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作者:杨仲东(初中数学甘肃张掖甘州三期初中数学二班)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一、创设情境,二、出示目标,三、自主探究,四、师生互动,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摘要]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一、创设情境,二、出示目标,三、自主探究,四、师生互动,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关键词:五段式教学结构分析结构操作评价标准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

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创设情境: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

2、出示目标:“先学”之前或用投影幕显示或三言两语,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就好比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一样,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

3、自主探究

(1)、进行“探究”前的指导

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及自学方法。比如;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是围绕问题独立看书,寻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

(2)、加强“探究”的督促、检查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4、师生互动

“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对于“学”与“练”的关系,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可以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

5、反思升华

(1)、归纳小结

(2)、拓展练习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

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五段式”教学法

1.提示

所谓提示就是教师确定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后,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作出提示。提示的问题,以能调动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维、产生兴趣为目的。

以高一教材第五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框题为例,向学生提示如下:①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手段有哪些?②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不是一回事?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是否存在着矛盾?④物价放开后,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人借此来否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对此你有何看法?教师提示的问题,要有新意,应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及能力的培养。

2.读议

读议就是学生围绕教师提示的问题,前后两桌为一组,边读边议。通过读议,一方面,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到认知,对难度稍大的一些问题也能各抒己见,学生错误的认识得到了纠正,正确的认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中获取了学生疑点、难点、热点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3.激励

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诱导学生对“提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对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鼓励鞭策,对口头表达能力强、语言逻辑水准高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励全体同学增强自信心,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4.讲练

讲,主要针对学生读议时反馈出的疑点、难点、热点进行讲解点拨,切忌面面俱到。教师讲解后,应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的掌握上,在思想知识水平上,达到新的升华。

练是讲的深化与巩固,也是学生形成自己能力的关键。教师在组织练习时,要瞄准和覆盖教材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在题型设置上,除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外,还应设置一些有难度深度的题目。

5.评定效果

评定效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注意三个环节:

首先,运用提问、答辩、笔答等形式,看学生是否存在观点性错误;

其次,运用各种题型的练习,看学生是否存在知识性错误;

再次,运用国内外时事资料和社会现象分析,看学生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掌声》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陈工民

养蚕的季节,蚕宝宝经历了一次一次的蜕皮,徐徐长大,最后变成长了翅膀的飞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南国的冬季,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如同蚕宝宝一样,蜕皮,蜕变,只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

◆背景描述

在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我诚惶诚恐。因为我觉得这是对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的一次考试,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

当天晚上,我捧起河北作家董保纲的《掌声》,躺在床上,含心读了起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泪水溢满眼眶,文中的英子就如在我的身边小步地挪动着。而在那一刹那,我觉得英子就站在我面前。就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进入了文字的内心世界,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英子的形象逐渐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高大起来,鲜活起来……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备课时,我问自己:《掌声》这课的感人之处到底在哪儿?最终定位是:在残疾女孩英子最脆弱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全班同学及时地用掌声鼓励了她。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健康的人,他们很难体会到一个残疾的、内心自卑的孩子走上讲台、亮相那一刻的艰难与尴尬。于是,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次掌声的体会上、放在对英子害怕、自卑的描写上。为了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体会到了英子上台那一幕的艰难,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我想若抓住1——3节中“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学生就会渐渐地融入英子这个角色。于是这阵骤然间响起的掌声就不仅仅是文本上的这几句话,在那一刻,学生的内心也已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他们给英子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护!如果学生能从中学会怎样对待弱势群体,那它的意义就非常深远了。

通过反复咀嚼文本,我认为应通过本文词语教学一条线索,初步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文中两次掌声来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分担英子忧郁与痛苦,分享英子的阳光和自信。

◆磨课历程

从个人研读文本到教案的初步形成,我查阅了许多有关《掌声》的教学设计和名家上课实录,拜读了作家董保纲创作的《掌声》原文。从第一次试教到“视像中国”的现场展示,这课我试上了2次。每一次都暴露了不同的问题,也伴随着我的思索。它的呈现,逐渐变得理性、合理。

一、在“华”与“实”之间摇摆

我执教的是《掌声》的第一课时。与很多人一样,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为了把我认为最精彩、最靓丽的环节全部展示出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会读并理解“掌声、忧郁、犹豫、鼓励”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感受掌声带来的神奇力量。

也就是说,我的课时容量是很大的,一课时完成两课时的内容。

课后,我的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一致认为:

1.课时观念不强。一节课四十分钟完成80分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下来各个环节如“蜻蜓点水”,不够到位,初读不够充分,品读在艰难进行;字词教学板块,不够扎实。字词教学应该是中低年段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如:本课字词教学不仅手段单一,而且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直到下课还有同学对“忧郁”和“犹豫”不能完全分清。

2.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关注了言语的内容,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的表达,也就是缺乏语文意识,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努力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如:描写英子的忧郁和自卑段落,教师只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去品位英子怎样忧郁,怎样自卑,而对作者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

那么,我的理念是什么?我究竟追求怎样的课堂呢?我在“华”与“实”之间摇摆。

于是,在反思中又有了这样的文字: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却未必人人做得到。就如我的做法,安排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就像烹制了精美的拼盘,却并未真正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少什么营养。学生主体已在我的课堂上缺失。

2.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量,什么都抓等于什么都没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课如做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不应是我的风格。不如追求实实在在,做足一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3.第一课时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有课时观。眼下,很多老师怕上第一课时,即使上了,也杂揉了第二课时的内容。而第一课时除了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如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我想,这次上课,我就上出第一课时的语文味吧。

4.中低年级教学,识字仍是重点,一定要做扎实。会读——读会——能理解运用,三步走。

我,选择了对“实”的追寻。

二、在“实”与“巧”之间实践

经过对第一次试教的反思与修改,我将第一课时教学预案进行了调整,并再次请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略)

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点评:

1.字词教学比较扎实,在读准音上花了较长时间,这是有必要的。字词教学可以做成理清文章思路的一条明线,打破传统观念,立体推进。这样形成了会读—读明白—能运用的三步走环节。

①读准字音

采取自由读,点名读,男女声比赛读等方式正音。重点解决“落”字的读音。例如:创设语言环境,学习“落”的读音,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慢慢飘落;英自患了小儿麻痹症腿脚就lao下残疾;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la队了。

②读会理解

如引导学生理解:“小儿麻痹症”和“镇定”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去猜测词语,理解“犹豫”和“忧郁”可以让学生现观察“犹”和“忧”的字形,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犹豫”多与人的行动有关,“忧郁”多于人的心情有关。

③提炼运用:

在能正确的会读词语,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把词语与英子联系起来就跟更好了。

2、初读比较充分,要求到位明确,但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些浮在表面,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

如:“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

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在对这一句的挖掘不够到位,应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让学生聚焦在语言文字的本身,来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再如: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句话,作者只用了一个“低”字就把一个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我们的面前,可见有时候写文章不在用的词多,词美,而在于用的准,用的妙。

自我反思:

1.不能为教字词而教字词,字词教学应该是立体的、整合的、多维的,让没有生命的词语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具象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创设言语环境,让英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得把脚步从“实”向“巧”迈进。

(三)在“巧”与“精”之间追寻

通过两位导师的指导,我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课时观,教学的环节清晰起来,教学的细节明朗起来。但是怎样更好的把东西落到实处,得靠自己的消化和整理。在“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上,我觉得自己有几个地方做的还是比较“精”的,请看我的课堂回放:1.词语教学要精巧。

出示:生字新词

小儿麻痹症镇定

落下残疾热烈鞠躬

忧郁持久讲述

犹豫微笑

读准字音

师:老师这有三竖排词语,谁能把第一竖排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落”有三种读音,在本课中这个字读lao,在生活中,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怎样?生:落(luo)下来;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专心,走着走着就——生:la下来了。

师:指名读第二、三排的词语

师:请全班齐读词语

读懂理解

师:这些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读明白它,读懂它。

师:有一个词语的的意思是说遇到事情一点儿也不慌张,非常沉着,这个词是(生:镇定)师:有一种病毒侵入骨髓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病就是好了也会落下残疾,这就是——生:小儿麻痹症

整合运用

师:现在老师请全班男同学读左边词语,女同学读右边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

的?(生读)

生:都是描写英子的。

师:请男同学看着左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可怜的英子

生:恐惧的英子

生:痛苦的英子

生:自卑的英子

生:忧郁的英子

(让学生把可怜、恐惧、痛苦、自卑、忧郁板书到黑板上。)

师:请女同学看着右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镇定的英子

生:快乐的英子

生:微笑的英子

生:开朗的英子

生:自信的英子

(让学生把镇定、快乐、微笑、开朗、自信板书到黑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这是一个——(生读:这是一个可怜的英子、恐惧的英子、痛苦的英子、自卑的英子、忧郁的英子);看黑板这边,这是又一个(生读:这是一个镇定的英子、快乐的英子、微笑的英子、开朗的英子、自信的英子)

师:是什么让英子有这样的变化(生;掌声)

师:对,是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师:此时,面对掌声这两个字,我们心中充满了敬意,让我们再次深情的读这两个字

2.阅读指导要精妙

这节课,我基本做到了初读扎扎实实,精读切切实实。开课不久,花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将课文至少读两遍以上的要求,对于刚刚接触到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如果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深读、品读时想“出彩”是出不了。进入精读环节时,又花了近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1~3节,边读边勾画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因为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时间静心研读、用心思考,所以学生能够较好地“深入”文本,进而谈出来的阅读感悟就比较全面、具体。此外,在全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指名读、齐读、生范读、师范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多种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形式,促成了学生与文本较为亲密的接触,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接触中,较好地体现了师生走进文本,努力实践着“言”“意”兼得。

在组织学生进入精读课文的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忧郁自卑的英子的呢?”。在组织学生交流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时,当学生找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两句话后,我故意装着疑惑不解的样子:“这我就纳闷了,这些句子里并没有出现‘忧郁’、‘自卑’这两个词,你怎么就能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呢?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英子的‘忧郁’和‘自卑’写出来的呢?”一个“纳闷”表面上看是我在向学生示弱,实际上我这句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又如当学生抓住“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这句话中的“低”字品味出英子的忧郁自卑后,我做了这样的评价:“是啊,作者写得多好啊,一个"低"字就把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了我们的面前,看来啊,有时候写文章用词不在于多,不在于美,而在于准。”抓住一个“低”字,这样就巧妙的一语道破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特征,一语道破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如本课教学结束前,我留下一个疑问:“在同学们鼓励、赞扬的掌声里英子彻底改变了,她变得开朗自信。那么,作者又会怎样来写开朗自信的英子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语言秘密的兴趣。以上这些教学语言,是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意图是语言表达,指向是语言表达,反馈也是语言表达。学生在教师这样的教学语言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特征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同学们来说的语言秘密。

再度反思:

教案设计得再好,但没有执教者灵动、智慧的演绎,课堂是无论如何也精致精彩不起来的。所以在本节课是也是有一些遗憾的。

遗憾之一:牵引显得有些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放得不开。

遗憾之二: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有时间来不及等孩子们充分汇报,就急于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自己预设的点上,进而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层层推演,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

遗憾之三: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孩子呼声让我铭记于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

追求精致和精彩,让教与学浑然一体,让我的课堂评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课堂机智鲜活地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将是我一生中教学修炼的功课。

◆磨课感言

对《掌声》的思考暂告一段落。但接近半个月的磨课历程,让我的教学设计从幼稚、简单逐渐走向丰满、成熟,让我在教学的困惑中反思、自省、提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我聚焦教学,并有了这样的认识:好课是“磨”出来的:走过以后,再回过头来,风景是美好的。选课是结茧,磨课在破茧,做课就是美丽的兑变,过程虽然痛苦,收获的却是快乐,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开课给了我思想的启迪,给了我教育的激情,给了我成长的快乐。它磨练了我的慧眼,唤醒了我的批判精神,让我在语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走得更潇洒。

让我们记住窦桂梅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对你们最好的‘炼炉’。”课堂,永远是我们锤炼自己的最佳舞台,“家常课”是小舞台,“公开课”是大舞台。不论舞台大小,也不论台上台下,敬业的“演员”会同样认真地在这块阵地上反复摸爬滚打,练就过硬的本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我们牢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底色”的教学宗旨,始终体现课堂的真实、纯净,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绽放出花儿一样美丽的青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充分实现个人在专业上的发展。通过这次磨课历程,我深刻的感受到上好一堂公开课: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离不开长期的积累,离不开助推力,离不开深入思考。

感谢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感谢教科培中心潘主任、覃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培训模式,让我经历了从华到实,从实到巧,从巧到精的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名词解释

教学法 名词解释: 1、教学方法:在教 学过程中,师生 为实现教学目 的完成教学任 务而采取的各 种手段,方法和 程序的总称。2、教学模式:开展 教学活动的一 整套方法论体 系,是在一定的 教育思想观念 或教学理论指 导下建立起来 的较为稳定的 教学活动的结 构框架和活动 程序。 3、教学氛围:是对 教学活动产生 直接影响的课 堂内外部气氛、 场景等。 4、启发式教学:是 以学生的全面 发展和主动发 展为目标,通过 教师的启发诱 导与学生的主 动探究,知情意 和谐发展的过 程 5、演示法:教师在 课堂上通过展 示实物,直观道 具,或进行示范 实验,让学生通 过观察获得感 性认识,掌握知 识的一种教学 方法。 6、读书指导法:在 教师指导下学 生阅读课本或 课外读物,以获 取知识,巩固知 识,运用知识, 形成技能的一 种教学方法。 7、研究性学习:是 学生基于自身 兴趣,在教师指 导下,从自然、 社会和学生自 身生活中选择 和确定研究专 题,主动地获取 知识、应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 学习活动。 8、教学技能:是教 师在教学过程 中,运用与教学 有关的知识与 经验,促进学生 学习,达成教学 目标的能力和 技巧 10调研学习法:学 习者亲自去熟悉和 了解学习的一种对 象的一种学习方 法。 11评价方法:收集 教学的信息,对评 价对象进行价值判 断时所采用工具和 手段的总称。 12合作评价:多个 评价主体从多角 度,多渠道获取关 于学生的多方面信 息以判断学生发展 情况的评价活动方 式。 13成长记忆袋:显 示学生学习成就信 息的一连串表现、 作品、评价结果以 及相关其他相关记 录和资料的汇集。 14教学媒体: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与 学生之间传递以教 学为目的的信息所 使用的媒介工具 15网络教学:是基 于信息技术支持的 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和教学方法的教学 形式。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 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身 心施加影响,把 他们培养成为 一定社会或阶 级所需要的人 的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 象,揭示教育规 律的一门学科。 3、遗传(遗传素 质):是人的先 天的解剖生理 特征,主要表现 在人的机体构 造、形态、感觉 器官以及神经 系统的特征等。 4、主观能动性:指 人的主观意识 对客观世界的 反映和能动作 用,它是人的主 观意识方面的 特性 5、教育目的:国家 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为什么样 的人,是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标 准,是对教育者 的总的要求。 6、教育方针:是指 一个国家或政 党发展教育事 业,开展教育工 作的根本指导 思想。 7、培养目标:是教 育目的在各级 各类教育机构 的具体化,也就 是不同类型、不 同层次的学校 培养人的具体 质量规格标准 8、教师资格制度: 是国家对教师 实行的一种特 定的职业许可 制度,是国家对 专门从事教育 工作人员的最 基本要求。 9、教师聘任制:是 指聘任双方在 平等自愿的前 提下,由学校或 教育行政部门 根据教学岗位 设置,聘请有教 师资格的公民 担任相应的教 师职务的一项 教师任用制度。 10、教师:是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谈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学前教育08级黄彦彦2008210828 摘要: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教学法,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教学论。这一理论曾对各国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能够随处看到这一理论的缩影。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传统的四段教学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赫尔巴特心理学理论基础四段教学法现代教育 赫尔巴特,近代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在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一、心理学理论基础——统觉论和兴趣说 1、统觉论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观念是相互作用的。统觉,就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而且使他为意识观念所同化。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学生所理解。赫尔巴特认为,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我认为,赫尔巴特的统觉论思想,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强调了新知识被原有图式所同化,但原有图式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改变本质,是人对环境的作用。很显然,同化理论只是描述了人一方面的发展情况,不能完全代表人的整体发展过程。这一点上,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相对赫尔巴特的统觉论就要全面一些。 2、兴趣说 在人的观念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既是统觉的基本条件,又是智力活动的前提。根据教育心理学动机理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强大的动机因素。赫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李华550416 课题:动能动能定律 一.预备;唤起学生已有的旧概念,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那么,到底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示,提出新课题,讲解新内容。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让滑块A从光滑的轨道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 木块做功。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a.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 高度大时把木块B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不同的高度下滑,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木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从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它的动能就越大。三.联结,把新旧知识相比较,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 【物理情景Ⅰ】: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为V1 =0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时,速度为V2 。 【物理情景Ⅱ】: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 【物理情景Ⅲ】: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摩擦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减小到V2 。 【物理情景Ⅳ】: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沿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位移,速度为V2 ,其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推导出结论填入下表:

【结论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2】:物体在只受一个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3】:物体在只受一个阻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4】:物体在受阻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四.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到:合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1/2mv2的变化。根据功能关系,合外力F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得出以下结论: 1.动能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定义式】:E k =1/2mV2 ,(V是瞬时速度) 【单位】:焦耳(J) 【说明】: a.动能具有标量性,且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b.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动能是一个状态量,与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相对应。 c.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与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d.动能具有不可突变性。物体的动能不会发生突变,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外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或物体对外做功的过程。 2.动能定理 【内容表述】: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E k2-E k1 。(W是合外力所做的总功,E k1 、E k2分别表示初、

教学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学法) 1、教学氛围:教学氛围 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 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 外部气氛、场景等。 2、启发式教学:以学 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 发展为目标,通过教 师的启发诱惑与学生 的主动探究,实现知 情意和谐发展的过 程。 3、教学模式:是在一定 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 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 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 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 动程序。 4、讲授法:讲授法是指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 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 知识信息的方法。5、演示法: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 示各种实物、直观教 具,或进行示范性实 验,让学生通过观察 获得感性认识,掌握 知识的一种教学方 法。 6、实验法:是指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利用 一定的仪器设备,通 过条件控制引起的有 些变化,从观察这些 变化中获得知识,培 养技能技巧的方法。 7、读书指导法:是指在 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 读课本或课外读物, 以获取知识、巩固知 识、形成能力的一种 方法。 8、研究性学习:是指学 生基于自身兴趣,在 教师指导下,从自然、 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学 习活动。 9、讨论学习法:学生在 老师的指导下,为解 决某个问题与他人相 互研讨、切磋琢磨、 相互学习的一种方 法。 10、调研学习法:调研学 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 习法的简称,它是指 学习者亲自去熟悉和 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 学习方法。11、教学技能: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运用与教 学有关的知识与经 验,促进学生学习, 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 和技巧。 12、导入技能:教师在讲 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 始时,有意识、有目 的地激发学生的兴 趣,引导学生进入新 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能 力和技巧。 13、板书技能: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根据教学 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 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 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 和技巧。 14、评价方法:评价方法 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是指收集 教学的信息、对评价 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 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 总称。 15、合作评价:是指多个 评价主体从多角度、 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 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 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 活动方式。 16、成长记录袋:成长记 录袋是显示学生成就 信息的一连串表现、 作品、评价结果以及 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 的汇集。 17、纸笔测验:根据教学 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 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 试引出学生的学习表 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 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 量的一种评价方法 18、网络教学:网络教学 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 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 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 式。 19、教学媒体:教学媒体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 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 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赫尔巴特教学

赫尔巴特 1、教学阶段论 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 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 "审思"。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学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各种品德。 3、训育 赫尔巴特关于训育的概念是:"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换言之,训育是辅助教学进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儿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是赞许(奖励)。"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三是责备。。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

《英语教学法》名词解释

《英语教学法》名词解释 ◆Structural view (结构主义语言理论)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made up of various subsystems: the sound system (phonology); the discrete units of meaning produced by sound combinations (morphology), and the system of combining units of meaning for communication (syntax). ◆Functional view(功能主义语言理论) The functional view not only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but also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In order to perform functions, learners need to know how to combine the grammatical rules and the vocabulary to express notions that perform the functions. ◆Interactional view(交互语言理论) The interactional view considers language to be a communicative tool, whose main use is to build up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Behaviourist theory(行为主义理论)------Skinner

三段五步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互动质疑——释疑教学法三段五步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互动质疑——释疑教学法是以多维互动为形式,创设良好的互动氛围。以问题为核心,以质疑和释疑为内容,探究方法和知识形成有机统一的教学法。经过初中思想政治课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式来优化政治课教学,现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根据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基本归纳为互动质疑——释疑教学三段五步教学模式。三段指:课前质疑互动——课中质疑释疑互动——课后评价再疑互动。五步指:自学质疑互动,创设问题情境——质疑互动,问题定向——探究问题,释疑互动——训练迁移互动,建构知识——评价再疑互动,拓展延伸。 互动质疑——释疑三段式教学这三个阶段是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即预习、学习、复习这三个阶段分别提出要求的,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实现这三个环节的互动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更密切的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思想指导和总体构思。 第一阶段:课前自学质疑互动。这种不仅对学生,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并记录在专用的问题本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质量越高,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能力越强,便于教师评价学生方式的多样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自学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其次,这也要求教师要自觉质疑,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来学习,考虑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去备学案,根据教学的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思考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出现的问题。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质疑情况和教师的自学质疑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师生的自学质疑互动,教师根据分析情况确定质疑的方向,即质疑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最后根据确定的方向来决定质疑情境的创设。因此课前质疑互动为下一阶段的质疑——释疑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第二阶段:课堂质疑释疑互动。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师生互动发现、解决问题的主要场所。这个阶段承接了前一阶段的互动结果,进一步实现互动。在前一阶段的结果即创设质疑情境中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及教学媒体互动。首先,学生感知情境生成问题后相互质疑,最后形成问题定向即形成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教师质疑起到引导和深化作用,帮助、引导学生问题定向,使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师生与媒介互动起到问题定向的辅助作用。其次是释疑互动。承接课堂质疑定向,开展多形式的探究互动释疑,包括生生之间的自主及合作探究互动,使学生个体及群体都能发挥释疑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发挥释疑的点拔和引导作用,媒介继续发挥辅助作用,实现师生及媒介的多向互动,最终形成

教学法名词解释

1.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3.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6.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方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8.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9.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10.评价方法: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1.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2.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3.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14.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15.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16.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直接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8.遗传素质:也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19.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性,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20.教育的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23.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2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享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6.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27.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8.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9.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30.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1.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3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指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33.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4.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35.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36.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37.班主任:是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老师。 38.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39.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一种风气。

四阶段教学法

四阶段教学法是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从德国引进的三种新教学法之一,它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由准备、示范、模仿、归纳四个阶段组成。四阶段教学法的恰当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阶段教学法要求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课堂教学用具要齐全、对演示内容要熟练以及如何解决学生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等,都要做到精心准备,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很重要,要体现真实性,要考虑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学生在模仿时,先要分析、理解模仿内容,并在模仿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及时解决问题。 四阶段教学方法的实施具体过程通常包括: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是为课程的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主要是以教师行为为主。其中,应包括教师在课程知识内容上的准备,对教学对象情况的掌握及相关教学用具的准备等。教师在准备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以企业真实发生的业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想学”和“乐学”的基础上掌握有关会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并获得与将来职业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做好这一部分的准备,将很有利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处于有利的地位,“知已知彼”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教师示范阶段 教师先完整的操作一遍后,再进行分步骤的操作示范。这一阶段关键是要求教师对操作要熟练和准确。教师操作的熟练、准确程度不仅是保证了学生在稍后模仿的正确性,而且从教师本身树立形象,建立威信这一角度来说,这也是很有帮助的。四阶段教学法特别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的。 另外,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在示范操作的同时,附以生动的讲授说明,让学生明确这是在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七步项目教学实施方法

五段七步教学实施方法(初稿) 1.回顾、学案导学 教师制定学案的过程,是进一步吃透教材、并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的过程,会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不至于乱无章法,不至于随意主观,同时,这将使“集体备课”制度得到落实有利于学科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每一堂新课开始,教师要通过喧染、设问、描述、悬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做很好的铺垫与过渡。从设计学案的开始,教师就要精密设计一系列教学问题,上课时要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讲三不讲”原则,这就是“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也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同时,也要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进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真正能解决学生不懂得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真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共同进步。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的现象。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环节。在这期间,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

习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是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课堂教学由“讲堂”真正转变为“学堂”。合作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互助的协作精神。 4.师生互动引导点拨 要给予肯定的评价,不完整的或有错误的,教师给予导向性或激励性的评价,绝不能不做评价。对于成果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得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还是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答案或结论,这会使学习增加许多成功感,从而对学习更具有信心。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或不懂的地方,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教师更具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五步教学法解释

“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实施意见 一、实验目的 坚持生本教育中“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教学宗旨,遵循“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课堂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做自己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会学,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二、课改内容 学校在吸收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及杜郎口中学学习模式精髓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取长补短,尝试开展“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学习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全方位开放。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在构建新知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发展能力。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取代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学习,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慧。 依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反馈检测、当堂达标”等课改思想与思路,课堂模式在操作分为五个大环节:揭示目标——小组合作——展示点评——拓展延伸——总结提升(语文:激发兴趣,揭示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研读品析——展示点评,情感升华——拓展延伸,总结提升。数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目标,明确任务——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尝试练习,拓展延伸——整体回顾,总结提升) “五步教学法”较之以往课堂主要有三方面的改变:一是备课模式的改变,二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课堂模式的改变。 (一)改变备课模式——编好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学案和教案有本质区别。首先,学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学校以生为本

杜威五步和赫尔巴特四段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法 今天的教育界通常认为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所谓传统教育思想是与现代教育思想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尽管关于这两个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通常认为,赫尔巴特与杜威分别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下面比较下二人在教学法上的观点。 一、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当赫尔巴特提出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之上时,他实际上将教育学建立在他所经营的以“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思维过程的心理学之上,这使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第一次正式地获得了形式化的思维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程序。按照杜威的看法,“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他抛弃形式训练的理论,这种理论主,我们有许多现成的官能,可以通过联系任何材料得到训练。他十分重视注意具体教材,注意容。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任何其他教育哲学家都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无疑的。他用教法和教材联系的观点来阐明教学方法上的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提示新教材的方法和顺序,保证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恰当的相互作用。”

在当时的条件下,赫尔巴特为教育学引荐的“心理学”虽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心理学,但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教育以及教育学研究,对后来的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学研究的影响不可低估。而从他所设计的思维的形式阶段来看,也确实有不少“科学的”、合理的成分。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1.明了(Clearness) “明了”是了解新出现的个别事物,它相当于出现某种新“问题”。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由教师传授新教材。为了使学生真正明了个别事物,教学速度必须放慢一些并尽量将教学容分解为小步骤。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应尽量明了、准确、详细,并和儿童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 教师主要采用提示教学,也可辅之以演示,包括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了新观念,掌握新教材。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其主要表现为注意,注意教师对新教材的提示,集中精神对新的概念、教材进行钻研,努力明了新概念。

四段教学法在电子实训中的应用

四段教学法在电子实训中的应用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四段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成功的教学法之一,在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提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中的兴趣性、直观性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四段教学法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法非常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四段教学法模仿练习总结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四段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成功的教学法之一,在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提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中的兴趣性、直观性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四段教学法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法非常有借鉴作用。 四段教学法包括组织准备、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总结评价四个阶段。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的教学无需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求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可以采用四段教学法实施教学。我在“电烙铁手工焊接”实训课中采用此法,效果很好。现将四段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总结如下。一、教学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训,能够识别和掌握焊接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焊

接材料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训,学会使用电烙铁,能够掌握手工锡焊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方法。 3.初步掌握电子装焊技术及焊接质量的鉴别方法。 三、任务引领 1.将6只电阻器、3只电容器、1只电解电容器、2只二极管、2只三极管焊接到万能电路板上。 2.正确握持电烙铁和焊料。 3.总装焊时间不超过15分钟。 4.将多余的焊锡和元器件引脚进行清理,完成的作品应板面清洁、规整。 四、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了解内热式电烙铁的适应场合,掌握其使用方法。 2.掌握使用电烙铁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手工锡焊的技术。 3.本次实训课共安排90分钟,其中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总共使用30分钟为宜,学生练习可安排50分钟,归纳总结用10分钟。 五、教学媒体 1.理/实一体化课堂或电工实训车间或电子产品维修实训室。 2.《电子产品维修技术》教材或《电子技术技能训练》教材。 3.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子设备的印制板电路样品。

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狭义的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是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受教育者: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规格和素质发展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 7.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 8.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9.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0.教育制度:广义的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指学校教育制度。 1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13.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4.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5.个体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16.校长负责制:是指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学习组织制度。 17.教师: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18.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9.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20.课程:广义上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狭义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 2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2.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3.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及案例分析 一.案例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王老师亲切的话语想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乘着同学们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走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蔬菜的名字叫错了!” 在学生经过观察,朗读蔬菜名字的活动后,王老师又说道:“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 二、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观点概述 这个案例涉及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这个环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当然现代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可以将这个五步教学法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同时赋予更多的涵义在这个概念中,把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一)学生有着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青少年一代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我们可以做到课堂的“预备”。 学生在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和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有着丰富的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将学生的这些经验与体验剥离开,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也必须借助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经验与体验才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发芽,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以往的课程内容过多的关注科学世界,忽略了人现实生活着的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难、繁、旧等。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具体,直观,丰富多彩的,它富于情境性、情感性和不规则性。于此相对应的是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这个理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科学世界”中,在一步步提示中,完成对理论的探索与认知。(三)课堂内容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学生会发现一些学科的知识会有联系或者有交叉,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一起学习。还有时候,当学生解决问题遭遇瓶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通过其他事物来发现解决方法。因此,教

最新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

最新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 1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方法 一、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成为主角 传统的教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喂饭式”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也就是喂 一口吃一口,整个课堂的主角就是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学生的兴趣,就要改 变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站上讲台,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角。 学生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个角色,会主动预习教材,打开思路进行研究教材内容。 他们能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创造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课堂教 学质量。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学生最烦的就是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方法从一而终。然而,正确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改进必须符合班级学 生能力形成于发展的规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广泛吸纳、深入发掘行之 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经过改造加工,形成适合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二、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1、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力求通 过体验、实践、讨论、探究的方式发挥其潜能,培养初步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语 文技能。教师应该将新课讲解融入到学生提问的部分中,延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质疑 时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提出质疑,课堂教学以解疑为切入点,在良好的互动中使得学生寻求了新的 知识,使得学生培养了学习兴趣,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 欲望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例如《莫高窟》这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学生是课 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图片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 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 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