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分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班级:2008级对外汉语系1班

姓名:何安琪

学号:10082710113

指导老师:陈融

职称:教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

目录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机械论 (3)

(一)、机械论的产生背景 (3)

(二)、新古典主义机械美学论的困境 (4)

二、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美学论 (4)

三、以有机美学论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主张 (6)

(一)诗与情感 (7)

(二)诗与想象 (8)

(三)诗与自然 (10)

四、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区别 (11)

五、参考文献: (14)

六、致谢 (15)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有机论美学

Organic Aesthetics in British Romantic Poetry 【摘要】

19世纪,当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的批评对象和批评理论产生矛盾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纲领。华兹华斯首先在他的《抒情歌谣集》中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想象力”,认为最好的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不谋而合,他将诗歌与自然界有机物的自然生长相联系,在德国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论美学。他对于“想象”和“幻想”的本质区别的阐述是他有机论美学的主要观点。“自然”、“想象”和“真实”是有机论美学中的三个最主要的元素。从华兹华斯到拜伦、雪莱和济慈,他们的诗歌中无不沉淀出这样的有机性。这种有机论美学对形成和解释浪漫主义诗歌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有机论美学在诗歌创作方式上和诗歌内容上都与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柯勒律治的有机论美学是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有机论美学对后来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关键字:有机论美学、机械论、自然、想象、真实

[Abstract]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object of criticism and the criticism itself rose up, the neoclassic poets were no longer able to use neoclassical mechanic aesthetics to solve its dilemma. Conforming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British romantic poets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and William Wordsworth have proposed the revolutionary guiding principles of romantic poems. William Wordsworth was the first poet to lay importance on the imagination in his work LYRICAL BALLADS, which he considered it as the driving force in the art creatio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shared the same opinion. He probed into the growth of an organism in the nature and managed to relate poetry with it. He brought about a new organic aesthetics based on German romantic aesthetics.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his organic aesthetics is his thorough explanation of Organic Imagination and Mechanic Fantasy. Nature, Imagination and Truth are three main elements in his theory, which have penetrated into the entire romantic poetry in the 19th century. His Organic aesthetics has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cre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romantic poetry. It contradicts the neoclassical mechanic aesthetics in intrinsically. Though Coleridge’s Organic Aesthetics is a product of the times and has its limitation, it still rendered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history of poetics.

Key words: Organic Aesthetics, Mechanic Aesthetics, Nature, Imagination, Truth

一、英国新古典主义机械论

(一)、机械论的产生背景

自16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取得长足的发展,科学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者们的思想领域中也取得了支配地位。新古典主义正是在这股以自然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盛行于与十七世纪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到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歌产生之前。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以理性至上、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并且追求用词的高雅。在诗歌方面,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内容多数是对现实的反映和道德说教,因此也涌现了许多新的诗歌体裁,如社会讽刺诗和英雄诗剧等。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者在笛卡尔唯理主义的哲学背景下,推崇艺术创作是理性的生产这一理论,将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的《诗的艺术》奉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写道:“因此,首须爱义理: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义理获得价值和光芒。”①在布瓦洛看来,诗歌的创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必须压抑自身的情感与想象,遵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这使得诗人们如同一个机械师按照运动规律的原理制造发动机一样来创作诗歌。在艺术形式上,戏剧必须严格符合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诗歌的形式则必须遵循英雄双韵体,即每两行押一韵、一行一断句的诗体,强调句式均衡、整齐、准确和简洁。

这一时期不乏在诗歌造诣上集大成者,诸如约翰·德莱顿(1631-1700),他的政治讽刺诗超越了时间的普遍意义,无论是身处于哪个时代的人读来都可与现实稍作联系;又如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将“英雄双韵体”在诗歌艺术中发挥到了神韵独步千古的境地,他的诗歌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富有哲理:

True wit is nature to advantage dress’d

真才气是把自然巧妙打扮

What oft was thought, but ne’er so well express’d

思想虽常有,说法更圆满②

这短短的两句诗的句尾都押[d]韵,与诗中nature和thought两词结尾的轻音遥

①尼古拉·布瓦洛. 《诗的艺术》[M]Ⅰ,37-8 任典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②Alexander Pope. 《An Essay on Criticism》[M] P90 1711

相呼应,不仅强调“自然”和“思想”两词,在读音上也形成了一郑重一急促的对照。这两句诗更能成为新古典主义机械美的审美批评的主要观点。蒲柏认为真正有才气的诗人在诗的内容上能够遵循理性的自然规律,在诗体的表现方面又能符合诗歌古典的审美主义下(即必须是英雄双韵体),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二)、新古典主义机械美学论的困境

新古典主义的机械美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评论家们在牛顿的科学自然观的影响下,将丰富而复杂的艺术创造活动拆分成冷冰冰的机械零件。它们虽然树立了机械式的自然准则和艺术准则,但实际上这种准则无助于真正自然的艺术,相反,它甚至还阻碍了这种艺术的创作。③这种困境直接体现在评论家们对于莎翁的矛盾评价中。德莱顿在《论戏剧诗》中对莎士比亚在戏剧诗上的成就给予了肯定,认为莎翁写诗只须内观己心,诗歌自然就在那里了,因为他天生就是有学问的。但是他也认为莎翁的艺术创作时常平淡乏味,文风时而诨虐、时而浮夸。蒲柏综合了德莱顿的观点,认为莎翁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他认为莎翁的缺点有很多:历史剧是老调重弹;悲剧中打动人的只有做作的事件、浮夸的表达、华而不实的格律;喜剧依赖于插科打诨、下流和丑角的俏皮话;在他看来,莎翁不懂得真正的幽默,笑话经不起翻译,尤其是双关语。

④他将莎翁的这一缺点归咎为伊丽莎白时代庸俗的戏剧艺术和低级趣味的观众的缘故。作为诗评家,德莱顿和蒲柏以理性为判定艺术作品高下的唯一标准,将莎翁那些不符合三一律的作品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文章。但同时作为一个诗人,诗人体内本能的诗性让他们为莎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倾倒、都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拥有不可名状的美感。他们无法理解莎翁在违反了理性批评的原则下,却依然拥有难以言喻的艺术魅力。当批评武器与批评对象产生矛盾之时,正是诗学变革之时。于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和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纲领。

二、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美学论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和西方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他们就是塞缪尔·柯勒律治和威廉·华兹华斯。他们两人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奠定了浪

③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论美学观[N]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④白利兵柯勒律治莎评的有机美学论[D] 2009.5

漫主义的开端。“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1800)第二次出版的序言中,提出了他对于诗歌改革的多项主张。其中的“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诗的语言应该是人们真正的用语”这两项主张直接将浪漫主义置于古典主义的对立面,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新局面。相比于威廉·华兹华斯在诗歌作品上的多产,柯勒律治则在诗学批评理论上颇有建树。他所著《文学生涯》是近代文艺批评理论史上不可跳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他是第一个运用有机美学论来为莎士比亚辩护,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应当遵循其作品本身内部发展的规律,无需理会外部强加的规则。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具有这样高度的有机统一性,因此他无疑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一个繁星。

所谓有机美学论,就是将文学作品比喻成大自然中的有机体,在艺术家的想象中自然地出生、成熟、衰老与死亡。艾布拉姆斯认为,在羽翼丰满的有机论中,人类的任何产品或机构都被视为(开始生长的)并非任何人有意的计划或意图使然,并依赖某种内在的驱动力完成自己的生命旅程,受到当时当地的养料的滋养,以便形成它完善的有生命的形式。⑤其实早在柯勒律治的有机观之前,在文艺批评的历史长河中就已经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生命理论观。柏拉图在《斐德若篇》里就曾认为文章的结构应该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各个部分应该相互调和、各得其所。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于有机论则有更加具体的阐述。《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和史诗的艺术看法的著作。他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是由模仿得来的。这与柯勒律治的有机想象的观点有所偏差,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便是模仿的作品,它也是一个完整的行动。内部的元素组织严密,任何一部分的缺少都会使文章整体结构松散。部分与整体之间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生命体。其后,有机论这一观点在经过德国康德美学、谢林等人的发展后,到了德国哲学家A.W.施莱格尔(1767-1845)的笔下已经愈发成熟。他继承了康德、谢林等人的观点,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来自于内在,并且应该像自然一样自足。正因为艺术是一个生命机体,它应该有丰富的内容才能存活,同时作为一个机体,它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变化的作品。

柯勒律治的有机观深受上述几位德国思想家的观点。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德国哲学家们对文学作品的有机性的论述上,更深入地探讨了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在《文学生涯》的下半部分,他对“想象”和“幻想”进行了严密地区分,这也是他有机美学的主要理论。“想象”一词从柏拉图的迷狂说开始就与诗歌创作密不可分。

⑤[美]M.H.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 P26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拥有丰富想象力的诗人能够赋予不知名的事物如实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进一步调动读者的感官思维,让读者随着诗人们一同感受想象的快乐。“想象力”作为诗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在柯勒律治的有机观中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他认为“想象力”是每位诗人最核心、最本质的能力。他还将“想象”与“幻想”进行了区分。他说,“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外衣、运动为生命、想象力为灵魂”⑥他在《文学生涯》中分别定义了这两个词。他认为幻想是诗歌的外在成分,是机械的、被动的,而“想象”作为诗歌的灵魂则是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想象”(Imagination)是对已有的元素进行再次创作,由于再次创作出来的东西与创作对象本身有一定联系,所以想象的元素并不是像搭积木一样,部分与整体是可拆分的,相反,想象的元素与原创作对象是如同灰泥一样相互融为一体的。因此,想象是一种“综合”、“弥散”以及“混和、融化的能力”。⑦“幻想”(Fantasy)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由幻想所写出的诗句,在现实中并没有可以与之比对的参照物,幻想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现实基础的,故而无法令读者产生感官上的移情。这样的诗歌不仅不能让读者产生感官上的享受,更会流于空洞无趣。在柯勒律治之后,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人都强调想象力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重要性。丰富的想象力使诗人在创作时突破了新古典主义所设定的诗歌固有的结构,在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上与心灵形相高度统一,使诗歌成为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作为一位业余的植物学家,柯勒律治在论述有机论美学时也时常将诗歌与植物相联系。植物的根、茎、叶、花瓣等都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他认为诗歌也是应该具备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各个部分互相依赖,整体的完美与每一部分的相互发展协调是密不可分的。

三、以有机美学论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主张

在柯勒律治的有机美学论的主张中,“情感”、“想象”与“自然”是三个十分重要的词语。他主张诗歌必须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表述、想象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和诗歌必须像有机生命一样自然地生长。

⑥柯勒律治. 《文学生涯》[M].第十四章

⑦柯勒律治. 《文学生涯》[M]. 卷一P163

(一)诗与情感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领袖般的诗人。华兹华斯在早期与柯勒律治一见如故,并且携手共著了《抒情歌谣集》(1800)。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华兹华斯就诗歌的本质和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题。在这一系列的命题中,华兹华斯将诗歌是情感的表现这一命题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诗歌并不是关于现实的表现,它应该是诗人心灵的表述。华兹华斯将“真诚”作为诗人的最高美德,而诗歌的真实性更多的体现在诗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否真实。诗歌中的真实性与古典主义家们所认为的科学的真实性是不同的。科学的真实性是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而诗歌的真实性则是要求诗歌在内容上与诗人的情感高度统一。诗人对于诗歌的真实性的要求贯穿了整个浪漫主义诗歌。华兹华斯作为“湖畔诗人”的代表,他用他全部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为后诗人留下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住在野鸽泉的近旁/没有谁曾把这姑娘夸赞/很少人曾把她爱上/···美好得像颗星忽闪忽闪/独一无二地挂在天上/”这是华兹华斯著名的“露西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后人对于华兹华斯诗中所表达的思想猜测颇多。有些人认为“露西”是华兹华斯心仪的姑娘,华兹华斯借此诗向她求爱呢。有些人则将华兹华斯对于露西的赞美看作是华兹华斯对于爱情的真切感受,爱情如同隐藏在青苔旁边的紫罗兰一样,若隐若现。拥有时如同天边闪耀的星星一般灿烂,失去时如同死亡一样痛苦。不管露西的原型是谁,这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的深情。在这首诗歌的开端,诗人将露西的美描述成像天上的星星般闪耀,可就是这般美丽的可人儿,却住在人迹罕至的路上,无人所知。诗人以自己惜美、惜弱的同情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一般说来,对于美的人或物,人们都希望能有美的境遇与之相匹配,不如此,便有一种错位之感。⑧这种错位之感所产生的遗憾时常会发生。诗人正是借用这首诗歌,抒发了最平常不过的情感,却让读者感同身受、涵咏体味。

继华兹华斯之后,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和珀西·雪莱(1792-1822)用他们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催开了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之花。拜伦的诗作被世人誉为“抒情史诗”,雪莱被华兹华斯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诗人。他们在“诗与情感的关系”这一命题上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一脉相承,是浪漫主义时期不可多得的抒情大家。“奇幻的想象”和“热情”是拜伦诗歌的艺术特色。在那些爱情诗歌中,拜伦的

想象充满着瑰丽的色彩,拥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量。“我要凭那松开的鬈发,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⑨爱琴海的风追逐着女孩两鬓的秀发,在耳边低诉我的爱恋;你模样映在我黑玉般的眼中是多么的娇媚,胜过世间一切。拜伦借着诗歌热烈、无比真诚的向雅典少女表达他的倾慕之情。在拜伦之后,另一位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双子星”雪莱也用他过人的天赋,为我们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读雪莱的诗歌时候,时常能够被他诗歌中所迸发出的力量所感染。雪莱以诗歌为武器,对黑暗的政治体制进行抨击和批判。他诗歌中的另一主题就是他对于自由的追求。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雪莱不断地抨击暴政、宣扬自由精神、为解放底层人民做出不懈的努力。他的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好似黑夜中的一道光芒,给予人希望。

尽管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在抒情手法方面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在“诗与情感”的关系这一命题上都是相同的。他们认为诗歌好似一面镜子,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人不是科学家,他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不会以理性思维去感知事物的外表,而是用心灵去想象,更多地描述的是诗人对这件事或物的看法与心情。诗人不会如哲学家一样对一件事物进行盖棺定论的论述,他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和自我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无论处于哪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在诗歌中产生移情。所以对于诗人来说,真诚的写诗,写我所思是判定一篇好诗的基本准则。

(二)诗与想象

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比那些以色彩、形式和动作为媒介的艺术更为优秀,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语言这一想象的产物更能直接表现我们内心生活的活动与激情。诗歌相比于其他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则更注重想象力的表现。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对于想象力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推崇从柯勒律治开始,经历了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早已深入到浪漫主义诗人的骨髓里。浪漫主义诗人们对于想象力的推崇使他们有意识的冲破新古典主义机械论美学的束缚,并且在他们的诗歌中滋生了浪漫主义特有的有机论美学。以下是柯勒律治于1798年创作的诗歌《古舟子咏》中的一段节选。

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天,

我们被钉在海上不得一丝弹动;

就像一艘画中的船

定在一幅画中的海上。(第115- 118行)⑩

《古舟子咏》讲述的是三位青年应约参加婚礼,其中一位在途中被一个老水手拉住,听老水手讲述他海上的经历。而上述的节选讲述的是老水手在错手杀死信天翁时,大自然所给予他和他的船手的惩罚。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其充沛的想象力来描述老水手所面对的自然困境。“钉”这一词是诗人强大的想象力的力量展现,它不仅十分形象而且简洁地描述了老水手在海上的现状,而且非常有画面感。读者读了之后仿佛眼前有一幅孤海中一叶扁舟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老水手此刻的绝望,并对他的遭遇产生同情。想象力使得诗歌更加形象动人、主旨更加鲜明,起到平铺直叙难以收取的显著效果。?这几句诗歌绝不可能是诗人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中产生。

华兹华斯认为,想象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它来自于心灵内部。他在《序曲》中宣称,“想象力在真理当中/只不过是绝对力量的异名/是心灵最深处、最辽阔处最清晰的东西/是理性最崇高的形式”?这种力量指引诗人主观的、能动的去创作。拜伦用比喻的形式来叙述想象力在诗歌中的地位,“诗是想象的熔岩/必须让熔岩喷吐出来/火山才能免于爆发”?。拜伦对于想象的定义虽然夸张,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窥得拜伦的奇幻的诗歌艺术。雪莱则从普遍意义上认为“想象是诗歌的表现”,尽管简洁,却也肯定了想象在诗歌中的地位。

拜伦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史上具有“抒情史诗”之称,他用瑰丽神奇的想象,使他的诗歌充满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在诗歌《普罗米修斯》中,用他的想象为描写了一位为了人类幸福而牺牲自己的英雄形象。

巨人呵!你被注定了要辗转

在痛苦和你的意志之间,

不能致死,却要历尽磨难;

而那木然无情的上天,

那“命运”的耳聋的王座,

⑩柯勒律治. 《古舟子咏》第115-118行

?刘慧宝浪漫主义诗人双翼——热情与想象——试论拜伦之“浪漫史诗”诗歌艺术特色[N]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3年9月

?节选自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M]的《序曲》第13卷:第167-170行)

?拜伦. 书简与日记[M] 英国:莫雷版P405 1898-1904

那至高的“憎恨”的原则

甚至不给你死的幸福;?

在诗歌中,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为“悲壮”的英雄形象。“木然无情”的上天,“耳聋”的王座,我们能看到诗歌中诗人对于宙斯这一人物形象的批判。诗人的想象并非是无端捏造、随意杜撰的,他的想象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拜伦的一生都在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斗,他在诗歌中对于宙斯的控诉,更是对于社会上层阶级的控诉。他们不顾人民的幸福,自私固执的以个人利益为重。正是因为有了现实的这一层关系,他的想象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让我们看到一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一心为大众的高贵心灵。尽管拜伦最终真的因为他所热爱的革命运动而牺牲,鲜活的生命停止在36岁,却也无法磨灭他这一生的辉煌。拜伦的诗作中的想象绚丽多彩、自由不羁,但他将诗歌与现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好似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牢牢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只有这样的诗歌才有丰富的层次内涵,才能震撼人的心灵。

(三)诗与自然

在柯勒律治的有机美学论中,他详尽的阐述了诗歌的有机生长。他认为诗歌就像自然植物一样,悄悄地完成了自身生长的过程。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自发性。华兹华斯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诗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自然流露,就是指毫不刻意地,没有任何阻碍的倾吐诗人的情绪。这实际上就是指诗歌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和生长性。这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创造过程直接体现在诗人的诗歌中。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湖畔诗人”的代表人物,他在晚年隐居于英国北部的湖畔地区,在那里感受着自然的美好。华兹华斯善于以大自然中的生物作为他诗歌的主题,他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能够给予他创作上灵感。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生物都未沾染尘世的丑恶,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在大自然的引导下能够净化心灵。他的诗歌语言朴素、清新,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咏水仙》就是一首极具华兹华斯自然风格的浪漫主义的诗歌。诗人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语言描述了水仙轻盈的体态,给予读者心灵的享受与愉悦。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在山峦峡谷之上飘荡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节选自拜伦《普罗米修斯》第二段(1-7行)穆旦译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诗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却使得诗歌拥有摄人心魄的美。从开始第一句“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在山峦峡谷中飘荡”就把我们引入了诗人编织的想象之网中。我们的心情随着诗人的诗句而起伏,起先为诗人看到水仙花而快乐、而后又因诗人不能领悟水仙的快乐而忧伤,最终又因看到这美景而顿生愉悦之感。诗歌情景交融,景在情中延伸,情在景中升华,两者融合的十分完美。全诗以“诗人的心情变化”为主线,好似植物的茎贯穿着整首诗歌,从最初快乐情绪的滋生,到中间伤感寂寞的情绪的爆发,最后在大自然中的超脱,情绪得以平复,这整个情绪变化过程正好完成了一次植物的生长,我们可以清晰地在诗人的诗歌中体会到有机的特征。

雪莱认为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并非学习的来,而是在一种不受控制的、自动的情况下得来的。这种灵感与是诗人的心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灵感袭向诗人的那一刻,诗歌好似一个生命体一样自然生长开来了。他还将诗歌的创造过程与胚芽生长作对比,他认为“一个伟大的塑像或一幅伟大的图画在艺术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正如婴孩在娘胎中逐渐长成那样;并且那指挥着手来造形的心灵也不能替自己说明那创造过程中的起源、程序或手段”?虽然在这里,诗人意识到诗歌中灵感与想象的重要性与不可预知性,但是其实更多的还是诗歌的生长性。雪莱认为无论是那种艺术形式,都是有生命的。他在论述诗歌的产生时常用一些生物学方面的词语和描写语言,在诗歌与生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济慈也认为诗必须来得“像树上长出叶子一样自然”。这种自然的产生是因为诗人内部有一个“体内有一种精神上的酵母”,正是这个酵母推动者诗人不断的进行创作。浪漫主义的诗人们普遍都将诗歌的形成看成是植物生长。

四、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区别

柯勒律治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批评史上第一个提出“有机论”这一观点的,并且将有机论的概念转变为一种对文学进行特殊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他所提出的有机论与新古典主义的机械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柯勒律治引用了施莱格尔的观点说道,“当我

?节选自威廉·华兹华斯《咏水仙》1-6行顾子欣译

?汪培基等译《英国作家论文学》P117 三联书店出版社

们给任何特定的材料加上一种事先规定的形式时,这种形式就是机械的。”在柯勒律治看来,无论文学作品以何种形式呈现,都不应该拘泥于特定的形式。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对应物就是机器与生物。机器的组成就是单一的互相叠加,而生物的形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推动而成的。推动诗歌创作的正式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诗不是那些在理性支配下技艺娴熟的诗,而是表达诗人自己强烈情感的诗。?他鼓励诗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来进行艺术创造。新古典时期的文艺评论者在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在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以理至上,认为诗歌的目的是给人慰藉与教益。所以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诗歌充满着理性的教育意味。诗歌的内容更多偏向于对社会想象的客观陈述。

其次,新古典主义的文艺评论家们喜欢运用近代的各种科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进行拆分而后分析。机械论美学者们对于诗歌美学的评定更多关注的是诗歌在格律、音韵或者结构上的规范。他们认为不遵循格律的诗歌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而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则以大自然中的有机体为原型,更加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诗歌的内容是有机植物的根,是诗歌的生命源泉,所有的语言、格律等外在因素如同外在的枝叶都是围绕它而生长的,所以诗歌的各个部分是互相扶持、互相融合的,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诗歌的用语方面,他们也不再追求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来凸显自己的学识,他们偏爱使用一些简单、朴实的辞藻只为更好的传达诗歌的内容。

毫无疑问,柯勒律治的有机美学其中蕴含的美学思维对诗歌有着巨大的价值。他使得诗人们对诗歌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对于“想象”、“幻想”等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相较于机械论较为短暂的历史,将文学作品比喻为有机体的自然生长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已有简要的论述,并且这类理论在这两千多年间从未间断,直到柯勒律治将其做了一个系统的阐述。所以,他的有机论美学是具有一定的先天正确性,甚至具有一定的普世性。首先,有机论美学并不是为了完全取代机械论美学而产生的。柯勒律治的有机论美学希望在机械论的理性与有机论的感性中找寻一个平衡点,将机械论中的科学理性的有益部分融入到有机美学中,创造出一个新的整体。在柯勒律治的想象论中,他结合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点,他推崇想象,又不希望诗人的想象是脱离现实,毫无根据,堕入非理性的范围。他的有机美学是一种中和的思想,他避免了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其次,他关于诗歌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的理论更加符合作者创作的实际,与诗人创作时的心理活动是一致的。

?李增、龙瑞翠著. 论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及其诗学理论[N] 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第13卷第3期

不过,时至今日,有机美学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也不言而喻。20世纪崛起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反对一切形式主义,他们对文学创作中的有机整体进行批判,认为文本应该是零散的、互文的、意义是游移不定的。而有机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应该是为了构筑整体而存在的,各个部分应该相互关联。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诗歌内容只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难免单一。不仅如此,后现代主义反对一个规则的、标准的世界,虽然有机美学实质上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外在形式,但是有机整体论在当代已经失效。在现如今这个追求差异的世界,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没有鲜明的指向性,对真、善、美也不再是一味的推崇,艺术作品的中心意识模糊,内容复杂多元化。这使得文学作品的内容充满了多元艺术,每个人能够读出不同的意味。这是浪漫主义有机论美学中所缺少的。有机论是为了冲破新古典主义的禁锢而不得不产生的观点,它是19世纪浪漫主义这个时期的产物,对于当时诗歌理论的局限性有一定的针对性。随着历史脚步的推进,诗学理论也一定会为了适应时代而发生变化。有机美学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它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时代,至于它是否会随着时代重新散发它的魅力,有待后人去研究了,但是它在诗歌批评的历史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

五、参考文献:

[1] 尼古拉·布瓦洛. 《诗的艺术》[M] 任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 Alexander Pope. 《An Essay on Criticism》[M] P90 1711

[3] [英]G.G.拜伦 P.B.雪莱 J.济慈著.穆旦译.《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节》[M]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7

[4] 汪培基等译《英国作家论文学》P117 三联书店出版社

[5] 威廉·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M]的《序曲》第13卷:第167-170行)

[6] 拜伦. 书简与日记[M] 英国:莫雷版

[7] 吴亚萍. 华兹华斯《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赏析[N].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1 No.4

[8] 李增、龙瑞翠著. 论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及其诗学理论[N] 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第13卷第3期

[9] 柯勒律治. 《文学生涯》[M].

[10] 刘慧宝浪漫主义诗人双翼——热情与想象——试论拜伦之“浪漫史诗”诗歌艺术特色[N]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3年9月

[11] 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论美学观[N]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2] 白利兵柯勒律治莎评的有机美学论[D] 2009.5

[13] [美]M.H.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六、致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敲下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字时已经渐入尾声。首先我必须感谢这四年来对我细心教导的老师们,使我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充实而有趣。选择这个题目作为我毕业论文的想法产生于大四上学期毛尖老师的英国文学史的课程上。感谢毛尖老师对于英国诗歌的深刻的讲述使我对华兹华斯、雪莱、拜伦等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决定以此作为我毕业论文的题目。

其次,我要感谢陈融老师在开题报告答辩时为我提出了五点建议,为我在今后的论文撰写中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障碍,诸如在将诗歌的批评理论与诗歌分析相联系上遭遇困境,或者找不到相关的理论书籍。在写完初稿的时候,我的论文还略显粗糙,结论也稍显简略,但幸亏有陈融老师的细心指导,他在认真看完我的论文后,对我整片论文提出几项缺点,让我重新完善我的论文。再此,我要再次感谢陈老师,是他无私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使我顺利的完成论文。

最后,我还要感谢陪伴了我四年的朋友们。这四年无论在学习上或者生活上,你们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很多人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同学之间的友谊远不像初中、高中那样纯真。我觉得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步入大学,年岁见长,我已不再像初中和高中那样懵懂幼稚,能够用一种更加成熟理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这四年里,我们畅谈理想,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遭遇困难时互相支持,互相安慰。对于我来说,你们不仅仅是我的同学,更是我值得深交的朋友。没有你们,我想我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会变得十分枯燥乏味。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西方音乐史论文 一个充满神奇音乐的时代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目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2)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2) 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3) 浪漫主义音乐特点总结 (3)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关于音乐,人们一直都在探讨它的奥秘和美妙,当第一次听到《小夜曲》,便被其中的婉转、悠扬与空灵所吸引,它源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一个充满神奇音乐的时代。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浪漫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动乱之中,它支配着十九世纪的艺术。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浪漫主义音乐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作曲家不同程度地倾心于标题音乐,其构思常常以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特性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内容为基础,甚至为强调表现意图而加添明确的标题。所采用的形式载体也为了与标题性内容相符而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出许多综合性或形式灵活的体裁。 同时,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这反映了19 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一些长期倍受欺凌的国家和民族(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的“民族乐派”先后成立。和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呼应。在音乐创作的题材方面,盛行采用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为主题。在追求更加个性化、情感化表现技巧的过程中,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影响到旋律特征、调式和声与节奏节拍的独特处理。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 A.海德堡浪漫派 B.耶拿派 C.湖畔派 D.“自然派” 2.1805年左右,德国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了《隐士板》形成的文学流派是()。 A.耶拿派 B.湖畔派 C.海德堡浪漫派 D.“自然派” 3.德国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名称,并且系统阐述了期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作家是()。 A.格林兄弟 B.施莱格尔兄弟 C.诺瓦利斯 D.蒂克 4.海涅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的论著是()。 A.《<克伦威尔>序言》 B.《论浪漫派》 C.《拉辛和莎士比亚》 D.《拉奥孔》5.拉涅的早期代表作是()。 A.《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B.《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C.《论浪漫派》 D.《罗曼采罗》 6.英国“湖畔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 A.华兹华斯 B.柯勒律治 C.骚塞 D.司各特 7.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市()。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8.首先体现雪来“预言”的长诗是()。 A.《麦布女王》 B.《伊斯兰起义》 C.《解放了的蒲罗米修斯》 D.《西风颂》9.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西风颂》,这首诗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济慈 D.华兹华斯 10.司各特是19世纪前30年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1833年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 A.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 B.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C.英国现实主义的开始 D.英国现实主义的结束 11.《傲慢与偏见》的作家是()。 A.司各特 B.济慈 C.哈代 D.奥斯丁 12.标志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最后胜利的是剧作《欧那尼》的演出,这部剧作的作者是()。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席勒 13.《阿达拉》和《勒内》两部中篇小说的作者是()。 A.拉马丁 B.维尼 C.夏多布里昂 D.大仲马 14.法国文学中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是()。 A.欧那尼 B.勒内 C.夏克塔斯 D.黛尔菲娜 15.两部有自传性的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的作者是()。 A.夏多布里昂 B.乔治·桑 B.史达尔夫人 D.小仲马 16.《论文学》和《论德国》这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的作者( )。 A.海涅 B.史达尔夫人 C.诺瓦利斯 D.蒂克 17.法国19世纪前期写有《意弗教国王》的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诗人是()。 A.拉马丁 B.维尼 C.缪塞 D.贝朗瑞 18.被成为法国的“莎士比亚”,写有自传体小说《世纪儿的忏悔》作家是()。 A.乔治·桑 B.拉马丁 C.缪塞 D.雨果 19.法国浪漫派的领袖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华兹华斯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革命与独立》《不朽颂》《远足》。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成为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 罗伯特·骚塞(1774—1843)是“湖畔派”三诗人中才气较差的一位。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进牛津大学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圣女贞德》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但中年后骚塞的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攻击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撒旦派)。拜伦作同名讽刺长诗一首,对乔治三世和骚塞作了尽情的揶揄奚落。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是多产诗人。拜伦著名的诗还有《当初我们两分别》《给一位淑女》《雅典的女郎》《希腊战歌》《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我见过你哭》《我给你的项链》《写给奥古斯塔》《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给托马斯·穆尔》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内容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文学主流,其影响巨大且持续时间长。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个政治风起云涌、工业变革的时代,在文化领域引起激荡,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便是一个直接反应。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叙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背景 一、政治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首先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震撼了整个欧洲,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拉开了一场持续几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浪漫主义的产生就是这次大革命的直接反应。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然而,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推翻,人民生活更加恶化。 1799年11月,拿破仑政变,建立帝国,对内实行专制,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在对封建复辟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也进行独裁和侵略。欧洲人们怨声载道。1815年,拿破仑战败,俄、奥、普建立了“神圣同盟”,充当国际宪兵,镇压人民革命。同年,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扶持下,法国波旁王朝复辟,称“复辟时期”(1815-1830)。 20年代,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1830年7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这短短几十年间,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战争”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栽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它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文学艺术是社会的反映。法国大革命没有彻底铲除欧洲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仍在曲折进行之中。面对启蒙思想的幻灭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动荡的社会现实,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象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革命息息相关的,很多文学作品也是真实反映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政治风云和战争。如德国的海涅通过他的作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来表达他的革命民主主义观,通过诗人在祖国大地上的旅行,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法国大革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更具有催生作用。从个人角度来讲,法国大革命的共和民主精神彻底击垮了专制、等级和特权。平民出身的拿破仑似乎成了那些渴望凭借个人能力获得权利和成功的年轻一代的楷模。而从民族的利益出发,大革命后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国,影响了周围许多停滞落后的国家,他们相继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深入人心,有为青年,对个人的前途、对国家的命运都充满热望。在仍然动荡的社会发展阶段,仿佛一切梦想都能实现。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以表达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

浪漫主义音乐的乐派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音乐的乐派代表人物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经济学院保险专业邹璐莹00125148 在西方传统音乐的诸多乐派中,一直最钟情于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 义乐派的作曲家们音乐中的张扬的个性、情绪表达的放纵淋漓、乐曲中所流 淌出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都让我着迷。总觉得从浪漫主义开始,音乐家们 才真正抛开一切桎梏,写“自己的”音乐。这么说也并非否定之前的艺术家, 贝多芬、莫扎特的伟大自然是不容抹杀的,但似乎就算是想他们这样一代宗 师的创作也脱离不开某种既定的模式,他们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宫廷、 教堂或贵族的需要服务的。包括贝多芬充满痛苦与抗争的一生,也只是赢得 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 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他们思想中跳跃的火花和炽烈的情感似乎只能在作品的缝隙中得以宣泄和表达。直到晚年贝多芬的作品才闪现出更多的放纵的火花,有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而莫扎特更是在最后的作品《安魂曲》中才真正表达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波澜。而到了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作曲家们成了自己的主人,他们做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 舒伯特短暂而辛酸的一生,他一直不懈的创作,以及他音乐中潺潺而出的伤感、忧郁、细腻和深沉的情感一直打动着我。喜爱舒伯特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我曾经在交响乐团中演奏过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有人说欣赏交响乐的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也是最深的是创作者,他们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往往能感到最深的心灵的激荡;第二层是演奏者,一个作品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演奏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创作,但程度就不如真正的创作者来的深了;第三种自然就是纯粹的欣赏者。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经过在乐团中一次次的磨合、排练,开头那深沉的大提琴声一次次盘桓在排练室上空,一次次撞击我的耳膜时,我的心也随着旋律而跌宕,对整个乐曲和作曲家情感的理解似乎更加深入。由于这种特殊原因,在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中,我对舒伯特比对其他作曲家更多了某种关注,应该是那首“未完成”让我和他有了某种特殊的联系吧。 一、关于浪漫主义音乐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音乐的代表人物,要走近舒伯特,必然要先了解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a)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b)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c)文学自身的发展。 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a)强调创造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b)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c)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d)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b)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 长篇小说的创造。 c)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d)忧郁感伤情调的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英国 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田园生活,他们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而闻名。 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其中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第二代:拜伦(1799—1824)雪莱(1792—1822) 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其代表作为历史小说《艾凡赫》。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第一部长诗叫《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成)。晚期的抒情诗以《西风颂(1819)、《云雀》(1820)等为著名。表达了诗人高昂的革命热情,对未来的深刻预言。 约翰·济慈(1795——1821)《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 2.德国“浪漫主义故乡” (1)施莱格尔兄弟《雅典娜神像》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3)霍夫曼(1776—1822) 代表作为《金罐》、《谢拉皮翁兄弟》(短篇小说集) (4)海涅(1797—1856)犹太人,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代表作《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

《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巴黎圣母院》的西方浪漫主义解析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语言之绚烂,其义之深刻,其人物刻画之境界,让人领略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独到之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源远流长,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光辉依然令人无限神往。浪漫主义文学偏爱忧郁之美,宣扬个性主义和自我意识。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之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另一方面,浪漫主义文学早就了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巴黎圣母院》一书情节紧张生动,人物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完美的表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精髓。希望通过自己论文写作过程来加深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巴黎圣母院》中,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埃斯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埃斯梅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埃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埃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埃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埃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埃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纵观全书不管是在情节和人物描写上,还是在写作的表现方式上都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浪漫主义的文艺观。 离奇的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离奇的情节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非凡的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对比强烈的表现手法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雪莱(1792年—1822年)生于古老贵族家庭。 自幼富于反抗精神,受卢梭、葛德文思想影响。 因此发表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1811年)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2年到爱尔兰去支持人民斗争,发表演说,散发《告爱尔兰人民》小册了。 1813年出版第一部长诗《仙后麦布》,批判专横的封建统治,宣扬了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遭到统治阶级迫害,于1814年被迫出国,到意大利和瑞士,与拜伦结为知已。 1816年英国法庭横蛮地剥夺雪莱教育前妻所生子女的权利,雪莱被迫于1818年永远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但仍密切关注祖国的政治形势。 1822年7月8日渡海时不幸溺死。 雪莱定居意大利前后创作力最为旺盛。 长诗《伊斯兰起义》(1817年)塑造了革命者莱昂和茜丝娜的形象。 他们领导民众,推翻暴君,但暴君卷土重来,杀害了这对情侣。 长诗写于法国革命遭受挫败之后,以蛇与鹰的搏斗象征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旨在鼓吹革命最终必将胜利,唤起人民对人类解放的信念。

著名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对古希腊神话作了新的处理。 被锁住的普罗米修斯不肯向暴君低头,最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获得了解放。 这首长诗富于象征意义,展望了未来的世界。 诗体历史悲剧《钦契一家》(1819)根据16世纪意大利发生一件案子,写贵族女儿贝亚特丽绮杀死她淫乱暴虐的父亲钦契的故事,肯定了以暴力反抗专制奴役的必要性。 雪莱写了不少密切结合英国人民斗争的政治抒情诗,如《暴政的行列》(1819)抨击政府对要求取消谷物法的群众进行镇压;《致英国人之歌》(1819)、《1819年的英格兰》(1819)和《致自由主张者的颂歌》(1820),表达了诗人对专制统治的仇恨并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后来这些诗中的名句被编成歌词,在宪章运动的工人行列中广为传诵。 雪莱著名的诗篇《西风颂》(1819)以西风扫落叶象征革命力量扫荡反动统治,诗篇结尾的预言: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表达了他对未来的革命乐观主义。 雪莱还写了大量优美的抒情诗,如《云》、《致云雀》、《致月亮》、《悲歌》等,雪莱最后一部作品是献给反对土耳其统治的希腊人民的抒情诗剧《希腊》(1822)。 另外还有长篇论文《诗之辩护》(1821),论述了诗人的社会作

欧美文学 中篇

欧美文学中篇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历史背景:?1?阶级状况:a 法国大革命推动民主斗争,民族解放 b1815 拿破仑滑铁卢? 2?思想 状况:法国大革命催生,18世纪启蒙思想家预言建立平等,自由理想王国。 2.思想特征:(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写现实的的范围。(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3)酷爱描写中世纪 和以往的历史4)侧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6、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2)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 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以勒内为代表的“世纪病”(忧郁病)是最集中的表现。 世纪病:出现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气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 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前驱,施 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此后英国的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提供了浪漫主义文学较早的实绩。大约至1805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 学的发展形成第一个高潮。从拜伦开始,为第二次浪潮,紧随其后的有雪莱、济慈,还有法国的拉马丁、维尼等。这段时间大约在1815至1825。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雨果为首的 一大批作家纷纷涌现。在俄国和东欧,浪漫主义思潮在19世纪上半叶也蓬勃兴起,美国的浪漫主义的实 践稍后。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欧洲结束 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P167 1.威廉.布莱克许多学者视布莱克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起点诗人。他的《天真之歌》和 《经验之歌》可算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 2.湖畔派”是19世纪前期,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作为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首的诗人们都憎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迷恋自然并主张回归自然,于是远离城市,隐居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寄情山水,礼赞自然,缅怀中世纪的宗法社会,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的创作或歌颂大自然,或表现异国风光,或描写神秘故事,或美化宗法制农村生活方式,以抵制丑恶的资本主义现实。 湖畔派诗作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威廉.华兹华斯 评论家曾指出华兹华斯是西方抒情诗坛两大革新者之一(另一位是彼特拉克),现代诗的鼻祖。他为和柯勒律治参与写成的《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提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点。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795年之前、1795—1807、1807年之后,这里的中间阶段是他的颠峰期。1843年,年已73岁的华兹华斯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 1798年出版的《情歌谣集》和1800年这部诗集再版时华兹华斯所写的序言。这一集一序揭开了英国文学 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文学的新时代,即浪漫主义时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11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11

目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2)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2) 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3) 浪漫主义音乐特点总结 (3)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关于音乐,人们一直都在探讨它的奥秘和美妙,当第一次听到《小夜曲》,便被其中的婉转、悠扬与空灵所吸引,它源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一个充满神奇音乐的时代。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浪漫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动乱之中,它支配着十九世纪的艺术。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浪漫主义音乐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作曲家不同程度地倾心于标题音乐,其构思常常以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特性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内容为基础,甚至为强调表现意图而加添明确的标题。所采用的形式载体也为了与标题性内容相符而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出许多综合性或形式灵活的体裁。 同时,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这反映了 19 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一些长期倍受欺凌的国家和民族(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的“民族乐派”先后成立。和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呼应。在音乐创作的题材方面,盛行采用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为主题。在追求更加个性化、情感化表现技巧的过程中,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影响到旋律特征、调式和声与节奏节拍的独特处理。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替出现,甚至在开始就同时并存,是因为它们符合了人的自然本性的两种基本动力:一方面,人需要节制,要求那种经过净化和受控制的感情;另一方面,人又要求无拘束地表现感情,渴求未知的和不可得的事物。十九世纪的音乐是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的深刻思想、人类的命运、神与大自然、对自己祖国的骄傲、对自由的期望、当时的政治斗争以及善对恶的最后胜利联系在一起的。由浪漫主义运动引起的这些理智上和感情上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欣赏

Choose one romantic poet and make your comment on one of his/her poem. A Red,Red Rose Robert Burns Robert Burns is an excellent native poet of Scotland. He had written many lyrics praising nature, love, and friendship, such as “A Red, Red Rose”,“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 And today I will express my comment on his lyric “A Red, Red Rose”. This poem was written in 1794 and published in 1796. It is one of the world famous love poems, and one of Burns’best poems. It is written by a man for his lover. In the last stanza we can see that he is going away somewhere and “fare the weel”. The narrator keeps the poem simple as he does not want to complicate the expression of his feelings, his only desire is to proclaim his love for his partner, like a rose, soft, delicate, beautiful and innocent, in its simplicity, it sums up this man’s feelings for someone he adores. With its simple Scotch language, Burns expresses his love with strong emotions in effective words and haunting rhythm. The language of the poem is quite simple and such Scottish words like “luve”, “las”, “gang”, make it melodious and immortal. So, the poet’s own emotions are expressed with such vividness and simplicity that they appeal directly to the readers’heart. The red rose is a lyric of genius, made out of the common inherited material of folk song. It is an example of something that is very old but which seems startlingly new because it manages to convey deep feeling without qualification or embroidery. The extreme simplicity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charming rhythmic beat of the verse express better than anything else the poet’s true sentiments toward his beloved. In a word,it is the most popular poem in the world without any doubt, and I love it so much. 专业:英语专业 学号:B12123104 姓名:王利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