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分析

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分析
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分析

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分析

1989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要多样食盐要限量

饥饱要适当甜食要少吃

油脂要适量饮酒要节制

粗细要搭配三餐要合理

1997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以保持适宜体重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如饮酒应限量

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2007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如饮酒应限量

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一.21世纪以前居民的营养状况

1989~2000年,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基本上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膳食结构变化的特点,其最显著的改变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趋向于消费动物性食物,而且特别趋向于消费畜肉类食品和蛋类食品,而不太倾向于摄入水产、禽肉和奶类动物性食品。在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增加的同时,植物性食物,特别是谷类和根茎类食物消费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豆类食品是植物性食品中唯一消费量增加的食品,各社区居民豆类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均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豆类及其制品提供的优质植物蛋白质的量略有增加。

油脂,特别是植物油的消费量在各社区均呈增加的趋势,加之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提高,因而居民脂肪供能比显著提高。城市成年居民的脂肪功能比已达35%,郊区和县城也已接近30%。

奶类食品的消费除在城市略有提高外,在其它社区无显著变化甚至呈现下降趋势。

矿物质元素中钙的摄入不足一直引起关注,但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儿童青少年钙的摄入仅为推荐摄入量的40%,成年和老年居民也只能达到推荐摄入量的50%。

随着谷类食物摄入量的急剧下降和谷类食品加工精细度的不断提高,硫胺素的摄入量持续下降,而且新的食物成分分析表明,谷类食物中的硫胺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因而居民硫胺素摄入不足的状况可能比估计的要严重。

营养缺乏性疾病仍然是首要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期营养不良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改善该地区居民的膳食状况,提高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依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国城市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显著改善,学龄前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学龄儿童青少年身高生长水平不断提高,成年居民消瘦率逐年下降。

二 .进入21世纪以来,国人饮食消费受西方影响较大。加之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总结为以下特点:

六成居民每周吃一次杂粮。城市居民的谷类消费量跟十年前比变化不大,大城市居民对杂粮的摄入还略有增加,60%左右的人每周吃一次杂粮。杂粮摄入的增加,意味着大城市居民的饮食行为有了一些改进,但增加量很少,城市居民还需要多吃。

蔬菜摄入量增加,水果摄入量不变。城市居民的蔬菜摄入量都有增加,其中大城市居民的水果摄入量基本不变,有50%的人每天能吃一次水果,而中小城市水果消费量下降。

猪肉吃得多,水产、禽类消费下降。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总量略有下降,但其构成却没有朝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方向发展:猪肉占的比例有所增多,鱼虾水产和禽类的消费下降。和其他肉类相比,猪肉的脂肪含量较高,生产成本也高,过多消费不利于健康。

奶类、大豆类食物摄入仍不足。奶类摄入在青少年儿童中尚可,但在成年人

中格外不足。这就造成钙的摄入缺乏。如果每人每天能喝到一杯奶,缺钙的现象将大为改观。

盐和油的摄入降低。油的平均摄入量为40克左右,仍远远高出中国营养学会25克或30克的建议量。而盐的摄入量下降不到1克,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人超出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量6克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居民生活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成首要问题。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营养不良率持续减少。十年前,贫血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营养缺乏问题,而此次调查显示,城市居民的贫血患病率明显降低。但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城市居民中超重和肥胖的问题愈发凸显。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超重率已达32.4%左右,肥胖率达到13.2%,也就是说城市中的“体重超标”已经接近五成。其中,男性体重增加了1.6公斤,女性增加1.8公斤。从城市居民慢性病流行情况来看,高血压患病率增长较快,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也有增加。

儿童的超重和肥胖是此次调查所显现的一个非常突出、令人担忧的问题。数据显示,城市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显著增加,儿童的腰围越来越大,中心性肥胖迅速增多。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研究员指出,在调查中发现,儿童中已经出现了高血压、血脂异常,甚至代谢综合征,而胖孩子患病的危险大大高于体重正常的孩子。

根据调查,有超过2/3的中小学生每周喝一次饮料,超过1/3的每天喝饮料。中小学生的饮料摄入每天多了200毫升,其中有2/3都是含糖饮料。“每天不足三餐”的中小学生比例增加,同时,每周吃一次西式快餐的儿童比例也大大增加。同时,有75%的小学生、80%的中学生睡眠不足。吃得多、动得少、睡不好,这

些原因都造成了中小学生肥胖的增加。

三.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篇文章我们了解到现在居民的饮食状况。有进步,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改善

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 61%。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

女性平均低4.2厘米。

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居民营养与健康依然存在

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

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

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糖尿病患病增加。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

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

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

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

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人数

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

2.9%,高甘油三

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

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

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当前我国食物营养面临的新问题相互交织,相当复杂,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运用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及干预措施,引导居民形成合理的食物消费模式和科学的膳食模式,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病,方能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知识比较缺乏。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要多了解与营养健康相关的知识,合理安排饮食,杜绝不良的饮食习惯。预计在未来全中国居民的营养摄取更合理,人们拥有更为合理的饮食消费理念,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

参考来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0474116.html,/news.asp?id=211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0474116.html,/s/20130525_36784.s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0474116.html,/n272442/n272530/n273736/n273812/n293881/n29388 8/3748_1.html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中国家庭寿险需求调查报告

2011中国家庭寿险需求 研究报告摘要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2011年7月

家庭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在中国家文化观念中,“家”的地位和意义超越了个体,在人生中甚至具有“根”、“归属”、“依托”的意义。同时,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消费意识日益成为影响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方面。体现在寿险领域,国人更逐渐表现出以家庭为单位的特征,并追求家庭成员的共同寿险保障,理财也体现家庭统筹的特征。 一直以来,在寿险领域研究的是产品、服务和品牌,更多的是从供给方的角度出发,探讨的是如何提升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本次研究尝试转变思路,不是从供给方,而是从家庭需求的角度,从根源上探讨中国家庭的风险状况及抗风险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家庭寿险需求的准确描摹,以此真实反映中国寿险的发展程度和潜力。因此,研究中国家庭的寿险需求,对目前中国方兴未艾的寿险行业有重要意义。 2010年7月,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邀请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行业内外二十名专家设计了市场调查和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家庭寿险需求为主题,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项目以家庭为视角,探讨中国家庭的基本状况、御险意识、抗风险能力,以及基于这些因素对寿险服务的需求状况,力图了解中国家庭寿险消费的行为特征与趋势,整个调查研究项目前后历时近一年,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了本次调查。所访问的群体包括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302个普通家庭。调查采用国际通用的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与其他民意测验专业机构采用类似抽样方法获得的结果具有可比性。问卷包括了对家庭生命周期、家庭资产、家庭结构、教育程度、职业、风险意识、单位性质和收入等社会经济指标的大量信息分析。 在零点公司调查的基础上,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邀请了来自全国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举行了题为《中国家庭寿险需求调查》的专题研讨会,会议依托零点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持续研究以家庭为纽带的寿险需求变化趋势与方向,旨在推动行业关注客户需求,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寿保险需求。 发现一: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老龄化压力增大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第一部分背景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它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的营养、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项调查进行有机整合,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统一组织、设计和实施。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设计科学,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不仅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避免了调查内容和指标的重复,并为深入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次调查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通过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见图1)共抽取71971户(城市24034户、农村47937户),243479人(城市68656人、农村174 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023人。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780户)、69205人,体检221044人,血压测量153259人,血脂测定94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726人,血糖测定98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870人。2002年8-10月在北方地区,2002年9-12月在南方地区进行现场调查;2003年1-8月完成各类实验室检验和数据录入;2003年5-12月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2004年1-7月完成数据分析报告。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对整个调查进行了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所有质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各个环节均达到方案设计的质控要求。三、数据质量评价与结果表述将样本人口资料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2002年人口学指标(性别比例、负担系数、家庭规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较,表明样本人群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由于抽样人口中有10.1%的人外出未能参加体检,致使调查样本中15-25岁各年龄组人口比例偏低。因此,采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首先对6类地区样本患病率进行年龄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居民消费水平研究SPSS

课程论文 我 国 居 民 消 费 水 平 研 究 分 析 班级:09经51 学号:09085009 姓名:刘静静 2012年 11 月

摘要: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必须找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才能对症下药。本文结合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历史及现状列出了五个相关因素(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本案例的研究目地是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字:居民消费水平 SPSS分析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引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总量中用于居民消费的总额除以年平均人口计算的,它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居民的一般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GDP 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 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门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较快,消费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有较强的经济意义。分析目地、分析思路与数据选取 本案例的研究目地是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分析思路主要如下,首先利用描述性分析对居民消费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基础性的描述,以便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的因素,最后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这些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强弱。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例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但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和样本数据的随机性,选择了以下一些因素决定居民消费水平。日常观察和统计研究都表明,当前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消费的核心因素,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入选毫无疑问。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之一是贫富差距较大,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差异较大,所以本文分别考虑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众所周知,国内生产总值GDP 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GDP 高的国家,表明该国的经济实力强,人民消费水平高,由此选择了国内生产总值GDP 作为居民消费水平计量分析的因素之一。另外,影响经济的长期因素之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由于人口结构的不同,导致居民所消费的物质和文化和其消费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本文选择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研究的因素之一。最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

保险需求分析模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保险需求分析模板 篇一:20xx-2021年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20xx-20xx年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章20xx-20xx年人寿保险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人寿保险概念的阐释 一、人寿保险业务及意义分析 二、人寿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三、人寿保险是兼有保险及储蓄双重功能的投资手段 第二节人寿保险的分类 一、普通人寿保险的种类 二、新型人寿保险的分类 第三节人寿保险的运作及条款 一、人寿保险的运作 二、人寿保险常见的标准条款 第二章20xx-20xx年国际寿险业运行动态分析

第一节国际寿险业运行分析 一、各国寿险公司利率风险和利差损有关情况介绍 二、国际寿险业资产管理发展分析 三、对中国寿险业的启示 第二节西欧国家民众对商业寿险需求分析 一、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 二、避税 三、信贷担保 四、储蓄与投资 第三节美国寿险业发展分析 一、产品转型推动寿险发展 二、营销理念是向客户推销计划而不是产品 三、绿色营销助推业务发展 四、锁定专属客户群的蓝海战略是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制胜法宝 五、独立代理人的制度设计成为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节英国寿险业发展分析 一、英国寿险偿付能力监管变化及影响 二、英国寿险公司面临的风险 三、英国Fas对寿险公司风险监管及借鉴意义 第五节日本寿险业发展分析 一、日本寿险业的盛衰变迁

二、日本寿险市场衰退因素分析 三、日本寿险商品的发展变迁及现状 四、日本个人寿险商品的构成及其特点 第三章20xx-20xx年寿险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对寿险经营的影响 一、现有医疗制度的弊病 二、医疗制度改革的方向 三、寿险在健康风险管理方面的难点 四、医疗制度改革对寿险健康风险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未来寿险在健康风险管理上的措施 第二节新《保险法》对寿险公司的影响 一、新《保险法》的主要变化 二、寿险公司应对新法的当务之急 第三节会计准则调整对中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的影响 一、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及变化 二、新准则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第四节低利率对中国寿险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20xx-20xx年中国寿险市场运行分析 第一节中国保险业总体运行状况 第二节中国寿险市场运营动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2020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是零点有数集团(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从1993年即已开始的年度追踪调查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该项研究致力于反映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囊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于2016年11月在全国共计195个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展开调查。 第一部分:生活满意度指数 一、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稳中有升,较上年略有回落 零点持续跟踪调查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情况。用“如果用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总的来说,请问您对您的生活满意吗?”来探测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结果显示,在最近十年间,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生活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一个稳中有升的状态。201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总体满意度指数得分为3.64分,比近十年的满意度均值(3.53分)高出0.11分,较2015年的历史峰值得分3.83分略有回落。 图 2007-2016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变化趋势 趋势线 平均值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07-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具体来看,71.6%的城市居民对生活总体感到满意(包括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这一数值较2015年(78.7%)下滑了7.1个百分点,但仍比2014年(61.0%)高出10.6个百分点。对生活总体满意度感到一般的城市居民达到17.6%,这一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17.9%)。 图 2014-2016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比较(%)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14-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是零点有数集团(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从1993年即已开始的年度追踪调查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该项研究致力于反映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囊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于2016年11月在全国共计195个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展开调查。 第一部分:生活满意度指数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稳中有升,较上年略有回落 零点持续跟踪调查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情况。用“如果用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 示非常不满意,总的来说,请问您对您的生活满意吗?”来探测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结果显示,在最近十年间,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生活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一个稳中有升的状态。201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总体满意 度指数得分为3.64分,比近十年的满意度均值(3.53分)高出0.11分,较2015年的历史峰值得分3.83分略有回落。 1.00 0.50 0,00 2007 2000 2D0S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 5 2010 注:图中数据为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5分表示非常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07-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具体来看,71.6%的城市居民对生活总体感到满意(包括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这一数值较2015年(78.7% )下滑了7.1个百分点,但仍比2014年(61.0% )高出10.6个百分点对生活总体满意度感到一般的城市居民达到17.6%,这一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17.9% )。 图2014-2016年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比较(%) 资料来源:零点有数集团2014-201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城市卷》。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自改革开放起,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也日趋增长。众所周知,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能从某方面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本文希望运用SPSS软件,通过回归分析来找出各个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而提出个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回归分析影响因素SPSS分 (一)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郑岩分析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PI、存款利率和政府保障类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郭新华和何鑫利用中国 1978-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人均储蓄、住房价格和利率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陈奇从经济因素方面、消费环境和条件因素方面、社会因素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我国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居

民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他们的消费方式是否正确、消费规模的是否合理是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消费水平、影响我国消费水平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力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能对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 (三)理论支持 经济理论中有关消费方面的理论不胜枚举,然而最具影响力的是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这一理论是凯恩斯(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用公式表示:Ct=a+b+Yt。该书中还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在他看来,人们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可直接决定他们的消费支出。J 杜森贝利(J. Dusenberry)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指出,本人的消费支出不但受他当前收入的影响,同时还受其以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尤其受以往“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则表示消费支出并非由人们当前暂时的收入决定的,而需要由他的持久收入水平来决定。换句话说,持久性的收入水平能够决定人们的消费水平。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类行为的经验表明,个人消费或储蓄行为并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在一生中,虽然收入是不稳定的,但消费却相对稳定。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

计量经济学及软件应用课程小论文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小组成员学号 雨 呵呵 庞晓雅 晓锐 指导教师:西超

目录 1.背景 (4) 2.模型的建立 (5) 2.1理论模型的确定 (5) 2.2建立初始模型——OLS (9) 2.2.1使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 (9) 2.2.2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 (9) 2.3建立修正模型——WLS (18) 2.3.1使用WLS法进行参数估计 (18) 2.3.2对修正模型进行检验 (19) 3.模型经济意义分析与检测 (23) 3.1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结构分析 (23) 3.2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23) 3.2.1被解释变量Y的点预测 (23) 4.结论 (26) 4.1主要结论 (26) 4.2政策建议 (26) 5.参考文献 (27)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 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SPSS统计分析

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SPSS统计分析 一、搜集到的2013年我国31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s://www.360docs.net/doc/8610474116.html,/workspace/index?m=hgnd 二、对数据的基本分析 在数据文件建立好后,通常还需要对待分析的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加工处理,这是数据分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对数据按人均消费(expend)进行降序排列 操作步骤:(1):选择“数据”→“排序个案”菜单项 (2):将“人均消费(expend)”选入“排序依据”列表框,选中“降序”

(3):点击“确认”按钮,生成如下降序排列的数据集 由数据的降序排列可以看出,全国只有上海、北京、广东等九个城市的城镇人均消费在全国城镇人均消费水平以上。 (二)、作出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的直方图 操作步骤:(1):选择“图形”,打开“图表构建程序”菜单项 (2):从“库”中选择“直方图”将其拉入“图表预览使用数据实例” (3):将变量“地区”设置为x轴,将“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设置为y轴

(4):点击“确认”按钮,即生成如下直方图

通过一个复合条形图,可以很明确的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从图中的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来看,北京,上海,浙江这些省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最高,人均收入也是最高的,各省市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大多数省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集中在15000元左右。 (三)、对数据按照人均消费作出直方图,以统计我国农村人均消费的水平 1、首先对数据分组,分组数目的确定。 按照Sturges 提出的经验公式来确定组数K,K=1+ 2 lg lg n ,计算得组数为6. 2、确定组距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28155.00-12231.90)/6=2653.85,可近似取值为3000.00元。 操作步骤:(1):选择“转换”→“可视离散化”菜单项,将“人均消费”选入“要离散的变量”列表框中,单击“继续”按钮进入主对话框。 (2):单击“生成分割点”按钮,设定分割点数量为6,宽度为3000.00,可见系统会自动会填充第一个分割点的位置为12231.90,单击“应用”返回到主对话框。 (3):此时可以看到下部数值标签网格里的“值”列已被自动填充,单击“生成标签”按钮,是标签列也得到自动填充。 (4):将离散的变量名设定为expendNew 。 (5):单击“确定”按钮。 3、频数分析 操作步骤:(1):选择“分析”→“描述统计”→“频率”,打开频率对话框。 (2):选定“expendNew ”,点击“图表”,选择“条形图”点击继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一、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体格发育状况 一是膳食能量供给充足,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总体改善。 十年间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摄入量为217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为65克,脂肪摄入量为8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1克,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能量需要得到满足。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7.1cm和155.8cm,平均体重分别为66.2kg和57.3kg,与2002年相比,居民身高、体重均有所增长,尤其是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增幅更为显著。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0%,比2002年降低2.5个百分点。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2%和9.0%,比2002年降低3.1和4.4个百分点。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9.7%,比200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其中6-11岁儿童和孕妇贫血率分别为5.0%和17.2%,比2002年下降了7.1和11.7个百分点。 二是膳食结构有所变化,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过去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保持稳定。总蛋白质摄入量基本持平,优质蛋白质摄入量有所增加,豆类和奶类消费量依然偏低。脂肪摄入量过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钙、铁、维生素A、D等部分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2012年居民平均每天烹调用盐10.5克,较2002年下降1.5克。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下面介绍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 一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患病情况。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是关于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 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经过标化处理后,除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三是关于慢性病危险因素情况。 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8.1%,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

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报告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2005年10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全国8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农村地区进行了入户调查,本次调查城市执行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每个城市成功样本量不低于250个;小城镇执行区域包括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每个城镇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50个;农村执行区域包括在上面提到的7个小城镇及湖北武汉黄陂中分别选取一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的成功样本量不低于100个。城镇地区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针对3258名18~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农村地区调查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针对870名16~60岁的居民进行访问,最终共获得4128个成功样本。本次调查中的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94%。调查样本基本构成情况:男性占45.4%,女性占54.6%;16~25岁的占18.3%,26~35岁的占23.9%,36~45岁的占25.9%,46~55岁的占22.3%,56~60岁的占9.6%。小学及以下的占11.2%,初中的占32.4%,高中/中专/技校的占33.4%,大专的占13.9%,本科及以上的占8.2%。本报告以此次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 一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较2004年有所下降,连续5年,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

平高于城市居民,但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者之后求取均值,则2005年中国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是3.40分,较2004年的3.50分有所下降。 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将对于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者归为高满意度群体,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归为低满意度群体(报告其他部分使用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用类似的归并方法),则当前中国居民中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群体比例分别为56.1%和17.2%。在2003、2004和2005年三年期间,高、低满意度者比例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满意度者比例:68.2%→66.9%→56.1%;低满意度者比例:25.2%→20.5%→17.2%),越来越多的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为“一般”。 比较历年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在2000~2002年间,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稳步上升,2003年有所回落,2004年有较大提升,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在2004年均达到了这5年来的最高水平。但2005年又有所下降,目前总体水平与2003年基本持平。在2001~2005年的连续5年间,虽然

一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重点记忆《经济生活》容;祝同学们成功 消费专题 一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二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消费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一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要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坚持扩大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从而使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消费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刺激消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三扩大居民消费的经济意义。 ①增加居民收入可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助于扩大需,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简要说明扩大国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经济学依据。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对生产调整和升级、 对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结构的升级将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②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 调拉动转变,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企业专题 1企业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企业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具有更高的利润率,在价格竞争甚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②价格变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商品科技含量,在商品生产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生活,一般来说,人们生活需要物美价廉的商品。科技创新能够降低商品价格,提高商品质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④企业生产经营要关注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新工艺,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公司制的优点及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优点:三大 A、独立法人地位 B、有限责任制度 C、科学管理结构 2)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激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实行公司制,有利于筹集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有利于按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 ? 3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重点)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经营航标 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企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本方法 公司经营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手段,形成自己公司的竞争优势。这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科技与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同时,提高管理水平也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 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重要因素

保险需求分析

人身保险需求分析 人身保险需求理论 寿险需求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把人寿保险当作消费者应付某种未来不确定性的手段,并将其引入到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研究之中。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研究的是,人们为什么能够和怎样通过购买人寿保险和年金来减轻或消除未来收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后果,以达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以及在最优消费条件下,哪些因素影响着寿险需求。 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的创建者是以色列经济学家梅纳赫姆.雅瑞(Yare,M.E.),1965年他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了《寿命不确定性、人寿保险和消费者理论》一文,雅瑞指出:人们会面临寿命的不确定性,而寿命的不确定性会带来未来收入流的不确定性,如果人们追求生命周期消费效用最大化,那么这种不确定性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行为,通过购买年金,人们可以减轻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他依据生命周期消费假说,首次考察了在寿命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如何通过购买保险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对人们消费的影响,给出了人寿保险需求的分析框架,即:购买人寿保险和年金可以应对寿命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实现最优消费。 雅瑞的研究是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研究的开始,之后,斯坦利.费希尔(Fischer,S.)(1973),克里斯托弗·比萨利兹(Passerines,C.A.)(1980),埃迪·卡尔尼(Karin,E.)和伊扎克·泽尔卡(Zilch,I.)(1985,1986),弗兰克·刘易斯(Lewis,F.V.)(1989)等人进一步推动了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以定期保险为例,给出了一个人寿保险需求概数,认为人寿保险需求与死亡率、遗产动机和未来预期劳动收入正相关;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比萨利兹指出,购买人寿保险可以消除收入波动的不确定性对于积累的财富的影响;美籍以色列保险学者埃迪·卡尔尼和以色列经济学者伊扎克·泽尔卡讨论了人们的风险态度与人寿保险购买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考察两期模型,指出如果人们风险厌恶越高,那么就会购买越多的人寿保险,越少的年金。加拿大经济学者弗兰克·刘易斯另辟蹊径,从遗嘱的角度考察了家庭的人寿保险购买行为。他认为保险的购买不仅仅是出于投保人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其被抚养人(如妻子,儿女)获得保障的需要,投保人家庭人口结构及家庭成员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保险需求。 人寿保险需求理论的研究表明,通过购买人寿保险和年金,可以减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完整版)

前言 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存、健康和社会生活.如果长期摄取某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营养缺乏或过剩的危害.为了帮助人们合理的摄入各种营养素,从20世纪早期营养学家就开始建议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从40年代到80年代,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我国自1955年开始制定"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作为设计和评价膳食的质量标准,并作为制订食物发展计划和指导食品加工的参考依据。 随着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强化食品及营养补充剂的发展,国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逐渐开展了关于RDA的性质和适用范围的讨论。欧美各国先后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或术语,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简称DRIs。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认为,制定中国居民DRIs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于1998年成立了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专家委员会(简称Chinese DRIs委员会)及秘书组.并在DRIs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5个工作组,分别负责5个部分的营养素和其他膳食成分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0年 10月出版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在该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达能营养中心的大力协助,罗氏(中国)有限公司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是一部营养学科的专著.它分别对各种营养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营养评价及主要食物来源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尤其对于各营养素的参考值都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研究依据,是营养学研究、教学和专业提高的重要参考书.为了适应广大的基层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的需要,DRIs委员会根据原书进行了简编,从中选择对广大读者可能是最有用的内容,适当简化,编写了这个简要本。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简要本)》是针对基层营养卫生工作者及医药、食品、农业、教育等相关学科读者的需要编写的。它简明扼要,便于使用。但欲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研究,还应以原书为依据。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葛可佑 2001年1月 概要 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