云山的事迹。在一个宁静的山村里,有着这样一位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老师,他就叫张云山 . .当他邂逅了一位美丽姑娘"香兰"后,他为学校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香兰,两人结为了夫妻。可后来,张云山大儿子小海因为得了心脏病,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张老师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儿子的病一拖再拖,小海终于因耽误病情离开了人世,厄运接二连三,这时的香兰也因孩子去世而精神失常,丢下了张老师和他的小儿子,不理解父亲的小儿子抛弃了父亲,最后家破人亡的张老师依旧以他的责任和善良爱护他的学生。 这部影片有太多让人感动的情景。看完后脑海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个片断出来挑动了我那脆弱的神经。这所学校本来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学校,学生们的生活非常差,但张老师为了学生们的身体,偷偷地从家里带肉来给学生们吃,担心孩子们身体长不好

会影响学习。这时的我被张老师的行为感动着。我想:"张老师多么的无私啊,自己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元,自己都舍不得,什么好的都愿留给学生,视学生为儿女一样,多么善良的一个人呀!"想到这里我低下了头,鼻子酸了起来,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想着自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时还不珍惜、想着自己跟这些学生的生活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心里跟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看到这些感人的片断,同学们跟我一样,心情都很沉重,百感交集地心情都被张老师的行为感动着。 张云山老师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学到知识,为了每一个孩子能走出大山,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是调皮还是懂事,他都用自己的汗水耕耘着别人的梦田,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完成伟大的教育事业,让学生们走出大山,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部影片看完后,让我敬佩张老师的无私奉献和他执着的梦想,更喜爱他的善良淳朴。他用对学生的付出感动着我们,影响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我们就像一群群渴望绽放的花骨朵儿,像期待飞翔的小雏鹰,被老师鼓励着,他的精神时刻教育我们要懂得奉献和付出。 我也想对我的老师说:"老师,我敬佩您!"谢谢您对我们多年的教育!我们只有以好的成绩来回报!

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李清照的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班级:化学类2班 作者:李波孔静梅李宁刘成伟于照涵 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语言清新朴素。她不仅开创了“易安体”,更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备受古今论者的赞誉。九百年来,其词以真挚的情感,浅淡的语言,清超的意境,感动了无数读者。通过研究易安词的艺术特点,旨在找出其词的魅力所在,一方面加深对其人其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评价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婉约易安体南渡艺术风格热爱生活孤独寂寞艺术意境奇女子艺术成就中国文学 主要内容: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父亲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进士。母亲王氏同样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就在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仕宦家庭中长大,在闺中即小有文名。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语言更是清新洒脱。她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她的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 李清照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她善于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不同的题材。她用词来书写自己的情感、生活、意趣;用诗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及见识;用文来记叙自己的智慧、文学主张。在诸多的文学表现形式上,李清照的词最为突出,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明〃杨慎《词品》中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清〃沈谦《填词杂书》中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纪昀《四库全书总

李清照作品

【早期作品】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 首,却把青梅嗅。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 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后期作品】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定稿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在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频频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李清照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到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期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李清照生平经历

李清照生平经历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日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孙氏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宋史·艺文志》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关于电影守望一生观后感

关于电影守望一生观后感 电影《守望一生》观后感1 电影《守望一生》所讲述的是一名叫做张云海乡村代课教师的故事。张云海老师在一次事情中邂逅了美丽的“香兰”,张云海为学校付出无私的精神让香兰深深的爱上了这个男人,并结为了夫妻。后来,张云海的大儿子——小海因为得了心脏病,再加上张云海到学校管理学生的一拖再拖,让小海的病成为了晚期,不幸夭折。香兰得知大儿子只能准备后事,疯狂的得上了精神病,张云海只能忍痛将香兰绑在板凳上防止她乱跑。因此,他被二儿子——小松抛弃,他为学校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 直到20_年,张云海才从代课老师转正,好事不仅如此,小松考上了重本,自己曾经在学校教育过的孩子也有了重大的成就...... 这是一部凄美的电影,当曾经的学生七斤拎着行李从中科院回来邂逅老师时,当儿子小松手捧鲜花来看父亲的演讲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教育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乡村少年儿童和乡村代课教师的思考: 要呵护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乡村儿童因为身处穷乡僻壤,对外界的了解、对新

鲜事物的认识比不上城里的孩子,正因如此,他们从小就磨练了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毅力。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加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支持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社会上还发起了一些“免费午餐”之类的关爱乡村儿童的 活动。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关爱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更要每一个人的行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从自身做起,珍惜粮食和蔬菜,尽自己之所能为乡村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要提高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接班人的使命,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乡村代课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在三尺讲台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正因为有这些默默奉献的乡村代课教师,大山里的孩子们才不致于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与世隔绝。是他们,带给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希望,照亮孩子们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星光大道。国家不仅要关爱呵护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还要切实提高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该转正转正,该补助补助。我们的大学也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志愿去贫困地区、乡村支教的大学生,将教育的接力棒永恒的传递下去。我们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参加义务支教活动。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词坛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她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李词也为后世、为今人留下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前后发展衔接的知识女性形象,填补空白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 【关键词】李清照;艺术风格;情感;语言 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寂愁哀婉真挚朴素 所谓寂愁哀婉,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婉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十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与之相比,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一)、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55399785.html,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作者:邢转勤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本文旨在从婉约美和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她坦率大胆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斥责,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须压倒须眉”。(《鱼村词话》卷三)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功文章”(《宋史·文苑传》)。《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尤称于时。”《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然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她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其词在再现现实生活,表现个人情感时具有愁情美。下面就从婉约美与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一、婉约的优美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不仅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情,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融情人景,具有婉约的优美感。 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别离的丈夫而写的一首绝妙的词作,历代传为佳作神品。词写得摇曳多姿,很耐思味,笔触细腻含蓄,不言思,不言情,而无所不见思与情。上阙以薄雾、浓云、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