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公式

杀菌公式
杀菌公式

(二)公式法

公式法最初由Ball 提出,后来经美国制罐公司热工学研究组简化后,用来计算简单型和转折型传热曲线上杀菌时间和F 值,简化虽会引起一些误差但无明显影响。现已列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有关规定,在美国得到普遍应用。公式法是根据罐头在杀菌过程中内容物温度的变化在半对数坐标纸上所绘出的加热曲线,以及杀菌一结束,冷却水立即进入杀菌锅进行冷却的曲线才能进行推算并找出答案。它的优点是可以在杀菌温度变更时算出杀菌时间,但其缺点是计算较繁,费时,用公式法计算比较费时,尤其是产品传热呈转折型加热曲线时,还容易在计算中发生错误,又要求加热曲线必须呈有规则的简单型加热曲线或转折型加热曲线,才能求得较正确的结果。

1标绘加热曲线

计算时首先将罐内冷点温度变化数据与时间绘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如果所得传热曲线呈一条直线时为简单加热曲线,如呈二条直线,则为转折型加热曲一线,可求得传热速率f h (及f 2)和滞后因子j 、μ,如为转折型加热曲线时,还须绘制冷却曲线,求得X 、f c ,计算时需有F i 表、f /u :log g图和r :log g图。

2杀菌值(F 0值)和杀菌时间计算 各符号含义介绍:

Z ——热力杀菌时对象菌的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的斜率(min ),也即对温度变化时热力致死时间相应变化或致死速率的估量。低酸性食品按Z=10℃肉毒杆菌计算;酸性食品在低于100℃杀菌时可按Z=8℃计算。

f h ——加热曲线中直线部分的斜率,机横跨一个对数周期所需要的时间(min )。在转折型加热曲线中转折点前第一条加热曲线部分的斜率也为f h 。

f 2——加热曲线中转折点后第二条曲线的斜率(min )。

j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加热曲线呈直线前加热时间的滞后因子,I

jI IT

RT T I RT j =-''-=。

RT ——杀菌或杀菌锅温度(℃)。

IT ——罐头食品初温(℃),杀菌锅进蒸汽前容器内装食品的平均温度。

T I ''——假初温,它处于横坐标上按58%升温时间标定的点引出的垂直线和加热曲线直线部分

延长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视为假起始点。如升温时间为15min ,它处于和15×0.58=8.7min 一点引出的垂直线的交点上。

X ——转折型加热曲线中第一条直线从42%升温时间包括在内的假起始点到它转折点的加热时间(min )。

f c ——半对数冷却曲线中直线部分的斜率(min )。 Cw ——冷却水温度(℃)。

B ——理论加热时间(min ),即42%升温时间+杀菌时间。

t p ——从杀菌锅升温到达杀菌温度时开始直至蒸汽关闭和冷却开始时止的间隔时间,它为实际杀菌时间(min ),t p =B —0.42×升温时间(min )。

CUT ——升温时间(Come-up time ),从杀菌锅进蒸汽一直到杀菌锅升温到杀菌温度时止的相隔时间(min )。

I ——初温和杀菌锅温度差值(℃),即I=RT —IT 。

g ——杀菌温度和终止杀菌(停止进汽)时罐内食品测点温度间的差值(℃)。

m+g ——杀菌温度和冷却水温度间的差值(℃),即RT —Cw 。m+g=100℃时f /u :log g和r :log g相关图对m+g=70~110℃也适用。

F ——在基准温度中杀死一定数量对象菌所需要热处理的时间(min ),即该菌的杀菌值。低酸性食品的基准温度常用121.1℃。

Fi ——在任何其他致死温度时和121.1℃时热处理一分钟相当的时间(min )。此即

)

1.121(

log

111

1.121Z

T

L F F i

i -=

=-时

U ——实际杀菌过程中罐内测点上在各致死温度时接受的热致死量累积值以杀菌(锅)温度所需杀菌时间表示之。测点上累积热致死量应和对象菌在基准温度时所需F 值相等。即U=FF i

r ——加热杀菌时全部杀菌值(F )中加热部分所占比例,在一定Z 和m+g 条件下,r 为log g 或g 的对应值。

t 0.1——杀菌温度和食品测点温度间差值为0.1℃时,从“校正零点”或“假初温”算起的加热杀菌时间(min )。

t u ——食品测定温度瞬间到达g=0.1℃后继续加热杀菌时间(min ),即B —t 0.1=t u 。 现用示例进行计算。 (1)简单型加热曲线

净重284克整清水马蹄罐头以10—45/115℃杀菌,罐头内容物初温为13℃,罐头冷却用水温16℃,求该产品的杀菌强度F 0值?

根据罐头冷点温度测定记录标绘加热曲线(图2—10),其曲线呈一直线,属于简单加热曲线。由曲线求得f h =6.0,j=0.9314。按照表2-13“简单型加热杀菌热传导曲线的加热杀菌致死值计算表”逐项计算并填写:

Z ——10℃ f h ——6.0min RT ——115℃

F i ——由附录表2-? 查得Z=10℃时,RT=115℃时的F i 值为4.074 Cw ——16℃

m+g ——RT —Cw=115—16=99℃ IT ——13℃

T I ''——10×0.58=5.8min ,由图2-10加热曲线的直线部分延长线与5.8min 相交点的温度为20℃

jI ——RT —T I ''=115—20=95℃ I ——RT —IT=115—13=102℃

j ——jI/I=95/102=0.9314 log jI ——log95=1.9777

B ——42%升温时间+杀菌时间=0.42×10+45=49.2min B/f h ——49.2/6.0=8.2

Log g ——logjI —B/f h =1.9777—8.2=—6.2222

如果Log g<—1或g<0.1℃,不要再逐项计算,可超越两项后,从“t 0.1”一项起再逐项计算。 t 0.1——f h ×(logjI+1)=6.0×(1.9777+1)=6.0×2.9777=17.8662min t u ——B —t 0.1=49.2—17.8552=31.3338min

f h /u 0.1——从f/u :lo

g g 相关图查得log g=—1时的f

h /u 0.1值为0.7

i

h h

F U f f ?1.0——

1039.2074

.47.00.6=?

i

u

F t ——31.3338/4.074=7.69

F ——F=i

h h

F U f f ?1.0+

i

u

F t =2.1039+7.69=9.795min

284克清水马蹄罐头经10—45/115℃杀菌后的杀菌值(F 0)为9.8min 。

若认为该产品的F 0值过大并要求减为F 0=6min ,则要求多长的杀菌时间?如采用114℃或

121℃杀菌时又需要多长时间?

按表2-14“简单加热杀菌热传导曲线的加热杀菌时间计算表”逐项计算并填入该项内。 F ——6min Z ——10℃

f h ——6.0min ,仍按图2-10为依据 j ——0.9314,仍按图2-10为依据 RT ——115℃ Fi ——同前例4.074 Cw ——16℃ m+

g ——99℃ IT ——13℃ I ——102℃ jI ——95℃ logjI ——1.9777

f h /u ——f h /(F ×F i )=6.0/(6×4.074)=6.0/24.444=0.2455

log g ——从f h /u :log g 相关图(图2- )上f h /u=0.2455时按Z=10℃的曲线查得log g<-1。此时,不要再逐项计算下去,超越到“t 0.1”一项起,再逐项计算下去。

f h /u 0.1——从f/u :lo

g g 相关图查得log g=—1时的f

h /u 0.1值为0.7 t u ——(F ×F

i )—

1

.0U f f h h =6.0×4.074—6.0/0.7=24.444—8.571=15.873min

B ——t 0.1+tu=17.87+15.873=33.37min

t p ——B —(0.42×CUT )=33.37—(0.42×10)=33.37—4.2=29.53≈30min

当284克清水马蹄罐头杀菌强度F 0=6.0min 时,罐头初温仍为13℃,罐头用冷却水温为16℃,杀菌温度为115℃时,升温时间仍用10min ,则杀菌时间用30min 即可,即杀菌式为10—30/115℃。

当以114℃为杀菌温度时,所需的杀菌时间计算基本上同上所述,按标2-14“杀菌时间计算

表”逐项计算与填写,所不同的是:

F i ——由F i 表查得Z=10℃时,RT=114℃的F i 值为5.129min f h /u ——f h /(F ×F i )=6.0/(6×5.129)=6.0/30.774=0.195 t u ——(F ×F i )—

1

.0U f f h h =6.0×5.129—6.0/0.7=30.774—8.571=22.2min

B ——t 0.1+t u =17.866+22.2 = 40.07min

t p ——B —(0.42×CUT )=40.07—(0.42×10)=40.07—4.2=35.87≈36min

当284克清水马蹄罐头杀菌强度F 0=6.0min 时,罐头初温仍为13℃,罐头用冷却水温为16℃,杀菌温度为114℃时,升温时间仍用10min ,则杀菌时间用36min 即可,即杀菌式为10—36/114℃。

当以121℃为杀菌温度时,所需的杀菌时间计算基本上同上所述,按标2-14“杀菌时间计算表”逐项计算与填写,所不同的是:

RT ——121℃

F i ——由F i 表查得Z=10℃时,RT=121℃的F i 值为1.023min f h /u ——f h /(F ×F i )=6.0/(6×1.023)=0.978

log g ——从f h /u :log g 相关图(图2- )上f h /u = 0.978时,按Z=10℃的曲线查得log g=—0.56。由于log g > —1,故仍按顺序计算,故

log jI —log g ——1.9777—(—0.56)=2.5377 B ——f h ×(log jI —log g )=6×2.5377=15.23min

t p ——B —(0.42×CUT)=15.23—(0.42×10)=15.23—4.2=11.03≈11min

当284克清水马蹄罐头杀菌温度为121℃时,则杀菌时间仅需11min 即可,它比114℃的36min 缩短2倍多,比115℃的30min 缩短1.5倍多。这明显地看出高温短时杀菌的优越性。

(2)转折型加热曲线

2,950克清水竹笋罐头的杀菌条件是15—40—10/116℃,冷却水温为20℃,罐头杀菌前初温为66℃,求其杀菌强度F 0值?

根据罐头中心温度测定记录仪标绘加热曲线(图2-11),其曲线呈二条直线,属于转折型加热曲线,是对流和传导传热复合过程,杀菌前期是对流加热,而后期是传导传热。多数的油浸类或清水

类大块罐头属于这种类型。由第一条直线求得f h 值,第二条直线求得f 2值,并自二条直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时间减去58%升温时间求出X 值,而j 值仍以第一条直线求得,冷却曲线f c 同样以实测温度—时间的记录标绘出图2-12,并以横跨一对数周期为冷却速率f c 值。

然后按表2- 15“转折型加热曲线热传导时的加热杀菌致死值计算表”逐项计算并填写: Z ——10℃

f h ——24.4min (图2-11中第一条直线的传热速率) f 2——54min (图2-11中第二条直线的传热速率) f c ——22min (图2-12)

j ——0.68(如图2-11所示,T I ''=82℃,j=jI/I=RT —T I ''/RT —IT=116-82/116-66=34/50=0.68min ) X ——17.5 min (X=26.2—8.7=17.5, 参见图2-11) RT ——116℃ IT ——66℃ Cw ——20℃

B ——42%升温时间+杀菌时间=0.42×15+40=46.3min I ——RT —IT=116—66=50℃ jI ——0.68×50=34℃ log jI ——log34=1.5315 X/f h ——17.5/24.4=0.717

log g bh ——0.8145, (log jI —X/f h =1.5315—0.717=0.8145) m+g ——RT —Cw=116—20=96℃

f h /U bh ——16,(从r :lo

g g 相关图查得log g b

h =0.8145时按Z=10℃曲线查得的f h /U bh 值为16) r bh ——0.71,(从f/u :log g 相关图查得log g bh =0.8145时,按m+g=100℃的曲线查得r=0.71) (B —x)/f 2——0.5333,(46.3—17.5)/54=28.8/54=0.5333) Log g ——0.281,(log g bh —(B —x)/f 2=0.8145—0.5333=0.281)

修正log g ——0.3225, [当f 2≠f c 时,按 log g +0.07(1—f c /f 2)计算,则0.281+0.07(1—22/54)= 0.281+0.07×0.593]=0.281+0.0415=0.3225,由于修正后的log g>-1,故按次序计算下去]

f 2/u ——3.4, (从f/u :lo

g g 相关图查得log g =0.3225时,按Z=10℃曲线查得f/u 值,得出f 2/u=3.4) F i ——3.236min, 由附录表2-查得Z=10℃时,RT=116℃时的F i 值为3.236min F 1——4.91min, )91.4236.34.354(

22

=?=

?i

F U f f

F 2——0.41min,

41

.0236

.316)

4.2454(71.0)()(2=?-?=

?-?i

bh h h bh F U f f f r

F 0——F 1—F 2=4.91—0.41=4.5 min

F 0值为4.5min 。(如用一般法求F 0值,结果为4.57min ,十分接近) 如考虑到F 0偏高,而采用F 值为4min ,则需要多少杀菌时间?

按表2- 16“转折型加热曲线热传导时的杀菌时间计算表”逐项计算并填写: F 0——4.0min

Z 至r bh 各项与前计算F 值相同。

bh

h h bh U f f f r )

(2-?——1. 402,)402.116

6

.3171.016

)

4.2254(71.0(

=?=

-?

f 2/u ——3.76,76.3402

.1236.3454

)((

22=+?=-?+

+bh

h h bh i U f f f r F F f

log g ——0.36, (从f/u :log g 相关图上按Z=10℃曲线查得f/u 为3.76 时相应的log g 值,得出l og g=0.36)

修正log g ——0.32, [由于f 2≠f c ,按 log g —0.07(1—f c /f 2)计算,则0.36—0.07(1—22/54)= 0.36—0.07×0.593]=0.36—0.042=0.32]

f 2×(lo

g g b

h —log g)——26.70min ,(54×(0.8145—0.32)=54×0.4945=26.70 B ——44.2min, [X+ f 2×(log g bh —log g)=17.5+26.7=44.2] t p ——38min, B —0.42×CUT=44.2—0.42×15=37.9≈38

如以F 值为4.0min 来杀菌2,950克清水竹笋罐头,则需要杀菌时间38min ,即用15—38—10/116℃杀菌式(初温66℃,冷却水温20℃)。

产品名称pH

商品名称pH

表2-15 转折型加热曲线热传导时的加热杀菌致死值计算表商品名称pH

表2-16 转折型加热曲线热传导时的加热杀菌时间计算表商品名称pH

图2-13 f/U:log g(℃)图(m+g=100℃)

图2-14 r:log g(℃)图(Z=10℃)

84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及配比[1]

84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及配比 一、性质: 84消毒液是一种无色或淡黄色的液体,是一种有效氯含量~%的高效消毒剂。被广泛用于宾馆、旅游、医院、食品加工行业、家庭、幼儿园等的卫生消毒,消毒方法:擦拭,喷洒,拖洗消毒。 二、使用注意事项: 1、84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与腐蚀性,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一般稀释浓度为1:500和1:200,浸泡时间为10到30分钟。被消毒物品应该全部浸没在水中,消毒以后应该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才能使用。 2、84消毒液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较强,最好不要用于衣物和铁制物品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 3、84消毒液是一种含氯消毒剂,而氯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因此盛消毒液的容器必须加盖盖好,否则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4、不要把84消毒液与其他洗涤剂或消毒液混合使用,因为这样会加大空气中氯气的浓度而引起氯气中毒。 5、84消毒液应该放在小孩够不着的地方,避免误服。 6、84消毒液的有效期一般为1年,我们在购买与使用时要注意生产日期,放置太久其有效氯含量下降而影响消毒效果。 7、84消毒液对皮肤有刺激性,使用时应戴手套,避免接触皮肤。 8、84消毒液宜用凉水现用现配,一次性使用,勿用50°以上热水稀释。需在25°以下避光保存。

9、消毒清洗后的物品要直接晾晒,不可再次接触其它容器。 三、配制比例: 1:500的84消毒液配制 1:200的84消毒液配制 四、配制方法: 1、按照配制比例,根据消毒物品数量,在消毒桶上做好消毒用水到达的标志。 2、将准备消毒的物品清洗干净备用。 3、配戴手套。 4、用消毒桶接凉水到指定的标记,并将量好的84消毒液倒入桶中,用手轻轻搅动,消毒液配制完成。 5、将清洗干净的物品放置于配好的消毒液中,加盖,净泡30分钟。 6、30分钟后,将消毒物品逐一取出,并在清水下冲洗干净,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晾晒。 7、剩余的含84消毒液的溶液,可用于浸泡抹布,清洗地面及卫生间等。 8、脱去手套,消毒完成。

(完整版)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几种常用的消毒方法 一、普通喷雾消毒法 指用普通喷雾器喷洒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的处理方法,各种农用和医用喷雾器均可应用。 1.适用范围普通喷雾消毒法适用于对物体(品)表面、室内墙面和地面、室外建筑物和帐篷表面、地面、车辆外表面、装备及植被等实施消毒。 2.使用要求先从足下喷洒,开辟无害化通道至操作端点,而后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依次喷洒。 3.注意事项 (1)喷洒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配戴防护口罩、眼镜,穿防护服。 (2)室内喷雾时,喷前将食品、衣被及其他不需消毒的物品收叠放好,或用塑料膜覆盖防湿。 (3)室外喷雾时,消毒人员应站在上风向。 二、气溶胶喷雾消毒法

指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消毒液进行空气或物体表面消毒的处理方法,雾粒直径20μm以下者占90%以上。由于所喷雾粒小,浮于空气中易蒸发,可兼收喷雾和熏蒸之效。喷雾时,可使用QPQ-1型喷雾器及产生直径在20μm以下雾粒的其他喷雾器。 1.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室内、坑道、车辆、帐篷内空气和物体表面实施消毒。 2.使用要求消毒前关好门窗,喷雾时,按自上而下、由左向右顺序喷雾。喷雾量以消毒剂溶液可均匀覆盖在物品表面或消毒液的雾团充满空间为度。作用30~60min 后,打开门窗通风,驱除空气中残留的消毒液的雾粒及气味。 3.注意事项同普通喷雾消毒法,特别注意防止消毒剂气溶胶进入呼吸道。 三、擦拭消毒法 指用布或其他擦拭物浸以消毒剂溶液,擦拭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的处理方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家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玩具、器械、车辆和装备等物体表面,以及医院和实验室环境表面实施消毒处理。

2.使用要求消毒时,用干净的布或其他物品浸消毒剂溶液,依次往复擦拭拟消毒物品表面,作用至所用消毒剂要求的时间后,再用清水擦洗,去除残留消毒剂,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漂白等损坏作用。 3.注意事项 (1)不耐湿物品表面不能应用该方法实施消毒处理; (2)擦拭时应防止遗漏; (3)污物可导致消毒剂有效浓度下降,因此表面污物较多时,应适时更新消毒液,防止污物中的病原体对消毒剂溶液的污染。 四、浸泡消毒法 指将待消毒物品全部浸没于消毒剂溶液内进行消毒的处理方法。 1.适用范围用于对耐湿器械、玻璃器皿、餐(饮)具、生活用具及衣物等实施消毒与灭菌。 2.使用要求对导管类物品应使管腔内同时充满消毒剂溶液。消毒或灭菌至要求的作用时间,应及时取出消毒物品用清水或无菌水清洗,去除残留消毒剂。

常用几种灭菌方法

常用灭菌方法简介 一、辐射灭菌法 本法系指灭菌物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 的电子束中进行电离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最常用的60Co-γ射线 辐射灭菌。医疗器械、容器、生产辅助用品、不受辐射破坏的原料药及成品 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采用辐射灭菌法灭菌后的产品其SAL应《10-6。γ射线辐射灭菌所控制的参数 主要是辐射剂量(指灭菌物品的吸收剂量)。该剂量的制定应考虑灭菌物品的 适应性及可能污染的微生物最大数量及最强抗辐射力,事先应验证所使用的剂 量不影响被灭菌物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常用的辐射灭菌吸收剂量为 25KGy。对最终产品、原料药、某些医疗器材应尽可能采用低辐射 剂量灭菌。灭 菌前,应对被灭菌物品微生物污染的数量和抗辐射强度进行测定,以评价灭菌 过程赋予该灭菌物品的无菌保证水平。 灭菌时,应采用适当的化学或物理方法对灭菌物品吸收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控, 以充分证实灭菌物品吸收的剂量是在规定的限度内。如采用 与灭菌物品一起被 辐射的放射性剂量计,剂量计要置于规定的部位。在初安装时剂量计应用标准 源进行校正,并定期进行再校正。 60Co-γ射线辐射灭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短小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pumilus)。 二、干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 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 灭菌的物品灭菌,如玻璃器具、金属材质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状 石蜡等均可采用本法灭菌。 干热灭菌条件一般为160~170℃*120min以上、170~180℃*60min以上或250℃*45min 以上,也可采用其他温度和时间参数。应保证物品灭菌后的SAL《10-6。干热 过度杀灭后物品的SAL应《10-12,此时物品一般无需进行灭菌前污染微生物的 测定。250℃*45min的干热灭菌也可除去无菌产品包装容器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 中的热原物质。 采用干热灭菌时,被灭菌物品应有适当的装载方式,不能排列过密,以保证

常见的灭菌方法

常见灭菌方法 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 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应用通风装置过滤器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护无菌状态。 2.热力消毒 包括火烧、煮沸、流动蒸气、高热蒸气、干热灭菌等。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失去正常代谢机能。 (1)火烧 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简便经济、效果稳定。(车间的一些金属器皿可以用此法进行消毒灭菌。咱们涂抹的时候剪刀要在酒精灯上灼烧就是要达到灭菌的目的。) (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分钟,破伤风芽胞需3小时,肉毒杆菌芽胞需6小时。金属器械消毒,加1~2%碳酸钠或0.5%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力。(可以适用于车间的金属器械消毒杀菌)棉织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时,不可超过容积3/4,应浸于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对流。 备注:车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用90℃以上的沸水进行消毒。 (3)流动蒸气消毒 相对湿度80~100%,温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杀灭病原体。并当蒸气凝聚收缩产生负压时,促进外层热蒸气进入补充,穿至物品深处,加速热量,促进消毒。 (4)高压蒸气灭菌(微生物室使用的灭菌方法)

通常压力为98.066kPa,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适用于耐热、潮物品。 (5)干热灭菌 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需160~170℃,1~2小时才能灭菌。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不同病原体的热耐受力,以热死亡时间表达。 3.辐射消毒 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故使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紫外线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过2mm厚的普通玻璃。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此外过滤除菌除实验室应用外,仅换气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气过滤,故一般消毒工作难以应用。 (二)化学消毒法 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1)酚类 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无色结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红色,但消毒力不减。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钟可杀死,但不能杀灭芽胞和抵抗力强的病毒。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质,促进其渗透,加强消毒效应,但毒性较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具有恶臭,不能用于皮肤消毒。来苏(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钾皂配成。红褐色,易溶于水,有去污作用,杀菌力较石炭酚强2~5倍。常用为2~5%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擦试、浸泡容器及洗手等。细菌繁殖型10~15分钟可杀灭,对芽胞效果较差。六氯酚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含氯消毒剂 C.10.1 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品、物体表面、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消毒。 C.10.2 使用方法 C.10.2.1 消毒液配制 根据新产品有效氯含量,按稀释定律,用蒸馏水稀释成所需浓度。具体计算方法及配制步骤按C.9.1.2.1进行。 C.10.2.2 消毒方法 C.10.2.2.1 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氮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 C.10.2.2.2 擦拭法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消毒,消毒所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C10.2.2.3 喷洒法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400 mg/L~700 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10min~3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60min。喷洒后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人员应离开现场。

C10.2.2.4干粉消毒法对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干粉加入分泌物、排泄物中,使有效氯含量达到10000mg/L,搅拌后作用>2h;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50mg/L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2h后排放。 C10.3 注意事项 C10.3 .1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使用液应现配现用,使用时限≤24h。 C10.3.2 配置漂白粉等粉剂溶液时,应戴口罩、手套。 C10.3.3 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加防绣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器械消毒后,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后使用。 C10.3.4 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 .16 煮沸消毒 C.16.1 适用范围 适用于金属、玻璃制品、餐饮具、织物或其他耐热、耐湿物品的消毒。 C.16.2 使用方法 将待消毒物品完全浸没水中,加热水沸腾后维持≥15min。

消毒杀菌方法

病毒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一大安全隐患,家居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要面对,为了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我们要定期的对家里进行消毒杀菌,那么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为大家汇总了十种常用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分享10种居家常用消毒方法: 1、空气清洁消毒法 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必须经常开窗通风换气,特别是春季更应注意。每次开窗15~30分钟,使空气流通,病菌排出室外;打扫房间湿扫,避免尘土飞扬。除了物理的通风方法,还可以用空调来净化空气。在空调里面装一个空气过滤装置,这样,开空调的时候,也可以净化屋里的空气。如果要求更高的话,还可以装一个空气消毒的装置,更加能保证空气的清洁性。

在出现呼吸道传染病人后,单一的使用空气消毒方法,即使空气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灭,但由于污染表面的微生物没有被杀灭,很快又可污染空气。这种情况较合理的方法应物体表面消毒和空气消毒同时进行,可选用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或熏蒸。人在时的空气消毒方法,可选用循环风消毒机或静电等空气消毒器进行连续动态消毒 处理。使用这种空气消毒方法时,应结合室内表面的卫生清洁处理或先用消毒剂对污染表面进行消毒,以保证空气消毒效果。 空气消毒注意事项:1.对物品的腐蚀,过氧乙酸、臭氧等消毒剂对物品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使用时浓度不宜过高,喷量不宜过大,必要时,消毒后应及时用清水擦洗。2.选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最好选用专用气溶胶空气消毒器,常量喷雾器雾粒大,消毒剂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较难达到应有的消毒效果。3.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需关闭门窗,人员应离开消毒场所,消毒完成后应先打开门窗通风,待消毒剂驱除后方可进入。4.紫外线灯照射时,不能直接照射暴露皮肤,眼睛不能直视紫外线灯。以免对皮肤、眼睛造成伤害。5.个人防护,用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时,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口罩、眼镜、手套等。 2、日光消毒法

3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3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 事项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常用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 内容一:84消毒液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84消毒液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清洗时带好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此外在清洗一般物体表面时,与水(冷水)的配比为1:100,消毒时间约为20分钟,而且擦拭、喷洒、拖洗消毒后要用清水洗净。 在用84清洗白色织物时,浓度要低,一般是1:160,配比好后将衣物放入水中,切不可将84消毒液直接倒在衣物上或用84消毒液清洗有色衣物,浸泡时间不宜过长,20分钟即可,且在浸泡消毒后仍要用清水多次冲洗。 学校在除臭消毒时,清理下水管道、厨房水槽、沟渠、垃圾桶等,可直接倒入84消毒原液两瓶盖或者有原液喷洒在物品的表面,1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许多人正是忽略了清水二次清理这一步而导致84中的刺激性气味刺激了呼吸道,对人体造成了损伤。 学校可以借鉴医院清洗医院污染物品时配比为1:50,且消毒时间长至30分钟。在浸泡、喷洒消毒后用清水再清洗1-2遍洗净晾干。84消毒液使用后会残留在物体表面,挥发进入空气中,其刺激性气味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其中的氯也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增大了致癌、致畸的风险,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医院在用84消毒液稀释液清扫完地面、扶手时,要再用清水擦拭2遍以防残留物对人体造成损害。

在使用84消毒液后,还要注意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尽快散尽残留的刺激性气味。在清理完器具用品后,最好在太阳下晾晒一会。 二、84消毒液使用不当的后果: 若家庭中在使用84消毒液后未进行二次清洗和通风,那么在吸入84消毒液挥发出来的气体后,机体可能会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此时应将患者迅速的转往空气新鲜处,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再即刻联系就医。 有一则新闻,家住北京的王女士在清洁马桶时将洁厕灵和84消毒液一起倒入马桶中,结果在清洗一段时间后晕倒,被送入医院抢救。 只是清洗马桶,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因为洁厕灵的成分中含有盐酸,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二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的氯气。氯气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 三、注意事项: 大家切记不要将84消毒液与酸性清洁产品混用,在不了解产品的成分时,每次只使用一种清洁产品,确保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危害人体。在储存酒精、84消毒液时,无论量多量少,切记不要二者混储,必须分开储存,并妥善

杀菌方式汇总

1、超高压杀菌技术: 食品超高压杀菌(高静水压杀菌)就是食品物料以某种方式包装完好后,放人液体介质(通常是食用油、甘油、油与水的乳液)中,100~1000MPa压力下作用一定时间后,使之达到灭菌的要求。其灭菌的基本原理就是压力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酶的活性和影响DNA等遗传物质的复制来实现的。在400~600MPa的压力下,可以杀灭细菌、酵母菌、霉菌,避免了一般高温杀菌带来的不良变化,因此,能更好地保持食品固有的色、香、味,达到延长保存期的效果。 2、低温杀菌: 低温杀菌是对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进行部分杀菌的加热方法。通常使用100℃以下的温度。由于低温杀菌后,食品中的菌残存较多,为了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再使用冷藏、发酵、加入添加剂、脱氧等加工技术。该法主要适用于pH4.5以下的酸性食品及采用较强加热处理会明显导致品质降低的食品。在近几年,对牛奶及保存期较短的商品也采用该法。 3、巴氏杀菌法: 巴氏杀菌是指温度比较低的热处理方式,一般在低于水沸点温度下进行。它是一门古老的技术,由19世纪法国医生巴斯德首创,至今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巴氏杀菌是最早的杀菌方法,利用热水作为传热介质。杀菌条件为61~63℃,30min,或72~75℃,10~15min。加热时应注意物料表面温度较内部温度低4~5℃;此外,当表面产生气泡时,泡沫部分难以达到杀菌要求。这种杀菌方法,由于所需时间长,生产过程不连续,长时间受热容易使某些热敏成分变化,杀菌也不够理想。目前在大中型食品厂中已很少采用。 4、超高温瞬间杀菌: 超高温杀菌简称UHT杀菌。一般加热温度为125~150℃,加热时间2~8s,加热后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的杀菌过程称为UHT杀菌。这种杀菌方法,能在瞬间达到杀菌目的,杀菌效果特别好,几乎可以达到或接近灭菌要求,而引起的化学变化很小。它具有提高处理能力、节约能源、缩小设备体积、稳定产品质量,并可实行设备原地无拆卸循环清洗。 高恒温杀菌:杀菌釜、八宝粥等 5、微波杀菌技术 微波指波长在0.001~1m(频率300~300000MHz)的电磁波。它能以光速向前直进,遇到物体阻挡,能引起反射、穿透、吸收等现象,用于杀菌的微波频率为2450MHz。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微波对微生物的致死效应有2个方面的因素,即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热效应是指物料吸收微波能,使温度升高从而达到灭菌的效果。而非热效应是指生物体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场内产生强烈的旋转效

食品常用杀菌方法

食品常用杀菌方法 (1)超高压杀菌技术:食品超高压杀菌(高静水压杀菌)就是食品物料以某种方式包装完好后,放人液体介质(通常是食用油、甘油、油与水的乳液)中,100~1000 MPa压力下作用一定时间后,使之达到灭菌的要求。其灭菌的基本原理就是压力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膜抑制酶的活性和影响DNA等遗传物质的复制来实现的。在400~600 MPa的压力下,可以杀灭细菌、酵母菌、霉菌,避免了一般高温杀菌带来的不良变化,因此,能更好地保持食品固有的色、香、味,达到延长保存期的效果。 (2)低温杀菌:低温杀菌是对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进行部分杀菌的加热方法。通常使用100℃以下的温度。由于低温杀菌后,食品中的菌残存较多,为了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再使用冷藏、发酵、加入添加剂、脱氧等加工技术。该法主要适用于pH 4.5以下的酸性食品及采用较强加热处理会明显导致品质降低的食品。在近几年,对牛奶及保存期较短的商品也采用该法。 (3)巴氏杀菌法:巴氏杀菌是指温度比较低的热处理方式,一般在低于水沸点温度下进行。它是一门古老的技术,由19世纪法国医生巴斯德首创,至今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巴氏杀菌是最早的杀菌方法,利用热水作为传热介质。杀菌条件为61~63 ℃,30 min,或72~75 ℃,10~15 min。加热时应注意物料表面温度较内部温度低4~5 ℃;此外,当表面产生气泡时,泡沫部分难以达到杀菌要求。这种杀菌方法,由于所需时间长,生产过程不连续,长时间受热容易使某些热敏成分变化,杀菌也不够理想。目前在大中型食品厂中已很少采用。 (4)超高温瞬间杀菌:超高温杀菌简称UHT杀菌。一般加热温度为125~150 ℃,加热时间2~8 s,加热后产品达到商业无菌要求的杀菌过程称为UHT杀菌。这种杀菌方法,能在瞬间达到杀菌目的,杀菌效果特别好,几乎可以达到或接近灭菌要求,而引起的化学变化很小。它具有提高处理能力、节约能源、缩小设备体

常用消毒液配制习题

1、碱能水解蛋白质和核酸,对微生物结构和酶起破坏性作用,造成微生物死亡。(√) 2、醇类消毒剂对细菌繁殖体、病毒及真菌孢子具有杀灭作用,对细胞芽孢无效。(√) 3、季铵盐类消毒液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消毒剂,为人工合成的消毒剂,能吸附于细菌表面,使细菌通透性改变,细胞内的酶溢出,细菌因代谢障碍而死亡。(√) 4、碘类消毒作用原理:是游离状态的碘原子的超强氧化作用,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结构及蛋白分子而杀死病原体。(√) 5、醛类消毒液作用原理:通过烷基基化反应是菌体蛋白变性,酶和核酸等功能改变,杀菌力强。(√) 6、消毒液稀释浓度计算公式浓溶液容量=(稀溶液浓度/浓溶液浓度)*稀溶液容量(√)。 7、消毒液稀溶液容量=(浓溶液浓度/稀溶液浓度)*浓溶液容量消毒液 8、消毒液稀释倍数计算公式稀释倍数=(原药浓度/使用浓度)-1(若稀释100倍以上时公式不必减1)消毒液 9、消毒液增加药液计算公式需增加浓溶液容量=(稀溶液浓度/稀溶液容量)/(浓溶液浓度-使用浓度)(√) 10、酸类消毒液能水解蛋白质和核酸,对微生物结构和酶起破坏性作用,造成微生物死亡。(× ) 、 11、季铵盐类消毒剂对细菌繁殖体、病毒及真菌孢子具有杀灭作用,对细胞芽孢无效。(× ) 12、醇类消毒液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消毒剂,为人工合成的消毒剂,能吸附于细菌表面,使细菌通透性改变,细胞内的酶溢出,细菌因代谢障碍而死亡。(×) 13、醛类消毒作用原理:是游离状态的碘原子的超强氧化作用,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结构及蛋白分子而杀死病原体。(× ) 14、碘类消毒液作用原理:通过烷基基化反应是菌体蛋白变性,酶和核酸等功能改变,杀菌力强。(× ) 15、消毒液稀释浓度计算公式浓溶液容量=(稀溶液浓度/浓溶液浓度)*浓溶液容量(× )。 16、消毒液稀溶液容量=(浓溶液浓度/稀溶液浓度)*稀溶液容量消毒液(× ) 17、消毒液稀释倍数计算公式稀释倍数=(原药浓度/使用浓度)-2(若稀释100倍以上时公式不必减1)消毒液(×) 18、消毒液增加药液计算公式需增加浓溶液容量=(稀溶液浓度/稀溶液容量)/(浓溶液浓度-稀溶液使用浓度)(× )

常用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 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主要有:热力消毒和灭菌(湿热)、化学药物消毒和灭菌(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戍二醛、甲醛、乙醇等),以及紫外线消毒和电放辐射灭菌。现分述如下: 一、湿热消毒和灭菌 湿热灭菌原理主要是通过凝固菌体蛋白质而杀死微生物。湿热杀死微生物的能力比干热强,因为湿热消毒可以使菌体蛋白质含水量增加,从而易于被热力所凝固,加速了微生物的死亡。 (一)煮沸消毒 煮沸消毒是最早使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方法简单,应用方便,不需要特殊设施,花费不多而效果可靠。缺点是消毒物品被浸湿,而且处理后再污染的可能性增多。 煮沸消毒适用于消毒食具、食物、棉织品、金属及玻璃制品等。当水温达到100℃时细菌繁殖体几乎立刻死亡,通常在水沸腾后再煮5-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细菌芽胞抗热能力较强,有些芽胞煮沸数小时才能将其杀灭,因此煮沸消毒一般不能达到灭菌的效果。 煮沸消毒时应注意:

1.消毒时间应从水煮沸后算起; 2.煮沸过程中不要加入新的消毒物品; 3.被消毒物品应全部浸入水中; 4.碗盘等不透水物品应垂直放置,以利对流; 5.消费物品不应放置过多,一般不应超过容器高的四分之三; 6.消毒导热不良的物品时应适当延长煮沸时间。 (二)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是热力灭菌中使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穿透力强、灭菌效果可靠,能灭杀所有微生物。穿透力强的原因主要是蒸汽凝结时释放出的潜热和凝聚收缩后产生的负压加速了蒸气对物品的穿透,使物品的深部也能很快达到灭菌所需的温度。 压力蒸汽灭菌的持续时间应从灭菌器内达到要求温度时算起,至灭菌完成时为止。总时间包括: 1.热力穿透时间;2.消毒维持时间,即杀灭微生物所需时间,一般用杀灭嗜热脂肠杆菌芽胞所需时间来表示(在121℃里需12分钟、132℃时需2分钟、115℃需30分钟);3.安全时间(一般为消毒维持时间的一半)。其中热力穿透时间是指灭菌柜内达到灭菌温度至消毒物品中心部位亦达到灭菌温度所需时间,该时间长短取决于消毒物品的性质、包装大小、安放情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一、消毒、灭菌方法 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 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二、职业防护 1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教案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1、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 2、湿热灭菌 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实罐灭菌 3、过滤除菌 4、放射线灭菌 二、常用的消毒剂 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廉;对人、 畜无害;能长期保存;溶解度大;无腐蚀性等。 消毒剂种类:氧化剂、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 相对药效: 三、影响灭菌与消毒因素 1、微生物种类 2、培养基 3、消毒剂 4、环境因素 5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作用 能直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用于治疗感染 性疾病的化学药物。

化学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个环节,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致死。 一、抗代谢物 结构上类似,竞争性地与酶结合,只有当正常代谢物量少或不存在时才起作用。 最常用的是磺胺类药物。是氨苯磺胺衍生物,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而PABA是叶酸分子组成。叶酸是辅酶,在氨基酸、维生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细菌需自己合成叶酸,而人和动物利用现成叶酸,因此不受磺胺干扰。 还有异烟肼rimifon,是吡哆醇对抗物。 二、抗生素 作用范围:抗菌谱 作用位点: 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多氧霉素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肽类,多烯类 3、干扰蛋白合成:抑制而非杀死 4、阻碍核酸合成:对细胞有毒 三、微生物抗药性 对药物的适应性即是抗药性。 抗药性主要表现(产生机制) 1、菌体内产生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

2、改变膜的透性而导致抗药性产生 3、被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改变 4、形成救护途径。 五章:微生物遗传 遗传heredity—亲代将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子代。 遗传性—子代总保持与亲代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遗传型genotype—生物体所具有的全套遗传物质总称。又称基因型。 表型phenotype—特定环境中生物体表现出的种种形 态与生理特征。 变异variation—遗传型的改变。 适应或饰变modification—表型的改变。 基因—指带有足以决定一个蛋白质全部组成所需信息 的最短DNA片段。 菌株克隆—指一组遗传型相同的细胞群。 微生物在遗传上特点: 1、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 2、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 3、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

常用的灭菌方法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1、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 2、湿热灭菌 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实罐灭菌 3、过滤除菌 4、放射线灭菌 二、常用的消毒剂 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廉;对人、畜无害;能长期保存;溶解度大;无腐蚀性等。 消毒剂种类:氧化剂、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 相对药效: 三、影响灭菌与消毒因素 1、微生物种类 2、培养基 3、消毒剂 4、环境因素 5 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作用 能直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化学药物。 化学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个环节,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致死。一、抗代谢物 结构上类似,竞争性地与酶结合,只有当正常代谢物量少或不存在时才起作用。 最常用的是磺胺类药物。是氨苯磺胺衍生物,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而PABA 是叶酸分子组成。叶酸是辅酶,在氨基酸、维生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细菌需自己合成叶酸,而人和动物利用现成叶酸,因此不受磺胺干扰。 还有异烟肼rimifon,是吡哆醇对抗物。 二、抗生素 作用范围:抗菌谱 作用位点: 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多氧霉素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肽类,多烯类 3、干扰蛋白合成:抑制而非杀死 4、阻碍核酸合成:对细胞有毒 三、微生物抗药性 对药物的适应性即是抗药性。 抗药性主要表现(产生机制) 1、菌体内产生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 2、改变膜的透性而导致抗药性产生 3、被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改变 4、形成救护途径。 五章:微生物遗传 遗传heredity—亲代将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子代。 遗传性—子代总保持与亲代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遗传型genotype—生物体所具有的全套遗传物质总称。又称基因型。

常用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 按下列方法计算出漂白精片(规格:0.2克/片,含有效氯60%)、漂白精粉(含有效氯65%)或84消毒液(含有效氯5%)的用量,漂白精片和漂白精粉先用适量冷水溶解,再用清水充分混匀,84消毒液直接加入清水中充分混匀,配成相应的浓度。 1、饮用水:可采用漂白精片,“按每50公斤水加2片漂白精片”进行配制。 2、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 分钟~30 分钟;或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3、桌椅、家俱:可用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洗。 4、地面、墙壁、门窗: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喷雾消毒可用有效氯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 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5、衣服、被褥: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6、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对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要及时消毒处理。容器应加盖,装足量1500mg/L~2500mg/L有效氯溶液,用作排泄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将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放入消毒液中,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消毒后可直接倒入病房卫生间。 7、垃圾: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时间60分钟以上。 常用浓度含氯消毒液的配制:配制及使用过程中注意个人安全防护! A、25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配制:每10公斤(约1塑料桶清水)水中加漂白精片20粒或漂白精粉4克或84消毒液50ml(1两)。 B、5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配制:每10公斤水中加漂白精片40 粒或漂白精粉8克或84消毒液100ml(2两)。 C、10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配制:每10公斤水中加漂白精片80粒或漂白精粉16克或84消毒液200ml(4两)。 其他浓度含氯消毒剂溶液配制参照上述计算。

灭菌方法汇总

灭菌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的方法。本法适用于无菌、灭菌制剂、原料、辅料及医疗器械等生产过程中物品的灭菌。 无菌物品是指物品中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然而,对于任何一批灭菌产品来说,绝对无菌是既无法保证也无法被用试验来证实的,因为不可能对每一最小包装的产品进行无菌试验。事实上,物理或化学灭菌方法手段灭菌试验表明:微生物的杀灭曲线遵循对数规则,,因此,所以,批已灭菌物品的无菌性标准一般在概率意义上定义为污染单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一般用以物品灭菌后微生物存活的 概率-无菌保证值水平SAL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表示。最终灭菌产品产品微生物存活的概率的无菌保证值一般不得低于高于10-6,即灭菌后微生物存活的概率不得大于百万分之一。无菌保证值与灭菌物品中存在的微生物数量及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在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包括过滤除菌等措施)来降低待灭菌产品的微生物污染并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已灭菌产品达到的无 菌保证水平可通过验证确定。 灭菌产品的无菌保证并不能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无菌检验,而是取决于生产过 程中采用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管理和良好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灭菌 工艺的制定确定应综合考虑其被灭菌物品的性质、灭菌方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及、灭菌后产品物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灭菌程序的验证是无菌保证的重要内容必要条件。对灭菌产品(包括最终容器及包装)而言,;灭菌方法在实际应用前必须对其灭菌程序经进行验证后,方可交 付正式使用。验证内容包括: ⑴撰写确定验证方案及制定评估标准。 ⑵确认灭菌设备技术资料齐全、安装正确,并能处于正常运行(安装确认)。 ⑶确认关键控制设备和仪表能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正常工作运行(运行确认)。 ⑷采用灭菌物品或模拟物品进行重复试验,提供各参数范围,确认灭菌效果符合规定(性能确认)。 ⑸汇总并完善各种文件和记录,撰写记录完整的验证报告。 日常生产中,应对灭菌过程程序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确认灭菌过程中各关键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湿度、灭菌气体浓度及吸收的辐照吸收剂量等)均在验证确定的范围内。;已采用的灭菌程序中关键的设备和工艺应定期进行再验证。当灭菌程序发生较大变化发生变更时,(包括灭菌柜中灭菌物品放置装载方式和数量发生的改变)时,应进行重新再验证。 产品在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并不能依赖于最终产品的无菌检验,而是 取决于生产过程中采用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管理和良好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这意味着批生产过程的监控将比批无菌试验结果更能反映产品的无菌保

居家消毒杀菌方法及注意事项

假期居家消毒杀菌方法及注意事项 细菌病毒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一大安全隐患,家居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些细菌病毒,为了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我们要定期的对家里进行消毒杀菌,那么居家常用消毒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汇总了十种常用的家居消毒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分享10种居家常用消毒方法: 1、空气清洁消毒法 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必须经常开窗通风换气,特别是春季更应注意。每次开窗15~30分钟,使空气流通,病菌排出室外;打扫房间湿扫,避免尘土飞扬。除了物理的通风方法,还可以用空调来净化空气。在空调里面装一个空气过滤装置,这样,开空调的时候,也可以净化屋里的空气。如果要求更高的话,还可以装一个空气消毒的装置,更加能保证空气的清洁性。 在出现呼吸道传染病人后,单一的使用空气消毒方法,即使空气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灭,但由于污染表面的微生物没有被杀灭,很快又可污染空气。这种情况较合理的方法应物体表面消毒和空气消毒同时进行,可选用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或熏蒸。 人在时的空气消毒方法,可选用循环风消毒机或静电等空气消毒器进行连续动态消毒处理。使用这种空气消毒方法时,应结合室内表面的卫生清洁处理或先用消毒剂对污染表面进行消毒,以保证空气消毒效果。 空气消毒注意事项:1.对物品的腐蚀,过氧乙酸、臭氧等消毒剂对物品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使用时浓度不宜过高,喷量不宜过大,必要时,消毒后应及时用清水擦洗。2.选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最好选用专用气溶胶空气消毒器,常量喷雾器雾粒大,消毒剂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较难达到应有的消毒效果。3.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需关闭门窗,人员应离开消毒场所,消毒完成后应先打开门窗通风,待消毒剂驱除后方可进入。4.紫外线灯照射时,不能直接照射暴露皮肤,眼睛不能直视紫外线灯。以免对皮肤、眼睛造成伤害。5.个人防护,用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时,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口罩、眼镜、手套等。

家庭常用消毒方法

健康教育资料 家庭常用消毒知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家庭的消毒卫生,消毒剂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由于一些人对消毒剂的性能和危害不甚了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达不到真正的消毒效果,甚至出现个别人误服误用消毒剂而出现意外伤害事例的发生。因此,开展家用消毒剂的宣传教育十分必要。 一、家庭消毒原则 1、一般情况下,家庭只需要清洁卫生,无须进行消毒;当家中出现病人时,尤其是传染病病人时,或者外人来访后,才有必要进行消毒。 2、对于一般家庭,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应尽量选用物理消毒的方法,如蒸煮、暴晒。餐具消毒宜首选煮沸消毒,或者消毒柜。衣物、被褥主要采用在阳光下曝晒的方法。室内空气消毒主要采取定期开窗通风。洗手时,如果没有接触患者,使用普通肥皂和流动水即可。 3、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楼梯扶手、脚垫、水龙头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不要全房大面积喷洒消毒剂。 4、对于洗脸面盆和座便器,只需要对表面适量喷洒消毒,

消毒后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否则会腐蚀管网;地漏及下水道,不要专门加消毒剂消毒,因为对地漏或下水道消毒通常起不到消毒防病的目的,还会腐蚀管网,带来后患。 5、不要遗漏重点物品的消毒,如洗碗布,由于使用频繁,经常处于湿润状态,而且接触饭菜等有机物比较多,十分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因此应经常暴晒、煮沸消毒。 6.宠物的窝巢应经常进行消毒。 二、家庭用消毒剂选用原则 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消毒剂杀灭微生物的能力,我国把消毒剂分为灭菌剂、高水平消毒剂、中水平消毒剂和低水平消毒剂。消毒剂杀菌能力越强,相应对人体的危害也越强;一般家庭中没有病人时,也就没有很明显的致病微生物,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剂就可以了,如75%酒精,0.5%碘伏等。84消毒液为高水平消毒剂,由于浓度相对较低,为家庭常用消毒剂。 2.选择安全的消毒剂。“安全”至少包括三个含义:对人体健康安全,对消毒对象安全,对环境安全。绝大多数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道均有程度不同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甚至造成急性中毒;有些消毒剂的氧化能力很强,会使金属腐蚀、橡胶老化、织物褪色,购买时应详细阅读说明书,重点了解注意事项的内容,根据需要消毒对象的特性选择消毒剂。为安全起见,甲醛、戊二醛、漂白粉、漂白粉精、优氯净、过氧乙酸、高浓度的过氧化氢不适宜家用。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完整版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 1.高压蒸汽灭菌 为湿热灭菌方法的一种。是微生物培养中最重要的灭菌方法。这种灭菌方法是基于水在煮沸时所形成的蒸汽不能扩散到外面去,而聚集在密封的容器中,在密闭的情况下,随着水的煮沸,蒸汽压力升高,温度也相应增高。(PV=nRT) 高压蒸汽是最有效的灭菌法,能迅速地达到完全彻底灭菌。一般在15磅/英寸2压力下(℃),15~30分钟,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在内都可杀死。它适用于对一般培养基和玻璃器皿的灭菌。 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容器是高压蒸汽灭菌锅。高压蒸汽灭菌锅是一个能耐压又可以密闭的金属锅,有立式与卧式两种。 可以用电热、煤气、蒸汽等。锅上装有压力表,有的还装有温度计,能及时了解锅内压力及温度。锅上还设有排气口,其作用是在密闭之前,利用蒸汽将锅内的冷空气排净,另外还装有安全活门,如果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活门即可自动打开,放出过多的蒸汽。 2.干热灭菌 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干热灭菌是指热空气灭菌。一般在电烘箱中进行。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较湿热灭菌高,时间也较湿热灭菌长。这是因为蛋白质在干燥无水的情况下不容易凝固。一般须在160℃左右保持恒温3~4小时,方能达到灭菌的目的。 干热灭菌适用于空玻璃器皿的灭菌,凡带有橡胶的物品和培养基,都不能进行干热灭菌。 3.间歇灭菌 各种微生物的营养体在100℃温度下半小时即可被杀死。而其芽孢和孢子在这种条件下却不会失去生活力。间歇灭菌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进行的。 间歇灭菌的方法是用100℃、30分钟杀死培养基内杂菌的营养体,然后将这种含有芽孢和孢子的培养基在温箱内或室温下放置24小时,使芽孢和孢子萌发成为营养体。这时再以100℃处理半小时,再放置24小时。如此连续灭菌3次,即可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间歇灭菌通常在流动蒸汽的灭菌锅中进行,也可用普通铝锅代替。这种灭菌方法多用于明胶、牛乳等物质的灭菌,这类物质在100℃以上的温度下处理较长时间,会被破坏,而用间歇灭菌法就既起到了杀菌作用,又使被处理的物质免遭破坏。 4.紫外线灭菌 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的是波长2650~2660?(10-1nm)的部分。无菌室缓冲间和接种箱常用紫外线灯作空气灭菌。无菌室和缓冲间的照射时间为20~50分钟(视房间大小而定),接种箱照射10~15分钟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