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货币

商品和货币
商品和货币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1.商品的涵义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对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第一、这个物品必须对人们有用。(但自然界中的空气和水不是商品)

第二、这个物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但自己生产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第三、这个物品必须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品。(但不通过交换而满足别人需要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第四、这个物品必须是通过交换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经济的涵义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生产的经济形式从发展角度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性条件。

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形成。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市场经济的涵义——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①区别:

第一、内涵不同。

第二、处在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

第三、相对应的概念不同。

②共同点:

第一、都存在商品和货币关系。

第二、都存在价值规律。

第三、都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

(2)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第一、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是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不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

第三、是商品交换价值、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价值

(1)交换价值的涵义

(2)价值的涵义

(3)价值的特点

第一、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第二、只能通过交换价值而间接地表现出来。

第三、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4)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

第一、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第二、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性

第一、反映的关系不同。

第二、两者互相排斥。

A.需要方面的排斥:即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使用价值,但需要的是价值;商品购买者拥有价值,但需要的是使用价值。

B.占有方面的排斥:即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购买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及其特点

(1)具体劳动的涵义

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2)具体劳动的特点

第一、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久条件。

第三、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

2.抽象劳动及其特点

(1)抽象劳动的涵义

(2)抽象劳动的特点

第一、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

第三、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性:

第一、反映的关系不同。

第二、作用的范围不同。

第三、结果不同。

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涵义

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同种商品价值的决定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简单劳动时间决定。

不同种商品价值的决定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涵义。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换算。

3.商品价值量的变动

(1)决定商品价值量变动的因素

第一、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第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1)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3)生产组织形式;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等。

(2)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第一、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第二、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三、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五、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私人决定;生产的产品归私人所有;生产是为了实现私人利益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劳动的社会性要求生产的劳动产品在数量、质量和品种等方面都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却是生产的商品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往往不能与社会的需要完全相一致,从而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二节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的涵义——价值的表现形式。

(2)价值形式发展的阶段

A.简单价值形式

①公式

②价值形式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指在价值形式中处在价值被表现地位上的商品。

等价形式——指在价值形式中处在充当价值表现材料地位上的商品。

③相对价值量的决定

④等价形式的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B.扩大的价值形式

①公式

②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的几点结论

第一、质上相同。即两者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第二、进步性是: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了。

第二、局限性是:商品的价值没有一种统一的表现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①公式

②与扩大价值形式相比的几点结论

第一、质上不同。即是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

第二、进步性是:各种商品的价值有一个统一的表现形式。

第三、缺陷性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

D.货币形式

①公式

②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的特点

第一、质上相同。

第二、进步性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地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

金银等贵金属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是由贵金属本身的自然性质决定的。

2.货币及其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1.金银自然条块

2.铸币——是指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总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3.纸币——是指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4.信用货币

(1)银行券。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不定期的债务凭证。早期的银行券可以随时到银行去兑现为金币或银币,金本位制崩溃后也就不能兑换黄金,从而变成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即现代纸币。

(2)电子货币。

三、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涵义

(2)价值尺度的特点

第一、是观念上的货币。

第二、必须要借助于价格标准。

第三、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2.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的涵义

(2)流通手段的特点

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第二、造成了买和卖的脱节,产生了危机的可能性。

(3)货币流通量规律

① 公式: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

价格水平待售商品数量 = 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 ② 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③ 货币需求量变动的规律:

第一、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第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发生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只发生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而不会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发生的货币升值和物价下跌的现象。

3.储藏手段

①储藏手段的涵义——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储藏起来的职能。

储藏手段不同于现代的银行储蓄。

②储藏手段的特点

第一、必须是金银条块或足值的贵金属货币。

第二、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4.支付手段

①支付手段的涵义——指货币在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缴纳赋税、租金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的特点

第一、能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条件下流通,从而节省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第二、导致了债务锁链的形成,加剧了危机的可能性。

5.世界货币

①世界货币的涵义——货币其他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

②世界货币的特点

第一、必须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历史上)

第二、必须是能充当国际货币的硬通货。

6.货币五种职能之间的关系

①货币的五种职能都反映了货币的本质。

②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③货币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是历史的顺序。

第三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价值的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

律。

二、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1.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自发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影响商品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

(1)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变动。

(2)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变动。

(3)供求关系。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高于商品的价值;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低于商品的价值。

3.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第一、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围绕价值为中心进行的;

第二、从较长时期看价格高于和低于价值的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即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第三、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积极方面:

牟利动机→

价值规律

实现形式

竞争机制

→调节资源的社会配置

价格机制

供求机制

存在问题:容易导致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失衡。

第二、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积极方面: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获大利

→竞

提高劳动

生产率

促进社会

生产力的

发展

个别价值等于社会价值→获均利

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亏本

存在问题:障碍新技术的全面推广。

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积极的方面:优胜劣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存在的问题:社会物质利益失衡,拉大贫富差距,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市场机制的缺陷:

第一、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无法完全实现经济运行合理的社会目标和比例。

因为价值规律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第一、市场机制在收集、处理和发布经济信息方面存在缺陷,从而导致调节失效。主要表现在市场的信息机制不完善(包括失真信号)和市场的不完全。(只包括现在商品市场的信息,但无法了解未来商品市场的信息)

第二、市场机制无法从宏观上调节各种物质利益关系。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 感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读《资本论之商品与货币》有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之一。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艰苦科学研究的结晶。作为一个学经济专业的学生,资本论对我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篇,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其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的理论。商品和货币经济关系的分析为研究资本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商品和货币》这一章,是在抽样理论形式上研究商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矛盾,而着重分析价值;同时结合商品的内在矛盾,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解释在商品和货币的物的外壳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篇的基本理论分为商品理论和货币理论。 在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中,马克思首先给出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分析商品范畴;其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商品两个因素额决定提供科学依据;接着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从商品内在矛盾的运动中导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最后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阐释研究商品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揭示生产关系。 在高中时候就了解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的联系,读完这一章对这两个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使用价值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物的社会形势如

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但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而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结晶,是作为这些物所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商品的这两个属性对立统一于商品之中,二者缺一个就不能称其为商品;但对于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二者又是对立的,即二者不可兼得。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之一。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性的源泉,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但是作为两个不同范畴的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它们的劳动形式也应该不同。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这种社会性质只是由商品交换实现的。正是这种交换关系使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马克思在第一章第三节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从逻辑发展上给出了货币的起源。从货币的形成过程来看,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使用价值来看,货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它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从价值来看,货币同任何商品一样,它本身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是通过每个含有同样多劳动时间的别种商品的量表现出来的。当它作为货币进行流通时,它的价值已经是既定的了。货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主要功能,当然也存在着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

金融学 第一章 货币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形态变化 (一)货币形态变化的趋势 1、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 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货币形态的变化是对商品生产、交换不断扩大的适应。交换发生的前提是相互交换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商品交换的数量比率遵循等量价值交换的原则。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个别的,并且以物物交换的方式出现,因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只能是与之交换的其他商品,即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众多商品中分离出一种比较稳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形态变化的一般趋势 货币形态变化的一般趋势是由具有实际使用价值(指可以用于生产或者消费)的一般等价物向没有使用价值的货币形态,由具有价值的实物形态向不包含价值的货币符号转化。结合一般趋势与大致的历史线索,可以将货币分为四种类型做初步分析即: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各种货币形态 1、实物货币 (1)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被称作实物货币。 (2)理想的交换媒介需要具备下述特征: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价值均质可分、轻便和易于携带。 (3)各国在一定历史时期究竟用何种金属作为法定货币,既要依据该国的矿产资源情况,又受到商品交换的规模、习俗等因素影响。 2、代用货币 (1)代用货币是实物货币的替代物。它一般是纸制的据以换取实际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的凭证。早期可以兑付金银货币的银行券是代用货币的一种。 (2)代用货币的价值实际上取决于所替代货币的价值。 (3)以黄金作为保证或准备的代用货币为什么最终退出了流通领域,这样就诞生了现代纸币,代用货币从而是金银货币向现代纸币过度的中间环节。 3、信用货币 (1)信用货币是不以任何价值实体为兑换承诺和基础的纸制货币符号。 (2)信用货币又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形态: ①辅币;②现金或纸币;③银行存款。 4、电子货币 (1)电子货币指计算机或贮值卡所记录、转移的代表一定价值量的电子符号形式的货币。 (2)有人提出电子货币的出现意味着货币消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二、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对货币的本质可以有两种分析思路。第一种从商品货币关系本身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发挥一系列功能——交易媒介或者流通手段是其中之一,能够很好地疏导交换,从而使商品物尽其流,这既是对商品生产、交换扩大的一种适应,又从一定意义上为商品生产、交换的扩大开辟道路。从货币的起源和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观察,货币最初具有实物商品的形态,例如金和银,但以后的发展证明货币进入流通可以既不依赖于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不依赖于其具有价值,而是由于其具有“普遍可接受性”。 (二)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二种思路是从经济的社会基础出发,无论对“商品”与“货币”的分析都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物质意义的商品或者货币,以物质意义的商品与货币为介质产生各种生产、交换关系,它们自身不过是“玩偶”或者“道具”,一旦被赋予社会意义,主使者是幕后或前台的参与者“人”,所以就需要探讨,在将生产、交换真正的主体人引进来之后,货币体现什么关系?

商品和货币教案

商品和货币教案 1.教学目的和要求: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 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考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从考查商品开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和条件;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劳动二重性及其关系;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表现形式和作用。 难点:价值的本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起源;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讲授时间:8学时 第一节商品 一、研究资本主义关系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始

这是因为: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2.商品中的矛盾隐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矛盾的胚芽 3.建立中商品分析上的劳动价值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4.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抽象的经济范畴 二、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商品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判断一个物是否商品的两个标准 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 第二、必须用于交换 3.商品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第一、社会分工的存在 第二、劳动产品属于经济利益不同的生产者 (二)商品经济

1。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统称。 2。商品经济的类型 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叫 市场经济。 三、商品二因素 (一)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方面需要的属性。 2.对于使用价值应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3.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4.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5.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交换价值的概念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二)价值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一、名词解释 商品、商品经济、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商品拜物教、货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价值尺度、价格、价格标准、流通手段、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供求关系、竞争机制 二、单项选择题: ⒈商品是() ①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任何社会的劳动产品 ③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④不要求等价补偿的物品 ⒉商品的二因素是() ①价值与价值量②使用价值与效用 ③价值与交换价值④使用价值与价值 ⒊商品的价值量是() ①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决定;②由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实际付出的劳动决定的;③生产技术决定的; ④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①成正比②成反比③反方向变动④同方向变动 ⒌形成商品二因素的原因是()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需要人和工具 ②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③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④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⒍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①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③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⒎劳动的二重性是() ①两次劳动;②两种劳动;③两种具体形式的劳动;④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侧面 ⒏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②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分工 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④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⒐私有制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 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③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④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⒑货币的本质是() ①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人们为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 ③金银等贵金属④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⒒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①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②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③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④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⒓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包括() ①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②流通中实际具有的货币量 ③纸币发行量④社会贮藏的金属货币量 ⒔通货膨胀是() ①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 ②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 ③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 ④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 ⒕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①商品价格经常高于商品价值②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③商品价格总是与商品价值不一致④商品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⒖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 ①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②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③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④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三、多项选择题 ⒈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①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②由交换决定的③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第1课时《商品货币》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授课人:惠毅龙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授课内容: 第一课第一节:商品和货币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商品的概念;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2)使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含义、职能;通货膨胀。 2、情感态度观念: 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运用目标: (1)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2)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 ◆教学重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例证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5’): 【教师活动】: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教材,从书名《经济政治与社会》入手,介绍这本书的大体框架,学生于此门课程中可以以及需要学会哪些知识。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是怎样的(每一节一个课时)。告知学生这是中职学生学习公共政治课程的入门学科,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了解。书本的知识较为简单易懂,鼓励学生有信心学好。最后,向学生说明,一个国家的问题包括四大问题中还有一个文化的知识点,文化正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如果时间允许将会为学生讲述关于文化的知识点。 随后引导学生过渡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进行学习,本课程是从经济入手,提问学生由经济会联系到哪些东西、哪些现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逛超市、物价上涨……) 新课讲授: 一、商品(27’) 1、什么是商品(10’)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 引出本小节的知识点: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提问】在商品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回答是哪两个。 【学生活动】回答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交换、劳动产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向学生举例诸如商场里的零食、衣服、手机等,原始社会时期自己制作的打猎工具,以及大自然中的空气、水等,哪些是属于商品,哪些又不是属于商品?为什么? 随后向学生讲述一个最近的新闻,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前段时间(2012年8月11日)的新闻中,著名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在南京一场环保宣传活动中透露,他将于9月17日在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那么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否属于商品呢? 【学生活动】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此处的空气属于商品,因为收集新鲜空气的活动即使在从事劳动,符合其中的一项标准,它是属于劳动产品。其次,陈光标收集到的新鲜空气不是给自己用,而是准备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市场上用于销售,符合其中的第二项标准,即它是用于交换的。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属于商品。最后提示学生多关注新闻,并且透过新闻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个新闻属于呼吁环保性质的新闻,同时蕴含着经济学的知识。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0’) 【教师活动】:在理解了什么是商品之后,我们来学习商品本身具有哪些固有的性质,这也是我们课本中讲的商品的基本属性。让学生思考:面包、衣服、书本等这些商品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针对上述展开回答。 【教师小结】(1)上述商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有用性,即,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这里要学生明白,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比如,同样是布匹,做成衣服可以遮体御寒、做成抹布可以搞卫生、做成窗帘可以遮挡阳光。而且同一种物品,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这根粉笔,我们可以用来写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来敲醒正在瞌睡的学生。但这里,要让学生明白,使用价值并非商品的特有的属性,即使是普通的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2)我们都知道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应该用于交换,交换相当于两个价值等量,双方才愿意交换。比如说:我用我的这本书换你的手机,你愿意吗?因此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第二个属性。【教师讲解】商品的两种属性存在何种的关系?(1)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

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社会分工,每个人生产的东西不同,这才有了交换的必要;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获得属于对方的东西,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首先,它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因而又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的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和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这种内在的矛盾就隐含了商品经济中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可以直接体现出来,它的使用价值是双重的,除了其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外,它还具有购买其它

货币和商品的关系.doc

货币和商品的关系 必修1第一单元易混、易错点辨析一、货币和商品的关系比较货币普通商品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产生时间不同货币是商品交换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的产生早于货币本质不同本质是一般等 价物不能作为一般等价物职能不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只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联系货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和货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体现了人与人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两者都是历史范畴。 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比较区别:(1)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和物的关系,它是具体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抽象的。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题,两属性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1)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商品的价值对使用价值有依附性。另外,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便不是商品了。(2)二者相互对立。在市场上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价值,这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他的目的是为了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就必须把商品价值通过交换价值形式让渡给生产者,所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

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三、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比较比较物物交换商品流通含义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商品──商品商品──货币──商品特征买和卖同时进行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产生货币产生前就存在货币产生后才存在联系商品流通是在物物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高级阶段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区别:(1)含义及实质不同从含义上看: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2)形成的原因不同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过多或纸币的流通速度过快而造成的。而后者则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等原因造成的。(3)结果不同:通货膨胀使物价高涨,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人民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紧缩由于物价普遍下降暂时可以使消费者得到一定的实惠,但从长远看,市场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状态,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解决方法不同:要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施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等措施。解决通货紧缩主要靠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施积极

商品、货币理论试题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世界货币 7.8级强烈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 A

①它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结果②它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③属于无纸贸易④它的特点是 20万美元的机电产品,2009年9月1日出口销售比6月l0日出口销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企业会 .少获利2060元人民币 .多获利2060元人民币 .上述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 .导致我国贸易逆差增加 .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右图反映的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变化有 .天津“泥人张”彩塑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被誉为 如果该商品以人 ,其他条件不变,美元贬值后该商品以美元标价应() C.下降不足5% D.下降5%以上24..美国玩具车制造商Automoblox在圣诞节期间推出了T9 truck一款特别版车型。这款新的特别版小 2005年7至2009年2月人民币对港元汇率变动情况 (人民币/1港元)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预测美国开启印钞机可能对中美两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出口进口 增幅数额增幅 3019.5 26.8% 2252.6 18.7% 17.5% 3692.46 22.2% 2648.0 3 年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1.2%,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8.1%。 月汇率改革以来,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从初期的1:8.11变化至2008 13.4%。 :近年来,某些国家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除个别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怀有抵触情绪。 日起,国家取消553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导致长三角一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传统加工贸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哪些职能? (1)价值尺度。①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用货币来衡量表现商品的价值。②货币通过价格来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自身的计量单位即价格标准。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价值、供求、货币自身的价值(实践上表现为纸币发行量)、国家的经济政策、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④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是观念的货币,而不需要是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用货币来购买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在于:它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又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正是这一特点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纸币的产生。③流通手段在现象表现为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④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总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⑤纸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量要求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如果不适应,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二者分别对应于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两种宏观经济形势。 (3)支付手段。①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赊帐买卖)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在现象上表现为“先给货,后付款”。支付工资、利息、税收、租金等行为,都属于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②支付手段的出现,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增大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4)贮存手段:货币执行贮存手段的职能,也就是把它作为社会财富的确良般代表贮存起来。执行贮存手段职能的货币,本质上只能是黄金向银等贵金属。纸币在一定条件下承担贮存手段的职能,其前提是币值稳定。在由纸币承担贮存手段职能时,流通中的货币量无法由市场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的专业调控来干预。 (5)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执行。只能是以重量直接计算的重金属。①作为国际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这是主要职能。②作为国际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作为购买手段的货币在此时当作货币商品与普通商品相交换。③作为国际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如战争赔款。 3.货币制度主要由哪些要素构成? 1、确定货币材料,单位。 2、确定金属货币的铸造权。 3、发行与流通程序。 4、确定本位币与辅币。 5、规定货币的法定偿付能力。 6、准备制度 4.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淘汰良币制度是什么? 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5.金本位制度的特点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 (2) 流通中的辅币和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3)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6. 金本位制度崩溃的原因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

政治经济学习题_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货币 5、价格标准 6、货币流通规律 二、选择题 1、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 A 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 D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 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 A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B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 C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 3、金银充当货币后,可以和一切商品交换。这表明() A 金银作为货币,就不再是商品了 B 金银作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C 金银天然具有作为货币的社会属性 D 金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大小是不变的 4、在简单价值形式1只羊=2把石斧中() A 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B 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C 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个别等价物 D 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个别等价物 5、商品价格的变化同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化是() A 成正比例的 B 成反比例的 C 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D 无关的 6、商品价值量与下列因素的关系() A 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 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 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 D 与使用价值成正比 7、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是商品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一定的商品所有者。这一观点说明商品生产者进行商品生产时,必须()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货币价格知识专题总结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货币价格知识专题总结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二、货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4、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5、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x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6、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一是由国家发行的。如果不是本国国家发行的,就不是法定货币,而是伪币假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个国家都是

犯罪行为。二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7、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1)通货膨胀;(2)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措施: ①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②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 对策: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备注: ①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2)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

商品与货币(选择题)(答案版)

一、选择题Ⅰ(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C ) A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B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D 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2 商品经济是(C ) A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 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 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B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B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C 从低级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高级社会经济形态 D 先进社会经济制度取代落后社会经济制度 4 推动社会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C) A 生产方式的变革 B 生产力的发展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 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的是(D) A 劳动产品的出现 B 雇佣劳动的存在 C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 D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6 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D) A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 B 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7 价值是商品的(B)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物质属性 D 一般属性 8 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都是由(B)

A 价值构成的 B 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 资本构成的 D 货币构成的 9 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C) A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 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C 商品交换的实现 D 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10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B) A 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 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11 商品的本质属性是(C)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使用价值和价值 12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A) A 抽象劳动 B 具体劳动 C 脑力劳动 D 体力劳动 13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D)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14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5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D)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 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D 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第二章 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章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一、集市贸易的产生、特征和类型 1、封建领地中并非纯粹的自给自足经济 z封建主本人渴求货币的主要理由和方式 z农奴需要货币的理由与方式 2、集市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地方性小市场与集市贸易 (2)普通集市与庙会 (3)集市贸易的发展 z职业商人的形成 z批发与零售贸易的区分 z货币经营商的出现 (4)集市贸易的主要特征和功用 z集市平等原则 z契约理念与关系的推行 z信用概念的树立 z商业与数字能力的培养 z执行习惯法的集市法庭 (5)集市的种类: z普通性、宗教性; z国际性、区域性; (6)香滨集市(Champagne Fairs) z12-14世纪最大的国际性商业集市 z特鲁瓦、普洛文、巴修尔-奥勃、兰尼等4个香滨领地城市轮流 z交易的典型商品是东方的香料和奢侈品、西欧的羊毛和呢绒织品等 2、地区间的贸易 (1)地中海贸易区:西欧与近东的贸易 (2)北欧贸易区:北海和波罗的海 (3)两大贸易区之间的连接 z威尼斯——阿尔卑斯山——中欧——佛兰德尔 z威尼斯(热那亚)——直布罗陀海峡——布鲁日(或英格兰各港口) 3、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 z汉萨同盟是14世纪由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沿岸城市发起组成的一个自由而松散的商业联盟。z其成员分布在今天的德国、波兰、荷兰、丹麦、瑞典、拉脱维亚等国。 z在其全盛时期,有160多个成员,并在欧洲各主要港口派驻办公机构,控制了欧洲近30%的贸易。 z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舰队、最高法院和议会,统一商法、保护商业远征 z16世纪,同盟开始衰落。 二、城市的兴起 1、西欧中世纪城市:制度分化的产物

第2章 商品与货币(习题及答案)

第2章商品与货币 一、单选题 1.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原因是: A.它们都有价值 B.它们都有效用 C.它们都有交换价值 C.它们都是劳动产品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过程中的两次劳动 B.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 C.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D.生产商品的先后两次劳动 3.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A.抽象劳动 B.交换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与集体劳动的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C.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流通手段 6.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特点是: 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B.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 C.是永恒的经济范畴 D.是商品生产特有的历史范畴 7.商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价格与本身的价值成反比例变化 B.以交换价值为基础而变动 C.商品价格与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例变化 D.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 二、多选题 1.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是: A.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B.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的比例 C.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与个别劳动的比例 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贮藏手段 C.流通手段 D.支付手段 3.一定时期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 A.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B.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C.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D.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三、名词解释 1.商品使用价值 2.交换价值 3.价值 4.具体劳动 5.抽象劳动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简单劳动 8.复杂劳动

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了解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货币选择题

第一章货币 二、单选题 1.货币的产生是( )。 A、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 B、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C、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D、国家的发明创造 2.货币在( )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商品买卖 B、交纳税款 C、支付工资 D、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3.以金为货币金属,以金币为本位币,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可以 兑换外币汇票的是( )。 A、金块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银本位制 4.货币的本质特征是充当( )。 A、普通商品 B、特殊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特殊等价物 5.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 A、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D、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6.在下列货币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出现在()。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7.在国家财政和银行信用中发挥作用的主要货币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8.下列货币制度中最稳定的是()。 A、银本位制 B、金银复本位制 C、金铸币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 9.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是()。 A、流动性 B、安全性

C、盈利性 D、风险程度 10.居民储蓄存款属于我国现阶段所公布的货币层次的()。 A、M2 B、M0 C、M1 D、M3 11.货币在()时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 A、商品买卖 B、缴纳税款 C、支付工资 D、表现商品价值 三、多选 1.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 )。 A、商业票据 B、金属铸币 C、银行券 D、银行支票 E、外国货币 2.货币制度的基本类型有( )。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复本位制 D、银行券制 E、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3.货币单位是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标准,它包括( )。 A、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B、规定本位币币材 C、确定技术标准 D、规定货币单位的价值 E、规定本币和辅币 4.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有()。 A、黄金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 B、贵金属非货币化 C、国家强制力保证货币的流通 D、金银储备保证货币的可兑换性 E、货币发行通过信用渠道 5.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A、交换媒介 B、支付手段 C、贮藏手段 D、世界货币 E、价值尺度 6.我国货币制度规定人民币具有以下的特点()。 A、人民币是可兑换货币 B、人民币与黄金没有直接联系 C、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D、人民币具有无限法偿力

高一政治货币和商品的关系

必修1第一单元易混、易错点辨析 一、货币和商品的关系 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比较 区别:(1)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和物的关系,它是具体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抽象的。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题,两属性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1)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商品的价值对使用价值有依附性。另外,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便不是商品了。(2)二者相互对立。在市场上商品生产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价值,这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他的目的是为了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这就必须把商品价值通过交换价值形式让渡给生产者,所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三、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比较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

区别:(1)含义及实质不同 从含义上看: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2)形成的原因不同 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过多或纸币的流通速度过快而造成的。而后者则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3)结果不同:通货膨胀使物价高涨,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人民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紧缩由于物价普遍下降暂时可以使消费者得到一定的实惠,但从长远看,市场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状态,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解决方法不同:要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施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等措施。解决通货紧缩主要靠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靠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联系:(1)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2)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