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新一轮宏观调控

关于我国新一轮宏观调控
关于我国新一轮宏观调控

关于我国新一轮宏观调控

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中部刘新良

一、热点综述

1、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4月11日宣布,为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从4月25日起,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到7.5%。

2、国务院于2004年4月27日发出通知,决定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这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有利于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有利于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和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展,也有利于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二、知识点拨

1、与经济常识的结合点:

(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的利用效率。(2)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即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本轮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实现稳定物价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3)金融企业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深化金融改革,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金融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增强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4)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本次利率调整,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宏观调控的职能。

(5)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效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次利率调整,体现了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体现了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也体现了银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2、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先是根据一些行业的经济过热现象,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针对近期经济金融运行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为了巩固前一阶段调控成果,决定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我国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适时上调利率,有利

于促进经济发展。

(3)联系的观点。本次存贷款利率的上调,会影响到企业和社会投资,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影响到物价的变化和经济的增长,体现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4)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积极提高认识的预见性和行动的自觉性。我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货币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速度加快等一些问题,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避免新一轮经济过热的出现。

(5)发展的观点。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国家统一规定各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实际行动,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面对通货紧缩的问题,我国从1996年以来连续八次降息,目前面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威胁,我国上调存贷款利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改革的目标,是质变,本次利率调整,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是量的积累,向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3、与政治常识的结合点

(1)国家具有经济职能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本次利率调整体现了国家行使职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运用我国国家机构坚持的原则的知识,本次调整利率,防止经济过热和严重通货膨胀的出现,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本轮宏观调控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些都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4)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次上调利率,避免经济过热及严重通货膨胀,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党代会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综合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表明中国人民银行是

A.是我国的金融机构

B.是领导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

C.是对我国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机构

D.是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2.我国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下列关于利率市场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利率市场化,将意味着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银行办理存贷款时,将会面临不同的利

②.利率市场化,就是银行存贷款利率将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由各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③.实行利率市场化,将意味着中央银行不能对市场利率进行管理

④.实行利率市场化,可以使银行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真正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而引起质变

D.量变要保持适度,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4.中国人民银行适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取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吸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这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②这是中央银行实施发行人民币的职能

③此举可以有效抑制通货紧缩,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④此举可以预防通货膨胀,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在目前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重大意义有

①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②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

③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④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利息收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本轮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继续向预期的调控方向发展。针对近期经济金融运行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为了巩固前一阶段调控成果,决定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据此完成以下三题

6.针对近期经济金融运行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为了巩固前一阶段调控成果,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D.矛盾的普遍性

7.材料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

A.政治领导

B.经济领导

C.组织领导

D.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8.材料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体现了国务院

A.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B.行使经济职能

C.行使政治职能

D.直接管理我国的经济工作

9.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

A.表明我国鼓励居民存款的政策

B.表明居民存款越多越好

C.有利于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

D.表明存款利率越低越好

10.此次利率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小于贷款基准利率的调幅(0.27个百分点)。这样做既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又能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根据这一材料,如果你是一位贷款购房的居民,你所要承担的利息负担与以前相比会

A.减轻

B.不变

C.加重,增幅小于0.27个百分点

D.加重,增幅大于0.27个百分点

11.此次利息调整根据金融竞争环境的不同对城乡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政策,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1998年至1999年,人民银行三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一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3.金融机构不再根据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而是根据企业的信誉、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主要是A.市场经济的平等性 B.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C.市场经济的法制性

D.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14.面对此次上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我国的沪、深两大股市连续几天大跌。我国股民对10年来我国的第一次加息作出的反应体现的经济学道理主要是

A.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

B.股票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C.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D.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

(二)非选择题

15.材料: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请根据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目前的经济形势,回答如下问题:

(1)国家为什么要上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2)谈谈你对国家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

四、习题简析

从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到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行业资本金的比例,再到中国人民银行十年来第一次加息,标志着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的不断推进,是2005年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1、第1、

2、3题,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体现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领导我国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第1题应选B;实现利率市场化后,仍然离不开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宏观调控,第2题③项不选,应选D;本次利率改革向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又迈出了新的一步,量变并不必然引起质变,只有不断进行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第3题应选A。

2、第4题,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更多地回笼货币,而不是更多地投放发行人民币,有利于预防通货膨胀,而不是抑制通货紧缩,第4题应选C。

3、第5题,在目前情况下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利用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企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居民利息收入,应选A。

4、第6、7、8题,根据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状况,作出提高存贷款利率的决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6题应选A;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第7题选A;国务院不是权力机关,而是行政机关,不是直接管理经济,而是实行宏观调控,是行使经济职能,第8题选B。

5、第9、10题,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有利于股票市场等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第9题选C;住房贷款利率增幅小于0.27个百分点,作为购房者利息负担会加重,但增加幅度小于0.27个百分点,第10题选C。

6、第11、12题,此次利息调整根据金融竞争环境的不同对城乡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政策,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11题选B;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基本设想、方向再到具体实施,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第12题选C。

7、第13、14题,金融机构不再根据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来确定贷款利率,体现了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第13题选A;随着存款利率上调,股市大跌,体现了股票价格与银

行利息率成反比,第14题选B。

8、第15题,国家为什么要上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呢?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为了防止经济过热,预防严重通货膨胀的出现;另一方面上调存贷款利率对国家、对企业、对居民将会带来的好处即意义。

谈谈你对国家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则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回答,即什么是利率市场化,为什么要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企业应该怎么办及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等。

五、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A

6.A

7.A

8.B 9.C 10.C 11.B 12.C 13.A 14.B

15.(1)

①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为了解决近期经济金融运行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投资过热,信贷投资规模过大,物价上涨过快等,人民银行决定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

②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范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有利于居民增加利息收入。

(2)

①利率市场化,就是银行存贷款利率将根据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由各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各金融机构将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资金成本和企业风险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存贷款利率

②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基本方向之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是落实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经营自主权的需要;金融机构根据贷款风险确定利率水平,可以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③各金融机构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防止盲目抬高贷款利率,抑制高利贷行为,维护经济和金融运行的稳定。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 一时期内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历史的颠簸前行中,一些东西已经沉淀下来并初 步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廓也开始越来越清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尝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面做一个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简洁的概念,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 从总体上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 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 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所有这些 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可以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 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邓小平在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 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开 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在这些理论中贯彻 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想目标,即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的基 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之所以能成为共同理想,就是因为它代表和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而且是通向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 和路线。它不仅向我们描绘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蓝图,更 重要的是向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具体地说,这就是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纲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以此为基础 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 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弊端越 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长方式及所 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 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 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 即粗放 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 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 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 历史性转变。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 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 又积 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一 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 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 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 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 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 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式, 集约型增 长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 中国政府如果再不下大 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二、粗矿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 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这是我国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的主要标志,我国目前的社会总体发展方向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切能够发展 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手段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被政府所青睐, 这种发展理念严重 扭曲了中国人的经济价值观。我国目前的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 品的数量,但是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很大,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 《中国资 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 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 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 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主体: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市场经济运行状态的判断标准分歧较大 从2003年初,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学术界至少存在三种判断。一种认为经济已经过热,一种认为中国经济尚未过热,或之多存在过热的迹象和苗头,或者只有局部过热,一种则认为中国经济并为过热,甚至存在陷于通货紧缩的危险。 不同的学者官员都有不同的观点,而对“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说明我国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衡量经济过热的权威标准。一些学者强调的是投资、贷款、货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另一些学者却举证失业率、商品零售额、消费物价等数据。由于缺乏公认的衡量标准,使得政府部门不能准确及时的判断经济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 (二)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及缺位 1、政府职能错位或越位。其含义是政府进入了不该进入的经济领域,而且超越现行法律规定行使职能。常见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下面三类:一是进入竞争性微观经济领域,直接投资创办和经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争利。二是搞地方保护主义,庇护本地企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或走私贩私。在跨地区经济纠纷案件的裁决和执行中,偏袒本地企业,阻碍案件公正裁决和执行。三是纵容企业编造虚假材料,骗取中央或上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违反统计法规,编造虚假数字,谎报政绩,骗取上级政府的信任、奖励和官位。 2、政府的缺位。其含义是政府缺席本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能,或是政府虽然承担了该项职能,但却实施或执行不到位,致使经营水、电、气的企业侵犯用户利益的时间经常见诸报端;小城市和乡村公共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落后,学龄儿童的初等教育和居民的基本保健医疗等基本社会福利得不到充分满足;质量技术监督检查不到位,致使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对共有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力,自然资源和珍贵文化遗产屡受掠夺和破坏,水源和城市空气污染加重,森林草原覆盖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化加剧,等等。 (三)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日趋突出 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博弈。博弈是对若干个参与主体在策略相互依存的情形下相互作用的状态或过程的描述。在这种状态或过程中,参与者的利益实现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选择和行为,而且也取决于他方参与者的选择和行为。宏观调控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博弈,博弈方是调控主体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种市场主体以及社会利益群体。中央政府代表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部分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时却过多地考虑了本地方所代表的地方利益,在地方的自身利益和中央的社会整体利益相一致时,二者在博弈中就是非对抗性的。但是,非调控主体的地方政府毕竟有其自身的特殊利益,宏观调控也不可能按照同一方向或同意复读满足或实现所有非调控主体博弈方地方政府的利益要求,因而总存在着在博弈中进行低度合作或不合作的行为选择。 目前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有两个夜店:政治上集权,财政上分权。前

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

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 杜甫有诗曰:“汉江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中国正走向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不管 是自然灾害如今年的冰雪灾难,四川汶川地震,都无法动摇这个凝聚了13亿人的可爱中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 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1978年到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 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面对让人闻 风丧胆的非典疫情,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 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 录取27万名;而到,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 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 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 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而今年,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 们不仅为奥运的主人,而且是金牌最多者.!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 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来源:人民网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转移性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发展观念、经济体制因素,也有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经济管理等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首先,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引导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导向作用。其次,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中的杠杆作用。第三,改革财税体制,制定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深化资源税制度改革,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第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第五,加快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推进企业重组,支持优势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同时,促进企业科学管理,降低原料、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物耗和能耗。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中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工业增长偏快,是我国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工业内部,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和准入门槛约束,加快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及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的淘汰。其次,调整投资结构。大力加强节能减排,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 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 020 40 60 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 集市 小服装店 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 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

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追求“时髦”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勇于尝试的青年人穿上了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又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蝙蝠衫式毛衣的宽松,也打破了毛衣外再罩外衣的旧习惯,开创了内衣外穿的风气。从“的确良”到“涤卡”,从绿军装、喇叭裤到蝙蝠衫、健美裤,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的思想中已注入了“时髦”的情绪。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衣服能让人轻易满足。而男性服饰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休闲西服已是常见不过的衣服,与此同时,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从皮尔?卡丹、鳄鱼到耐克、阿迪达斯,即使这些牌子并不是人们记忆中了不起的“国际顶级品牌”,但它们进入中国早,留给国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90年代,人们在与世界名牌的初级对话中,学会了追逐“品牌”,慢慢拉近了中国高端服装与世界的距离。这时的人们买衣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点:要么去服装市场,要么进品牌专卖店。21世纪初:时尚搭上了中国风随着千禧年的钟声在24个时区接连响起,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 二,中国激荡30年:从“食”看生活变化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我们在三间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仅做了派发了问卷,还也结合了附近老人们口述的生活经历。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窝头和咸菜,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主食。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三间房乡的人们和许多农村居民一样,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许多居民腿一度出现浮肿。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直到一九八三年,百姓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

阐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稳定因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 措 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国际国内现实忧患的必要途径 党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这30年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国家走出了十年动乱的阴影,从一片百废待兴逐步发展成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作为70年代中后期生人,我有幸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一起经历,完成了思想的启蒙、身心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改革曾经让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我仍认为这30年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的一个时代。我这样说,无意去歌功颂德,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和深切的感受。 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我孩提时代一直在外公身边,外公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抚州老家的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几个姨舅也相继在农村插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当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谨慎的夹着尾巴做人,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闷闷不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资本家”的帽子,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全家人也从农村迁回城里,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顶职(接替外公的工作)进了商业局上班,三舅光荣参军,小姨进了纺织厂当工人,真可谓喜事连连,外公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生活压抑多年的外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跟着外公进城,在街道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父母也经常过来看我,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些诸如“落实政策”、“平反”、“回城”、“补发工资”、“顶职”、“招工”等之类的话题,年幼无知的我对于当时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和当时改革开放沾点边的话题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中学教书,这件事很长时间是当时全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舅也被我们后辈视为努力进取的榜样。 八十年代初,我回到父母所工作的县城开始上学,通过学习逐渐接触和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一些信息和知识,但认识和理解十分有限,主要的信息渠道和话题仍然来源于家庭,对改革开放的感受也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变化,这是反映那个时代国家政策最好的缩影,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都跳动着国家政策的脉搏。父亲1958年在北京当兵,复员后在县法院当法庭警察,文革时期公检法系统遭到破坏,他调到粮食部门工作,后来成为“保皇派”,挨过红卫兵的批斗,至今脑后还留有一道很深的鞭痕,父亲在那个反复折腾的政治运动年代中几度落魄,从此心灰意冷,文革结束后他在县粮食局机关上班,除了对我们三个子女严格管教外,工作上再无建树。这些我都是后来听母亲所说,其实父亲很少跟我们谈及他的过去,这些历史对我们而言讳莫如深。我的母亲70年代在国营化工厂上班,是一名化验员,八十年代初调到县委招待所当会计,母亲是一个很好强的人,不管在哪个单位上班每年都能评上先进工作者,但她始终对工作单位不是很满意,她的梦想是进入事业机关上班,但由于没有社会关系,而且又不是干部身份,虽然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但这个梦想很难实现。还是改革开放给了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终于出现了“考干”的制度,1988年,县里第一次举行面向社会“考干”(通过考试从职工中选拔国家干部),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政治和英语,母亲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报名参加了考试,虽然已经丢弃课本多年,而且中学是学俄语,但凭借多年坚持勤奋好学打下的底子,加上考前的突击复习,母亲以总分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国家干部,并调到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与实现途径 宋有——黑龙江电大党委书记、教授 (2007年12月13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

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

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利率政策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一、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在调整利率时必须考虑利率变动对汇率产生的影响。 (一)利率变动对汇率影响的路径。 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国际资本流动而间接地实现的。首先,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本币汇率上升。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将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走强。(二)升值压力与国际游资冲击。 显而易见,如果我国提高人民币利率水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利率—汇率”传导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还很不成熟: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外汇市场仍属于封闭型的外汇头寸市场,仅仅限于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国内货币市场不发达,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直接联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却无法通过贸易和境内外资金流动影响汇率,只能通过影响国内经济的迂回方式来影响汇率。尽管如此,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的通道仍然存在,国际游资完全有可能通过直接投资项目、其他投资项目、经常项目、边境贸易、QFII等渠道流入我国。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水平的话,势必扩大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其结果将使已经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从中获利,同时还会吸引更多的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大量结汇套利,从而进一步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升值的压力。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工具来平衡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是摆在我国货币管理当局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中长期看,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根本出路在于稳步、深入地推进结构改革,实现各类市场的良好衔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二、利率政策如果进行调整,其效应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操作层面来看,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利率政策调整的全局性。 当前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央银行是否提高利率取决于CPI的增长状况,如果CPI 上涨超过商业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则中央银行可能提高利率。毫无疑问,物价水平是中央银行制定利率政策时密切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利率政策工具并非仅仅与物价挂钩。在我国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工具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利率政策工具的使用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利率政策的调整必须根据货币政策的要求来进行:首先,需要考虑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如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的变化、金融机构贷款和基础货币投放情况、储蓄存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情况、本外币利率关系以及汇率状况;其次,从微观上需要考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益、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的增减变化等因素;再次,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走势和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调整利率必须兼顾全局性、前瞻性和及时性,以求调整效应最优化。 (二)利率政策调整的侧重点。

中国的宏观调控发展阶段及转向

中国宏观调控的发展历史及近年的转向 姓名:何为学号:1032011125019 专业:人文地理 【摘要】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发展阶段以及转向进行阐述,见证了中国宏观调控的整个历史变化过程 【关键词】宏观调控阶段基本特征转向 一中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表述。宏观经济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宏观经济控相结合的混合经济。1979年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有意识地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直到1992年,我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因为宏观经济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概念。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我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调的概念,并开始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最基本特征。就目前的市场经济制度看,所有制基础无非有两种,即私有制和公有制。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基础上的。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由此决定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也表现出种种不同。首先,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称谓不同。我国的称谓为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而其他国家的称谓为干预模式。其次,由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所决定的机构设置不同。关于这一点,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具体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但肯定具有特色。再次,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不仅在多少上不同,而且在其节奏、重点、力度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最后宏观经济调控主体部门的地位也不同。制定和实施计划的部门———发改委居于核心地位,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协调作用。计划是调控手段,也是调控依据。计划是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这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如此。但在我国,计划除了具有调控手段功能外,还具有导向功能,因为计划是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对一个国家而言,是该国未来一定时期发展目标、重点、步骤和措施的科学谋划和集中体现,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指导地位,并发挥着战略指导作用。而事实上,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是通过计划来具体实施的,因此,计划的导向功能也就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具有导向功能,社会经济各项活动,其中包括宏观经济调控活动,以计划为依据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中国宏观调控的发展阶段 关于宏观调控的阶段划分,国内学术界具有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观点有:两阶段论。陈东琪,宋立,刘国艳,王元,徐策(2009)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呈现了阶段性的变化,依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1978—1991年为第一阶段,即对传统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虽然采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计划调控,但逐步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1992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即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短缺经济逐渐结束,在有些方面出现了过剩现象,既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存在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由原来的以直接的行政和计划手段为主,发展成为以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政府投资等直接手段,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大。三阶段论。芦渭君(2004)把我国199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化分为三个阶段: 1994 - 1996年第一阶段,主要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在1996年实现了实现经济“软着陆”; 1997 - 1998年为第二阶段,这阶段正逢亚洲金融危机阶段,因此,我国宏观政策重点主要是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缩小了汇率浮动幅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富强。当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巨型工程;青藏铁路,世界屋脊铺铁桥。中华民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壮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三十年。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一、是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澳门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回归十几年来的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

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澳门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澳门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祖国的南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也为祖国的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 年至2006 年的28 年间,中国的GDP 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 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 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三、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 年到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 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 亿下降到2148 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

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握好当今世界迈入生态经济的走向,合理统筹利用全区有限资源,加强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下决心,施重典,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利用区域日照和风力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培育和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排污少等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在全区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快从居民生活到工业、建筑、交通等层面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研究支持企业与高等学院等区内外科研院所对接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挂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立足市场,联合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科技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项目实施等活动,推进产学研立体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培育出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知名品牌;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增加鼓励科技创新的支持资金比例,大幅提高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奖励标准,完善留住人才的保障机制;针对性地实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引进国内外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产业落户,不断培育和发展规模性高新技

术产业。 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结合各省市县(区)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尽可能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要积极完善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创业注册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从项目招引、立项、审批、落地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和成长步伐,鼓励金融单位加大向中小企业放贷;发挥引智工作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引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能够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其成为有效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推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但过犹不及,连年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各地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经济增长,不断加大投资,而且大上工业特别是重化工项目,挤压消费。投资增速过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保经济增速,财政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