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前的西方世界知识点

工业革命前的西方世界知识点
工业革命前的西方世界知识点

主备人:卢玉鸿 审核人: 【时空坐标】

1215年

1487年1492年1497年1519年1640年1689年1775年1789年

《大宪章》

尼德兰革命

文艺复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宗教改革

资本主义萌芽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三、在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理性蓝图,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在政治领域,从17世纪中期到世纪末,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五、国际关系方面, 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展开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英国后先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知识整合】

一、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开拓 1.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向东方向(葡萄牙王室支持):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②1497—1498年达·伽马直通印度。

(2)向西方向(西班牙王室支持):①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②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或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对欧洲:①通过贸易和掠夺,西欧开始崛起;②引起商业革命(商业活动空前繁荣,经商观念成为主流观念,从商人员激增;世界市场雏型形成;商业经营方式有变;商业精神增强),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③引起价格革命:白银流入,欧洲物价上涨,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加速封建制度解体。④推动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不包括葡、西)。 (2)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大量财富被掠夺。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4)对亚洲: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①各洲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贸易范围由地区性走向世界性,商品种类增多,商

业规模扩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②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全球化进程由此开始。③证实了地圆学说,冲击天主教的神学思想。

二、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扩大 1、概况:

(1)荷兰的崛起和殖民扩张:通过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在北美、非洲、亚洲广占殖民地。结果在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2)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组织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争夺霸权。结果在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推动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 2、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特点:暴力掠夺;奴役和屠杀当地居民;进行奴隶贸易。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欧洲:带来了丰厚利润和广阔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市场和廉价劳动力。

(2)对殖民地:①是灾难,造成其贫穷落后。②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对世界:拓展了世界市场,改变了世界市场的格局,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1.文艺复兴(14—17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盛行于欧洲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1)核心: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主要作品: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3)意义:①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冲破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②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③产生众多的精湛艺术品和文学杰作;④其宣扬的追求现世幸福和冒险进取的精神,也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宗教改革(16—17世纪):发起于德意志,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1)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世俗王权高于教权。

(2)宗教改革的意义:削弱教会的控制;形成新教;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启蒙运动(17—18世纪):兴起于英国,盛行于法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1)核心是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

(2)意义: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等学说,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思想准备;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四、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13世纪初,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1688年“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标志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3、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由国王任命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进行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1832年议会改革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推动英国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5、20世纪普选权扩大,君主立宪制度完善。

(二)美国共和制

1.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

2.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订美国宪法

(1)宪法体现的原则:

第一,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第二,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和平衡。

第三,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2)宪法制订的意义和局限

①进步性:A、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巩固了独立战争成果。B、稳定美国社会秩序,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C、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

②局限性: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权利。(三)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

1、法国政体演变: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第一共和国(1792年)—第一帝国(1804年)—第二共和国(1848年)—第二帝国(1852年)—第三共和国(1875年,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2、政局特点:政局动荡不安,党派林立,执政者变换频繁;政治运动和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五、近代自然科学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自制天文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者。

(1)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

(2)历史地位:①牛顿的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它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②适用于整个太阳系、一切天体运动和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也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③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牛顿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疑难解析】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追求现实幸福等。②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人们开始打破对罗马教皇的迷信,确立了个人信仰的自主权,肯定了世俗生活,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注意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即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由对人的崇拜走向对理性的崇拜。“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3、荷、英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有相同的地方: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进行野蛮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相互间发生殖民冲突和战争。不同的地方是:荷兰殖民扩张的动力主要来自商业资本的推动.其主要形式是带有欺诈、强制和掠夺性质的海外贸易,最重要的特点是实行商业上的垄断。英国是殖民扩张中的后来者,原动力除商业资本外,还有政府的力量以及殖民的力量,和荷兰的不同主要在于向老牌殖民国发动战争,从它们手中攫取既得利益,建立殖民霸权。荷兰、英国通过建立殖民地,与世界各地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这样世界市场进一步得以拓展。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殖民掠夺也是西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抢掠、欺诈是早期殖民掠夺常用的手段。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注意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5、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认识

(1)概念: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注意: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当今资本主义各国国情不同,政体也不相同,但国家权力都掌握在经选举产生的议会手里。这一制度发源于13世纪的英国,被欧美和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效法,至今仍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2)确立

①确立途径:革命战争、王朝战争、改革。②主要形式:设立议会,制定宪法,实行选举,政党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③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提出的一些理论。如: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④确立时间:19世纪70年代。⑤基本形式: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⑥实质:资产阶级民主。

(3)基本特点

①议会是代议制的核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议员由普选产生。议员职责重大,必须具备参政议政的知识、能力和经验。②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实行政党政治。由选举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4)历史作用

①代议制的出现,从政治体制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②它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③对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21.(12分)

材料: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日益没落的历史,因此,世界近代史从l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

19 78年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史体系是苏联体系。苏联是以革命为分期的主要标准来划分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时期的。1940年,斯大林接受了苏联历史学家的建议,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确定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在我国史学界,这一时期的讨论焦点仅集中在世界近代史应该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还是以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史学家在世界近现代史分期的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突破了以往划分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框架,把世界祝为一个整体。其中是于座和齐世荣在其主编的《世界通史》中,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此后一些教材也采纳了这一观点。一个比较合理的科学世界史体系开始建立。

随后,在《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土发表的《中国世界近代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综述》中,阎照祥又提出历史分期“应是相对的”观点,不同意以马克思主义的五个社会形态作为分期标准。

请提取材料中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两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所持观点的划分依据(或合理性)。

【答案】(1)观点一: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分)

依据: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形成;第一次在欧洲宣告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任意2点4分)(2)观点二:世界近代史开始于尼德兰革命。(2分)

依据: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任意2点4分)

(3)观点三: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2分)

依据: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加强了各大洲、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西方同家开始在各大洲进行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刺激了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给广大东方地区带来深重灾难,造成其落后。(任意2点4分)

(4)观点四:阎照祥则提出历史分期“应是相对的”观点。

依据: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不是“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而是时间的远近,其参照系是“现代人”;不同时期的“现代人”,对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划分都是相对的。(或其它言之有理也可,任意2点4分)

考点:近代史的开端。根据材料“世界近代史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到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得出观点一,结合课本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根据“论争的焦点仅集中在世界近代史应该以英国革命为开端,还是以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得出观点二,结合必修二“海上马车夫”相关知识分析作答;根据材料“吴于廑和齐世荣在其主编《世界通史》6卷本中,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此后一些教材也采纳了这一观点”得出观点三,结合课本关于新航路开辟历史意义分析;材料中“阎照祥则提出历史分期应是相对的观点,不同意以马克思主义的五个社会形态作为分期标准”,得出观点四,依据1981年阎照祥的《历史分期的相对性》,书中强调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不是“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而是时间的远近,其参照系是“现代人”。

【习题训练】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B.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

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2.“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 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 )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

4.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主要是由于( )

A.在此以前未出现着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联系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5.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7.下面为某个历史事件影响的示意图,最适合此图的主题是()

A.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B.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C.亚非拉的近代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8.“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

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

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

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

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

大的启示是( )

A.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

B.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9.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荷兰对市场经济进行的“创新和发展”是指( )

A.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1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

A.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D.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11.随着欧洲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17世纪荷兰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郁金香泡沫”,由此可见,与这次金融泡沫直接有关的是( )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

C.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D.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2.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欧洲(除英国外) 英国

1680 0.85 4

1750 1.90 10

1800 1.98 18

A.

C.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13.“这一时期西欧就像一个融汇了新的科学发明的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且靠借贷运转,甚至仍在亏损;但企业的前景是光明的,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必将成为资产雄厚且利润丰厚的大企业。”材料反映了( )

A.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

B.高利贷资本的出现

C.科技成为企业的先导

D.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14.“对世界历史而言,更重要的事实是法国丢失了北美洲和印度,这意味着格兰德以北的美洲以后将发展成为英语的世界的一部分。”材料中“法国失去北美洲和印度”是在( )

A.新航路开辟之后

B.三次英荷战争之后

C.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D.18世纪60年代之后

1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红衣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这主要表明A.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 ( ) C.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6. 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

A.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B.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C.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D.促进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17.贝尔尼尼(1598—1680),意大利人,受教皇之托接手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修筑。他创造的教堂前广场柱廊气势宏大,富于动感,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该处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下列评价最为准确的是( )

A. 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伟大的艺术工作者

B. 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C. 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卓越的建筑大师

D. 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教皇的忠实仆从

18.《红楼梦》《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着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

A.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 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C. 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9.“将中世纪看作一团漆黑、对文艺复兴大加肯定的割断历史的观点……都是偏颇的。”材料主要强调了文艺复兴( )

A.割断了欧洲的历史

B.对中世纪历史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

C.促进了人性的觉醒

D.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0.“十五世纪以后,这个地区逐渐从千年的冬眠中苏醒过来,可以与某一国在数学、艺术上相竞争。”推动该地区开始“从千年的冬眠中苏醒”的因素有( )

①新航路开辟②工业革命③文艺复兴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21.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与这句话的含义最接近的观点是( )

A.人本思想B.人非工具 C.仁者爱人 D.知识即美德

22.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

23.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 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都是权利平等的教士

24.一书中写道:“(1517一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25.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把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而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则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在该学者看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是( ) A.相互促进,相互影响B.同时兴起,领域不一

C.相互包涵,性质不一D.手段相同,本质一致

26.“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是古罗马的法律谚语。这一谚语被欧洲人再次广泛宣扬是在( )

A.文艺复兴中 B.宗教改革中C.“光荣革命”中 D.启蒙运动中

27.(2013年四川高考)(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材料三

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分)

【答案】(1)(12分)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

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

(2)(12分)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4分,每点1分)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

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8分,每点2分)

(3)(4分)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4分)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4分)

28.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定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

A.君主立宪 B.人民革命权利C.社会契约 D.三权分立

29. 正如汉金斯所说,18世纪的自然哲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达朗贝尔描述了他所目睹的自然哲学中的革命:“我们的世纪被称为卓越的哲学世纪……新的哲学方法的发现和应用,与各种发现相伴随的那种热情,宇宙奇观在我们身上引起的理念的某种提升——所有这些原因造成了心智的强烈的骚动,就像冲破了堤坝的江河一样从各个方向蔓延穿透大自然。”该论述反映了科学以及自然哲学的新方法( ) A.改变了人类的宗教信仰 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 D.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30. 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也应该用来考察和解释生活的所有方面”,“科学方法不仅能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以上观点产生的科学基础是A.文艺复兴充分肯定了人的现世价值B.牛顿力学体系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 ) C.地理大发现扩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达尔文学说阐明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31. (2013·江苏卷)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时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32. 伏尔泰所言:“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我则从那里发现精神的世界”,他对中国的孔子推崇至极,被誉为“欧洲孔门第一弟子”。这可以说明( )

A.两人都主张维护“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B.孔子最早提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C.孔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与伏尔泰的自由平等思想相吻合D.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33.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34.德国歌德指出:“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俄国赫尔岑则坦率地指出:“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是针对( )

A.伏尔泰提倡开明专制,卢梭提倡人民主权B.伏尔泰提倡三权分立,卢梭提倡平等自由C.伏尔泰提倡社会契约,卢梭提倡科学民主D.伏尔泰提出“公权”设想,卢梭提倡开明专制

A.神本化、人本化

B.理性化、科学化

C.宗教化、神本化

D.科学化、宗教化

36.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在此卢梭强调( )

A.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要求

B.以民主对抗专制和独裁

C.挣脱宗教对人身的束缚

D.法律是保障人权的前提

37.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

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38.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而《太阳报》的标题则会是《英国首相和私生子相认》。”卡梅伦的上述言辞体现了英国首相( )

A.社会地位较低 B.权力受内阁制约C.受多方面监督D.不掌握国家实权

39.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内阁会议,倾听大臣们的讨论。内容包括更改王室继承顺序相关法律、英国经济的近况等,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或讲话。大约半小时后,女王起身离开。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分权制衡 B.内阁权力膨胀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40.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谈道:所谓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郑永年强调的是大国崛起过程中( )

A.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B.民主政治的重要性C.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D.内部团结的重要性41.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C.立宪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议会制

42.历史学家刘宗绪反对把君主制与封建残余等同,认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君主立宪制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下列认识不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

A.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B.使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C.保留了君主,是封建残余浓厚的表现D.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影响巨大43.“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里的“办法”是指( )

A. 恢复“王在议会”

B. 确立议会主权

C. 建立责任内阁制

D. 发动宫廷政变

44.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 国王掌控实权

C.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 君主立宪制确立

45. 某思想家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下列各项中,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是英国( )

A.议会的出现B.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

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D.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46.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难产,共和党候选人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戈尔的政治前途竟然系于佛罗里达州的区区几百张选票!为此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在最高法院以5比4一票之差做出了不利于戈尔的判决后,戈尔优雅地承认失败。对此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美国总统大选可以诉诸武力进行解决

C.最高法院法官由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D.最高法院对宪法负责,拥有最高的司法解释权

47.“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A.实行联邦制政体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保持两党制原则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48.“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建立民主制度

49.面对独立后的美国境况,汉密尔顿忧心忡忡地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美国采取的“更换栋梁”的措施是( )

A.召开制宪会议,制定《联邦宪法》B.进行总统选举,推举华盛顿为美国总统

C.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D.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

50. 1789年,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 )

A.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B.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

C.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D.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51.(2013·全国新课标卷)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 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 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 废除君主立宪制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52. 某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而惟独美国实行了共和制这一点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1787年宪法对人类巨大的贡献指的是( )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5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对议会负责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D.行政权与立法权互相制约54. 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B.君主派力量的强大C.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D.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55.“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教材开始把1900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种史观( )

A.全球史观B.现代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56.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57.《西方文明史》:“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这里“普遍法则”指( )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

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649 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材料二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10分)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16分)

(1)观点:君权神授,皇位世袭,君主权利至上。

问题:国王厉行专制,资产阶级新贵族代表的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双方展开政权斗争

(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

(2)①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长期的过程。17、18世纪英法启蒙思想中思想家对民主有了各种的描绘,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构想,这些构想在17、18和19世纪逐步变为现实,如英国1689年首次建立了君主立宪,美国在1787年首次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又是个动荡和反复的过程,如法国在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最终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共和制度的过程中经历了共和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的反复。

方法总结从四个方面突破论述、评价设问的得分瓶颈

论述、评价是历史试题中最常见的考查形式,也是史学能力的基本内容,是能否正确解答非选择题的关键因素。

第一,观点明确、把握方向:支持或者否定某一观点,考生必须首先明确自己赞成哪种观点,很多考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持什么观点,答案当然一塌糊涂。

第二,史论结合、证据有力:明确观点后,支持或者否定这一观点需要证据,这些证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所学知识,二是结合试题所给材料。无论来源于哪一方面,证据必须要与观点高度统一。

第三,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任何论证批驳型试题的答案都不是一个方面,在进行论证时要注意表述的层次和角度,比如“对内、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解答试题前应先设计论证的角度。

第四,辩证分析、一分为二: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要求。

5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人口迁移的去向概括人口流动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1)信息一:由欧洲迁往北美。原因:为逃避政治迫害;工业化引起人口过剩(如17世纪初,英国宗教专制,致使成千上万的清教徒逃亡海外,其中大部分移民北美。大批欧洲移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涌入美国)。

信息二:由非洲迁往美洲。原因: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西欧殖民者贩卖黑人到美洲。

信息三:由亚洲迁往美洲。原因:为了开拓海外殖民地,列强掠卖人口。

信息四:中国人闯关东。原因:生活所迫自发移民。

信息五:美国人西进。原因:政府优惠政策促进人口流动。(如美国实行的《宅地法》,吸引了大批人口由东部流向西部)

(2)影响:增强民族认同感,形成新的民族,如美利坚民族。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如19世纪的欧亚移民,不仅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另外,美国的西进运动,使美国的西部得到了开发,同样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国家的诞生。(如美国的建立、以色列国的建立等)

60.(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6一17世纪,历史几乎同时把江南人和英国人的生命冲动引向了发展市场经济、繁荣科学和艺术、建立市民社会、推动政治改革的路上。商业活动中的勤勉、刻苦和冒险,科学探索中的执着、理智和冷静,抗议专制暴政的豪杰之士的勇敢、理性和坚强,艺术中美好情感的抒发,凡是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所赋予人性的一切优秀品格,都在近代的人文觉醒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示。作为这一不约而同的人文觉醒的结果,晚明江南与同时期的英国相比,无论在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和科学技术上,还是在市民社会的觉醒和言论自由的程度上,似乎都不比英国逊色。它所展示的并不是一个没落帝国的晚霞,而是新时代行将来临的曙光。

—许苏民《人文史观视阈下的中西大分流》材料二真正的“大分流”是从1644年开始的。这一年,英国中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正在推进之中,到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后,历史便大踏步地前进;而1644年中国则发生了满清入主的历史浩劫,从此中国历史便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专制、暴虐和恐怖的时代。从晚明开放海禁、允许民间自由贸易向着清政府禁止和限制民间外贸活动的倒退,从晚明市民社会的萌芽向着清政府全面扼杀结社自由的倒退,从崇祯皇帝确立“朝廷不以语言文字罪人”的原则向着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的倒退,满清政府几乎把中国人民的一切自由权利剥夺殆尽,历史也就无情地把中国抛在英国后面。

——摘编自许苏民《人文史观视阈下的中西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一17世纪中国江南地区“新时代行将来临的曙光”有哪些主要表现。(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后的一百年内“大踏步地前进”的主要表现。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无情地把中国抛在英国后面”的主要历史原因。(16分)

(1)经济: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江南地区纺织、制瓷、冶铁等诸多部门出现和发展。科技:总结性科技巨着的撰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着作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社会:新型市民群休崛起,反映市民文化需要的小

说、戏剧等蓬勃发展。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李贽主张个性自由,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16分)

(2)表现: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确立,责任内阁制出现;经济上,工场手工业迅猛发展,工业革命开始;对外上,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成为“日不落帝国”;思想上,启蒙思想在英国兴起。(12分,任答三个方面即可)

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推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分)

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

第6讲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 人类政治发展的趋势 1.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 (1)英国:经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2)美国: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4)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2.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趋势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趋势 工业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工业革命 (1)兴起: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到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2)成就: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成果是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从而使工业动力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影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促使列强进行殖民扩张。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兴起: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2)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通讯、化学和钢铁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尤其在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影响: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进化论

第19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第19讲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从经济条件,到政治条件,再到自然条件,思考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面,因此B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中的结论正是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后得出的,因此C错误。D说法错误。 4.(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改良了蒸汽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知识梳理

部编历史·九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梳理 部编九年历史上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重点: 瓦特改进蒸汽机 01纺织技术的革新 1.背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 2、开始国家:英国 3.开始部门:棉纺织业 4.主要发明: 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开始),提高了生产效率。 02 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一、蒸汽机 1.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 2.蒸汽机的应用: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核心)首先在纺织部门使用。 3.蒸汽机的影响: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二、工厂制度的确立 1、背景: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从此,工厂可以远离河流,规模越来越大。 2、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结束)。 03 火车与铁路 1.蒸汽机车的发明: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2.发展:1830年以后,英国掀起投资建设铁路的热潮,到1851年时,英国建成了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 3.意义: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4.扩展:其他西方国家学习英国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法、美、德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5、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拓展延伸』 1、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弊端: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交通拥堵 2、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正: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改变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3)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究的精神 正反: (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保护环境。 『同步测试』 1.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求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 B棉纺织业的发展中 C蒸汽机的发展中 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2.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重要标志是 A蒸汽机的使用与推广 B轮船与火车的使用 C”珍妮纺纱机”的创制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讲义

阶段十三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一一两 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时空构建 1 总特 征 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18世纪60 年代?1917年)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 也是世界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欧洲大陆继续扩展,社 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 进程。 ill!?特 4 睡上贰超 恤询j. t疋曲IM t a舍血事L __________________ _ …”讥 FUWiHlK / / ; ini'j 外匠曲/ i r>良疋竹 观JLL5L:t¥./h :丄?丹士! X ffft X :4V ?(tt ; ->^a|■忙 : ■i 邛"巴;:呃 1/辱dp W*J.UM. 社陀 政治 上 经济 上 两次工业革命提咼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人 类社会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 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科学 文化 上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 力;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课时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蒸汽时代”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电气时代”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厲前自主学习 [主干梳理]考点一工业革命 (1) 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1. 背景

①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 ② 资本:殖民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③ 技术:工场手工业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步发展 ④ 市场: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 过程 (1) 起讫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 、 f ①生产手段从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 (2) 核心内谷:②生产组织从手工工场到工厂。 (3) 完成标志: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 个工业国 家。 3. 重要发明 (1) 纺织: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2) 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 影响 (1)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 组织形 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 业革命加 快了城市化进程。 (3) 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⑷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 ① 对内:为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② 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考点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 电力的广泛应用 ①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1)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 (2)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理论基础: 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 背景 2.主要成就 ⑵条件 ”① 1807年, 1814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课改变 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课时 课标要求 -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3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掌握工业革命时代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懂得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认识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理解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分析材料的能力。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

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发明创造成果。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培养学生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原因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工业革命时代重要事件和人物对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学习法情景体验法 学与教的过程【情景导入】教师首先播放汽车、轮船的汽笛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辨别并思考这些机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由此引入工业革命,探讨它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引导探究】关于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可设计三个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候?○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哪一部门?为什么从该部门开始呢? 【合作发现】结合教材中的参考资料,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英国的纺织业出现了机器生产,从而代替了手工劳动。第二,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市场的拓展、制度的保证、资本的积累三方面来说明当时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5工业革命前的西方世界

专题能力训练 5 工业革命前的西方世界 一、选择题 1?“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也都具有同一动机。……当这班冒险家们到 达一个没有被发现过的海岸时, 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该材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C. 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 D. 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 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 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 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 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 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3.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 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 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 4. 拉尔夫?密利本德在其《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中写道:下议院使下层人士相信“没有必要再去 寻找革命的代替方法,用以进行任何必需的改革手段已经具备”。材料表明英国下议院( ) A. 完全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 B. 使改革成为获取民主的唯一途径 C?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D.成为英国政治体制中最重要的机构 5. 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以后,再也没有别的暴力革命。美国除 了内战之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流血革命。”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 A. 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B. 专制制度的推翻 C. 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 D. 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6. (2017课标全国n ,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示范教案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本课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重大科技成就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目“人类迈入‘电气时代’”,重点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同时也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形成”,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两个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此外教材运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启发—发现”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作必要的阐释。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更有互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丰富课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就本单元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 过程评价:所谓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进程;铁路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特点;电力的广泛应用;;工厂制度,大企业时代;世界市场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阅读课文的辅助材料,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大企业的评价教学方法。 图片材料: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工业革命 问题1:什么是工业革命 概念: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一次大飞跃。 材料: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共产党宣言》问题2: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 必要性:市场的扩大,需要革新技术,从而促使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问题3: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哪些条件 条件:生产关系(政治前提)、市场(必要条件)、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国内外环境; 一、) 二、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18C60S-19C40S (二)开始:英国 材料1: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热潮。 材料2: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专利法,当时称“垄断法”。法案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 问题4: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 条件: A、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 B、劳动力:推行圈地运动; & C、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 D、原料: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提供; E、市场: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日不落帝国”);

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名词概念1.汉萨同盟 13世纪,来往于果特兰岛、尼德兰、英国和德国的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成立的组织称为“汉萨”。1266年,汉堡商人、次年吕贝克商人都在伦敦建立一个“汉萨”。1282年,所有的德国汉萨商人组成了统一的组织,从而克服了德国商人的分散状态。14世纪是汉萨同盟的极盛时期,加盟的城市有80到100多个。汉萨同盟主要从事中介贸易,同欧洲的许多大的城市保持联系,并拥有自己的联合舰队和权力机关,同盟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由于欧洲国际贸易中心西移大西洋沿岸,15世纪中叶后汉萨同盟逐渐衰落,丧失了经济、政治优势。汉萨同盟的兴起反映了德国内部商品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形成,它垄断海上航路一百年之久,并使整个德国北部脱离了中世纪的野蛮状态。 2.英国议会 1264年,英国的大封建主西门·德·孟福尔伯爵依靠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支持,战胜国王,上台摄政。次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征收赋税,根据“自由大宪章”的规定,召集大会议,不仅有贵族、僧侣参加,而且首次邀请每郡两名骑士、每个重要的城市两名市民参加,被认为是英国议会之始。1343年,议会开始分为贵族院和平民院。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通过议会限制了王权。1689年和1701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认了议会是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从而确立了英国议会制度。 3.清教 又叫新教。16世纪下半叶,在经济上日益壮大的英国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不甘心忍受封建君主专制的剥削和压迫,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国教,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些“不从国教者”所开展的活动,被称为清教。加尔文所提倡的“预定论”、“信仰得救”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相符,因而成为新教的理论基础。新教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独立,提倡个人独立判断,反对轻信盲从;宣传建立“千年之国”,推翻人世间的暴君;强调节俭清洁,以勤奋获取财富,要求清除一切偶像崇拜的仪式。清教是一种鼓励人们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宗教,为英国提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4.詹姆斯一世 苏格兰国王和英格兰国王。1603年,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去世后王统中绝,已经是苏格兰国王的詹姆斯六世继承了英国王位,是为詹姆斯一世,从而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在位期间,政治上厉行封建专制统治,将王权凌驾于法律与国会之上;维护国教的绝对统治地位,严厉迫害清教徒,迫使大批清教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高中 一、经济领域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政治领域 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

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思想领域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到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预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在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最终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3.民族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在斗争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民族主义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印度的提拉克主义等。

【高考历史必修一】7.19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版)

第19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纲要求】 1.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及影响。 3.资本主义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考点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 【基础落实】 一 工业革命 1.条件 (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资本: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3)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4)技术: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5)市场: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市场广阔。 2.进程 (1)开始: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关键: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3)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完成。 3.影响 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工业日益重要 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阶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思想意识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兴起 二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条件 (1)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 (2)蒸汽机车和轮船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4.影响: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考点深化】 【典例剖析】 【考点深化】 辩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典例剖析】 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 ) 1699~1701年1772~ 1774年 1804~ 1806年 1834~ 1836年 1854~ 1856年 欧洲83.645.037.336.328.9美国、加拿大 和西印度 13.346.946.434.728.1 非洲、近东、 亚洲、澳洲和 拉美 3.18.116.329.043.0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C.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D.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信息看,英国对亚非拉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不断增长,这说明英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侵略逐渐加深,反映出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故选C项。 归纳总结世界市场的形成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三十二)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作业】

课时检测(三十二)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解析:选A据材料可推知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期间,究其原因就是机械化和交通革命,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物价下降,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工业革命的条件,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的是英国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 2.(2019·洛阳期中)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B.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政治地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故A、B两项错误;人们的工作强度的加强是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原因,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工业革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推动理性休闲运动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D项正确。 3.在“蒸汽”时代的英国,许多贵族出巨资购置设备,开发煤矿、投资修筑铁路、开凿运河;工商资本家不断追寻市场、发现商机、谋取利润;工人为了按日或按月的薪水拼命工作;农舍中劳作者也经常为小雇主工作。据此可知() A.两大对立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B.英国的民族主义具有殖民主义的特点 C.投机行为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 D.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解析:选D材料英国各阶层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有工业化大生产特点,体现了工业主义伦理文化渗透到社会各阶层,故D项正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 1、背景: 经济基础: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技术支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2、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出现和应用(最显著成就) 表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发电机和电动机,19世纪70年代,不断完善的发电机应用于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像机、放映机,还在纽约建立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车、电话、电报纷纷问世。 影响: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1876年,德国人奥拓制造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研制汽油内燃机,德国的狄赛尔发明柴油内燃机,(内燃机的燃料能源:石油) 新交通工具: 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成了汽车(奔驰一号);1913年美国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是汽车价格下降得到普及。 飞机: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三、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 1、领跑国:美国和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起国:英国,是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领先,遍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遍地开花; 2、影响: 积极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讲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临沂质检)“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 A.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D.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的生产 解析:选B。由材料“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结合史实可知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农业大幅度增产,从而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 2.(2019·郑州质检)法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 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解析:选C。根据材料“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可知,工厂存在的特征就是一个总动力设备的安设,说明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即机器生产的普及,故C项正确。 3.(2019·北京西城区模拟)右图是创作于1854年的版画《英格兰的 “白人奴隶”》,反映了纺织厂里发生的现象。据此可以判断( ) A.奴隶贸易对欧洲影响较深远 B.工业革命提高妇女政治地位 C.英国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 D.此画体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 解析:选C。由材料“白人奴隶”“纺织厂里”可知工业革命后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故C项正确;奴隶贸易将非洲黑人奴隶运往美洲,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及影响,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及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教学方法 1、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采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过程,创设情境,时空结合让学生感受工业革命成果对社会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3、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企业时代到来等部分内容。 4、结合课本上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课前搜集的工业革命前后的相关数据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联系的加强。从而加强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教具制作 自制教学课件。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1)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 (2)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外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于是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2.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 (1)机器的发明 ①棉纺织业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继研制成功。 ②冶金业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③采矿业锁匠托马斯·纽可门研制出蒸汽抽水机,用于排干矿井里的积水;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明了安全灯。 ④交通运输业工程师约翰·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到处掀起开凿运河、疏浚河道的热潮。 (2)动力机器的革新:工业革命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工业布局的变化: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4)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高考历史复习工业革命前的世界__西方文明的滥觞与工业文明的前奏单元高效整合学案

第7单元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滥觞与工业文明的前奏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的拓展方式 (1)古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2)古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古希腊文明和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 文明。 2.国家的形式 (1)古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2)古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实行总督统治。 3.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 (1)古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 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2)古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 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 (1)古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古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自然法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 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 二、工业革命前夕西方社会的时代特征 1.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 特权。 (3)思想:愚昧迷信、思想专制向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转化。 (4)阶级构成:世俗王权取代天主教会,工商业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公民取代臣民。 从本质上看,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历史的主要内涵。 2.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1)经济上:圈地运动及海外殖民扩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资 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20XX年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20XX年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 1.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 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 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第6讲近代西方的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

第6讲近代西方的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 一、选择题 题点1新航路的开辟 1.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2.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3.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观点的是() A.发现了“新大陆”B.开辟了“新航路” C.证实了“地圆学说”D.找到了“无主地” 4.假如你是16世纪初的一位欧洲商人,你深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那么,你有可能第一个将下列什么产品运到欧洲市场上出售() A.亚洲的丝绸B.非洲的黄金 C.美洲的烟草D.澳洲的瓷器 5.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反映了西班牙出现了() A.商业危机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D.经济危机 题点2早期殖民扩张 6.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B.贩卖黑奴

【课标版】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 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世界 (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6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世界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学习时养成了搜集图片解读历史现象的好习惯。据下列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最可能 是( ) A.西方文明的兴起 B.工业文明的扩展 C.世界市场的出现 D.逐步缩小的世界 2.《新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 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而不是更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还很短暂 B.工业时代时间短暂却成就辉煌 C.农耕时代创造了更多的文明成果 D.社会生产力水平已达到巅峰状态 3.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 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 ) A.有利于缓和英国的社会阶级矛盾 B.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反映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 D.直接促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 4.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A.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长幅度 6.19世纪中期,法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经历了怀旧与恐惧的相互交织心态,贵族对恐怖时期的恐惧,激进派对滥用自由的恐惧,农民对回到封建统治的恐惧,以前的官员向往国家过去的伟大,资产阶级年轻一代怀念年轻人掌权的时期,下层阶级怀念曾给他们带来某种家长制保护的旧制度。这说明法国当时( ) A.仍是典型的欧洲封建农业国 B.还没有结束“恐怖”统治秩序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D.已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丢弃领航员》 7.如漫画所示,1890年,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威廉二世的决定没有违背帝国宪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