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简介

莫言简介
莫言简介

他让高密王国成为中国文学的里程碑

在莫言多本书的责编、作家叶开所著的《莫言传》里,他在开篇这样写道:“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中,莫言是个异类,是揭竿而起的农民军领袖。这位山东大王浓眉大眼,手脚粗壮,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常常打家劫舍胡作非为,率性所致,天马行空。他既是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是顽皮捣蛋的花果山里的猴子兵;他可能是曹操,也可能变成刘备。不管什么角色,他都一个人全包了。他有时是孙丙,有时是上官斗,有时是司马库,不是带着一群扮演妖魔鬼怪的乡亲们跟修建胶州铁路的德国鬼子浴血奋战,就是忽发奇想用电焊枪隔断日本鬼子的铁路桥……”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提起莫言,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电影《红高粱》里那些色彩鲜艳的画面和黄土地上张扬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高密不仅仅是莫言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是他几十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构筑的文学故乡。1986年莫言在《红高粱》中写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无疑是莫言对高密这片成长之地最极端热爱又极端仇恨的一种表达。几十年来,莫言的小说创作几乎从未离开高密,那是独属于他的文学王国。他在这片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延伸。

从叶开充满感情的描述,你可以看到莫言的汪洋恣肆和天马行空,但从莫言的作品及个人,他又有着明显的极端性和局限性。现实中的作家莫言依靠着自己的创作实绩,革命成功分田到户,成为丰衣足食的上流人物。在近期因为无限接近诺奖而被曝出的种种争议中,莫言对时事的漠然、对普世价值观的疏远,乃至时常采取跟公权力一致的立场,都成为人们指责诟病的把柄,莫言对此沉默以对——这就是莫言,你可以因为他以本土作家的身份获得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而崇拜他,你同样可以因为他作品的扭曲变态及个人的价值取向鄙视他,莫言并不会因为获了诺奖就变成另一个莫言,中国文学的现状也不会因为一个诺奖的诞生就发生多大改变。

推荐阅读:[莫言的作品和人一样饱受争议]

他是另类的宣泄,他是嗜血的魔王

在当今众多的作家当中,莫言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他既不同于王朔的那种“胡同串子”式的京腔,又不同于苏童、叶兆言等人的那种清雅柔曼的江南话,也不像马原那样硬朗有力而雄辩的东北腔,更不像格非、孙甘露等人那样使用一套带欧化倾向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语言,甚至与他的同乡张炜的语言也迥然不同,张炜的山东话带有几分官味儿: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沉闷冗长,令人敬而远之。莫言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位农民在说话。莫言设置的“高密东北乡”,既有对乡音乡情的描写,

也有对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的摹写,更有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把握与透视;既有对饥饿岁月的彻骨之痛,也有对乡野天地的欣然之喜;既有杀人越货的强盗土匪,也有敢爱敢恨的我的“爷爷奶奶”;既有苦难辛酸,也有幸福与狂欢……这里没有完人,不论男女都是有缺点的,正因为有缺点,才显得可爱。这里的历史是被传奇化的历史,没有阶级观念,甚至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而有着英雄崇拜和命运感,

衡量历史和英雄的标尺的是那些有非凡的意志和非凡的体力的人,哪怕是技艺高超的盗贼,胆大包天的土匪,音貌绝伦的娟妓,都能得到人们“赞赏的语气”和“心驰神往的表情”。可以说,莫言提供了一种至少在国内称得上全新的语言方式和历史解读视角,正因为如此,对莫言的小说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反映着中国乡村人性的愚昧和丑恶,并进行了放大,这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并不是什么新鲜命题,但莫言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疯狂的文字风格,无疑是他能够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莫言常以牛马骡子之类的家畜为主体,投过他们的眼睛,用暧昧的笔调来观察这个“变态”的世界。但这种写作风格个人化极强且较难为人们所接受,莫言的《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在出版初期莫不收到莫大的争议,有评论认为:

“莫言曾说文学是一种悲愤的抵抗,可是他的抵抗未免有些过火,抹煞了一切关怀和温情,中国传统文学里的含蓄美被他全盘破坏,一切情绪全用魔鬼般的疯狂来展现。莫言的作品大多充满了过于

横暴的力量,他是个精力充沛的家伙,他的作品同样精力充沛并且过于充沛,大红大绿大仇大恨大喜大悲被浓墨重彩涂抹的淋漓尽致,泛滥的激情淹没了叙事,有足够热烈的爱和恨却严重缺乏悲悯与温情,这一点他还不如余华来得聪明。

莫言笔下的世界只能是妖魔化的农村,他写不出城市生活,他笔下的角色也很难出现可以被接受的知识分子,《红蝗》里那个“我”至少有大学以上学历,昆虫是他的专业,可是回到老家以后他居然买了一本关于蝗虫的科普读物,并且看得津津有味,行为与经历明显不符,也许是受了福克纳的影响,他笔下曾出现了无数疯子傻子,这个身为知识分子的“我”也有点神经病。

每次读完他的东西,我总感到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跟我所在的山东不在一个地球上,那简直是妖魔横行的地狱。我这里不好摘取作品原文,免得影响列位就餐。”

推荐阅读:[莫言小说创作心理探微]

他一半是鲁迅,一半是马尔克斯

关于中国乡村的记忆,在民国的文人那里是寂寞的。除了萧索和宁静外,几乎没有狂歌的篇什。自从鲁迅创作了鲁镇和未庄,乡土社会的色调才变得混杂起来。这新生的调子是森冷的,精神被黑暗压迫着,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鲁迅那代人飞扬的只是个体的自我意识,描述乡下的景观时,笔端却被寂寞缠绕起来,叙述者和对象世界有着一定的距离——直到莫言。

八十年代问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给了我们一种喧闹的声音,乡间社会的内在轰鸣被焕发出来了。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内在的色彩、气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与此同时,拉美文艺的引进,让莫言看到了叙述的另外一种可能——主观叙述的视角。莫言借着马尔克斯的模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叙述原点。在一片混沌和荒原里开始了自己的旅程。教化、学问远远地去了;小说腔、散文腔远远地去了;上等人的铜臭气、庸俗气远远地去了。他凭着生命的嗅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底色。那是很不易的跋涉,一切完全缘于自己的良知。在红高粱系列里,在随后完成的诸多乡村题材作品中,他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重复的道路。

随着《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的问世,莫言从马尔克斯的视角出发,但却远远摆脱了马尔克斯的怪影,写作出了土生土长的汉文明里的魔幻,它是东方文学“怀乡”“怨乡”与西方

“魔幻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这魔幻我们只有在文化大繁荣时期的汉墓造像里、在敦煌的天地鬼人图里略微可以考见。汉代人写物与写人,神异鬼怪,来往于天地之间。汉之后的小说,虽有志怪的遗音,大多是扭扭的舞步,很少看到乡俗里的潇洒了。而莫言的诞生,用东西方文学共同孕育之下诞生的新手法,衔接了一个消失的精魂,并且放大了力量。在莫言身上,我们看到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式的想象力,美国作家福克纳式的颠覆性,我们看到了《百年孤独》,想起了《喧哗与躁动》。大江健三郎等人乃至诺奖评委会对他的认同,其实是惊异于莫言作品中这种汪洋恣肆天马行空式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莫言将马尔克斯小说手法结合中国现实的创造性发挥,而究其精神根源,又岂不是鲁迅遗魂的另一种表达?

推荐阅读:[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

从极端审丑,到化美为丑

莫言小说大面积存在的丑,由于观察视点不同可有多种杂芜形态。有具象写实的丑,有抽象象征的丑;有恐怖的丑,有滑稽的丑;有特写的丑,有散点的丑;有以丑为美的丑,有化美为丑的丑……但是,由于理性的消隐,不管是赋予美的事物以丑的意象,还是赋予丑的事物以美的意象,都使莫言小说缺乏审美意义的丑,而更多的是非审美意义的丑。所谓非审美意义的丑,是指以积极的恶的形式对生活美粗暴地予以否定,表现道义上的恶和违反生活常态的畸形。

曾有人专门研究过莫言小说里的丑,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恐怖的丑;以丑为美;化美为丑;美化兽类;丑化人类……莫言写丑,你根本看不到作者理性批判的态度,看不到哪是调侃、哪是反讽,字里行间流动的却是一本正经津津乐道的欣赏、把玩和咀嚼。《欢乐》描写跳蚤在母亲的阴毛中爬、在生殖器和阴道里爬之后,又变态地设问和辨析,“你吃过男人的阴茎,但你喝过女人的月经吗?”月经“味道不坏,有点腥,有点甜,处女的干净,纯正;荡妇的肮脏、邪秽、掺杂着男人们的猪狗般的臭气。”这下流的把玩纯属阴晦押淫心理的写真。《红蝗》在“大便味道高雅”,“像薄荷油一样清凉的味道”的反复抒写和顺摸中,更是将“大便”写得一片绚烂辉煌,美丽庄严,神圣静穆,超凡脱俗,甚至“达到了宗教的、哲学的、佛的高度”…

在莫言的小说里,将丑演绎到最为登峰造极的是人行为的丑和行文语言的丑。行为的丑:人驴交配(红蝗)、人狗交靖(马驹横穿泽)、兄妹乱伦(模式与原型、马驹横穿沼泽)、女婿丈母娘乱淫(酩配国)、妹夫大姨子性狂欢(丰乳肥臀卫);丈夫以酒为妻,妻子饮“西门庆”酒以解性欲(酩配国);母亲八次生育九个孩子没一个是丈夫的(丰乳肥臀);儿子烧死母亲(模式与原型)、女儿打死父亲(屠户的女儿)、媳妇打死婆婆(丰乳肥臀)、军人扼死婴儿(金发婴儿)。语言的丑则“透着一股浊气”:女司机与丁钩陌路相逢便自称“盐碱地”和“肥田粉”的理俗挑弄,侏儒的终极人生理想便是“操遍酒国美女”(酩配国);男人和女人关于“窟窿”和“金枪鱼”的性对话(鱼市)等等不一而足……莫言用一部部作品,实现了自己在《红蝗》中借女戏剧家之后表达的艺术誓词:“总有一天,我要编导一部真正的戏剧,在这部剧里,梦幻与现实、科学与童话、上帝与魔鬼、爱情与卖淫、高贵与卑贱、美女与大便、过去与现在、金奖牌与避孕套……互相掺和、紧密团结、环环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推荐阅读:[在颠覆中重建——莫言审美意识的嬗变及其意义]

莫言获奖为中国文坛带来什么?

也许是在莫言拿到诺奖之后,关于他的溢美之词太多了;又也许我们本就只想呈现一个本真的莫言——看了上述文字,那些已读过莫言文字的你,是否对莫言的理解能稍深入?那些未读过莫言文字的你,是否收回了一些因为诺奖而过于洋溢的崇拜?

中国作家向来缺乏悲悯情怀,莫言也不例外。在莫言的文学表达中,他也许有过这种情怀,但在他横暴疯狂的文字面前,读者对这种情怀的感知几近于零。如今其功成名就几近巅峰,再想寻觅这种情怀,期待其成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恐怕难矣。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作品价值的获胜,也并非证明写作方法的技高一筹,而是不同思想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结果。这是莫言的成功之道,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赋予中国作家所带来的启迪,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莫言的获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作家,是记录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历史。一个固守在自有的认识圈子里,把历史和生活简单化意象化、缺乏悲悯情怀的作家绝不是好作家。幸运的是莫言不是这样的作家,尽管他可能有些极端化;不幸的是国内大多数作家,正是在简单化和意象化的写作中或自我陶醉或谋求功名——中国作家什么时候能够学会如托尔斯泰般拥有“悲悯的情怀,人类的良心”,中国文学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的走向世界。

我们的社会如今有种种的矛盾、创伤,正是因为我们对过往历史和底层社会复杂性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正是因为我们的主流文学所宣扬的价值观缺乏悲悯的情怀,而我们又总是想用隐瞒、扭曲甚至强制篡改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复杂性和偏差。莫言尽管不完美,但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新的是非标准,可用来检视每个人,每段历史,拿不拿诺奖,这都是莫言的最大价值所在——只是你若只是跟着喧闹,而不去读他,又怎会知道?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简介: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牛》,短篇《拇指铐》等。1997年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金发婴儿》、《爆炸》、《欢乐》、《红蝗》、《筑路》、《雨中的河》、《流水》、《弃婴》、《猫事荟萃》、《玫瑰玫瑰香气扑鼻》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在农村度过,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他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词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了。 《檀香刑》

莫言作品集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06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1名,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红高粱剧组照(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 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莫言笔下作品(20张) 2001年6月4日受聘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2002年至今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2003年11月受聘为汕头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2005年再次失手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3]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06年11月28日受聘为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发广泛关注。2007年9月11日,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策划发起【中国作家实力榜】,由包括朱大可、谢有顺、陈晓明在内的十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说吧,莫言》。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2008年《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2008年11月8日,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驻校作家。2009年3月,受聘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2009年开始使用新浪微博,一共发微博28条,1043056粉丝,关注5人。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一个时代的难和痛。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文学作品《蛙》 2011年3月,应邀成为军赋文学院特约作家。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11月24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莫言当选副主席。2012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摘要 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但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在莫言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和童年视角屡屡出现,并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故乡景物、动物牲畜等描写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这一切在莫言的笔下变成了具有生命感的鲜活存在。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与审美追求与莫言的“乡土意识”紧密相连。本文通过把握莫言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土地观念”和“天人合一”等重要元素,结合它们的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论证莫言对于故乡、对于大地的情感与他对于母亲的情感体认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感对于莫言的价值观具有最根基、最核心的意义。 关键词:童年记忆;土地观念;乡土意识。

目录 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4) (一)莫言的童年记忆 (4) (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6) 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 (7) (一)人生与土地 (7) (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 (8) 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 (10) (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 (10) (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 (11) (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 (13) 四、参考文献 (15)

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一)莫言的童年记忆 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感悟与认知。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尤其认定,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奥地利的医生兼学者弗洛伊德常常用个体的童年经历来解释其成年以后的异常行为。在他之后的荣格认为:祖先的记忆也存在于今天的我们的头脑中;法国的学者拉康则认为,人不过是在模仿人自身之外的“他者”。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最初的感受与记忆,以及童年生活的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对其往往具有异常深远的影响,这在人的一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与记忆,对于其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莫言,更是如此。 在莫言20岁参军之前,他是个完全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连热水澡都没有洗过。他的《红高粱》、《天台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以及《生死疲劳》都是清一色的农村题材,主要人物也是农民。他的中篇小说中的《司令的女人》、《透明的红萝卜》、《欢乐》、《三十年前一场赛跑》以及短篇小说中的《初恋》、《苍蝇与门牙》也都是地道的乡土小说。 中国乡土小说的开端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鲁迅的“乡土小说”。知识分子与农民是鲁迅笔下最常见的两种人物类型。①鲁迅的乡土小说比较有代表性有《阿Q正传》、《故乡》、《祝福》、《离婚》和《社戏》等作品。鲁迅乡土小说中的精神视野处在“乡土生活”的上方,在他的小说中透露出的是“觉悟者”对于“尚未觉悟者”的批判与悲悯,正是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从文本结构上,呈现出的形态正如学者钱理群所描绘的“看与被看”的二元模式,而在思想层面上则是具有五·四时期的文化特征——“启蒙与被启蒙”的二元模式。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描绘出的农民形象与乡村世界,更大程度上是作者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视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③ ①鲁迅开创的知识分子与农民两人题材被后来的中国作家一直传承下来,在当代文学中,莫言、贾平凹等人一直是农民题材的孥持者,2008年f}{I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则对知识分子做了“另类”的书写。 ②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抗争的情形与思考,以及对于当下人的感召意义,在当代学者众多的论述中,李新宇先生的感悟与思考显得十分独到而且深刻的,他的《愧对鲁迅》一书在众多讨论鲁迅的著作中卓尔小群,观点新锐精准,而且文笔动人,具体町参见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

莫言小说简介

莫言来自于农村,他根植于高密东北乡,他写他熟悉的事情! 《红高粱家族》 【书籍信息】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7年5月第1版 【内容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红高粱家族》(1987)出现具有审美转型的深刻意义。作者用“虚构叙事”取代“亲历在场”,用“酒色财气”颠覆“英雄崇拜”,用“灵魂救赎”挑战“旧梦新知”,并以强烈的艺术理性精神,宣告了**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 《天堂蒜薹之歌》 【书籍信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年第1版 【内容简介】 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蒜农冲击县府,酿成严重“蒜薹事件”。 莫言长篇小说力作《天堂蒜薹之歌》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种种悲剧发生的原因。 小说的景物描写优美绚烂,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在一种逼真的然而却是荒诞迷离的景物描写中,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鲜活跃动起来,使读者在为小说人物命运扼腕的同时,又不禁为其优美动人的景物描写所感染。 《酒国》 【书籍信息】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年第1版 【内容简介】 《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酒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腐小说,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 《檀香刑》 【书籍信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3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

莫言小说创作的转型

[收稿日期]2010-09-15 [作者简介]高翠英(1976-),女,山东莒南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莫言小说创作的转型 高翠英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 [摘 要]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 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0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0、/中国气派0和/民族底色0。这种自/西0向/东0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关键词] 莫言;小说创作;转型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0)04-0042-03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鬼才0。其作品融乡野传奇、家族演义、情色想象于一炉,语言上天马行空、磅礴瑰丽、恣肆汪洋,洋溢着浓重的色彩。其创作中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但莫言的创作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本文拟按照时间的变化来分析莫言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型。 莫言无疑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从开始创作到现在,莫言有百篇以上的中短篇小说和十多部长篇小说。莫言小说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81年开始创作到1984年秋考入军艺,第二个时期是从1984年秋至2000年,第三个时期是新世纪以后。早期的作品主要描写军营生活和乡土社会的凡人琐事,风格柔美清新;中期作品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高密东北乡为原型,构造出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后期,莫言进入新的探索期,创作风格上开始/有意识地大踏步地撤退0,在继承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将童年记忆、个人体验和现代派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诡异而绚丽的艺术风格。 一、莫言早期的作品 莫言的创作始于1981年,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 以短篇小说为主,如5春夜雨霏霏6、5丑兵6、5为了孩子6、5售棉大路6、5民间音乐6等。莫言追仿当时的 文学潮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0作家孙犁,语言柔美清新,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带有深厚的感情,偏重明丽的色彩。作品情感细腻动人,婉约而充满诗意,从中我们可以轻松地捕捉到荷花派的影子。 莫言的早期作品如5春雨夜霏霏6、5岛上的风6等多集中于军旅题材,没有涉及他最熟悉的乡土社会,对此莫言说:/当时我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我的小说必须从对故乡的记忆里不断地汲取营养。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一直采取着回避故乡的态度,我写海浪、写山峦、写兵营,但实际上,我在一步步地、不自觉地走回故乡。0[1]所以在稍后的5民间音乐6、5售棉大道6等小说中,开始出现了乡村场景,在对凡人小事的描写中,体现出作家乡村生活的丰厚积淀。但这一时期由于作者写作态度的功利性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备,导致了该时期的作品恪守传统的文学观念,某些作品主题先行,从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公式化、模式化痕迹。 二、莫言中期的作品 这一时期是莫言创作的高峰期,共发表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近30部,短篇小说及散文近百篇。 4 f f

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西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入学年度 2013级 学习地点奈曼教师进修学校 学生姓名张晓梅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5、3、1

浅论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张晓梅2013级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莫言就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得作家之一,她在小说语言方面取得得成就引人瞩目。杨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语言来写作,有时就是先天注定,无法更改得。大家都在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有得作家作品有自己得语言特征,而有得人却没有呢?这就是因为有得作家通过某种发现,唤起了语言中沉睡得不被人注意得东西,而这种语言就是属于作家个人得,只有她能够感受,只有她能够将这种语感得灼热得温度传达出来。一个作家只有寻找到这种语感与语言得表达方式,才算就是开始了自己得文学语[1]。”莫言正就是这样得一位作家,她作品得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关键词】莫言;艺术风格;《红高粱》;《檀香刑》 艺术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同具体话语情境所营造得相对稳定得整体话语特色,它包括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得特定融合,就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得得标志。其形成就是以作者生活实践得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倾向得创作为方向,并受到时代精神、阶级属性等众多因素得影响,并最终形成作者独特得风格特点为表现,就是一个不断积淀突破得过程。 一、雅俗共赏得语言 高尔基曾说“文学创作得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就是一切著作,特别就是文学作品得基本材料”,即文学得第一要素。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就是一种“莫言式”得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得主要特点为:

莫言个人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红高粱家族》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等;《丰乳肥臀》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等。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红高粱》、《白狗秋千架》、《师傅越来越幽默》)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前者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中者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大事记历程

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先后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莫言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8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暖》获第16届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0年《红高粱家族》被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莫言简介

莫言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加入解放军。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在此之前,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舆论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质疑。对此,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 Mo Yan(1955.2.17_ ), whose original name is Guan Moye and was born in Gaomi County,Shandong Provence,is a famouse contemprory writer. 作家莫言英文版简介 Mo Yan 莫言英文简介如下: Born Guan Moye, the author writes under the pen name Mo Yan, which means "don't speak" in Chinese.

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

寻找大师 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 张 闳 在当今众多的汉语写作者当中,莫言的“声音”是独特的。他既不同于王朔的那种“胡同串子”式的京腔,又不同于苏童、叶兆言等人的那种清雅柔曼的江南话,也不像马原那样一副硬朗有力而雄辩的东北腔,更不像格非、孙甘露等人那样使用一套带欧化倾向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语言,甚至与他的同乡张炜的语言也迥然不同。张炜的山东话带有几分官味儿: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沉闷冗长,令人敬而远之。莫言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位农民在说话。例如,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的一开头就让我们听一位生产队长的训话。这种能说会道的农民,一张嘴便是连篇的谚语、顺口溜和粗俗而俏皮的骂人话,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歪七歪八、半通不通的官方辞令:领袖语录、上级指示、报刊社论的言辞,等等,以显示自己不同一般的身份。但是,这种夹生的官腔、杂凑的语言,真正暴露了说话人的农民本性,非但不能令人生畏,反倒叫人觉得好笑。而莫言正是擅长于模拟这一类人的腔调和语体。 与此农民化的语体相一致,莫言小说在取材上大多来自农村生活。即使是描写战争(这通常被认为是莫言作品的另一大题材类型),写的也是农民式的战争,如小说“红高粱系列”中所描写的那样。农村的事物也常是他笔下的表现对象。首先是农作物,如高粱(“红高粱系列”)、红萝卜(《透明的红萝卜》)、棉花(《白棉花》)、蒜薹(《天堂蒜薹之歌》),等等,还有农家的家畜、牲口(如马、羊、驴、骆驼、狗)等动物。此外,农事活动,如修水库(《透明的红萝卜》)、磨面(《石磨》)、摇水浇菜(《爱情故事》)、修公路(《筑路》)等,也总是其作品中使人物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事件。这种种乡间的事和物,构成了莫言作品经验世界里最为基本的感性材料,从而给莫言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农民化”的印记。 但是,莫言并不是一个通常所谓的“乡土文学”作家。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固然也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但这种意义上的农村乃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都市、军营、知识界,等等)而言,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在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并一律带上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他们有的以描写乡间的风土人情见长(如刘绍棠),有的以描写乡间的日常生活情状见长(如汪曾祺),还有的则显得较为深刻一些,他们以描写特定背景下的乡间生活的变迁及其对乡间心理状态的影响为主(如高晓声、贾平凹)。这些作家总是努力追求自己笔下的乡间的独特性,无论在风情、民俗方面,还是在人物和语体方面。然而,这些特色表现得越突出,作品的普遍性意义却显得越薄弱。特定区域的乡土特色过于强烈的色彩,掩盖了作品应有的更为深刻的主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当代文学就是这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是当今文坛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行,进入了世界文学之列。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言上也不断追求民间口语、戏剧的特点。他的小说运用了很多表现力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浓墨重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震撼力。莫言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人以先锋色彩;而后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充满进攻型、反叛型。以上只是简单的概述莫言的创作特点,下面的内容将会从我个人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对莫言的创作风格的看法。 一、莫言小说的题材内容方面 莫言小说的创作一直都把视线定格在农村,可以说是一直关注农村表现农村。莫言自己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一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尽管他一直骂

这个地方,恨这个地方,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方的联系。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只要他一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入都市,就会产生一种眷念。因此在以后的一系列创作中,农村的生活就成了他灵感的来源。比如说莫言十三岁时曾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过小工,给一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生火,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产生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黑孩虽不是莫言本人,但与他是一体的,心灵相通的。他在农村二十多年的生活,就像电影胶卷一样,一部一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内容可以写成小说,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农村题材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写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值得他去写。莫言能一直用农村题材继续小说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编造,而是他掌握了一种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可以把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生活来写,可以把从某个角度生发想象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来写,这也就是一种想象力。莫言故乡的一些奇人奇事也有很多被写入了小说中,《红高粱家族》就是融入了许多这种故事。莫言的故乡与他的创作题材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故乡对于莫言来说是一个久远的梦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生活的巢穴。那个地方在他的脑中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二、莫言小说的语言表达方面

作家莫言的经典语录大全

作家莫言的经典语录大全 2.这是一曲忧郁的为了埋葬自己童年的挽歌。我用这些作品,为了我的童年,修建了一座灰色的坟墓。 3.《红高粱》是我修建的另一座坟墓的第一块基石。在这座坟墓里,将埋葬-年间,我的故乡一部分乡亲的灵魂。我希望这座坟墓是恢弘的辉煌的,在墓前的大理石墓碑上,我希望能镌刻上一株红高粱,我希望这株红高粱能成为我的父老乡亲们伟大灵魂的象征。 4.《红高粱》是在比较意义上超越了我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历的作品,我的记忆跨过了自我的门槛,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那里就是浩瀚如海辉煌如血的高粱世界。 5.我赞成寻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根的理解。我是在寻根过程中扎根。 6.我的《红高粱》系列就是扎根文学。我的根只能扎在高密东北乡的黑土里。我爱这块黑土就是爱祖国,爱这块黑土就是爱人民。 8.我准备用十年时间做一场高粱梦。十年一觉高粱梦。果然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9.能写出遭人骂的文章比写出让人夸的文章是更大的欣慰。 10.我相信在我的面前还有路。因为有上帝的指引,因为我知道我半是野兽半是人,所以我还能往前走。 11.往上帝的金杯里撒尿吧——这就是文学! 12.一个好铁匠,总是盼望着一块好钢的出世,然后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从自己的意志,变成一把宝刀。 13.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14.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15.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16.作品的影响力要靠读者来发现。有些作品名声很大,但它确 实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还 有比名声更有价值的东西。 17.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 贝尔文学奖。 18.我只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19.作家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写作,每一位作家都知道应该将自己 独到的东西传递出来。 20.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 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21.一个作家写久了,总会想到要寻找自己的语言。 22.某种语言在脑子里盘旋久了,就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一 旦写起来就会有一种冲击力。 23.我写作时,常常感到自己都控制不住,不是我可以要寻找某 种语言,而是某种叙述腔调一经确定并有东西要讲时,小说的语言 就会自己蹦跳出来,自言自语,自我狂欢,根本用不着多思考怎么说,怎么写,到了人物该出场时,就会有人物出场,到了该叙事时,就会叙事。 24.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较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热的, 七十年代的人是相当胆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观色的,九十年 代的人是极其邪恶的。 26.就像我的存在使一直嘲笑我相貌丑陋的那些貌比潘安的男作 家更潘安一样,我的散文随笔集的出版,也会使中国的散文随笔集 们深刻的显得更深刻,渊博的显得更渊博,高尚的显得更高尚,美 好的显得更美好。 27.其实在这个年代里,多一本书或是少一本书,就像菜市上多 一棵白菜还是少一棵白菜一样,甚至还不如。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八十年代涉入文坛。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在当时文坛刮起了一股旋风,引起了颇为广泛的瞩目。其后,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当然既有震撼人心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评论界对其的关注。从最初的惊异、惊叹乃至交口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的多层次开掘,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日渐深入。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莫言艺术感觉的研究 读莫言的作品,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莫言的艺术感觉。 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1)、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2)等文都认为,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他有着奇特的艺术感觉,它能化熟识为陌生,化熟视无睹为拍案惊奇。王慧在《莫言小说评点》(3)中说:“莫言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对象的描写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描画的逼真酷似,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莫言的艺术感觉具有产生通感的能力,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把握了莫言艺术感觉的特点,阐明莫言在外部

形态上所具有的特征,但还未能作深入底蕴的分析。钟本康在《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4)一文中认为,莫言的感觉世界是通过超常的变态的感觉建立起来的,具有超越阀限的、同幻觉杂糅的、心理变态下的感觉的特点。研究已逐渐深入莫言小说的艺术内核和深层机制,来探讨其艺术感觉背后的支撑物。 当然,关于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评论界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他(指莫言)的艺术感觉固然颇为特异,但缺乏节制,任其泛滥,有时反而会淹没更为重要的东西,并且造成重复与冗长。”吕芳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与拉美“爆炸”文学影响》(5)一文中则更是不客气地指出,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那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觉笔调确实耀眼夺目,但在发表几篇力作后,莫言的感觉开始重复与泛滥。至《欢乐》、《红蝗》等篇,那种神秘感的丧失与泛性主义因素的过度介入,使莫言的感觉走上宿命之途。文中,吕芳还对此分析了原因,认为这与莫言在吸取马尔克斯影响时,没有顾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审美习惯有关。 二、对莫言审丑描写的研究 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对此,评论界看法不一。 对于莫言《红高粱》中审丑描写,一些评论家是持包容甚至是褒

作文素材之 莫言

作文素材:莫言专题 人物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着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1.酷爱阅读。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2.书架上只剩经典。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每次拿起一本书来,还没有读一半就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书来,又把前面的书忘掉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3.孤独是一种财富。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一句话:“海明威曾经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莫言这话多少有些冤枉双亲,因为比起从小失去父母的川端康成和有一个酒鬼父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来说,莫言的那点不幸实在可以忽略不计。莫言常说,饥饿与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其实莫言童年时候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后能饿成作家,特别是像莫言这样有名的作家,屈指可数。他的不幸,也是他的财富,在于他的孤独。 4.面向苍生背对文坛。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5.写作源于生活。《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6.媒体上很少露面。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7.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莫言: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 莫言表示,关于“伟大的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这是近些年反复提到的话题。 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是什么时代?莫言说,狄更斯在《双城记》,阿斯塔菲耶夫在《鱼王》中都曾罗列一些对立、矛盾的话语,来描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们关于时代的矛盾的描述,“也完全可以移植到我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06.06 莫言,八十年代涉入文坛。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在当时文坛刮起了一股旋风,引起了颇为广泛的瞩目。其后,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当然既有震撼人心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评论界对其的关注。从最初的惊异、惊叹乃至交口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的多层次开掘,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日渐深入。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莫言艺术感觉的研究 读莫言的作品,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莫言的艺术感觉。 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⑴、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⑵等文都认为,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他有着奇特的艺术感觉,它能化熟识为陌生,化熟视无睹为拍案惊奇。王慧在《莫言小说评点》⑶中说:“莫言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对象的描写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描画的逼真酷似,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莫言的艺术感觉具有产生通感的能力,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把握了莫言艺术感觉的特点,阐明莫言在外部形态上所具有的特征,但还未能作深入底蕴的分析。钟本康在《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⑷一文中认为,莫言的感觉世界是通过超常的变态的感觉建立起来的,具有超越阀限的、同幻觉杂糅的、心理变态下的感觉的特点。研究已逐渐深入莫言小说的艺术内核和深层机制,来探讨其艺术感觉背后的支撑物。 当然,关于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评论界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他(指莫言)的艺术感觉固然颇为特异,但缺乏节制,任其泛滥,有时反而会淹没更为重要的东西,并且造成重复与冗长。”吕芳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与拉美“爆炸”文学影响》⑸一文中则更是不客气地指出,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那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觉 笔调确实耀眼夺目,但在发表几篇力作后,莫言的感觉开始重复与泛滥。至《欢乐》、《红蝗》等篇,那种神秘感的丧失与泛性主义因素的过度介入,使莫言的感觉走上宿命之途。文中,吕芳还对此分析了原因,认为这与莫言在吸取马尔克斯影响时,没有顾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审美习惯有关。 二、对莫言审丑描写的研究 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对此,评论界看法不一。 对于莫言《红高粱》中审丑描写,一些评论家是持包容甚至是褒扬态度的。杨联芬在《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⑹一文中认为,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如活剥罗汉大爷,虽然残酷却是美的,它可以使读者在震撼与恐惧中宣泄悲愤,进而达到情感的净化,升华出振兴民族的强烈意识。雷达的《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论红高粱系列小说的艺术独创性》⑺一文也认为,“就小说特定环境的残酷和狰狞来说,作者不隐恶不虚美的史笔态度没有什么错处。” 贺绍俊、潘凯雄在《毫无节制的红蝗》偺一文中认为,作家敢于写丑,把丑纳入艺术视野并无不可,甚而至于是勇气可嘉的。然而写丑的终极目的是要使人们从丑中发现美,莫言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朱向前在《新军旅作家“三剑客”——莫言、周涛、朱苏进平行比较论》⑼中也认为,莫言为审丑而审丑的癖好使其作品变得空前迷狂、偏执、紊乱和晦涩。 如果说评论界对《欢乐》、《红蝗》等审丑描写的评论是一个序幕的话,那么《丰乳肥臀》、《檀香刑》中的审丑描写则引起了评论界更为广泛的关注。然而,与前相同,评论界的看法仍然是截然不同、壁垒分明的。 陶琬在《歪曲历史,丑化现实——评小说<丰乳肥臀>》 ⑽ 一文中说:“小说对淫荡污秽的性行为和对性的荒唐淫乱的 思维活动的极力渲染和恣意描绘,已到了荒谬绝伦的程度”。李建军在《是大象,还是甲虫》⑾一文中也指出:莫言对酷虐心里和施暴行为的夸张的叙写,缺乏一种稳定而健康的心理支持,甚至是持欣赏态度的。 谢有顺、张清华等人则对此提出了异议。谢有顺的《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檀香刑>中的人性分析》⑿从人性的角 ○马艳艳 裴秀红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

成为首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评审委员会: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据新华社电: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11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按照诺贝尔奖有关规定,所有获奖者将在12月10日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 评价 “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 与往年相似,评审委员会就本年度文学奖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稿仅一页纸,实际内容仅两行文字。 这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涉及对莫言的评价,即这位中国作家“以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 在与新闻稿同时发布的4页纸背景资料中,评审委员会提及莫言的个人信息,包括生长和成长环境、职业经历以及写作历程。 资料尤其提及,以家乡山东省高密为写作素材,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20世纪几十年为跨度,述及日本侵略军对作者家乡的占领。 现场 组委会现场展出莫言作品 和之前科学奖项不同,瑞典文学院常务主席彼得·恩隆德只用了1分钟的时间简短用瑞典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宣布莫言为获奖者,之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现场并未做特殊的布置,但在媒体台旁边有一张空桌子,之前所有人都不知道那张桌子为什么要空出来,直到公布莫言获奖之后,才知道那张空桌子是用来摆放莫言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本年度获奖者将获得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 他说 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彼得·恩隆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瑞典文学院祝贺莫言先生获奖,文学院将尽更大的努力,将莫言的作品翻译成更多语种,传播到全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