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简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

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

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渔家傲——[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陽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 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 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塞下:边界险要地方,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儿向衡陽飞去。衡陽,今湖南省 衡陽市,湖南衡陽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留意:留连之意。 四面边声:四面八方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一声。 连角:紧随着军中的号角。连,紧随。 千嶂里:在重重高山环抱中。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未彻底击溃敌军,取得全面胜利。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 之杭爱山。勒,在石头刻字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 山刻石记功而还。 无计:没有办法。 羌管悠悠霜满地:笛声悠扬,寒霜满地。羌管,笛子出自于羌(古代少数民 族)地,故称羌管。 不寐:睡不着。 【翻译】 边境上的秋天风景与内地完全不一样,向衡陽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紧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高山的环抱中,长烟直上, 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年老酒, 思念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 可是燕然山还未刻上平胡的功

绩,想回家也毫无办法。夜里,羌人的笛声忧怨绵长,寒霜像月光一样的撒满大 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将军的头发白了,战士泪流干了。 【赏析】 范仲淹(980——1053),字希文,谥号“文正”,祖籍陕西,后迁居吴县 (今江苏苏州市)。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他的诗、词、文皆好,词作现存虽仅 5 首,但情感深沉,风格豪迈,从 内容以至艺术手法上都有一种创新精神。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时期,辽国从北边入侵中原,西夏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康定元年, (公元 1040 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山西省延安市),达四 年之久,这首词就是他在军中所作。 词的上阙写塞外秋天风光。作品运用词的传统结构方式,上阙以写景为主, 抓住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事物, 粗略几笔勾勒出边地秋天的风光, 用以反衬人物的 内心世界沉重、苍劲、含蓄、蕴藉。 作品开篇首先点名了地点和时间:“塞下秋来风景异”,清秋的边地,奇异 的风光。 一个“异”字, 揭示出了作品中人物不平静的心态。 句中的“异”字“异” 在哪里呢?“异”在边地的秋日与内地不同, “异”在边地的秋日与当地的往常 也不同。 “衡陽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 衡陽那里有 座回雁峰,传说大雁飞到那里便停住了。随着气候的变化,大雁北来南归,这原 本是很正常的事,说不上“留意”的有无,因此这里主要是写人的感受。目睹北 雁南飞,而人却长期困守边疆不能回归故里,故而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句:“边声”,边地特有 的声音,再加上军中不绝的号角声,给人的感受是既凄凉又悲壮,特别是它打破 了清秋的寂静,更增添了某种悲凉的气氛。最后两句是写在重峦叠嶂之间,长烟 落日,孤城紧闭,渲染出战局之紧张。 词的下阙,作者宕开自认景物的描写,笔锋一转,集中笔墨重点写情。“浊 酒一杯家万里”,离家万里,身居异地,孑然一身,只好借酒消愁。然而李白 诗中所云 “一抽一刀断水水更流,以酒消愁愁更愁。”一杯浊酒,万端思 绪更难平。深层次分析,思乡之愁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作者要抒写主要还是内 心的痛苦。自己已经年过半百,面对强敌,却不能杀敌建功,了却心愿,这就是 “燕然未勒归无计”,到这里,作品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最后几句重在 写霜满地,军营中飘荡着凄凉悲苦的笛声,将军和战士们彻夜难眠,忧国思乡, 悲从中来。结尾激动人心,令人难以忘怀!至此,作者的那种抗击外敌,极想报 国杀敌的爱过雄心真真切切地溢于言表。 在作品中,作者善于使用准确、生动、贴切的词语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答案: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最新0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重点句式总结(5星)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 渔家傲.秋思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这里是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无留意。四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连角起,千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层峦叠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霜满地,人不寐(睡),将军白发征夫(出征的士兵)泪。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2020 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真题 单选题 1. 主 要起防 水、磨 耗 、防 滑 或 A.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B. 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 C. 沥青贯入式面层 D.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答案】 D

【解析】沥青表面处治面层主要起防水层、磨耗层、防滑层或改善碎(砾)石路面作用。 2.淤泥、淤泥质土及天然强度低、()的黏土统称为软土 A.压缩性高,透水性大 B.压缩性高,透水性小 C.压缩性低,透水性大 D.压缩性低,透水性小 【答案】 B 【解析】淤泥、淤泥质土及天然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小的黏土统称为软土。 3.存在于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具有一定水头高度的水,称为() A.上层滞水 B.潜水 C.承压水 D.毛细水 【答案】 C 【解析】承压水存在于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具有一定水头高度。 4 以粗集料为主的沥青混合料面层宜优先选用() A.振动压路机 B.钢轮压路机 C.重型轮胎压路机 D.双轮钢筒式压路机 【答案】 A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与译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与译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

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及译文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题解】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城西,高三层,从楼上俯瞰碧波万顷的洞庭湖,景物十分壮观。岳阳楼开始建于唐朝初年,北宋滕子京为巴陵郡守时,主持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表示纪念。由于范仲淹的纪念文写的很好,成为千古名篇,因而岳阳楼也就闻名天下。 《岳阳楼记》作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当时正值“庆历新政”变法运动失败,作者被贬,谪居外地。文章通过对历史上那些“迁客骚人”只局限于个人狭窄圈子里的思想感情的批评,表达了作者自己“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和抱负。这种思想,不仅对当时因变法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的作者和他的同事们,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就是对于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也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充分表达主题思想,作者采用写景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骈散结合,波澜起伏,富有节奏感。本文在写景散文中别具一格。 原文: 庆历四年春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在洞庭一湖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⑥,南极潇、湘⑦,迁客骚人⑧,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⑨,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⑩,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11,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12,锦鳞游泳○13,岸芷汀兰○14,郁郁青青○1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6,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17,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18,吾谁与归○19? 【注释】 ①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 号(1044-1048)。 ②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进士, 因被人诬陷,贬为岳州知州。谪:降职。巴陵郡:即岳州郡,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③胜状:美好的景色。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析-古诗-赏析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7、【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8.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2分)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2分)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

简短文言文译文及原文对照

简短文言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 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6、画家赵广不屈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 《范仲淹传》原文及 原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

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 :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

古诗词: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出自宋朝诗人范仲淹的 古诗作品《渔家傲·秋思》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 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 江南一带不同。 3、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 衡阳为止。 【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不过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无法预计回归的时间。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鉴赏】 从词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 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所以下阂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小古文100篇及翻译

-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及详解)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几乎都是和衣而睡,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吃不饱稠粥,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终于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情绪激昂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诉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注释 1、孤:丧父的孩子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4、之:到,往。 5、南都:指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市。这里的南都学舍为当时著名学舍。 6、再适:改嫁。 7、既:副词,不久,后来。 8、去:离开。 9、尝:曾经。 10、给:供应 11、日昃(zè):太阳偏西之时。 12、或:有时,或者。 13、昏怠:昏沉困倦。 14、辄:往往,每每。 15、沃:浇,这里指“洗”。 16、啖:吃。 17、谗:说别人坏话。 18、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19、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0、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21、既(仕):考取功名后

22、或:有时候23﹑依:依靠24﹑饘粥:稠粥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年幼时就有志向节操,师从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 不够,以至用稀粥充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觉得艰苦。 ②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 ....,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注释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参考译文: 考取进士,做广德军司理参军。因晏殊举荐,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求教,他手捧经典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③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注释: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平静,安定。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 参考译文: 他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 ④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juān)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注释: (1)宫掖,是皇宫的意思。 (2)折役茶,茶农生产的茶叶有一部分以折税茶的形式代替租税缴纳官府外。就是用茶叶抵充租税的,这种上交的茶叶叫做折役茶。宋朝折役茶以外剩余的茶叶全数由官府所设的山场收买,不准自由出卖。 (3)丁口:①户政名。即男女人口。清制,凡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合称丁口。丁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亦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②意为"子",子在古代指儿女,所以丁口也代指子的意思。 (4)丁盐钱:古代盐税的一种。由“蚕盐法”演变而来,主要推行于五代、两宋时期。每年向业蚕人户“预依”“蚕缫之用”盐,事后敛取蚕盐钱或由蚕盐钱“折变”为绸绢等物。 参考译文: 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司谏。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派遣官员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上显出哀伤的样子,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滥行祭祀,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文言文翻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他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