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形式探析

水彩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形式探析
水彩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形式探析

水彩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形式探析

思维是创作的导线。在水彩艺术创作中应该把握何种思维?作品的本体是客观存在的,而蕴藏的思想与意识则是不可见的。教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水彩艺术中的潜在的教育价值。

从水彩艺术创作过程中,水为载色,以“水、色、形”来构思,从而突显水彩艺术的水意与色彩。当然,水彩艺术的取材广泛,不同的表现对象在水彩基本构成要素的作用下,也融入了诸多看不见的特定的潜在意蕴。这些只能用思想来表达的无法呈现的内容就是流淌于作品的思维形式。现代水彩艺术教学,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要促进学生从多种思维中来表达水彩艺术的不可见部分。

一、形象思维与水彩艺术创作

别林斯基提出“艺术不是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从艺术创作来审视思维活动,艺术家本身在创作前,就已经从现实生活中确定了需要表现的形象性的客观物象;但在实际创作中,艺术家又在寻找最擅长的表现形式,或者认为最新奇的塑造艺术形象的表达手法。如明代郑板桥在画竹过程中,将“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进行了思维归纳,而这三种形象,却直观地表达了形象思维在画竹过程中的作用。同样,在水彩艺术创作实践中,无论是科学的进步、技法的更新,形象思维都是客观物象存在于人脑的反映。借助于形象思维,将之作为创作主体来进行思维加工,使其具备形象化的思维形象。顾森毅在其《黄海渔歌》水彩作品中,对渔女、渔夫、牛车、箩筐等生活中的常见形象进行了挖掘,并从创作中融入了艺术化描摹,使其在整体形象展现中,更好的表现了生活,耐人寻味。

从现代水彩画创作流程来看,观察、参与、调控、分析、理解等思维过程是并行的,也反映了创作思维中直觉与理性的融合。直觉是对客观形象的认知,其形式表现可以为艺术;理性是对客观形象的分析,其表现形式可以为科学。两者的融合,成为水彩画创作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依靠感觉”和“随着感性形象”理解为直觉思维。可见,直觉作为感觉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思维形式,表现为对物象的直接呈现与判断。从现代水彩画创作的表现形式来看,更倾向于客观性,对客观性的呈现,反映了创作者对客观实在的敏锐程度。同样,水彩艺术创作也倾向于主观性,以“特定的感受”来融入到生活中,社会阅历中、艺术修养中、兴趣爱好中等等,从而表现为迥异的艺术形象。当然,在现代水彩画创作中,还受到来自空气、光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创作者在感知客观物象、表达水彩语言的敏锐程度上,往往寻找思维的一种捷径,以驾轻就熟的内隐技巧来表达酣畅淋漓的审美情趣。

二、理性思维与水彩艺术创作

理性思维是通过区分来认识事物。我们在创作水彩画时,可以凭借自身的感觉来作画。如在风景写生中,当太阳落山时,光线变暗了,但地面上的物体与天

水彩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5511304.html, 水彩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王健 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4期 小学生创作的水彩画既具有美术作品的共同性,也具有其他美术作品无可比拟的独特艺术魅力。小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色彩分辨能力往往不高,因此创作的水彩作品往往缺乏表现力。教师应该反思这方面的教学工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迎合当今小学生对于水彩画学习的要求,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出知识丰富、人格健全、审美高尚的青少年,因此,在进行水彩艺术教学时,教师应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现实生活,使学生在水彩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情操得以提升。 如,在为学生讲解色彩概念时,我拿来了一幅色彩丰富的水彩画,要求学生对水彩画进行评价。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回答我的问题,当然也出现了很多错误。见此情景,我一边为学生们讲解水彩画色彩之间的搭配问题,一边普及色彩概念。我发现学生们虽然在认真听讲,但是脸上存在疑惑。见此情景,我邀请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疑惑。有些学生听不懂为什么色彩可以被物体吸收和反射;还有些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树叶一定涂成绿色。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固有色观念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枯燥乏味和缺乏实践性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只有采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物体,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因此,我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水彩画色彩知识。 首先我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一组图片:图片中有各种色彩,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颜色。在学生们认真观察色彩时,我提出问题:你认识这些颜色吗?你用它给你创作的什么作品上过色?学生们听到我的问题后,马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起来。5分钟后,孩子们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对这些答案很满意。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后,我要学生们画出树叶的形状,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为其上色。这一次,有些学生给树叶上了绿色,有些学生给树叶上了红色,有些学生比较大胆,给树叶染上了黑色和白色。看到大家五颜六色的绘画作品,我要求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分别拿到阳光下和阴影处观看,看一看色彩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听到我的要求后,兴高采烈地跑出教室,认真地观察起来,大家发现受光和背光时树叶的颜色有所变化,理解了我之前讲解的知识点,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我告知学生水彩画着重考虑的是作品需要表达的意图和构思、情调,固有色并不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希望学生在创作时不要过多考虑颜色的配置,而忽视了作品的整体构造。

水彩画中的留白--以我的毕业创造为例

一前言 学习水彩已经有三年的时间,这期间,我致力于研究水彩静物、风景及人物创作等各种艺术技法。例如干画法、湿画法,撒盐法、涂蜡法等等,都是我们在水彩绘画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这次毕业创作的思考和实践,我发现水彩中的“留白”在我们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著名画家在论述其作品的文章中,着重指出绘画中“留白”的优势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2004年殷俊(上海华山美术学校教师)在《新材料新技法新画貌——试论留白胶在水彩画中的运用》一文中阐述了水彩画需要留白的原因和对水彩画留白方法的研究,并详细论述了留白胶在水彩绘画中的使用方法,让我意识,在水彩画中,“留白”是不可或缺的技法。曹伟华(湖南理工学院美术系教师)在《论水彩艺术中的“留白”》中提出了“留白”的更深一层含义是色彩构成的要素之一,也同中国画中的“布白”如出一辙,更具有空、虚的涵义,并详细论述了水彩画面中留白要遵循的主要原则。雷勇斌(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师)在《空白的精神——水彩画中的留白》一文中从水彩本体语言和东方化的审美观念等美学范畴入手,深入地阐述其重要性,同时论及“留白”在当代水彩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杨净静、张洪亮(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两位研究生导师在《简析水彩艺术中的“留白”美》文章中从东方审美观与水彩语言诗意气质相契合这一点入手,阐述水彩留白产生的虚实之美、气韵之美以及审美主体参与所实现的意境美,从而揭示“留白”在水彩画创作中犹如画中活眼的重要意义。这

些著作都饱含着画家们对水彩创作中的体会和经验。 在研究中,我致力于研究“留白”的技法,与他们研究不同的地方是,他们都从比较单一的形式研究“留白”的重要性。在此,我将结合毕业创作作品和论文为读者论述水彩画中“留白”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论以及“留白”的美学效果。将其如何处理和其意义为读者综合地论述出来,从而相互填补其中的不足之处,让我的作品背后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同时让我的理论通过作品全面诠释。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将讲述什么是水彩画中的“留白”。第三部分以我的创作实践,阐述出整个创作的过程,从“留白”的创作构思到“留白”画面的处理,论证了其在水彩画中的意义,并谈及自己在创作以后的思考。最后进行结语,总结“留白”对我创作的影响,以及由创作得到的感悟对今后的艺术实践和相关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主要以讲述法,作品欣赏法以及举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来研究和论证了“留白”这个艺术技法在我毕业创作中起到的重要意义和艺术成就。 二水彩画中的留白 (一)留白的形式 以前不管是在室内绘画还是在室外写生,经常都能听到老师指着画面上某一块地方强调“画面没有留白的地方,最亮的部分如何表达?”“应该留出空白的地方,从浅到深,慢慢深入〃〃〃〃〃〃”,由于水彩透明色的特性,浅色不能覆盖深色,而只适合深色在浅色上重叠添加,在进行常规水彩绘画的时候,一般采用先画浅淡色的方法去去描

水彩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形式探析

水彩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形式探析 思维是创作的导线。在水彩艺术创作中应该把握何种思维?作品的本体是客观存在的,而蕴藏的思想与意识则是不可见的。教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水彩艺术中的潜在的教育价值。 从水彩艺术创作过程中,水为载色,以“水、色、形”来构思,从而突显水彩艺术的水意与色彩。当然,水彩艺术的取材广泛,不同的表现对象在水彩基本构成要素的作用下,也融入了诸多看不见的特定的潜在意蕴。这些只能用思想来表达的无法呈现的内容就是流淌于作品的思维形式。现代水彩艺术教学,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要促进学生从多种思维中来表达水彩艺术的不可见部分。 一、形象思维与水彩艺术创作 别林斯基提出“艺术不是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从艺术创作来审视思维活动,艺术家本身在创作前,就已经从现实生活中确定了需要表现的形象性的客观物象;但在实际创作中,艺术家又在寻找最擅长的表现形式,或者认为最新奇的塑造艺术形象的表达手法。如明代郑板桥在画竹过程中,将“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进行了思维归纳,而这三种形象,却直观地表达了形象思维在画竹过程中的作用。同样,在水彩艺术创作实践中,无论是科学的进步、技法的更新,形象思维都是客观物象存在于人脑的反映。借助于形象思维,将之作为创作主体来进行思维加工,使其具备形象化的思维形象。顾森毅在其《黄海渔歌》水彩作品中,对渔女、渔夫、牛车、箩筐等生活中的常见形象进行了挖掘,并从创作中融入了艺术化描摹,使其在整体形象展现中,更好的表现了生活,耐人寻味。 从现代水彩画创作流程来看,观察、参与、调控、分析、理解等思维过程是并行的,也反映了创作思维中直觉与理性的融合。直觉是对客观形象的认知,其形式表现可以为艺术;理性是对客观形象的分析,其表现形式可以为科学。两者的融合,成为水彩画创作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依靠感觉”和“随着感性形象”理解为直觉思维。可见,直觉作为感觉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思维形式,表现为对物象的直接呈现与判断。从现代水彩画创作的表现形式来看,更倾向于客观性,对客观性的呈现,反映了创作者对客观实在的敏锐程度。同样,水彩艺术创作也倾向于主观性,以“特定的感受”来融入到生活中,社会阅历中、艺术修养中、兴趣爱好中等等,从而表现为迥异的艺术形象。当然,在现代水彩画创作中,还受到来自空气、光纤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创作者在感知客观物象、表达水彩语言的敏锐程度上,往往寻找思维的一种捷径,以驾轻就熟的内隐技巧来表达酣畅淋漓的审美情趣。 二、理性思维与水彩艺术创作 理性思维是通过区分来认识事物。我们在创作水彩画时,可以凭借自身的感觉来作画。如在风景写生中,当太阳落山时,光线变暗了,但地面上的物体与天

湖北水彩艺术的发展史

湖北水彩艺术的发展史 2010-01-08 12:08:26 来源:雅昌艺术网作者:佚名编辑:黄昆淋在人类的艺术发展史中,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这是由于艺术符号的材料和存在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艺术形式在结构功能上的不同,从而使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拥有适合自己禀赋的表现对象、表达方式和审美效果。水彩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其颜料是用胶水调制而成,作画时用水溶解颜料于纸上,利用画纸的质地和水分互相渗融等条件,表现出透明、轻快、湿润等特有的效果。 早在16世纪,欧洲便出现了水彩画的初期形式,后经过英国画家的多方努力,使水彩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种。18世纪初,西学东渐,水彩画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由于水彩画是以水融合透明颜料而绘制,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重彩、半工写和水墨画较为接近,因此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从而使水彩画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 1864年,天主教在上海创办了“土山湾画馆”,这是教会在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西画传习机构,中国最早的水彩画传习活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土山湾画馆培育了中国最初研究西洋绘画的人才,其中很多人成为我国水彩画最早的开拓者。他们中的一部分由于教育的需要,自己开办传习所或学堂,培养新的中国水彩画人才;另一部分从教会发展到社会,同商业结合,向实用性、普及性发展。如“月份牌”绘画,这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初期形成的一个分支,它对水彩画的普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水彩画技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清末民初,我国国民教育受到西欧和东洋教育思潮的影响,在我国的官办学堂中,采用了新的学制、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教科书中,水彩画成为美术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并且造就了一大批水彩画师资,这对水彩画艺术的传播具有基础意义。 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建立了新型的国立或私立的美术院校,从而使中国有了稳固的水彩画教学基地,为提倡、推广、创作中国水彩画,壮大中国水彩画的队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水彩画作为一个崭新的画种进入了中国画坛。 建国初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好转,文化艺术的发展有了崭新的局面,水彩画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下,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反映祖国建设,以及山河新貌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中国水彩画写实的传统风格。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中国水彩画进入了兴盛时期,涌现出一批新生力量,他们同老一辈水彩画家一起,更新观念,深化题材,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的开拓上,在民族风格及个人风格的创造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把中国水彩画从单一的传统风格推向了多样化的形态,并出现了明显的地方特色。 地区特色是中国水彩画风格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地区特色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水彩画坛丰富多彩,水彩画创作日趋成熟。这一时期,湖北水彩画异军突起,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水彩画大省之一,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水彩画艺术家,在纷繁的全国美术大展中成绩卓越。这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近百年来几代湖北水彩画艺术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二 一、湖北水彩画的启蒙期(1949年以前) 自从18世纪水彩画进入中国,便以上海为起点逐渐向外传播,但因当时中国社会本身没有对这种绘画产生需要,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传播的范围很小,影响也不大,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辐射的江苏、浙江等地。除此以外,广东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拥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画师,用西画的方法绘制中国的风俗、景物。专门销售给来广州的外国商人,称为“外销画”,

绘画水彩水彩静物创作教学文稿

绘画水彩水彩静物创 作

佳木斯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学院绘画系水彩版画教研室制订

水彩静物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水彩静物创作(Creative Watercolor Still Life) 课程编码:06223104411 总学时数:80 学分:4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水彩版画教研室 适用专业:绘画(水彩) 适用对象: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水彩静物创作课是高等美术学校一门重要必修课程。 水彩静物创作课的教学,启迪和唤醒学生对画面整体控制力,强化整体感受的敏锐性,以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水彩静物的表达力。在技法与思维方面指导学生,运用各类知识去完成具有创作意味的静物。通过当代艺术创作发展趋势的引导与关注,深刻体会创作本身所包涵的形式规律、造型规律和审美规律,并将诸因素规律体现与水彩画特定的语言方式和艺术特点结合起来,建立水彩造型语言训练和创作规律训练的合理联系,拓展学生对水彩画艺术表现形式的认识空间,以创造性思维进行水彩画造型手段和创作规律的学习,完善对水彩艺术语言的阶段性理解。 水彩静物创作课使学生了解水彩水彩画的创作方法步骤,侧重学习绘画风格、语言、技巧。提高审美品位。以掌握水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前期相关课程水彩静物写生。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色彩基础知识。本次水彩创作可是水彩专业学生从色彩写生向水彩创作过渡的第一阶段,也是学生从静物写生研究向艺术创作的方式媒介及观念的转变。一年级第一学期水彩静物主要使学生认识了解水彩静物基本表现方法及步骤,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