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常识

胆囊癌常识
胆囊癌常识

五行平癌——胆囊癌常识

一、胆囊癌的常见症状

(一)胆囊癌的早期症状:

1. 右上腹疼痛: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 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等症状,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二)胆囊癌的中期症状:

1.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或绞痛,进行性加重。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胸等处。或右上腹疼痛,消瘦、黄疸也较常见并可有软弱、等。有时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右上腹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

2. 消化道症状: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三)胆囊癌的晚期症状

1. 黄疸:占36.5%,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黄染,伴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

2. 发热:25.9%的病人出现发热。

3. 右上腹肿块:病变发展到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占5

4.5%。一是肿瘤迅速增长,阻塞胆管,使胆囊肿大;二是侵犯十二指肠引起的梗阻,并同时出现梗阻症状;另外侵及肝、胃、胰等,也可出现相应部位包块。

4.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消瘦、尿色深黄,如酱油或浓茶样,大便色浅黄甚至陶土色等,晚期肿瘤溃破时,可出现胆道出血时可有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甚者可出现贫血;有肝转移时可出现肝脏肿大,肝硬化等症象。

5. 皮肤瘙痒:可出现在黄疸出现的前或后,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心动过速、出血倾向、精神萎顿、乏力和脂肪泻、腹胀等,皮肤瘙痒是因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刺激皮肤末稍神经而致。

6.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

二、胆囊癌的临床分期

(一)Ⅰ期: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内,即原位癌。

(二)Ⅱ期:侵及肌层。

(三)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

(四)Ⅳ期:侵及胆囊壁全层合并周围淋巴结转移。

(五)Ⅴ期:直接侵及肝脏或转移至其他脏器或远处转移。

三、胆囊癌的诊断方法

(一)胆囊癌的实验室检查

1. 一般检查:胆囊癌患者如果不伴有黄疸则肝功能多数正常,如出现黄疸则呈淤胆表现。十二指肠引流B胆汁常呈血性或带有坏死组织,镜检发现癌细胞可确诊。

2. 细胞学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对胆囊癌仍不能确诊,必要时可行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可在ERCP下采取胆汁;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注入生理盐水后再抽液检查;胆道子母镜经皮经肝胆囊镜(PTCCS)等。有文献报道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虽不是很高,但结合影像学诊断方法,仍可对半数以上的病人作出诊断。

3. 肿瘤标记物:至今尚未发现胆囊癌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但在研究胆囊癌的肿瘤标记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CEA和CAl9—9研究较多。

4. CEA和CAl9—9检测:在胆囊癌患者血和胆汁中均有一定的阳性率。胆囊癌病人血清CEA 的阳性率为54.1%;CAl9-9为81.3%,随着癌肿的浸润程度越深,CEA和CAl9-9的值渐升高。有报道血CAl9-9高于100U/ml是一个有价值的标志。但二者的特异性均不强。(二)胆囊癌的影像学检查

1. B超:B超对胆囊癌的诊断正确率可达85%~90%,是简便而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对考虑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病人,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高分辨率的超声检查可检测出早期和进展期胆囊癌。早期的胆囊癌在B超下的表现可以是突人腔内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或局灶性增厚。对于进展期胆囊癌,B超下可以发现肝内外胆管梗阻、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以及肝脏受浸润或转移的情况。

2. 内镜超声检查:为了避免因肠腔积气和肠内容物对超声结果的判断,近年来国内外已开

展了内镜超声技术,准确率可达90%以上。EUS经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能直接扫描胆囊,可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3层结构,不仅可提高胆囊癌的早期检出率,而且还可根据肿瘤的浸

润深度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及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3. CT:CT扫描对胆囊癌诊断的敏感性不如B超,但其观察胆囊壁情况的能力要优于B超。如CT平扫对胆囊癌的诊断有所怀疑时,可采用增强扫描的方法,对胆囊癌的诊断率有所提高。CT平扫时如怀疑胆囊内肿块为腺肌瘤时,也可采取静脉注射胆影葡胺增强扫描的方式,对造影剂进入胆囊罗—阿氏窦而显示的“花环征”即可作出明确诊断。胆囊癌在CT上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厚超过0.5mm者占95%。此外CT扫描尚可显示胆囊壁的钙化。

4. 动脉造影:一般认为动脉造影对中晚期胆囊癌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有报道腹腔动脉造影对胆囊癌的诊断率达72%,尤其是通过超选择性插管的方法,胆囊动脉较易显影。胆囊

癌在动脉造影片中的特点为:胆囊动脉僵硬,增宽,不规则和有间断现象。如出现典型的肿瘤血管则往往提示癌肿已属晚期。

5. 胆囊造影:胆囊造影分为口服胆囊造影和静脉胆囊造影。在约86%的患者中,胆囊并不显影。胆囊癌病例在胆囊造影时可见到不随体位变动的圆形或半圆形充盈缺损。22%胆囊壁钙化者为恶性肿瘤,而瓷性胆囊伴发胆囊癌的概率可高达26%。

6. ERCP:ERCP对胆囊癌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意义并不十分突出,仅有一半左右的病例在ERCP检查时胆囊可被显示。在被显示的胆囊中可见囊壁显示不清,J岜肉样缺损阴影,肝总管、胆总管受压移位等现象。ERCP检查的优越之处是它可同时采集胆汁进行细胞学检查,并且对恶性梗阻性黄疽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极大价值。

7.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对已出现阻塞性黄疸者可显示阻塞部位,用于除外其他胆道病变。有利于手术前对病变范围、肿瘤的可切除性作出估计,并选择相应术式。8. 磁共振胆道成像(MRC):MR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无创性胆道影像学诊断技术,它不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胆道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MRC利用胆汁含有大量水分且具有较长T2弛豫时间的特点,采用重T2加权技术突出显示长T2组织讯号,通过三维图像显示胆道系

统,并可根据需要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旋转成像,清除周围结构如胃、十二指肠对胆道的重叠。MRC能获得似于PTC和ERCP的清晰图像,并能同时显示梗阻上下端的胆道情况,故诊断价值优于PTC和ERCP。

9. 其他:经皮经肝胆囊双重造影(PTDCC)、胆道子母镜经皮经肝胆囊镜(PTCCS)等对胆囊癌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胆囊癌的病理学检查

1. 胆囊癌病理形态分型

1) 肿块型:约占15%。癌肿呈肿块状向胆囊腔内生长。位于胆囊颈或胆囊管的癌块可阻塞胆囊出口,引起胆囊肿大和急性胆囊炎。癌肿生长到一定程度,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脱落,导致出血和感染。此型的预后相对较好。

2) 浸润型:最常见,约占75%~80%。早期多见于胆囊颈部壁内。癌肿在胆囊壁内呈浸润性生长,胆囊壁广泛增厚变硬,胆囊因癌性收缩而萎缩,状似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较易侵犯邻近组织和脏器。晚期为实体性肿瘤,呈皮革样,切面为灰白色,仅见裂隙状囊腔或无囊腔,预后差。

3) 胶质型:约占5%一8%。肿瘤组织内含大量粘液而呈胶冻样改变,胆囊壁常有癌肿浸润。

4) 混合型:较少见。

2. 胆囊癌病理组织学分型

1) 腺癌:最为多见,约占87.1%。腺癌的病理类型可分为硬化性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和粘液腺癌,其中又以硬化性腺癌多见。

2) 未分化癌:分为间变型、多形性、梭形和肉瘤样四型。从形态学角度又可分为巨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大体上与肉瘤很相似。甚至会出现癌和肉瘤双向分化的肿瘤——癌肉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约占10%。

3) 腺鳞癌:病理特点为腺癌组织中含有较大量鳞状细胞。少见,越占3%。

4) 鳞癌:根据鳞状上皮分化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腺棘皮癌、腺鳞癌。鳞癌占2%~3%。腺棘皮癌占0.08%。鳞状上皮癌多为浸润型,常侵犯整个胆囊壁,为实体癌。

5) 其他罕见类型包括类癌、肉瘤、癌肉瘤、恶性组织细胞瘤、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透

明细胞癌和横纹肌母细胞瘤等。此外胆囊腺癌尚有一种少见的类型——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癌。超微结构下可见致密轴心的分泌颗粒。该肿瘤呈高度侵袭性,早期即发生转移,并在发现后短期内即可死亡。

四、胆囊癌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年龄一般40岁以上、有长期胆囊炎、胆息肉或胆结石病史;

(二)症状:

1. 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 长期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等症状。

3. 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

(三)体征

1. 黄疸:皮肤粘膜黄染;

2. 发热:长期无明显原因低热。

3. 右上腹肿块及压痛阳性:

(四)实验室检查

1. 胆汁常呈血性或带有坏死组织,镜检发现癌细胞可确诊。

(五)影像学检查

1. B超:发现有突入腔内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或局灶性增厚。

2. CT:CT扫描发现胆囊壁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厚超过0.5mm者。

3. 动脉造影:发现胆囊动脉僵硬,增宽,不规则和有间断现象。如出现典型的肿瘤血管则往往提示癌肿已属晚期。

4. 胆囊造影:发现胆囊内出现不随体位变动的圆形或半圆形充盈缺损。

5. 磁共振胆道成像(MRC):发现胆囊内病灶;

6. 病理学检查证实胆囊内病灶为癌组织病变者;

五、胆囊癌的病情演变

(一)综述:胆囊癌恶性发病率不高,一般发病率为(2~3)/10万人,但每年仍有近6000名患者死于胆囊癌。胆囊癌的预后相当差,根据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对10705例

胆囊癌的统计,按AJCC分期,ⅠB期的胆囊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超过2年,Ⅱ期的胆囊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更不超过1年,其中ⅡA期、ⅡB期的5年生存率为7%、9%,而Ⅲ期、Ⅳ期仅有3%及2%。了解胆囊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有利于准确判断患者预后,选则恰当的治疗方法,

提高患者生存率。

(二)胆囊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胆囊癌有局部直接浸润、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沿胆管及神经鞘播散和腹腔种植等转移途径,其中直接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主要的扩散方式。1. 胆囊癌的直接浸润:胆囊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与其组织细胞学特征有密切关系。胆囊缺乏黏膜肌层,固有肌层较薄,一旦越过黏膜层,容易突破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因胆囊床部无浆膜,胆囊与肝实质间只有稀疏的结缔组织,淋巴引流和血运与肝脏密不可分,故癌肿易发生肝内直接浸润。直接浸润多发生于胆囊底、体部癌,而胆囊颈部癌易向肝门部浸润,往往与肝门部淋巴结转移一起,引起肝门部胆管梗阻。肿瘤组织侵出胆囊壁后也可直接侵犯十二指肠、横结肠、胃、网膜和前腹壁等。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患者生存率成反比:肿瘤局限在黏膜层,2年生存率为71.4%(10/14);肿瘤位于浆膜层内,生存率为65.2%(15/23);

肿瘤穿透浆膜层或累及1个临近脏器,生存率为25%(17/68);肿瘤侵犯肝脏>2 cm或累及2个以上脏器,生存率为16.7%(2/12)。表明患者预后和肿瘤直接浸润深度显著相关。

2. 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浆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管,局限于黏膜层和肌层的胆囊癌淋巴结

转移少见,而侵及浆膜下层以上的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胆囊癌细胞沿胆囊管周围及胆总管周围淋巴结扩散,至胰十二指肠、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再转移至脾门、脾动脉周围、胰体下缘淋巴结及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晚期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也被累及。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淋巴结转移者生存期较无淋巴转移患者短。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期分别为45%和70%。淋巴结转

移数量也和患者预后相关;1处淋巴结转移和多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0,并且有多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易肿瘤复发。

3. 胆囊癌的胆囊癌的周围神经浸润:胆囊癌累及肝外胆道的患者常发生周围神经浸润。周围神经浸润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7%,周围神经浸润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RR值为5.3,P<0.001)。

4. 胆囊癌的血行转移:胆囊静脉丛与肝外胆管静脉丛及门静脉相交通,胆囊癌的血行播散

主要沿胆囊壁周围静脉丛或胆囊静脉入肝静脉或经胆总管静脉丛至肝内,故胆囊的血性转移首先累及肝脏,而后向其他脏器转移。

5. 胆囊癌肝脏微转移:胆囊壁上的静脉无论在数量、大小还是引流方向上都相当丰富,一些胆囊壁静脉伴随着胆囊动脉的分支,汇入肝外胆管静脉后到达门静脉,最终流向肝左、右叶;另一些则直接从胆囊内汇入肝脏,肿瘤细胞皆可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形成肝脏微转移。肝脏微转移常难以发现,患者出现肝脏微转移预后较差沿胆管及神经鞘播散:胆管内播散见于乳头状癌。当胆囊癌浸润转移至胆管时,可沿胆管及肝动脉周围神经鞘转移,并可出现跳跃性转移。临床上并不少见。

6. 胆囊癌的腹腔种植:如同胃肠道恶性肿瘤一样,胆囊癌细胞突破浆膜层后可脱落形成腹腔种植。最为多见的部位为腹膜、网膜和肠系膜等。

六、胆囊癌的注意事项

(一)胆囊癌的饮食原则

1. 宜多吃具有抗胆道、胆囊癌作用的食物:鱼翅、鸡肫、荞麦、薏米、豆腐渣、猴头菇。

2. 宜多吃具有抗感染、抗癌作用的食物:荞麦、绿豆、油菜、香椿、芋艿、葱白、苦瓜、百合、马兰头、地耳、鲤鱼、水蛇、虾、泥鳅、海蜇、黄颡鱼、针鱼。

3. 宜食具有利胆通便作用的食物:羊蹄菜、牛蒡根、无花果、胡桃、芝麻、金针菜、海参。

4. 食欲差者宜吃杨梅、山药、薏米、萝卜、塘虱、恭菜。

5. 忌动物脂肪及油腻食物。

6. 忌暴饮暴食、饮食过饱。

7. 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8. )忌霉变、油煎、烟熏、腌制食物。

9. 忌坚硬、粘滞不易消化食物胆囊癌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多采用炖、蒸、煮等方法烹调饮食。

10. 注意少量多餐,以易消化、少渣滓的饮食为主。尽量多吃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少吃含粗纤维多的水果、蔬菜,以防止肠蠕动增加对胆道的刺激,从而引起疼痛。

11. 若胃受到肿瘤压迫而容量变小时,可考虑用少量多餐的方式来摄取足够的营养。

12. 控制脂肪的摄取量,注意饮食中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饮食内容以高蛋白、低脂肪

为原则。

(二)胆囊癌的术后注意事项

1. 静卧休息时应保持舒适的卧位,一般以左侧卧位、仰卧位为佳,以防胆囊部位受压。

2. 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诊,遇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3. 根据不同情况,补充维生素B、C、K等,对保护肝脏、防止出血有重要意义。

4. 饮食指导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后近期,尽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如果因口感需要可适当用一些橄榄油来烹制食品。要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以适应胆囊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消化不良的症状大概会持续半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胆总管逐渐扩张,会部分替代胆囊的作用,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就会慢慢缓解。这时饮食也就能逐步过度到正常了。

5. 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宜保持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忌食脑、肝、肾、鱼及油炸食物,更应忌食肥肉、忌饮酒、以免影响肝脏功能,或造成胆管结石。

6. 注意心理卫生,经常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避免发怒、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以防止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机能发生紊乱,影响胆管代偿功能的恢复。

7.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轻体力劳动,以利机体功能恢复,忌长时间坐卧、活动过少。术后两三个月内,可以进行像散步这样的活动,以促进机体的恢复。

8. 保持愉快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效果。

9.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转移不良情绪,自我调理心态,如练气功、散步、听科普知识,做到动静结合

(三)胆囊切除后的食疗方案

1. 山药大枣粥:山药150克,大枣9枚,大米100克。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大枣、大米去杂,洗净,备用。锅内加水适量,放入大枣、大米煮粥,五成熟时加入山药块,再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2次,可长期食用。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胆囊术后腹胀、腹痛。

2. 芋头肉丝粥:鲜芋头100克,瘦猪肉60克,玉米面100克。将芋头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瘦猪肉切丝,备用。锅内加水适量,水开后撒入米面(边撒边搅动,以防粘连),再加入肉

丝共煮粥。五成熟时加入芋头块,再煮至粥熟即成。每日2次,可长期食用。竿头性平,味

甘、辛,有调中益气、化痰和胃、软坚散结等功效。猪肉有滋补肾阴、滋养肝血、润泽皮肤等功效。玉米营养丰富,有调中健脑的功效。主治胆囊术后腹胀及消化不良诸症。

3. 鲤鱼白术粥:鲤鱼250克(切片),炒白术30克,花椒20克,粳米250克。先将花椒、白术、生姜加水适量煎取药汁,粳米洗净入锅,加药汁、鲤鱼、白糖、葱白、清水适量,用武火煮至烂熟后,去鲤鱼喝粥。温中散寒、健脾利胆。主治胆囊术后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等症。

4. 薏米鸡金粥:薏米50克,鸡内金5克。加水适量,同煮成粥食用。健胃消食,主治胆囊术后出现的消化不良。

5. 扁豆木耳粥:鲜白扁豆100克(干品50克),木耳10-15克,粳米140克,红糖适量。将白扁豆洗净(干品需先用温水浸泡一夜),与粳米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煮粥,至米熟烂为度,加红糖调味即成。可供早晚餐温服。健脾利胆、补血益气。主治胆囊术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6. 猪脾猪肚粥:猪脾和猪肚各100克(2两),大米200克(4两),油盐少许。猪脾猪肚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淘净的大米,加水如常法煮粥,熟后调味即可。早、晚餐温热服食。健脾和胃、利胆化食。主治胆囊术后体虚及消化不良、腹胀诸症。

7. 地黄桂圆鸡:生地黄200克(4两),母鸡500-750克,桂圆肉30克(0.6两),大枣15克(0.3两),饴糖150克(3两),白糖100克(2两),鸡汤适量。将母鸡去肠杂洗净后,由背部颈骨剖至尾部,剁去爪,斩翅尖,入沸水锅内略焯片刻。将生地洗净后切成约0.5厘米见方的颗粒,桂圆肉撕碎与生地混合均匀,再掺入饴糖调拌后塞入鸡腹内,将鸡腹向下置于汤罐中,大枣去核放入汤罐,再倒入鸡汤,封口后上笼蒸约2-3小时,鸡熟烂后加白糖调味即成。佐餐食,每日2次。补虚损、益气血。主治胆囊术后体虚营养不良或腹胀(糖尿病人忌食)。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6929619.html,

胆囊癌

胆囊癌 定义 胆囊癌是发生于胆囊的实质性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病人,男:女的发病比例为1 : 3, 多发生于胆囊底部,粘膜有明显肿块,与慢性胆囊炎、瘢痕组织不易区别,有时呈宽基的息肉状。易经胆囊床侵犯肝组织,并常波及邻近脏器和组织。 病理生理 胆囊癌好发于胆囊体和底部,发生于胆囊管少见。 可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0%~90%左右,未分化癌10%左右。鳞癌及鳞腺癌5%~10%。胆囊癌发病生长迅速,易早期扩散,其转移途径有3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浸润,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瘤可直接播散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血行播散者不到1/5(13%-19%)常累及肺、骨骼和肾脏。 大体形态观察所见可分四型: 1. 浸润型最多见,约占60-70%。早期癌只限于壁内,以后广泛浸润,胆囊壁呈弥漫型增厚、变硬,并常侵犯周围组织与脏器。 2.乳头状约占20%,为乳头状物,瘤质较软,向胆囊腔内生长,影响胆囊排空,肿瘤表面常发生坏死、溃疡及出血,并引起感染。此型较少发生转移,预后也较好。 3.胶质型约占8%,肿瘤细胞粘液性变明显,呈胶冻样,肿瘤较松软,容易破溃。胆囊壁常有广泛侵润。 4.混合型较少见。此外,当肿瘤充满胆囊时可呈充满型。病变广泛累及肝脏未能分清胆囊壁者,则成巨块性。 胆囊癌按其分化程度不同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之分。各组织类型中未分化癌及粘液腺癌恶性最高,发生转移快。乳头状腺癌恶性度最低,较少发生转移,预后好 疾病症状 胆囊癌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 1、右上腹疼痛。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3、黄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占36.5%。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或者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入

胆囊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胆囊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彭淑牖 牟一平 曹利平 表1 欧洲73个单位724例胆囊癌调查结果 分 期 例数%平均生存期(月中位生存期(月 Tis 233.1860-T1202.762324T2588.012624T323332.1886T4 390 53.87 2 3 表2 全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Nevin分期

例数% 生存率 1年 3年 5年Ⅰ、Ⅰ期单纯胆囊切除术 904.88100.098.082.0Ⅰ 单纯胆囊切除术2828.44 70.065.033.0单纯胆囊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49884.054.247.5Ⅰ、V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21166.686.42.80胆囊切除+肝楔形 18911.35.01.3切除+淋巴结清扫姑息性切除240000转流术3681.300剖腹探查术 225 0.500 作者单位:310009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曹利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牟一平

胆囊癌病人因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绝大多数就诊时已属进展期, 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 存期短(表1和表2〔1,2〕 。因而,多数外科医师对胆 囊癌的治疗持悲观消极态度。如1968年Siewert经 调查后得出结论“在过去的50年中胆囊癌的恶劣预后状况几乎没有改变”。Silk等在1989年更是作出 了“自从100多年前Stoll发现胆囊癌以来, 在胆囊癌的治疗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步”的结论。1994年, 法国的Cubertafond等〔1〕 调查了欧洲73个医院后仍然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胆囊癌病人的预后没有得 到改善”。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胆囊癌的 恶劣预后状况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善,美国和法国的 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已达25%和26%〔3,4〕。在日本 和中国,随着胆囊癌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的开展,结 果更振奋人心〔5,6〕 。 一、胆囊癌诊断方面的进展 1.影像学诊断:近10多年来,B超和CT的推广

慢性胆囊炎诊疗指南

慢性胆囊炎诊疗指南 【定义】 慢性胆囊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病因(85%~90%)。常有急性胆囊炎多次发作的病史。 【诊断】 一、临床表现及专科体检 1、慢性胆囊炎多有胆绞痛病史,此外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是饭后有上腹胀满,疼痛,与进食脂肪多少有关。消化不良,呃逆,嗳气,恶心,甚者呕吐,偶有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2、慢性胆囊炎一般无明显体征和化验检查的变化。可有右上腹深压痛或不适感,Murphy征或为阳性。 二、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显示胆囊壁全部或部分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有或无胆囊内结石,少数可有胆囊壁上的多发小结石。 2、肝胆CT平扫:为和B超同时选用的方法。二者可相互印证补充。可显示胆囊大小、胆囊内结石或胆囊管内结石

嵌顿、囊壁厚度、胆囊颈胆总管之间大致位置关系。还可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总管下段和胰腺情况,肋缘与胆囊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助于术式和切口选择。 三:鉴别诊断: 部分病人应行胃镜检查以除外胃及十二指肠病变。 【治疗】 一、治疗原则:临床症状明显而又伴有胆石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或LC术。黄色肉芽肿胆囊炎、胆囊粘膜胆固醇沉着症以及胆囊管和胆管梗阻引起的胆囊炎,如有明显症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非手术疗法包括中西医结合疗法,服用消炎利胆药,限制脂肪饮食等。 二、手术治疗: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二)、开腹胆囊切除术:如伴有胆囊坏疽、穿孔、胆囊内瘘和怀疑胆囊癌的病人仍应开腹行胆囊切除术。 (三)、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参见急性胆囊炎章节。 (四)、随访:术后随访半年。有时术后病理报告:胆囊

癌。为“意外胆囊癌”,则按胆囊癌诊疗常规处理。

胆囊癌诊治指南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第一节胆囊癌的诊断 胆囊癌病人由于常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存期短。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5年生存率<5%,随着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的开展,胆囊癌恶劣的预后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一)临床表现 胆囊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癌肿发展后可出现下列表现: 1.右上腹部疼痛右上腹部疼痛是胆囊癌最常见的症状。约有80%的胆囊癌病人以右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疼痛多为钝痛,于脂肪餐后往往加重。偶尔可为绞痛,并往往逐渐加重。由于部分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因右上腹部疼痛就诊时经B超提示为胆囊结石,所以该症状易被首诊医师和病人忽视。当胆囊癌位于胆囊颈部或合并的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和胆囊肿大。在术前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急诊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约有1%的病因是胆囊癌。这类癌肿常属早期,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均较满意。

2.右上腹肿块当胆囊癌或合并的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在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大胆囊并伴急性胆囊炎征象。当右上腹部出现质硬、固定和表面高低不平的肿块时,往往表明胆囊癌已属晚期。 3.黄疸胆囊癌病人中,有明显黄疽者约占45%。当癌肿侵犯肝门部或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癌肿组织坏死脱落进入胆总管也会引起阻塞性黄疸,同时也可伴有胆绞痛。胆囊癌患者出现黄疸是病程已属晚期的征象之一,85%左右的病人当黄疸出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胆囊癌患者出现胆道出血时可伴有黄疸、上腹部绞痛等症状。当肿瘤侵犯到胃流出道或结肠肝曲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肿瘤压迫门静脉或形成门静脉癌栓时还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晚期病例可出现消瘦、腹水等恶病质征象。在胆囊癌就诊病人中,体重减轻达原体重的10%以上者占37%~77%。有的病人有恶心、呕吐和纳差等消化道症状。 Pichler根据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5类:①急性胆囊炎表现,以急性胆囊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有1%为胆囊癌,大多预后较好。 ②慢性胆囊炎表现,对于此类病人应注意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③胆道恶性表现,表现为疼痛、黄疸、肿块。此时患者多属晚期,肿瘤已广泛浸润。④胆道外恶性肿瘤表现为肿瘤的转移灶对周围组织的浸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胆囊癌患者5 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胆囊癌具有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亟需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策略,进行胆囊癌预防知识的科学普及;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亟需加强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及对高危人群的密切随访;为提高胆囊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亟需贯彻以规范化根治性切除为主,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理念。 一、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 (一)危险因素 1. 胆囊结石:胆固醇和混合胆固醇类胆囊结石危险度更高。 2. 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有以下特征:(1)直径≥10mm;(2)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mm/6个月);(4)腺瘤样息肉。 3. 胆囊慢性炎症:

4. “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二)可能的危险因素 1. 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 2. 胆囊腺肌症: 3. 胆道感染: 4. 肥胖与糖尿病: 5. 年龄和性别: 6.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7. 遗传学和基因突变: 8. 吸烟: 9. 化学暴露:

二、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 (一)胆囊癌TNM分期 (二)胆囊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分型 1. 大体类型: 2. 胆囊癌组织病理学分型: (三)胆囊癌的临床分型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提出的胆囊癌的临床分型中,建议T2期及 以上胆囊癌根据肿瘤起源部位及侵犯方向分为4 型(图1)。(1)型:腹腔型;T2 期肿瘤位于腹腔游离侧,未浸透浆膜,T3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邻近器官 或结构;(2)型:肝脏型;T2 期肿瘤位于肝脏侧,T3 期穿透浆膜,侵犯

胆囊癌的研究进展概述

胆囊癌的研究进展概述 胆囊癌分子基因学研究对寻找胆囊癌的血清标志物以及判断其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就胆囊癌的高危因素、病理学路径及分子形态学进行综述,以期为推动胆囊癌临床研究献出微薄之力。 [Abstract]Molecular genetic studies on gallbladder cancer is essential for identification of serum markers in diagnose of gallbladder cancer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gnosi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isk factors,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for gallbladder cancer,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on gallbladder cancer. [Key words]Gallbladder cancer;dysplasia;molecular pathology 胆囊癌在发生率上存在着地理学的差异,在印度和智利发生率较高,而在许多西方国家发生率相对较低。高危险因素包括胆石病、感染和胆胰管汇合部发育异常。目前,临床在胆囊癌的临床、影像特征和其他的高位因素方面等做了大量工作,表明了胆囊癌的高风险性。本文就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和分子形态学进行综述。 1 流行病学 胆囊癌在大部分西方国家较为少见,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却较常见。据报道,胆囊癌发病率最高的是印度(21.5/100000)、智力(18.1/100000)、巴基斯坦(13.8/100000)、和厄瓜多尔(12.9/100000)[1]。我国胆囊癌发生率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占第5位。高发年龄为50~70岁,女性多发于男性2~3倍。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中欧和西欧的国家发病率也较高。在安第斯山脉、北美印第安和墨西哥人口中有特别高的易患倾向。整体而言,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三倍多[2]。 2 高危因素 胆石是胆囊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目前,世界不同地区调查研究显示,60%~90%的胆囊癌案例中胆石为重要致病因素;同时,遗传因素和家庭生活方式是导致胆囊癌发生的风险因素[3]。据报道,结石数量的增加可显著增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4],并且为切除胆囊的决定性因素。另外,肥胖可增加胆囊癌发生的风险,肥胖可缩小腹内空间,从而引起胆石痛增加[5]。日本有研究表明,较多的摄入油炸食品,并且排便超过六天一次,可以显著提高胆囊癌的风险性。而高摄入煮熟的豆类和鱼类可显著预防女性胆囊癌的发生[6]。目前,还没有资料支持性别和胆囊癌的发生有相关性,但有研究表明,在胆囊癌细胞中几乎缺失雌二醇和孕激素受体,进一步证明了性激素在胆囊癌中的重要作用[7]。混合性的细菌和沙门菌的感染和胆囊癌的关联较大,特别是在伤寒的高发地区,尤其是印度。胆汁的慢性细菌感染可以产生具有致癌性的前体物质。螺杆菌属类已被证实为胆囊癌的高发因素[8]。胆胰管汇合部的异常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被认为是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09-03-03T16:15:54.84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供稿作者:柳英杰宋虎元陶永博[导读] 柳英杰 宋虎元 陶永博 华县中铁一局集团中心医院(陕西 714100)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了39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诊治资料。 结果 术前确诊率仅为51.3%,其中,单纯胆囊切除4例,胆囊加肝楔形切除6例,胆囊加肝楔形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9例,胆肠内引流2例,胃空肠吻合1例,仅行剖腹探查8例,非手术治疗9例。 结论B超和CT是早期诊断胆囊癌的主要手段,手术切除是最佳选择,术后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胆囊肿瘤 早期诊断 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8)5-0001-0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gallbladder carcinoma.[WTBZ]Liu Ying -jie.Song Hu-yuan.Tao Yong-bo.In Hua Country hard game of group central hospital Shan Xi 714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 e effect of treat ment of primary gallbladder carcinoma.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9 cases of primary gallbladder carcinom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Preoperative diagnostic rate were 51.3%,simple cholecystectomy in 4 cases,gallbladder+liver wedge resection in 6,gallbladder+liver wedge resection regional lymphadenectom y in 9,biliary-jejunal internal drainage in 2,gastro-jejunostomy in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6929619.html,paroto my exploration only in 8 cases,no operative in 9.Conclusion BU S and CT are mai n method in early diagnosis of primary gallbladder carcinoma,operative resectio n is the best choice and postoperative comprehensive therapy is also important. 【Key words】 Gallbladder neoplasm Pre-diagnosis Treatments 原发性胆囊癌(以下称胆囊癌)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占首位。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1] 。其恶性程度高、发展快,且早期缺乏特异征象,确诊后往往已届晚期,预后不良,所以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是胆道外科迫切的问题。现将我院1982~2005年收治的39例胆囊癌病例,就其早期诊断与治疗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13例,女26例,男女比为1∶2;年龄45~78岁,平均63.3岁;病程最短2天(急性胆囊炎手术),最长20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黄疸、包块、发热、消瘦、贫血等。39例均行B超检查,确诊胆囊癌者20例(符合率为51.3%),14例为胆囊炎伴结石,3例胆囊息肉,1例胆囊壁钙化,1例胰头癌。CT检查15例均为胆囊癌。核素肝扫描3例皆正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3例,1例十二指球部受压,2例正常。一般检查早期均无特异性。手术治疗30例,术前拟诊胆囊癌11例。术中确诊或经活检证实19例,术中证实胆囊癌并存结石23例。按Nevin分期:Ⅰ期3例,Ⅱ期3例,Ⅲ期6例,Ⅳ期10例,Ⅴ期 8例。非手术治疗9例由B超提示胆囊癌(6例并发结石),均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确诊,行放疗或化疗。病理诊断为腺癌32例(其中黏液样腺癌4例),乳头状瘤癌5例,未分化癌2例。 1.2 手术情况:单纯胆囊切除4例,胆囊切除加肝楔形切除6例,胆囊切除加肝楔形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9例,胆肠内引流2例,胃空肠吻合1例,仅行剖腹探查取活检8例。 2 讨论 2.1 早期胆囊癌的概念:早期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多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相似,无特异性。早期胆囊癌病变仅局限于黏膜层或侵及肌层,但未累及浆膜层。大体病理可分为4型:(1)带蒂型:肿瘤有一细蒂与囊壁相连,瘤体直径在2.5~30mm之间,占11.3%;(2)无蒂型:呈宽或窄基的乳头状突起,高出正常黏膜5mm以上,占21.1%;(3)表面隆起型:病变高出周围黏膜1.5~5mm,占35.2%;(4)平坦型:病变无明显隆起,占32.4% [2]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指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适应证】 具有以下情况者,可考虑实行LC手术: 1.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2.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 3.直径小于3cm的胆囊结石。 4.充满型胆囊结石。 5.有症状的和有手术指征的胆囊隆起性病变。 6.急性胆囊炎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有手术指征者。 7.估计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良好者。 【禁忌证】 1.相对禁忌证: (1)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 (2)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3)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4)有上腹部手术史。 (5)其它:肥胖或有腹外疝等。 2.绝对禁忌证: (1)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如胆囊积脓、坏疽、穿孔等。 (2)胆石性急性胰腺炎。 (3)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 (4)伴有急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 (5)胆囊癌或胆囊隆起性病变疑为癌变者。 (6)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7)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胆囊体积小于4.5cm×1.5cm或壁厚大于0.5cm。 (8)伴有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 (1)病史、体检,重点了解胆石症发作史,有无黄疸,有无胆石性胰腺炎,有无腹部手术史。 (2)血生化及常规检查: 1)血、尿常规:血红蛋白、白细胞分类及计数,出、凝血时间; 2)胸透、心电图; 3)肝肾功能及血生化。 (3)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了解胆囊大小,胆囊壁的情况,结石是否充满胆囊,胆总管是否扩大,胰腺情况; 2)胰胆管造影(ERCP):如病史中有明显的Charcot三联征或B超检查有阳性发现时才选择性的实施。 2.术前谈话: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这一手术的特点和局限性,术中有转为开腹手术的可能,家属应签字。 3.放置尿管、胃管,术前2天禁食豆类、牛奶等易产气的食物,必要时术前灌肠。 4.术前1天开始给预防性抗生素;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非那根25mg,对过度紧张者给于安定5~10mg。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摘要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胆囊癌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癌的转移灶检出中更有优势。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胆囊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倾向。由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就诊时常常已是晚期。90%以上的胆囊癌是腺癌,<10%是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肉瘤。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伴随年龄增长、尤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胆囊癌伴胆囊结石者占70%~90%。外科手术作为胆囊癌获得治愈并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在国内仅20%~30%的胆囊癌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因而对胆囊癌的诊治仍任重而道远。现笔者对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胆囊癌的诊断 1.1 临床表现 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合并胆囊结石者早期多表现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状,如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晚期可有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等表现,如果肿瘤转移至肝门部或肝外胆管,甚至会出现梗阻性黄疸。 1.2 实验室检查 胆囊癌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9-9等升高,胱硫醚-β合酶和趋化因子配体21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临床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胆囊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和腺癌型胆囊癌诊断的标志。 1.3 影像学检查 胆囊癌既没有明确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没有特定的标志物。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准确率为80%左右,许红丽等认为,相比于普通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反映病灶的血流特征,在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胆囊癌超声诊断类型有4型:Ⅰ型为隆起型;Ⅱ型为壁厚型;Ⅲ型为混合型;Ⅳ型为实块型。CT和MRI在

胆囊癌初期到晚期要多长发展时间

胆囊癌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之一,患上这种疾病以后,病人不仅遭受身体上的折磨,而且这种疾病产生了很大的心理恐惧,往往变得情绪非常低落,对于胆囊癌这种肿瘤疾病,要想获得较好的预后,关键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病情到了晚期,治疗会更加棘手,致死率也较高,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那胆囊癌初期到晚期要多长发展时间呢? 一般来说,每个人的身体上都带有癌基因,而从癌基因到癌细胞的转变,往往需要经过十几次、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变化,它要逃离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监控,才能形成癌细胞。而对于胆囊癌初期到晚期要发展多长时间并不是固定的,由于患者身体状况、免疫力、心态、病理分型不同,发展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患者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就出现了癌细胞的扩散转移,也有患者可能几年才会发展到晚期。不过不管是初期还是晚期,在确诊病情后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治疗,而不是一味的陷入绝望、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中,消极对待治疗。 对于胆囊癌初期的治疗,手术多为患者的首要选择,可以直接切除肿块,短期内控制病情,但手术并不能全部清除癌细胞,术后可能会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应联合其他方法进行巩固治疗,如中医药的治疗。胆囊癌术后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可以调节患者机体,促进身体的恢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治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还能抑制肿瘤细胞,降低术复发转移的几率,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一旦胆囊癌到了晚期,可能伴随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采用单一的治疗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患者可以考虑综合治疗,如放化疗

联合中医治疗,放化疗可以抑杀机体内的癌细胞,控制病情,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患者身心受损,若能联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另外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保守治疗,在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的袁希福,自幼便接触中医,熟读中医古典名著。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3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袁希福接诊了大量病例,并摸索出了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新体系,提出了三联平衡理论。如今,在该理论的指导用药下,部分肿瘤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据了解,袁希福先后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会议,如2009年12月受邀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10年3月受邀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国际中医药研讨会”;2017年5月受邀赴德国参加第48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18年6月22日至6月28日,袁希福受邀参加了“一带一路”--第三届加中传统医药国际论坛”,并被授予“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传播杰出贡献奖。 胆囊癌初期到晚期要多长时间并不是固定的,但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患者都应该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积极和病魔抗争到底,选

胆囊癌

胆囊癌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胆囊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癌(ICD-10: C23.051) 行胆囊癌根治术(ICD-10:51.225,81.225,81.2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和体征: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黄疸,发热,右上腹肿块。 2.实验室检查:可有肝功能异常、血胆红素升高、血肿瘤标记物CEA、CA19-9等升高表现。 3.特殊检查:结合超声、CT、MRCP、ERCP结果明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治疗:根据不同T分期的肿瘤侵犯肝脏的途径和范围确定肝切除范围,包括肝楔形(距胆囊床2 cm)切除、肝S4b+S5切除、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

(1)Tis或T1a期胆囊癌侵犯胆囊黏膜固有层。此期多为隐匿性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不需再行肝切除术或二次手术[1,26,27]。 (2)T1b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由于胆囊床侧胆囊没有浆膜层,肿瘤细胞可通过胆囊静脉回流入肝造成肝床微转移。T1b 期肿瘤肝床微转移距离不超过16 mm,故需行距胆囊床2 cm 以上的肝楔形切除术[28]。 (3)T2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未突破浆膜层或未侵犯肝脏。此期胆囊癌细胞经胆囊静脉回流入肝范围平均距胆囊床2~5 cm,且至少有一个方向范围>4 cm,仅行肝楔形切除术不能达到R0切除,应至少行肝S4b+S5切除术[29]。 (4)T3期胆囊癌突破胆囊浆膜层,和(或)直接侵犯肝脏,和(或)侵犯肝外1个相邻的脏器或组织。此期胆囊癌侵犯肝实质主要途径包括:①直接浸润至邻近胆囊床附近的肝实质; ②经胆囊静脉途径进入肝脏侵犯肝S4b和S5;③通过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经肝门途径沿淋巴管道和Glisson系统转移至肝脏。治疗方法包括:①对于T3N0期肝床受累<2 cm的胆囊癌,其侵犯肝脏仅有前2条途径而无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行肝S4b+S5切除术即可达到R0切除[30];②对于肝床受累>2 cm、肿瘤位于胆囊颈部、侵犯胆囊三角或合并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者(T3N1期),提示癌细胞沿淋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 原发性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6位[1-2]。2021年上海市胆囊癌发病率男性为5.90/10万,女性为10.22/10万,而同期全国胆囊癌死亡率高达4.07/10万[3-4]。邹声泉等报道2021年我国大陆原发性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近年来,胆囊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则呈下降趋势。胆囊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而其恶性程度极高,且易转移复发,因此预后极差,进展期胆囊癌的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5%。胆囊癌中80%是腺癌,其中病变位于胆囊底部占60%,体部占30%,颈部占10%,2021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提出将胆囊管癌亦纳入胆囊癌范畴。 对胆囊癌高危人群进行积极随访和监测,对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胆囊癌的风险因素包括种族、性别、遗传易感性、胆道结石和慢性感染等。阐明这些高危因素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地理和种族差异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寻找相应策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胆囊癌。 胆囊癌的高危因素 种族和性别 胆囊癌在不同种族中发病率差异非常显著,同时性别亦存在明显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美国新墨西哥州原发性胆囊癌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同样日本男女发病率比为1∶2~6。印度国家癌症统计数据(1988至1989年)显示,原发性胆囊癌的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4.3。我国男女发病率之比与国外基本一致,2021年上海市胆囊癌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78。 南美的印地安人中智利女性胆囊癌的发病率全球最高达27/10万,而男性仅为12/10万;美国的印地安女性胆囊癌发病率高达11/10万,东欧波兰女性胆囊癌发病率为14/10万,印度北部也是胆囊癌的

指南与共识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指南与共识 |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通信作者:董家鸿 本文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年11月第14卷第11期881-890页 摘要 为规范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从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癌的TNM分期?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术前和术中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证?强调术前应根据多排螺旋CT和(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肝功能状态评估对胆囊癌的分期及可切除性做出判断;术中需结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16组)再次进行胆囊癌TNM分期,以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建立基于T分期选择肝切除范围?基于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胆囊管切缘病理学选择肝外胆管切除范围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原则?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1-3]?胆囊癌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对其主要高危因素的认识,准确的临床分期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方法的应用?由于长期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目前对于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仍较为混乱?为此,中华医学会

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实现我国胆囊癌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中参考文献及引用数据符合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分类标准[4-5],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 Ⅰ级:证据来自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Ⅱ级:证据来自1个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Ⅲ级:证据来自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Ⅳ级:证据来自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Ⅴ级:描述性研究结果(病例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Ⅵ级:基于病例资料的专家个人意见和讨论意见?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级:强烈推荐,高级别(Ⅰ?Ⅱ级)证据支持; B级:推荐,中等级别(Ⅲ?Ⅳ级)证据支持;C1级:考虑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支持;C2级:不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反对;D级:强烈反对,高级别(Ⅰ?Ⅱ级)证据反对? 1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1.1 胆囊结石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1]?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 径>3cm 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cm者的10倍[3]? 1.2 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五位,恶性程度高,早期不易发现,一旦发现多属中晚期或进展期,预后差,5年总存活 率< 15%[1] 。近年来,随着对胆囊癌转移方式及生物学行为的研究,现代外科手术技 术的进展及放、化疗方案的改进,使得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时间明显提高[2-5] 。 现就国内外在胆囊癌综合治疗方面的相关进展予以综述。 ?1转移途径 胆囊癌除血行转移、直接浸润、种植转移外,淋巴转移是其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而淋巴结的转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胆囊癌的手术方式及预后。关于胆囊癌的淋巴转移途径文献上的观点并不一致。基于解剖学的观察,胆囊的淋巴回流有三条途径: ( 1) 胆囊-胰十二指肠胰后途径: 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降至胰头后方; ( 2) 胆囊-腹腔动脉途径: 经肝十二指肠韧带走向左侧至肝总动脉周围而到腹腔干周围; ( 3) 胆囊-肠系膜上动脉途径: 从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内在淋巴引流至胰腺后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因此,在中晚期胆囊癌患者中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达到治愈性切除的难度较大。 按照淋巴回流途径,对胆囊癌的淋巴结分站,曾有不同的方法。其中国际抗癌联盟提出: 胆囊颈淋巴结及胆总管周围淋巴结为第一站( N1 ) ,其余淋巴结为第二站( N2 ) [6] 。而日本胆道外科协会提出了自己的分站方法: 胆囊颈淋巴结及胆总管周围淋巴结为第一站( n1 ) ; 胰十二指肠上后淋巴结、肝总动脉旁淋巴结和门静脉后方淋巴结为第二站( n2 ) ;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核腹腔干淋巴结为 第三站( n3 ) ; 其余为第四站( n4 ) [7] 。日本胆道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站更有利于 判断预后,较国际抗癌联盟的分站方法更为合理和细化。目前,多数专家认为n1和n2站淋巴结转移可获得根治性手 术,n3和n4站淋巴结转移一般不建议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6] 。故建议术中应对可 疑的淋巴结行快速病理活检,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7 -8] 。 近年在对胆囊癌转移途径的方面,沿神经周围浸润转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有学者认为,在胆道肿瘤的转移途径中,沿神经周围浸润转移可能某些时候更早于淋巴结 转移,因此强调在手术清扫过程中注意沿神经的清扫[9-10] 。胆囊癌浸润肝十二指 肠韧带结缔组织后,常侵及神经周围,因此在胆囊癌手术过程中建议将肝动脉神经丛连同淋巴结、纤维组织一并切除。 2临床分期胆囊癌的临床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对治疗有重要指导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在美国今年大约有5000例的新增病例。胆囊癌诊断时年龄一般在70-7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两者比为3:157- 60。世界范围内,最多见于以色列、墨西哥、智利、日本和美国土族妇女,尤其是新墨西哥州。 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诱发因素,尤其是伴发胆囊炎的患者。其它高危因素包括胆囊钙化(瓷化胆囊),胆囊息肉,伤寒携带者以及致癌物接触(如氮芥, 亚硝胺)。 诊断及初步病理检查 遗憾的是,胆囊癌多数确诊病例均为肿瘤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其临床表现通常并无特异性,如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恶心、急性胆囊炎、黄疸。近20%可切除患者均是在偶然情况下确诊。目前尚无特异实验室检查或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 对于B超发现可疑团块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包括CT或MRI、肝功能、胸片以及腹腔镜检查疾病分期。如无远处转移,腹腔镜也可做为手术治疗的手段。B超检查如发现息肉样变,

则在胆囊癌根治前考虑胆囊切除。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如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PTC(经皮肝胆管造影术)或MRP(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术)。病理学及疾病分期 大多数胆囊癌主要为腺癌。组织学类型分为包括乳头状,结节状和管状。高分化癌及粘膜癌(随访偶然发现)预后最好。除此之外,乳头瘤浸润较为少见(预后较好)。 AJCC 制定了胆管癌的疾病分期标准(详见表二)。尽管其它标准也有使用,但目前仅单个分期标准无法涵盖所有胆囊癌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 治疗措施 手术评估。 与其它胆系肿瘤相同,手术是唯一能根治胆囊癌的方法。下述两类患者1)手术中偶然发现肿瘤,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的患者;2)B超可见团块,伴有黄疸或转移病灶的患者,其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在上述患者中(除伴有转移灶者),可行手术切除与无法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 对于术中偶然发现、可以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可行胆囊切除、肝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胆管切除可以选择。此方

彩色超声下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早期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彩色超声下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早期胆囊癌的鉴别诊 断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彩色超声下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早期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何秀丽1 , 李玉宏1 , 王晓然2 ( 1.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辽宁锦州121001; 2. 黑龙江省电力医院超声科, 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关键词: 胆囊息肉; 胆囊肿瘤; 诊断, 鉴别 中图分类号: R541.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583X( 2010) 09..0788..03 .. .. 以往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早期胆囊癌在超声下的 诊断有一定困难, 尤其肿瘤性息肉在超声图像上与 早期胆囊癌更加难以鉴别。由于彩色超声对胆囊息 肉样病变的检出灵敏而准确, 不但提高了对胆囊增 生性病变和炎性病变的认识, 并且极大地提高了胆 囊癌早期发现和诊断水平。本研究探讨胆囊息肉样 病变与早期胆囊癌的彩色超声图像、血流信号及频 谱特点, 提高对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早期胆囊癌的鉴 别诊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2006 年6 月至2009 年10 月辽宁 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住院患者165 例, 临床表 现有或无右上腹痛, 部分伴有黄疸。所有病例均经 临床随诊或手术病理证实。胆囊息肉样病变组109

例, 男59 例, 女50 例, 年龄25~ 71 岁, 平均( 52. 4 .. 7. 6) 岁。早期胆囊癌组56 例, 男24 例, 女32 例, 年 龄43~ 77 岁, 平均( 54. 2 .. 8. 1) 岁。两组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 2.. 仪器与方法.. 超声仪器为LOGIQ5 型彩色多 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 5 MHz。患者禁食水 8 小时后行彩色超声检查, 嘱咐患者仰卧位或左侧卧 位, 探头沿右肋间隙作胆囊长轴及短轴连续扫查, 同 时观察靠近胆囊旁肝内实质、肝门结构及肝内外胆 管情况。每例均检测病灶内的搏动性血流信号及其 频谱。彩色多普勒检测时采样容积为1 mm 1 mm 1 mm, 血流与声速的夹角< 60!。检测指标包括: 收 缩期最大流速( Vmax ) 、舒张期最低流速( Vmin) 、平 均流速( Vmean) 、阻力指数( RI) 、搏动指数( PI) 。本 组病例根据图像表现将胆囊息肉分为3 种类型: . 胆固醇息肉; # 炎性息肉; . 腺瘤性息肉。上述息肉 大小在0. 3~ 1. 3 cm 间。将早期胆囊癌分为3 种类 型: . 结节隆起型; # 厚壁型; . 混合型。上述早期 胆囊癌大小均%1. 0 cm 以上。 1.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PESM 3. 1版统计软件处理 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 s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 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2

胆囊癌疾病研究报告

胆囊癌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胆囊癌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肿瘤科,外科,肝胆外科 病症体征:发热,黄疸,消化不良,右上腹痛 疾病介绍: 胆囊癌是怎么回事?胆囊癌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 较长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国内教科书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 左右 症状体征: 胆囊癌的症状有哪些: 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只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早期诊断很有困难,一旦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包块、黄疸等,病变已到晚期,其各种检查 亦出现异常。因此,对于胆囊区不适或疼痛的病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 患者有胆囊结石、炎症、息肉者,应进行定期B超检查,以求早日明确诊断。 一、症状 1.右上腹疼痛 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 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 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 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3.黄疸 黄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占36.5%,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 阻所致。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黄染,伴难以治疗 的皮肤瘙痒。 4.发热2 5.9%的病人出现发热。 5.右上腹肿块

病变发展到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占54.5%。一是肿瘤迅速增长,阻塞胆管,使胆囊肿大;二是侵犯十二指肠引起的梗阻,并同时出现梗阻症状;另 外侵及肝、胃、胰等,也可出现相应部位包块。 二、体征 1.黄疸表现在粘膜、皮肤黄染,黄染较重,多为阻塞性,一旦黄疸出现,病 变多已到了晚期。 2.右上腹包块 右上腹可触及较为光滑肿大的胆囊,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时,移动性大;与周围组 织有粘连时,可触及到几个肿块,有时触到肿大的肝脏、十二指肠梗阻的包块等。化验检查: 胆囊癌要做什么检查?以下就是有关胆囊癌要做的检查: 1.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 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 且不易判定结石充满型及萎缩型胆囊壁情况。近年来,人们采用EUS(内镜超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问题。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 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 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因而人们将EUS作为US检查后的进一步精确判定 方法。不论US或EUS,其早期胆囊癌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与局 限性囊壁肥厚,亦有两者混合型。 2.CT扫描:CT扫描对胆囊癌的敏感性为50%,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 如US及EUS。CT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①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 规则增厚。②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腔内,胆囊腔存在。③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肿瘤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如果肿瘤侵 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国内文献报告,在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 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肿瘤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 特征。 4.ERCP:有人报告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其影像表现可分三种情况:(1)胆囊胆管显影良好:多为早期病变,典型病例可见胆囊充盈缺损或与囊壁相连、基底较宽的隆起病变。胆囊壁浸润者可见囊壁僵硬或变形。(2)胆囊不显影:多 属中晚期病例。(3)胆囊不显影并有肝或肝外胆管狭窄:充盈缺损及梗阻上方肝 胆管扩张已是晚期征象。 5.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法有直接取活检或抽取胆汁查找癌细胞两种。直 接活检的方法有:B超引导下胆囊病变穿刺、PTCCS(经皮胆囊镜检查)、经腹 腔镜等方法。采取胆汁的方法更多,如ERCP下抽取胆汁、B超引导下胆囊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