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散文备考】

一、特点:形散而神聚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4、主题集中

二、分类及典型写作思路:

1、记叙性散文(写人、记事)《窗子以外》林徽因《赵一曼女士》阿成《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2、抒情性散文(写景、状物)《空瓶子》沈俊峰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文化、哲思)《在母语的屋檐下》《说起梅花》

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三、散文的写作表达技巧“四角度”:

①修辞手法;②表现手法;③表达方式;④行文思路、结构,布局谋篇。

散文表现手法:1.象征、衬托、对比、抑扬;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3.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

鉴赏表达技巧题三注意

①注意紧扣主题,联系语境。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任何表达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

②注意使用术语,准确表达。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现手法的名称。

③表达时要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

解题要领:

1、如果题目未指定赏析的具体技巧,就要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四个角度逐一筛选,结合其常规效果,做到点面结合;考虑对表现主旨和情感的作用。

2、答案要点包括:揭示手法、结合作品分析、指出效果(对表达主旨、情感所起作用)等三部分构成。

四、答题步骤:

建议先快速浏览题目(利用选择题了解文章大概),再有针对性地细读正文。

在阅读正文时,把重点句、难点句,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段落中心句,段首、段尾句做适当标注,以便快速查找。

五、散文的线索、思路

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见闻线索、时空线索等。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2、“四看”找线索:看标题;看时空词语;看物、看议论抒情句

3、线索的作用:

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紧凑;使行文富有变化。

内容方面:不断深化突出情感、主旨。

物象:呼应、象征

4、剖析思路类题解题方法:

①紧紧抓住文本标题和文中标志性语句;

②分析情感脉络;

③把握语段衔接特点:总分、并列(对比)和层进。

④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

④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

⑤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艺术构思。

六、散文语段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1)一般开头: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2)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3)设疑法(悬念法、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思考,激起阅读兴趣;揭示小说的主题

(4)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奠定情感基调。

2.中间段的作用。

(1)比较短的段落,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具体化)前后呼应;照应开头;呼应结尾;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引起下文的作用。(物—人,景—情,事—理,叙—议、正—反等)(2)比较长的段落,描写的往往是主要物象,作用:拓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插入段的作用: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4.结尾段的作用。(见小说部分)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在表达效果上,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七、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和深层含意之分。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意义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1.注意确认句子的基本意义。

2.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探明句子的特定意义。

3.注意审美鉴赏,体会句子的表达作用。

4.注意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5.注意着眼整体,联系主旨领悟句子的含意。

6、关键词语突破法;

7、句子位置突破法。

答题模板: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层含意),突出了……(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词语;

③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④有特殊含义的动态性词语。

理解词语含义“5法”:

联系上下文句;借助固有含义;紧扣关键词句;分析修辞特点;明确指代内容。

九、散文表现手法总结:

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渲染:对环境或次要形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下文主要形象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之情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无主次之分)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来表现社会整体或社会现象,起到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虚实结合: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引发相关联想(历史典故、相关事例、自身回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涵,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集中揭示文章主旨。

点面结合: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

十、物象解读“由表及里3步骤”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4、精准概括物象的多重意蕴: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要结合散文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

5、精准分析物象的作用:

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

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升华主旨、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衬托暗示环境。

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布局谋篇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作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联系、想象,快捷把握作者情感。

关于“散文化小说”备考

散文化小说是作家在淡化了情节、人物和背景这三个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后,将散文抒情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创作笔法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散文化小说或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或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或“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等等。

基本特点:

1、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悬念,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命题:命题者会从淡化情节特征上来命题。如2012年考师陀的《邮差先生》第14题是这样命制的:作品叙述缓慢,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再如2016年江苏卷第15题: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2、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

命题:2008年考汪曾祺的《侯银匠》这篇文章时第15题是这样命制的: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3、意境丰富,有生活情调和诗一般的意蕴。

在散文化的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散文化小说一大特点,即追求意境之美。成功的意境往往能使人物、景物和情感融会贯通,产生虚实相映的效果。

如《边城》中的宁静清新恬淡的自然景物才会孕育形成翠翠如同山间的日月一样明净,好似清澈的溪水那样柔美,宛若雨后的青竹一般富有生机的人物形象。

命题:如在阿城的小说《峡谷》中,“峽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作家对“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同时,对“峡谷”的描写中还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4、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展示生活的本色”。这种小说叙述贴近生活,颇能传达创作主体内在的情感与体验,满足创作主体某种表达自我的需要,并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5、“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其实,这种淡化人物性格而着意氛围营造的方式反而更加浓化了人物的性格,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命题:散文化的小说探究题与散文探究题一样,都是基于文本内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探究;基于文本内的探究,多放在文本的思想、情感和主题的丰富意蕴方面。如2016年江苏卷第16题: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所以,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散文化小说命题总体上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

1、命题者一般会选择散文化小说与小说文本阅读的考点的“契合点”来命题。答题仍要综合考虑情节、人物、环境、手法、主题等多个要素。既要做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做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

2、以题干为关键:散文化小说命题比较灵活,没有模式化,要审好答题区间、角度和答题思路,对题于中的关键词语要琢磨、吃透其内涵。而答题则要紧扣要求,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实现要点覆盖。如针对答题中的要点不全的问题,就要仔细考虑“点”从哪里来(从文本中来、从审题中来、从思考中来),要分点作答,不要将几个要点混在一起等。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与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与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XX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⑶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高考散文知识点归纳培训资料

散文知识点归纳 一、赏析散文手法常用的答题术语 1.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2.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善,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技巧:(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起到一种细腻逼真、形象生动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修辞手法:(1)比喻: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比拟: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手法有时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运用。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概括力强。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8)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9)反问: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5.表现手法:(1)象征: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2)村托: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4)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富含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虚实结合: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紫湊,笔墨集中。 (6)动静相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闸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二、赏析散文语言的四个角度 散文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韵味随着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因此,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在散文中涉及的面十分广泛,可以从选择使用的词语、选用的句子及修辞手法上品味。 1、用词之美:(1)精美的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作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 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2)叠词.作用: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3)反复。作用: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4)引用化用。作用:引用诗词,化用典故一一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句式之美(音韵之美)。(1)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2)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之美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4、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村静)、视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三、概括题解题原则 1.特点概括题:①圈定信息区间要准确。应根据题目概括的要求,准确圈定信息区间。 ②找准关键词句是关键。从圈定的信息区间中找出表现形象的关健词语、句子。然后将这些词语、句子适当归类,看哪几句是表现了哪一方面的形象或性格特点。 ③关注细节,形神概括。散文写人语言不像小说写人丰富、饱满,而是描写精细、简洁,概括时应注意仔细筛选文中的细节信息。注意从形神两方面加以概括。 圈定信息区间——寻找关键词句——形神两方面概括 2.原因概括题:原因概括题的特点是:题干呈现的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筛选、概括出作者持该观点的依据(或理由)。因此,在思考时,要有两个意识、两个结合原则。 ①两个意识:一是因果意识。要善于由果溯因,辨识一果多因。 二是层次意识。对相关文字划分层次,是不遗漏要点的重要保证。 ②两个结合原则:一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范围(区间)在概括题中特别重要。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题点最密集的地方,故一定要“就近”思考。还有一两个要点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可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二是显性要点与隐性要点相结合。概括题一般都有隐性和显性两种信息要点,而隐性信息要点易遗漏,作答时必须坚持挖掘隐性要点的原则。 3.主旨情感题。 ①整体性原则: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做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意图这也是阅读理 解文章的核心和归宿。 ②借助原则:概括主旨情感要善于借助,可以借助文章题目,主要形象,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健语句,从面准确概括归纳出文章的主旨情感。 四、散文探究题的答题模板 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①观点——文本:这种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句,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②观点——事例: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③观点——理论: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④观点——现实——观点: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常识知识点汇总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常见的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运用典故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寄情于事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它们的作用:1. 比喻将喻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 的特点 2.拟人将拟人化,赋予事物以人的 (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事物的特点。 3. 夸张将夸张来写,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 者予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使用排比增强文章语势和气势,增加感染力和说 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弦,语句整齐,互相映衬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富有感染力,强化什么内容 7. 设问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8. 反问加强语势强烈抒情 记叙文知识点 概念: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记叙文常见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及人或物名)记叙的角度: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或肖像 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2.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3.写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4.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必要时外加补叙) 顺叙: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 顺叙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记叙文中人物的描写作用:对人、事、物、景作具体的形象刻画作用。 记叙文中景物或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抒发人物的感情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部分适合小说诗歌) 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也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二、储足知识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主题。 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也适用诗歌赏析):a、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相结合;b、动景和静景的结合或衬托;c、绘声绘色;d、运用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景等。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对人物或事物进行直接的描写。 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一、散文特点: 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 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三、散文阅读考点: 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 3)概括文段内容; 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 6)品味语言; 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 1)对比; 2)衬托; 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 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 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加强语气 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六、结构上的作用: 1)点题 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3)设悬 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5)铺垫 6)过渡(承上启下)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散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本次课课堂教学内容 一、知识导入 在散文的学习中,要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理解散文阅读的考点以及常见类型,培养题型意识,掌握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 二、知识整合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3)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 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 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还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如:《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 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 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 (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2、句子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二、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阅读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 题技巧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 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 《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2)“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 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散文知识点汇总表: ~形散~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选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神(主题)线索—人—事物—感情 明确集中开拓深化 景物—时间—地点语言(凝练优美) 方法:托物言志寓情于事借景抒情联想(丰富)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写景景语 (状物)抒情情语 直抒胸臆叙述(交待)语 叙事散文的阅读: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写景散文的阅读:①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 ②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③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咏物散文的阅读: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抒情散文的阅读:其实,散文多是用以抒情的,单列一种“抒情散文”,是因为这一类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中的思想情感。 哲理散文的阅读: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人教版本初中语文全册学习知识点整理汇总.doc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七年级(上) 1 课在山的那一边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 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 ... 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 ù。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 解词。 隐秘:隐蔽,不外露。 (2)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 在山的那边,是海 !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 .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2 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 chuò泣纳罕hǎn峭qìao壁目眩xuàn .... 颤 chàn 抖闷mēn热屡lǚ次。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 (jiè)诫瘦骨(lín xún)嶙峋 小心 (y ìyì) 翼翼(sǒng)耸立 3.解词。 纳罕:惊奇,诧异。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三、文学常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3 课生命生命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擎天撼 hàn 地糟蹋zāo tà庸碌lù小憩qì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 āo) 骚扰 (g ū) 辜负 解词。 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应许:答应。 二、重点句子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 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 自己掌握。 三、文学常识 《生命生命》的作者是台湾 ( 地名 ) 女作家杏林子,她写了四十多个 剧本和许多散文。 4 课紫藤萝瀑布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瀑 pù布迸 bèng 溅忍俊不禁 j īn ... 绽 zhàn 放 盘虬 qi ú卧龙伶仃 l íng d īng .... 沉浸 j ìn 穗 suì伫 zhù立仙露琼浆 qi óng .... 解词。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二、重点句子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三、文学常识 1.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 或借景抒情 ) 的散文,作者是当代( 时代 ) 女作家宗璞。 2.散文按表达方式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散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淡化文体(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 1

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散文知识点汇总表: ~形散~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选材—广泛自由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神(主题)线索— 人—事物—感情 明确集中开拓深化 物—时间—地点 语言(凝练优美) 方法:托物言志寓情于事借景抒情 联想(丰富)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写景景语 (状物)抒情情语 直抒胸臆叙述(交待)语 叙事散文的阅读: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写景散文的阅读:①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 ②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③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咏物散文的阅读: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

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抒情散文的阅读:其实,散文多是用以抒情的,单列一种“抒情散文”,是因为这一类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中的思想情感。 哲理散文的阅读: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散文阅读三步曲:把握主旨、揣摩语言、赏析技巧。 如何“把握主旨”? 1.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①抓标题与文体②抓“文眼”(所谓文眼,指作者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的引发点,即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的意思是说,文眼常常是在文章较重要的位置上出现的联系着内容的某些话。其实文眼并不一定都是一句话,它可以是一个字。总之,文眼不论是一个字,一句话,还是一段文章,都必须是能领起全篇的“警策”之处。)在阅读散文时如何找文眼呢?虽然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固定,但也有规律可寻。清人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就为我们说明了找文眼的规律:注意篇 首、篇中、篇末。 ③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 ④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①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②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 “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③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 “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阅读 12-26 0811 高考散文阅读知识点与技巧 散文 一、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二、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三、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阅读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 1、叙述的技巧: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的技巧:侧面描写: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正面描写: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景物描写:突出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3、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4、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5、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二、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2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修辞技巧。

散文知识点归纳

散文知识归纳 一、明确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或(1)写景散文(2)状物散文(3)叙事散文(4)说理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概括主题的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 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 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 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 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散文知识点汇总表: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写景景语 (状物)抒情情语 直抒胸臆叙述(交待)语 叙事散文的阅读: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写景散文的阅读:①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 ②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③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咏物散文的阅读: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抒情散文的阅读:其实,散文多是用以抒情的,单列一种“抒情散文”,是因为这一类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中的思想情感。 哲理散文的阅读: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散文阅读三步曲:把握主旨、揣摩语言、赏析技巧。 如何“把握主旨”? 1.从重点句段上找突破:①抓标题与文体②抓“文眼”(所谓文眼,指作者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的引发点,即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的意思是说,文眼常常是在文章较重要的位置上出现的联系着内容的某些话。其实文眼并不一定都是一句话,它可以是一个字。总之,文眼不论是一个字,一句话,还是一段文章,都必须是能领起全篇的“警策”之处。)在阅读散文时如何找文眼呢?虽然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固定,但也有规律可寻。清人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或在篇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