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精编版

最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精编版
最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精编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阅读和绘制,提高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图的能力。通过观看微课,绘制并能叙述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和培养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视频图片导入

通过临沂社会热点“雾霾围城”及“临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的相关图片、视频导入本节课主题大气。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预习交流(有备而来舍我其谁)

预习展示问题:

1.将低层大气的组成与其主要成分的作用进行连线

2.画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曲线

3.列表比较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

学生活动:

1.三人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

2.分小组讨论统一修正答案

3.学生互查,指出问题

教师点拨:

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强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并举例说明。

3.结合学生易错点,重点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气温变化决定大气运动的形式,进而决定了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互助解疑)

互动探究(一)

承转过渡:

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2、对流层气温一定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吗?

教师点拨:

强调读图方法,关注横纵坐标。简单拓展逆温的知识,回扣导入部分“雾霾”。

互动探究(二)

承转过渡:那么什么导致大气的温度变化呢?温度取决于热量来源,地球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大气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学生活动:

观看微课一《大气的削弱作用》,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2、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量?

3、为什么在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呢?

教师点拨:

强调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互动探究(三)

承转过渡:能量是如何在大阳、地面、大气中传递的呢?

学生活动:

观看微课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地面辐射被大部分吸收,射出宇宙空间的很少?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3、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理)

教师点拨:

强调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被称作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学生活动:

1、根据微课视频,结合分析完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用箭头表示热量传递过程,并标出辐射名称。

2、根据微课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气受热过程。

教师点拨:

强调大气在能量传递中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四〉

〈五〉生活探秘(学以致用以理析地)

承转过渡:生活处处皆学问。下面我们一起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所给情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晴天的昼夜温差大?

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教师点拨:

强调回答此类问题的关键词是大气逆辐射。迁移学习时也要抓重点找关键。〈六〉

〈七〉当堂达标(小试牛刀即时巩固)

检测学习效果。5分钟时间自主完成当堂达标相关题目,统一修正答案。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辅助总结。

〈八〉知识构建(有机整合构建网络)

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网络构建。

〈九〉质疑反思(学思结合不惘不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学的怎样?还有哪些疑问?〈十〉预习提示(有备而来舍我其谁)

1、预习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近地面、高空风的风向

2、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自测

〈十一〉课堂延伸(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1、利用网络和实地走访,搜集整理农业防冻害的措施,做一份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2、观看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大气,也希望学生可以做“大气”之人。大气之人静的优雅,动得从容,行得洒脱,相信你们可以做大气之人,成人生之大器,而且大器早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㈡经度和纬度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④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⑤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几条等高线的重合处,常用“”符㈢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地 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如图1.3-14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 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㈣等高线的应用 ⒈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⑴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 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 坡度缓。 ⑵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中,等高线疏密一致 ①若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②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⒉相关计算 ①估算山顶的海拔: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H顶﹤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等高距 ②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均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确定值;任一点不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范围值.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值是H低,最上部等高线值是H高,该图等高距是d,该地区的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假设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⑴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⑵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凸向海拔高处,故根据等高线突出方向可判断地势高低,进而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⑶河流与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已知河流流向也可判定地势的高低。 4.水库大坝的建设:如图1.3-30 ⑴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 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⑵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 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5.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图1.3-30 km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 多媒体显示: 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 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教师板书:大气——组成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

教师点拨: 、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2 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 多媒体显示: 大气结构总结表格

特点与人类的 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 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 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 里?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1 : 知识补偿太阳辐射指导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属于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探究二 多媒体显示:大气削弱作用动画; 1、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哪三种形式?、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2 量?? 3、为什么多云的白天通常气温较低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小组讨论完成探究二。教师点拨: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被吸收得很少,绝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1 鲁教 版必修1】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swf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 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 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计算,思考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学生总结]南北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即南北两极点既无角 速度,也无线速度。 [承转过渡]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平行光,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师演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说明)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晨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

最新山东高一地理(鲁教版)合格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2018年山东高一地理(鲁教版)合格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汇总 1.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 3.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冕层。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 主要成分: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①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尘埃含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②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暗黑斑点,温度低于周围地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总星 河外星 银河系 恒星系 太阳系 行星系 地月系 地球 月球

完整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B.几乎全部的大气质量都集中在此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大气平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C 点拨: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下热上冷,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越往上气温越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下列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构成生物体基本成分的是………………………()A.氧气B.氮C.二氧化碳D.臭氧 答案:B 点拨:生物体当中有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氮是构成氨基酸的主要成分之一。 3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A.氮B.臭氧C.二氧化碳D.氧 答案:C 点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同时二氧化碳又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4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和臭氧B.氧和二氧化碳 C.氮和一氧化碳D.氮和氧 答案:D 点拨:干洁空气当中,氮约占其体积的78%,氧约占其体积的21%。 5有关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有……………………………………………………()A.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B.由于上部冷下部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由于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有臭氧层,是该层大气的热量来源 答案:D 点拨: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而增温,所以说臭氧层是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越往上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造成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6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答案:B 点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可直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以张家口市烟雾防霜冻的新闻引入新课。 落实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情反馈:明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三)新知导学 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答案进行交流。 (四)重难探究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问题导引 1.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 中?为什么? 问题导引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 中飞行?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及与人 类关系的理解。 学生先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找学生到讲台 完成填图和连线,重点是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气 流运动方向,展示答案,老师进行评价。

高一地理大气圈3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圈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组成和特征、大气圈各层的基本特征及对人类的影响。 臭氧洞——成因、对地球生命的意义。 2.地位与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太阳辐射能影响地理环境及其各圈层的枢纽,是地球上能量、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地球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与地球的宇宙环境密切相关,是地球外部环境的关键圈层,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巨大。因此,本节内容是“谈天”到“说地”的过渡章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知道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了解臭氧洞的分布、产生原因及相应措施。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流层特征、臭氧洞。 四、教学安排 共2课时。 1.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大气垂直分层,各层基本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1课时) 2.对流层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对地球生命的作用;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和危害。(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 而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教师归纳:在地球上有着优越的自然环 境,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 圈层组成。其中,大气圈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它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设计思想】导入课题,通过地球存在有生命物质的条件,指出地球拥有独特的自然环

境。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们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坑,而地球 却少有这样的地形,为什么? 教师总结:大气圈是地球的防弹衣。美 丽壮观的流星雨现象,正是大气圈充分发挥其防 弹衣作用的时候。 教师再出示下面的文字,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释。 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教师:白天,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也由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几乎被削弱一半,所以白天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大气圈就像地球的“遮阳伞”一样,为地球遮挡住了部分太阳辐射。 教师: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大气基本不吸收短波辐射,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地面,地面释放的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 地球的保温被:大气的吸收作用

2020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20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的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 3.太阳辐射 (1)太阳的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光合作用、风能、水能) ②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③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丰富、廉价、清洁等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昼长、地势、天气 ①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 ②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 ③天气和气候: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 ④昼长;白昼时间越长,太阳辐射能越大。 4.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 年)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现象,产生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5)影响航天活动等

1

5.太阳系 6.地球的普通性: (1)公转特征一致: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都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2)物理性质相似:和水星、金星、火星一样,都是类地行星;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温度、大气、液态水),如下图所示: 【问题举例】 1.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2. 四川盆地为太阳辐射低值中心,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西侧高: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东侧反之。 4.城市的太阳能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5.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前景广阔的原因。 (1)我国能源需求量大;(2)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3)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高中地理 第三 讲、大气圈的组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

第一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考纲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考情分析: 1.以“神舟七号”发射或人类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2.以某些自然现象切人,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课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温度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但在下垫面性质、季节、气象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对流层温度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气温直减率的变化 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气温直减率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下图所示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现象的产生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称为“逆温”。按成因分,逆温主要有四种类型: (1)辐射逆温。如图为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主要是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形成的,如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受大气运动的影响,海上暖空气平流到同纬度大陆上常出现此种逆温。 (3)锋面逆温。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 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 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如右图。 (4)地形逆温。常发生于谷地和盆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抬升,产生逆 温。如美国洛杉矶市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约有200多天出现 逆温现象。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 影响。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 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并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到交通等方面。 课时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须1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 (1)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天体的标准: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的宇宙物质。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系统的级别: (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B.太阳辐射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风能、太阳能等)。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即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 11年。 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 相关性、 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对比自转公转 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教学文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高中地理 大气圈的知识清单

大气圈的知识清单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 (一)大气圈的结构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的高度: (1)纬度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高(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较低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千米。 (2)季节分布规律: 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较高,冬季对流层高度较低。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逆温的生消过程 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都在不同高度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考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 蓝天:空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粒子散射蓝光所致 问: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答:多云的白天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较晴天低。 问: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答:夜晚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气温较晴天高。 问:在深秋,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答: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问:月球白天气温可高达127 ℃,夜间可降至 -183 ℃,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这是什么原因呢?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考点十五、大气的运动 1.大气的运动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平常说说的风。 垂直气压值大小的判断:高高低低先水平后垂直 2.热力环流的应用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全册教案

目录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 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 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 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单元练习鲁教版

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单元练习鲁 教版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和②较小 B.②和③较小 C.③和④较小 D.③和⑤较小 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 ) A.①小②大 B.①大③小 C.③小⑦大 D.④大⑥小 3.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1可能增强②箭头2可能增强③箭头3可能增强④箭头5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右图所示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右图描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5.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①的作用 B.秋末傍晚施放烟雾能预防农作物遭受冻害是因为②的作用 C.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大只是因为③的作用 D.夏季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④的作用 6.下列图中的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7.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B.副热带高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吹的是西北风 D.大气环流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 读下图,回答8~9题。 8.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9.若此图为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 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降温、减湿 D.减湿、减温 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10~11题。 10.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11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上升气流 D.30°~40°盛行西南风 13.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不少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有些与天气系统有关。据此回答14~15题。 1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此诗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鲁教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 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1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例题解析:

高中地理大气圈知识要点详细整理-----考试通关

高一地理“大气圈”部分识记内容复习 1.大气的物质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微小尘埃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 大气垂直分层 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防弹衣保温被遮阳伞 属于长波辐射的是 2,3,4 (数字),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1,5 (数字)。图中 5 (数字)辐射的近50%可以透过大气,而 4 (数字)辐射的75%-90%都被近地面的大气吸收。这表明大气对 4 (数字)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对 5 (数字)辐射吸收能力弱。 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他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 霜冻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的夜间和早晨的原因晴天夜晚,云量和水汽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热量损失多,地表降温剧烈。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原因是多云的夜晚,因云量与水汽多,大⑤

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2,天气系统 台风的主要发源地北纬5~20°之间的热带洋面,影响我国的台风多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我国台风的多发时间 7~9月。 梅雨多发的时间 6月中旬到7月上旬;影响区域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至日本西南部;天气特征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3.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 4.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 _太阳辐射___是大气运动能量的主要来源 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地区从而使高

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5. 大气环流 ①三圈环流,形成气压带风带(行星风系) 分布规律:南北对称,气压高低相间 成因: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地球自转偏向力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在右图添画箭头, 填注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