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铸铁的金相组织

灰铸铁的金相组织
灰铸铁的金相组织

灰铸铁金相检验

灰铸铁金相检验 灰铸铁中的石墨是以两种不同形式形成,一是由渗碳体的分解而形成,Fe3C→3Fe2+C石墨。二是从液体或奥氏体中直接析出,当液体或奥氏体在比较接近于平衡的冷却条件下,则液体(或固溶体)就可比通常结晶温度(或相变点)略高的情况下(如在1130~1135℃和723~738℃)直接形成石墨。 一、金相试样的选取及制备 1. 试样的选取 一般是取自试块或挠曲棒上或取自铸件的本身或在铸件毛胚加工面上端30mm处切取或筒浇制活塞环可在每筒下端不大于铸件壁厚二倍的位置上切取。 2. 试样的制备 将试样观察面在细砂轮上磨平,然后分几道砂纸磨制至抛光,消除试样磨面的划痕。铸铁石墨不使其污染或拖曳。 3. 试样的抛光 选用短毛纤维柔软的平绒、呢或丝绸。抛光粉最好是具有细致尖利性。经过细化加工处理的氧化铝,或常用的氧化铬、氧化铁。在开始抛光时对抛光粉的浓度可以高些,这对防止石墨拖曳有好处。抛光时用力要适中均衡,随时转动变换试样方向,将至完成时把抛光粉减薄,并用力减轻。最后清水冲洗试样,再轻微抛光用干净丝绒擦干就可观察石墨,以观察试样无划痕,石墨呈灰暗为标准。每个试样一般抛光5~6分钟即可。 4. 试样的侵蚀 一般采用2~5%硝酸酒精溶液或4%苦味酸酒精溶液。 二、灰铸铁金相检验及评定方法 石墨的类型,石墨的长度和数量、共晶石墨的控制,基体组织中的珠光体的分散度,铁素体含量,磷共晶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和面积大小程度,渗碳体数量等。可按GB/T 7216-1987,ASTM A247-06,ISO 945-75等标准检验。 三、灰铸铁的组织和性能 1. 石墨的形态及识别

以两种不同形式形成:由渗碳体的分解而形成,Fe3C→3Fe2+C石墨;由从液体或奥氏体中直接析出。 A型片状石墨无方向性均匀散布;B菊花状石墨中心以小片状与点状石墨向外伸展形呈菊花形分布;D型石墨(共晶石墨)又称树枝状石墨或称过冷石墨以点状与小片状石墨呈方向性枝晶分布;E型石墨以小片状石墨呈方向性枝晶分布;F型石墨呈星射状。 2. 珠光体分散度的评定 珠光体分散度与奥氏体过冷度有关,过冷度越大珠光体愈为细密。基体珠光体的硬度大约为HB180~265,在金相检验评定中主要观察珠光体分散度,即片间距离,分散度情况与硬度的关系大致如下: 索氏体型珠光体片间距在500×下难以区分,它的硬度在HB245左右。 细片状珠光体片间距在0.5μ~0.8μ时HB215左右。 中等片状珠光体片间距在1.2μ~1.5μ时HB200左右。 粗片状珠光体片间距在2.0μ以上时HB<180。 3. 铸铁中的铁素体 由于铸铁中含有较多的碳、硅或其它促进石墨化的元素,促使了Fe3C分解。过冷度大和缓慢冷却也可以导致铁素体的产生,它大多附着于石墨的周围或处于共晶型巢状石墨中间。 4. 磷共晶的形态分类及识别 形成过程二种: 1)以Fe-Fe3C平衡图为基础,由液体结晶的都是三元磷共晶,在冷却过程中的一定条件下三元磷共晶分解为二元磷共晶。 2)以Fe-Fe3C- Fe3P平衡图为基础,二元和三元磷共晶都是由液体直接结晶的,不过其结晶的方式不相同。 金相检验对几种磷共晶形态的鉴别,也是很重要的。

铜及铜合金的金相组织分析.

铜及铜合金的金相组织分析一)结晶过程的分析 结晶是以树枝状的方式生长,树枝状的结晶容易造成夹渣外,通常形成显微疏松。 取决于模壁的冷却速度外,还取决于合金成分、熔化与浇注温度等。 (二)宏观分析中常见缺陷 在浇注过程中往往产生缩孔、疏松、气孔、偏析等缺陷。 浇注温度和浇注方式的影响,铸锭、紫铜中容易出现气孔和皮下气孔。 由于合金元素的熔点、比重不一,熔炼工艺不当造成铸锭的成分偏析。 铸造时热应力可产生裂纹。 浇注工艺不当(浇注温度过低),浇注时金属液的中断会造成冷隔。 (三)微观分析 与铜相互作用的性质,杂质可分三类: 1. 溶解在固态铜中的元素(铝、铁、镍、锡、锌、银、金、呻、锑)。 2. 与铜形成脆性化合物的元素(硫、氧、磷等)。 3. 实际上不溶于固态铜中与铜形成易熔共晶的元素(铅、铋等)。 铋与铜形成共晶呈网状分布于铜的基体上,淡灰色。 铅含量很少时和铋一样呈网状分布于晶界,其颜色为黑色; 铅含量大时在铜的晶粒间界上呈单独的黑点。 暗场观察:铅点呈黑色,孔洞为亮点。 硫与氧的观察:均与铜形成化合物(Cu2S、Cu2O),又以共晶形式(Cu2S+ Cu、 Cu2O+ Cu)分布在铜的晶界上。 氯化高铁盐酸水溶液浸蚀:Cu2O变暗,Cu2S不浸蚀。 偏振光观察:Cu2O呈暗红色。 QJ 2337-92 铍青铜的金相试验方法 金相分析晶粒度检测金属显微组织分析,晶粒度分析,GB/T 6394-02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ASTM E 112-96(2004)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YS/T 347-2004 铜及铜合金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13298-91 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13299-91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 GB/T 10561-2005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ASTM E45-05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方法 GB/T 224-87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方法 ASTM E407-07 金属及其合金的显微腐蚀标准方法 GB/T 226-91 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方法 GB/T 1979-2001 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GB/T 5168-85 两相钛合金高低倍组织 GB/T 9441-1988 球墨铸铁金相检验 ASTM A 247-06 铸件中石墨微结构评定试验方法 GB/T 7216-87 灰铸铁金相 EN ISO 945:1994 石墨显微结构 GB/T 13320-07 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 CB 1196-88 船舶螺旋桨用铜合金相含量金相测定方法 JB/T 7946.1-1999 铸造铝合金金相 铸造铝硅合金变质 JB/T 7946.2-1999 铸造铝合金金相 铸造铝硅合金过烧 JB/T 7946.3-1999 铸造铝合金金相铸造铝 氧是铜中最常见的杂质,可产生氢脆。所以含氧量应严格规定。 1、金属平均晶粒度【001】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 GB 6394-2002 自动评级【010】铸造铝铜合金晶粒度测定…GB 10852-89

金相组织观察报告

实验二金相常识简介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 一、目地要求 1 、了解试样制备过程、金相显微镜基本构造和原理等金相常识。 2 、研究和了解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3 、分析成分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从而加深理解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内容:将制好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上观察,注意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并分析样品制备的质量好坏,初步认识显微镜下的组织特征并分析成分对铁碳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金相显微镜,抛光机易耗品:吹风器、样品、不同号数的砂纸、玻璃板,抛光粉悬浮液、4%的硝酸酒精溶液、酒精、棉花等 四、实验步骤: 1.金相样品的制备方法。 2、样品硝酸酒精溶液腐蚀(即浸蚀)。

实验结论: 1画组织示意图 (1)画出下列试样的组织示意图 1)亚共析纲 2)过共析钢 3)亚共晶白口铸铁 4)过共晶白口铸铁 (2)画图方法要求如下 1)应画岩石记录表中的30—50直径的圆内,注明:材料名称、含碳量、 腐蚀剂和放大倍数。并将组织组成物用细线引出标明。如下图: 2.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所画组织的形成原因。

(2)分析碳钢(任选一种成分)或白口铸铁(任选一种成分)凝固过程。

教学及实验方法: 1 、教师讲述和演示阶段: 用 1 5 分钟时间讲解试样制备、显微镜结构、反射原理和黑白成像等金相常识,用 2 0 分钟时间联系铁碳平衡图讲解、分析本次实验的 7 种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用电视显微镜向全体学生展示所有显微组织,用 5 分钟时间讲解绘制显微 组织的有关技巧。 2 、学生动手实验阶段: 学生用 5 0 分钟时间对 7 种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建立成分和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绘出所观察到的显微组织图,用箭头标明各显微组织,并在相应图下标出成分,确立组织和成分之间的关系。

灰铸铁金相检验

灰铸铁金相检验 王元瑞(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200437) 灰铸铁中的石墨是以两种不同形式形成,一是由渗碳体的分解而形成,Fe3C→3Fe2+C石墨。二是从液体或奥氏体中直接析出,当液体或奥氏体在比较接近于平衡的冷却条件下,则液体(或固溶体)就可比通常结晶温度(或相变点)略高的情况下(如在1130~1135℃和723~738℃)直接形成石墨。 一、金相试样的选取及制备 1.试样的选取 一般是取自试块或挠曲棒上或取自铸件的本身或在铸件毛坯加工面上端30mm处切取或筒浇制活塞环可在每筒下端不大于铸件壁厚二倍的位置上切取。 2.试样的制备 将试样观察面在细砂轮上磨平,然后经360#、600#、1000#、03#砂纸磨制至抛光,消除试样磨面的划痕。铸铁石墨不使其污染或拖曳。 3.试样的抛光 选用短毛纤维柔软的平绒、呢或丝绸。抛光粉最好是具有细致尖利性。可用氧化铬、氧化铁。在开始抛光时对抛光粉的浓度可以高些,这对防止石墨拖曳有好处。抛光时用力要适中均衡,随时转动变换试样方向,将至完成时把抛光粉减薄,并用力减轻。最后清水冲洗试样,再轻微抛光用干净丝绒擦干就可观察石墨,以观察试样无划痕,石墨呈灰暗为标准。 粗抛:1)氧化铬(Cr2O3)粉+0.2%铬酐,转速可用1300r/min左右。 2)3.5~5μ金刚石研磨膏或金刚石喷雾剂。 细抛:1)氧化铁(Fe3O3)。 2)0.5~2.5μ金刚石研磨膏或金刚石喷雾剂。 4.试样的侵蚀 一般采用2~5%硝酸酒精溶液或4%苦味酸酒精溶液。 二、灰铸铁金相检验及评定方法 石墨的类型,石墨的长度和数量、共晶石墨的控制,基体组织中的珠光体的分散度,铁素体含量,磷共晶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和面积大小程度,渗碳体数量等。可按GB/T7216-1987,ASTM A247-06,ISO 945-75等标准检验。 三、灰铸铁的组织和性能 1.石墨的形态及识别 以两种不同形式形成:由渗碳体的分解而形成,Fe3C→3Fe2+C石墨;由从液体或奥氏体中直接析出。 A型(片状)片状石墨无方向性均匀分布;B型(菊花状)菊花状石墨中心以小片状与点状石墨向外伸展形呈菊花形分布;C型(片块状石墨)粗大初生片状石墨,部分带尖角块状及小片状石墨;D型(枝晶点状)又称树枝状石墨或称过冷石墨以点状与小片状石墨呈无方向性枝晶分布;E型(枝晶片状)石墨以小片状石墨呈有方向性枝晶分布;F型(星状)石墨呈星射状。

T 灰铸铁的金相组织标准

灰铸铁的金相组织(GB/T7216-1987) 石墨分布形状分类(GB/T7216-1987) 名称 代号 说明 片状 A 片状石墨均匀分布 菊花状 B 片状与电状石墨聚集成菊花状分布 块片状 C 部分带尖角块状、粗大片状初生石墨及小片状石墨 枝晶点状 D 点、片状枝晶间石墨成无向分布 枝晶片状 E 短小片状枝晶石墨呈方向性分布 星状 F 星状(或蜘蛛状)与短片状石墨混合均匀分布 灰铸铁的石墨长度分级(GB/T7216-1987) 级别 1 2 3 4 5 6 7 8 名称 石长100 石长75 石长38石长18石长9石长4.5石长2.5 石长1.5石墨长度/mm >100 >50~100 >25~50>12~25>6~12>3~6 >1.5~3 >1.5

灰铸铁的基体组织特征(GB/T7216-1987) 组织名称 说明 铁素体 白色块状组织为α铁素体 片状珠光体 珠光体中碳化物和铁素体均成片状,近似平行排列 粒状珠光体 在白色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碳化物 托氏体 在晶界呈黑团状组织,高倍观察时,可看到针片状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体 粒状贝氏体 在大块铁素体上有小岛状组织,岛内可能是奥氏体,奥氏体分解产物(珠光体或马氏体) 针状贝氏体 形状呈针片状,高倍观察时,可看到针片状铁素体上分布着电状碳化物,边缘多分枝,无明显夹角关系。 马氏体 高碳马氏体外形为透镜状,有明显的中脊面,不回火时针面明亮,有明显的60度或120度夹角特征。 珠光体间间距分级(GB/T7216-1987) 级别 名称 说明 1 索氏体型珠光 体 放大500倍下,铁素体和渗碳体难以 分辨 2细片状珠光体放大500倍下,片间距≤1mm 3 中等片状珠光 体 放大500倍下,片间距>1~2mm 4粗片状珠光体放大500倍下,片间距>2mm

[材料科学]灰铸铁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材料名称灰铸铁 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2010.10.2

目录 序言 2 基础实验部分 3 第一部分:金相综合分析实验 3 第二部分:金属力学性能实验 6 第三部分:钢的热处理实验10 第四部分:铸造综合设计实验13 综合实验部分15 实验总结29 参考文献30

序言 暑假生活很快结束了,一开学就迎来了我们专业的综合设计实验。实验教学是高校工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也让我们了解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使我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并懂得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为下学期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也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材料综合实验》属综合实践课程,在工科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设计和实施《材料综合实验》这类应用性、综合性和设计性较强的实验,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师生整体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在进一步探索、深化、完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综合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课程改革必将带动各专业实验体系的综合改革,满足日益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科实验教学的要求。 本次综合实验分两周进行,第一周完成基础实验部分,第二周完成综合设计实验部分。第一周的基础实验要求同学掌握实验室现有设备的原理与使用方法,为第二周的综合实验部分打好基础。其中,周一和周二上午:金相综合分析;周二下午和周三:金属力学性能实验;周四:钢的热处理;周五:铸造综合设计实验。第二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综合设计实验。实验室提供不同的金属材料试样,我们根据所学专业内容,制定合理工艺,利用实验设备实施工艺,分析实验数据。

金相实验报告(成分组织观察分析)

金相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碳钢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综合分析实验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 材料11(1) 指导老师:席生岐高圆 小组组长: 仇程希 小组成员:齐慧媛李敏朱婧王艳姿闫士琪陈长龙黄忠鹤郭晓波丁江蒋经国庞小通林乐 二〇一四年四月三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碳钢热处理工艺操作; 2.学会使用洛氏硬度计测量材料的硬度性能值; 3.利用数码显微镜获取金相组织图像,掌握热处理后钢的金相组织分析方法; 4.探讨淬火温度、淬火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45和T12钢的组织和性能(硬度)的影响; 5.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相关专业知识,体会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之间关系。 二、实验内容 1.进行45和T12钢试样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规范参考相关资料; 2.用洛氏硬度计测定试样热处理试样前后的硬度; 3.制备所给表中样品的金相试样,观察并获取其显微组织图像; 4.对照金相图谱,分析探讨本次实验可能得到的典型组织:片状珠光体、片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等的金相特征。三、实验原理 热处理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方法。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变钢的性能,热处理工艺的特点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经一定时间保温,然后以某种速度冷却下来,从而达到改变钢的性能的目的。研究非平衡热处理组织,主要是根据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来确定。 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显著变化,主要是由于钢的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的一系列的变化。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将会使钢得到不同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钢的热处理基本工艺方法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一)碳钢热处理工艺 1.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 1+30-50℃(淬火)或Acm+50-100℃(正火)。 淬火后回火温度有三种,即:低温回火(150-250℃)、中温回火(350-500℃)、

第2章 灰铸铁

第二章普通灰铸铁 第一节铁-碳双重相图 合金相图是分析合金金相组织的有用工具。铸铁是以铁元素为基的含有碳、硅、锰、磷、硫等元素的多元铁合金,但其中对铸铁的金相组织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铁、碳和硅,所以,除根据铁-碳相图来分析铸铁的金相组织外,还必须研究铁-碳-硅三元合金的相图。 一、铁-碳相图的二重性 从热力学的观点看,在一定的条件下,高温时的渗碳体能自动分解成为奥氏体和石墨,这表明渗碳体的自由能较高,亦即在这个条件下一定成分的铸铁以奥氏体和石墨的状态存在时具有较低的能量,是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说明了奥氏体加渗碳体的组织,虽然亦是在某种条件下形成,在转变过程中也是平衡的,但不是最稳定的。 从结晶动力学(晶核的形成与长大过程)的观点来看,以含C 4.3% 的共晶成分液体在低于共晶温度的凝固为例:在液体中形成含C 6.67% 的渗碳体晶核要比形成含C 100% 的石墨核容易,而且渗碳体是间隙型的金属间化合物,并不要求铁原子从晶核中扩散出去。因此,在某些条件下,奥氏体加石墨的共晶转变的进行还不如莱氏体共晶转变那样顺利。 至于共析转变,也可以从热力学、动力学两方面去分析而得到和上面相似的结论。 C相图只是介稳定的,Fe-C(石墨)由此可见,从热力学观点上看,Fe-Fe 3 C相图转变也是相图才是稳定的。从动力学观点看,在一定条件下,按Fe-Fe 3 可能的,因此就出现了二重性。 二、铁-碳双重相图及其分析 对铸铁合金长期使用与研究的结果,人们得到了如图2﹣1所示的铁碳合金 C介稳定系相图与Fe-C(石墨)稳定系相图,分别以实双重相图,即Fe-Fe 3 线和虚线表示。表2﹣1为图中各临界点的温度及含碳量。

金相组织分析 可下载 可修改 优质文档

实验三碳钢的非平衡组织及常用金属材料 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目的概述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报告思 考题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碳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2. 熟悉碳钢几种典型热处理组织——M、T、S、M回火、T回火、S回火等组织的形态及特征。 3. 熟悉铸铁和几种常用合金钢、有色金属的显微组织。 4. 了解上述材料的组织特征、性能特点及其主要应用。 TOP 二、概述 1.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碳钢经退火、正火可得到平衡或接近平衡组织,经淬火得到的是不平衡组织。因此,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仅要参考铁碳相图,而且更主要的是参考钢的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为了简便起见,用C曲线来分析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转变的组织及性能(见表3-1)。在缓慢冷时(相当于炉冷,见图2-3中的V1)应得到100%的珠光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2。时(相当于空冷),得到的是较细的珠光体,即索氏体或屈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3时(相当于油冷),得到的为屈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至V4、V5,(相当于水冷),很大的过冷度使奥氏体骤冷到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s)后,瞬时转变成马氏体。其中与C曲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V4)称为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 转变类型组织名称形成温度范围/℃显微组织特征硬度(HRC) 珠光体型相 变珠光体 (P) >650 在400~500X金相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铁索体和渗碳体的片层状组织 ~20 (HBl80~200)索氏体 (S) 600~650 在800一]000X以上的显微镜下才能分 清片层状特征,在低倍下片层模糊不清 25~35 屈氏体 (T) 550~600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呈黑色团状组织, 只有在电子显徽镜(5000~15000X)下 才能看出片层状 35—40 贝氏体型相 变上贝氏体 (B上) 350~550 在金相显微镜下呈暗灰色的羽毛状特 征 40—48 下贝氏体 (BT) 230~350在金相显微镜下呈黑色针叶状特征48~58

金相组织照片全

1、组织成分:35钢(C-0.35%、Mn-0.8%)盘条;热处理状态:球化退火; 金相组织:铁素体+颗粒状渗碳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2:组织成分:82B(C-0.82%、Mn-0.8%、Cr-0.2%)盘条心部偏析;热处理状态:热轧态;金相组织:珠光体+网状渗碳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3:组织成分:35CrMo(C-0.35%、Cr-0.9%、Mo-0.2%)盘条;热处理状态:热轧态;金相组织:珠光体+铁素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4:组织成分:低碳微合金板(C-0.06%、Nb、Mo、V微量);热处理状态:热轧态; 金相组织:铁素体+粒状贝氏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5:组织成分:低碳微合金板(C-0.04%、Mo、Nb、V、Ni、Cu微量);热处理状态:热轧态; 金相组织:板条贝氏体铁素体+粒状贝氏体;腐蚀剂:3%硝酸酒精浸蚀。 板条贝氏体铁素体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15%)典型的贝氏体组织,由带有高位错密度的板条铁素体晶体组成,若干铁素体板条平行排列构成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形成很多板条束,板条界为小角度晶界,板条束界面则为大角度晶界,鉴于其板条的特征,故称板条铁素体。板条间可能有条状分布的MA岛。板条F的鉴别要依靠TEM,由于低角度晶界难以显示,光镜下板条F束常成为无特征的F晶粒。然而,经适当的深侵蚀,在光镜下仍能观察到依稀可见的板条轮廓,在扫描电镜下它的特征更为清晰。特别是当板条间有MA小岛分布时,平行排列的板条F特征显示得更为清晰可靠,所以,根据经验在光镜下鉴别针状F是可能的。 粒状贝氏体与板条贝氏体铁素体相比形成温度稍高,组织形态稍有不同。相同的是基体上都带有板条的轮廓,说明铁素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切变机制,此外都有弥散的岛状组织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上。不同的是,粒状贝氏体中小岛更接近于粒状或等轴形状。

铝合金金相组织观察

铝合金金相组织观察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北京工业大学 实验报告 模块(课程)名称: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 实验名称:铝合金金相组织观察 学号:08090206 姓名:左迎雪

一、实验目的 ⒈了解铸造、固溶处理、轧制及时效处理4种加工条件对铝合金的组织特征的影响; ⒉分析不同材料加工工艺对铝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3. 深入了解材料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实验内容 1. 铝合金铸造、固溶处理、轧制及时效处理后金相组织的观察; 2. 不同工艺处理后铝合金静态拉伸实验; 3. 实验报告撰写。 三、实验过程 1. 制样 每一位同学根据名单选取相应工艺的样品,根据《光学技术实验平台》中对于金相样品制备的学习,按照金相样品制备的一般要求进行。磨光过程经历200、400、600、800等四种牌号的水砂纸,然后抛光、腐蚀。 制样的要点: A 缩短在砂纸上停留的时间(包括全过程及每次接触) B 挡水盘距离盘面1cm,请节约用水 C 样品抛光前必须在粗砂纸上修出倒角 D 抛光膏的使用原则是微量、多次;注水少量、恰当 E 抛光时,用力避免过大,应当适中,可以任意方向抛光 2. 组织观察

3. 结果分析 (1)请同学写出自己制备样品(铸造、固溶、轧制或轧制时效处理)的简要生产工艺过程; (2)观察图片,分析铸造、固溶处理、轧制、轧制时效工艺处理后,形成的组织的特点、原因(注意放大倍数的影响); (3)分析自己制备样品的质量。 图中所示为铝合金铸态组织,主要由α-Al固溶体 与晶界上和枝晶间的低熔点共晶组成。晶粒基本 呈等轴状,在晶界处和晶内均分布有大量的第二 相颗粒,并且在晶界上还能看到存在一些显微疏松组织,可能是由于铸造过程中的收缩或气体含量过高造成的。此外, 由于铸造过程中的过冷度很大,成分偏析十分严重,这种偏析在会在晶 界处富铸造组织50× 集,越靠近晶界附近合金元素含量越高区域偏析越严重。晶粒细小。 图中所示为铝合金固溶处理组织,可以明显看出合 金晶粒粗化,再结晶组织增多,粗大的第二相组织 基本溶解。同时成分偏析得到一定消除,组织趋于 均匀。

铸铁材料的分类及金相组织

铸铁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分析 铸铁为含碳量在2%以上的铁碳合金,俗称生铁。工业用铸铁一般含碳量为2%~4%。由于碳在铁中固溶量有限,且渗碳体不稳定,适当条件下即会分解为铁和碳单质即石墨,因此在铸铁中多以石墨形态存在,有时也以渗碳体形态存在。除碳外,铸铁中还含有1%~3%的硅,以及锰、磷、硫等元素。合金铸铁还含有镍、铬、钼、铝、铜、硼、钒等元素。碳、硅是影响铸铁显微组织和性能的主要元素。铸铁材料没有严格的分类,可按铸铁的使用性能、断口特征或成份特征进行分类。较为方便和常用的则是将铸铁分为七大类(见下表)。 铸铁的组织视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而异,当铸铁凝固的冷却速度足够大时,得到白口铸铁组织,随冷却速度减小,铸铁组织依次改变为麻口铸铁、珠光体灰口铸铁、珠光体铁素体灰口铸铁和铁素体灰口铸铁;球墨铸铁是在浇铸前向灰口铸铁加入少量球化剂获得球状石墨的铸铁。球墨铸铁具备优于灰铁的强度、范性和韧性;可锻铸铁又叫可锻铸铁,由白口铸铁经过石墨化退火后制成,是一种强度韧性都较高的铸铁。

以下对生产中应用较多的铸铁成分、显微组织及其性能进行分析。 1、灰口铸铁 灰口铸铁应用最广泛,占铸铁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碳全部或部分以自由碳-片状石墨形式存在,因此断口呈现灰色。其显微组织根据石墨化程度的不同分为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灰口铸铁。而所有灰口铸铁组织的共同特征是,在这些铸铁的组织总有一个相当于钢的组织的金属基体,在这基体上分布着片状石墨。 由于石墨片对钢基体产生割裂作用,破坏了钢基体的连续性、完整性,减少了钢基体的有效面积,使其抗拉强度低于钢、而塑性和韧性近于零,属于脆性材料。灰口铸铁不能承受加工变形,但是却具有优良的铸造性能,同时切削加工性能也很好。 灰铸铁的化学成分范围一般为:w(C)=2.7%~3.6%,w(Si)=1.0%~2.5%,w(Mn)=0.5%~1.3%,w(P)≤0.3%,w(S)≤0.15%。 (1)未经浸蚀的灰口铸铁 为了研究石墨的形状和分布,一般均先观察未经腐蚀的样品。由于片状石墨无反光能力,故试样未经腐蚀即可看出灰黑色。石墨性脆,在磨制时容易脱落,在显微镜下表现为空洞。 未经腐蚀的基体在显微镜下呈现白亮色,黑色条状物即为石墨。

灰铸铁材质解析报告

灰铸铁材质解析报告 灰铸铁材质主要是由它的结晶组织所决定的,所以要控制其金相组织,并熟悉金相与性能两者的关系。 从灰铸铁的金相组织图片可以看出,灰铸铁是在金属基体上分布着大量的片状石墨,可知灰铸铁金相组织包括石墨和金属基体两部分。 石墨本身一是比重小(2.25),只有铁的三分之一,所以在铸铁中占的体积较大,如百分之三的石墨碳就能在铸铁中占有百分之十的体积;另一特点是机械性能很低,据有关资料介绍抗拉强度不足20N/mm2 ,塑性几乎等于零,HB 大约为3左右。由这两大特点,片状石墨在铸铁中对机械性能特别对强度是起决定性的作用,至此可知基体组织对灰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远低不过石墨片的割裂作用,所以要控制铸铁的机械性能,应首先注意控制石墨。 灰铸铁的石墨主要以片状形态存在于基体中,石墨对基体的破坏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它在铸铁中占有大的体积,因而减少了基体和承受负荷的有效断面积;更重要的方面是灰铸铁的石墨呈片状,基体中有许多类似尖锐缺口的石墨片,当承受负荷时,这些石墨边缘就出现强烈的应力集中。虽然铸件所承受的负荷不很大,但在石墨边缘处的实际应力可能就已超过基体的屈服强度,因而使金属基体沿石墨边缘发生塑性变形,以至出现裂纹,造成损坏。因而灰铸铁的抗拉强度很低,它的塑性则几乎等于零,为脆性材料。 片状石墨的分布,按国家标准图谱可分为A(片状)型石墨;B(菊花状)型石墨;C(块片状)型石墨;D(枝晶点状)型石墨;E(枝晶片状)型石墨;F(星状)型石墨六种。 A型石墨为无向性均匀分布的石墨,是灰铸铁中最常见的一种。这种分布

的石墨片在同一共晶团内是相互联系的,由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组成了具有弯曲分枝的石墨片簇,主要形成在共晶或接近共晶的亚共晶铸铁中,其结晶条件是过冷度较小。因它的形成必须要求结晶时,石墨和奥氏体在铁水中能较“自由”的生长,过冷度较小则为每一个共晶石墨簇均匀“自由”的长大创造了条件,因而形成了这种无向性均匀分布的石墨。A型石墨在基体相同下,铸铁的强度较好。 D型石墨按国家标准图谱排序为第四种状态石墨,也称枝晶点状石墨,是一种晶间石墨,无方向性。这种分布的石墨多出现在冷却速度较大的亚共晶铸铁中,结晶时首先析出初生奥氏体,共晶转变只能在树枝状结晶间隙中的那些剩余的铁液内进行,因而形成这种晶间石墨。因晶间石墨是在较大过冷度下成长的,所以石墨细小而分枝频繁,其石墨片之间如A型一样,仍是相互联系的。D型石墨虽细小,但分布不均,石墨四周又易出现铁素体,因而对铸铁强度一般是不利的。 相关资料介绍灰铸铁石墨由A型至F型形态,对材质的不利影响是渐次递增的,结合公司现应用的覆膜砂型又属于干型,再则公司生产的灰铸铁中间壳产品从结构上分析它属于铁疙瘩类铸件,因此此类型铸件同条件下可使铸铁冷却速度较慢,有利于石墨向A型形态下转变,所以“虽然有的单位灰铸铁金相组织,控制允许有少量D型形态石墨存在,但根据我们实际生产条件同牌号灰铸铁若注意过程控制是完全能生产出石墨形态更高的灰铸铁”。因而我公司HT250灰铸铁件验收标准也是在此基础上略提高了一级制定出台的,前段实践也证明是可行的,并能指导生产。 综上所述,再由灰铸铁“碳全部或大部分以片状石墨的形式存在,其断口

金相组织分析

实验三碳钢的非平衡组织及常用金属材料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目的概述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报告思考题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碳钢经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2. 熟悉碳钢几种典型热处理组织——M、T、S、M回火、T回火、S回火等组织的形态及特征。 3. 熟悉铸铁和几种常用合金钢、有色金属的显微组织。 4. 了解上述材料的组织特征、性能特点及其主要应用。 TOP 二、概述 1.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碳钢经退火、正火可得到平衡或接近平衡组织,经淬火得到的是不平衡组织。因此,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仅要参考铁碳相图,而且更主要的是参考钢的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为了简便起见,用C曲线来分析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转变的组织及性能(见表3-1)。 在缓慢冷时(相当于炉冷,见图2-3中的V 1)应得到100%的珠光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 2 。时(相当于空冷), 得到的是较细的珠光体,即索氏体或屈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V3时(相当于油冷),得到的为屈氏体和马 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至V 4、V 5 ,(相当于水冷),很大的过冷度使奥氏体骤冷到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s)后, 瞬时转变成马氏体。其中与C曲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V 4 )称为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

亚共析钢的C 曲线与共析钢相比,只是在其上部多了一条铁素体先析出线,当奥氏体缓慢冷却时(相当于炉冷,如图2-3中V 1:),转变产物接近平衡组织,即珠光体和铁素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即V 3>V 2>V ,时,奥氏体的过冷度逐渐增大,析出的铁素体越来越少,而珠光体的量逐渐增加,组织变得更细,此时析出的少量铁素体多分布在晶粒的边界上。因此,V 1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V 2的组织为铁素体+索氏体; V 3,的组织为铁素体+屈氏体。当冷却速度为V 4,时,析出很少量的网状铁素体和屈氏体(有时可见到少量贝氏体),奥氏体则主要转变为马氏体和屈氏体(如图3-3);当冷却速度V 5,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时,钢全部 转变为马氏体组织(如图3-6,3-7)。 过共析钢的转变与亚共析钢相似,不同之处是后者先析出的是铁素体,而前者先析出的是渗碳体。 ① 珠光体(P )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片状珠光体和颗粒状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由一片片相互交错排列的铁素体和渗碳体所组成形成珠光体的先行条件是事先形成均匀的奥氏体,而后缓慢冷却在A1以下附近温度形成。片状珠光体似手指纹的层状结构,它是一层铁素体和一层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见图3-1)。颗粒状珠光体是在铁素体的基体上分布着细小颗粒状的渗碳体的球化组织(见图3-2)。 图3-1片状珠光体500×4%硝酸酒精 图3-2 颗粒状珠光体500×4%硝酸酒精 ② 索氏体(s) 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其片层比珠光体更细密,在高倍(700倍以上)显微放大时才能分辨(见图3-3)。 ③ 屈氏体(T) 也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片层比索氏体还细密,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也无法分辨,只能看到如墨菊状的黑色形态。当其少量析出时,沿晶界分布,呈黑色网状,包围着马氏体;当析出量较多时,呈大块黑色团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中的片层(见图3-4)。 图3-3 索氏体500×4%硝酸酒精 图3-4 屈氏体+马氏体500×4%硝酸酒精

材料人网-铝合金金相组织图

铝合金金相组织图 1材料:AC4CHV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极少量Mg2Si和S(Al2CuMg)+少量长条针状β(Al9Fe2Si2)相 抛光态形貌500× β(Al9Fe2Si2)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Mg2Si相(25%硝酸水溶液) 500× 2 材料:LY-12CZ 组织说明:α(Al)基体上有褐色的可溶的强化相S(Al2CuMg)和Al2Cu及不可溶的黑色的杂质相 Al6(FeMnSi),晶粒沿变形方向伸长 抛光态形貌500× 腐蚀态(混合酸水溶液)形貌 500× 3 材料:A390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块状相的初生Si+S(Al2CuMg)及少量针状(Al-Fe-Si)等杂质Fe相 抛光态形貌500× S(Al2CuMg)相(25%硝酸水溶液) 500× Al-Fe-Si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4 材料:T B -2 M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块状相的初生Si +鱼骨状 Mg 2Si 和蜂窝状S(Al 2CuMg)+少量细短针状 Β(Al 9Fe 2Si 2)相 抛光态形貌 500× Mg 2Si 相(25%硝酸水溶液) 500× S(Al 2CuMg)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5 材料:ADC-12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少量Al 2Cu+少量Mg 2Si+杂质AlFeMnSi 和细针状T(Al 2FeSi 2)相 抛光态形貌 500× AlFeMnSi 相(混合酸) 500× Mg 2Si 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6 材料:YL102 组织说明:α(Al)+(α+Si)共晶+少量块状初生Si+杂质针状β(Al 9Fe 2Si 2)相和粗针状Al 3Fe 相 抛光态形貌 500× Al 3Fe 相(20%硫酸水溶液) 500× β(Al 9Fe 2Si 2)相(0.5%HF 水溶液) 500×

金相分析总结

金相分析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金相试样的制备步骤:取样、镶嵌、标识、磨光、抛光、显示 ⑴若选取的试样的形状、大小便于用手握持,则不必镶嵌 ⑵若检验非金属夹杂物或铸铁中石墨,就不必进行侵蚀 2.纵断面主要用于: ①检验非金属夹杂物的数量、大小和形状 ②检验晶粒的变形程度和锻造显微组织 ③检验钢材的带状组织,及通过热处理对带状组织的消除程度 3.横断面主要作用于: ①检验从表面到中心金相组织变化情况及偏析 ②检验表层各种缺陷 ③检验表面热处理结果 ④检验非金属夹杂物在整个断面上的分布 ⑤测定晶粒度等 4.镶嵌分为:有机材料镶嵌法、机械夹持法 5.金属变形层(金属扰乱层):金相试样在制备中磨面的微观变化,严重变形 的粉末金属与磨料的混合物,形成了高度变形玷污区(污染区) 6.金属变形层的危害:若抛光后未完全消除金属扰乱层,则侵蚀后在金相显微 镜下就观察不到真实组织而出现假象 故磨光和抛光时试样制备中极为重要的两道工序 7.扰乱层的产生: ①使用外形圆润的抛光粉 ②抛光压力过大(磨光) 8.扰乱层变薄:①减轻磨光、抛光压力 ②使用外形尖锐的抛光粉 完全避免:不用机械抛光,改用化学抛光 消除:扰乱层较厚的试样,一次侵蚀不能将其消除,可采用抛光、侵蚀交替进行法,直至真是组织清晰为止 9.磨光的目的:①得到平整光滑的磨面 ②莫面上允许有极细儿均匀,单一方向的磨痕 10.抛光目的:消除试样细磨时所留下的细微磨痕,得到平整光滑的镜面 机械抛光、电解抛光、化学抛光、复合抛光 11.机械抛光原理:抛光微粉与磨面间的相对机械作用使磨面变成光滑镜面的过 程 主要作用:①磨削(切削)作用【主要作用】 ②滚压作用 12.化学抛光:将试样侵入一定成分的溶液中,依靠化学药剂对表面的不均匀性 溶解,得到波浪形的平面 不适于高倍观察,适合低、中倍 13.化学侵蚀法:将抛光好的金相试样,侵入化学试剂中,或用化学试剂揩擦试 样磨面,显示出显微组织的方法 侵蚀原理 侵蚀时间及深浅程度:当抛光面失去光泽变成灰暗即可【变黑说明寝室过度】 14.常见宏观缺陷的特征及产生原因:

金相组织分析原理

金相组织分析原理 金相组织分析原理: 采用定量金相学原理,由二维金相试样磨面或薄膜的金相显微组织的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合金组织的三维空间形貌,从而建立合金成分、组织和性能间的定量关系。 通俗的说就是热处理后会得到不同的组织,每种组织有自己的形貌特征。每种组织的耐腐蚀性也有差异,因此通过制样,腐蚀,微观组织会出现不同的衬度或者说灰度,也就是说腐蚀后的金相试样微观表面是坑坑洼洼的,很多沟壑。这样我们就能在金相显微镜下区分和识别各种组织了。 金相组织分析方式: 1.原材料检验:对原材料的冶金质量情况如偏析、非金属夹杂物分布类型与级别检查;对铸造材料的铸造疏松、气孔、夹渣组织均匀性检查;对锻造件的表面脱碳、过热、过烧、裂纹、变形等情况检查。 2.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金相分析可以提供调整工序及修改工艺参数的根据,指导生产,如热处理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问、冷却速度等是否合适(正确);化学表面热处理工艺参数的控制;锻造的起始和终锻温度是否合适等。 3.产品质量检验:有些机械零件或产品除要求机械性能、物理性能指标外,有的还要求显微组织参数,作为质量评定的技术指标之一。 4.失效分析:金相组织分析方法在机械失效分析方面广泛应用,对一些常见的弊病鉴定很方便。如机件表面脱碳、显微裂纹的形貌及分布特征、化学热处理缺陷、热处理后的不正常组织、晶界脆性相析出等,这些金相分析的结果常作为故障分析的根据。 金相组织分析的意义: 金相分析是金属材料试验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定量金相学原理,由二维金相试样磨面或薄膜的金相显微组织的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合金组织的三维空间形貌,从而建立合金成分、组织和性能间的定量关系。将计算机应用于图像处理,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定量金相分析正逐渐成为人们分析研究各种材料,建立材料的显微组织与各种性能间定量关系,研究材料组织转变动力学等的有力工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可以很方便地测出特征物的面积百分数、平均尺寸、平均间距、长宽比等各种参数,然后根据这些参数来确定特征物的三维空间形态、数量、大小及分布,并与材料的机械性能建立内在联系,为更科学地评价材料、合理地使用材料提供可靠的数据。

H13模具钢金相组织分析

热作模具钢H13的显微组织金相分析 摘要:按照北美压铸协会提出的优质压铸模H13钢验收标准NADCA# 207-90和H11、H13及改良型钢的显微成分偏析验收参考图谱对H13某国产钢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并对其真空淬火显微组织进行研究。 关键词:热作模具钢;热处理;显微组织 1前言 H13钢在淬硬条件下具有较高韧度,并具有优良的抗热裂能力,是一种强韧兼有的空冷硬化型热作模具用钢。它适用于制造压铸模、挤压模、热切边模、热锻模的热冲孔模具等。 H13钢在我国为4Cr5MoSiV1钢。德国的DIN1.2344,瑞典的SS142242,法国的AFNORZ40COV5和日本的JISSKD61与之相类似。 众所周知,影响模具寿命的最重要因素是热作模具钢的质量。现在,描述热作模具钢的质量主要通过显微组织分析。评定显微组织的标准广泛采用北美压铸协会模具材料委员会编的《压力铸造模具用高级H13钢的验收标准》NADCA#207-90。新近研究的显微带状组织验收参考图谱更能说明钢材力学性能和模具寿命的关系。因而,它们是对材料进行金相评级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这两方面着手对一种国产H13钢进行显微组织分析,并对这种材料的真空淬火显微组织作研究。 2按NADCA的分析 按照NADCA#207-90标准,一般试样都在退火态下进行推测。 2.1 材料化学成分: 国产H13钢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列于表1。表中还列入ASTMA681(最新修订版)中H13钢和NADCA#207-90中高级H13钢的化学成分,表中列入的4Cr5MoSiV1钢为GB/T1299-2000《合金工具钢》中规定的相当于H13钢的成分。 降低钢中含硫量对提高H13钢的纯净度,从而改善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献[3]介绍,硫的质量分数<0.014%时可以大大提高钢件的断裂韧度KIC值。国外电渣重熔优质H13钢的含硫质量分数控制在0.005%~0.008%范围。在此,国产电渣重熔钢H13R尚有待提高。 2.2 纯净度:

实验一铁碳合金金相组织观察

实验一铁碳合金金相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认识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 2.了解含碳量对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影响规律。. 二、概述 1.工业纯铁(C<0.02%),显微组织是单相铁素体,如图11.1。 2.碳钢随含碳量不同可分为:亚共析钢(含C<0.8%);共析钢(含C:0.8%),过共析钢(0.8%<含C<2.06%)。 共析钢的显微组织是片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由于试片浸蚀后表面具有珍珠的光泽,故称为珠光体,其显微组织如图11.2 图11.1 图11. 2 材料:工业纯铁材料:T8(0.8%C) 处理方法:退火热处理方法;退火 腐蚀剂:4%HNO3,酒精溶液腐蚀剂:4%HNO3,酒精溶液 显微组织:铁素体(白亮块是晶显微组织:珠光体,(白亮基体 粒,黑线是晶粒边界) 是铁素体,细夹条是渗碳体) 放大倍数:100×放大倍数;400× 图中的白亮基体是铁素体,细夹条是渗碳体,黑线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如放大倍数低或片层过薄时,则看不到片层结构,而呈暗黑色块状物。 亚共析钢的显微组织是由铁素体与珠光体组成。铁素体是碳在 一Fe中的固溶体,其组织是白亮色。在亚共析钢中,随含碳量的增加铁素体量逐渐减少,如图11.3至共析成分时铁素体量接近于零,而形状亦由颗粒状逐渐变成网状分布于珠光体周围。珠光体的量则随含碳量的增加逐渐增多,至共析成分时全部为珠光体组织。 过共析钢的显微组织由珠光体和网状渗碳体(二次渗碳体)组成。渗碳体是碳和铁的化合物(Fe3C含碳量为6.67%)。在过共析钢中,随含碳量的增加渗碳体的量增多,如图11.4。

图11. 3 图11. 4 材料:20钢(0.2%C) 材料:T12钢(1.2%C) 热处理方法:退火热处理方法:退火 腐蚀剂:4%HNO3,酒精溶液腐蚀剂:4%HNO3酒精溶液 显微组织:珠光体(暗黑色块状) 显微组织:珠光体(暗黑色基体) +铁素体(白有块,细+渗碳体(白亮细网) 黑线是铁素体晶界) 放大倍数:200× 放大倍数:100× 从T 12钢的显微组织中看出,用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渗碳体是白亮的,而且是网状分布。 3.白口铁亦随其含碳量不同而分为亚共晶白口铁(2.06%C~4.3%C),共晶白口铁(43%C);过共晶白口铁(4.3%C~6.67%C)三种。 共晶白口铁的显微组织全部是莱氏体。含碳4.3%C的铁水冷到1147℃时产生共晶转变,形成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莱氏体。随温度的继续下降,莱氏体中的渗碳体不发生变化,而奥氏体则和过共析钢一样沿奥氏体晶粒边界析出二次渗碳体(与莱氏体中的渗碳体连在一起,在显微镜下分辨不出来)。而奥氏体的含碳量将沿ES线逐渐减少,冷到727℃时,剩余的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因此其室温组织是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的莱氏体称为变态莱氏体。其显微组织如图11.5。 亚共晶白口铁在1147℃产生共晶转变后,由初生奥氏体和莱氏体组成。初生奥氏体和莱氏体中的奥氏体,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将因析出二次渗碳体而含碳量逐渐降低,至727℃时奥氏体含碳量降到0.8%而转变成珠光体。因此亚共晶白口铁室温的显微组织是变态莱氏体与珠光体组成如图11. 6 ,在亚共晶白口铁中莱氏体的相对量将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多。 过共晶白口铁在高温时由初生(一次)渗碳体与莱氏体组成。一次渗碳体在随后冷却过程中不再发生相变,故其显微组织(在室温时)由白亮的条状一次渗碳体与莱氏体组成如图11.7,一次渗碳体的相对量将随过共晶白口铁的含碳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