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遥感概论

843遥感概论
843遥感概论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遥感概论》考试大纲

本《遥感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遥感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用等。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方法,并具有综合应用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力。

一. 考试内容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1、遥感的概念、特点、类型

2、遥感系统的组成

3、遥感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

(三)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1、遥感平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

2、常用遥感图像(TM、ETM+、SPOT、CBERS、MODIS等)的基本技术

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用范围等

3、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

(四)遥感信息提取

1、遥感图像(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3、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五)遥感的应用

1、了解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2、3S技术的综合应用

二. 考试要求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理解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了解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

了解遥感的发展与前景。

(二)遥感的物理基础

理解并掌握电磁波、电磁波谱及电磁辐射等基本概念与专业术语;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理解并掌握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掌握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三)遥感平台与遥感成像

了解遥感平台;理解并掌握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了解目前常用的传感器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用范围等;熟悉遥感图像的特征。

(四)遥感信息提取

掌握光学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了解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理解并基本掌握遥感图像校正与增强处理方法;掌握遥感图像的分类过程及主要方法。(五)遥感的应用

对遥感在植被、水体、土壤及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及3S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

三. 参考书目

1. 梅安新等,《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3.

3. 王超等,《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6年6月6日

修订日期:2009年6月25日

遥感概论复习题(1)

遥感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 1、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 航空遥感 、航天遥感 、航宇遥感。 2、 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 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二、简答及综合题 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遥感:广义上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 等的探测。狭义上指是应用探测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并举例说明。 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3、遥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 4、当前遥感发展趋势? (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

数据(2)遥感应用不断深化(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方向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例举遥感在你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a: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b: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c: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a:在环境监测方面b: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3)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4)遥感在全球宏观研究中的应用(5)遥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a:在测绘地图方面的应用b: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c:军事上的应用 第二章 一、填空: 1、电磁波谱按波长由低到高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 可见 光、 红外线 、 微波 无线电波等组成。 2、无云的天空呈现蓝色是由 瑞利 散射引起的,云雾呈白色主要受 无选择性 散射影响。 3、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遥感探测实际上是辐射能量的测定。__地表反 射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 4、绝对黑体一定满足吸收率为 1 ,反射率为 0 。 5、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 天文单位 内,垂直于 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 黑体 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6、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一部分__反射___,一部分吸收,一部分透 射,地表 反射__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大气的散射_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7、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指 地物反射率 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8、电磁波谱中0.38-0.76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其中0.7处为 红 , 0.58处为 黄 、0.51处为 绿 、0.47处为蓝色。 二、简答及综合题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不加粗的为答案) 1、下列不属于遥感的特点是 A、宏观性、综合性 B、多时相性 C、多波段性 D、稳定性 2、遥感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可分为 A、红外遥感 B、主动遥感 C、航天遥感 D、被动遥感 3、下列属于微波遥感特点的有 A、穿透能力强,能全天候工作 B、对冰、雪、森林和土壤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C、对海洋遥感有特别的意义 D、分辨率低 4、下列波谱属于可见光范围的有 A、0.01μm—0.38μm B、0.38μm—0.47μm C、0.47μm—0.62μm D、0.62μm—0.76μm 5、绝对黑体是指 A、某种绝对黑色自然物体 B、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的理想物体 C、吸收率为0,反射率为1的理想物体 D、黑色烟煤 6、下列属于大气平流层的特点的有 A、高度在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天气变化频繁。 B、温度由于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逐渐升高。 C、高度在12-50km,没有天气现象。 D、高度在50-1000km,对遥感波段透明。 7、下列哪种卫星空间分辨率最高 A、美国Quick Bird系列卫星 B、1999年中国发射的中巴资源卫星CBERS-2 C、装载HRV传感器的法国SPOT系列卫星 D、1999年美国发射的IKNOS卫星 8、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图像在近红外波段的空间分辨率 A、15m B、20m C、80m

D、30m 9、在进行遥感图像几何校正过程中,当选择多项式模型的多项式次数为3时,则最低应选择多少个控制点 A、6 B、9 C、10 D、12 10、在Landsat的TM图像中,称为标准假彩色的波段组合为 A、R GB-321 B、R GB-453 C、R GB-123 D、R GB-432 11、下列有关植被遥感特性描述正确的有 A、影响植物光谱反射率的主要有叶子颜色、细胞组成、含水量。 B、植物含水量越高其反射率越高。 C、植物生长状况越好,其在可见光波段反射率越低,近红外波段反射率越 高,微波波段反射率越低。 D、基于植被叶绿素在红色波段的强烈吸收以及在近红外波段的强烈反射, 通过红和近红外波段的比值或线性组合实现对植被信息状态的表达。 12、下列有关3S集成技术描述正确的有 A、3S是指GIS、RS、GPS B、3者的关系可形象描述为“一个大脑,两只眼睛”,其大脑指的是GIS。 C、G PS、RS作为GIS的数据来源,其GPS主要提供矢量数据、RS提供栅 格数据。 D、G PS主要有空间定位获取空间位置的作用。 二、简答题 1、一些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遥感进行了定义(参照如下),根据你所学到的内容 对遥感进行描述。(10分) 答:要点是,从遥感主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两方面表述。 2、为什么晴朗的中午天空是蓝色,早晚的地平线方向太阳是橘红色?为什么雨雾通常呈白色?(6分) 答:因为瑞利散射的原因,其蓝色的散射能力最强,所以天空呈现蓝色。早晚太阳光穿过大气的厚度大,其最后能透过的只有红色光所以表现为橘红色。由于雨雾的颗粒比较大,这是发生无选择反射,既各个方向放射强度相同,所以表现为白色。 3、根据下图说说水体波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后题问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2)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称为遥感平台。 (3)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4)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5)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遥感器。 (6)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7)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8)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图像。 1.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雷达: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二、填空题 (1)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2)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组成。 (3)微波的波长为1mm~1m。 (4)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5)微波遥感的工作方式属于遥感 (6)侧视雷达的分辨力分为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前者与脉冲宽度有关;后者与发射波长,天线孔径,距离目标地物。 (7)遥感探测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记录和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8)与常规手段相比,RS的特点为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9)大气散射包括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0)数字图像增强的方法包括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1)遥感探测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12)遥感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和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13)大气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14)图像质量评价:空间分辩率、波普分辩率、辐射分辩率、时间分辩率。 (15)遥感平台分: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 三、简答题 8.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答:散射有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比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得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遥感: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2、光谱特性: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具有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叫做光谱特性。 3、传感器: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叫做传感器。 4、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载体成为遥感平台。 5、遥感探测的特点: 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或者 大范围监测 动态监测 技术多种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广泛应用,经济效益高 6、遥感的分类 (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 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和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 和被动式遥感; 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 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 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

(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 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成像传感器:摄影传感器、扫描成像传感器、雷达成像传感器; 非成像传感器:高度辐射计。 (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普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把它们划分为更细的专题领域进行研究。 7、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 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8、RS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对地观测数据,而GIS的空间数据库则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分析、成图,GPS依靠远程通讯而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 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1、遥感技术中较多使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普区间。太阳光是地球的光源,可见光部分可以被人眼观察到,所以在遥感探测中使用非常广泛。红外区间探测不可见的辐射信息,远红外区间可以探测热辐射,扩大了遥感的应用。而微波辐射的探测更可以成为全天候探测,不受白天黑夜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在遥感研究中应用前景广泛。 2、太阳常数=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的区域内 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黑体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I=1.36X103 W/m2 3、地球自身发射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6微米以上的热红外区段。地球自身的辐射接近于300k黑体辐射。 4、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

《遥感学概论》(2021修订版)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遥感学概论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一)遥感基本原理 1、概述 了解遥感、电磁波、电磁波谱概念。 了解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作用、大气窗口。 2、物体的发射辐射、地物的反射辐射 了解地物的反射类别、光谱反射率以及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3、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 理解地物波谱特性的概念、作用及波谱测定方法。 (二)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了解遥感平台的种类及目的与用途,国产最新遥感平台及其发展趋势。(三)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了解遥感传感器种类及其特点。 (四)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1、图像的表示形式 理解图像的表示形式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硬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五)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理解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因素。

2、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理解几何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掌握几何纠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六)遥感图像辐射处理 1、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 理解辐射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与方法。 2、遥感图像增强 理解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3、图像融合 理解图像融合的概念、类型、目的、意义,掌握图像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七)遥感图像判读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原则、基本方法、步骤及各自的特点。(八)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理解图像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最新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九)遥感技术的应用 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测绘、地质调查、农林牧渔、全球变化等方面的应用,并能学以致用。 二、参考书目 教材:作者:沙晋明等,《遥感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2 实习指导书:作者:陈晓玲等,《遥感原理与应用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13 教学参考书:作者:胡德勇、邓磊等,《遥感图像处理原理与方法》,测绘出版社2014

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探测系统 根据通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 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与常规观测相比,遥感观测的特点 遥感观测可以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并且不受地形阻隔等限制。 遥感探测,尤其是空间遥感探测,可以在短时间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别从遥感平台、传感器类型、工作方式和应用简述遥感类型 遥感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传感器: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应用: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基本概念: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序,构成了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递减的顺序: 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超远红外,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0.38~0.76微米),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朗伯源、朗伯面 辐射亮度L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称为朗伯源。一些粗糙的表面可近似看做朗伯源。严格来说,只有绝对黑体才是朗伯源。对于漫反射面,当入射幅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称朗伯面。把反射比为1的朗伯面叫做理想朗伯面。 绝对黑体、灰体、选择辐射体 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这种物体叫灰体。如果发射率与波长无关,那么可把物体叫作灰体,否则叫选择性辐射体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方法。常用的锐化方法有() A.罗伯特梯度 B.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 C.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D.罗伯特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正确答案:C 2.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不包括() A.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B.地物的性质 C.地物的光谱特征 D.地物的时相变化 正确答案:B 3.遥感数据处理常运用K-L变换作数据分析前的预处理,它可以实现() A.数据分类和图像运算 B.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 C.数据分类和图像增强 D.数据压缩和图像运算 正确答案:B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遥感图像() A.像元的数量 B.像素的大小 C.像元的维数 D.像素的相似度 正确答案:D 5.遥感按平台分类可分为() A.地面和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C.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D.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正确答案:A

6.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不包括() A.气象卫星系列 B.陆地卫星系列 C.海洋卫星系列 D.冰川卫星系列 正确答案:D 7.颜色对比是() A.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B.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 C.彩色纯洁的程度 D.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正确答案:B 8.下列关于光谱成像技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波长范围内,被分割的波段数越多,波普越接近与连续曲线 B.光谱成像可以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获得该地物的光谱组成 C.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或推帚式 D.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图像是由数十个波段的狭窄连续光谱波段组成 正确答案:D 9.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不包括() A.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 B.图像信息损失低 C.逻辑性强 D.抽象性强 正确答案:C 10.地物单元周长为P,以链码形式记录面状地物单元边界。设相邻像素间采用链码表示的长度为:Li=2n(2的n次方),式中n=Mod(2,ai),i=1,2,3,…,7。i为链码的方向。提取该地物周长表示为() A.P=∑4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B.P=∑3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C.P=∑2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D.P=∑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正确答案:D 11.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 A.灰体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遥感得基本概念就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得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得特征性质及其变化得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得信息特征、信息得获取、信息得传输与记录、信息得处理与信息得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得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得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得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得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得删除自己不需要得) ③数据得综合性与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得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得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得传感器与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与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得费用投入与所获得得效益,与传统得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得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具有很高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得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得其她手段相配合,特别就是地面调查与验证。 第二章: 6、大气得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得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得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得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得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得直径与辐射得波长相当时发生得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得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得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就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她微粒得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得直径相对其她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得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得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得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与大气窗口得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得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得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得用途选择合适得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得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得物理现象。 ○1大气得吸收作用;○2大气得散射作用;大气得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得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得太阳辐射成为地表得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得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得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得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得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得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就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得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得反射与地表物体自身得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 课程编号:102077 总学时数:48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 先修课程:遥感概论 教材:《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 参考书目: 1. 彭望琭,白振平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3年 3. 日本遥感协会,《遥感精解》,测绘出版社, 1993年 4. 孙家柄等《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测绘出版社, 1999年 5. 吕国楷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6. 张永生等《遥感图像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 2000年 7. 秦其明,《遥感概论网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遥感物理基础、地物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和遥感成像机理;不同遥感器特性与遥感构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与技术;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方法和解译步骤;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需求,课程最后简要介绍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遥感概论是地理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系统介绍了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中地理学类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之一。通过该课程教学与实习,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和影像解译原理;(2)了解遥感技术系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3)了解并掌握航空照片、多光谱遥感图像、热红外遥感图像、雷达图像(SAR)和高光谱遥感图像等不同类型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以及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与技能;(4)了解遥感技术进展和“3S”系统的综合应用。 课程要求:(1)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课程既介绍了航空照片、多光谱图像、热红外图像、雷达图像和高光谱图像成像方面的基本理论,也阐述了遥感图像解译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加深对遥感原理的理解。为培养本科生应用技能,我们安排了遥感图像解译实习等内容。(2)系统性和前瞻性相结合。课程在系统介绍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和遥感图像解译原理、方法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将遥感技术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和遥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贯穿于教学之中。(3)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与遥感影像解译实践相结合。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遥感影像库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实习,为认识不同遥感影像特征,掌握遥感影像判读方法和步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最新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1大气的吸收作用;○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学概论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遥感学概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客观部分60% (二)主观部分40% 4)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b: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c: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遥感基本原理 1、概述 了解遥感、电磁波、电磁波谱概念。 了解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大气窗口概念的意义。 2、物体的发射辐射、地物的反射辐射 了解地物的反射类别、光谱反射率以及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3、地物波谱特性的测定 理解地物波谱特性的概念及作用。 (二)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1、了解遥感平台的种类及目的用途。 (三)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1、了解遥感传感器种类、理解扫描成像类传感器特点。 (四)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1、图像的表示形式 理解图像的表示形式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了解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硬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五)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1、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 理解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因素。 2、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理解几何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掌握几何纠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六)遥感图像辐射处理 1、遥感图像的辐射处理 理解辐射纠正的目的、意义、基本原理。 2、遥感图像增强 理解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图像融合 理解图像融合的目的、意义、概念,掌握图像融合的基本思路和步骤。(七)遥感图像判读 掌握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原理、基本方法、步骤及各自的特点。 (八)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理解图像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九)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概论作业

遥感概论作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遥感概论课后答案 1、试述热辐射定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遥感技术中的意义。 热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时,都会不断向四周空间辐射电磁波,这种由物体内部粒子热运动所引起的电磁辐射称为热辐射。 热辐射能量的大小及波长λ分布取决于物体本身的温度T。 地物发射电磁辐射的能力用发射率ε来表示。地物的发射率以黑体辐射作为基准。 2、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哪些各有哪些特性 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的事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根据波长不同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其次是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再次是X射线,

厘米波 1.0-10cm 分米波0.1-1.0m 共性:在真空中具有相同的传播速度,s ? 0.38 = c/ 10 m 遵守相同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及偏振定律 紫外波段的特性: 波长0.01-0.38μm,属于太阳辐射的范畴。 波长小于0.28μm的紫外线,被臭氧层及其它成份吸收。 只有波长0.28-0.38μm的紫外线,能部分穿过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投射到地面,并使感光材料感应,可作为遥感工作波段,称为摄影紫外。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分布和监测水面油污。 碳酸盐在0.4μm以下的短波区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强,水面油膜比周围水面对紫外反射强烈。 空中探测高度大致在2000m以下,不适宜高空遥感。 可见光波段特性: 波长 0.38-0.76μm; 人眼可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 在太阳辐射能中所占比例高,能透过大气层;地面物体对七色光多具有其特征的反射和吸收特性,故信息量最大,是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 遥感中可以用光学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成像,可全色,可分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可见光波段的遥感技术最成熟,但仍然有很大潜力。当前分辨能力最好的遥感资料,仍然是在可见光波段内。 红外波段的特性: 波长0.76-1000μm,可分为近红外波段(0.76-3μm),中红外(3-6μm),远红外(6-15μm)和超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波段是地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故又称反射红外。 其中靠近可见光红光的0.76-1.2波段可使胶片感光,故又称摄形红外。 而中、远、超远红外是地表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故称热红外。热红外只能用扫描方式,经过光电信号的转换才能成象。 红外遥感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 等),可以全天时遥感,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遥感波段。 微波波段的特性: 波长1mm-1m。可分为毫米波(1-10mm)、厘米波(1-10cm)和分米波(1-10dm)。 微波的特点是能穿透云雾和一定厚度的植被、冰层和土壤,可获得其它波段无法获得的信息; 具有全天候的工作能力; 可以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

遥感概论翻译

2.3 空间分辨率、像元大小和比例尺 对于一些遥感仪器而言,成像目标与遥感平台之间的距离,在确定所获取信息和成像区域的细节方面有重要作用。传感器平台离目标较远时,只能大致捕捉到一片很大的区域,但是不能观察到其具体细节。就像宇航员在空间站上观察地球和我们在飞机上俯视地面一样,宇航员或许可以一眼认出某个省或者某个国家,但不能细分出地面上的建筑物;坐在飞机上跨过一座座城市,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座座建筑物和一辆辆小汽车,但看到的区域范围就比宇航员看到的小得多。这就类似于卫星遥感图像和航拍图像之间的对比。 一幅图像上的细节识别率取决于传感器 的空间分辨率和所能探测到的最小地物尺寸。 被动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稍后我们再讨论关 于主动微波传感器的特殊情况)首先取决于其 瞬时视场角(IFOV)的大小。瞬时视场角就是 传感器的角锥形可视范围(见左图中A),它 确定了在某一特定时刻从给定高度捕捉到的 地表区域(见左图中B)。观测区域的大小由 瞬时视场角和传感器离地高度(见左图中C) 的乘积来确定。这片区域叫分辨单元,传感器 的最大空间分辨率就由它来决定。对于同类地 物的探测,被探测地物的尺寸通常大于或等于分辨单元,否则可能探测不到,而记录下来的是该分辨单元中所有地物的平均亮度值。然而,如果较小地物的反射率在一个支持子像元或分辨单元探测的关节分辨单元占主导地位,那么它就有可能被探测到。 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提到的,大多遥感图像是由其最小单元或像元组成的矩阵。图像像元一般是方形的,表示图像上的特定区域。区分像元大小和空间分辨率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们是不可混淆的。如果一个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是20米,那么它所显示的全分辨率图像中每个像元对应的地表面积是20m×20m。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分辨率和像元大小是相同的。然而,我们也可以得到像元大小和空间分辨率不同的图像。地球卫星遥感图像的很多海报在较大的区域用平均像元来表示,然而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仍不变。

西南大学《遥感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785)《遥感概论》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 1、遥感 2、电磁波谱(Electramagitic spectrum) 3、太阳常数: 4、地物光谱特性: 5、地物反射光谱与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6、黑体: 7、基尔霍夫定律: 8、大气窗口: 9、饱和度: 10、传感器: 11、反差contrast: 12、乳剂分辨率: 13、像对stereopair: 14、航向重叠(longitudinal overlap): 15、旁向重叠(lateral overlap): 16、中心投影 17、像点位移: 18、投影差: 19、倾斜差: 20、航空相片的使用面积: 21、判读标志: 22、亮度系数: 23、立体观察: 24、主比例尺: 25、平均比例尺: 26、多光谱扫描仪MSS: 27、专题制图仪TM: 28、灰阶: 29、卫片空间分辨率: 30、卫片空间分辨率可辨性: 31、监督分类: 32、非监督分类: 33、图象增强处理: 34、密度分割: 35、吸收率: 36、透射率: 37、反射率: 38、灰体: 39、维恩定律: 40、斯特藩-玻耳兹定律:

41、发射率: 42、减色法原理 43、加色法原理: 二、简答及论述题 1、简述遥感概念及特点 2、遥感的分类 3、简述微波电磁波的特性: 4、试举例阐述研究地物反射光谱的意义: 6、分析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兰色?云呈现白色? 7、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关系 8、像对的立体观察条件 9、什么是航空相片判读标志?试举例说明常用判读标志。 10、举例阐述航空相片常用判读方法。 11、分析影响地物在黑白全色航空相片上成像色调的因素。 12、在黑白全色航空相片上,怎样区分铁路与公路?怎样区分田与土? 13、简述航空相片的判读原则 14、简述陆地卫星轨道运行特征,为什么设定这样的特征? 15、陆地卫星轨道为什么与太阳同步?怎么实现? 16、比较航空相片与卫星相片的航向、旁向重叠 17、分析MSS、TM图象各波段图象的光谱效应。 (0785)《遥感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 44、遥感(Remote Sensing),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技术。 45、电磁波谱(Electramagitic spectrum):将电磁波按照波长的长短排列制成图表 46、太阳常数:当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单位时间内投射到位于地球大气上界,且 垂直于太阳光射线的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为1385士7W/m’。此数值称为太阳常数。 47、地物光谱特性:自然界中,不同的地物具有的不同的对电磁波不同波段范围的辐射 规律(反射、发射、吸收、透射),称地物的该特性为其光谱特性。 48、地物反射光谱与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地物的反射率随人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做 地物反射光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关系绘成的曲线(根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49、黑体:所谓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辐 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100%)的物体。 50、基尔霍夫定律:在任一给定温度下,地物的辐射通量密度和吸收率之比,对任何地 物都是一个常数,并且等于该温度下黑体辐射通量密度。(T一定Wλ/α= Wλ黑)51、大气窗口:大气层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透明度。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3.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一)大气的吸收作用;(二)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提供者原答案) 4.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波段名称可见光与近 红外 中红外远红外 波长0.3~2.5um 2.5~6um >6um 辐射特性地表辐射太 阳辐射为主 地表辐射太 阳辐射和自身的 热辐射 地表物体自 身热辐射为主

遥感概论复习题环科

《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 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遥感:顾名思义是遥远感知的意思。它是一种远距离的,不与物体直接接触而取得其信息的一种探测技术。 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声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包括: 一、遥感信息的收集系统 1、遥感传感器。(按电磁波接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被动式遥感传感器、主动式遥感传感器) 2、遥感平台 二、遥感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地面接收站主要由两套处理系统组成 1、IRRS系统,即进行遥感数据接收和记录的接收系统。 2、IDPS系统,即进行图象预处理的图象数据处理系统。 三、遥感信息的分析和判读系统 1.目视判读 2.光学处理 3.数字图象处理 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 (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力更高,质量更好的遥感图象和数据。 随着遥感应用的广泛和深入,对遥感图象和数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空间分辨力,光谱分辨力及时相分辨力的指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2)遥感应用不断深化。 在遥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微波遥感应用领域的开拓,遥感应用成套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系统的综合研究等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动向。 (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动向。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一种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有效工具,是遥感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成为遥感技术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型商品化转化历史进程中的又一进展,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 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用,并举例说明。 一、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 1.遥感的引入使地理学增加了一种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 2.遥感的引入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动态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3.遥感的数据源种类繁多,为当今地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4.这些数据逐渐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源。 二、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往地理学传统工作方法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以点、线逐渐过渡到区域面上的分析研究,现今由于遥感信息的应用,则可首先从面上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大大减少了实地观测的野外工作量,节省了人力财力,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 举例: A.在地质上,对研究区域构造,找金,找煤,找地下水,大型工程的稳定性评价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B.水资源方面,如青藏高原以往300年来先后历经了150多次考察,查出了500多个湖泊,而近年来利用遥感不仅对以往的湖泊面积,形状进行了修正,而且还补充了地面考察或地图上未标明的300多个湖泊 C.最近师大学等高校利用遥感和GIS监测影响我国气候的沙尘暴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