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评课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评课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评课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评课 《登鹳雀楼 》,唐诗 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下面小编为大家搜 索整理了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中有很多景象都美得使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比如: 小孩子在有水洼 的马路上“啪嗒啪嗒”跑的时候, 那小巧的脚后跟溅起的细碎水花, 那无节奏的 自由的脚步声, 那暖暖春日乍见枝头的嫩芽初绽??当我们目睹这一切, 便会情 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因其笑而笑,因其伤而哀,生命因此而丰盈。古诗词 凝练的语句, 深远的意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是师生享受语文的经典园地。 所以,今天很感谢张教导为我们带来的古诗《登鹳雀楼》,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经 历了一回,享受了一回。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全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 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 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文本的意义, 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命 活力的课堂, 如何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 张教导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 示范。 一、分散与整合 张教导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 从初读感知—— 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学生 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 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这样的分散与整合也随处可见,颇具匠心。如: 在初读课文 时,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
1/7

你已经懂了,还有哪些不懂,打个小问号。学生自学之后,老师组织大家交 流,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在自学中的疑虑,又共享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收获,有 利于知识意义较为完整地建构。又如在学习一、二行诗句 时, 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 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 黄河滚滚的画面, 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 最后, 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 等 等。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 我们老师在讲林黛玉的美时,把她也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就告诉学生:这是林黛 玉的眼睛,你看她多么有神!这是林黛玉的双手,洁白无暇!这是林黛玉的脚, 多么细腻柔滑??最后,老师总结说,现在,我们知道林黛玉多美了吧?可想而 知,结果将会如何。而今天,我们的孩子将文本逐步绘制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 跟随作者经历了他的所见、所思,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二、体验与升华 体验是学生参与认识过程,获得直接经验 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给知识注入了生命,因为有了体验,知识 的学习就扩展到心理的范畴。 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了一个人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 过程。学生在张教导的课堂上就拥有了多形式、多层次地体验,最终升华了自己 的情感。 1、朗读体验 朗朗书声是本站最美丽的风景。古人说:作诗必歌,可见朗读于古诗学习之 重要性。古诗“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更应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体悟、内化。今 天的课堂,学生的朗读由浅入深,由他及我,不绝于耳,犹如天籁之音缓缓诉尽 诗人的情、自己的情,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有理解层面的读,有感悟层面的读, 有积累内化的读,有个人读,有齐读,有引读,等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 个环节: 在学习第二行诗句时, 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读, 用心听听诗中的声音, 在引出诗句后便请了多名学生来读,然后,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请学生借助 文字想象情景,读出气势。最后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 潮,并问他们:这会儿你想说什么?学生的回答纵使没有华丽的语言,但,这一 刻的情感却是最真实的, 于是, 再读诗句时, 那意境便在他们深情吟叹中鲜活了, 老师送的词语也在其中理解消融了。 2、角色体验 课上,教师精妙的语言,媒体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
2/7

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 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 会说什么话?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 想一想这是怎样 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 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 更与诗人的心灵 沟通,生成了学生多彩的内心文化和心智结构,让整个课堂呈现了这种景、弥漫 着这份情。 3、生活体验 有这样两段有意思的话,是列宁在阅读哲学笔记时赞赏与推崇的: 黑格尔说:“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小孩子也能说,可是对老人来说,这 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的全部生活意义。 而对小孩来说, 这种宗教内容的意义只是 这样一种东西,即全部生活和整个意义在它之外。” 列宁:好极了!“绝妙的比较”。 黑格尔还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 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广袤性, 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 的确,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我们教师在 备课时不妨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 生活经验, 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 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 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促使 两个世界的交汇。 这大概也是当代建构主义提出“真实任务情境”的旨趣之所在。 今天的课上,当学生说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其它地方的运用时,学 生们有的说??有的说??可能他们的理解在我们成年人看来似乎不够深刻, 但, 关键是, 他们拥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们也必将将这样弥足珍贵的哲理蕴藏心 间,慢慢斟酌,慢慢实践。(最好能在课前请学生经历登高远望的感受) 课堂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 比如学习方法的渗透, 比如生字书写的指导等等, 举不胜举,实在是令我获益非浅。 当然, 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没有休止符号的。 我也想斗胆谈一点我不成熟的 想法:我们知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那么,在本 课中, 是否可以在理解诗句时让学生拥有一些产生独特感悟的空间呢?比如从上 两行诗句中,借助文本想象画面,有的同学可以读出对美景的赞叹,有的同学可 以读出日暮西山的惆怅, 有的可以读出事物变化流动的活泼与快乐, 有的可以读 出事物变化的深沉与内涵??再理解完下两行诗句后, 是否可以问问学生, 目之 所及, 作者看到了什么更为辽阔的场景呢?然后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自然地 再送他们一些诗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7

4/7

5/7

6/7

7/7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一、文本解读 1、了解文本思路。 《登鹳雀楼》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其中,本文的重点是后两句,但是前两句的学习是为后两句服务的,所以,必须先学习前两句,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后两句,让这首诗的境界得到升华。 2、感悟文本语言。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等进行简单介绍。 这首诗精炼、明确、生动、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其中的有个别字词更是千锤百炼,如“依”的选用,作者不用靠也不用贴,用了一个“依”,写出了当时太阳紧贴着西山而落的壮丽景象。 二、教材处理 理解教材要有深度。把握教材要有尺度。感悟教材要有温度。教学教材要有角度。 1、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这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与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邃。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并且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统摄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 2、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2)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3)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解读教材 1、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

《登鹳雀楼》的说课稿件

《登鹳雀楼》的说课稿件 《登鹳雀楼》的说课稿件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对于《登鹳雀楼》的说课稿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春夜喜雨评课稿

《春夜喜雨》评课稿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张玲老师:课堂条理清楚、主题凝聚。课始导入学习,先读诗,再体会意思,然后领悟情感。层次清晰,条理很清楚。纵观全案教程,以教学《春夜喜雨》为主,补充理解朱自清的《春》,拓展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两首古诗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郑觉华老师:抓住“喜”字,多方面感受。全诗围绕主题,在“喜”字上下文章,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幅画、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林老师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每一句诗都化成了画面,而后紧紧抓住这场雨的特征:及时,感受诗人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下雨的季节,是直接赞美,赋予了雨以人格,认为雨知道人的心思,下的及时。后六句集中写夜雨,正因为是夜里,诗人才可以大胆猜测,明早城里一片花海的景象,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篇不用一个喜字,但喜悦之情却无处不在。 李秋香老师:“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喜诗人所喜、爱诗人所爱,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将两首古诗整合更好的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古诗的写作方法,设计巧妙;以朗读、感悟教学,回味悠长。总之,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融入了文本,融入了诗歌的意境,提高了古诗鉴赏能力,丰富了诗歌涵养。

(完整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 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 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 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那楼这 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 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 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 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 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

2021年登鹳雀楼说课稿

8.古诗二首 欧阳光明(2021.03.07) 《登鹳雀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节课评课发言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节课评课发言 听课反思今天上午在县城的一所学校听了关于古诗词教学的几节课,那么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一、古诗生活化。 在第二节课上,是一位男老师上的课,好久有听男老师上的课了,那么这节课是本校的一位男老师上的,不过我觉得距离那么近,老师是大可不必全副武装的去上课的!那么这节课呢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古诗词教学的生活化!老师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几幅关于荷花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此时此刻,孩子的生活经验就被调到起来了,他们各自谈了好多的感受,其中精彩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说,我要把这些荷花全班采摘下来,搁在我的家里。此时班级里的另外一个学生说,老师,荷花不能摘,如果摘了,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看不见了。听完这个学生的发言后呢,我情不自禁的为他鼓起掌声来!看,多么真诚的发言啊! 古诗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能发现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找准这个契合点,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真实的、生动的教学。 二、展现立体的古诗教学 在第三节课上,刘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节诗情画意的、全方位立体的古诗教学,内容是《渔歌子》张志和的。那么

刘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呢,主要体现了这么几个非常好的特点 1,教师的语言。普通话非常好,声音很有磁性!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和惬意。整个语言真的很重要,吐字清楚,声音高低恰当,语速恰当。而且还得有抑扬顿挫。刘老师全做到了 2.刘老师很注重鼓励,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在总结会上,朱老师也专门提出了鼓励的价值和作用。真的,我一直在班级里以提倡鼓励为主,在差的孩子,我也总是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优点。 3、刘老师将古诗教活了,展现了从天空到地上,在到水里的一幅立体的图画。如,这是什么样的西塞山呢,白鹭是怎么飞的呢?鳜鱼是怎样的雨啊,直钩钓鱼,姜子牙掉出了一个周文王,那么张志和掉出了什么呢?这一些列的问题,正是在刘老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把这首古诗给教活了,那么这节课呢还是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如把张志和和他哥哥的两首诗结合在一起来学,进行对比练习,这个创意不错。然后呢,让学生写话,话呢,是刘老师精心为孩子准备的,很细致,很受用,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有莫大的帮助作用! 三,讲座的思考 讲座是朱老师开的,很多,内容很丰富,恐怕得另外写

(完整版)(完整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

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小学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正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下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学?其实这首歌的歌词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一首诗谱成的,

题目就叫:《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 1、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整理问题: ①谁登鹳雀楼? ②鹳雀楼在哪里?什么样子? ③《登鹳雀楼》是谁写的? ④鹳雀是什么? ⑤“登”是什么的意思? 3、师简介作者王之涣。 4、边介绍边板画鹳雀楼所处的位置。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五、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3)同桌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

古诗评课教学文稿

古诗评课

精品文档 特点一、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深入浅出诵读经典 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二是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读中积累,预留空间”,要避免走入“两个误区”,其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其二:把讲深讲透作为有内涵的教学追求。“预留空间”是教师讲解的原则,“不求甚解”、“总体把握大意”是学生理解诗文的可行目标,也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应有这样远视的心态看待古诗文的教学,相信“广积粮”教学肯定优于“深挖洞”的教学。张老师在教学中较好地把握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有三个体现: 其一、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教师深度备课,知之甚多,占有的资料丰富,而在课堂上是恰当地补充信息,适时地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情韵。譬如张老师通过直观课件和语言描述介绍了蜀洲和长安之间遥远的距离、向学生讲述古代宦游宦官这一文化现象、呈现诗人王昌龄政治际遇的文字介绍资料,这三处背景情况的介绍,精当而有效,真正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的目的。 其二、运用四步学古诗的方法。随着学古诗的进程总结的“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四步学古诗的方法,经典又实用,符合学古诗的基本规律和教学过程。 其三、实践“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悟难点”的教学方策。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淡化讲解,强化读悟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讲求从“整体入手”,不进行逐字逐句精准地翻译解释,但又重视让学生依据注释,通过读懂关键字词感知诗意,进而浓缩到重点理解经典诗句的意境和内涵,积累经典的名句,做到了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化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张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比较好地处理了讲解和感悟、整体和部分、主体和主导、积累和运用这些关系。 特点二、精心创设学诗情境诗情画意诵读经典 诗歌是言志咏情之作,其优美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财富。然而因年代的久远,环境的变迁,文化的差异,诗歌本身高度凝练的语言,转换跳跃的思维,严格的律韵节奏,使得诗歌的教学难度很大,它的教学首先需要情境的创设。 张老师运用音乐、图片、资料创设情境,更多的是以自己散文诗般教学语言贯穿课堂,创生了诗歌教学的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诗画同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张教师还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学生投身其中,生动着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诗情画意溢满课堂。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板书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 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登鹳雀楼说课稿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说课稿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 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 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 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课稿 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从“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看出,第二首诗也写了农民伯伯的劳动,从“春种、秋收”等词看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

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4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我又问: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呢?孩子们表达了要爱惜粮食的决心。最后,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再次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

古诗教学评课

5月6日,春城一小与双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在春城一小举行,双方都派出了实力较强的老师上课,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共上了6节课。语文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上课的老师分别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双窖中心小学的张海云。 下面是听课感受——同样精彩,各显千秋。 一、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老师播放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黄鹂的鸣叫,看到了白鹭在天上飞;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老师又出示了课件“窗含雪”“门泊船”的画面。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景色迷人”的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朗读,重视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

这首诗的教学应侧重于读,要把诗读通顺,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两位教师都重视了读书,读书的形式较多,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有自由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特别在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抑扬顿挫方面,两位教师采用了同样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标有停顿的古诗课件,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抽查学生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读或放录音读等。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节奏,结果读得“有板有眼”。在背诵方面,两位老师都比较重视。而张老师的教学比较到位,她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背,做动作试背,做游戏试背等,然后采取了“挑战”的形式背诵古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背诗的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是两位教师突出的共同的优点,而她们在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方面,教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例如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抓重点词语教学,讲故事,做游戏等,特别是在理解诗的第一、二句意思时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为后面深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设计得很巧妙。大胆渗透古诗知识的教学——对仗,教师不是采用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找朋友”的一道练习题让学生感性认识了“对仗”,学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 张海云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诗合作找出“景物”,找出“颜色词语”,共同探究诗歌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PPT、Flash 活动重点: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知道个别词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的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的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那他该怎么办呢( 走到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的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

古诗教学评课稿精选

古诗教学评课稿精选 5月6日,春城一小与双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在春城一小举行,双方都派出了实力较强的老师上课,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共上了6节课。语文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上课的老师分别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双窖中心小学的张海云。 下面是听课感受——同样精彩,各显千秋。 一、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老师播放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黄鹂的鸣叫,看到了白鹭在天上飞;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老师又出示了课件“窗含雪”“门泊船”的画面。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景色迷人”的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朗读,重视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 这首诗的教学应侧重于读,要把诗读通顺,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两位教师都重视了读书,读书的形式较多,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有自由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特别在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抑扬顿挫方面,两位教师采用了同样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标有停顿的古诗课件,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抽查学生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读或放录音读等。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节奏,结果读得“有板有眼”。在背诵方面,两位老师都比较重视。而张老师的教学比较到位,她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背,做动作试背,做游戏试背等,然后采取了“挑战”的形式背诵古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背诗的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是两位教师突出的共同的优点,而她们在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方面,教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例如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抓重点词语教学,讲故事,做游戏等,特别是在理解诗的第一、二句意思时所设计的课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 》是盛唐诗 人王之涣 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学会 6 个生字。认识 4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 经过四川、 甘肃、 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 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 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 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1/6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 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 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 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 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 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2/6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说课稿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关于登鹳雀楼说课稿要如何写呢?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 王崧舟老师在《枫桥夜泊》的中说:“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听完课想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就是大师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力量。”再一次被王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云流水般的“诗意语文”所折服。 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栖居”,我想他做到了,同时在感受王老师“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诗意课堂之后,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依旧余音绕梁,久久不绝,的确,我们千万不要忘了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 课刚开始,王老师就引领着学生沿着文化的江河逆流而上,逐一呈现诗句。从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歌词《涛声依旧》开始,然后是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世祯写的《夜雨题寒山寺》中的诗句,再接着是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写的《泊枫桥》中的诗句,又接着是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写的《宿枫桥》中的诗句。其实,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所有的诗句都跟钟声有关,而且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当王老师在逐一呈现这些诗句的时候,这些诗句就像一浪一浪的钱塘江大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重,越来越浓,到最后如钱塘江大潮铺天盖地:为何这些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钟声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当学生的

好奇心充满胸膛的时候,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期待,《枫桥夜泊》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咱们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看到了什么?”一句很自然的过渡语,就巧妙地把愁眠跟这些景物联系在了一起。因为这句话,学生在说到这些景物的时候,内心也有了几许愁意。王老师这里用的是情感的叠加法,他借学生之口把带着愁的词语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其实就是把带着愁的意象一幅一幅呈现出来,让学生心头的愁绪一层一层地增加。王老师是怎么让这些意象化成愁在学生眼中、心中呈现的呢?也就是说他用什么手段撩起学生心中的愁呢?关键就在他的引导语上,可谓由点到面,生生不息啊! 当王老师一个一个地把这些词语擦去的同时,也就把学生心中这一个一个意象擦去了,学生心头的愁绪也一点一点减少了。黑板上还有“钟声”跟“愁眠”啊,心里又一紧:看来这愁眠还真“阴魂不散”!其实,王老师除了有消解愁意,用意就是为了突出“钟声”和“愁眠”。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钟声悠悠响起,那声音既清越,又悠长,还富有禅味。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只要闻钟声,便可“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这个传说不是没有理由的,当时听课者听到三下钟声,心头莫不感到一阵清明,仿佛轻松了许多。但是我们轻松了,张继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