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花鸟画(一)

第3课花鸟画(一)
第3课花鸟画(一)

第13课花鸟画 (一)

◆本课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基本技法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学习菊花、梅花画法,运用中锋、侧锋等笔墨技巧创作一幅简单的花鸟画作品。

◆本课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花鸟画知识,体会花鸟画笔墨技巧。

◆本课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笔墨的技巧,处理画面的主次、虚实关系。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本套教材“中国画系列”知识体系中的一课。从本套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彩墨游戏(一)》和《彩墨游戏(二)》到四年级下册的《用彩墨画鱼》、《动物的脸》的编写都是按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用毛笔、宣纸、国画颜料等尝试中国画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了解这些工具材料的基本特性及使用方法。在本册教材中本课与《花鸟画(二)》《山水画》《有特点的人脸》形成一个知识单元,特别是与《花鸟画(二)》一课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有着递进的关系。本课的突出特点是由过去体验笔墨乐趣过渡到正式的中国画学习,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并进行中国画小品的创作,体验笔墨之美,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花鸟画的独特内涵,从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动物(以鸟类即翎毛为多)为画面主体。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工笔花鸟画和水墨写意花鸟画两大类。或勾勒填彩,色彩艳丽。或水墨晕染,雅逸清淡,各具特色。

中国花鸟画是为工艺装饰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原始彩陶和商周青铜器上,已可窥见花鸟画的端倪。根据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立形态的花鸟画作品和一些擅长此类的画家。如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萧绎的《鹿图》等,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迄今已无迹可考。至唐时,花鸟画正式形成独立的画科。由于当时宫殿、屋宇、陵墓及寺观壁画的装饰需要,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画家,《宣和画谱》中记载:曹霸、陈闳的鞍马,冯绍正的画鹰,薛稷的画鹤,韦偃的画龙,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鸟,孙位的画松竹,不仅表现了强大的阵容,而且各自都有杰作。如薛稷画鹤,杜甫有诗赞曰:“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长人。”五代时,画坛出现“徐、黄二体”并影响至北宋初期。由于题材与表现手法的不同,分别呈现出“野逸”和“富贵”的旨趣。北宋中期以后,随文人写意画风的兴起,出现了水墨花鸟画,画家们多以“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题材作画,各有寄托,寓意深远。特别是明代晚期的徐渭,作品“不求形似求生韵”,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对后来的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的写意花鸟画皆有很大的影响。近现代以来,花鸟画名家辈出,虚谷、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李苦禅、陈玉圃等,都创造性的发展了中国传统花鸟画。

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中,花鸟画逐渐形成了注重花之形态与生意、鸟之造型

与神态的艺术表现传统,讲究托物言志,讽喻寄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构图上主要以折枝花卉的形式分布画面,特别注重要摆好主宾揖让的关系,布局讲究疏密错落,前后贯穿,变化掩映,而在色彩运用和诗书画印的结合上,同样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点。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页面。

1.图片部分

(一)经典名作欣赏。师法名家经典之作是中国画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详察经典名作的用笔、用墨、设色、布局、行气等,以培养正确的入门基础。从经典入手,培养正见,少走弯路,起步高,终身受益,所谓“蒙以养正”。

教材28页展示了吴昌硕的《菊石图》和董寿平的《春风第一枝》两幅国画作品。这两位近现代花鸟画代表人物,特点和风格不同,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他们分别擅长菊花和梅花。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四君子、紫藤、牡丹、水仙等都是他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的行笔、篆刻的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画风。菊花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在他的《菊石图》中,菊花采用中锋勾勒,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菊花伴以岩石,相映成趣,菊花红、黄两簇,用色艳而不俗,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雄浑古雅,别具一格。左侧还有现代国画家董寿平的梅花作品《春风第一枝》和梅花的摄影图片,通过国画与摄影作品对比可以发现,经过画家艺术提炼的国画梅花作品和生活中梅花的不同,中国画讲求意在笔先和意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画家将胸中所思与眼中所见结合起来,借物抒怀,倪瓒所谓“聊抒胸中逸气耳”。国画梅枝的穿插是以“女”字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有“无女不成梅”之说,以“女”字形交叉画梅枝,显得梅花枝干转折劲健,富有动势,使用侧锋重墨表现枝干,使人赏心悦目,梅花则采用点厾的技法根据花形点染,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2)菊花画法步骤。教材29页通过展示国画菊花的技法与国画的小知识,

指导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国画技法,初步了解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是中国画最基本的用笔方法。教师在步骤示范中也可以告诉学生,绘画过程不是死板教条的,也可以先画花枝再画花和叶。教师只要示范演示好菊花或梅花的画法,给学生以适当的启发即可。

(3)学生花鸟画小品。在30页出示了3幅学生作品,在画面构图、用笔设色、落款、画面安排上都体现了教材的要求,也为学生理解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参考范本。

2.文字部分

教材中有关于花鸟画的简要概括的说明文字。“思考与讨论”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从物理到画理的艺术处理,如何用笔墨来表现花卉,明白艺术创作要以生活为来源。“小知识”辅以图片介绍了中锋与侧锋用笔的不同,还有中国画的“题款”知识,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丰富了本课的传统文化内涵。“评一评”总结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又强调了学生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彩墨游戏》(一)、《彩墨游戏》(二)、《娇艳的花》,八册学习了《用彩墨画鱼》、《动物的脸》等以彩墨形式进行的创作,积累了一些用笔、用墨、用色技巧,为正式学习国画奠定了基础。但对于正式的中国画创作如观物取象、用笔用墨、落款等方面综合性创作与表达还不够成熟。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基本技法以及相关基础知识。

技能:学习中国画菊花、梅花画法,能运用中锋侧锋等笔墨方法创作一幅简单的花鸟画作品。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知识,在体验、临摹、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花鸟画的表现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感悟绘画与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⒈教学重点:了解中国花鸟画知识,体会花鸟画笔墨技巧。

⒉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笔墨的技巧,处理画面的主次、虚实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设计一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肖红

设计二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李娟

四、教学建议

(一)课前工具准备要妥善

从本节课开始,学生正式学习中国画,绘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砚、画

毡等要提前准备好。学习中国画从花鸟画入手,相对于山水、人物较易于掌握,练习中锋、側锋、顺锋、逆锋的用笔方法,感受浓、淡、干、湿、焦墨色等等,要多准备宣纸便于学生做练习。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场所,给学生的第一幅中国画小品创作留下美好的体验,提升兴趣。

(二)问题预设要有层次,教学情境创设要有感染力

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体验,用问题来调控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意识点出中国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利用诗文、音乐(古琴曲尤佳)来渲染气氛,导入课题;请学生朗诵历代梅花、菊花佳句,感受梅花和菊花的个性;欣赏经典名曲,感受音乐表现的人文意境。

(三)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国画技法性很强,绘画技法、绘画语言需要教师正确示范和引导,如基本用笔方法,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点厾、勾勒等;墨法有浓、淡、干、湿、泼墨、浓破淡、淡破浓等,教师要帮助学生规范学习国画。课堂上教师应该出示大量的菊花和梅花的照片,对花、叶、枝干、环境等给予详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创作。教师示范给学生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但过度示范会使全班学生作品形成千人一面的不良后果,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将教师示范的技法恰当地应用到花鸟形象中,大胆动手,细心收拾。

五、相关资料

1.吴昌硕(1844——1927)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原名俊,字俊卿,别号苦铁、破荷亭长、无须老人。13岁开始操刀治印,29岁离家巡师访友。1887年移居上海,从师任伯年,开始绘画活动。任伯年授以“不妨以篆籀写花,草书作干,变化贯通,不难得其奥诀也”,从此开始了绘画创作活动。1904年担任杭州西泠印社社长。

他作画从起步阶段便出手不凡,所画墨荷有八大山人遗风。酷爱写意花卉,四君子、紫藤、牡丹,水仙、玉兰芭蕉等是他最擅表现的题材,由于其书法、篆刻等功底深厚,其画作苍拙浑厚,古意十足。而且用色大胆,色彩丰艳不失高雅,且能显现“墨痕深处是真红”的内蕴,使写意花鸟画实现了由水墨到水墨兼色彩

的转变,对后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人辑有《吴昌硕谈艺录》、《吴昌硕画谱》、,《吴昌硕作品集》。家乡安吉县建有吴昌硕纪念馆。

2、董寿平(1904-1997)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揆,字谐柏,后改名寿平,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杜戍村人。他以画松、竹、梅、兰著称,晚年则以黄山为题材画山水,亦善书法。

出身诗书世家。董家收藏文物书画甚多,海外闻名。董寿平受家庭影响,自幼就喜爱书画。董寿平善画梅竹,朱砂红梅堪称绝技;写竹时笔墨简练,坚挺轩昂,构图空灵,以书法为之,浑厚古朴。所写墨松富有生活气息,笔墨苍劲,繁简相宜。山水画卷则多以黄山奇峰老松为题材,不拘峰石之形似,而求整幅气韵的统一,在画界享有“董梅”、“寿平竹”、“黄山巨擘”的雅誉。他的书法艺术富有个性,苍劲刚健、古朴潇洒、神形兼备、气度豪放,显示出了他那高尚的精神境界、渊博的学知和刚正不阿、胸怀坦荡的品德。

3.菊花知识介绍

(1)形态特征

菊花为多年生草本,叶互生,有短柄,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直径 2.5-20厘米,大小不一,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培育的品种极多,形状因品种而有单瓣、平瓣、匙瓣等多种类型,当中为管状花,花期 9-11月。雄蕊、雌蕊和果实多不发育。

(2)菊花文化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菊花的颜色多种多样,含意也不尽同。菊花象征久长,因其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并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泡陈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寿”之意。通常艺术作品中,菊花和九个鹌鹑,有“九世居安”的意思;菊与松树画在一起,叫做“松菊永存”,表示祝愿接受此画的人长寿。

4.梅花知识介绍

(1)形态特征

梅树株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

锯齿。花每节3-4朵,无梗或短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于早春先叶而开。我国两广和云南地区冬季(12月下旬-2

月上旬)绽放,北京地区春季(4月上旬),南北方时间有所差别。

(2)梅花文化

梅花寓意:坚强、高雅和忠贞。

梅花象征我们的民族精神。梅花在寒冬依然不屈地绽放,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品质。中国古代就多有诗人咏诗颂梅,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也被认为是最有气节和傲骨的花种,虽然其生长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强、快乐地绽放,表现了一种开拓进取,迎接希望的无畏精神与乐观性格。

中国画以梅花入画,有历史记载始于南北朝,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画梅名家有:元代王冕、清代金农、汪士慎等,现代齐白石、关山月、董寿平等。

(编者: 教富斌)

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第13课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刘国栋,是胶南市第八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我今天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是山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美术的风格与创新的第四课,上好这课尤为重要。使学生能够大致的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2、教学指导思想: 一、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两全”,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大量的图片, 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加强学生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增强对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一个思想: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2)、西画的写生、写实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具有怎样的变革作用。 教学难点: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观,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术观,是产生自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历史中的,两种美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美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美术技法,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二、说教法: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运用方便快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是现代教学的需要,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在这个课件中,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我运用的教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音乐陶冶教学法…… 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在所有教法中,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是我探索的特色教法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让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欣赏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这个小范围,要在欣赏美术的同时,穿插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科知识,使美术教学“活“起来。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交给学生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质疑法、学科渗透互助法、练习法、观察描述法、导学式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我是这

3-观察一种动物

3 观察一种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四、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教师重在巡视指导) 1.教师帮助没有准备蜗牛的小组。

中国古代花鸟画教案

中国古代花鸟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投影:美术欣赏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世界美术领域之中,中国古代绘画独树一帜,自成为一个体系。这里说到这个古代绘画,它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三大系科。在座的同学们是否知道可分为哪三大系科?(让学生集体回答。)出示画面:人物、山水、花鸟画。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其中的一个系科。出示:中国古代花鸟画。 二、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作品。出示:《五牛图》。提问:这幅作品是不是中国画?(是)。是不是人物画?那是不是山水画?那它是什么画?(花鸟画)。是花还是鸟?(都不是)。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并非仅仅局限于花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 1、花鸟画可分为哪几个类别? 中国花鸟画能够说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五牛图》。[这里一共画了五头牛的形象,有的独立、有的回首、有的昂首嘶鸣、还有的做擦痒之状,能够说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尤其是把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又行动迟缓的形体特征描绘的十分传神。]同学们,看一下这幅作品是属于花鸟画中的哪一类绘画?(畜兽类)说明此时的畜兽画已相当成熟,由此开始,经五代至明清,中国古代花鸟画如同中国古代山水画一样,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主流,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多种的画法和艺术风格, A、画法和艺术风格: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笔画、一类是写意画。(这种结构严谨、用笔工整细腻、设色艳丽、渲染精到的为工笔画;这种简练概括、粗放洒脱的画法为写意画。)下面我们来看两幅作品,哪一幅为工笔画,哪一幅为写意画?这是从技法的不同分为工笔和写意。 B、色彩的差异上给以划分: 我们再从色彩的差异上给以划分,可分为:出示:色彩划分的种类。(设色花鸟画、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白描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是相对“白描”来说的着色中国画;水墨花鸟画是指以墨色或以墨色为主加少许颜色的花鸟画;泼墨花鸟画是指纯以水、墨来表现水墨淋漓的那种花鸟画;白描花鸟画指纯以线条勾勒而不着色的花鸟画;没骨花鸟画是相对勾勒着色视线条形象为骨来说的,是不采用勾勒,全依靠晕染和色彩对比来实行造型。] 我们由上面所欣赏的作品能够看出,中国古代花鸟画自有它自己的艺术体系,但更重要的是与这体系相适合的是它独特的艺术传统,那么(出示:艺术传统)这就是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拖物言志为目的的传统。[中国古代的花鸟画并不是仅仅为了准确的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所以,这里所说的写生,也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的花鸟,而是要求在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能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那么,所谓借物抒情、拖物言志:原指什么的基本性能和特点?(学生回答)[原指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性能和特点。例如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莆,当他处于国破家亡之时,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事实上作者这就是在?(借物抒情)(学生回答)。再如李白身处逆境之时,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表明他远大的抱负,这实际上作者是在?(托物言志)(学生回答)。]当然,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并不是硬加在作品上的,就是要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而给以突出的夸张、强调。例如中国古代花鸟画家喜欢表现的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出示:梅、兰、竹、菊作品。这里说

一年级科学下册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教科版

2.3 观察一种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学难点: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 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 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 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 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中国花鸟画各种知识素材

中国花鸟画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花鸟画技法及中国花鸟画传统与现代材料与技法 [教学目的]:通过中国画概况的讲授,使学生能系统的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况。 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花鸟画的造型特点、艺术特点和基本至画法步 骤,领会中国花鸟画独特的审美特点,提高欣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了解中国花鸟 画的教学特点和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示范、个别辅导、集体讲评。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四年制本科学生、教学重点在于工笔花鸟,特别是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技法学习。教学方式采用临摹、个别辅导相结合。在学生掌 握技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领会能力,掌握中国花鸟画独特的审 美表现特点。 一、中国画概述及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流变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深深涵泳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历史虽然悠久,发展也很成熟,但其“中国画”之得名并不早,大致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时,国人面对西方艺术为了树立中国艺术的独立品格才提出了这个概念。 学习中国画,首先要从总体上对中国画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诸如中国画的风格特点、艺术规律、美学思想等,树立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的掌握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技巧。而要在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相应的成就,必须努力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各种修养,包括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粹,融会贯通,才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受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深深涵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数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画的立意、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质,有着明显的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精神阐发,与世界各国的艺术相比较,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了

动物观察日记小学三年级8篇

动物观察日记小学三年级8篇 我家有两只可爱的仓鼠。 它们在我家呆了两个月左右。一天,我发现母仓鼠的窝里有一些红彤彤的东西,只有大拇指的大小,还会动!原来,仓鼠生宝宝了!我们看了之后,有些紧张害怕,担心照顾不好仓鼠宝宝。 几天后,仓鼠宝宝渐渐变强壮了。而母仓鼠呢,却是诚心诚意照顾宝宝。仓鼠宝宝们十分健康,母仓鼠自己却变得筋疲力尽。 我发现:母仓鼠对宝宝是十二分的照顾,假如我们一动它的窝,它就会用那双黑溜溜的眼睛狠狠地瞪我们。好几次,妈妈就被它咬了一下呢! 以前,仓鼠宝宝只有肉,小小的,恶心死了。可现在(十来天以后),它们大部分长好毛了,红彤彤的肉也不在那么显眼;而且,它们反而越来越可爱了! 再过十几天,它们就变成活泼可爱真正的小仓鼠了!而母仓鼠的任务也完成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 今天我在楼下的花坛里发现了一只茶褐色的小蚂蚁。圆圆的,有点像个三角形的脑袋,顶着一对长长的触角不停地左探右探。我猜它可能在寻找可以填饱肚子的美食吧。瞧它的肚子虽然饿得瘪了,但还是那么大。于是我悄悄地把一小块饼干屑放在它身后,小蚂蚁像是闻到了饼干的香味儿似的,马上停了下来,左嗅嗅、右闻闻,转过身往身后爬去,一会儿,小家伙竟然找到了饼干屑。只见它绕着饼干屑一周,立马爬上饼干屑左看看,右看看,确定安全后,就张嘴咬下一口,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吃了三、四口后,小家伙竟然用上下颚紧紧地咬住饼干屑,左右前脚作爪,将比它个儿还大的面包屑顶了起来!小家伙可真牛,竟然还用剩下的四条腿飞快地往前跑,一眨眼功夫,就将面包屑搬到蚁穴里去了。 今天写作课上,老师教我们写观察日记。盛天豪带来了他心爱的小宝贝——可爱的小乌龟,它被装在一个“大房子”里。原本安静的我们一下子就闹哄哄地围着小乌龟转来转去。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花鸟画(二)

《花鸟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临摹和添加的创作方法,进一步体验生宣纸、毛笔、墨、彩、水的性能及侧锋、中锋、干笔湿笔方法,感受花鸟画创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针对侧锋、中锋、干笔、湿笔等不同运笔用墨的方法,及得到的效果进行探索与交流。情意:对比自然中的花鸟,欣赏研究一幅花鸟画,了解画家用笔用墨的方法。 能力:在欣赏了解花鸟画的基础上进行临摹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欣赏水墨之韵味,感受水墨特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写意花鸟画形式,特点及其发展概况;赏析作品、《岭南三月》、《孔雀图》、《墨葡萄图》、《竹石图》、《小鸟》等。难点:笔墨的运用。学习材料: 课件、彩带、皱纹纸、彩纸、毛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曲子表现了些什么?播放:音乐《百鸟朝凤》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拿起手中的笔把刚才音乐中所听到的动物画下来吧。(用自己的测验纸画)展示学生作业(赞扬为主) (静)学生自学P.34上的内容。(课件8—书中作品)要求: ①了解本节表现了什么内容? ②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4分钟)

(问)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从刚才的这段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呢?你本节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生答) (问)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幅画,说说为什么?(生答) (动)同学们,现在分小组(4人)讨论一下,说说中国传统花鸟画绘画有哪些特点。(40-50秒)二、欣赏中国花鸟画。 那么什么是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科之一的花鸟画,顾名思义是表现花鸟的。实际上,花鸟画的题材内容是非常广泛的。1000多年以来,史书上记载着大量描绘鸟、虫、鱼、山花野蔬、鹅蛙蟹虾、谷虫桑麻的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包括了与动植物生活、生长有关的一切环境,如坡石水口、林莽草地、池沼溪潭、篱落棚架、鲜苔葛藤、以及四季、日、月、阴、晴、雨、雪、晨、夕等等。可以说除人物之外,自然界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作为花鸟画的表现对象。(1)“气韵生动”是形与神在画面上的统一,这个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2)骨法用笔是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是运用线描表现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教学意图: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概况。 三、教师示范让学生找一找老师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植物与小鸟的?(没骨法、勾染法,蘸墨、蘸色的方法可以重点讲一讲) 教学意图:学生观摩侧锋、中锋、干笔、湿笔等不同运笔用墨的方法,四、欣赏书上范作P30与自然中的花鸟做比较 1.画植物枝、干时中锋用笔教多,墨色较干;画叶时侧锋用笔教多墨色较湿 2.画鸟时概括、简练,墨块运用教多,勾笔墨色较干些 3.石块的画法勾染较多 4.注意墨色深浅的控制与水分的多少有关五、学生临摹练习 教学意图:在欣赏了解花鸟画的基础上进行临摹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欣赏水墨之韵味,感 受水墨特性。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花鸟画(一)》说课稿

《花鸟画(一)》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花鸟画(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的教学内容,本课的突出特点是由过去体验笔墨乐趣,过渡到正式的中国画学习,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并进行中国画小品的创作,体验笔墨之美,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花鸟画的独特内涵,从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接触了中国画的画法,在以彩墨形式进行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用的用墨,用色技巧,为正式学习中国画奠定了基础,但对于正式的中国画创作,如观物取象,用笔用墨,落款等方面的综合性创作与表达还不够成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相关知识及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学习菊花梅花画法运用中锋侧锋等,笔墨技巧创作一幅简单的花鸟画作品。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感悟绘画与自然之美

3、教学重点:了解中国花鸟画基本知识,学习中国画的中锋和侧锋用笔方法。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笔墨的技巧,处理画面的主次虚实关系。 四、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等学法:观察分析、讨论、操作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配画,激发学生对菊花和梅花情感。毛泽东《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陈毅的《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探究花的结构 1、为什么自古以来很多中国人喜欢梅花,菊花呢?这两种花有什么独特之处吗?(梅、菊、竹、兰) 2、观察梅花与菊花的花头有什么不同? 梅花的花瓣为圆形,菊花的花瓣为丝状。研究花的结构,探究与之适用的笔墨技法。 (三)探究中国画作品中的梅花。 中国画作品中梅花的枝干,花朵与生活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这样画的梅花美在哪儿?这样表现的梅枝干?(似与不似之间,艺术精髓。) (四)探究中国画技法 1、欣赏《春风第一枝》探究技法。讲解中国画的技法,边讲边演示。 2、指导学生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表现点、线、面元素。(不同的用笔方法可以表现出绘画中的各种元素。)体会笔墨探讨笔墨技法的使用方法,学会创作。

第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学习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单元。该单元由中华博览和世界之旅两部分组成,本册介绍的是中国花鸟画和外国静物画。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分析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应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中外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并评述相关作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一、教学路径 在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与人物、山水画鼎足而立的画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在世界美术领域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花鸟画千年不衰,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到文同的《墨竹图》、朱耷的《游鱼》,再到齐白石的《蟹篓图》……中国花鸟画的画家们在看似寻常的花鸟虫鱼中发现自然之美,运用笔墨色彩的技巧去表现大自然中的丰富和生动。他们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反映社会现实。在画家的笔下,花鸟画不仅仅表现花鸟之美,更是把花鸟作为表达特殊情感的重要媒介,这远远超出了花鸟本身。 本课以名家画作为切入口,围绕花鸟画家如何描绘自然,又如何表达情意而展开。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评析,逐步理解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二、课时建议 2~3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名家名作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花鸟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和花鸟画家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让学生们学习多角度欣赏花鸟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作品赏析,让学生们体味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美,感受花鸟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花鸟画家怎样写形,如何表意。 教学难点:理解花鸟画抒情写意的独特表现形式。 三、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赏析要点 本课知识点、结构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典雅中的寓意 示例作品:《芙蓉锦鸡图》 基本信息:《芙蓉锦鸡图》轴,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81.5厘米×5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内容: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眸。 构图:画幅左侧安排了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 用笔: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 用色: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含端庄典雅的气质。 绘画特色:“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借物寓意,书写情怀。 宋徽宗赵佶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目的是借锦鸡的5种自然天性颂扬儒家的5种伦理道德。

地球的运动_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公开课教案

地球的运动_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xxx 时间xxx 教学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意义(一) 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及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能力目标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产生及规律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识别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答案方向――自西向东(正视地球);逆时针(北极上空俯视地球)或顺时针(南极上空俯视地球)。 周期――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24小时(太阳日) 地球作为天体的属性。

答案是行星,不发光、不透明的球状天体 三、开始新课 (一)昼夜交替 (学生看课件图像,说出所能看到的景象。) 昼夜的产生不发光、不透明的球状天体, 晨昏线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一个圈。 (1)晨昏线的特点 ①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永远平分赤道。 (2)晨昏线判读

判读技巧按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线是晨线,由昼入夜的线是昏线。或东侧为昼,西侧为夜的线是晨线,东侧为夜,西侧为昼的线是昏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仰角 太阳高度角的范围0°≤h ≥90° 直射点太阳高度h=9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h=0° 用太阳高度表示昼夜情况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半夜的太阳高度最小)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昼夜交替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动物 3 观察一种动物》_24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单元第三课。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本课课题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但是为什么选择了蜗牛呢?第一、蜗牛在我们各省市都有分布,是我们身边常见动物。第二、蜗牛易于饲养,行动缓慢,便于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观察。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蜗牛的外形、反应、运动等方面特征。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比较蜗牛相似的动物的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学情分析】 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从科学认知上,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从心里角度,虽然他们对蜗牛这种动物充满着好奇,但是不少学生有些害怕,不敢触碰,甚至有些学生会觉得恶心,产生一些反感。从科学技能上,学生使用放大镜并不是非常熟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蜗牛进行仔细观察。 此外,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的方法进行学习。在科学态度上,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学会细致观察,交流倾听,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体。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满足蜗牛生存需要。 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知道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缓慢爬行,并留下爬行的痕迹。 2.科学探究目标

花鸟画

花鸟画 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参见“四君子”。 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可分为大写意花鸟画和小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则粗具规模。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五代出现的黄筌、徐熙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圣朝名画评》更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说明此前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画谱》在总结以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篇花鸟画论文——《花鸟叙论》,深入地论述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与诗人相表里”的思维特点。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更趋多样。在风格精丽的工笔设色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菊、竹)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

第13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我今天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是山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美术的风格与创新的第四课,上好这课尤为重要。使学生能够大致的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2、教学指导思想:一、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两全”,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大量的图片, 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加强学生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增强对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一个思想: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2)、西画的写生、写实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具有怎样的变革作用。 教学难点: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观,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术观,是产生自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历史中的,两种美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美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美术技法,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二、说教法: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运用方便快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是现代教学的需要,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在这个课件中,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我运用的教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音乐陶冶教学法……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在所有教法中,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是我探索的特色教法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让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欣赏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这个小范围,要在欣赏美术的同时,穿插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科知识,使美术教学“活“起来。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交给学生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质疑法、学科渗透互助法、练习法、观察描述法、导学式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我是这 样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的: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嘉兴市南湖区七星中心小学李张宇 【教材简析】 在寻访校园里动物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在对个体动物的观察中,进一步感受动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静态到动态、肉眼到工具、结构到功能的程序,这是学习观察方法和培养良好观察习惯的契机。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有利于学生更科学、更准确地描述蜗牛的特征。在饲养蜗牛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也有利于第4课《给动物建个“家”》的学习。教材还安排了蜗牛与相似的动物比较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生分析】 学生对动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一年级学生对蜗牛这种行动缓慢的小动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对它的样子有些害怕,不敢触碰。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要指导学生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学生通过对蜗牛运动、反应、吃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活体)、放大镜、棉签、活动手册、菜叶、玻璃片、线、树枝。 教师: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花鸟画(二)》说课稿

《花鸟画(二)》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4课《花鸟画(二)》,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的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中国花鸟画的特点与风格,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与练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另画独特的笔墨情趣。本课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采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笔墨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大体抓住物象特征,对于中国画笔、墨、水、宣纸之间产生的微妙变化和偶然效果有初步的体验,能够基本掌握中锋、侧锋用笔和墨分五色等笔墨技巧。在教学中要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抓住重点问题,解决创作中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了解花鸟画的简单知识,感悟花鸟画的,意境美。学习中国花鸟画中鸟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及表现手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表现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继承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感悟传统中国画艺术的魅力,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并借助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 3、教学重点:学习用笔墨概括,表现鸟类的动作特点。 4、教学难点:鸟的结构与动态变化。 四、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等学法:观察分析、讨论、操作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美丽的形象和活泼的动态,以成为画家创作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鸟的画法:花鸟画(二)(板书) (二)、探究鸟的结构 1、播放动态视频,引导这学生自主分析鸟的结构和外形特点。 学生交流鸟的外形结构:有头部、身体、翅膀、抓子。 (三)观察表现。 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步骤图试着画一画麻雀,看看会有哪些问题。 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墨色与水分的控制掌握不好。缺乏变化……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激发了探究中国画技法的兴趣。 (四)师生体验 1、播放与麻雀造型近似的鸟,改变色彩与动太。师生共同所学到的技法表现这些鸟。 2、为这些鸟加一个美丽的情境。 3、共同探究猫头鹰的画法:(1、先浓墨点睛勾喙,淡头与颈。2、破墨画头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2-3《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3.观察一种动物 【教材简析】 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教材中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不过从一般情况来看,选取常见的蜗牛作为观察对象比较合适。 本课的聚焦板块从选择以蜗牛作为观察对象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探索板块主要分为蜗牛的身体特点、应激反应和运动三大方面。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蜗牛身体上的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利用棉签触碰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让蜗牛在不同的物体上爬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后通过研讨板块,使学生认识蜗牛身上的结构都有一定的用处,爬行本领这么大,主要与腹足有关。拓展板块通过与蜗牛相似的动物进行比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保障。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这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此外,学生使用放大镜并不是非常熟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蜗牛进行仔细观察。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观察所得。在科学情感上,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学会细致观察、交流倾听,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能认识蜗牛身体上的壳、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知道这些结构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学生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学生知道蜗牛能用腹足在不同物体表面爬行,爬行时腹足会细波浪状运动并留下黏液痕迹。

中国花鸟画赏析

中国花鸟画赏析 花鸟画包括花卉、瓜果等植物和昆虫、鸟类、鱼类、走兽等动物题材。西洋画中画花卉、鸟雀的绘画称之为静物画,画家以写实的方法对着景物写生,甚至画僵死的猎物。与此相对应的中国绘画中的花鸟画,完全是凭借记忆默画花卉和动物,也称之为写生,与西方绘画的写生概念不同的是,中国绘画的写生是表现自然物像的生命活力。此外,中国花鸟画家借画花鸟表达了自己的许多寓意,如画家往往将动植物的自然属性赋予人的社会属性。如高大的松树不畏风寒,将它喻为英雄,而矮小的荆棘多刺,将之喻为小人,竹子、梅花、菊花都比较耐寒,故将它们比作君子。有的花鸟画表达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也有的花鸟画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怀。 中国古代皇帝最喜欢画的就是花鸟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百年前的宋朝皇帝赵佶画的《芙蓉锦鸡图》轴(绢本设色,纵81.5、横53.6厘米),在古代中国,皇帝是国家的所有者,也是道德的化身。这个皇帝画鸡、题诗的目的是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个道德品性,一,鸡身上的花纹,表示有文化。二,雄鸡的模样很英武。三,雄鸡打架很勇猛。四,母鸡护小鸡很仁慈。五,雄鸡报晓很守时,表示守信用。这些都是他对大臣的要求。画家的表现手法十分生动,一只锦鸡纵身攀上木芙蓉枝上,锦鸡的重量压弯了芙蓉枝,表现了鸡的重量感。 五百七十年前的明代皇帝朱瞻基的《苦瓜老鼠图》卷(纸本墨笔,纵28。2、横38。5厘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写意画,看到这只机敏可爱的老鼠,使人忘记了它可憎可怖的一面。朱瞻基最早将老鼠作为美好的艺术形象来描绘,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老鼠美感的艺术家。由于老鼠一胎多子,苦瓜里面也有很多种子,因此将它们作为繁育能力最强的动物和植物。在这一年,即1427年,28岁的朱瞻基盼望生子多年了,终于生了第一个儿子名叫朱祁钰,后来成为明代第七个皇帝。朱瞻基画此图正是为了记录下他最幸福的一年。 四百多年前明末画家徐渭的没有前面的帝王那样的心态,更没有优裕的生活,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在古代中国,做官以前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一次成功,徐渭很想为社会作出贡献,因为怀才不遇,最后得了疯病,他想起自己这一辈子,发出了癫狂般的感慨和愤怒,于是画了这件作品,比喻自己是个明珠,象野葡萄一样被抛在野藤里。人们说,这张画的墨点就如同他辛酸的泪珠。 比较不同身份、地位的画家,他们的花鸟画有着不同的情感,这就是中国古代绘画内在不同的精神所在。

【科学】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2.3《观察一种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科学词汇和图示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 2.布置过程。

(1)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你见过吗?它生活在哪里? (2)想知道老师怎么喂养蜗牛吗?先回去寻找并观察蜗牛,找到蜗牛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蜗牛的饲养秘籍。 (3)让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并饲养蜗牛。 二、引入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你们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蜗牛? 2.画一只看到过的蜗牛。 从寻访蜗牛到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喂养蜗牛,关于蜗牛你有哪些发现?请你说一说。 画一画看到过的蜗牛,并展示作品。 三、仔细观察蜗牛 教师强调观察要求。 每一个小组把蜗牛“请”出来,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教师提供一些工具,学生在观察时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四、观察蜗牛的应激反应 (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教师重在巡视指导) 1.教师帮助没有准备蜗牛的小组。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各个部分,给各小组发棉签,并指导

高中美术中国花鸟画教案

题:中国花鸟画 课时:二课时 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欣赏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通过比较,了解两者各自的艺术特点,特别了解写意花鸟画“寄情寓意”的创作方法及“画 中有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工笔及写意两种花鸟画形式,特点及其发展概况;2、中国画的“六法”;3、赏析作品、《岭南三月》、《孔雀图》、《墨葡萄图》、《竹石图》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电化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环视教室一周,行礼坐下) 〈二〉欣赏中国花鸟画。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伴随优美的音乐到中国花鸟画的画廊走一趟,会有什么收获?请看屏幕……欣赏了中国花鸟画,我们了解中国花鸟画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工笔,一种是写意,“工笔花鸟画”工整细致具有装饰性,富丽堂皇的艺术特点,写意花鸟画放纵、简练,重笔墨情趣,寄情寓意,画中有诗。那么什么是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科之一的花鸟画,顾名思义是表现花鸟的。实际上,花鸟画的题材内容是非常广泛的。1000多年以来,史书上记载着大量描绘鸟、虫、鱼、山花野蔬、鹅蛙蟹虾、谷虫桑麻的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包括了与动植物生活、生长有关的一切环境,如坡石水口、林莽草地、池沼溪潭、篱落棚架、鲜苔葛藤、以及四季、日、月、阴、晴、雨、雪、晨、夕等等。可以说除人物之外,自然界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作为花鸟画的表现对象。花鸟画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假若只从题材内容上来认识中国花鸟画,尚不足以理解它的全部内涵。为什么花鸟画在中国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并千年不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呢?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大量描写山川树木、花卉禽鸟的诗歌和绘画, 构成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不仅表现花鸟外形美,更重要的是把花和鸟作为表达人的情感的形象媒介。在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理念陶冶下,花鸟画逐步发展出一种运用比、兴、喻、借等手法,通过自然界中的花鸟寄托人的主观情感的艺术创作形式。而那些单纯描绘花鸟自然美的绘画,并不是花鸟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花鸟画是通过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性的花鸟形象,来表达画家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生活体验和精神审美寄托。懂得花鸟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接着了解工笔花鸟画及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概况,(工笔)中国花鸟画萌芽于工艺美术的纹样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古代大量工艺美术品上,都经常出现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到魏晋南北朝和初唐时期已出现了不少以描写鹰、鸡、雉、孔雀、鹦鹉以及山花蔬菜为题材的作品。经过历史的发展,到唐代,花鸟画最终摆脱了人物画的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