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平衡的复习教案1

等效平衡的复习教案1
等效平衡的复习教案1

等效平衡的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

速率和化学平衡

考纲分析:化学平衡是历年来高考的重点和热点,而化学平衡中的“等效平衡”更是化学平衡中的难点,若能洞悉各类“等效平衡”的有关问题,那么一切有关化学平衡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等效平衡”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还是感到困难重重。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不仅易于掌握,而且能灵活应用,就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认识从不同起始状态下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㈡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例分析,掌握分析等效平衡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效平衡问题

2.教学难点:应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各类等效平衡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一些简单具体的例子,提出等效平衡的概念,然后应用

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各类等效平衡,从而理解各种类型等效平衡的模式,最后应用结论,分析复杂的问题。

本教学案例的突出之处在于,应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等效平衡,

让学生理解过程,从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应用,而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如何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是本教学设计试图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将0.1molCO和0.1molH2O(g)通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到8000C,发生如下反应:

CO + H2O(g) CO2 + H2

思考;若反应从0.1molCO2和0.1molH2开始,在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后,反应混合物中CO,H2O(g),CO2,H2的物质的量或浓度可否与前者

完全相同。

1.等效平衡的定义:

同一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或从逆反应开始,还是从两边开始,只要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同物质的百分含量完全相同,这样的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注意:(1)、等效平衡必须是同一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同一可逆反应。

(2)、等效平衡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等可以是质量分数相同、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相同、反应物的转化率相同。

2.等效平衡的分类: (1). 恒温恒容下的非等体积反应

通过一边倒的换算后与原起始量相同时,则互为等效平衡。如在恒容时,反应2SO2+O2 2SO3

在(A)、(B)时可建立等效平衡

(A)起始时加入:2molSO2 + 1molO2

(B)起始时加入:2molSO3

讨论(1):幻灯片展示

典型例题:

例1.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

1molB,发生反应:2A(g) + B(g) 3C(g) + D(g) 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mol/L的是()

A. 4molA+2molB

B. 2molA+1molB+3molC+1mol D

C. 3molC+1molD+1molB

D. 3molC+1molD

变式训练:在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 ,发生下述反应:2A(g) + B(g) 3C((g) + D(g) 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1.2mol/L , C的体积分数为a% 。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是1.2mol/L 的是()

A、3mol C+1mol D

B、1mol A+0.5mol B+1.5mol C+0.5mol D

C、1mol A+0.5mol B+1.5mol C

D、4mol A+2mol B

例2、在一定温度、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SO2和1 molO2发生反应:2SO2(g)+O2 (g)2SO3(g),一定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确SO2、O2和SO3的物质的量(mol)。如果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在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仍跟上述平衡时的完全相同。请填空:

⑴若a=0,b=0,则c= 。

⑵若a=0.5,则b= 和c= 。

⑶a、b、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请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和c,另一个只含b.c)

(2)恒温恒容下的等体积反应

通过一边倒的换算后与原起始量比例相同时,则互为等效平衡。(不

一定要求与化学计量数比相同)如在恒容时,反应 H2+I2(g)

2HI 在 (E)、(F)时建立等效平衡

(E)起始时加入:1molH2+2molI2

(F)起始时加入:2molH2+4molI2

讨论(2):幻灯片展示

例3、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加入2mol A、1mol B,发生反应:A(g)+2B(g)

2 C (g)达到平衡时,C的质量分数为W。在相同条件下,按下列情况充入

物质达到平衡时C的质量分数仍为W的是()

A.2mol C

B.3mol C

C.4mol A、2mol B

D.1mol A、2mol C

(3)恒温恒压下的可逆反应

通过一边倒的换算后与原起始量比例相同时,则互为等效平衡。(不

一定要求与化学计量数比相同)

如在恒压时,反应2SO2+O2 2SO3

在(C)、(D)时可建立等效平衡

(C)起始时加入:1molSO2 + 1molO2

(D)起始时加入:2molSO2 + 2molO2

讨论(3):幻灯片展示

讨论(4):幻灯片展示

在一定温度下,带有自由滑动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2SO2+O2 2SO3

模型

达平衡后两个容器中各组分的_____、_______ 分别相等,但________ 不相等。

例4、某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N2和3molH2,使之反应合成NH3,平衡后测得NH3的体积分数为m。若T不变,只改变起始加入量,使之反应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仍为m,若N2、H2、NH3的加入量用X、Y、Z表示应满足:

1. 恒温恒容:

[1]若X=0,Y=0,则Z=-----------。

[2]若X=0.75,Y=----------,Z=----------。

[3]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

2. 在一恒容的容器中充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

2 A(g) + B(g) x 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器中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起始物质的量:A为0.6 mol,B 为0.

3 mol,C为1.

4 mol充入容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W%,则x的值为()

A.只能为2 B.只能为3

C.可能是2,也可能是3 D.无法确定

例5.在相同条件下(T=500K),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容器,甲中充入1gSO2和1gO2,乙中充入2gSO2和2gO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乙>甲

(B)平衡混合物中SO2的体积分数:乙>甲

(C)SO2的转化率:乙>甲

(D)平衡时O2的体积分数:甲>乙

归纳总结: 等效平衡

A、非等体积可逆反应

恒温恒容:相同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恒温恒压:相同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

B、等体积可逆反应

相同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

【课后巩固】

1.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有反应2A(g)+2B(g) C(g)+3D(g),现从两条途径分别建立平衡,途径Ⅰ:A、B的起始浓度均为2 mol/L;途径Ⅱ:C、D的起始浓度分别为2 mol/L和6 mol/L,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体的百分组成相同

B.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体的百分组成不同

C.达到平衡时,途径Ⅰ的反应速率v(A)等于途径Ⅱ的反应速率v(A) D.达到平衡时,途径Ⅰ所得混合气体的密度为途径Ⅱ所得混合气体

的密度的1/2

2.对反应2NO 2(g) N2O4(g),在恒温的容器中,欲使c(NO2)

c(N2O4)比值

增大,在温度不变时应采取( )

A.体积不变,增加NO2物质的量 B.体积不变,增加N2O4物质的量C.使体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 D.使压强不变充入N2

3.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

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行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 mol D.均减少1 mol

4.在相同温度下(T=500 K),有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容器,且保持体积不变,甲容器中充入1 g SO2和1 g O2,乙容器中充入2 g SO2

和2 g O2。下列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乙>甲 B.平衡时O2的浓度:乙>甲

C.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乙>甲 D.平衡时SO2的体积分数:乙>甲5.在一密闭的容器中充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 x 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起始物质的量A:0.6 mol、B:0.3 mol、C:1.4 mol充入容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w%,则x的值为( )

A.只能为2 B.只能为3

C .可能为2,也可能为3

D .无法确定

6. 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 和2 mol H 2O(g),发生反应:CO

+H 2O(g)

CO 2+H 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为x 。

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大于x 的是( ) A .0.5 mol CO +2 mol H 2O(g)+1 mol CO 2+1 mol H 2 B .1 mol CO +1 mol H 2O(g)+1 mol CO 2+1 mol H 2 C .0.5 mol CO +1.5 mol H 2O(g)+0.4 mol CO 2+0.4 mol H 2 D .0.5 mol CO +1.5 mol H 2O(g)+0.5 mol CO 2+0.5 mol H 2 7.恒温恒压下,在容积可变的器皿中,反应2NO 2(g)

N 2O 4(g) 达到

平衡后,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NO 2,又达到平衡时,N 2O 4的体积分数 (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

8.Ⅰ.恒温、恒压下,在一个可变容积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

+B(g)

C(g)

(1)若开始时放入1 mol A 和1 mol B ,到达平衡后,生成 a mol C ,这时A 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

(2)若开始时放入3 mol A 和3 mol B ,到达平衡后,生成C 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

(3)若开始时放入x mol A 、2 mol B 和1 mol C ,到达平衡后,A 和C 的物质的量分别是y mol 和3a mol ,则 x = mol ,y =E mol 。平衡时,B 的物质的量E 为 (选填一个编号)。

催化剂 高温

(甲)大于2 mol (乙)等于2 mol (丙)小于2 mol (丁)可

能大于、等于或小于 2 mol

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3)的平衡混合物中再加入3 mol C,待再次到达平衡后,

C的物质的量分数是________。

Ⅱ.若维持温度不变,在一个与(1)反应前起始体积相同、且容积

固定的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

(5)开始时放入1 mol A和1 mol B到达平衡后生成b mol C。将

b与(1)小题中的a进行比较________(选填一个编号)。(甲)a<b

(乙)a>b (丙)a=b (丁)不能比较a和b的大小

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等效平衡的复习

1.等效平衡的定义:

同一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或从逆反应开始,还是从两边开始,只要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同物质的百分含量完全相同,这样的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注意:(1)、等效平衡必须是同一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同一可逆反应。

(2)、等效平衡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等可以是质量分数相同、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相同、反应物的转化率相同。

2.等效平衡的分类: (1)恒温恒容下的非等体积反应

通过一边倒的换算后与原起始量相同时,则互为等效平衡。

讨论(1):幻灯片展示

典型例题:

例1.变式训练:

例2、

(2)恒温恒容下的等体积反应

通过一边倒的换算后与原起始量比例相同时,则互为等效平衡。(不一定要求与化学计量数比相同)

讨论(2):幻灯片展示

例3、

(3)恒温恒压下的可逆反应

通过一边倒的换算后与原起始量比例相同时,则互为等效平衡。(不一定要求与化学计量数比相同)

讨论(3):幻灯片展示

讨论(4):幻灯片展示

在一定温度下,带有自由滑动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O2 2SO3

模型

达平衡后两个容器中各组分的_____、_______ 分别相等,但________ 不相等。

例4、例5.

归纳总结: 等效平衡

A、非等体积可逆反应

恒温恒容:相同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恒温恒压:相同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

B、等体积可逆反应

相同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

【课后巩固】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状态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可逆反应,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可逆反应。 例: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在电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H2+O2=H2O是可逆反应。 (2)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白色粉末,冷却又变成蓝色,所以无水硫酸铜结合结晶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氯化铵加热变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两种气体又自发变成氯化铵,氯化铵的分解是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的特点: (1)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限度 (2)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在同时进行 (3)一定条件下,正逆反应达平衡 可逆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 反应开始V正> V逆 反应过程中V正减小, V逆增大 到一定时间V正=V逆≠0 2.化学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要点:对象——可逆反应 条件——一定条件下,V正=V逆 特征——各成份的浓度不再变化 特点: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0;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浓度保持不变; 变—当外界条件(C、P、T)改变时,V正≠V逆,平衡发生改变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等速标志,υ正= υ逆(本质特征) ①同一种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 的速率。 (2)恒浓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外部表现):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均保持不 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均保持不变。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课标要求 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专题涉及如下条目: 2.2.5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4 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时现象 课标解读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本条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中的“认识”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该条目处于“认识”水平。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要了解实验中让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发生改变,就要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为此需要做好对比实验,需要准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小车刚进入水平面的速度必须相同,为此需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这样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设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不受到的阻力时,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不会停止。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要能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说明该规律适合于所有物体,具有普遍意义。“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情况,现实中不存在,但物体在某个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是有的。“总保持”是指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则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或”说明物体只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中的一种状态,究竟处于哪种状态,由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瞬时状态决定。由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知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的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需要明确,虽然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其中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它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地抽象分析。由于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它已经成为公认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一、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实验 [教具和学具]: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挑战:任务一——你可以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成功) 师:同学们都成功啦,那现在加大难度,任务二——你可以在小鸟的嘴部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失败) 师:笔尖能否顶起小鸟,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平衡的知识。板书标题二力平衡 二、平衡状态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张图片,你能否将它们分成两类?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类回答)引入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2.师: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能否根据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分类呢?怎么分?(学生思考回答)一类:只受两个力两类各选一例,请二位学生画力的示意图(其他同学在自己书上画)另一类:受到四个力 3.师:刚才我们根据这四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受力多少的不同进行了分类,那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特点呢?(引导学生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都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板书:平衡力

等效平衡教案

TTE 五星级专题系列 化学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问题: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在同一相同条件下,无论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从中间态开始,以一定的配比投入物质,则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例如,在同一相同条件下:N2(g) + 3H2(g) 2NH3(g) 配比1(单位mol): 1 3 0 配比2(单位mol):0 0 2 配比3(单位mol):0.5 1.5 1 以上3种配比投入物质,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 ...量.(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等)均相同. 一、等效平衡概念 在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等)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注意:(1)外界条件相同:①恒温、恒容,②恒温、恒压。 (2)“等效平衡”与“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不同:“等效平衡”只要求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对应相同,各组份的浓度、物质的量、反应的速率、压强等可以不同。 (3)平衡状态只与始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只要物料相当,就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二、等效平衡的分类和判断方法 (一):恒温、恒容条件下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发生变化的反应(即△V≠0的体系): 判断方法:极值等量即等效 恒温、恒容时,根据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比换算到同一边时,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同一组分的物质的量完全相同,则互为等效平衡。此时一般不考虑反应本身的特点,计算的关键是换算到同一边后各组分要完全相同。 特点: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浓度均相同(全等平衡). 【例1】定温定容下,可逆反应N2(g) +3H2(g)2NH3(g)按下列四种不同投料方式达到平衡后,N2的体积分数都相等,请填写下面的空格。 N2(g) + 3H2(g) 2NH3(g) 平衡时n(NH3)/mol 起始量(投料1)/ mol: 1 3 0 a 等效于(投料2)/ mol:0 等效于(投料3)/ mol:4/3 等效于(投料4)/ mol: a b c a、b、c取值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和c,另一个只含b和c):、。 (二):恒温、恒容条件下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发生变化的反应(即△V=0的体系):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回顾上节课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进行回顾,引出本节课内容。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化学平衡的移动:(板书) 1、概念: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移动的原因:外界条件发生变化。 (板书) 3、移动的方向:由v正和v逆的相对大小决定。 ①若V正=V逆,平衡不移动。 ②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若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结果:新条件下的新平衡 考点/易错点2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师:我们先通过速率-时间图从理论上来分析 反应物→生成物 (1)增大反应物浓度,教师带着学生绘制图形并且解释和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分别叫三位同学上黑板绘制减小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的速率-时间图,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相关任务。 (3)放映幻灯片检查黑板上同学所画是否正确,下面同学自查。 教师:(板书)总结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②减小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③增大生成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④减小反应物浓度,V(正)<V(逆),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学生阅读实验2-5并根据以上理论知识填写表格 教师放映实验相关视频,学生自查 考点/易错点3 勒夏特列原理: 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分析上述结论总结出:增大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小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减小一种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增大这种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导入:引入勒夏特列原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 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 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 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重点 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 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

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 三、新课教学 [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 [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合集.doc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第六节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二力平衡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受力分析还不够全面,对物体受到力的理解也还不够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结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或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5、通过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比“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5、6、7、8、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9、10检测目标4的达成。 (4).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3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5的达成。

等效平衡教案

等效平衡 (三课时) 比喻:从我家到你家的中间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从我家出发可以去,从你家出发也可以去,从我家和你家的任意一个地方出发都可以到达这个美丽的花园。引出课题:等效平衡问题。 建立等效平衡的途径: 1、先加入反应物,从正反应方向开始,可以建立化学平衡。 2、若先加入生成物,从逆反应方向开始,也可以建立等效的化学平衡。 3、若同时加入反应物与生成物,从中间状态开始,同样可以建立等效的化学平衡。 一、等效平衡的概念 外界条件相同时,同一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浓度相当,无论经过何种途径,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概念的理解: (1)外界条件相同:通常可以是①恒温、恒容(同T同V),②恒温、恒压(同T同P),读题时注意勾画出这些条件。 (2)相同的平衡状态:通常是指平衡混合物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及转化率可能不同。 (3)平衡状态(终态)只与始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如:①无论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②投料是一次还是分成几次③反应容器经过扩大—缩小或缩小—扩大的过程,)只要起始浓度相当,就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二、等效平衡的判断及处理 1、步骤:(1)进行等效转化——一边倒法,即按照反应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转化到同一边的量,与题干所给起始投料情况比较。 (2 )判断起始浓度是否相当。 2、三种类型: (1)I类: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来说(即△n≠0的体系):等效转化后,对应各物质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 例: N2+H2≒ 2NH3 A 1mol 3mol 0mol B 0mol 0mol 2mol C 0.5mol 1.5mol 1mol D a b c(ABC均为等效平衡) 【思考】D途径下,满足等效平衡的条件?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二学时认识惯性、用惯性解释简单的现象。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1)力的作用效果有和。 (2)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和两个方面。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3-5个象棋子塑料尺纸条硬币纸杯硬纸板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二、惯性 活动3: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并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初步认 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立定跳远不如急行跳远跳的远 (2)参加百米比赛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很难立即停下来 2.观看老师演示图1和图2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1的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如何打击硬纸板 (2)在图2中,当小车碰到木块时,小车和车上的木块的 说明 从身边的简单现 象开始,让学 生大胆假设和 分析 在演示的同时注 意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各部分运动 状态的变化

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填一填 填一填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或的性质。 2.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活动4:学生分组实验,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 来进一步认识惯性 1.利用自己带来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活动5:观察下面的图片,增强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并回答问题1.观察图3中的两幅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2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带滑轮支架的长木板、玻璃板、细线、钩码(若干个).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还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门里、门外(同一位置,用力方向相反)推门时,如果要门保持静止不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两人用力(大小)相等.师对了,就是因为当两人用力大小相等时,产生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门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两个力平衡,门处在平衡状态,即处于静止.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进行新课】 平衡状态下力与运动的关系 师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当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平衡状态是指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当物体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书,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7.5二力平衡 教案

第五节二力平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3).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二力平衡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 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 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能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的关系以及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课前准备】实验器材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___第25页至27页____部分,勾画重难点和疑点,完成课后练习及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基础知识归纳】: 1) 二力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3、【尝试练习】: 练习册第20页1.2.3.4.题 (二)【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1)、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作用在。2、合作探究: 1)、理解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课本P25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实验探究》内的问题。 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即F合= 。 3、展示交流:分组展示 4、总结提升: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简称“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三)【拓展落实】 【当堂检测】1.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 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下保持________状态,我 们就说__________。 2·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 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牛,方向是_______, 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 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 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 力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 4、重2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用F=2N的力水平向右作用,使其匀速运动时,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判断下列哪个是一对平衡力,并说出你的理由。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人教版化学选修等效平衡教案

《等效平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等效平衡的类型和解题方法。 【学习内容】 一.等效平衡 1.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对同一可逆反应体系,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 2.分析方法 按照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关系,把起始物转化为化学方程式同一边的物质,通过对比两种情况下对应组分的起始量是相等,还是等比,来判断化学平衡是否等效(即“一边倒”)。3.分类及判断方法 等效平衡有两类反应(即Δn=0、Δn≠0的反应)、两种状态(即恒温恒容、恒温恒压)。(1)恒温恒容条件下体积可变的反应 判断方法:极值等量即等效 例如,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2SO2(g)+O2(g)2SO3(g) 12mol 1mol 0 20 0 2mol 30.5mol 0.25mol 1.5mol 4a mol b mol c mol 上述123三种配比,按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关系均转化为反应物,即SO2均为2mol、O2均为1mol,三者建立的平衡状态完全相同。 4中a、b、c三者的关系满足:,即与上述平衡等效。

(2)恒温恒压条件下体积可变的反应 判断方法:极值等比即等效 例如:2SO2(g)+O2(g)2SO3(g) 12mol 3mol 0 mol 21mol 0.5mol 2mol 3a mol b mol c mol 12中错误!=2∶3,故互为等效平衡。 3中a、b、c三者关系满足:,即与12平衡等效。(3)恒温条件下体积不变的反应 判断方法:无论是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只要极值等比即等效,因为压强改变对该类反应的化学平衡无影响。 例如:H2(g)+I2(g)2HI(g) 11mol 1mol 0 mol 22mol 2mol 1mol 3a mol b mol c mol 12两种情况下,n(H2)∶n(I2)=1∶1,故两平衡等效。 3中a、b、c三者关系满足:,即与12等效。 【课堂练习】 1.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2mol A和1mol B发生反应2A(g)+B(g)3C(g)+D(g), 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 mol·L—1.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

等效平衡学案

等效平衡学案 一、概念 在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 (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等)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概念的理解:(1)外界条件相同:通常可以是①恒温、恒容,②恒温、恒压。 (2)“等效平衡”与“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不同: “等效平衡”只要求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对应相同,反应的速率、压强等可以不同。 (3)平衡状态只与始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只要物料相当,就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二、等效平衡的分类 在等效平衡中比较常见并且重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I 类: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来说(即△V ≠0的体系):等价转化后,对应各物质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 。 II 类: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来说(即△V=0的体系):等价转化后,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 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III 类:恒温恒压下对于气体体系等效转化后,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 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解题的关键,读题时注意勾画出这些条件,分清类别,用相应的方法求解。我们常采用“等价转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等效平衡问题 三、例题解析 I 类: 在恒温恒容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m+n ≠p+q)的反应,只 有物质的量按方程式的化学计量关系转化为 例: N 2(g) + 3H 2(g) 2NH 3(g) 起始量 1 mol 3 mol 0 mol 等效于 0 mol 0 mol 2 mol 0.5 mol 1.5 mol 1 mol a mol b mol c mol 则a 、b 、c 关系:___________

苏科版第九章 第一节 二力平衡

鞍湖实验学校八年级物理教案主讲人:薛书连 课题: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自行总结出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和学具: 两端带有滑轮的木板、小车或卡片、细绳、钩码(3或4个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地上的课桌、停在水面上的船、匀速下降的降落伞等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进一步举出事例: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并引导学生分别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进行分析此时小汽车的受力情况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引导学生从电灯的静止状态、知道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然后 进一步了解到其它的几个物体受到的力也是相互平衡的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指出: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 2、演示课本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研究对象:木块的状态 (1)大小相等: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方向相反: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在同一直线上: 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 平衡力的合力为0 3、二力平衡的应用: 例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 (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生活物理社会 三、小结 四、作业WWW 1、2、3 五、教后感:

等效平衡专题教案

一、复习预习 1、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2、影响平衡移动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等效平衡定义 对同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常见的为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起始投料方式不同(从正、逆或中间等方向开始),若达到的化学平衡同种物质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平衡状态互称为等效平衡。 考点2等效平衡的常见分类和状态 以如下反应为例:mA(g)+nB(g)pC(g)+qD(g) (1)如果m+n≠p+q ①恒温恒容:使用极限转化分析法,一边倒后相同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达到平衡后各物质浓度相等,百分含量相等,体积没变化,压强没有变化,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根据投料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反应热不同。

②恒温恒压:一边倒后相同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达到平衡后各物质浓度相等,百分含量相等,体积可有变化,压强没有变化,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根据投料的量和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反应热不同。 (2)如果m+n = p+q ③一边倒后相同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相等。恒温恒压的话,达到平衡后体积未必相等;恒温恒容的话,除了体积相等,达到平衡后各物质浓度、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可能不同。两种情况下反应热根据投料的量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比较见下表1. 等效平衡解题建模过程 对于反应N 2(g)+3H 2(g) 2NH 3(g),按照①、②、③的投料方式进行反应, (1)恒温恒容下,则所能达到等效平衡的状态为:①=②≠③。 ③为①或②、④进行加压后的情况,对于这种△vg<0的情况,压强增大,平衡向正方向 移动, N 2转化率升高。 (2③。 2(g) (3基于上面几种类型的建模过程,对照表1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3和2PCl 1.0molP Cl 3和0.4mol 【答案】C 【解析】此题属于恒温恒容,△Vg ﹤0。移走后,相当于一开始就是1.0mol PCl 3和0.5mol Cl 2在反应。若平衡不移动,PCl 5为0.2 mol 。若用虚拟隔板将体积压缩为一半,则移走前后互

恒温恒容的等效平衡

《恒温恒容、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化学平衡》教学案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毛艳滨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
单的计算。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
其一般规律。
一.课前思考:
1-1、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 2NO2(气) N2O4(气)
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 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
NO2 的浓度: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无法判断
1-2、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 2NO2(气) N2O4(气)
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 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
NO2 的体积分数: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无法判断
1-3、在恒温时,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 2NO2(气) N2O4(气)
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 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
NO2 的质量百分含量: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无法判断
1-4、一定条件下:2SO2(g)+ O2(g)
2SO3(g),△H= —akJ/mol
(1) 若在甲、乙两个容积相等的容器中,分别充入
甲:2molSO2、1molO2;
乙:1molSO2、0.5molO2;
在上述条件下充分反应,并保持容积不变,当达到平衡后,试比较:
① 甲、乙两个容器中放出的热量与 a 的关系; ② 甲、乙两个容器中 SO2 的转化率的大小关系; ③ 甲、乙两个容器中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
1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_331

个人复备 第九章第一节 二力平衡(第1课时) 【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以及什么是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二、目标定学: 三、预习探学: 1.观察与思考:课本P62中图9-1所示的物体各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分别 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阅读课本,完成下面填空: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 或 ,我们就说该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 、方向 且 在 直线上时,这两个力才能平衡。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1.交流:【预习探学】第1题。让学生画出各个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个人复备 2.交流:【预习探学】第2(1)题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提出问题: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猜想:结合图9-1中四个实例的分析,可知,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方向,作用在直线上,且在物体上。 3.设计实验: (1)由于决定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多个,因此必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2)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在实验中: ①如何改变两个拉力大小? ②如何让两个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③如何让两个拉力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 推论:物体在平衡的两个力作用下,处于, 即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或不改变)若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则 物体受到的作用。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小剪刀、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平衡)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板书)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板书)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等效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等效平衡的理解和应用 武威铁路中学曹世邦(733009) 等效平衡问题是高考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现就等效平衡怎样理解和应用,将自己的观点与大家商榷如下: 一、等效平衡的理解 1.定义: 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起始状态,达到平衡时,体系中同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相同(物质的量之比相等);也可以是两个平衡状态效果相当,其中转化率、百分含量的值相等的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也就是说等效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起始投料不同,但建立的两个或多个化学平衡中,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都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均属于等效平衡(包括等同平衡),等效平衡正是化学平衡等效性的推广和应用。 2、规律 ⑴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反应 A、定温、定容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方程式左右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 B.定温、定压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方程式左右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等就可以建立等效平衡。 ⑵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相等的反应 不论定温、定容时还是定温、定压时,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方程式左右两边同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就可以建立 ..与原平衡相等 等效平衡。 3、等效平衡的建立 一般通过建立假想平衡状态去比较分析新旧平衡,以下例来说明:在一密闭

容器中充入1molNO 2建立如下平衡:2NO 2≒N 2O 4,测得NO 2的转化率为a%。容积和温 度不变的条件下再充入1molNO 2,待新平衡建立时,又测得NO 2的转化率为b%则a 、 b 的大小关系为 解此类题一般建立如下思维模型: 212% )%)%22P T V P T V P I a NO a a b molNO ===???→???→←???22、、、、、T 、V 等效压缩平衡:()平衡II:a(NO 平衡III:a(NO 22起始1molNO 起始起始2molNO Ⅰ Ⅱ Ⅲ 由于压缩,平衡Ⅱ向右移动达到平衡Ⅲ时转化率增大,必有a 1%

【人教物理八下】 第八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3、了解惯性及生活中惯性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惯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 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 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 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 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 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2、新课教学 师: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1

生:受到摩擦阻力 师: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又将会怎样? 生甲:不受力,物体应该可以继续运动下去。 生乙:不受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必须有力,物体才能动。 生丙:不受力,物体可能会永远运动下去。 师:让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与学生乙的看法一致) 伽利略: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与学生甲和丙的看法一致) 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让我们先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 师:既然实验研究的是“阻力对物体小车运动的影响”,那在开始时小车的运动状态就要保持相同,然后改变阻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运动的远近。我们采取的这种方法是哪一种物理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才能控制小车开始时的运动状态相同?然后又怎样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再指导学生参考课本图) 共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让一辆小车分别几次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它在几种不同平面上的运动距离。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观察收集到的证据,你能发现三次实验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甲:相同的是:①用的都是同一小车 ②小车都是从同一高度滑下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