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姓名:潘俊学号:200542101225 指导教师:杨光

摘要:“语文素养”是新语文课程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标志性特点,其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不高,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差距甚大,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养成中学生语文素养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是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和综合式学习与传承和对话式教学;养成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加大字词补缺力度、培养阅读鉴赏习惯、构建写作互动平台、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和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一词第一次明确使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在了解这个含义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素养”一词。“素养”是由“素”和“养”两个语素构成。“素”,即是平时,强调时间的经常性、延续性。因而,“素养”强调了素养的不确定性、发展性,这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是相同的,它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状态。关于语文素养的定义,研究者们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语文素养则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素养是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一点一向是众说纷纭。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先生在《语文建设》上指出,“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1]杨再隋等编著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2]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语文素养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主要是由四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是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 ,第二层次是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语言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情和语文思维) ,第三层次是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 ,第四层次是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语言环境)。[3]为了更通俗地解释“语文素养”,彭小明认为可以把语文素养分为这四个

层次:①语文知识,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程序性知识。②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和语文实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

③语文心智,包括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注意、思维、联想、想象的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④语文情意,包括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4]为了更进一步地认识语文素养,还需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语文素养有什么区别于其他素养的特点呢?我基本上认同彭小明的看法。

第一,综合性和整体性。从语文素养的构成上就很容易得知,语文素养是复杂的、综合的、全面的、多层次的,它是由表及里的统一体。同时,语文素养又具有整体性,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是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基本品质,其各方面是无法割裂。第二,基础性和基本性。语文素养是一个关于语言方面最基本的素养和修养,它不是专家学者们的高水平和高素养的东西,因而它具有基础性。《语文课程标准》里推出,通过中小学教育,毕业生应该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即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有丰富的语文积累、良好的预感、发达的思维,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三,积累性和发展性。语文素养不是先天性的,是后天长期训练、实践而得的。也就是说,语文素养是在长期的言语生活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语文素养是学生不断内化自己生命的一种结果和状态,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对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文素养的形成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语文素养的形成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第三,语文素养的形成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第四,语文素养的形成能够让学生为个性的表达创造条件;第五,语文素养的形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

语文素养的形成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使中学生养成语文素养呢?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先得了解当代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因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教育方式没有完全地转变过来,当代中学生语文素养整体上还没有达到新语文课程的要求,当代中学生语文素养还有待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现状。

(一)语文知识水平不高。1.错别字比比皆是。如:以后——已后,偏僻——偏辟,既然——即然。2.读错字音司空见惯。我曾随机抽查77个高一学生,其中读对“讣告”的11人,读对“刽子手”的30人,46个学生不认识“暴殄天物”的“殄”字,能正确认读30个“易错常用字”的没有。3.语病不乏少见。如“大家非常遗憾地看到刘翔痛苦地慢慢地缓步离开了鸟巢”,很显然,这是一个重复啰嗦的句子。

(二)语文能力水平有限。1.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朗读课文不够通畅,有时停顿不够准确。

2.写作对许多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痛点,害怕写作文已是学生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许多学生都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没有足够的阅历和经历把作文写出来,即使有,也没具有写作的那种兴趣。也有一些同学表达能力不强或对写作不够自信而讨厌写作。曾经对100名中学生调查得知:喜欢写作文的只占17%,不喜欢的占54%,而剩下的29%对写作持随便的态度。

3.表达能力欠缺。当代的中学生成长在更加平等、民主、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其思维应更加敏捷,语言应更加流利,但是现实不是这样,仍然有许多学生不善于表达。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家长和学校要求学生学习的东西多了,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当然,也有部分是因为学生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因素。

(三)语文心智状况不够乐观。虽然说现在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要精明、要调皮,但是仍然存在着观察不够仔细,注意不够集中等较差的素质。比如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导致写作时无话可说;阅读文章时注意不够集中,导致不能一次性读懂文章,抓不住文章的要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的学生有着较为广泛的兴趣,但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却寥寥无几。据调查,对语文感兴趣的中学生只占总人数的26%,考试能考到高分的学生也不一定就喜欢语文,许多是被形势所逼。

(四)语文情意状况令人担忧。当代的中学生虽然处于一个知识膨胀的信息时代,但是又有多少学生看过包括祖国的四大名著在内的一系列国内外优秀作品?据调查,阅读过《红楼梦》的高中生仅占9%。不少学生看的是什么武侠小说、玄幻小说一类的书,这倒不算是什么问题,关键是有的学生什么都不看,上网、打游戏入迷成“疯”。这样能拓宽知识视野吗?能形成较高水平的文化修养?我认为这样就连通俗文化的知识和素养都难以获得和形成,甚至会错失应该能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养、人格品行、思想道德等。

那么教师怎样实践新课标,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促进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呢?我将结合语文课程的改革、目前教育方式和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从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式和养成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这两个方面,对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式

(一)自主式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个体自己主宰学习过程并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5]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 勤奋学习而不感到厌倦。例如,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亲近文学”单元的测试中,可设计这样一道说话题: 你最近读了哪部文学名著?请写出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这些题目的设计, 可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会他们探索新知、学习新知的方法, 为他们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 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学课文: 1.文章为什么要先从山写起?2.为什么重点写水?3.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 而先从夏水写起?通过这些问题可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是对过去一节课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填鸭式”教学的否定,是让异质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根椐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其意义不只是学习本身,它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必须从时空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同桌学习、小组学习、全班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学习。一句话,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和责任,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合作学习方式固然好,但在合作学习时也应注意几个问题,如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小组活动中,老师要告诉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要实实再再,不能流于形式,搞花架子,等等。

(三)探究式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学生提出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得出结论并评判结论的学习过程。[6]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是激活课堂的前提;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保证;放手开拓、打破常规是实施探究学习的关键。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方法的过程,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因此,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承认差异,不搞统一标准。另外,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他们有个性的问题,从而合作探究,这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教师必须有让学生上前台的意识,让课堂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还有一点要注意,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四)综合式学习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似乎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的场所。语文课改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等,这些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综合性学习正是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以调查、实验、观察、交流、协作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健康和谐发展。综合性是综合学习语文的重要特性,从学习目标上看,它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从学习内容上看,它是语文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综合;从学习形式上看,它是教师的设计、组织与学生的自主参与、实践的综合,是读书、写作、表演、辩论、参观、采访、搜集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的综合。[7]实际上,综合学习语文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语文学科的目标、特点和性质来进行。如在上《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个专题时,可提前一个星期时间,布置学生在课余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战争的定义、中国古代历次意义重大的战争、现代战争、战争的性质等等。另外要求学生就最近世界上所

发生的战争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评述,并写成论文形式;一周后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唱主角,将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多元性评价;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所收集材料以文章的形式上交,再进行评价,并将一些优秀的作品集中以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其实,为了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材多了一项“语文综合活动课”。如何利用好活动课,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总的来说,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 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社会这个更广阔的空间,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五)传承式教学为什么喜欢语文的学生那么少,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所占的比率那么高?很大的一部分的原因是出在语文教学方式和语文教师素养方面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实践好新课改的要求,把语文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这就要求当代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行传承式教学。所谓传承式教学,我认为可以这样简单地来定义,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语文教师传承中华文化思想来对学生进行知识上、情感上、心理上、气质上、品行上、修养上等全方位的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师只有首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能够在教学中生动地表现出语文所具有的丰富的内容和崇高的思想,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才能让学生在较为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较为轻松地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其实就是首先要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崇拜”自己,喜欢自己上的课,从而使学生喜欢语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传承中华文化思想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语文首席教师魏国良对语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也在思考:构成语文基本要素之一的语文语言原本是极富生命力、感染力的,怎么会在走进课堂之后,蜕变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呢?魏老师认为,这是语文“承担着那些本不该由它承担的使命”,最终丧失了语文的自我,成了令人乏味的无谓“说教”。那么用什么方式改变这一教学的弊端呢?我们来看看魏国良老师对贬官问题的教学方式。他根据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又结合学习高中教材中的《石钟山记》,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类作者贬官后成就一个人优秀作品的价值。学生们认识到贬官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贬官文化是这些不同题材作品的“类”,把握了这个“类”,也就把握了这些作品的主旨,对它们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一篇一篇去“识记”它们的主旨,不仅繁难,而且让人生厌,还有什么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可言?

(六)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共鸣过程或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就某个

问题产生沟通互动,使双方的认识世界达到真正的融洽,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主导和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形态。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变革的过程。对话激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新鲜的见解;对话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理解、宽容、博爱。对话是展示意义和把握意义的过程,学生就在这种对话的参与中获得了教育。其实,对话本身就是学生的思想品质、合作精神、个性等培养与形成的土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由于高中实行课改时间不长,学生对讨论这一课堂模式还不是很习惯,不少学生来自不同乡镇各所中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都是生活在农村,大多交际不广,阅历不深,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或是脸红耳赤,忸怩作态;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难免会出现课堂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而课堂气氛冷淡的情况。而这时教师要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他学生参与进来。这种教学有可能引发课堂喧闹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还有,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改进;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可谓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表现形态,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时代学生。此外,对话教学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②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③对话并非越多越好。

三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一)加大字词补缺力度“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累语言,就无以形成较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字词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学习字词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字词不够丰富,中学生又怎么能具有魅力的个性化的语言呢?因此,要加大字词补缺的力度。字词补缺的方式主要有两类:第一,教师应把每一课的学生不认识或迷惑的字词音、字词意思给学生总结出来进行讲解。在讲解时,要注意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教给学生从多方面分析、理解汉字,以达到识字的目的。如:“月”(象形“肉”字的简写)字旁的字,多与肉有关,像膏(心尖上的脂肪) 、肓(心脏和隔膜之间) 、脍(切的很细的肉) 、炙(烤熟的肉)等。第二,学生在平时阅读时也要自觉地勤查工具书,并把不认识或不清楚的字词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复习,不可一看而过。

(二)培养阅读鉴赏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新课标多次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而阅读就是最好的积累方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乐趣;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 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 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教育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要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能感受阅读的乐趣,再利用课本抛砖引玉,往往就会使学生阅读课文,乃至广泛的课外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与文本展开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通过阅读和思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领悟文本丰富的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鉴赏活动中,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了解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的表现手法,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要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智慧,进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三)构建写作互动平台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写作一向是学生们一个非常头疼的事,怎样才能解除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写作互动的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非常重要的方式。写作互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进行有目的的写作前的对话和写作后的互评和讨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前师生都要积极搜找相关资料和回忆相关的材料,然后通过积极的对话、谈论,激活写作灵感,燃起写作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作文练习。同时还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互相评改作文、互相讨论作文,能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四)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

语交际的教学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素养,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训练中积累经验和体会,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得心应手地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口语交际情况。同时,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提升。如在第十二册练习三中有这样一个口语训练:小小辩论会。就看电视究竟好不好展开辩论。同学们通过思考,结合自身体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小组中形成共识。观点相同的小组结合在一起,展开激烈的辩论。这一口语交际活动不仅使同学对看电视的利弊有了充分深刻的认识,也使学生的思辩才能得到提高。同时,这一精彩的场面也为习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总而言之,教师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素养植根于生活。刘国正先生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里的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这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呆板枯燥。”所以语文学习之根须扎在生活的沃壤之中,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开源”。几十年的标准化考试,剥离了语文与生活的血肉关系,语文被分离为纯粹的理论学科,从而割断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新课程的改革,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打开了一扇门。教师应更加注重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观察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一方面,生活即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把作品解码,让学生品尝原汁的生活味,又感悟情境的精致味,那就可使学生达到“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化境,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思想感情的复杂与微妙,更深刻地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另一方面,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素养的养成还必须在实践、在参与中完善,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倡议在参与中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采访身边的革命英雄、劳动模范;可以带着学生去游玩,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恬静;可以仔细端详母亲长满老茧的双手,想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文素养的内涵丰富,教学涉及到许多方面,因而它不是一时能养成的,其形成是一个长期不断的提高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语文素养、教学态度、适应能力。目前教师的观念转变不到位,能力素养亟待提高;教师文化积淀不深厚,文学素养亟需提高。在实践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存在许多错误观念和做法。有些教师仍片面补充知识,认为能够套用答题技巧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

“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共同特点——立足于培养‘人’,我们不是培养掌握知识,具有许多知识的机器,而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有些教师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就可谓是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素养,这种“走形式”的作风,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积极性可言吗?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一味地让课堂气氛热闹,这难道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这些教学方式和态度只能是表面上红红火火,没有多大实质性的效果,甚至会顾此失彼,引发一些新问题。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是个过程,它没有终极目标,教师素养的提高,也是这样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从目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现状来看,一句话,要想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

注:

[1]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年(增刊).第35页.

[2]杨再隋等.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19页.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4]彭小明.语文素养论[J],兰州学刊,2004年,第6期.第9页.

[5]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6]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页.

[7]盛旺.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性质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语文教学,2007年,第7期.第27页.

参考文献:

[1]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2]语文教育改革组.语文课程标准.惟存教育实验室,2003年.

[3]语文教育改革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23课件站,2008年.

[4]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5]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6]韦志成.语文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7]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8]张天宝王攀峰.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9]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On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Language Literacy Name: Pan Jun Student Number: 200542101225

Advisor: Yang Guang

Abstract:"language quality" is the proposed new language courses an important concept, it has rich symbolic mea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he level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of the language literacy is not high, and the request made by the gap between New Curriculum grea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students develop language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education. Language literacy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the main form of effective autonomy,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ed in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heritage and dialogu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develop language literacy is the main way to increase the term to fill a vacancy, and foster appreciation of the habit of reading, writing to build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and focus on oral communication links in real life.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language literacy is a long and difficult process.

Key words:secondary language literacy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表时间:2017-09-22T17:38:40.977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5期作者:朱桃红[导读] 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使其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朱桃红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三农场清河中学155600 摘要: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 使其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关键词:语文素养提高初中学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性追求。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素养”一词《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涵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将二者结合起来,“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养成的涵养。“语文素养”就是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与综合性学习,内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最终使自身的语文涵养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新课标提出这一理念就在于增强语文教育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涵养和水平。其基本内容包括: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知识与能力。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学知识、现代汉语知识等。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纳入教学内容,各学段应根据学情不同,发展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等语文能力,适应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 3.过程与方法。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一旦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受用终生。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2.规范学生的书写。从初一开始,坚持每周一节写字课,课上不光写字,还讲写字的姿势、讲间架结构。让学生意识到写好字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素质。另外,我还一学期举办一次班级写字比赛、每月一次书法展览,形成良好的写字、练字氛围。经过一年的强化训练,学生书写的习惯基本养成,坚持三年,学生的汉字书写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3.培养文明的口语交际习惯。教学中,我主要从两方面训练学生的说话。 (1)课前5分钟演讲。每天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按座位次序由前到后,每天一人次。演讲内容根据年级不同有计划、有侧重地安排。 (2)课上说话训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上给学生一个触发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这样解读文本,激活了学生的真实情感,让学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养成积累的习惯。在这方面我主要做了三件事:阅读、摘抄、背诵。 (1)阅读。阅读是感悟人生、丰富学识、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阅读什么?一“读”无字之书——生活。二“读”有字之书——作品。书读多了,视野自然就会变得开阔,境界自然就会提升,思想自然也就会变得深刻。一个人有了思想,学什么都不再是难事。 (2)摘抄。每接新的初一,我都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开展每周“三个一”积累活动。“三个一”即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一篇美文。周一上交,我批阅完讲评并展览。四年坚持下来,学生自然就养成了做摘抄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3)背诵。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是记忆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每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我都会要求学生背诵默写。 5.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每周一篇随笔,这种课外练笔,选题自主,形式自由,充分体现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每单元一篇大作文。内容限定单元主题,40分钟内当堂完成,初一、初二600字左右,初三、初四600字以上。摘抄本、练笔本串起了学生初中四年的语文学习和生活经历,记录了他的成长足迹,成为学生的一笔精神财富。 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到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进步的信念,形成学生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与融合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更深的认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带着享受的心态去学习语文、接纳语文,就会体味到语文原本的美好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有时甚至已被列为主课之外。,在帮助学生提高其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 一、夯实基础,奠定文学素养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复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学习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高一刚入学就抓紧具语文的学习。 高一刚开学,我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给每个学生配备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一书,让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有系统了解,并要求学生在早读课,课余时间加以记忆,加以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本书的内容分散在课堂测验,单元测试,朋考试卷,知识竞赛中出现,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提高效率。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针对学生实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也发挥读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抓实读本中的文言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常重点篇目快,甚至让学生课外自读的原则,有变化地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这样,我们一方面抓实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思路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扩大阅读量,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据教材编写体例,从话题作文开始,逐步训练学生的各种论力,纵的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区别写作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诏题作文,横的方面,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进而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评改,评改方式灵活变化。一是学生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分组评改,四是教师评改。每一次评改之后,却令有充分的交流过程,让学生讨论、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来。 二、名著诵读,提升语文能力(一)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收集印发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体裁或题材的不同作品,把这当作导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二)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基础,为提高阅读水平,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在上阅读课前,我给学生讲清阅读课的重要性,阅读的要求,并且经常检查学生的阅读摘抄本,促使学生不断阅读。 (三)拓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文言文是高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长期积累,因而我非常重视这一方面,我通过不同方式补充课外文言文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去翻译并作为论据写入作文,使学生阅读,写作同时提高。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文章从兴趣培养,注意实践,鼓励创新,学习习惯以及终身学习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素养;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习惯;大语文;终身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通过对新课标的反复研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我觉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的不竭动力。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可以试着从以下两点着手。 1、以情动人,培养兴趣。

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秋天的雨》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秋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美好的秋天气息中。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事情,或多或少都给人们带来过成功的体验。对学习语文来说,就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认卡片等活动来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出真知。”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课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小学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表演。如《陶罐和铁罐》、《西门豹》等课文,可让学生课前排练准备,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合作参与演课本剧。通过实践体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锻炼了同学的表演、创造才能,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1、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

初中语文素养大赛试卷样卷(同名16684)

初中语文素养大赛试卷样卷(同名16684)

第一部分:客观性试题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共30道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烙.铁(lào)晕.车(yùn)粗犷.(guǎng)莘莘.学子(shēn) B.称.心(chèn)遂.愿(suì)船舷.(xuán)茅塞.顿开(sè) C.应.届(yìng)角.色(jué)笑魇.(yǎn)不落窠.臼(kē) D.模.板(mó)惬.意(qiè)广袤.(mào)风靡.一时(mí) 2.下列括号中的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干(gān)练框(kuāng)架嗑(kē)瓜子怏(yàng)怏不乐 B.濒(bīn)临山峦(luán)兑奖券(juàn)畏葸(xǐ)不前 C.泥淖(nào)锃亮(cèng)紧箍(gū)咒刚愎(fù)自用 D.鞭笞(tái)潜(qián)伏捅娄(lóu)子呱(gū)呱坠地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彷徨赫然深邃肃然起敬 B.晦暗怅然逞能眼花缭乱 C.慰藉簇新伫立不可明状 D.襁褓骸骨赎罪洋洋得意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长沙是一座美丽的山水名城,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B.一看那弱不经风的样子,就知道她平时缺乏体育锻炼。 C.素有“天籁之音”美誉的侗族大歌,早已蛮声海外。 D.这块石碑雕刻的人物花草,生动活泼,巧夺天公。 5.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我看到了张明,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 ....了。 B.青年人要多读书,勤思考,并以积极姿态投身沸沸扬扬 ....的新生活。 C.季羡林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是世人敬仰的“学界泰斗”。 D.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 6.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我国有近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青少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B.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就在于要勇于克服困难,充满自信。 C.小刘到赵教授家请他将自己要发表的论文再重新校对了一遍。 D.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7.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抱怨恰如一股阴冷潮湿的黑雾,足以他的双眼,足以他的心智,足以他的成长,最终让他在怨天尤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A.遮蔽迷惑阻碍 B.迷惑阻碍遮蔽 C.遮蔽阻碍迷惑 D.阻碍遮蔽迷惑 8.下列语句排列最恰当的是() 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②道路两旁,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静之境。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心得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心得 一、重氛围营造,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氛围,是指一种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利于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滋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重环境熏陶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心得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建设家庭小书屋。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号召每个家庭小书屋。让父母和子女携手阅读,一起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在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中得到熏陶、感染。 (二)重课堂拓展 1、激情导语引入。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2、学一篇带数篇。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拓展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我常教一篇并且启发学生背数篇。学生们兴致盎然,积累多了,使他们融入了浓厚的古诗词学习之中,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重竞赛活动 1、诗文背诵比赛。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诗文背诵竞赛。人人都参与比赛,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背诵的古诗词的数量最多,最有情感,就封他一个“诵读小能手”的称号,并在班内增设“背诵之星”等多种奖项来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的身心也在诵诗比赛中受到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深化文化底蕴。 2、写诵读心得。在背诵后,我经常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叙事诗改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 义门初级中学师永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观认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新形势下新课程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培养全面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分别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阅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几大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新课程观还认为:语文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种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它指出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活动也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偏低,大部分中学生写的字东倒西歪,潦草难辨;语文知识面狭窄,除了知道课本上的那些作家和老师所讲过的以外,其他的都显得十分陌生;口头表达能力弱,方言比普通话还实用……为此,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

的变化多样、新颖别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学生的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的个性需求,逐步使他们趋向内心的自我完善。要充分重视语文教育中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自信心、提高耐挫力。学会认识与接纳自己,培养积极的情感。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而产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积极情感,不仅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克服缺点的勇气和努力学习的热情,而且还会促进其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发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丰富的心理辅导活动,以减少乃至于消除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使其在自我观念、认知、情感、意志、性格、人际交往诸方面。 2、创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空间,注重审美情趣的提升语文素养,不仅包含听说读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发展的过程而孕育,并随着发展。情感,不仅是热爱母语的情感,还有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还有人类共同的高尚的情感,如富有同情心,爱真善美等。态度,既有学习语文方面的态度习惯,又有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 3、扎扎实实的搞好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 双基扎实,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不管教育改革到哪一天,

新整理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有哪些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有哪些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哪些策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文章内容。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培养兴趣,增强动力。作为老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增强内在驱动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读出情感,读出事理。另一方面,要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写好读书笔记,及时整理读书心得,在广取搏采、提高阅读能力、增进修养的同时,提升个人的阅读品位。 2.营造氛围,给足时间。虽然大的社会环境不太理

想,读书的氛围并不浓,但我们可以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内营造相对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有图书馆,库存丰富,不妨定期向学生开放,周末可全天开放;开设阅 览课,每周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等。 3.举办活动,促进阅读。举办活动可以展示阅读成果,促进群体的阅读,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例如,可以借助学校的现有资源,定期主办读书报告会,以此为平台,请专家讲,请老师讲,请学生讲,以思维碰撞思维,以视野扩大视野,以情感强化情感,将读书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准确理解教材中字词含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注重对 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 作文词汇;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发情感;学习教材中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从生活中引导学生提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发表时间:2016-12-26T11:14:51.840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19期作者:张波 [导读] 在小学、初中阶段,老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并不重视,而且语文的学习也是针对性的学习。重庆市潼南中学校402660 在高中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忽视语文的学习,因为大家都觉得语文是一门拉不开分的学科,因此对语文很不重视,而语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培养,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发现缺乏语文素养很多学科都会学得很吃力,而且影响到人际交往的能力,所以高中时期就要着手培养语文素质。看似语文很好学,会认汉字会读课文会背会写就行了,其实不然,这是种错误的思想。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整体水平,并且也是学生之间差距的体现,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不足 1.学生基础薄弱。在小学、初中阶段,老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并不重视,而且语文的学习也是针对性的学习,哪里不会补哪里,字不会写就练字,课文背不会就加大力度,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很死板。这种语文教学方式也不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所以很多学生在高中时的语文成绩与别人有了差距。而语文作业是单纯的做题讲题,并不会刻意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使得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上次犯的错误这次还会再犯,既没有效率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表达能力较弱。有时候你会发现有的学生书面知识掌握得很好,可你一旦让他给你讲题或者是讲解一下知识,他可能就结结巴巴说了很多却不知道在说什么,这就是表达能力差。从小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上课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很少,以至于到高中学习注重表达时心里有想法却表达不出来。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3.知识面有限。从小我们就被鼓励多看课外书、补充书上学不到的知识,可是真正做到的寥寥无几。因为虽然学校鼓励看课外书,却不会拿出很多时间来阅读,因为要考试要有一个好成绩,而这时候成绩的取得大多不需要很多的文化素养就可以做到。但是到了高中时期老师会拿出时间来让我们阅读课外书,一方面是写作的需要,我们需要素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文化素养,毕竟高中的语文不是单单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所以从小培养阅读的文化意识非常重要。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 1.转换教学观念与学习观念。在很多课堂中,语文算是比较无聊的课了,因为是汉语,我们天天说天天用,很多学生就会忽视这门我们常用却很重要的课程。但是如果老师将课堂弄得轻松有趣,效果会不会不同?回答是肯定的,学生都喜欢有趣的课堂,这样才不会不自觉地走神,也不会出现自己想学习语文却学不下去的现象。所以老师要摒弃老旧的教学方式,将有趣的成分加入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2.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很多学生认真学习一门课程的前提是他们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因为这个老师的个人魅力提起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有的学生在这个老师教的时候成绩飞速猛进,而换老师以后又会一落千丈了。而老师作为学生的指向标,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如果一个老师的素质低下,又有什么资格教书育人呢?所以说当学生厌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就要反思是不是自身问题,自己没有讲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不要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这样死记硬背的课堂是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的。 3.将语文素养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并不是一门空巢学科,而是一门实际应用的学科,小的方面来说,我们处处都用到语文,语文表达、语文理解等等。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将语文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习语文却觉得语文学习没有用。而一门学科不能跟生活和实践结合就是一座漂浮在空中的楼阁,没有一点实际意义。所以当我们学习了语文知识后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这种语文学习方式也要坚持,如果只是这一次两次的学习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成为习惯,语文素养教育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4.为学生创造表达与交流的良好环境。我们从小就会说汉语、写汉字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语文这种大环境中,所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发言、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文学习的素质教育是全民应该关注的话题,这关系到我们文化的发展传承。所以老师要积极主动推行这种教育方式,学生也要积极践行,老师转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提高自己的语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敬茹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育观[J].新课程·中学,2014,(5)。 [2]胡元从高中语文练习的角度来审视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只有掌握好了语文,才能在各个学科里有所帮助,因此,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谓语文素养?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然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气和灵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其实,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的一面。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都没掌握好,如何和人沟通交流,如何准确表情达意?新课标提出词语教学要随文讲解。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教学生字词语。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

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大赛文常知识试卷

“语文周报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语文素养大赛 初中组语文常识试卷 (参赛者只需将答题纸部分传送组委会即可)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下面不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是()。 A.都德 B. 契诃夫 C. 莫泊桑 D.欧·亨利 2.下面作品不属于郭沫若的一篇是()。 A.歌剧《白毛女》 B.诗集《女神》 C.散文《石榴》 D.演讲《在萧红墓前排五分钟讲演》 3.下面不能称之为南宋爱国诗人的是()。 A.岳飞 B.陆游 C. 文天祥 D.辛弃疾 4.下面选项中“津”字的意思与其它几个不同类的是()。 A.望梅生津 B.后遂无问津者 C.津门大侠 D.风烟望五津 5.下面哪位人物和孟子、庄子、荀子合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A.墨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孔子 6.()因其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故有“泥土诗人”之称。 A.田间 B.何其芳 C.臧克家 D.艾青 7.下面诗句与相关名人搭配不正确的是()。 A.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B.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C.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白居易 D.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8.下面动物不属于“六畜”的是()。 A.羊、猪 B.马、牛 C.兔、鹅 D.狗、鸡 9.四大古典名著中,内容较多描写湖北的一项是()。 A.《红楼梦》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10.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关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阅读教学研究

关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阅读教学研究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阅读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中学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既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包括:沟通、表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创新;运用科技及资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组织与执行;终身学习,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心理环境讲,学生的学习探索须有宽松的环境,能自由自在地学习探索,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一位外国学者认为:“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实践证明,教师的民主和宽容,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具备民主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只要教育方法适宜,并依靠他们,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可成为有价值的人;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即他们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个体需要、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及时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等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与教师配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的培养。 3.树立大语文观,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面向全体,广泛开展“一日一字比美观”、“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一课一讲比口才”、“一周一诗比朗诵”、“一月一报比才干”等活动,帮助学生练就过硬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从语文实践中获得自信,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1、“一日一字比美观”,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此项活动要求学生一天至少练好一个字,达到端正,力求美观。低年级要求练铅笔字,重点放在书写习惯的养成及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上。中高年级要求练钢笔字,有条件的提倡在老师指导下练硬笔书法。街道各校都统一了练字纸或书法成果展示纸,定期展出优秀作品,还本着提高的原则,设立进步专栏,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踏上新台阶。 2、“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读写结合,增强语感,着眼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学生一日读一篇好文章的同时写一则读书笔记,或写一段小练笔。养成读书即提笔的好习惯。读书做读书笔记,根据年级段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要求记下从中学会的生字、新词,简单摘抄好词佳句;中年级要求摘记好词佳句,并摘抄、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高年级要求做读书摘记,摘写自己喜欢的句段篇章,提倡写读后感。写,可结合教学要求统一进行,也可由学生自己随时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低年级可写几句话,中高年级可写一段话,兴到笔至,不作过高要求,重点为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以上两项活动学生可根据喜好自由选择,但每周练笔的数量不少于2篇。读写笔记本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还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的读写笔记配上插图,或设计版面。实践已经证实,只要学校、老师的激励措施跟得上,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 3、“一课一讲比口才”,使学生获得敢于展示自我的自信每堂课伊始,都安排1-2名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全班轮流,题材自选,提前通知,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程文件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一、对几个概念的理解 语文核心素养,必须理清几个概念。 什么叫素养 素,可以理解为本色、本质;养,可以理解为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先天的内在遗传基因,个性特征,性格倾向;养,侧重后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历练。 素养,就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 什么叫 核心素养 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核心素养 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核心素养 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 大素养,即: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什么是 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 语文核心素养 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 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 语文核心素养 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 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人文修养包含三个维度: 其一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浅谈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一个人的内涵可以从他的语文素养的高低来判断,语文素养不仅仅表示一个人的语文知识是否丰富,还能够体现他是否具有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同时,语文素养也代表着一个人的文明素质、语言技能水平。我们的生活不能脱离社会来谈,所以社会需要每个人来共同建设。人们常将语文素养看作是能够提高社会进步的指标、完善自我的衡量标准、实现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简洁、通顺地使用汉字,而且有助于宣扬中国传统的文化,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建造完美的人格。所以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已将具有语文素养视为人是否称得上是现代人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培养语文素养 一、注重细节培养,塑造良好学习习惯 我们总是会淡漠细节,在淡漠细节的同时我们便会与一个好习惯背道而驰。我们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是依靠良好习惯而站立的,往往有人会将一个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看作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要因素。著名学者叶圣陶曾对语文做了经典评论――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指学好语文在于好习惯的形成。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将教育比作是培养好习惯的途径,然而一个好的习惯是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逐渐

养成的。人的语文素养一定要从细节着手,防微杜渐。语文老师的责任不单单在于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细节,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用法,使之形成一个好习惯,学生会在这个好习惯的鞭策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之路。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文情感 学语文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我们常常把读看作是语感的化身。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朗读的力度,让学生在朗读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标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欣赏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感。众所周知,朗读调动了口、眼睛、耳朵、大脑和手,这样可以高度打动学生,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智力,提高创新精神。我们在诵读过程中,将毫无生命力的语文文字变成了鲜活的语言,达到了提炼语言文字的要求以及情感培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诵的时候要富有情感,声音响亮。 三、重视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文学创造需要有一个美好的创造环境,这样我们才能在舒适的时空里去用心感受和体验。有数之不尽的文学作品都富含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当读者进入了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就可以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了。在阅读著作的时候我们有很多的方法,整体感知便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老师不仅要加强基础训练,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教材的启用,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以“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为重要。 一、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语文课建立在大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在下午

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我自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梯走。 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特别是第一个学期要重在激趣,学生随便可以看什么书,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下学期逐步开始在阅读内容上,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可以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做限定,如周一、三、五阅读课不读连环画、漫画,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波助澜之功用。 至于读的方法,比如《海的女儿》分为3个下午来读,有时采用一千零一夜讲故事的方法——讲到情节转折处或即将故事结局,悬着等到明天中午讲。这时,往往形成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高潮,也是教师推荐读物的好时机。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我们还可以开

浅谈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一线教师要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培养提升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文明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空前繁荣,取得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成果。当前在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首先,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第一,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一名最有激情,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正视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