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7~9年级(60篇)

1.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2.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3.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4.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5.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6.木兰辞(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8.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

9.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10.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12.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13.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

14.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15.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19.卖炭翁(卖炭翁)白居易

20.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21.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2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2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24.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2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26.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27.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28.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29.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30.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3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33.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34.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辛弃疾

3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36.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37.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38.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39.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40.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41.《论语》12章(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

42.曹刿论战《左传》

43.《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4.《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巳矣。)

45.《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46.《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

47.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48.出师表诸葛亮

49.桃花源记陶潜

50.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51.三峡郦道元

52.杂说(四)韩愈

53.陋室铭刘禹锡

54.小石潭记柳宗元

55.岳阳楼记范仲淹

56.醉翁亭记欧阳修

57.爱莲说周敦颐

5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59.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宋濂

60.湖心亭看雪张岱

60.河中石兽纪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教师教学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具体建议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它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一般素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笔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一、态度素养 1.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 “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课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语,并美其名曰是“双语教学”。其实,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折射出对母语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判定小学语文课上不能讲英语。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

2.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 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因素是: (1)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愿望,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良好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2)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有外在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尽管都是必要的,但是建立在内在兴趣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不了动作、表演和游戏,但这些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培养学生对汉字、汉语和汉文的内在兴趣才是更为核心的。 (3)语文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的程序化、熟练化和自动化便成为习惯。关注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学习始终如一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一个语文态度素养。 3.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 通过分析,语文学习态度养成的主要指标罗列如下: (1)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如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意愿、表达的意愿、探究的意愿、评价的意愿等。 (2)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倾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写字的兴趣等。 (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批注的习惯、比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等。 二、语言素养 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学好语言。应该说,“语

小学核心素养-语文

小学核心素养-语文 一、挖掘文本情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语文本身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发展性、实用性等特征,故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具体来说,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为学生构建“四个实用课堂”,确保语文课堂有序、有力、有趣、有效。这四个实用课堂分别是“情感的课堂”“交流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实现必须以“四个实用课堂”做基础。 “情感性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这与核心素质培养之理念不谋而合。这里的“情感”一方面是来自于教师的激情、热情与爱心,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融情”,是学生与文本心灵合一,情感洋溢的表现。 如,在《泊船瓜洲》教学中,教师所营造的情意浓浓的“思乡”意境,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更让学生对诗人的思乡之情延展至自我,达到“物我和一,情意绵绵”之境界。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营造“交流性课堂”“自主性课堂”以及“开放性课堂”,旨在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文本对话的课堂目的,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质疑析疑能力、合作能力等的提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基于文本的情感阅读是培养学生有效深入课文,理解作品的关键,教师要巧妙抓住情感,

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紧扣人文因素,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托于语文课堂教学,依托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中华汉语博大精深,它不仅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也呈现出广博的文化风貌,更体现出丰裕的人性之美,教师要通过指引学生学习与鉴赏汉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达到提升核心素养。 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文本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的精妙,意境营造的奇妙、思想呈现的深远等对引领学生感悟语言、鉴赏语言有着重要作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并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可以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联想想象等去激发学生对文字鉴赏的兴趣,并感受作者如何用精妙的表达去描写西沙群岛,体会作者用词之巧妙,最终习得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祖国大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一定的阅读能力而展开的,而阅读课堂是重要的载体,教师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渗透阅读策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并借阅读课堂积累语言,习得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 解读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核心素养话语文

语文核心素养梳理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水平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水平、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水平、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实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所以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增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升。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仅仅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仅仅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但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实行扩展:能够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注重旅游广告语;能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能够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实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实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不过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浅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北戴河新区沟儿湾小学刘青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学科教学中的焦点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素养”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对之出了一个简答的界定:“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可见,素养已经远远超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范畴。 而关于语文素养中那一项被定为核心素养没有绝对的界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界定基本的语文素养,比较全面,为避免片面表述引起混乱,不必要再三者之间再确定一个核心要素。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新课程下,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我们根据课标,立足学科本身的教育价值,可以把语文学科的总目标梳理为以下素养:好习惯、好思想、识好字、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好口才、好能力。因此,师生需

要在互动关系中,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以对话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对话,使课堂成为播撒思考的种子、展开交流的场所。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让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习价值的探究活动中,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要积极地创设情景化的学习,让学生在行为中思考,反复参与尝试。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大战的需要,这样才能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依托语言的学习,进而学习优秀的作品,并从中体悟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其中读书、写作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行为表现,做好文化的传承;三是着眼核心素养,语文学科一定要守住语言学习;四是基于不同的学段,进行层次化设计,初级语文学习要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五是核心素养要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特点。 我们根据课标,立足学科本身的教育价值,可以把语文学科的总目标梳理为以下素养:好习惯、好思想、识好字、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好口才、好能力。因此,师生需要在互动关系中,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下面试着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理解能力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2、语言运用能力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3、思维能力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4、初步审美能力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这就需要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阅读系列、表达系列的课,是实施的途径;听、说、读、写,是实施的途径;生活是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语言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

言范畴(这么说虽有歧义的,可以深入研究)。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树立大阅读的理念。要多读、多思考。语文教学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如好奇心、可塑性、善模仿、喜探究等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就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她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与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与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就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就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就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10条,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就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与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与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与写作方法知识等,就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就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与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与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就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与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与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

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浅谈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一线教师要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培养提升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文明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空前繁荣,取得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成果。当前在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首先,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第一,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一名最有激情,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正视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

谈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谈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还应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调整原有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满足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能力和品格。本文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课程中的基础科目,在小学生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否培养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直接关系到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于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方面。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下,应试化的教育思想使教师往往关注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导致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影响了小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重视阅读积累,培育核心素养 小学生在学习发展和素养塑造方面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无限性,其认知能力的发展上限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教育者的引导和带动。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对此,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小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内外书籍,实现知识的积累,进而培育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生的课内阅读积累方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背诵是语文阅读学习中丰富词汇的有效途径,反复朗读背诵优秀作品,能将语言模式植根于小学生心中,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为小学生的写作夯实基础。同时,小学生在朗读背诵课文过程中,加上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引导,能够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提升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培育出语文核心素养。但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背诵,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读本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读本 语文核心素养及解读 二年级语文组 一、倾听能力 培养小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在各个学段都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学会了听,才会说,最后才逐渐学会写。听是其他能力的基础,会听的人才会学,而要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二、说话能力 说话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培养的训练活动。特别是当今工作节奏高效化、生活内容社交化、科技发展高速化,小学生毕业后具备高素质的说话能力有助于步入社会适应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交往需要。同时说话训练也有助于青少年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培养。 三、阅读能力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四、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感的重要表现。朗读能力高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强,同时较高的朗读能力也能反映出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其语文素养也自然高人一筹。因此,在低年级阶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六、书写能力 写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从低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语文教师,我总认为教会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不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都是我们老师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七、质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语文老师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教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品质。 八、逻辑能力 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数学需要逻辑思维,语文也同样需要感性之外的逻辑思维。 九、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进行创造力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陶行知先生说

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转载]谈谈语文核心素养(2015-11-17 11:14:55)转载▼标签:转载 原文地址:谈谈语文核心素养作者:王晓妮小语工作室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 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和葵卯学制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是,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崔峦 解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田晓玲整理)

解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崔峦 “核心素养”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关键词。世界各国都在谈,其含义有比较宽泛的阐述,也有比较集中的一个点。在我们看来,核心素养不是综合的全面的,它指的是中心、是内核。 一个人的核心素养有三个维度: 1、健康身心、身体、心理。(谓之“育体”) 2、良好的品格。(谓之“育德”)这方面在当下至关重要,如今,针对信仰的额缺乏、滑坡,加强良好品德教育、核心价值观很重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中国崛起。“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 3、关键的能力。(谓之“育智”) 三个维度都具备了就说具有了核心素养。 如今,审视教育是有问题的。李克强总理说:我们的教育走的太快,请等一下落下的灵魂。这灵魂指爱、善、美。如果有了灵魂上的东西,即使技术、智力还赶不上别的国家、别人。那又能差到哪里去呢?我们的教育要德育为首、灵魂第一。 也是基于此,我们谈到“语文学科素养”,它分5大方面: 1、人格雏形的素养。(作为小学阶段,我们老师不敢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包下来,但可进行小范畴的培养。大德是爱国小德是爱、善、礼貌,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 2、关键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书写写字),这是今后学语文的基础,我们语文老师要在小学阶段夯实学生的这些基础) 3、提高阅读素养。(为什么又强调读,因为读太重要了,这是世界各国都公认的少不了阅读,这包括读书兴趣、方法指导、习惯养成,对书我们要痴迷,要天天读,鼓励学生手不释卷的读书,终生与书为友。阅读是教育之本,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无数事实证明,爱读书的人有好前途、好人生。老师不要光看好分数,还要看学生的阅读态度。如果这个孩子现在发展一般,但只要他爱读书,将来也会有好的人生,如:毛主席、马云、俞敏洪都是例子。俞敏洪这么忙,但他依然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每天深夜12点是阅读、写作时间,雷打不动,一

语文(心得)之谈谈语文的核心素养

语文论文之谈谈语文的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 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