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梵高的论文

关于梵高的论文
关于梵高的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一、引言 (2)

二、布格罗与梵高的荣誉和遗忘 (2)

(一)布格罗的一生 (2)

(二)梵高的经历 (4)

三、审美取向的变迁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6)

艺术界审美取向的变化

——布格罗与梵高的荣誉和遗忘

摘要:同样是绘画大师,威廉.阿道夫.布格罗与文生.梵高的经历截然相反,我们发现不论是在艺术界还是广大观众那里,审美取向总是随着时间的长河不断变化,也许你可以预测出这条长河将会沿着什么样的轨道延伸下去,甚至可以引导这段河流的走向。但是重要的不是在于随波逐流,而是忠于艺术,忠于于自己的本心,勇于开拓发展,不畏惧走向支流,百花齐放各不相同,这条艺术长河才会把真正的你纳入它的怀中。

关键词:审美取向;布格罗;梵高;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3

The change of art aesthetic orientation- Bouguereau and van

gogh's honor and forgotten

Abstract:Is also a master of painting, William. Adolf bouguer ROM and Vincent. Van gogh's experience in opposite directions, there, we found both in the art world and a broad audience aesthetic orientation is always changing as time goes by, maybe you can predict the river will be what kind of orbit extending along the bottom go to, can even lead to this section of the river. But the important is not to drift, but loyal to art, loyal to their own bad, have the courage to explore, not afraid to tributaries, flowers each are not identical, this river art will be the real you into its arms.

Keywords: Aesthetic orientation; Bouguer; Van gogh; style

一、引言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着美,也就有了审美一词。虽然说每个人的审美观都和其他人有着一点不同,但是在相同的环境与文化背景下,艺术界与广大人民群众都有一种大致的审美取向。然而审美取向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沧海桑田,朝代变迁,审美取向受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的各种影响像一道长河一样蜿蜒流动,在不同时期总是各不相同。在东方,春秋时代,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汉代时崇尚金盘起舞的飞燕合德,唐代,以富贵牡丹般雍容华贵之态形容珠圆玉润,面若银盘的女子,杨玉环是其中翘楚。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审美取向又回到

了骨感美上。就西方来说,古希腊爱高贵典雅的理想美,中世纪的宗教画在现在看来呆板而又枯涩。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思潮变革,崇尚古典美,审美取向又回到了过去,后世又出现了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等,艺术界里大的审美取向总是在千变万化,而个人审美取向的不同又决定了后世会出现的这些改革立新,成就了审美取向的不断变化发展。

二、布格罗与梵高的荣誉和遗忘

(一)布格罗的一生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在1825年出生于法国的拉罗谢尔。他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早先年做葡萄酒生意,后来又卖橄榄油。一开始他父亲想让他接手家里的生意,但是布格罗明显不感兴趣。他的神父叔叔尤金给予他一生极大的影响,从此布格罗开始学习古典主义文学圣经与神话故事以及拉丁语希腊语和绘画课程。

布格罗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他在绘画方面惊人天分,被叔叔送到波尔多的艺术学校半工半读学习绘画了两年。在此期间,他还曾给果酱罐子设计商标来存钱,并通过他的尤金给教区居民画肖像画来获取收入。最后,布格罗的父亲终于妥协,同意他去巴黎学习绘画。于是布格罗带着他卖出30多幅画的的900多法郎以及亲戚给的补助,踏上了他去巴黎求学的道路。在那里他在朗索瓦·爱德华·皮柯特画室学习了两个月,1846年,法国美术学院招收100名学生,而他以第99名的成绩险险进了法国美术学院。布格罗很珍惜能接受正规绘画训练的机会,他在学习绘画之外还学习考古学,解剖学以及服装史。在皮柯特的教导下,布格罗继续学习学院派的画风。

当时的艺术界很崇尚神话,历史等题材,并且把这些作为最高的艺术指标,这也正好符合布格罗的思想追求,他从小对神话历史古典等题材耳熟目染,非常擅长。正是当时的审美倾向成就了布格罗。他于1850年获得了法国国家艺术奖学金罗马大奖的美术奖项。作为奖励他和其他几名获奖者到意大利罗马留学进修4年,并居住在著名的美第奇别墅这使他得到了更正规系统的绘画训练,在那里布格罗有机会接触并研究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大师的原始名作。同时,他也游历了意大利的许许多多城市和农村,正是在那里的游学使他定下了今后绘画的基调与风格。

1854年,布格罗在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礼与升华之后,完全把他内心深处真正追求的理想与美准确无误地展现出来,在他回归法国时,在巴黎沙龙展出的油画作品就像我们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时一样,把公众和整个美术界深深吸引住了。他的作品广受艺术家与评论家的欢迎,也被代理销售到美国,英国。赢得了许多的荣誉与奖项,布格罗的巨幅油画——《殉道者的凯旋》在世界博览会上所引起的轰动也为他带来大

量的定件。在当人们第一眼见到见到布格罗的画时,总是能被其中的纯净与美好深深吸引,甚至让人如临仙境。比如说《宁芙与萨提尔》、《春之歌》、《儿时的丘比特与赛奇》他的绘画技巧非常完美,而且作品每一处都透漏出画家想要传达出的意境。他把自己的灵魂与理想完全融入到画中,他对于美和自然有着天生的执着与敏感,画中总是流露着一种飘渺仙境般的烂漫情怀。布格罗挚爱着他的艺术,他沉浸在爱与美和大自然中,总是能敏感捕捉其中的一点一微的变化,投入到他的作品中,让站在他作品钱的观众匆忙绿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投入到这个诗经般的意境之中。感受宁静里永恒不变的感情,享受那单纯的和谐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洗涤心灵,释放灵魂的效果。

1875年,他开始在朱里安学院任教。1888年成为巴黎美术学院教授。当他去世时,他已在法国、德国和荷兰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奖章,比利时和西班牙政府曾授予他勋章,事实上,他得到了一个法国艺术家当时所能获得的全部荣誉,其中包括荣誉勋位。然而,极具戏剧性的是,在他去世后,生前的荣誉都不复存在,他遭到了艺术界的猛烈抨击,评价他的画作机械化,千篇一律,像一个奶油蛋糕一样吃多了令人感到油腻。加上与当时时髦的现代艺术在趣味上的格格不入,不免使他成为激进的现代艺术家和评论家攻击嘲笑的对象。甚至在1920年之后格罗的声誉急剧下降,这都是因为一些对他的风格持强烈反对态度的印象主义派支持者,他们使大众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阿道夫·威廉·布格罗的名字在百科全书中甚至未被提及,成了一个一度辉煌又一度被人们遗忘的画家。作为一个传统艺术的卫道士,保守的学院派的“首领”和所谓“平庸辈中的大师”,由于艺术界审美取向的变化,布格罗势必成为现代艺术的牺牲品。

(二)梵高的经历

梵高与布格罗的遭遇完全相反,文生.梵高出生在荷兰南部布拉班特附近一个叫津德尔特的小村子,父亲是一个牧师,作为长子,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大弟弟提奥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比他小4岁。梵高所受的教育很不正规,8岁入读津德尔特村附近的小学,一年后就辍学了,梵高接受美术教育是在13岁后,他前往离家更远的威廉二世国王公立学校,那里的老师是花大价钱请来的著名画家胡斯曼。梵高很喜欢绘画课,其他各门艺术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唯有透视一门是不及格,其实梵高一生也没彻底掌握透视法。他的父母两系都有精神病遗传史,在梵高这一辈中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除梵高外,提奥在梵高去世后半年死鱼眼中的精神错乱,小弟弟克列尼斯死于自杀。三个男孩子之外,妹妹在晚年也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至于很多年没有开口说一句话,在收容所终孤独死去。

20岁以前的梵高在身为画商叔叔的公司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艺术珍品,例如米勒

的现实主义绘画和巴比松画派那些亲切的风景画。但此时的梵高最喜欢的还是荷兰本土画家维米尔、雷斯达尔还有伦勃朗。好景不长,梵高的性格缺陷使他丢掉了在叔叔公司的工作。后来他决定当一名画家,但是梵高的基本功很差,他极为厌烦那些构图,透视等等。梵高一生穷困潦倒,他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就是通过身为画商的亲人帮助下售出的《红色的葡萄园》,而且卖出的价格非常低廉,靠着给弟弟通信,让他接济来糊口。梵高将德拉克罗瓦视为偶像,他偶然从查理.布朗的一本书中接触到德拉克罗瓦的色彩理论,初步了解了补色色彩和色彩混合理论,以后我们在梵高的作品中运用这种补色理论,比如黄和紫,蓝与橙,红和绿,这使得画面对比非常强烈。日本浮世绘和蒙蒂切利对梵高的影响也非常大,特别是蒙蒂切利,梵高觉得是他教会了自己用色。他觉得蒙蒂切利有一点疯狂,总是梦想着太阳,爱和快乐,却和他一样,被贫穷弄得很狼狈,他认为蒙蒂切利是一位优秀的色彩画家,高贵而纯粹,觉得他和自己特别相似,似乎是他的亲人一样亲切。在梵高漫长的绘画生涯中,他一直得不到世人的肯定,忍受着一切的冷嘲热讽,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本心,不懈的等待着自己的成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梵高曾试图跟他同样穷困潦倒的高更合作,但不久后,高更得到了赏识,他的画在提奥那里被卖出了分别600法郎和500法郎之后高更离开了梵高,梵高在生理疾病的困扰和生活的双重压迫下最终崩溃了。他在割下一只耳朵后,发现弟弟提奥也在生活上遇到了重大困难,他给弟弟写信说不想给他负担了,之后孤独地开枪自杀在法国。

讽刺的是,梵高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梵高在世界各地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但是当人们发现梵高的成就的时候,梵高已经不成在这世上了。他的《加歇医生肖像》,1890年,收藏于奥塞美术馆,该作品是排名世界十大天价画作第二位的名画,仅次于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论,甚至有人在报上呼吁文化和商业要保持道义上的距离。现在他的每幅作品都被当做绝世珍宝收藏在博物馆或收藏家手中。梵高这个名字成了家喻户晓的存在。

三、审美取向变迁的影响

大众的审美取向随着时间以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想要世人接受一种全新的思想并不容易,有人也许会说是哗众取宠,有人也许会狠狠地嘲弄一番,评论家受舆论所驱,总是猛烈抨击这些不被人接受的事物。当社会会环境以及人的思想变得开放,想要接受新事物时,批评家又会抓住传统的风格,艺术作品来当作反面典例努力摒弃。当然,艺术界的更多画家是生前就受人赏识,比如毕加索,达利,他们同样在艺术界上有新的开拓,但是也获得了成功。所以不论是梵高的遭遇

还是布格罗的遭遇,都不要畏惧,只要是金子便会发光,要坚持自己的本心,忠于自己,忠于艺术,不要随波逐流追逐名利,艺术的世界因为不同的审美与个不相同的风格而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徐志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梵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 丰子恺.梵高生活[M].新星出版社,2013.

[3]黄淑媚,何政广.布格罗[G].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4][美]欧文.斯通著,常涛译.渴望生活梵高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十:麦田里的守望者——梵高

麦田里的守望者——梵高 教学目标: 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 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是每一个人都看得懂画背后的涵义。但是每次我们站在梵高的画作面前,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吸引,并为之而震撼,或许那就是名画的魅力。他们看到的,是我们所看不见的世界,或许那就是生活中未知角落里的美好,那就是来自心灵深处最原始的感动。 二、走进梵高 1.其人其画 1853年,梵高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徒之家。少年时,他在伦敦、巴黎和海牙为画商工作,后来还在比利时的矿工中当过传教士。1881年左右,他开始绘画。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著名画家鲁本斯、日本版画和著名画家高更。1888年,梵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他曾短暂与高更交往,后来神经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经历多次感情上的崩溃之后,梵高于1890年在奥维尔自杀。他对野兽派及德国的表现主义有巨大影响。 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在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其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在比利时作传教士期间,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决定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他义务收容那些受重伤而垂死的矿工,希望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弱者博斗,不过,他只干了6个月就被解雇,原因是他对工作过分热情。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2.梵高的耳朵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他是试图用这个举动唤醒自己,制止内心愈演愈烈的疯狂? 抑或,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举动?我记得他有一幅自画像,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痛,只有恐惧,仿佛能倒映出那刚刚消失的风暴的影子。如果允许我给这幅画另起一个标题的话,我会把它命名为《自己的伤兵》。在自己的战场上,梵高伤害了自己,又包扎着自己。——并且还以一幅自画像留作纪念。 是一念之差吗,还是蓄谋已久?他把仇恨的锋芒指向自身,指向一只无辜的耳朵——也许在那一瞬间,他与世界达成了和解,却加倍地憎厌自己,憎厌镜中的那个丑陋且变形的男人。于是,他的手势就像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出轨道,伴随着一阵疼痛般的快感抑或快感般的疼痛,那只鲜血淋漓的耳朵,成为他自己的牺牲品。莫非在梵高心目中,耳朵已是今生的一团赘肉——它只能听见世界的喧嚣,却对内心的狂潮置若罔闻?抑或,他太害怕日夜倾听自己的呻吟——那简直比外界的雷鸣闪电还要刺目,还要刻骨铭心?否则,他的刀锋不会随便选择发泄的对象——哪怕是针对一只微不足道的耳朵,也是有目的的。在冰流的铁器与滚烫的肉体的最初接触中,梵高对自己以及整个世界充满了破坏欲,必须通过打碎点什么才能获得平衡。这就叫做可怕: 心理的疯狂已演变为生理的反应,甚至表现为某种嗜血的倾向。在一声陌生的惨叫中,梵高本人获得了双重身份: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理智的天平倾斜了:他对自己的残忍超过了对自己的体恤。第一滴血,意味着他对自身犯下的第一桩罪行。 对于梵高割掉的耳朵来说,海水的声音也就是血液的声音、鲜红的声音。他仿佛要被世界的血、被大海的黄昏给淹没了。耳朵是他肩头的落日,遭受了沉重一击。女作家陈染的小说中有如下一段话:“我不爱长着这只耳朵的怪人,我只爱这只纯粹的追求死亡和燃烧的怪耳朵,我愿做这一只耳朵的永远的遗孀。”那只坠地有声的耳朵,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的弹片,是一次无声的战争的纪念品——在我们想像中,它一直代替大师那枯萎的心脏跳动着,如同一

梵高作品赏析

梵高作品赏析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无数的画家和文人穷其一生致力于创作,他们在自由的艺术世界中寻求精神的借慰,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他们对社会的期望和未来的憧憬。艺术家是最纯洁最朴实的,他们能在最简陋的破房子中画上一整天,他们能在最单调的风景前思考许久,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精神境界,最高尚的心灵。让我们走进梵高,走进他的绘画世界。 梵高的曲折人生 梵高的生平都充斥着一个词“孤独”,梵高小时并没有展现独特的绘画能力,在27岁时梵高正式成为职业画家,但梵高当时的作品并不被当时的买家所接受,梵高的粗犷的线条和颜色没有得到认同,他的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还是他的弟弟提奥瞒着他买的。艺术总是伴随着精神的至高追求,而越是困苦越是孤独,精神冲击越大,艺术家所能淋漓精致表现地也越充分。 梵高的一生始终执着于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追求,梵高有过三次恋爱,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求婚被拒;他爱上了自己守寡的表姐,没能被接受;他最后无奈地和作为自己绘画模特的妓女在了一起,后因为不和而分离。对于友情,梵高唯一的好友高更,也在与梵高相处了两个月之后,因为性格不和而离去。对于亲情,似乎是上天对梵高最后的眷顾,他的弟弟提奥是唯一真正对他好的人,由于他的作品不能卖出,日常的生活费用都是他的弟弟寄给他的,但这也不断刺激着梵高,他就像是个包袱一样一直挂在他弟弟家里,他悔恨自己的无能与弱小。梵高的一生都是自己一个人,他渴望别人的认可与接受,但是上天都拒绝了他,促成了他心里上的缺陷。但他有唯一的爱好,唯一支撑着他走下去的不会撒谎的追求——绘画,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了自己的画里,他的愤恨他的悲伤与难过。 1890年7月的一天,37岁的梵高悄然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从衣袋里掏出一把左轮手枪,笨拙地对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梵高最后已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涯,他不想再给他的弟弟增加负担,也不想再一个人孤独地走下去,只留下了他的艺术他的灵魂,他充满梦想的创作。 梵高的作品风格 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接触印象派以后造就了梵高独特的画风,他唯一深爱的东

美术鉴赏小论文

绚烂的色彩,掩饰不住心灵的颓然;亦如沉重的肉身,洗脱不了灵魂的负罪!梦醒了,又碎了。支离中的碎片折射出他们同样残碎的面庞。虚幻的背景下,灵魂无处傍依! 阿美迪奥·莫迪里阿尼,一个美术史上的谜团,很多人都很好奇在大麻与酒精的麻醉下,他的作品是如何绘画出来的。严酷的现实、生活的窘迫使一个温文尔雅的青年变成了放荡不羁的艺术浪人,终日沉溺于酒精与麻醉品中。但这一切并未消减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只是缺少支持和理解时常让他感到绝望。 虽然他跟毕加索前后只有三年的年龄差距,但他们的风格与追求却是不一样的。毕加索追求视觉上的绘画革命,而莫迪里阿尼游离于所有时髦的艺术流派之外,又与新艺术观念保持着紧密的关联。虽然他并不是很出名,但他一直都在艺术上坚持做一个独行者。《莫迪里阿尼》这部片则是将他演活了一样,在这部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贴近现实的他!浪漫而又放荡不羁…… 电影《莫》对于莫迪里阿尼的描述也是从浪漫主义开始着手,开场我们第一眼看到的莫迪里阿尼虽有着美国式的脸庞,但在所谓的“如巴尔扎克般手舞足蹈”的同时,导演想先入为主地告诉我们,莫迪里阿尼比起“肥胖”并只会坐着抽烟的毕加索传承了更多的浪漫基因。电影在阐述莫迪里阿尼浪漫的同时还用大篇幅的胶卷刻画了他的颓废。相对于梵高的精神病,毕加索的糜烂夜生活和达利的极度自我主义,如果要描绘一个天才,势必要告诉观众他是在如何一个糟蹋身体和生活的情况下完成了不朽的作品。酗酒和吸毒都成为了电影中

用来刻画每个反叛角色的标签,现实中的他也正是如此。 电影中的莫迪里阿尼率直而随性,嗜酒如命又贫病交加,抱着酒瓶起舞吟诗作画。虽然他风流韵事不断,可是那些人似乎只是酒精与大麻之外他的另一种消遣生活的方式。在他三十四岁的一年,已然是他生命的倒数时光了,她十九岁,冥冥之中,他们相爱了。他认为自己给不了她幸福,可珍妮却不顾家里的反对,毅然决定与他渡过一生。他第一次与毕加索的斗画,幕布掀开,坐在对手画布前的那个人赫然就是珍妮,他惊讶而愤怒,他毁掉了自己的画作愤然离去。在他眼里,除了自己以外,任何一个人为她作画都是一种亵渎。也是这个时候,他猜意识到原来自己是那么的在乎她。后来,他决定为了妻子和孩子再一次参加比赛,完成画作的他来到城市之家,他来办结婚证件,他想给她一个惊喜。然而电影的最后却不是两个人幸福美满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像现实中一样病死,而是死于两个强盗之手。尽管他的画作博得了全场最激烈的掌声,细长且忧郁的线条,可此时他却躺在了血泊之中。而珍妮梳洗干净之后,就那样跳了下去,永远跟随着他。窄窄的石棺里,莫迪里阿尼、珍妮和那个未出世的孩子,永远不再分离……他们之间唯美的爱恋影响着世人,成了又一对广为传颂的伴侣。 每一个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尽管不受他人的认可,甚至会被人鄙夷,他们依然坚持作画。莫迪里阿尼的画作构思和技巧天生的高傲使他避免自己形成毕加索式的过分狂热与放肆的画风,他画作里表现的文雅、脆弱和高贵,令人着迷。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

读《梵高传》有感

读《梵高传》有感 寒假里我5天就读完了梵高传,却不知从何写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 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 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 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为了见到心爱 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 为远远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视□的罪孽,将手心放 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 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 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 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 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 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 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 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

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 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 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 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 真挚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 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 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 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 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 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 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 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 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 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 之下,晒到红斑秃顶。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 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 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 梵高是天才,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天才,

梵高美术鉴赏论文

梵高——一个纯粹的自我 班级:金融1404 姓名:蒋雯学号:2120141051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美术课上总会有一个画家的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梵高。一开始看他的画作,我感受到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癫狂,色彩明艳,表情夸张,尤其是那金灿灿的向日葵,似乎就像一个个闪耀的小太阳,硬是要把光亮深深刺进你的胸膛。但慢慢的我发现即便看过许多名家作品,梵高依然是心头最爱。不,应该是:越是对比,越是觉得梵高可贵,越是爱。 不可否认的,梵高是一个天才,是一个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他的画将情感和美感融入,偏偏特别动情,偏偏特别美。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要结合艺术家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 梵高在1880年决定开始正式画画,那时候他27岁,他搬去乡下跟他的父母住。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狗,被爸妈嫌弃是必然的。那时候的梵高,虽然在画画,但是日子过的很压抑,这可以从当时给弟弟提奥的信里看出,他自嘲自己过的连条狗都不如。当时的作品普遍比较灰暗,颜色比较单一。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画出了《吃土豆的人》。准确地说,这幅画是1885年画的,但在那之前,画家已经开始构思练习了。吃土豆的人为什么是名作?蒋勋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吃土豆的人里,柔和的灯光,昏暗的房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梵高在1886年去巴黎,可以说,这家伙终于踏上了艺术这条不归路。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莫奈,马奈,毕沙罗,罗丹等等艺术家在巴黎正以“先锋艺术”的形象大展头脚。梵高就像一个小粉丝一样,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住进巴黎

关于梵高的作文

【审题解读】 通读材料,我们发现,其中的关键词有:贫困交加、振作、信心;关键句有:生活的色彩和画中的色彩不太一致。显然,此处的生活色彩指的是生活中的窘境、困境、坎坷和苦难等,而“画中的色彩”喻指面对苦难生活,我们要内心明亮,坚守对生活的梦想,激发对生活的希望,强调精神生活对物质生存的超越。通读材料,命题者意图很明显:这是一则关系型的话题,需要考生思考: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们内心的色彩如何? 面对“生活的色彩与心中色彩并不一致,很多人为此感叹过,思索过……”后面这一句补充,为本则材料增加了一定的开放性。两种色彩并不一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梵高型”,直面困境,内心依然拥有阳光,心中拥有梦想;另一种是“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型,虽然现实很美好,起码是看起来很灿烂,但是,终日不见理想与梦想,心中的色彩一片昏暗,属于悲观型。但是,在写作中,我们以为,根据命题者意图,从引领价值导向和高考作文写作规律角度,考生最好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写作时内心要充满阳光,即便文中有一丝悲观的色调,但是,在写作结尾最好要上扬一下,让文章亮丽起来。 【批卷体会】

大多考生的立意是:面对困境,我们内心要有信心与阳光,要有梦想。优秀题目:《心若向阳,何畏悲伤》、《用心中的色彩涂抹一片蓝天》、《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用理想的光芒照亮现实的道路》、《让理想点亮生活》、《虽不能至、内心向往之》、《生命不曾屈膝》、《为现实染上理想的颜色》、《织造自己的生命之色》等等。 有以下问题: 1.审题方面:部分学生依然出现偏题现象:比如写自由、勇气等,当然,还有部分脱离语境,纯粹写信心,写直面苦难,大而无当。专门写生活的色彩,比如《生活的色彩很丰富》。 2.议论文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思想不够深刻,仅仅在常识常理上滑行,没有深入论证,思维疲软现象比较严重;在论证方法上,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选择了举例论证,而缺少形象生动的比喻类比论证、思维缜密的推理论证等等,以例代议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有部分考生采用“三段论”(一个观点+三个名人故事)方式,亟需改变;在论证思路上,部分考生尚未有将关联词、逻辑连词置于段首或重要位置来呈现思路的意识;论证素材老套现象也不容忽视,苏东坡、史铁生、海轮凯勒、曼德拉、霍金均为“高频人物”。 【解决对策】

大学选修课美术鉴赏文关于梵高

美术鉴赏论文 学院 年纪 姓名 如果要插入图片,请自己对号插入图片(网上找图片)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

伟大的梵高-1000字高一作文

伟大的梵高-1000字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就被书的封面给吸引了。被花花绿绿的书包围的它,很不起眼,但却惊奇地抓住了我的目光,并再也没离开过。 这本书主要由梵高的画构成,画名是《夕阳和播种者》,是梵高1988年在阿尔这座城市所创作。画面色彩缤纷错杂,金黄与宝蓝交相辉映,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真正迷住我的不是别的,就是梵高的画及他不一般的人生经历。可能大多数人都是因《向日葵》才知道和认识梵高这一号人物,但是这世上又能由几个人是真正懂得梵高的呢?包括《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书的作者欧文·斯通他自己,也不敢十分肯定地说自己清楚梵高的真正想法。欧文·斯通在导言中说,当他第一次接触到温森特·梵高的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时,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顿时感到这个世界豁然开朗。他被惊呆了!他的心被打动了!就是在那时,欧文萌发了要为梵高作传记的惊人想法。但是,他才年仅二十六岁,而且毫无写作经验,所以对于胜任写作温森特的故事来说,还是太年轻了。 不过,最终欧文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让梦想成为了现实,他成功了!其实,欧文本身的经历与梵高有一些相似,都是先经历

了苦难的生活,再迎来人生的辉煌。感同身受,所以他才能把梵 《渴望生活——梵高传》高的经历写得这么动情感人,打动了读者。 其实是一部传记小说,所以书中有的故事是虚构的,但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这本书讲述了梵高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这些国家的经历。梵高他出生在一个朴实的家庭,家里还算是比较富裕,但梵高却总是过着没钱的生活。它在矿山里干过,全身都是黑灰,连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他称那里为黑埃及;他曾经因为没有钱请模特为他作画时摆姿势,而自己站在镜子前摆姿势;他窘迫到每次都要他弟弟提奥寄钱给他用,他也曾经到过没有工作,没有金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力量,没有思想,没有热情,没有理想,甚至是丢失了赖以维系生命支柱的地步。但是,梵高他从未放弃过,从未想过要远离他的生活,远离这个世界。他仍然在土地上缓慢地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着,扛着那块大石头,顶着大太阳,一刻也没有停过。梵高在年轻时就对画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很熟悉伦勃朗、米莱、朱尔、乌里斯等画家。在他经历了一些磨难后,梵高开始动手用笔绘画。在此之前,他还当过福音传教士,做过矿工,卖过东西,处境困厄。 但梵高决定当画家后,处境反而更困厄了。他的画很少卖出去,也很少有人欣赏和赞美。梵高总是一个人到田野里作画,但他不喜欢这种孤单的感觉,他渴望有人能陪在他身边,渴望有人

美术鉴赏论文关于梵高

美术鉴赏论文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梵高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梵高 麦田里的守望者——梵高 教学目标: 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 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是每一个人都看得懂画背后的涵义。但是每次我们站在梵高的画作面前,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吸引,并为之而震撼,或许那就是名画的魅力。他们看到的,是我们所看不见的世界,或许那就是生活中未知角落里的美好,那就是来自心灵深处最原始的感动。 二、走进梵高 1.其人其画 1853年,梵高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徒之家。少年时,他在伦敦、巴黎和海牙为画商工作,后来还在比利时的矿工中当过传教士。1881年左右,他开始绘画。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著名画家鲁本斯、日本版画和著名画家高更。1888年,梵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他曾短暂与高更交往,后来神经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经历多次感情上的崩溃之后,梵高于1890年在奥维尔自杀。他对野兽派及德国的表现主义有巨大影响。 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在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其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在比利时作传教士期间,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决定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他义务收容那些受重

伤而垂死的矿工,希望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弱者博斗,不过,他只干了6个月就被解雇,原因是他对工作过分热情。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2.梵高的耳朵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他是试图用这个举动唤醒自己,制止内心愈演愈烈的疯狂? 抑或,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举动?我记得他有一幅自画像,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痛,只有恐惧,仿佛能倒映出那刚刚消失的风暴的影子。如果允许我给这幅画另起一个标题的话,我会把它命名为《自己的伤兵》。在自己的战场上,梵高伤害了自己,又包扎着自己。——并且还以一幅自画像留作纪念。 是一念之差吗,还是蓄谋已久?他把仇恨的锋芒指向自身,指向一只无辜的耳朵——也许在那一瞬间,他与世界达成了和解,却加倍地憎厌自己,憎厌镜中的那个丑陋且变形的男人。于是,他的手势就像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出轨道,伴随着一阵疼痛般的快感抑或快感般的疼痛,那只鲜血淋漓的耳朵,成为他自己的牺牲品。莫非在梵高心目中,耳朵已是今生的一团赘肉——它只能听见世界的喧嚣,却对内心的狂潮置若罔闻?抑或,他太害怕日夜倾听自己的呻吟——那简直比外界的雷鸣闪电还要刺目,还要刻骨铭心?否则,他的刀锋不会随便选择发泄的对象——哪怕是针对一只微不足道的耳朵,也是有目的的。在冰流的铁器与滚烫的肉体的最初接触中,梵高对自己以及整个世界充满了破坏欲,必须通过打碎点什么才能获得平衡。这就叫做可怕: 心理的疯狂已演变为生理的反应,甚至表现为某种嗜血的倾向。在一声陌生的惨叫中,梵高本人获得了双重身份:既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理智的天平倾斜了:他对自己的残忍超过了对自己的体恤。第一滴血,意味着他对自身犯下的第一桩罪行。 对于梵高割掉的耳朵来说,海水的声音也就是血液的声音、鲜红的声音。他仿佛要被世界的血、被大海的黄昏给淹没了。耳朵是他肩头的落日,遭受了沉重一击。女作家陈染的小说中有如下一段话:“我不爱长着这只耳朵的怪人,我只爱这只纯粹的追求死亡和燃烧的怪耳

赏析梵高星空

梵高《星空》赏析 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海一样的蔚兰色,色调柔和宁静。但所画的星空和星空之下的人间却让人激情澎拜。也许是夏夜也许是秋夜,总之夜空的星星不再沉寂,却在涌流奔腾旋转。而人间呢,却显得出奇的静。村庄非常小,匍匐着,几乎要在视野里消失,而教堂的尖顶却非常高,直指天庭。画面一侧的树扭动着,扶摇直上,直插星空。凡高把整个天宇画成动态的,显得激情洋溢,热血沸腾。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星空》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二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像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画有一种儿童画的特征,这幅画的基调以蓝、黑为主。凸显出画内的压抑、冷调,夜幕笼罩下的小村庄虽然一副静谧的模样,但天空中呈现的漩涡状气流让人有一种沉默即将爆发前的那种压抑与可怕的寂静。画面的星空。画家运用大量的明黄色来凸显星星,就好似那梦想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再次,这幅画的天空呈旋涡状,貌似有很多气流,再加上图画颜色的基调,就给人一种扭曲痛苦、冷漠的感觉,就好像得伤寒病病人的脸。此画虽然表达了画家长期压抑扭曲的心理,但是明黄色的大片繁星也正是衬托出画家心里的那一点希冀与梦想,明明灭灭,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在这幅画中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既有希望,又有绝望。还是那句话,远方星空中明亮美丽的繁星,看似很近,最终却遥不可及。 有人说: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恒。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像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像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

作文人物素材之梵高

其人其画 1853年,梵高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徒之家。少年时,他在伦敦、巴黎和海牙为画商工作,后来还在比利时的矿工中当过传教士。1881年左右,他开始绘画。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著名画家鲁本斯、日本版画和著名画家高更。1888年,梵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他曾短暂与高更交往,后来神经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经历多次感情上的崩溃之后,梵高于1890年在奥维尔自杀。他对野兽派及德国的表现主义有巨大影响。 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在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其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在比利时作传教士期间,

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决定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他义务收容那些受重伤而垂死的矿工,希望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弱者博斗,不过,他只干了6个月就被解雇,原因是他对工作过分热情。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梵高的耳朵

梵高在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曾经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他是试图用这个举动唤醒自己,制止内心愈演愈烈的疯狂? 抑或,这本身就是一个疯狂的举动?我记得他有一幅自画像,描绘着用纱布包裹住耳部伤口的自己——他的眼神中没有疼痛,只有恐惧,仿佛能倒映出那刚刚消失的风暴的影子。如果允许我给这幅画另起一个标题的话,我会把它命名为《自己的伤兵》。在自己的战场上,梵高伤害了自己,又包扎着自己。——并且还以一幅自画像留作纪念。 是一念之差吗,还是蓄谋已久?他把仇恨的锋芒指向自身,指向一只无辜的耳朵——也许在那一瞬间,他与世界达成了和解,却加倍地憎厌自己,憎厌镜中的那个丑陋且变形的男人。于是,他的手势就像一列失去控制的火车冲出轨道,伴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13-000)梵高的《向日葵》赏析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授课教师: 时间:2012年6月6日

摘要:梵高油画《向日葵》,具有非同寻常的仿佛想要突破画框的一股奔涌而出的力量,和一种难以克制的自我表达的欲望,令人震撼。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梵高和向日葵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从内在精神到外在形式无不给我们启发与深思。 关键词:印象派情感美学向日葵梵高 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以马奈为中心的一批画家如莫奈、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德加、毕沙罗等人,在反对学院艺术的口号下,以创新的姿态进行艺术革新,并登上法国画坛。1874年他们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展览,社会反响很大,参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这样印象派绘画便由此而得名了。 如今一提到印象派,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忽视荷兰画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3.30——1890.7.29,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文森特·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梵高27岁时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 绘画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 却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 只能长期依赖弟弟Theo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高中作文素材01-梵高(2)

2017年秋高中作文素材:梵高 郑会英老师整理 【人物简介】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人物代表作品】

【精彩段落】(此部分建议摘抄或背诵) 素材运用角度:艺术、理想、痛苦、执着、个性、独特追求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病交加。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的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可是他的画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小城,他疯狂地作画。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他像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倒下。每当我看见他所画的《向日葵》,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说过的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火焰。” 素材运用角度:艺术、理想、痛苦、执着、个性、独特追求 梵高说,“谁在爱,谁就在活着;谁活着,谁就要工作;谁工作,谁就有面包。”但是梵高常常没有自己的面包,只能靠弟弟的接济勉强维持生计。他孤独地作画,孤独地生活,没有钱请模特,他的模特只有自己。100多年后,当他的自画像——《没有胡须的梵高》创出7150万美元的拍卖天价时,拍卖行里欢声雷动。然而这一切与寂寞的梵高已经毫无关系。在巴黎郊外的俭朴的墓地里,陪伴他的只有当年由加歇医生栽种的长春藤,还有来自全世界的崇拜者们敬献的鲜花。 素材运用角度:价值、时间会筛选出真正伟大的东西 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但是生前,就连这么一点点卑微的梦想,最终也还是化为泡影。然而今天,梵高的出生地荷兰和梵高的安息地法国,争相把梵高认作自己的国民,争相为他建造精美的美术馆。在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在荷兰的梵高美术馆……他的作品永远被摆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在他的作品前,永远是人头攒动,人们向他的作品投出虔诚的眼神,啧啧赞叹,表现出对他超常的崇敬和膜拜。 素材运用角度:朝圣不懈 我们的一生是朝圣者的一生。我曾看到一幅非常美丽的画作,那是一片傍晚的风景。画面右方是一排小山,在傍晚的雾气中隐隐发蓝。在这些小山之上是壮丽的落日,是镶着银色、金色和紫色边缘的灰色云团。画面上的风景是一片平原或长着石楠的原野,覆盖着草和黄叶,因为那是秋天。一条路穿过画面上的风景,通向很远很远的一座高山,山顶上是一座城市,沐浴在落日的光辉中。在这条路上走着一位朝圣者,手里拎着行李。他走了很长的路,已经非常疲倦。就在这时他遇见了一位女子,一位黑衣女子,她令人想起圣保罗的话:永远悲伤,又永远快乐。那是上帝的天使,她站在那儿,为了给朝圣的人们以鼓励,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于是这位朝圣者问道:“这条路一直通向山顶吗?”回答是:“是,一直到尽头。 ”他再次问道:“要用生命般漫长的一天才能走完它吗?”回答是:“是的,从早晨到晚上,我的朋友。”于是朝圣者悲伤而又始终欢乐地继续上路了——悲伤是因为,他要到的

关于梵高的作文_优秀作文

关于梵高的作文 本文是关于优秀作文的关于梵高的作文,感谢您的阅读! 篇1:梵高引领我成长作文800字 梵高,一个忧伤的名字。如果没有他的画,也许,我就不会知道原来有一个叫梵高的人。 他画中的流淌的美好,使他的画更加绚丽。画中的向日葵在充满阳光的怒放着。可是,你们的主,梵高是那么的孤独断绝。他幽深美丽的眼有太多太多的痛了,他的眼,似一潭沼泽。让人不敢探他的眼。因为他的痛我们承受不起。 你,梵高,是和莎士比亚一样的天才。他可拥有全世界最高贵的赞叹声,但是你却只配拥有最不堪入耳的漫骂声。所有人由他们肮脏的灵魂来审判你,用轻轻地几语把你打入地狱的最深处。你割下你的耳,来反抗命运。但你仍留下一只耳,听微风吹过的声音,清雨中水滴滴答滴答的声音。你只有在星光下,喃喃的斜躺着身子,眯着眼看着夜的舞台。脚下的青草仍带着白日的芳香。你等待着那阳,太阳高挂于顶。金黄色的阳光洒满了梵高和那美妙的向日葵上。一切从现在开始,你舞动你的笔,你的手。那流畅的线条使你的血液在沸腾,在咆哮。你看着向日葵喂我一笑。 你收起你的画完美的起身。你看看那个人,就是你们说的疯子吧。一位高档的妇女用不屑的眼光打量着,阴阳怪气的说道。 梵高的心忽然好痛好痛。所有的炽热和神采都以退去,只留下暗淡和孤寂的背影渐渐走进知己最低劣廉价的小木阁…… 终于,梵高他自己终结自己的生命。也许最后一刻他在浅笑吧,那么浅浅的浅浅的…… 我也有梦想,我也曾满怀希望,我也从未停止过奔向梦想的脚步。但现在我却畏惧了,我不敢再走下去,因为前途迷茫,我失去了方向。我没有你坚强,我无数次彷徨,我迷失了方向。就在我信念动摇的时候,你用画作带给了我穿越时空的教诲坚持心中的梦,追求世界上一切的光明。梵高,用向日葵带领我坚定信念,面向太阳。 他在黑暗中散发光芒,在苦难中祈求幸福,在绝望中找寻希望。梵高,用坚强的心为我插上追寻光和梦的翅膀。梵高,引领我成长。

美术鉴赏论文.

作为一名XXX专业的大二学生,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对我的影响很大,不仅仅培养了我基本的审美能力,也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从图案,到画面;从国画到油画;从时装到装饰品。让我知道艺术无处不在,艺术更是源于生活也是高于生活。 美术是没有国界的艺术之一,是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共同和最普遍的要求,对于每个人来讲,不论见识多识广,他也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鉴赏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可以使我们间接的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到的广阔领域,可以帮助我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扩大知识的领域。其次,美术鉴赏是陶冶人思想情操,提高人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之一。美术鉴赏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其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是对其思想情操陶冶的过程。所以,美术鉴赏中队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其本身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抽象的理论教育,也不同于某种带有强迫性的法纪教育,是陶冶人思想情操、提高人精神境界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上课的时候老师通过讲课和视频展示的方法来向我们介绍每个方面的艺术,虽然每次放视频只能放一部分,但我

们也听的津津有味。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特点的艺术文化,比如我们的国画、紫砂壶上的艺术和施华洛的水晶装饰艺术等。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部叫做寻找手艺的纪录片,片中讲述了作者起初拍这部片子的起因,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最让我惊讶的不仅仅是片里那些惊艳四座的手艺,竟是摄影师是由本来是司机师傅的人担任。这让我感触良多,司机师傅仅仅是对摄影感兴趣,慢慢的竟然拍摄的有了一些大家风范。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虽然在课堂上没有展示完全部的纪录片,但是回去之后我马上就把接下来的几篇纪录片看完了。我认为美术鉴赏这门课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引发我们的好奇,进而让我们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判断。 在小时候我就听说过齐白石和梵高,但当时仅仅是知道他们的画作能卖很多钱,大家都为了他们俩的画一掷千金。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我了解到了齐白石的虾,鸡,鱼,花为何那么多人追求;梵高的画作表达的有是什么思想。美术鉴赏为我们解惑,擦亮我们的眼镜,让我们对待艺术品的感觉不仅仅停留在它们的价值身上,还看到了艺术家本身的经历、思想、心情等等,还看到了艺术品所在的社会背景与人文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