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意义

心肺复苏的意义
心肺复苏的意义

心肺复苏的意义

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作即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就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CPR,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则病人的生存率43%、强调黄金4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时间就就是生命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心跳骤停:黑朦,意识障碍,突然倒地

● 15 秒: 抽搐

● 30 秒: 呼吸停止

● 1~2分钟 : 瞳孔固定

● 4分钟 : 糖无氧代谢停止

● 5分钟 : 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 6分钟 : 神经元不可逆性损伤

猝死的诊断

病人意识突然丧失,昏倒于任何场合;心音无、大动脉无; 心跳呼吸停止;面色苍白或紫绀,瞳孔散大; 心电图:一直线、心室颤动与心电机械分离。

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概述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共同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既要。 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最新心肺复苏(CPR)指南。

此指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 从原来的A-B-C改为C-A-B。这一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与婴儿,但不包括新生儿。

原有步骤

A.保持气道通畅

B、人工呼吸、

C、胸部挤压修改后步骤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30:2

A:即判断有无意识、畅通呼吸道。可以轻拍病人面部或肩部,并大声喊叫名字或其她称呼。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意识已丧失,可用手指掐其人中,同时立即高声呼救,呼唤其她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120或附近医院电话。使病人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及裤带。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或分泌物,如有假牙一并清除,畅通气道。(只有气道畅通后,人工呼吸提供的氧气才能到达肺部,人的脑组织以及其她重要器官才能得到氧气供应)开放气道手法:仰面抬颌法、仰面抬颈法、托下颌法。仰面抬颌法要领:用一只手按压伤病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同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将下颏托起。普通患者:仰头抬颏法

颈椎损伤患者:托颌法

B:即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就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呼吸,就是心肺复苏基本技术之一。开放气道后要马上检查有无呼吸,如果没有,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最常见、最方便的人工呼吸方法就是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与口对鼻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防止吹气气体从鼻孔排出而不能由口腔进入到肺内),深吸一口气,屏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不留空隙),注意不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体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观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气道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就是正确的。

人工呼吸方法口对口人工呼吸、球囊面罩、呼吸气管插管、吹起毕,松开口鼻。

口对鼻人工呼吸与口对口人工呼吸类似,一般用于婴幼儿与口腔外伤者。

人工呼吸: 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要1s以上(吹气) 给予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抬起采用按压:通气比为30:2 如果建立了高级气道(气管插管),每6-8s进行一次通气(8-10次/分钟),通气时不中断胸外按压避免过度通气,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潮气量6-

7ml/kg 球囊面罩通气时,潮气量稍偏大,约600ml

C:即人工循环人工循环的基本技术就是胸外心脏按压。在心脏停止跳动后、用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使得心脏被动射血,以带动血液循环。只要判断心脏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

实施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的位置,正确位置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抢救者将一手的中指沿病人一侧的肋弓向上滑移至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此处,食指紧贴中指并拢,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食指平放,使掌根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此

掌根部即为按压区,固定不要移动。此时可将定位之手重叠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使下面手的手指抬起 (以避免按压时损伤肋骨)。左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右手重叠在左手背上,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双肩正对人胸骨上方,两肩、臂、肘垂直向下按压。平稳地、有规律地进行,垂直向下按压,每次抬起时,掌根不要离开胸壁,保持已选择好的按压位置不变。以掌跟按压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按压方法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与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与2005主要变化

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早期识别与呼叫;

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早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min”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与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自主循环恢复 (ROSC)的血氧饱与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3.整合修改了基本生命支持(BLS)与高级生命支持( ACLS)程序图 2010年AHA(美国心脏学会)的CPR与ECC(心血管急救)指南最新发生变化就是将成人与儿童患者(不包括新生儿)BLS中“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的步骤更改“CAB”(胸外按压,气道,呼吸)。其重要性就是减少开始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这一步骤顺序变化需要所有人重新学习心肺复苏术。

指南推荐变化的理由如下: 绝大多数心跳骤停发生在成人,据报告所有年龄心脏骤停者CPR存活率最高均属被目击的室颤或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这些患者CPR早期最关键要素就是胸外按压与电除颤。

附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1、发现病人倒地,确认现场就是否存在危险因素,以免影响救治。

2、判断病人意识,(注意做到轻拍重唤!)如无反应,立即呼救并请求她人拨打电话,与急救医疗救护系统联系。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

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颈动脉,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4、按压30次后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例为2:30。单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频率至少为100次。有条件要及早实施体外除颤。

2010心肺复苏方法一手的鱼际处紧贴在按压部位上,双手重叠握紧,双臂绷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力量应足以使胸骨下沉大于5厘米,压下后放松,但双手不要离开胸壁。反复操作,频率大于100次/分钟。

婴幼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幼儿至少2、5~3、5厘米,婴儿至少1、5~2、5厘米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

心肺复苏终止指标:

1、人已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

2、确定病人已死亡。

3、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 CPR期间最常用的心血管活性药物显著升高中心动脉压,增加冠状动脉与脑灌注压,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就是禁忌或有害的。建议成人每3-5分钟应用肾上腺素1mg、儿童剂量:0、1mg/kg 静脉给药\骨内给药\气管内给药。

血管加压素: 建议为CPR期间替代的血管升压药尚无研究证明加压素可提高心肺复苏长期预后建议可用40U加压素替代首剂量或第二次剂量的肾上腺素。

阿托品: 消除迷走神经作用的药物,对于心搏停止患者无已知的不良作用,可用于治疗严重心动过缓与心搏停止。但无动物与人类的随机研究支持该药可改善预后。静脉给药剂量为每分钟1mg,总剂量为3mg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心搏停止时常规性使用阿托品。

抗心律失常药: 首选胺碘酮,序贯应用CPR→电击→CPR→血管收缩药治疗却无法取得疗效的室颤或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静脉注射150~300mg胺碘酮儿童剂量:5mg/kg

虽然缺乏明确数据,但心脏骤停患者也可静脉应用利多卡(初始剂量为1~1、

5mg/kg,每隔5-10min减半重复,最大剂量3mg/kg)给药途径:1、外周静脉给药:推药后再推20ml液体利于药物进入循环 2、骨内给药:药物剂量与静脉给药相同,但国内难以实现 3、中心静脉给药:熟练操作的急救人员实施 4、气管导管内给药:如果不能建立以上通道可气管内给药,通常气管内给药剂量就是静脉剂量的2-2、5倍,之前用注射用水稀释(5-10ml)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英文翻译 (2) 正文 (3) 一、心肺复的苏概 (3) 二、发病原因 (3) 三、疾病分类 (3) 四、临床表现 (4) 五、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5) 六、注意事项 (7) 七、临床资料 (8) 八、病情观察及护理 (8) 九、讨论 (10) 参考文献 (10)

心肺复苏及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内容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心肺复苏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的探讨,能更好的推动护理工作的开展。 方法:本文结合护士工作实际并参考有关文献,通过对一组病例的分析得出相关的护理方法。 结论:加强心肺复苏后的病情观察,护理对保证心肺复苏最终成功很重要。 【关键词】心肺复苏 【Abstract】 Objective:In this crticle,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and nurs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can better promote the nursing work. Method:The basis of practical nurses work and refer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ases of a group of related nursing mrthods. Conclusion:To streenghen the observa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ion (CRP),nurs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ante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 final success. 【Key words】CRP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普及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普及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2006年7月10日17时,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与同事接到新闻线索,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有一13岁女孩不慎落入黄河水中,一小时后孩子被救了上来,村民将她倒提起来,以排出孩子体内的污水,来自省会的部分媒体记者纷纷抓拍着这一新闻现场。时间一秒秒过去了,尽管孩子胃中排出一些食物残渣与河水,但仍无济于事,孩子依然无呼吸心跳。看着跪在地上乞求的孩子父亲,已经赶赴现场的曹爱文也十分焦急。“120还没到,谁会做人工呼吸呀?”,围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出身医生家庭的曹爱文当即再次拨打120,可信号时断时无,经过两分钟的努力,终于接通了120急救中心的电话。“喂,120您好,请教我人工呼吸怎么做……”“五下压胸,一下吹气。”不顾小女孩嘴角冒着白沫,曹爱文俯身做起了人工呼吸。3分钟,5分钟,8分钟后,还不见小女孩醒来,给孩子做着心肺复苏术的曹爱文急得直掉泪。18时47分,120急救车终于急驰而至。但为时已晚,19时30分,医生宣布抢救失败。 200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两名参赛选手呼吸心跳骤停,在他们倒地10多分钟之内竟没有人能实施紧急的心肺复苏。

小品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在家中去世,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广州著名律师、广州市律师协会执行会长颜湘蓉应邀参加“穗港中介服务业洽谈交流会”时在演讲台上猝死;著名笑星马季先生和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因冠心病而猝死……,这些人均是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跳。道路交通事故、各种安全事故数量的增长也使越来越多的事故当事人需要现场急救。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有掌握一定现场急救知识的人在医生到达之前,尽快为伤者进行心肺复苏,就有可能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心肺复苏(CPR)还局限在医院里,但近30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心肺复苏已在发达国家普及,走出了医院,来到了社会,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专家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我国近年来,无论是医疗卫生部门还是社会团体都在积极推行心肺复苏,其结果使不少垂危、濒死病人的生命被挽救回来。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沙法教授对中国大力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十分赞赏。他认为要提高心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使那些年富力强、应该继续为社

心肺复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沂市“心肺复苏培训”理论考试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胸外按压频率为(100-120 ) 次/ 分。 2、《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 气的比率为:(30:2 )。 3、《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推荐的院内心脏骤停生存链 共分为( 5 )个步骤。 4、《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推荐的院外心脏骤停生存链, 第一个步骤是(识别和启动应急系统)。 5、《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推荐,如果使用双相波除颤, 首次使用的能量为(120-200 )J。 6、《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推荐,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 压的深度为:(5-6 )cm。 7、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仰头举颌法)。 8、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仰卧在坚硬的平面 上)。 9、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除颤后应先行(胸外按压),在( 5 ) 组心肺复苏 后再进行心跳检查)。 10、《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推荐,应每( 2 )分钟 轮换按压者,以避免疲劳.

11、《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不推荐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即(0.1-0.2 )mg/kg为心脏骤停常规治疗。 12、β-肾上腺能阻滞剂提高儿茶酚胺活性,可诱发(心律失常)。 13、《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认为,对心脏骤停病人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每3-5分钟(1.0mg )mg是合理的。 14、《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对已知或怀疑鸦片过量,确定有脉搏无呼吸或仅叹气(即呼吸停止)的病人,除给标准BLS急救外,培训BLS医务人员经鼻或肌注(纳洛酮)是合理的。 15、《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时(多巴胺)药物主要用于自主心跳恢复后的血压维持。 16、《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时可选用(阿托品)。 17、《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无脉性电活动/心室停博应给予(肾上腺素),不推荐使用(阿托品)。 18、《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后心脏节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管理目标血压是:(收缩压>90 mm Hg) 19、《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呼吸兴奋剂在(循 环复苏满意后)情况下使用。 20、201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中认为心肺复苏后血糖应控制在(8~1O )mmoI/L

心肺复苏操作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分,共20分) 1、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 ) A 有气管插管 B.在医院 C.时间早晚 D.是否给药 E.是否除颤 2、胸外心脏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 A.肋骨骨折 B.心脏破裂 C.肝脏破裂 D.脾脏破裂 E.胃破裂 3、心肺复苏中处理室颤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B.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C.同步电击除颤 D.非同步电击除颤 E.立即安放心脏起搏器 4、CPR时用于提高心脑血流灌注的药物是( ) A.阿托品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氯化钙 E.利多卡因 5、现场心肺复苏操作首要步骤是( ) A.心前区叩击 B.心脏按压 C.口对口人工呼吸 D.按额托项,保持呼吸道通畅 E.心内注射 6、首剂量能量为( )的单相波形或双相波形电复律(同步)电击对于成人稳定型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较好 A. 50J B. 100J C. 200J 7、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 ) A. 胸骨中、下 1/3 B. 胸骨中、下 2/3 C. 胸骨中、上 2/3 D. 胸骨中、上 1/3 8、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而且中断时间不超过( ) A. 5秒 B. 10秒 C. 15秒 秒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 1、新指南流程中去除了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 护理人员急救技能考试试卷(二)

2、按压频率为每分钟______,按压幅度为_______并保证每次按压后_____________。 3、面对心脏骤停病人如果施救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该进行____________的心 肺复苏,直至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经接管病人。 4、新指南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采用环状软骨加压避免造成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5、按压—通气比率是__________。 6、如果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AED,施救者应该从_________开始心肺 复苏,同时尽快使用_______。 7、双相波除颤器能量剂量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8、新指南建议___________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连续电击除颤。 9、高级生命支持(ACLS)目的是在加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基础上给予__________ 和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进而改善________。 10、心搏骤停应用复苏药物,首选________。 11、开放气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专业救护人员仅凭和或就应该紧急启动心肺复苏。 13、在意外事故现场,对受难者诊断是否心跳停止,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是。 14、现场心肺复苏操作首要步骤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一)、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二)、新指南的生命链包括那几个环节?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201 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 20 条核心建议(1 )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 CPR 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 3 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 3 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 3~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也应给予 300 mg 的胺碘酮;(1 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 1 )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 2)进一步强调了 CO2 图的重要性, 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 CPR 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 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 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 1 / 21

心肺复苏的意义目的-心肺复苏意义及目的

心肺复苏的意义及目的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称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而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按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的实际情况,即便是在大城市也很难在黄金时间的最后一刻到达。这就要求我们的住所能在现代化的医疗救助保护之下,同时我们的同事、家人、朋友具有简单、实用、有效的急救技术,才能防患于未然,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 古人云:“死而复生谓之苏”,复苏就是对濒临死亡患者的拯救。心搏骤停后,患者立即进入临床死亡状态,只有复苏才能起死回生。人从出生一步步走近死亡,人患病后,一种可能是加快了到达死亡的步伐,另一种可能是逐渐接近死亡,因疾病的治愈而又远离死亡。但心搏骤停是快速地到达了生死离别的生死线,大部分患者会结束生命,少部分患者在死亡线上挣扎、徘徊,最后逃离死亡。美国生命医

学科学院院长唐万春教授语重心长地指出:

“心肺复苏是患者见上帝的最后一道关了,希望我们将这道关把好!”美国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率近30%,而我国不到1%,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最初的目击者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2. 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之前,没有施救而耽误了急救时间。 3. 最初的目击者做出了错误的紧急处理。 严酷的现实要求全民都要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及操作技能,医务人员更要成为执行的典范。人们拥有了驾驶技术就可以开车驰骋,掌握了语言工具,就可以同外国友人进行沟通。人们已经拥有许多娴熟的技能,请您再学一项一辈子可能用不上,但可受益一生的、保护生命最重要的技术—心肺复苏术。这是一项能在危急关头将处在死亡线上的亲人拉回来的实用技能。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 心肺复苏活动篇一:2013年心肺复苏演练总结 2013年心肺复苏演练总结 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推动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院于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对全院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后勤、司机等)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参加人员共215人,人人严格按照心肺复苏的操作规程要求圆满完成操作考核。 这次考试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1、为各科的临床技能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2、达到了锻炼队伍、整合资源、提高水平的目的。但在考试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欠妥 2、体位摆放不对 3、按压方法不对(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4、按压频率和深度欠规范(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5、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医务科

2013-12-2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篇二: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急诊科业务学习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为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根据我科医师技能培训,我科于2012年1月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学习及考核,现将学习考核结果总结如下: 我科全体医务人员对于学习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及训练,最终参加考核,体现我科医生的综合急救处理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同志对于2010年心肺复苏最新指南—美国心脏协会修订未能完全掌握,如以下几点: 1、在检查患者反应时应做到快速、准确,快递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及或是否能正常呼吸,检查脉搏时间不能超过10秒。 2、在心脏按压环节,应做到成人胸骨压下深度5cm,每分钟频率100次/分,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3、打开气道环节,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仰头拉颌法。 根据上次考核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操作演练及业务学习,再次组织考核,我科医务人员已做到人人过关。 心肺复苏活动总结篇三:2015年上半年心肺复苏考核总结 2015上半年全院心肺复苏考核总结心肺复苏是针对

心肺复苏部分

1.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 3.心肺复苏的替代技术和辅助装置 4.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5.心脏骤停后救治 有关孕妇心脏骤停、ACS、特殊复苏环境的指南更新请参阅pdf原文。 ……………………………………………………………………………… 第一部分?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1、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的总结 2015《指南更新》建议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实施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包括下列内容: 1.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 命支持(BLS)流程。 2.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 启动紧急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 3.建议在有心脏骤停风险人群的社区执行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 4.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 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

5.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 苏指导(即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6.确定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的建议: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 工呼吸(C-A-B而非A-B-C),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延迟。单一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时应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 7.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 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8.建议的胸外按压速率是100至120次/分钟(此前为“至少”100次/分钟)。 9.建议的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10.如果有疑似危及生命的、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可以考虑由旁观者给予 纳洛酮。 这些变更是为了对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并强调对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早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在之后的话题中,对非专业施救者和医护人员类似的变更或强调重点用星号(*)标注 2、社区非专业施救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 2015(更新):建议在很可能有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实施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2015(旧版):建议公共安全第一反应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外除颤器(AED),以增加院外突发心脏骤停的存活率。2010年《指南》建议在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建立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的必要性及护理措施

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的必要性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0-04-15T10:35:59.3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作者:陈玉琴 [导读]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是针对于心脏病引起的呼吸心脏停止的危重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摘要】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P是针对于心脏病引起的呼吸心脏停止的危重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是通过胸外按压或是其他方式使患者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和心脏的自主搏动。心脏骤停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无法有效的判断以及急救已成为世界性的公众问题。而尽快、尽早、有效的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决定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字】急救;有效的心肺复苏;护理 心脏骤停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在其他地区包括我国每年超过30-40万人以上不等人死于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因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当其发生后循环不良使血液无法正常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重要的器官而难以维持器官的代谢需要,使肺和脑组织数十秒内缺血缺氧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而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6分钟可以极有效避免避免身体各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如不及时有效的急救,身体机能下降,器官衰竭使死亡率大大增加。而存活率低和后期恢复不良是目前临床上未能有效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对CRP对于心脏骤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1.资料显示,心脏停止跳动4s以上,患者出现眼前发黑的情况,10·20s,可发生晕厥和抽搐,称阿-斯综合征(Adams-strokes syndrome)接着出现叹息样呼吸及发绀,20-30s后呼吸停止,45s后瞳孔散大,1-2min瞳孔固定,4min后可造成中枢神经不可逆损伤。但在短时间内进行正确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的前提下,有效循环达到需要量,神经系统损伤将大大降低,恢复几率也会增加。方法; 判断意识;首先呼叫患者,并且双手轻拍打患者肩膀以及大声呼唤患者,若无反应,应触摸患者颈动脉10s并且观察患者有无胸口起伏,听口鼻有无呼吸音并感觉有无气流出入。在第一时间判断患者无意识和心脏停止跳动之后的黄金6分钟,对于患者来讲尤为重要。施救者每耽误一分钟,生存率降低3%—4%,错过这黄金6分钟甚至超过至10分钟未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复活成功率则几乎为零。 1.1判断呼吸;院外有专业急救者或是有急救条件的可以开放气道或人工呼吸,采取口对口或是面罩吹气行人工呼吸,吹气量为800-1000ml。时间为1-1.5秒,在进行胸外按压之前要先开放气道,保证呼吸道是通畅的:首先头偏向一侧,先把口鼻的分泌物清除,假牙或是有异物,会影响呼吸或是异物引起的呛咳。所以要将患者仰卧,松开衣领,挖出口中污物,取出假牙。然后可以采取:①仰头抬颈法:患者平卧,一手的小鱼际将前额向下压,另一只手讲患者颈部从后面轻轻上抬。②托下颌法;患者取平卧位,将两手托起左右下颌骨的同是使头后仰,下颌骨上仰。(前两种方法禁止于头颈部损伤患者)③仰面抬颌法:患者取平卧位,一手放于患者前额,一手放于患者下颌部,放于前额的手向下压,放于下颌的手向上抬,连贯起来不会损伤颈部。对于非专业或是现场施救者来讲,真正的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实施机会并不是太多,所以为了缩短开始按压时间,能够进一步提早的开始心肺复苏,非专业人员可只进行单纯胸外按压。 1.3按压位置:胸骨中下1/3交界处(直接定位或急救者的食指和中指沿患者肋弓下缘上移至胸骨下切迹,食指紧靠在胸骨下切迹处,中指紧靠食指,另一手的掌根紧靠中指放在患者胸骨上,即为正确的按压部位)心脏按压姿势: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位置,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指紧扣进行按压;使身体稍前倾,使肩、肘、腕位于同于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按压深度:按压深度为5cm,过轻没效果,过重容易造成肋骨骨折或是血气胸。按压频率:为一分钟80-100次/分不得过快或过慢。目前不少研究者认为,按压频率高于120次/分,按压深度降低,心脏和胸腔变形减小不利于胸廓完全回弹,而按压后的胸廓扩张可以产生相对于大气压的负压,同时可以给有效血液循环前期运动储备血液,,若是胸廓不完全回弹会因为胸压增加使得心脏压力和颅内压增加而降低冠脉灌注和脑灌注压降低。在操作中,在按压过程中深度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要等到胸廓充分回弹之后进行再一次的按压,保证每一次的胸外按压都能及时和有效。按压和通气频率应为30:2。在心脏骤停的早期急救关键在于胸外按压,对于院外的急救来讲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应用还是较难的,专业人士可以根据换这个现场情况来调整开始通气时机和复苏顺序。在院外或是院内急救的过程中,因为搬运或是开放气道不可避免会中断心脏按压。近年来多项研究指出,心脏按压中断回会降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经动物实验表明,按压中断时间持续发生,即使不超过10s,也会造成动脉灌注不足。与此同时临床研究也显示,在非常好的心脏按压情况下,并且保证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s,是可以明显观察到心脏的收缩,以及有足够的动脉血液灌注。因此,在高效的心脏按压以及尽量少的按压中断时间也会大大影响到心脏骤停患者总体的生存率。 2.0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在CPR5个循环之后再次查看心电示波。当心肺复苏循环做完之后,要触摸患者颈动脉10s有搏动,同时患者胸口有起伏,看瞳孔由散大变为缩小,对光反射出现。观察颜面部、口唇、甲床由紫绀变为红润。手脚等肢体末梢温暖。自主呼吸出现,患者出现烦躁,挣扎等反射。血压维持在90/60mmHg。心率为60次/分。 患者恢复意识之后应及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护理措施:当患者复苏成功后病情还不稳定,需要严密监测,以便于随时观察给予相应的处理。在复苏成功后,及时的治疗和后期的护理对患者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患者刚刚处于苏醒阶段,由于生命体征的还不稳定,应进行一级护理,心电监护随时密切观察患者当时的体征,同时做好患者眼部护理,褥疮护理等,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2)建立静脉通路合理输液;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以便患者用药,治疗。最好在中心静脉压和肺毛压监测下选择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一般情况下可使用葡萄糖进行扩容,也可同时补充机体能量,但应尽量控制输液量和速度,以免加重心肌负担。(3)吸氧;有利于患者改善血氧饱和度,脑细胞和心肌氧供改善。持续低流量吸氧(4)保暖:患者昏迷状态,可使用暖水袋进行保暖,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当患者脑缺氧时间过长造成脑水肿昏迷。可能出现中枢高热,可使用冰帽和乙醇擦拭降温; 到目前为止,突发心脏骤停虽然是难以预料的疾患,但是只要能及时发现,早期救治,即使是在没有专业的人员和设备状态下,只要判断准确,和运用有效的急救方法,即使是徒手心肺复苏也会大大增加患者的生存率。就目前,急救知识已纳入中小学生的课堂课本中,只有全民动起来,我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不断深入地研究,也会更完美,高效的急救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文静,唐丽梅,曹晓亚《急危重症护理查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10.26-33 [2]张红,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研究进展〔C〕.李春盛.急危重症医学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11

心肺复苏操作试题(二)

护理人员急救技能考试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20分) 1、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 A有气管插管 B.在医院 C.时间早晚 D.是否给药 E.是否除颤 2、胸外心脏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肋骨骨折 B.心脏破裂 C.肝脏破裂 D.脾脏破裂 E.胃破裂 3、心肺复苏中处理室颤最有效的措施是() A.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B.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C.同步电击除颤 D.非同步电击除颤 E.立即安放心脏起搏器 4、CPR时用于提高心脑血流灌注的药物是() A.阿托品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氯化钙 E.利多卡因 5、现场心肺复苏操作首要步骤是() A.心前区叩击 B.心脏按压 C.口对口人工呼吸 D.按额托项,保持呼吸道通 畅 E.心内注射 6、首剂量能量为()的单相波形或双相波形电复律(同步)电击对于成人稳定型 单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较好 A. 50J B. 100J C. 200J D.250J 7、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 A. 胸骨中、下 1/3 B. 胸骨中、下 2/3 C. 胸骨中、上 2/3 D. 胸骨中、上 1/3 8、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而且中断时间不超过() A. 5秒 B. 10秒 C. 15秒 D.20秒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 1、新指南流程中去除了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 2、按压频率为每分钟______,按压幅度为_______并保证每次按压后_____________。 3、面对心脏骤停病人如果施救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该进行____________的心 肺复苏,直至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经接管病

心肺复苏的意义

心肺复苏的意义 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 操作即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CPR,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则病人的生存率43%、强调黄 金4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时间就是生命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心跳骤停:黑朦,意识障碍,突然倒地 ● 15 秒: 抽搐 ● 30 秒: 呼吸停止 ● 1~2分钟 : 瞳孔固定 ● 4分钟 : 糖无氧代谢停止 ● 5分钟 : 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 6分钟 : 神经元不可逆性损伤 猝死的诊断 病人意识突然丧失,昏倒于任何场合;心音无、大动脉无;心跳呼吸停止;面色苍白或紫绀,瞳孔散大;心电图:一直线、心室颤动和心电机械分离。 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概述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共同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CPR)暨心血管急救(ECC) 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既要。 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最新心肺复苏(CPR)指南。 此指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 从原来的A-B-C改为C-A-B。这一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但不包括新生儿。 原有步骤 A.保持气道通畅

B.人工呼吸、 C.胸部挤压修改后步骤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30:2 A:即判断有无意识、畅通呼吸道。可以轻拍病人面部或肩部,并大声喊叫名字 或其他称呼。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意识已丧失,可用手指掐其人中,同时立即高 声呼救,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或附近医院电话。使病人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及裤带。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或分泌物,如有假牙一并清除,畅通气道。(只有气道畅通后,人工呼 吸提供的氧气才能到达肺部,人的脑组织以及其他重要器官才能得到氧气供应) 开放气道手法:仰面抬颌法、仰面抬颈法、托下颌法。仰面抬颌法要领:用一 只手按压伤病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同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将下颏托起。普通患者:仰头抬颏法 颈椎损伤患者:托颌法 B:即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呼吸,是心肺复苏基本技 术之一。开放气道后要马上检查有无呼吸,如果没有,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最常见、最方便的人工呼吸方法是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口对鼻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防止吹气气体从鼻孔排出而不能 由口腔进入到肺内),深吸一口气,屏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不 留空隙),注意不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体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观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气道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是正确的。 人工呼吸方法口对口人工呼吸、球囊面罩、呼吸气管插管、吹起毕,松开口鼻。 口对鼻人工呼吸与口对口人工呼吸类似,一般用于婴幼儿和口腔外伤者。 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要1s以上(吹气)给予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抬起采用按压:通气比为30:2 如果建立了高级气道(气管插管),每6-8s进行一 次通气(8-10次/分钟),通气时不中断胸外按压避免过度通气,气管插管辅助 呼吸潮气量6-7ml/kg 球囊面罩通气时,潮气量稍偏大,约600ml C:即人工循环人工循环的基本技术是胸外心脏按压。在心脏停止跳动后、用 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使得心脏被动射血,以带动血液循环。只要判断心脏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实施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的位置,正确位置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抢救者 将一手的中指沿病人一侧的肋弓向上滑移至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此处,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 R按ABC进行。 [编辑本段] 心肺复苏ABC步骤 A:开放气道 B:口对口人工呼吸 C:人工循环 A 开放气道 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或口唇),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或鼻)内吹气,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C 人工循环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击一次。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肺复苏成为全球最为推崇也是普及最为广泛的急救技术。它既是专业的急救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因为在紧急几乎中没有比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更为紧迫重要。 心肺复苏是针对骤停的心跳、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其意义是不仅要使心脏的功能得以恢复,更重要的是恢复大脑功能,避免和减少“植物状态”、“植物人”的出现。所以,心肺复苏必须争分夺秒,尽早实施。 第一节人体呼吸及循环系统常识 (一)认识呼吸系统 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及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系统的功能是给机体新陈代谢提供所需要的氧,排出体内代谢产物二氧化碳。 (二)认识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通常指的是血液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及血管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动力泵”,保证心脏血液定向流动。心脏位于胸腔中纵膈内,其约2/3在正中线的左侧。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占自身体重的7%~8%(每千克体重60~80毫升血液)。血液的主要功能是将机体代谢所需要的氧、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将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管,排出体外。

第二节心肺复苏术 (一)心肺复苏术试用的范围 心肺复苏术(CPR)适用于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其他常见原因有点击、溺水、创伤、中毒、窒息等急症。 据有关资料统计,冠心病病人70%死于医院外。从死亡时间看,40%死于发病后的15分钟内,另30%死于发病后的15分钟至2小时内。 (二)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依据 1.突然意识丧失,病人昏倒于各种场合。 2.面色苍白或转为发绀。 3.瞳孔散打。 4.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三)心肺复苏术操作步骤 1.首先确认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及呼吸。救护员轻拍伤病员肩膀,高声呼喊:“喂,您怎么啦!”确认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几乎不能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进行下一步骤。 3.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啊!这里有人晕倒了,快拨打急救电话‘120’!” (1)现场只有救护员一人时:①先呼救再急救:目击伤病人突然倒地,最有可能是因为心脏问题所引起的心跳停止,应先呼救并尽快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速回现场进行急救,直到医疗救护人员到达接手抢救。②先急救再呼救:任何年龄发生缺氧性心跳停止的

心肺复苏专题报告

护士在心肺复苏中的护理配合 神经外科吴金平 【摘要】总结心肺复苏的护理方法,对我科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给予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复苏后的并发症。结论,及时的心肺复苏及进一步的心肺复苏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护理 心跳呼吸骤停是机体危急状态,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病例,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C,N复苏(CPR)成功的重要环节。如何在5rain内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是CPR成功的关键,因此护士迅速、准确完成急救状态下各种治疗护理,紧密配合医生完成抢救工作,对提高CPR的成功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原则:争分夺秒、当机立断、分工合理、配合默契。 1 瞬间判断病情由于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使得全身重要脏器出现缺血缺氧,尤其是大脑。大脑一旦缺血缺氧4—6 min,脑组织即发生损伤,超过10 min即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害。因此,在4~6 min内,最好在4 min内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进行心肺复苏。1.1 判断依据清醒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呼吸突然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除了检查颈动脉搏动,新的复苏指南提出病人有无循环消失是判心脏骤停与否的特征,即有无正常呼吸、咳嗽或吞咽等自主活动,强调在10s内完成评估。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者即可诊断心脏骤停,应立即现场抢救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 1.2 判断方法呼唤、轻拍、推动患者肩部,如无刺激反应,呼吸及颈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行CPR,并紧急召唤其他医护人员参与抢救。 2 开放气道立即将患者头后仰,平卧于硬板床上,解开患者衣领、女性胸罩等,迅速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异物和分泌物,解除舌后坠,使呼吸道畅通。 3 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过程中,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救护人深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患者口唇4周,再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同时观察患者胸部起伏。吹气完毕,救护人松开捏鼻手,侧头吸入新鲜空气并观察胸部下降,听、感觉患者呼吸流动情况,准备进行下次操作。成人1次/4~5 s,12~./min(儿童16次),每次吹气量约700—1100 ml,每次吹气时间超过2 s。口不能张开,口部严重受伤或难以使口密封时,应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婴儿可采用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应该注意,吹气时不能太急太多,仅需胸廓略有隆起即可,量不能过大,以免引起胃扩张。 4 心脏按压人工呼吸 5 s后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位置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力要均匀,不可过猛。按压速度为8O一100次/min,下压深度为4—5 cm(儿童为2.5—4 em),下压与放松周期为1:1,按压与吹气比为15:2(儿童为5:1)。每次挤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回到正常位置;挤压节律、频率不可忽快忽慢。 5 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 当其他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护士应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连接简易呼吸气囊,加压给氧,保证人工气道的有效性。 6 建立静脉通道 护士应在3 min内迅速开放2条静脉通道,穿插部位首选手肘前窝静脉,此处血管粗大易于穿刺成功且不影响复苏进程,药物到达心内路径短,发挥作用快。因患者远端肢体血液流速减慢,建立通道时不宜选用肢体远端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周围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操作简便,输液速度快,不宜渗漏的优点。 7 选择给药途径 心肺复苏过程中,静脉给药是最佳的给药途径。给药后,可用1O ml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线路,

2019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2019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201 0 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20 条核心建议(1 )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CPR 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 3 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 3 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 3 ~ 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也应给予300 mg 的胺碘酮;( 1 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 1 )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 2)进一步强 调了CO2 图的重要性,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CPR 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 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 4 )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吸入的氧气浓度 1 / 21

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94 %~98%;(1 5)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 6)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ROSL 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 7 )进一步强调初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ROSL 后患者(包括昏迷)的应用;(1 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 ROSC 后成人血糖值超过1 0 mmol/L 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1 9 )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关键点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初始人工呼吸在需要行CPR 的成人中,心搏骤停更多可能是来自于心脏的原因,所以CPR 应从胸部按压开始。 最佳的胸部按压技术包括: (1 )按压胸部至少 1 00 次/分,深度至少为 5 cm,但按压深度不应超过 6 cm ;(2)在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3)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只行胸部按压的CPR 对接受过培训的救援者及相关专业人员来说,胸部按压联合人工呼吸是实施CPR 的首选方法。 如果旁观者不能或者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则应鼓励他们只进 行胸部按压,或者是在急救电话中指导他们进行胸部按压。 抢救者的危险抢救人员应每 2 min 进行轮换,以免因抢救者疲劳

心肺复苏新进展(精)

心肺复苏新进展(1) 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基本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min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成功率仅为4%。因此,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近20年来,心肺复苏技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肺复苏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大会在美国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与心肺复苏指南2000相比,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进一步在循证的基础上,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使用。为了让广大读者掌握心肺复苏新动向,现叙述如下。 1 基本生命支持 1.1 心脏骤停的识别 能否快速识别心脏骤停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检查颈动脉搏动来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是很困难的。据文献报道,10秒内只有16.5%的受试对象能准确判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情况。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于非医护人员简化了检查脉搏的过程,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新的改进除根据以上判断外,还包括若病人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骤停,即应做CPR。急救人员应该询问旁观者关于倒地病人生命体征表现,特别应注意临终呼吸的识别,并将其作为心脏骤停的标志。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建议在行CPR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要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1.2 清除呼吸道异物 以往心肺复苏中认为开放气道前应常规用手指清除口中及咽部异物,但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发现心脏骤停患者中,口咽部有异物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若常规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的话,必将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复苏效果。因此,心肺复苏指南2005中明确提出,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仅在口咽部能看到固体物质,怀疑阻塞气道时才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 1.3 开放气道 2005指南指出: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患者气道。不推荐双手推举下颌法,因为非专业急救者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很困难,同时,它也不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气道的方法,而且还会引起脊髓移动。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来打开气道。在CPR过程中,第一位的是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并提供适当通气。因此,当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不能打开气道时,应使用仰头举颏法。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使用人工脊髓制动而不是使用制动装置。 1.4 检查患者呼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