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答案心理实验设计真题(02-11年)

带答案心理实验设计真题(02-11年)
带答案心理实验设计真题(02-11年)

2002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斯蒂文斯曾让被试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的强度,用以验证幂定律,这种方法称为(D)4P112

A. 差别阈限法

B. 感觉等距法

C. 数量估计法

D. 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

2. SN分布的平均数与N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A )4P113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不确定

3. 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 C )2P49

A. 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D. 不确定

4.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当没有信号出现,被试回答有信号,说明出现( C )4P115

A. 击中

B. 漏报

C. 虚报

D. 正确否定

5. 与单一刺激相比,复合刺激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0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不确定

6. 考察因变量的可靠性的指标是( B )2P34

A. 效度

B. 信度

C. 敏感度

D. 可控度

7. 当两个总体没有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有差异,就犯了( A )6P161

A. I类错误

B. II类错误

C. III类错误

D. IV类错误

8. 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B )3P52

A. 组内设计

B. 组间设计

C. 拉丁方设计

D. 混合设计

9. ROC曲线的曲度越大,即离45°对角线越远,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A )4P126

A. 越高

B. 不变

C. 越低

D. 不确定

10. 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时,需要平衡的误差是(D)4P95

A. 空间误差

B. 期望误差

C. 动作误差

D. 时间误差

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B D )1P19

A. 直接观察

B. 自然观察

C. 间接观察

D. 实验室观察

12. 随机取样的方式有( A B D )2P45

A. 随机数字表

B. 计算机选择

C. 分层取样

D. 人工选择

13. 在组间设计中,消除被试差异的方法有( A C )3P52

A. 随机组设计

B. 拉丁方设计

C. 匹配组设计

D. 完全平衡设计

14.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B C )4P122

A. 减半法

B. 有无法

C. 评价法

D. 次数法

15.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 A B C D )5P149

A. 刺激类型

B. 准备状态

C. 酒精和药物

D. 年龄

三. 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 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它们是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2P37

17. 与经典的心理物理学不同,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判断标准区分开来。4P113

18.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说明存在习惯误差,如果相反,说明存在期望误差。4P86

19.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06 时实验效果中等;当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7P208

20.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3P65

四.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

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每当我们要计算时,我们

就要定量。 1P15

22. 内部效度: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如果因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效

度,就意味着本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2P35

23. 需要特征: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试通过一些线索或信息洞悉他们在实验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 3P55

24. 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等感受性曲线。即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

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把

虚报率作为横坐标,击中率作为纵坐标作图,就可以形象的看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

率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情形。这就是ROC曲线。 4P117

25. 阶梯法:阶梯法是最小变化法的一个变式,它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

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

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

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4P87

五. 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 简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1P17

答:1. 基础研究是指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2. 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3.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分并不绝对,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1.. 二者对于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2.. 基础研究的成果指导着应用研究的进行;

3.. 实际需要和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推动力;

4.. 应用研究的结果会丰富已有的理论。

27.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2P40

答:1. 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2. 例如:比较集中学习和分散学校效果的实验,第一组被试在第1天学习3小时,第二组被试在第1、2

天各学习3小时,第三组被试在第1、2、3天分别学习3小时;第5天进行测试,结果是第

三组效果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一组最差;但这并不能说明分散学习效果好于集中学习,因

为发生了自变量混淆,即实验组并非只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而且他们的学习时间也不同,

并且距离考试时间的长短也存在差别。

3. 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我们可以采取消除额外变量、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或随机化等方法,来避免其对因

变量的影响。

28. 举例说明不等控制组设计。 3P66

答:1. 为了比较某些实验处理的效果,在实验中常常通过实验处理组与非实验处理组(控制组)的结果比较,来揭示实验处理的作用,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就是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当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时,就采用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

2. 例如,某公司计划使用新的员工作息时间,为了考察新的安排相比旧的安排是否提高了员工士气,增加

产量而进行实验研究。计划用该公司的两家工厂作为实验的处理组和控制组,由于不能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个工厂,也很难在两个工厂之间匹配被试,所以只能采用是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

29. 举例说明如何用感觉等距法制作心理等距量表。4P102

答:1. 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同时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刺激值为

横坐标,以等距的感觉为纵坐标画成曲线。即可制作成一个等距量表。

2. 例如 R1 和 R5 是两个不同响度的声音,且 R5>R1。被试者的任务是:

1.. 找出 R3,使其响度正好在 R1 和 R5 之间也即 R5- R3=R3-R1。

2.. 再找出 R4,使其响度正好在 R3 和 R5 之间,也即 R5-R4=R4-R3。

3.. 再找出 R2,使其响度正好在 R1 和 R3 之间,也即 R3-R2=R2-R1。

这样,利用三次二分法把R1和R5之间在响度上分成四分,即 R5-R4=R4-R3=R3-R2=R2- R1。

这就得到了按等距变化的一系列刺激。

把这一系列的刺激作为横座标,把等响单位作为纵座标画出一条曲线,这就是响度的等距量表。

30. 举例说明反应时间实验中的速度-准确性的权衡现象。5P145

答:1. 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性,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指导他的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

2. 例如,当一个人快速完成某个作业时,他会比慢慢地完成这个作业犯更多的错误。反之,如果某人很准确地做某件事时,速度就会变慢。

六. 分析题(共10分)

31. 请结合下图说明,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为什么应该是累积概率?4p129

答:结合上图来看,对C5来说,击中率P (y/SN )是当SN 呈现时被试以“6”反应的概率。对C4而言,击中率

P (y/SN ),除了SN 呈现时以“5”反应的概率以外,还应加上以“6”反应的概率。因为当被试把标准定在C4时,就意味着对任何大于或等于C4的感觉都以“y ”(是信号)反应。凡大于或等于C5的感觉也必然大于C4,所以对于C4来说,P (y/SN )应为SN 呈现时以“6”和“5”反应的概率的总和。其余标准下的P (y/SN )以此类推。因此,对于C5以下的各标准来说,击中率P (y/SN )都应该是累积概率。各标准下的虚报率P (y/N )也应以类似方法计算。

七. 实验设计题(共10分)

32. 请设计实验考察中断正在完成的任务对抑郁者和非抑郁者记忆成绩的影响。

答:1. 实验采用混合设计;

2. 实验的自变量是:抑郁者和非抑郁者

3. 实验的因变量是:记忆成绩

4. 实验的额外变量:被试的年龄,实验场所,被试对记忆材料的兴趣 等等。

5. 实验过程:

1.. 要求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完成20项记忆任务,其中10项记忆任务在完成之前被打断。在全部任务完成后,要求被试回忆记忆任务的名称或尽可能多地描述记忆任务。

2.. 其中,被试变量是组间设计,即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任务类型是组内设计,即完成任务和未完成任务。

6. 实验结果可用下表记录:

抑郁者和非抑郁者记忆成绩的比较

2003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物理学纲要》的作者是( D )1P12

A .韦伯

B .艾宾浩斯

C .斯蒂文斯

D .费希纳

2.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这种实验设计称为( A )3P77

A .时间迟滞研究

B .横断研究

C .纵向研究

D .比较研究

3.下列哪种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C )2P33

A .任务难度

B .个性特征

C .时间

D .指导语

4.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是( D )4P103

A.分段法 B.数量估计法C.对偶比较法 D.差别阈限法

5.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称为( A )5P142 A.“开窗”实验B.相加因素法C.反应时相减法 D.ABC反应时

6.在信号检测论中,P(y/SN)指( D )4P121

A.正确否定率B.虚报率C.漏报率D.击中率

7.在方差分析之后还要对实验中的各个总体进行两两比较,这种比较称为( B )6P174 A.简单效应检验B.事后检验 C.主效应检验 D.交互作用检验

8.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称为相对差别阈限,也就是指( C )4P86

A.主观相等点 B.相等地带 C.韦伯比例 D.不肯定间距

9.随着判断标准的提高,击中率和虚报率都会( C )4P117

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不确定

10. 如果心理量和物理量画在双对数坐标上是一条直线( B )4P111

A.线性定律 B.幂定律 C.对数定律 D.韦伯定律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用数量估计法制作的心理比例量表符合( BC )4P110

A.对数定律 B.幂定律C.斯蒂文斯定律 D.费希纳定律

12. 确保代表性样本的方法有( ABCD )2P46

A.分层取样 B.成团取样 C.配额取样 D.雪球式取样

13. 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 ABD )2P39

A.自变量 B.控制变量 C.反应变量D.额外变量

14. 下列哪些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AC )3P66

A.不等控制组设计 B.随机区组设计 C.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D.混合设计

15. 为了获得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推论到以下几个方面( ACD )2P36

A.其他人群 B.其他研究 C.其他环境 D.其他时间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6.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产生。1P10

17.变量就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2P29

18.恒定刺激法中计算绝对阈限的方法,除了直线内插法之外,还有平均Z分数法和最小二乘法。4P89 19.心理顺序量表可以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来制作。4P98

20.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06 时实验效果中等;当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7P208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交互作用:一个因素设计实验实际上包含两个或更多的单因素的实验。采用因素实验设计可以揭示实验中每一个单个因素各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又可以揭示几个因素相互影响对因变量产生的作用,这种

作用称之为交互作用。 7P195

22.双盲实验:是一种更有效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接受的实验条件。3P56

23.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2P39 24.感觉等距法:是一种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特点是让被试把两个感觉的距离分成几等份。可以同时分成几个等份,也可以用一次分成两个等份的方法,最后分成几个等份。以刺激值为横坐标,

以等距的感觉为纵坐标画成曲线。即可制作成一个等距量表。4P102

25.简单效应:是指在因素设计中一个因素仅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效应。7P204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心理学规律的性质。1P26

答:1. 武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曾指出,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重要的变量,它们

的性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

2. 心理学也有一些定量的规律,如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

3. 心理学的规律现在和将来都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其普遍性是有限的,因而它主要是定性结构的规律。

4.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又受人的大脑的约束,因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可以

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过程。

5. 比较而言,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律而不像物理学的规律。

27.简述单被试实验设计的设计模式。3P73

答:1. 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2. 单被试设计的典型实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 建立基线:建立被试在施加自变量之前的行为反应模式。一旦基线阶段比较稳定之后,即可施加自变量。

2.. 施加自变量:在这个阶段,除了施加自变量之外,一切其他的实验条件都要保持与基线段相同。

3.. 消除自变量: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

3. 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都用字母“A”表示;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用字母“B”或其他字母表示。

28.举例说明如何根据ROC曲线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4P126

答: 1. 将具有不同分辨能力的被试的实验结果画在一起,便可得到一组d’不同的ROC曲线。图中连接(0,0)和(⒈0,⒈0)的45°对角线是代表被试的辨别力等于0的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击中率等于虚报率的一条线。ROC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愈强。

2. 当信号本身的强度很大或被试的感受性很高时,信号容易被觉察,因此ROC曲线向左边弯得更高;

当信号较弱或被试的感受性较低时,ROC曲线就向45对角线*拢。

换句话说,ROC曲线的曲率是由信号强度和被试的感受性共同决定的,而与被试的判断标准无关。

当被试的判断标准高时,他倾向于少说信号;当被试的判断标准低时,他倾向于多说信号。

29.举例说明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5P148

答:1. 反应时间相对于其他一些因变量而言经常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

在刺激差别产生100%正确判断的地方,甚至判断有100%把握时,反应时间仍然下降。

体现出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具有更强的敏感性。

恰好是这一特点,使反应时间有可能用来为大于差别阈限的刺激差别找出等值。

2. 有人研究过反应时间和判断次数的累积,以及和判断的信心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大致是:刺激是绘在卡片上的一条粗的黑色水平线,两端各有一条短垂直线,另一条垂直线分水平线为两段。左边一段永远是50mm,作为标准刺激;右边线段是比较刺激,变化范围从40mm到60mm,每次变化2mm。用速示器呈现刺激。被试的任务是判断两边线段哪个更长,并分别按两个键做出反应。反应时间以百分秒为单位。每次反应后,被试还要在另一条线段上画出记号,表示他判断正确的信心。在线段中间画个记号表示完全没有信心,画在线段最右边表示完全肯定右边一段长些,画在最左边则表示完全肯定左边长一些。其间各点表

示肯定的各种程度。

标有%L的累积曲线,代表把比较刺激判断为长于标准刺激的累积百分数,应看最左边的纵坐标;标有C M 的累积曲线,是对于每一比较刺激所作的10次判断的信心估价的平均数,使用从左数第二个纵坐标。范围从-l00到+100,分别相当于判断左边线段长或右边线段长的肯定程度。其零点表示完全不肯定,正与%L累积曲线的50%点相交,在那里被试是在猜。但是它从零点却向两端伸展得较远,这说明当刺激差别还没有大到足以使被试绝对肯定他的判断时,他便能做到l00%的正确判断了。标有T M的是反应时间曲线,可以看出,它在比较刺激为50毫米,即和标准刺激相等处达到峰值。附带说明,这个峰值与另两条曲线相比较显得常误少得多。

从这条曲线上可以看到,反应时间是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差别的函数,二者的差别越大,RT越短,曲线从峰值向左右两端逐渐下降,形成一条平滑、对称的常态曲线。另外,在刺激差别产生100%正确判断的地方,甚至判断有l00%把握时,反应时间仍然下降。体现出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具有更强的敏感性。恰好是这一特点,使反应时间有可能用来为大于差别阈限的刺激差别找出等值。

这一实验的主要目的似乎在于探索判断的信心和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其结论中可以说,当怀疑或不肯定以等差方式增加时,判断的时间是以等比方式增加的。两者都是判断困难的明显的度量,在许多方面完全可与更为熟悉的判断的正确百分数的累积曲线相比拟。

由此可见,反应时问的确可以作为制作心理物理学量表中的一项重要度量。

30.信号检测论(SDT)相对于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优点是什么?4P112

答:1. 信号检测论可以将人的感受性和其判断标准区分开来。

2. 使实验者可以用一些方法测量反应的倾向性,并使测得的被试的辨别力不受反应倾向性的影响。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1.下图是一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请结合图示说明其研究方法和结论。5P138

答:1. 波斯纳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内存在着视觉的编码。

2. 实验过程:在波斯纳那试验中,他向被试呈现两个字母。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时呈现,另一种是

先后呈现。要求被试指出这对字母是否相同。并记录反应时间。所呈现的字母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读音字形相匹配,如(A,A);另一种是同音不同形,如(A,a)。在这两种情况下,

正确反映均为“相同”,两个字母以0.5秒、1秒、1.5秒相继呈现。

3.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的反应时小于(A,a);随着两字母呈现时间

间隔增加(A,A)的反应时也增加,但(A,a)反应时变化不大。这样便使(A,A)和(A,

a)的反应时只差逐渐减小。当时间间隔达到2秒时,反应时差别变得很小。

4. 这说明:短时记忆中,先出现一个短暂的视觉编码,然后出现听觉编码,随着两字母呈现时间增加,视

觉编码逐渐消失,听觉编码逐渐增大,其反应时也加长,从而缩小二者间差别。

5. 此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七.实验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2.请设计实验考察自我评价高低以及是否有观众在场对作业成绩的影响。7P199

2004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是( B )1P10

A. 赫尔姆霍兹

B. 冯特

C. 韦伯

D. 费希纳

2. 《论记忆》一书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著作( C )1P13

A. 冯特

B. 费希纳

C. 艾宾浩斯

D. 斯蒂文斯

3.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下列哪个指标来表示( A )2P35

A. 内部效度

B. 结构效度

C. 外部效度

D. 统计效度

4. 随着判断标准的降低,击中率与虚报率都会( A )4P117

A. 增加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5. 在信号检测论中,P(y/N)指( B )4P121

A. 正确否定率

B. 虚报率

C. 漏报率

D. 击中率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6. 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包括变量、样本、设计和分析四个重要成分。1P27

17. 心理量表包括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三种类型。4P98

18.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时,要注意平衡空间误差;

而当二者相继呈现时,要注意平衡时间误差。4P95

19. 消除组间设计各组被试间差异的方法有随机组间设计和匹配组间设计。3P52

20.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06 时实验效果中等;当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7P208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 实验者效应:我们通常把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3P55

22. 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3P56

23. 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斯蒂文斯曾用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斯蒂文斯定律。

试验中被试紧握手压力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震动等等。其结果

在双双对数坐标上画出的曲线都是直线,也就是说,实验结果符合幂定律,与用

数量估计法的结果相同。4P112

24. 数量估计法: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

字估计。一般作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告诉被试对这个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用某一数

字代表。当呈现其他刺激时,根据这个刺激和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相对关系,给它分派一

个数字,使用的数字不受限制,以便使每个数字同被试感觉的刺激相匹配。4P110

25. 事后检验:在方差分析之后还要对实验中的各个总体再进行两两比较,这种比较叫事后检验。6P174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 简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1P14

答:1.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2. 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

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3. 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

1.. 纯定量研究观点;

2.. 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 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 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 纯定性研究观点。

27. 简述多基线设计模式3P74

答:1. 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三种:针对多个不同被试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的不同行为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对同一被试在不同环境下建立的多基线设计。

2. 以多个不同被试的多基线设计为例:三名被试在基线期的结果都保持平稳状态,而且在施加自变量后因

变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说明自变量的确对因变量产生了作用。如果第一位被试接受自变量而第二位被试还未接受自变量时,第二位被试的因变量也发生了变化,便无法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

的。以此类推,第三位被试又进一步验证了被试一和被试二的变化。

28. 简述评价法相对于有无法的优点4P129 SN=信号 N=噪音

答:1. 有无法要求事先选定SN刺激和N刺激,SN和N的差别要比较小,约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

并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

2. 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

这就是评价法的实验。

3. 用评价法的结果,强度不同的感觉就分属于不同的评价等级,反应的把握程度就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也

就避免了有无法中感觉强度不同,只用有信号或无信号来反应的简单做法,而保留了较多的信息。由于评价法在一轮实验中使用了多个标准,故它可以获得有无法多轮实验才能得到的结果。

29. 什么是”开窗”实验?请举例说明5P142

答:1. 开窗实验是心理学中测量反应时间的方法之一。霍克基等人发展了一种新的反应时实验技术,即“开窗”

实验。它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如打开一扇窗户般一览无遗。他们以一种字母转换实验来说明这种新的实验技术。

2. 实验描述:主试向被试呈现1-4个字母或字符串,并在这串字母后有一个数字,这一数字表明把该数字

之前的字母或字符串中的每个字母按照英文字母表的位置替换到数字表明位置上的字母。如呈现“HFBO+4”,被试最后替换的结果是“LJFS”。

3. 实验的具体程序:主试先整体呈现出“HFBO4”,然后再将每个字母顺次分别呈现。从被试按一下键开

始(记时开始),第一个字母“H”出现,被试立刻开始说“I-J-K-L”,然后再按一下键,第2个

字母“F”出现,被试说出“G-H-I-J”如此把所有字母都转换完毕,并将完整转化结果4个字母“LJFS”连在一起说出,记时停止。

4. 由此分析出完成字母转换需要3个阶段:

1.. 编码阶段:从一开始按键出现第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

2.. 转换阶段:转换所需要的时间。

3.. 贮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下一次按键的时间。

5. 开窗实验通过字母转换实验将认知加工成分的每个过程都直接呈现出来。

因此它比相减法和相加法都更直接。

30. 请结合实验说明中断时间序列设计3P68

答:1.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指,比较被试接受实验处理前后的反应模型,以评估自变量作用的设计;

2. 根据被试组的设置情况,可以分为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和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3.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最基本的时间序列设计,基本上是一种单组前测后测设计。与其他种类前测

后测设计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比较组,并且不是仅有一次前测和后测,而是对一

个实验组或一个被试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前测和后测。

例如:“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关于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响

的研究。时间1919年8月一直到1920年8月。得出结论:工作时间从10小时

降到8小时,提高了每小时的产量。

4. 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基本上是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延伸。它是在研究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一个

没有接受过实验处理的比较组,以提高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功能。增加一个控

制组可以为结果的解释提供参考信息。

例如:在“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关于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

响的研究中,如果可以增加另外一个没有改变工作时间的工厂作为控制组,则

会大大提高本研究的信度。

5.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存在的问题:

1.. 许多处理并不是迅速实施的,它们逐渐散播到总体中。因此,处理后的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可能

缓慢得使人观察不到。

2.. 许多作用并非是即时产生的,而是延滞性的,何时出现也无法预期。

3.. 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相当复杂。

4.. 数据收集较难。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1. 下图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实验结果,请结合图示解释这一结果及其意义5P147

答:

1.. 赛奥的实验来说明

反应的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

2.. 实验是呈现一个数字,要求被试给这个数字命名。

自变量是数字呈现的概率,从0.2~0.8;

这个实验所得的反应时间的数据,如图所示;

3.. 据此可认为,呈现刺激的概率对反应时间没有影响。

4.. 如果考虑到反应的错误率时,就会得出另外的解释。

5.. 根据刺激呈现的概率(自变量),

错误率是系统变化的:

刺激呈现概率最低时,它的错误率最高6%,

当刺激概率提高时,错误率便降低。

6.. 按照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可以推论,

为了降低错误率,

在刺激呈现概率低的条件下,必须延长反应时间。

7.. 由于反应时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

所以采用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

应该既考虑反应的速度,

也考虑反应的准确性。

七.实验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2. 请设计实验考察对于内外倾不同个性特点的人来说,工作压力如何影响他们的业绩有什么不同?

2005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位心理学家于1887年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 D )1P10

A.冯特 B.詹姆斯 C.费西纳 D.霍尔

2.费西纳定律认为,感觉量和刺激量之间是( C )1P12

A.线性关系 B.幂函数关系 C.对数关系 D.非线性关系

3.在因素设计中,一个因素仅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一个水平上的效应,称为( C )7P204 A.主效应 B.交互作用 C.简单效应 D.事后效应

4.研究结果能否在不同人群和不同种属之间进行推论,反映了( B )2P36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统计效度 D.结构效度

5.物理刺激的强度不变,增加刺激作用于感官的时间,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2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不确定

6.考察因变量的有效性的指标是( A )2P35

A.效度 B.信度 C.敏感度 D.可控度

7.当两个总体存在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没有差异,就犯了( B )6P161 A.Ι类错误 B.II类错误 C.III类错误 D.IV类错误

8.对于被试变量,只能采用( B )3P51

A.组内设计 B.组间设计 C.拉丁方设计 D.混合设计

9.ROC曲线的曲度越小,即离45°对角线越近,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C )4P127 A.越高 B.不变 C.越低 D.不确定

10.当刺激强度提高时,产生一个j.n.d.所必需的绝对变化增量就( A )4P104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确定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阈限时,容易出现的误差有( BC )4P97

A.时间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空间误差

12.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指标的哪些特点( ABCD )2P34

A.有效性 B.客观性 C.数量化 D.可靠性

13.下列哪些是变量不敏感的例子( ABCD )2P37

A .高限效应

B .地板效应

C .低限效应

D .天花板效应

14.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 BC )4P82

A .评价法

B .恒定刺激法

C .最小变化法

D .有无法

15.下列哪些自变量属于环境自变量( AB )2P33

A .噪音

B .时间

C .个性特征

D .指导语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6.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有无法 和 评价法 。4P122

17.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方法有 感觉等距法 和 差别阈限法 。4P102

18.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所处理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感觉阈限的测量 ;

另一类是 阈上感觉的测量 ,也就是 心理量表的制作 。4P79

19.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它们是 无意义音节 和 测量记忆的方法 ,即 节省法 。1P14

20.韦伯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有两个主要的贡献:一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 两点阈的概念 ;

二是提出了 韦伯定律 。1P12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比较研究:或者是指对同一个人在较长时期内的成长发展,或者是指那些在某些时间内几个子群组样本(即

年龄、分类、性别、职业)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处于多个文化中得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有时

比较研究指的是横断研究或跨文化研究,我们通常所指的比较研究就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

3P76

22.统计效度:是指实验数据确实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

它取决于研究者是否使用了合适的统计方法和从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可靠。2P37

23.拉丁方设计:每一种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这就是拉丁方排列的要求。

拉丁方设计排列分两种:奇数自变量和偶数自变量的拉丁方排列。3P64

24.直线内插法:根据实验事实,正确判断为两点的次数百分数与两个受刺激点之间距离的关系,常呈肩形曲线,

在25%~75%判断为两点的这一段往往是一条直线。因此,可以根据直线关系,用计算法或作

图法求出两点阈。计算法是用直线内插法的公式来计算两点阈的数值:

x = 1x ﹢)()

)((12112y y y y x x ---

公式中x 1、x 2、y 1、y 2为实验结果,y 1是感觉到两点的次数稍小于50%的百分数,其对应的的刺

激为x 1;y 2是感觉到两点次数稍大于50%的百分数,其对应的刺激为x 2。y 为所求的感觉为两

点的百分数,即50%,x 是其对应的刺激值,即两点阈。4P89

25.操作定义:为了产生或测量某个概念而用操作过程来解释概念。1P7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举例说明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的优越性。2P40

答:1. 心理学研究很少只用一个自变量进行实验,常常同时选用两个到四个自变量,这样做的优点是:

1.. 做一项多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多个实验效率高。

2.. 做一项实验研究比分别做多项实验研究易于使控制变量保持恒定。

3.. 最重要的是,在几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

有价值,更接近实际生活。

2. 最简单的多自变量的实验包括两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这样的实验设计称为2×2设计。 1991年哈斯等人利用2×2设计研究了跨种族之间的评价。

27.简述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3P76

答:1. 横断研究: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之间的比较;

优点是:被试不易流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等。

缺点是:各个比较组之间除了我们要考察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其最大缺点在于比较组群的可比性,这也是任何使用独立样本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 纵向研究:是对一组被试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殊的条件”,那么,

就可以用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比较。

优点是:在纵向研究中,由于是使用同一群组被试在固定时间进行重复测量,从而克服了横断研究上述缺点。使用纵向研究法既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变化,也可以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

稳定性。

缺点是:纵向研究克服了横断研究的缺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纵向研究比较费时,而且被试流失严重。

28.简述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为什么应该是累积概率。4P131

答:结合上图来看,对C5来说,击中率P(y/SN)是当SN呈现时被试以“6”反应的概率。对C4而言,击中率P(y/SN),除了SN呈现时以“5”反应的概率以外,还应加上以“6”反应的概率。因为当被试把标准定在C4时,就意味着对任何大于或等于C4的感觉都以“y”(是信号)反应。凡大于或等于C5的感觉也必然大于C4,所以对于C4来说,P(y/SN)应为SN呈现时以“6”和“5”反应的概率的总和。其余标准下的P(y/SN)以此类推。因此,对于C5以下的各标准来说,击中率P(y/SN)都应该是累积概率。各标准下的虚报率P (y/N)也应以类似方法计算。

29.举例说明如何用数量估计法制作心理比例量表。4P110

答:1. 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比分段法简单易行。它要求被试对各种刺激引起的感觉量直接用数字估计。一般作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告诉被试对这个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用某一数字代表。当呈现其他刺激时,按这个刺激和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相对关系,给它分派一个数字,使用的数字不受限制。

2. 下面我们以斯蒂文斯1975年的一项数量估计法实验为例来对斯蒂文斯定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验中声音刺激的频率固定为1000Hz,共有8种强度:40、50、60、70、80、90、100、110dB。主试将这8种声音一次一种地随机呈现给32个被试,每种声音呈现两次,对每个被试来说,各种声音的呈现顺序都是不同的。被试听到第一个声音后,给出他认为适当的数目来表示声音的强度,对以后听到的声音则按其与刚才听到的声音的强度比例给出适当的数目。告诉被试,回答的数字无所谓正确与否,主试感兴趣的是被试怎样感觉声音强度,而不在于回答的“准确性”。这些指示语目的在于使被试的内部经验尽可能地单纯与直接。实验结果在双对数坐标形式下,表现为一条直线。

30.举例说明反应时相减法。5P137

答:1. 我们可以通过反应时之间的相减来估算刺激辨别和反应选择的认知操作时间。

2. C反应时测量的是刺激辨别时间加上基线反应时间,因此C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得到的是刺激辨别时间。

3. 类似地,由于B反应时包括刺激辨别、反应选择和基线时间,而C反应仅包括刺激辨别和基线时间,

因此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选择反应时间。

4. 这种对执行各种认知操作所耗时间的估算程序,叫做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1.请结合下图说明阶梯法的实验过程和处理方法。p88

答:1. 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

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

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

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

当这个实验达到先定的标准或实验次数时,求出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2. 图中就是用阶梯法来测定听觉响度阈限所得到的结果。

图中纵坐标代表刺激的强度。强度是以参考点以下的分贝数来计算的,因此,数字越大强度越小。

实验从66dB开始,开始时被试报告听不见,在图上记一个“○”。

主试以相差1dB的刺激强度递增,到65dB、64dB被试还听不见,

增到63dB时被试听见了,在图上记一个“●”。

然后又把刺激强度减小,减到64dB,被试又听不见,又把刺激强度递增,增到61dB时被试才听见。

按这个程序下去,直到完成第30次为止。

从图中可以看到,30次实验中共有18个转折点。

18个转折点的平均值为61.4dB,这就是所测的听觉响度绝对阈限。

七.实验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2.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复制法来测量,即要求被试复制出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时间来。以复制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别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因此复制法又称平均差误法。例如,主试呈现一段声音,被试通过操作仪器复制相同长度的声音:按键声响,同时计时器启动;松键声停,同时计时器停。有研究发现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受刺激的久暂和感觉道的影响,请设计实验考察这一问题。

2006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如果实验包括3个或3个以上的实验处理,

要求比较3个总体平均数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时,就要采用( A )6P162

A. F检验

B. t检验

C. F检验. t检验都可以

D. F检验. t检验都不行

2. 物理刺激的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也保持不变,仅增加刺激的面积,会使反应时间( B )5P152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不确定

3.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

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说明该研究具有较高的( A )2P35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统计效度

D. 结构效度

4. 《论触觉》的作者是( D )1P12

A. 费希纳

B. 艾宾浩斯

C. 斯蒂文斯

D. 韦伯

5. 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当判断标准降低时,击中率将( A )4P117,118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确定

6. 如果心理量和物理量画在半对数坐标上是一条直线,则说明心物关系符合( C )4P105

A. 线性定律

B. 幂定律

C. 对数定律

D. 韦伯定律

7. 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当SN和N和强度不变,SN分布N分布重叠越多,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B )4P123

A. 越强

B. 越弱

C. 不变

D. 以上三种都可能

8. 科学假设和非科学假设的主要区别是( D )1P5

A. 可控性

B. 逻辑性

C. 预测性

D. 可测量性

9. 信度和效度的差别在于,它们所涉及的误差是不同的,信度考虑的是下列哪种误差的影响( A )1P9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操作误差

D. 仪器误差

10. 在方差分析之后还要对实验中的各个总体进行两两比较,这种比较称为( B )6P174

A.简单效应检验 B.事后检验 C.主效应检验 D.交互作用检验

二. 多选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1.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类型有( BCD )3P74

A. ABA设计

B. ABAB设计

C. ABACA设计

D. AB1AB2A设计。

12. 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 BCD )3P51

A. 多基线设计

B. 组间设计

C. 组内设计

D. 混合设计

13. 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方法有( AD )4P107

A. 数量估计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差别阈限法

D. 分段法

14. 下列哪些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AC ) 3P66

A.不等控制组设计 B.随机区组设计 C.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D.混合设计

15. ROC曲线的曲度是下列哪些因素同决定的( CD )4P127

A. 判断标准

B. 信号出现的概率

C. 信号强度

D. 感受性

三. 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0分)

1.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所以,在选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

即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反应的准确性。5P147

2. 在简单反应时间的测试中,如果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前就作出反应,这类反应被称为假反应,防止的有效措施是在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5P144

3.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有无法和评价法。4P122

4. ω2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联系强度的指标,当ω2<.01 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很弱,实验效果很差;当ω2 ≈.06 时实验效果中等;当ω2>.15时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较强,实验效果好。7P208

5. 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就越低;但大样本也存在着弊端,不仅费钱又费时,同时会掩盖不适当的设计和被试变量。2P49

四. 名词解释。(第个4分,共5题,共20分)

1.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和档案记录等。1P23

2. 随机组设计: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消除组间设计组被试差异的办法是随机分配被试。可以随机选择或随机分派

被试到不同的实验组中,是因为假设每个被试被分配到某一组的概率是相同的。

随机组设计的逻辑是: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

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

通常有两种形成随机组的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3P52

3. 时间迟滞研究: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

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3P77

4. 韦伯定律:1846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

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ΔT/I=k这个等式

表示。其中ΔT代表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k是小于1的一个常数。k也叫作韦伯比

例或韦伯分数。费希纳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之为韦伯定律。 4P81

5.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

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3P65

五. 问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结合实验说明反应时相加因素法。5P139

答:1. 斯腾伯格提出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他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便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2. 相加因素法的一个典型实验是斯腾伯格所做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1.. 实验方法: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1~6个数字作为识记项目,然后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让被试判定是

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否反应并记录反应时。

2.. 实验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

a:识记项目的数量;

b:探测刺激的质量;

c:反应的类型;

d: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3.. 这四个因素分别对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起作用,这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依次为:

a:探测刺激的编码阶段;

b:顺序比较阶段;

c:二择一的决策阶段;

d:反应组织阶段。

4.. 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如下:

1... 改变探测刺激的质量发现,对一个残缺的、模糊的刺激的编码比对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刺激花

的时间较长,且对不同大小的记忆集影响相似,表明在系列比较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

2... 改变记忆集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集大小与反应时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

存在,即随着记忆集中项目的增多,反应时增加;

3... 分别计算“是”“否”反应,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集,都是“否”反应时长于“是”反应时,

表明了决策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背时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

4... 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

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

2. 举例说明如何用差别阈限法制作心理等距量表。4P103

答:1.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心理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2. 费希纳假定,高于绝对阈限的心理量表的大小,可以用绝对阈限以上的最小可觉差(j.n.d)的数目来表

示。例如在绝对阈限和某刺激之间有3个最小可觉差,这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强度就是3。这样费希纳是以差别阈限作为心理量表的单位,以绝对阈限作为心理量表的上的0点的。因此,为制作理论上的等距量表,只需要知道绝对阈限与韦伯比例就够了。

3. 例如:某种感觉绝对阈限的刺激值为10 的单位,韦伯比例为1/5;

每一个新的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值为前一个刺激值的1(1/5)。

随着最小可觉差数目变大,所需要的物理刺激值越来越大,因此,用对数形式来表示刺激值就方便多了。

心理量每增加一个j.n.d,物理量,即刺激值得对数增量都是恒定的。

当以物理量的对数为横坐标,以心理量为纵坐标画图时,就得到一条直线,

这说明了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对数成比例关系。

3. 举例说明匹配组设计。3P54

答:1. 匹配组设计: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2. 动物研究中最常用的匹配方法是分窝技术,即把同一窝的动物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同一窝动物遗

传的相似性构成匹配的基础。

3. 类似的方法是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由于同卵双生子是从同一个卵细胞发展而来的,所以他们的遗传结

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如果把双生子分别分配到两个不同的实验组,那么,这两组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4. 在有些研究中也经常采用前测任务来匹配被试。

研究者经常选择的理想匹配方式包括:相同任务;类似任务;相关任务。

4. 举例说明如何控制实验者效应。3P56

答:1. 实验者效应: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

2.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用。

可以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和双盲实验;

1.. 安慰剂控制方法: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例如:研究两种药物对减轻精神病患者由于紧张导致的唤醒水平的作用。其中安慰剂控制组服用的胶囊和两种药物组服用的胶囊完全相同,即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但主要成为是乳糖

和牛奶混合物;由于安慰剂控制组的被试不知道他们服用的胶囊中不含药物成分,各组被试

都认为服用了药物。所以,安慰剂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就是由实验组被试服用药物造成的。

2.. 双盲实验: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例如:例如在上述的研究中,第一个研究者负责准备药物胶囊,并以特殊方式编号;第二个研究者负责把药物发给被试,并负责记录每个被试服用药物的编号;因此,在这个试验中,被试和实验

者都不知道哪位被试服用了哪种药物。

5. 什么是75%差别阈限?它有什么优点?4P94

答:1. 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要求被只作两类回答时,要采用75%的差别阈限计算方法计算差别阈限值。

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

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

有了上限与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

这样,上限和下限的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所以我们把这种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叫75%的差别阈限。

2. 优点:因为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也就是75%次感觉轻于标准刺激,这样,上限和下限与标

准刺激比较就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六. 分析题。(10分)

1. 下图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请结合图示对这一研究及结果进行分析。5P146

答:

1.. 赛奥的实验来说明

反应的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

2.. 实验是呈现一个数字,要求被试给这个数字命名。

自变量是数字呈现的概率,从0.2~0.8;

这个实验所得的反应时间的数据,如图所示;

3.. 据此可认为,呈现刺激的概率对反应时间没有影响。

4.. 如果考虑到反应的错误率时,就会得出另外的解释。

5.. 根据刺激呈现的概率(自变量),

错误率是系统变化的:

刺激呈现概率最低时,它的错误率最高6%,

当刺激概率提高时,错误率便降低。

6.. 按照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可以推论,

为了降低错误率,

在刺激呈现概率低的条件下,必须延长反应时间。

7.. 由于反应时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

所以采用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

应该既考虑反应的速度,

也考虑反应的准确性。

七. 实验设计题。(10分)

1. 听觉适应过去称为听觉疲劳,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听一个声音后,对这个声音的感受性减低的现象,它表现为响亮绝对阈限的增高。有研究者发现听觉适应的程度受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的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考察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如何影响听觉适应。

2007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 C )5P137(教材中的图是错的)

A. 基线时间

B. 刺激辨别时间

C. 反映选择时间

D. A反应时

2. 如果样本非常大,这时应该关心的不再是F值是否显著,而应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联系强度,

反映这一强度的统计指标是( B )6P175

A. β

B. ω2

C. δ

D. σ

3. 在多因素设计中,考察某一因素各水平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需要检验( C )7P196

A. 简单效应

B. 交互效应

C. 主效应

D. 相关效应

4.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博士是( D )1P10

A. 冯特

B. 费希纳

C. 霍尔

D. 詹姆斯

5. 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就不宜使用( A )3P58

A. 组内设计

B. 组间设计

C. 混合设计

D. 准实验设计

6. 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这种实验设计称为( D )3P77

A. 比较研究

B. 横断研究

C. 纵向研究

D. 时间迟滞研究

7. 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当一个被试的击中率提高时,虚报率会( A )5P118

A. 提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8. 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 C )2P49

A. 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D. 不确定

9. 在一条ROC曲线上,随着击中率的增加,被试的感受性会( B )4P123,125

A. 提高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10. 在用平均差误法测量视觉长度差别阈限时,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这是为了消除( D )4P95

A. 习惯误差

B. 时间误差

C. 空间误差

D. 动作误差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如果我们要研究拥挤程度和任务难度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所涉及的自变量类型有( BCD )2P33

A. 被试自变量

B. 环境自变量

C. 任务自变量

D. 指导语自变量

12. 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其中包括( ABD )2P39

A. 自变量

B. 控制变量

C. 反应变量

D. 额外变量

13. 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方法包括( AD )4P98

A. 对偶比较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分段法

D. 等级排列法

14. 要开展一项心理学的研究,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应该包括下列哪些成分( ABCD )1P27

A. 变量

B. 样本

C. 设计

D. 分析

15. 在用数量估计法制作心理量表时,将许多被试的实验结果合并处理时要用( CD )4P110

A. 算术平均数

B. 中数

C. 众数

D. 几何平均数

三. 填空题

16. 完全的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列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和疲劳的影响。3P58

17.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减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

说明存在期望误差,如果相反,说明存在习惯误差。4P86

18.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或者叫做相等地带。4P84

19. 根据实验控制条件严密程度的不同,

也就是根据对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控制程度,

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以及能否主动操纵实验变量;

可以将实验设计分为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3P51

20. 调查研究的变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试的机体变量;另一类是被试的反应变量。1P22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1P22

22. 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

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

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

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4P95

23. 75%差别阈限: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要求被只作两类回答时,要采用75%的差别阈限计算方法计

算差别阈限值。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取25%次感觉重

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有了上限与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

阈限了。这样,上限和下限的标准刺激比较都有75%的次数可以辨别。

所以我们把这种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叫75%的差别阈限。4P94

24. 反应时间:缩写为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

间的时距。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刺激引起了感觉器官的活动,经由神经传

递给大脑,经过加工,再从大脑传递给肌肉,肌肉收缩,作用于外界的某种客体。这一过程的

所有环节都需要时间,而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长。5P134

25. 匹配组设计: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

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3P54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 简述非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类型。1P18

答:1. 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2.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

1.. 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2..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妥协。

3. 非实验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

1..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收集科学事实、获得经验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2..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的目的通常在于确定人们对某一特殊问题的感受、意见,澄清事实。

3.. 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4..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和档案记录等。

27. 举例说明如何用分段法制作心理比例量表。4P107

答:1. 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具体做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每个实验只选定一个比例进行比较。用比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比较以

后,就可以找出感觉强度是这些标准刺激一半的刺激强度。以这些数据为根据就可以建立

一个感觉的比例量表。

2. 例如:以线段长度的比例为例,用减半法制作比例量表。首先确定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作为标准刺激,

要求被试对每个标准刺激画出他们自己感觉是减断一半的线段长度,这个长度就是要取得的实验

数据。然后将许多被试判断的结果平均起来,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绘制心理量表。

28. 举例说明操作定义在实验心理学中的应用。2P31

答:1. 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2. 操作定义或多或少给了我们一些检测假设构造的有效方法,虽然它并不能完全说明整个构造。很难想象

操作定义能够充分体现出智力丰富而又多变的含义,但是在任何研究中,我们都必须说清楚是用什么来检测我们感兴趣的东西的。比如,几个学生靠墙放了一把梯子,并观察经过梯子的人的行为。在这里,“迷信行为”的操作定义就是避免从梯子下面钻过去。

29. 请举例说明因变量的敏感性。2P37

答:1. 因变量变化的范围越大,获得的测量就越能显示自变量对它的作用。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

2.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

1.. 高限效应:也称天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

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2.. 低限效应:也称地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

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3. 举例说明:我们做一个运动适应性训练的实验。实验共包括6组被试,每一组被试分别进行10分钟、30

分钟和60分钟的训练,训练任务的难度分为难、易两种。自变量是训练的时间(10分钟、

30分钟和60分钟)和任务难度(难、易),因变量是在训练后进行的15分钟测试中完成的

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

结果表明:练习时间的效果对难、易两种实验条件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比较难的训练任务中,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最后测试时完成的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也增加,但对于比较容易的训练任

务而言,30分钟和60分钟训练后,最后测试时完成的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没有差异,

都达到100%。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比较容易的训练任务中出现了高限效应,它表明在此

种实验条件下因变量对训练时间这个自变量不敏感。

30. 简述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5P149

答:1. 刺激类型及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2. 刺激强度;

3.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4. 被试的机体状态;

1.. 适应水平;

2.. 准备状态;

3.. 额外动机;

4.. 被试的年龄;

5.. 练习;

6.. 个体差异;

7.. 酒精及药物作用。

六. 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126

31. 下表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请结合表中数据对这项研究的目的和结论加以说明。4P126

答:

1. 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β。

结合表的假想的实验结果来对此进行说明。

2.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

如:F轮实验中,平均而言,不管对错只要说有信号就会获得+2的奖励,

而说无信号却导致-2的惩罚,因此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

3.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如:D轮实验中,平均而言,不管对错只要说无信号就会获得+1的奖励,

而说有信号却导致-1的惩罚,因此被试倾向于少说有信号。

七. 实验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32. 螺旋后效是一种运动后效,是指观看一段时间旋转的螺旋后,当螺旋停下来不转时,会看到螺旋倒转。例

如,如果先看到的是螺旋向中心收缩,后效中会看到螺旋从中心向外扩散。因此螺旋后效是一种错觉现象。有研究者发现螺旋后效持续的时间受刺激时间和被试内外类型的影响。请设计实验考察这一问题。

2008年心理实验设计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各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对感官直觉学说的贡献》的作者是( B )1P13

A. 韦伯

B. 冯特

C. 斯蒂文斯

D. 费希纳

2. 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可以通过下列哪个指标来表示( C )2P35

A. 内部效度

B. 外部效度

C. 结构效度

D. 统计效度

3. 在一个三因素实验中,如果A和C为组间因素,B为组内因素,用符号可以表示为( D )7P215

A. SABC

B. BSAC

C. ABCS

D. ACSB

4. 下列哪种自变量属于机体变量( B )2P32

A. 任务难度

B. 个性特征

C. 时间

D. 指导语

5.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虚报率增加时,漏报率会( C )4P125

A. 增加

B. 不变

C. 降低

D. 不确定

6. 在单因素实验设计中,安排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要检验这两个总体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通常采用( B )6P161

A. F检验

B. t检验

C. 事后检验

D. 简单效应检验

7. B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得到的是( D )5P137

A. C反应时间

B. 基线时间+反应选择时间

C. 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

D. 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时间

8. 研究者公开其观察身份,但要充当某种角色参与被观察群体的活动,这类观察着被称为( B )1P21

A. 完全的参与者

B.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C. 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D. 完全的观察者

9.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值将( C )4P126

A. 偏高

B. 不变

C. 偏低

D. 不确定

10. 我们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选择当时10岁的儿童进行研究,这种实验设计称为( A )3P77

A. 时间迟滞研究

B. 横断研究

C. 纵向研究

D. 比较研究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各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 制作心里等距离表的方法有( BD )4P102

A. 分段法

B. 感觉等距法

C. 对偶比较法

D. 差别阈限法

12. 根据对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控制程度,能否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以及能否主动操纵实验变量,可以将实验设计分为( ACD )3P51

A. 非实验设计

B. 拉丁方设计

C. 准实验设计

D. 真实验设计

13.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 AC )4P84

A. 不肯定间距

B. 主管相等点

C. 相等地带

D. 绝对差别阈限

14. 随机取样的方法有( ABD )2P45

A. 随机数字表

B. 计算机选择

C. 配额取样

D. 人工选择

15. 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指标的哪些特点( ABCD )2P34

A. 有效性

B. 客观性

C. 数量化

D. 可靠性

三.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5P134

17. 信号检测论(SDT)提出了一些分析试验结果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使主试对被试的作业从感受性和反应倾向两个方面分别地进行评价。4P112

18. 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1P19

19. 比较研究包括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3P76

20. 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真实验设计可分为组内设计、组间设计和混合设计。3P51

四.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 不真实的主效应:在一个因素设计的实验中,当检验结果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时,常常会出现某一因素的主

效应不显著的现象。这是一种假的不显著,称为不真实的主效应。7P207

22.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应用到其他人群或环境的程度。为了获得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推

论到以下三个方面:其他人群、其他环境和其他时间。

研究结果能否在不同人群之间和不同种属之间进行推论是外部效度的指标之一。

研究结果的时效性也是外部效度的一个指标。2P36

23. 高限效应:也称为天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

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3P37

24. 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

程中是固定不变的。它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按强弱的顺序呈现刺激,而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

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

因此又叫作次数法。4P88

25. 完全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3P58

五.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 试述实验法的优点1P17

答: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它有如下的特点和优点:

1. 实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目的去进行实验的。

2. 实验者设置的实验安排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3. 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就可以重复实验,对他的结果进行独立的检验。

4.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条件,看实验结果是否就是这个条件引起的。

简单地说: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27. 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验中克服需要特征。3P55

答:1. 需要特征: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试通过一些线索或信息洞悉他们在实验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

2.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用。

可以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和双盲实验;

1.. 安慰剂控制方法: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例如:研究两种药物对减轻精神病患者由于紧张导致的唤醒水平的作用。其中安慰剂控制组服用的胶囊和两种药物组服用的胶囊完全相同,即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但主要成为是乳糖

和牛奶混合物;由于安慰剂控制组的被试不知道他们服用的胶囊中不含药物成分,各组被试

都认为服用了药物。所以,安慰剂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就是由实验组被试服用药物造成的。

2.. 双盲实验: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例如:例如在上述的研究中,第一个研究者负责准备药物胶囊,并以特殊方式编号;第二个研究者负责把药物发给被试,并负责记录每个被试服用药物的编号;因此,在这个试验中,被试和实验

者都不知道哪位被试服用了哪种药物。

28. 简述什么是'd和 ?他们各自的影响因素是什么?4P124

答:1.'d:感受性指标,用两个正态曲线的距离即两个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之间的距离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

为了便于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比较,这个距离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的,常称'd,实际上它是击中

率P(y/SN)对应的Z分数与虚报率P(y/N)对应的Z分数之差,用公式表示即:

'd= Z N – Z SN。

ROC曲线向左边弯曲的越高,说明被试的感受性越高;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研究课题:考察“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预期可能结果: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速度有差异;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也有差异]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 四、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 被试构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研究工具: 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 研究过程 (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痛苦按“1”键、微笑按“2”键、悲哀按“3”键、快乐按“4”键。其中第1小组只对痛苦做反应、2小组只对微笑做反应、3小组只对悲哀做反应、4小组只对快乐做反应。每出现一幅图要求被试按对应的反应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六、数据处理 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以不同面部表情为自变量,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针对两个反应指标均可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检验。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二)

二、选择题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 4.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 保密原则(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 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 实验心理学(B) 组织心理学(C) 比较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 7.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调适问题(B) 老鼠走迷津(C) 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 种属行为 8. 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B) 封闭性(C) 刺激间的关系(D) 以上都对 9.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10.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 匹配(D)ABBA设计 11.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C) 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2.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3.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 直接验证(B) 系统验证 (C) 概念验证(D) 内容验证 14.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B) 无意识(C) 前意识(D) 潜意识 15.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 概率密度(B) 反应时 (C) 正确率(D) 信心评价 16.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 )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18.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19. 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

心理测评真题及答案!汇总(20200429114857)

2012浙江《心理测评》试卷 1.我喜欢忙忙碌碌过日子。①是②否 2.公安工作是一个危险的职业。①是②否 3.我一直在换工作。①是②否 4.我总是对新的工作表现一般。①是②否 5.我的胃口很好。①是②否 6.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多半觉得睡眠充足,头脑清醒。①是②否 7.我很容易被吵醒。①是②否 8.我工作时不愿意有人在一旁参观。①是②否 9.我喜欢看报纸上的犯罪新闻。①是②否 10.我的脚下经常是暖和的。①是②否 11.有时我常感到困难重重,无法克服。①是②否 12.我常想:“我要能再成为一个孩子就好了”。①是②否 13.我时常遇见一些所谓的专家,他们并不比我高明. ①是②否 14.我经常未经医生开处方乱吃药。①是②否 15.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使我感兴趣的事情。①是②否 16.我现在工作(学习)能力,和从前差不多。 17.我总感觉喉咙里好像有一块东西堵着似的。 18.我喜欢很多人在一起工作。 19.我家里人对我已选择的工作(或者将要选择的职业)不满意。 20.我睡得不好,容易被惊醒。

21.我觉得我全身上下都疼。 22.有时我也讲假话。 23.我喜欢看侦探小说或者神秘小说。 24.我每个月至少有一、二次拉肚子。 25.偶尔我会想到一些坏的说不出口的事。 26.工作是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27.我深信生活对我是残酷的。 28.我的父亲是一个好人。 29.我很少有大便不通的毛病。 30.我的性生活是满意的。 31.我喜欢竞争较强的职业。 32.我有时非常想离开家。 33.有时我会哭一阵笑一阵,连自己也不能控制。 34.恶心和呕吐的毛病常常使我苦恼。 35.似乎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我。 36.我对自己要求过于苛求。 37.在陌生人面前,我感到不自在。 38.当我处境困难的时候,我觉得最好是不开口。 39.有时我觉得有鬼附在身上。 40.有时我真想骂人。 41.我经常注意到自己身体的变化。 42.每隔几个晚上我就做恶梦。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9-300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9-305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2-49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2-56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6-200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6-218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8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3-87 A.格思里 B.赫尔 C.托尔曼 D.卡特尔 )3-74 10.关于概念的结构,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哪两种理论?( C )7-233 A.分析说与综合说 C.特征说与原型说 B.模板说与分析说 D.演绎说与归纳说 11.教材中未提到的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是( D )7-252/253 A.守恒法 B.分类法 C.排除法 D.两难故事法 12.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 D )10-354/355 A.媒体观 B.胚胞期系统观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心理测评题目及答案

1. 你想过自己的前途吗? A.没有想过 B.想过 C.以后再说 D.不知道 分析:绝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前途问题都比较关心,只有极少数认为前途问题可以等毕业以后再考虑,说明本校绝大部分学生是有远大理想的,是个乐观的结果,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一个长远的目光,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了。 2.黔南师范学院与你理想中大学有多大差距? A 特别大 B 很大 C 差不多 分析:有25%的同学因为高分落选,他们觉得自己很屈才,所以极其不满意,有75%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来了就无怨无悔,无须抱怨,反正自己也不什是么大才,所以他们比较适应我们的学校; 3.你对黔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活和适应状况如何? A 很好 B 还可以 C 较差 分析:据不完全调查只有5%的同学认为他对本学院的生活适状况很好,然而有15。8%的人对本学院的适应感觉差,绝大部分学生乐观的认为适应状况还可以。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生活态度非常乐观,纵然对学校有何不满,也能有“既来之,则安之”的乐观的生活态度,让自己在虽然不是很满意的情况下也能有健康的心理,说明绝大部分同学懂得调节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然而有小部分同学则非常值得注意,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处理不是很乐观,由于他们思想太重,压力太大,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4.你认为宿舍是否有利于你的学习? A 非常有利 B 比较有利 C 比较不利 D 非常不利 分析:从调查发现有2.6%的同学认为宿舍非常有利他们的学习,而50.6%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利,这说明大多数同学把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但宿舍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而36。8%的同学则认为比较不利他们的学习,说明他们内心是很在意自己的学习问题的,但又无法去适应环境改变现状。 5.你是否对学校或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的心理? A 经常有 B 偶尔有 C很少有 分析:从调查发现有15。8%的人经常有不满心理,说明他们时常在思考自己,反省自己,但又从未去试图改变现状,改变自己,有76。3%的同学偶尔会产生不满心理,说明大多数同学是乐观的,只是学习任务和不幸偶尔让他们心烦吧,只有7 .8%的同学是很少会出现不满心理,他们的心理素质非常好,从总体看来同学们心理素质是不错的。 6. 你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会让你感到压力? A 经常会 B 偶尔会 C 根本不存在 分析:从调查发现有7.8%的同学经常会有压力,说明他们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出于某些客观原因使他们对自己的友谊不满,有57.9的同学偶尔会存在压力,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有34.2%的同学则认为根本不存在,说明此类人是在经济上还是交际上他们的状况都是很乐观的。总的来说同学们交际交友都不存在障碍。 7.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向谁救助? A 家人 B 知心朋友 C 专业人士

教育心理学部分历年真题

教育心理学(2003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A 并列结合学习 B 类属学习 C 下位学习 D 上位学习 2.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A 组织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元认识策略 D 复述策略 3.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应对的年代() A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 20世纪80年代以后 C 20世纪60到70年代末 D 20世纪90年代起 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 前运算阶段 B 感知运动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5.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 A 2岁 B 4-5岁 C 4岁 D 6岁 6.“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 强化说 B 认知失调论 C 从众说 D 观察学习理论 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考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 A 场依存性 B 场独立性 C 冲动性D沉思性 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 A 图表 B 新知识 C 认知框架 D 以上都对 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份是() A 认知成份 B 情感成份 C 行为倾向成份 D 认知与情感成份 10.以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概念主要发生在() A 学龄时期 B 学前期 C 成人 D 以上都是 11.奥苏泊尔的同化模式中,总括性同化又称() A 下位学习 B 上位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 D 相关类属学习 12.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A 积极作用 B 消极作用 C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D 没有作用 13.儿童能运用表象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并能据此进行想象,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 A 动作表征 B 符号表征 C 映像表征 D 表象 1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 最新获得的能力 B 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 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D 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15.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 A 言语信息 B 智慧技能 C 认知策略 D 动作技能 1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 痕迹消退说 B 动机说 C 同化说 D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7.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A 顺向正迁移 B 逆向正迁移 C 顺向负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18.在哪个阶段,学生的理论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A 学前阶段 B 小学阶段 C 初中阶段 D 高中阶段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试题及答案3

第六章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在人际关系的哪一阶段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交往比较正式。(B) A. 定向阶段 B. 情感探索阶段 C. 情感交流阶段 D. 稳定交往阶段 2. 人际关系的主要功能是(A) A. 安全与亲密 B. 获得尊重 C. 获取信息 D. 传递信息 3. 在人际关系的哪一阶段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C) A. 定向阶段 B. 情感探索阶段 C. 情感交流阶段 D. 稳定交往阶段 4. 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到成年早期(18~25岁)最突出的发展主题是(D) A.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B.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C.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D.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5.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在哪种状态下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A) A. “父母” B. “成人” C. “儿童” D. “子女” 6. 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在哪种状态下通常表现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C) A. “父母” B. “成人” C. 顺从的“儿童” D. 自由的“儿童” 7. “情人眼里出西施”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哪种心理效应?(B) A. 首因效应 B. 光环效应 C. 自我暴露效应 D. 互惠效应

8. 当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怎会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这说明了人际交往中哪种心理效应的重要性?(C) A. 首因效应 B. 光环效应 C. 自我暴露效应 D. 互惠效应 9. 小明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小明遇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哪种困扰?(A) A. 不敢交往 B. 不愿交往 C. 过量交往 D. 不善交往 10. 美国学者布吉林教授等人,曾经提出一条在人际交往中成为受欢迎的人的“三A”法则,不包括以下哪一点?(D) A. 接受对方 B. 重视对方 C. 赞美对方 D. 学会拒绝 多选题: 1.人际关系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ABCD) A. 定向阶段 B. 情感探索阶段 C. 情感交流阶段 D. 稳定交往阶段 2. 根据人际沟通分析理论:个体的个性是由哪几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的?(ABC)。 A. “父母” B. “成人” C. “儿童” D. “子女” 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扰: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ABD) A. 不敢交往 B. 不愿交往 C. 过量交往 D. 不善交往 4.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ABCD) A. 匿名性 B. 平等性 C. 多元性 D. 依赖性 二、判断题 1. 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取代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 2. 光环效应常使人犯“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错误。(√) 3. 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它影响着今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属于人际交往的近因效应。(×) 4. 在人际交往中拒绝别人很可能会带来无可挽回的伤害,但为了不委屈自己,要学会拒绝。但拒绝不能太坚决而直接(×) 5. 有人偏外向一端,有人偏内向一端,其实这两种性格类型在交往中各有特点,但总的来说

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七)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以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其作者是 ( ) A.华生 B.桑代克 C.布卢姆 D.詹姆士 2.研究发现,教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响的是 ( ) A.年龄较大的学生 B.年龄较小的学生 C.中等年龄的学生 D.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3.在中小学,非正式群体的规模一般是 ( ) A.10~15人 B.男女生混合群体 C.男生群体较女生大 D.女生群体较男生大 4.根据齐卜勒等的分类法,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依发展的程序有四个步骤,即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言语交流和 ( ) A.应用 B.统合 C.价值的性格化 D.言语行为 5.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分期的理论,二至七岁的儿童处于 ( ) A.感觉运动阶段 B.思维准备阶段 C.思维阶段 D.抽象思维阶段 6.学习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是 ( ) A.奖惩的结果 B.接受讲述 C.获得事实材料 D.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7.学生学习不具有的特点是 ( )

A.间接性 B.组织计划性 C.有效性 D.社会性 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遗忘的规律,他认为遗忘是 ( ) A.均衡的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没有一定规律 9.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的是 ( ) A.可利用性 B.可辨别性 C.稳定性和清晰性 D.目的性和合理性 10.多方面呈现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形式,以便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是( ) A.变式 B.定势 C.具体化 D.系统化 11.技能是通过练习逐步形成的,动作技能的形成大体要经过比较明显的三个阶段,其第二个阶段是 ( ) A.练习阶段 B.认知和定向阶段 C.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D.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 12.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是 ( ) A.学习目的 B.学习动机 C.学习态度 D.学习兴趣 13.研究表明,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故意表扬组比错误校正组成绩要好;而对中年级学生,故意表扬组比错误校正组成绩要差,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学习评定时要注意评定的 ( ) A.客观与公正性 B.正确性 C.指导性和激励性 D.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14.客观测验的缺点之一是 ( ) A.过于客观 B.过于简明扼要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吐血整理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C.相对论阶段 2.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家庭教育方式 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C.高中阶段 4.“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D.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得分 5.根据个体认知发展水平作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B.皮亚杰 6.在弗洛依德的人格动力结构中,受快乐原则支配的部分是 A.原我 7.可以为“教育万能论”提供支持的心理学理论是 B. 行为主义理论 8.在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识记A.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9.下列人际关系属于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是 B. 同学关系 10.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给他十几个健康的婴儿,他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出身及种族是什么。他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可以造就一切。这位心理学家是属于下列哪一个心理学流派的? B. 行为主义 1.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进行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是D.荣格 2.对研究的问题了解有限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实验,称为 B.探索性实验 3.将内部图式加以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的过程叫 C.顺应 4.埃里克森认为,幼儿阶段(3~6岁)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C.主动性对内疚感 5.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唐氏综合症 6.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C.家谱分析法 7.婴儿(2岁左右开始)表现出怕黑、怕狼、怕坏人,属于B.预测性恐惧 8.幼儿获得知识经验,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言语能力,以及培养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是 B.教学游戏 9.婴幼儿动作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的,越是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越是远离身体中轴的部位,动作发展越迟。这体现了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 B.由近及远原则 10.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的反映属于A.时间知觉 11.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属于 D.成人感 12.情绪情感表现可以用“疾风暴雨”来形容的是 B.初中生 13.有的高中生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低,对“理想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他们属于B.自我否定型 14.在心理学领域,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般使用的概念是C.智商 15.以下不属于元认知成分的是 D.元认知结构 16.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是 A.桑代克 17.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D.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8.区分多种刺激的不同之处,如区分戌、戍、戊、戎四个字属于 B.多重辨别学习 19.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是C.概念和命题 20.对具体加工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整指的是B.精加工策略 21.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这种迁移属于D.特殊迁移 22.在动作技能的习得过程中,必须排除过去经验中的习惯的干扰是在B.联系形成阶段 23.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说明其道德发展处于 D.权威阶段 24.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是 A.道德信念的确立 25.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B.海德 2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B.自我实现的需要 27.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称为D.教育机智 28.在教学过程之前,为准确了解每位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准备状态,或者为准确了解学习落后学生困难原因而进行的学习评价,称为 D.诊断性学习评价 29.参照某种特定标准解释学生测验分数的测验,称为B.准则参照测验

实验心理学历年试题

2007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D ) A对偶比较法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B )

A色光的混合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D )A分贝B色C美D方 8、记忆广度是(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二、多项选择题(1*5) 11、为了消除组间设计的缺点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 ) A匹配被试B随机分配被试 C完全平衡的方法D拉丁方的方法 12、触觉适应表现为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AC ) A触觉感受性的降低B触觉的完全消失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中学生心理测试题及答 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心理测试题 第一题 请在与自己情况相符的题前填“√”,不相符合的题前填“×”号。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3、如果父母再一次叮嘱同一件事,你会厌烦吗 ()4、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5、你经常考虑事情的反面吗 ()6、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划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 ()7、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习吗 ()8、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有漏洞、有问题的吗 ()9、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10、违反学校里的某些规定使你感到一种快乐吗 ()11、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12、你是否认为老师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13、对别人不敢干的事你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14、你喜欢搞一些被捉弄者痛苦或愤怒的恶作剧吗 ()15、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16、你蔑视权威吗 ()17、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讨厌和恼恨吗 ()18、你是否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19、你习惯上总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 ()20、对你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21、你特别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吗 ()22、人们对你很不重视吗 ()23、一旦决定了干一件事,不管别人指出这件事多么地成问题,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吗()24、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25、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26、当你被别人说的火冒三丈时,你就故意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吗 ()27、你讨厌那些当干部的同学吗 ()28、你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令人开心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