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的物理学原理

飞刀的物理学原理
飞刀的物理学原理

飞刀的物理学原理

译者: 洗剑

?飞刀是翻着跟头出去的,十面埋伏中的飞刀不符合物理学原理

?神奇的物理学让飞刀飞行参数只与你手臂长度及释放时机有关

你扔出一把飞刀,且向刀尖命正目标,想当然的做法是,在刀尖刚好指向靶子时释放飞刀。许多相关书籍也提到了这一建议,但在现实情况中释放的时机更早。以物理学观点解释如下:持刀手以肩部为中心,环绕其做近似圆周运动,肘关节的移动会改变圆周的半径,而这一点被忽略了。一经释放,飞刀的飞行情况将与圆周的路径无关。(见图中粉红色的九十度角区域的轨迹,图中采用持刃式投掷)。也许你还记得中学时老师所作的物理学试验:他用绳子拴住砝码并在其头上旋转令砝码做圆周运动,然后松手。(^_^砝码会延松手时所处的圆周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你刚好在飞刀指向靶子时释放飞刀(图中蓝线所示),它将径直飞向地面。

因此更好的释放时机是在圆周轨迹的切线正好指向靶子的时候。(上面的红线)如果能提前一点就更好,因为理想的切线轨迹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下面的红线)

最恰当的释放时机是飞刀刚好垂直于地面的时刻,飞刀一经释放就开始旋转,而手臂则继续完成其圆周运动(如同棒球击球后的弧形动作)。理论上的轨迹

actual trajectory due to gravity:受重力影响的实际轨迹release point:释放点

follow through:后续动作way of the hand:手部动作路径(类似于圆周运动)

shoulder joint:肩关节)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感觉与现实存在了分歧。首先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我无法相信自己提早释放了飞刀,但事实却是如此,物理学知识证实了这一点,而且还有其他证据。David Adamovich在观察其投掷动作的慢镜头时,发现飞刀离手时是与地面垂直的。(见下图)

而Tim Valentine在对一些视频进行了分析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下面是2002年飞刀爱好者集会上的一些飞刀出手瞬间的照片(感谢Johann Müller提供了照片)。

second

飞刀的旋转

如前面所述,投掷动作轨迹是一个以肩关节为中心的近似圆周,在投掷过程程中飞刀与地面的角度不断改变(Δφ),就像表的指针那样。单位时间内改变的角度称为角速度,其物理符号为ω,飞刀释放后,将向前飞出,并围绕重心以相同的角速度旋转。在投掷动作的末了,刀尖向下旋转(如果你是持刀柄投掷)从而在飞行的过程中都将重复这样的过程:刀尖向下,刀柄翻起,从而如果飞刀插中靶子时刀柄上翘,说明旋转的太多了,你必须离靶子更近一点以缩短旋转的时间。飞刀围绕重心旋转的状态取决于你投掷过程中飞刀角度改变的快慢(=Δφ)。如果你在投掷过程中没有伸臂动作,始终保持手臂弯曲,这样就减小了圆周的周长,如果以正常的速度投掷将使飞刀具有较高的角速度,因为当圆周较短时,转过特定角度所用的时间也较短。从而你也可以通过伸臂来延长圆周以减小角速度。也可以通过一种“前倾式”投掷技巧来修改角速度:在完成投掷动作时身体向靶子倾斜,使手臂的运动轨迹成为椭圆形,以获得期望的角速度,这种椭圆形的轨迹延长了圆周从而导致较慢的角速度

third

有一个现象很有趣,那就是:你投掷的速度不会影响飞刀在经过若干周旋转后的行程。证明:角速度可以用弧度来衡量,从而它的单位是:π / t,飞

刀飞过了距离d后将完成若干整周旋转,以一周旋转为例,角速度与向前飞行的速度Vf关系为:

公式1:d = Vf ? (2π / ω)

向前飞行的速度等于其释放时刻的圆周速度Vc ,Vc是单位时间内飞刀经过的圆周的长度,半径r为肩关节到飞刀重心的距离。其与角速度的关系为:

公式2:

Vf = Vc = r ?ω

将公式2代入公式1得:

fourth

公式3

d = r ?2π

从而可见飞刀在进行一周旋转的飞行过程中飞过的距离仅取决于投掷动作的半径,而与投掷的力量和速度无关。

公式3,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斧子或大飞刀在一周的旋转过程中飞过的距离较长:其重心离手更远,从而使投掷圆周的半径也更长。

飞刀投手都知道,可以通过将飞刀握入掌心的部分延长来降低旋转角速度,这使得飞刀在被释放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脱离手掌,同时手掌继续向下运动,推动刀柄,这也会使旋转速度下降,这种手法可以用来校正刀柄上翘的现象。还有一种技巧是投掷时将拇指放在飞刀的脊骨上,来减低旋转速度,也是一样的道理。

fifth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白永利)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 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 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 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 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 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 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 多解 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 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 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 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 谱特征 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 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 为地球的进动。 5.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 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素。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 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霍尔效应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wuming 1目的:(1)霍尔效应原理及霍尔元件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 (2)测绘霍尔元件的V H—Is,V H—I M曲线,了解霍尔电势差V H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Is,磁场应强度B及励磁电流I M之间的关系。 (3)学习利用霍尔效应测量磁感应强度B及磁场分布。 (4)学习用“对称交换测量法”消除负效应产生的系统误差。 2简单的实验报告数据分析 (1)实验原理 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偏转。当带电粒子(电子或空穴)被约束在固体材料中,这种偏转就导致在垂直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产生正负电荷在不同侧的聚积,从而形成附加的横向电场。如下图(1)所示,磁场B 位于Z的正向,与之垂直的半导体薄片上沿X正向通以电流Is(称为工作电流),假设载流子为电子(N型半导体材料),它沿着与电流Is相反的X负向运动。由于洛仑兹力f L作用,电子即向图中虚线箭头所指的位于y轴负方向的B侧偏转,并使B侧形成电子积累,而相对的A侧形成正电荷积累。与此同时运动的电子还受到由于两种积累的异种电荷形成的反向电场力f E的作用。随着电荷积累的增加,f E增大,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f L=-f E,则电子积累便达到动态平衡。这时在A、B两端面之间建立的电场称为霍尔电场E H,相应的电势差称为霍尔电势V H。设电子按平均速度V,向图示的X负方向运动,在磁场B作用下,所受洛仑兹力为: f L=-e V B 式中:e 为电子电量,V为电子漂移平均速度,B为磁感应强度。 同时,电场作用于电子的力为: f E H H eV eE- = - =l

物理学原理暗藏赢利之道

如果将企业看成由各个环节构成的链条,其强度则取决于各个环节的强度,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往往就是链条的断裂点,即“制约点”。企业只有控制好“制约点”才能赢。 20多年前,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博士开始将物理学等“硬科学”融入其对企业管理的思考。有人认为这种思路很疯狂,“分子、离子等可以测量,但‘人心难测’,把硬科学应用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实在不可思议。” 但这位近乎偏执的物理学家却一直醉心于此项研究,并先后写成了《目标》、《关键链》等书。日前,他来到上海,向中国企业家详细阐述“制约法”的妙用。 链条强度取决于各环节强度 在高德拉特看来,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是基于固有的简单性组合而成,比如宇宙存在的多种运动形式,只需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便可基本解释清楚。如果能将企业组织结构绘制成图,便可清晰地看到组成企业的各个部门子系统,只需找到每个子系统的关键点并加以控制,便可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高德拉特认为,所谓的关键点即为企业管理的难点所在。如果将企业看成由各个环节构成的链条,其强度则取决于各个环节的强度,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往往就是链条的断裂点。他把这种最薄弱的环节命名为“制约点”,即上述的关键点。 配备“保护性产能” 为了让人们对“制约法”形成进一步的认识,高德拉特出了一道题:“在一条生产线的某个工作站中,包括折旧、营运费用等在内的日常开支是每小时300美元。如果这个工作站停工一个小时,请问企业将为此损失多少?” 有人说是300美元,有人认为更多———因为要考虑机会成本,高德拉特的看法则是:首先要知道这个工作站是否为整条生产线的关键点。如果是,那么就要计算整条生产线停工一小时的损失;如果不是,只要设有足够的“保护性产能”,就不会发生损失。 所谓“保护性产能”,是指企业发生意外导致正常生产中止时可以投入的备用生产资源。 在多数人眼里,预设闲置的备用资源是一种浪费,但高德拉特认为它们甚有必要,这部分保护性产能在平时看似一种资源浪费,却是正常生产的有力保证。 挖尽“制约点”的潜能 如今,众多管理者最关心的是成本,主张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以降低成本,以致于陷入了一个“成本世界”,但这样做反而容易延长生产周期、延误交货时间。 高德拉特主张,生产周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准时交货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有效产出”,因此管理者们应转变思维,从“成本世界”跳到“有效产出世界”。

霍尔效应的原理及应用

学号:1003618095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毕业论文 (2014届) 年级2010级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范博 指导教师姓名翟俊梅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2014-04-22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务部 二○一三年印制

目录 目录 摘要 (1) 一霍尔效应 (2) 1.1经典霍尔效应 (2) 1.2经典霍尔效应误差 (3) 二量子霍尔定律 (3) 三霍尔元件 (6) 3.1霍尔器件 (6) 3.2霍尔元件 (7) 3.3霍尔元件的特点 (8) 四霍尔效应的应用 (8) (1)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9) (2)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0) (3)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1) 五结语 (11) 六参考文献 (12)

霍尔效应的原理及应用 范博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 霍尔效应是电磁效应,这种现象是美国的物理学家霍尔于1879年在校读研期间将载流子的导体放入磁场中的做受力作用实验的时候发现的。实验中电流垂直在导体的外磁场并通过导体时,导体垂直磁场与电流两个方向的端面之间就会产生出一种电势差,产生的这种现象就是霍尔效应。在实在验中产生的电势差被名为霍尔电势差。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Hall effect Abstract:Hall effect is a kind of electromagnetic effect,This phenomenon is caused by the American physicist A-H-Hall in 1879 when the carriers do during graduate conductors in a magnetic field by the force of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When the current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and through the conductor, the conductor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gnetic field and electric current produces electric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irection of end face,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the hall effect. The electric potential difference caused by experiment have been called hall electric potential difference.

霍尔效应实验报告98010

霍尔效应与应用设计 摘要:随着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霍尔系数和电导率的测量已成为研究半导体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实验测量半导体材料的霍尔系数和电导率可以判断材料的导电类型、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等主要参数。 关键词:霍尔系数,电导率,载流子浓度。 一.引言 【实验背景】 置于磁场中的载流体,如果电流方向与磁场垂直,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会产生一附加的横向电场,称为霍尔效应。 如今,霍尔效应不但是测定半导体材料电学参数的主要手段,而且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利用该效应制成的霍尔器件,由于结构简单、频率响应宽(高达10GHz )、寿命长、可靠性高等优点,已广泛用于非电量测量、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等方面。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掌握霍尔效应基本原理,了解霍尔元件的基本结构; 2. 学会测量半导体材料的霍尔系数、电导率、迁移率等参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 学会用“对称测量法”消除副效应所产生的系统误差的实验方法。 4. 学习利用霍尔效应测量磁感应强度B 及磁场分布。 二、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实验原理】 一、霍尔效应原理 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作用而引起的偏转。当带电粒子(电子或空穴)被约束在固体材料中,这种偏转就导致在垂直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产生正负电荷的聚积,从而形成附加的横向电场。如图1所示。当载流子所受的横电场力与洛仑兹力相等时,样品两侧电荷的积累就达到平衡,故有 B e eE H v = 其中E H 称为霍尔电场,v 是载流子在电流方向上的平均漂移速度。设试样的宽度为b , ? a

厚度为d ,载流子浓度为n ,则 bd ne t lbde n t q I S v =??=??= d B I R d B I ne b E V S H S H H =?= ?=1 比例系数R H =1/ne 称为霍尔系数。 1. 由R H 的符号(或霍尔电压的正负)判断样品的导电类型。 2. 由R H 求载流子浓度n ,即 e R n H ?= 1 (4) 3. 结合电导率的测量,求载流子的迁移率μ。 电导率σ与载流子浓度n 以及迁移率μ之间有如下关系 μσne = (5) 即σμ?=H R ,测出σ值即可求μ。 电导率σ可以通过在零磁场下,测量B 、C 电极间的电位差为V BC ,由下式求得σ。 S L V I BC BC s ?= σ(6) 二、实验中的副效应及其消除方法: 在产生霍尔效应的同时,因伴随着多种副效应,以致实验测得的霍尔电极A 、A′之间的电压为V H 与各副效应电压的叠加值,因此必须设法消除。 (1)不等势电压降V 0 如图2所示,由于测量霍尔电压的A 、A′两电极不可能绝对对称地焊在霍尔片的两侧,位置不在一个理想的等势面上,Vo 可以通过改变Is 的方向予以消除。 (2)爱廷豪森效应—热电效应引起的附加电压V E 构成电流的载流子速度不同,又因速度大的载流子的能量大,所以速度大的粒子聚集的一侧温度高于另一侧。电极和半导体之间形成温差电偶,这一温差产生温差电动势V E ,如果采用交流电,则由于交流变化快使得爱延好森效应来不及建立,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3)能斯托效应—热磁效应直接引起的附加电压V N

高分子物理第五章习题与解答说课讲解

高分子物理第五章习 题与解答

一.选择题 1.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三种聚合物的结 晶能力的强弱顺序为() (a)PE>PVC>PVDC (b)PVDC>PE>PVC (c)PE>PVDC>PVC (d)PVDC>PVC>PE 2.退火处理使得聚合物的结晶度() (a)增加(b)减小(c)不变 3.聚丙烯的熔融过程和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过程分别是:()。 A. 都是力学状态转变过程; B. 都是热力学相变过程; C. 前 者是热力学相变过程,后者是力学状态转变过程 4.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能用以下哪个方法测定?() A.差示量热扫描仪; B. 膨胀计; C. 熔融指数仪 5.玻璃态高聚物和结晶高聚物的拉伸情况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只发生分子链的取向,不发生相变;而后者还包含有结晶的破坏、取 向和再结晶等过程; B.两者都只发生分子链的取向,不发生相变; C.两者都发生结晶的破坏、取向和再结晶等过程 6.结晶高聚物的熔点与其结晶温度的关系是() A. 在越低温度下结晶,熔点越低,而且熔限越窄; B. 在越低温度下结晶,熔点越高,而且熔限越宽; C. 在越高温度下结晶,熔点越高,而且熔限越窄; 7.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常是()

A.低; B.高; C.介于两者之间 8.下列聚合物结晶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高密度聚乙烯>聚异丁烯>自由基聚合得到的聚苯乙烯 B.自由基聚合得到的聚苯乙烯>聚异丁烯>高密度聚乙烯 C.聚异丁烯>高密度聚乙烯>自由基聚合得到的聚苯乙烯 9.下列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甲酯 B.聚丙烯酸丁酯>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丁酯 10.聚合物在结晶过程中,体积()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11.下列方法中不能测定玻璃化温度的是:() A.体膨胀计B. 差示扫描量热法C. 动态机械分析仪D. X 射线衍射仪 12.下列聚合物中,熔点最高的是() A.尼龙10 B.尼龙11 C.尼龙12 13.下列聚合物中,玻璃化温度最高的是() A.PDMS B.PE C.PS D.PP 14.测定熔点的方法有() A.偏光显微镜 B.DSC C.DMA D.密度法 15.非晶态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即玻璃-橡胶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 g是塑料的最低使用温度,又是橡胶的最高使用温度。

物理学原理

一、填空题、选择题 1. 有两束相干光, 频率为ν,初相相同,在空气中传播,若在相遇点它们几何路程差为r 2-r 1 则相位 差。 2. 光强均为I0的两束相干光相遇而发生干涉时,在相遇区域内有可能出现的最大光强是, 可能出现的最小光强是。 3. 如图,如果S1、S2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点的距离分别为r1、r2和,路径S1P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1,折射率为n1的介质板,路径S2P垂直穿过厚度为t2,折射率为n2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两条路径的光程差等于:【】 1 1 2 2 1 1 1 2 2 2 1 1 1 2 2 2 1 1 1 2 2 2 t n t n ) D ( ;) t n r( ) t n r() C ( ]; t)1 n( r[ ] t)1 n( r[ )B ( ); t n r( ) t n r()A ( - - - - - + - - + + - + 题3图

一、填空题、选择题 1. 试分析在双缝实验中,当作如下调节时,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 (A) 双缝间距变小: ; (B) 屏幕移近: ; (C) 波长变长: ; (D) 如图所示,把双缝中的一条狭缝挡住,并在两缝垂直平分线上放一块平面反射 镜: ; 2. 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S 1 = SS 2用波长为λ的光照射双缝S 1、S 2,通过空气后在屏幕上 形成干涉条纹,已知P 点处为第三级明条纹,则S 1、S 2到P 点的光程差为 。 若将整个装置放于某种透明液体中,P 点为第四级明条纹,则该液体的折射率 。 题1图 题2图 二、计算题 3. 在双缝干涉的实验中,用波长nm 546=λ的单色光照射,双缝与屏的距离D=300mm ,测得中央明条纹两侧的两个第五级明条纹之间的间距为12.2mm ,求双缝间的距离。

磁场的测定(霍尔效应法)汇总

霍尔效应及其应用实验 (FB510A型霍尔效应组合实验仪)(亥姆霍兹线圈、螺线管线圈) 实 验 讲 义 长春禹衡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一 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置于磁场中的载流体,如果电流方向与磁场垂直,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会产生一附加的横向电场,这个现象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霍尔于1879年发现的,后被称为霍尔效应。如今霍尔效应不但是测定半导体材料电学参数的主要手段,而且利用该效应制成的霍尔器件已广泛用于非电量的电测量、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在工业生产要求自动检测和控制的今天,作为敏感元件之一的霍尔器件,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掌握这一富有实用性的实验,对日后的工作将有益处。 【实验目的】 1.了解霍尔效应实验原理以及有关霍尔器件对材料要求的知识。 2.学习用“对称测量法”消除副效应的影响,测量试样的S H I ~V 和M H I ~V 曲线。 3.确定试样的导电类型。 【实验原理】 1.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作用而引起的偏转。当带电粒子(电子或空穴)被约束在固体材料中,这种偏转就导致在垂直电流和磁场方向上产生正负电荷的聚积,从而形成附加的横向电场,即霍尔电场H E 。如图1所示的半导体试样,若在X 方向通以电流S I ,在Z 方向加磁场B ,则在Y 方向即试样A A '- 电极两侧就开始聚集异号电荷而产生相应的附加电场。电场的指向取决于试样的导电类型。对图1(a )所示的N 型试样,霍尔电场逆Y 方向,(b )的P 型试样则沿Y 方向。即有 ) (P 0)Y (E )(N 0)Y (E H H 型型?>?< 显然,霍尔电场H E 是阻止载流子继续向侧面偏移,当载流子所受的横向电场力H E e ?

高分子物理作业答案

第五章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 1.以分子运动观点和分子间物理缠结概念说明非晶态聚合物随着温度升高粘弹行为的5个区域.并讨论分子量对应力松弛模量—温度曲线的影响规律。 (1)玻璃态区类似玻璃,脆性,如:室温下的PS、PMMA。 温度不足以克服内旋转位垒,链段以上运动“冻结”,分子运动主要限于振动和短程的旋转运动 (2)玻璃—橡胶转变区远程、协同分子运动的开始。链段(约10—50个主链原子)获得了足够的热能开始以协同方式运动,不断改变构象 (3)橡胶-弹性平台区分子间存在物理缠结,聚合物呈现远程橡胶弹性(蜷曲链受力扩张,产生大形变外力除去后,自发地回复到蜷曲形态) (4) 粘弹转变区分子链发生解缠作用,导致由链段运动向整个分子滑移运动过渡。 (5) 粘流区聚合物容易流动,类似糖浆;热运动能量足以使分子链解缠蠕动,导致整链运 动。 2. 讨论结晶、交联聚合物的模量-温度曲线和结晶度、交联度对曲线的影响规律。 答:在轻度结晶的高聚物中,微晶体起着类似交联点的作用,这种试样仍然存在明显的玻璃化转变,随着结晶度的增加,相当于交联度的增加,非晶部分处在高弹态的结晶高聚物的硬度将逐渐增加,到结晶度大于40%后,微晶体彼此衔接,形成贯穿整个材料的连续晶相,宏观上不易察觉明显的玻璃化转变,其曲线在熔点以前不出现明显的转折。 交联聚合物,不存在(4)(5)区,因为交联阻止了滑移运动,在达到聚合物的分解温度之前,一直保持在③区状态。 结晶聚合物 1.处于晶态

a.轻度结晶 微晶体起着类似交联点的作用,存在明显的玻璃化转变, 形变小于非晶 b.结晶度大于40%时,无玻璃化转变,在熔点以前不出现明显的转折。 ?分子量不太大,T f T m熔融后→高弹态→粘流态 2.处于非晶态 类似于非晶态高聚物但有可能出现冷结晶现象。即T>Tg 后,链段排入晶格→结晶,使形变变小。 (图见讲义) 3. 写出四种测定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方法,不同实验方法所得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①膨胀计法②量热法(DSC法)③温度-形变法(热机械法)④核磁共振法(NMR) 4.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是否是热力学相变?为什么? 答:玻璃化温度与测定过程的冷却速度有关,不是热力学的平衡过程,而是属于力学松弛过程。因为在玻璃化转变前后聚合物都是无规的,热力学上都属于液态。 5. 试用玻璃化转变的自由体积理论解释: 按自由体积理论(熔体降温为固体) 冷却速度过快,则链段来不及调整构象就被冻结,使自由体积高于平衡态时的Vf,这样,Tg以下体积-温度曲线向上平移,使依据两条曲线交点确定的Tg偏高。 按松弛理论(固体升温变为熔体) 因Tg是链段运动的松弛时间与观察时间匹配时的温度,升温速率越快,观察时间越短,相应的更短松弛时间的温度就越高,故测得的Tg就越高。 7. 聚合物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与小分子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有何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都发生突变,有明显的转折,都属于热力学一级相转变过程 差异:小分子熔点0.2度高聚物是一5~10℃温度范围,熔限 原因:结晶高聚物中有完善程度不同的晶体(结晶时造成的),结晶比较完善的晶体在较高温度下才能熔融,而结晶不完善的晶体在较低温度就能熔融,如果熔化过程中升温速度比较缓慢,不完整晶体可以再结晶形成比较完善的晶体,熔限也相应变窄; 8. 测定聚合物结晶速度有哪些方法? 答:(1)膨胀计法、光学解偏振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偏光显微镜法和小角激光光散射法 9. 比较下列各组聚合物的Tg高低并说明理由; (1) 聚二甲基硅氧烷,顺式聚1,4—丁二烯; (2) 聚已二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3) 聚丙烯,聚4-甲基1-戊烯; (4) 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 解:(1)Tg:聚二甲基硅氧烷< 顺式聚1,4—丁二烯,聚二甲基硅氧烷主链为饱和单

霍尔效应实验仪原理及其应用

一、实验名称: 霍尔效应原理及其应用 二、实验目的: 1、了解霍尔效应产生原理; 2、测量霍尔元件的H s V I -、H m V I -曲线,了解霍尔电压H V 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s I 、直 螺线管的励磁电流 m I 间的关系; 3、学习用霍尔元件测量磁感应强度的原理和方法,测量长直螺旋管轴向磁感应强度B 及分布; 4、学习用对称交换测量法(异号法)消除负效应产生的系统误差。 三、仪器用具:YX-04型霍尔效应实验仪(仪器资产编号) 四、实验原理: 1、霍尔效应现象及物理解释 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 B f 作用而引起的偏转。 当带电 粒子(电子或空穴)被约束在固体材料中,这种偏转就导致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产生正负电荷的聚积,从而形成附加的横向电场。对于图1所示。 半导体样品,若在x方向通以电流s I ,在z方向加磁场B ,则在y方向即样品A、A′电 极两侧就开始聚积异号电荷而产生相应的电场H E ,电场的指向取决于样品的导电类型。显然, 当载流子所受的横向电场力 E B f f <时电荷不断聚积,电场不断加强,直到 E B f f =样品两侧电 荷的积累就达到平衡,即样品A、A′间形成了稳定的电势差(霍尔电压) H V 。

设 H E 为霍尔电场,v 是载流子在电流方向上的平均漂移速度; 样品的宽度为b ,厚度为d , 载流子浓度为n ,则有: s I nevbd = (1-1) 因为 E H f eE =,B f evB =,又根据E B f f =,则 1s s H H H I B I B V E b R ne d d =?= ?= (1-2) 其中 1/()H R ne =称为霍尔系数,是反映材料霍尔效应强弱的重要参数。只要测出H V 、B 以及知道s I 和d ,可按下式计算3 (/)H R m c : H H s V d R I B = (1-3) B I U K S H H /= (1—4) H K 为霍尔元件灵敏度。根据RH 可进一步确定以下参数。 (1)由 H V 的符号(霍尔电压的正负)判断样品的导电类型。判别的方法是按图1所示的 s I 和B 的方向(即测量中的+ s I ,+B ),若测得的 H V <0(即A′的电位低于A的电位), 则样品属N型,反之为P型。 (2)由 H V 求载流子浓度n ,即 1/() H n K ed =。应该指出,这个关系式是假定所有载流 子都具有相同的漂移速度得到的。严格一点,考虑载流子的速度统计分布,需引入3/8π的修正因子(可参阅黄昆、谢希德著《半导体物理学》)。 (3)结合电导率的测量,求载流子的迁移率μ。电导率σ与载流子浓度n 以及迁移率μ之间有如下关系:

中科院地球物理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物理学”是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学、重力与固体潮、地磁学、地热学及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及一般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弹性介质、应力与形变 2.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 3.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 4.界面的影响 5.射线理论 (二)地震学基础 1.断层错动和地震波激发 2.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地震的烈度、能量和震级 3.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基本确定方法 4.地震体波的走时、振幅与理论地震图 5.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走时和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6.各种常见震相标示规则及其射线路径 7.地震面波的波动方程、频散方程和上地幔结构 8.地球的自由振荡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地球重力位与地球形状 2.地球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 3.地球的固体潮 4.地球磁场的一般性质 5.岩石磁性与古地磁 6.地磁成因 7.地磁感应与地球内部的电导性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 2.大地热流

3.热流方程的简单应用 4.地球内部温度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与洋底扩张学说 2.板块构造与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地幔对流的基本理论 二、考试要求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弹性介质理论基础:弹性力学对介质的四个基本假定,应力与形变的基本定义,应力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包括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在内的五个弹性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练推导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掌握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征,了解其速度与密度及相关弹性常数的相互关系; 3、掌握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的传播特征,特别是在简谐波情况下的振动与传播特征的异同; 4、了解界面的存在对入射纵(横)波、反射纵(横)波及折射纵(横)波的影响,并且掌握平面纵(横)波转播过程中折射系数与反射系数、转换系数的推导; 5、了解地震波射线理论中的费马原理,Snell定律,射线常数、本多夫定律、首波路径、首波临界角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学基础 1、了解天然地震基本成因和断层错动激发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烈度、能量和震级的基本定义;掌握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测定原理与基本方法; 2、对于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及多层界面,掌握直达波、反射波与首波的走时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非匀速介质中迴折波参数方程形式的走时公式的推导,了解在不同速度分布函数的形式下,走时曲线的特征;了解平面层中体波的能量与振幅的关系并掌握在平面简谐波情况下的推导,了解直达波、迴折波、反射波与首波情况下,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发散过程,以及自由界面对入射平面波的能量分配过程的影响等;简单了解地震体波的振幅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利用广义射线理论求解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 3、掌握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射线参数方程与本多夫定律等的推导,不同的速率—深度分布曲线情况下对应的地震射线及其走时方程的推导,并了解正常及特殊情况下的走时曲线特征,掌握走时反演的古登堡方法与赫格罗兹—贝特曼—威歇特方法的一般原理与推导过程; 4、了解并掌握常用地震震相的标示规则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射线路径、走时及振幅特征; 5、了解地震面波与地震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同点,掌握洛夫波与雷利波的传播特征及在一些简单模型下的波动方程和频散方程;了解地震面波的频散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地球内部构造,了解并掌握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推导与计算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霍尔效应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霍尔效应 一、实验名称:霍尔效应原理及其应用二、实验目的:1、了解霍尔效应产生原理;2、测量霍尔元件的、曲线,了解霍尔电压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直螺线管的励磁电流间的关系;3、学习用霍尔元件测量磁感应强度的原理和方法,测量长直螺旋管轴向磁感应强度及分布;4、学习用对称交换测量法(异号法)消除负效应产生的系统误差。 三、仪器用具:YX-04 型霍尔效应实验仪(仪器资产编号)四、实验原理:1、霍尔效应现象及物理解释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作用而引起的偏转。当带电粒子(电子或空穴)被约束在固体材料中,这种偏转就导致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产生正负电荷的聚积,从而形成附加的横向电场。对于图1 所示。半导体样品,若在x 方向通以电流,在z 方向加磁场,则在y 方向即样品A、A′电极两侧就开始聚积异号电荷而产生相应的电场,电场的指向取决于样品的导电类型。显然,当载流子所受的横向电场力时电荷不断聚积,电场不断加强,直到样品两侧电荷的积累就达到平衡,即样品A、A′间形成了稳定的电势差(霍尔电压)。设为霍尔电场,是载流子在电流方向上的平均漂移速度;样品的宽度为,厚度为,载流子浓度为,则有:(1-1) 因为,,又根据,则(1-2)其中称为霍尔系数,是反映材料霍尔效应强弱的重要参数。只要测出、以及知道和,可按下式计算:(1-3)(1-4)为霍尔元件灵敏度。 根据RH 可进一步确定以下参数。(1)由的符号(霍尔电压的正负)判断样品的导电类型。判别的方法是按图1 所示的和的方向(即测量中的+,+),若测得的 <0(即A′的电位低于A 的电位),则样品属N 型,反之为P 型。(2)由求载流子浓度,即。应该指出,这个关系式是假定所有载流子都具有相同的漂移速度得到的。严格一点,考虑载流子的速度统计分布,需引入的修正因子(可参阅黄昆、谢希德著《半导体物理学》)。(3)结合电导率的测量,求载流子的迁移率。电导率与载流子浓度以及迁移率之间有如下关系:(1-5)2、霍尔效应中的副效应及其消除方法上述推导是从理想情况出发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产生上述霍尔效应的同时还伴随产生四种副效应,使的测量产生系统误差,如图 2 所示。 (1)厄廷好森效应引起的电势差。由于电子实际上并非以同一速度v 沿y 轴负向运动,速度大的电子回转半径大,能较快地到达接点3 的侧面,从而导致3 侧面较4 侧面集中较多能量高的电子,结果3、4 侧面出现温差,产生温差电动势。 可以证明。的正负与和的方向有关。(2)能斯特效应引起的电势差。焊点1、2 间接触电阻可能不同,通电发热程度不同,故1、2 两点间温度可能不同,于是引起热扩散电流。与霍尔效应类似,该热扩散电流也会在 3、4 点间形成电势差。 若只考虑接触电阻的差异,则的方向仅与磁场的方向有关。(3)里纪-勒杜克效应产生的电势差。上述热扩散电流的载流子由于速度不同,根据厄廷好森效应同样的理由,又会在3、4 点间形成温差电动势。的正负仅与的方向有关,而与的方向无关。(4)不等电势效应引起的电势差。由于制造上的困难及材料的不均匀性,3、4 两点实际上不可能在同一等势面上,只要有电流沿x 方向流过,即使没有磁场,3、4 两点间也会出现电势差。的正负只与电流的方向有关,而与的方向无关。综上所述,在确定的磁场和电流下,实际测出的电压是霍尔

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和大学生谈心(3)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当我们学到惠更斯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迟势和测不准关系等知识时,总觉得物理与哲学紧密相连。热力学系统、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很难不涉及哲学的系统观、实在论、运动观和物质观。其实,许多大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也常常陷入哲学的思考。哲学之所以这样有魅力,不仅是物理的发展得益于许多哲学思想,如开普勒的追求外星运动的和谐性,来自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启示;牛顿的运动理论,受实在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哲学希望比物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认识,这也是物理从物质基本运动角度所孜孜以求的。记得在学生时代,我们就选过一些带哲学色彩的物理问题进行探讨: 1、无限可以有界,有限可以无界; 2、物质不灭的局限性; 3、热寂说的实质; 4、无时间的存在形式; 5、有无第一推动力; 6、系统与微扰; 7、测不准的实质; 8、灵感的基础…… 现在回忆起来,记忆犹新。现在这些问题的讨论,有些尚未有定论。但物理学对我们哲学观的影响,却可以看得出来: 一、经典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想 经典物理从牛顿力学开始,力、热、点、光、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实在论、决定论的影响。 物理科学的建立是从力学开始的。在物理科学中,人们曾用纯粹力学理论解释机械运动以外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如热、电磁、光、分子和原子内的运动等。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这一时期起着重要作用。在他的著作中讨论了力学问题,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真理相去甚远,但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如此之大,以致他的这些观点在科学思想上起着重要作用。他的权威在中世纪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直到伽利略的时候仍不可动摇,在中世纪,他的著作阻碍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改革闻名的反对教会权威的斗争标志着物理学家开始以实验的语言来研究自然。哥白尼体系的建立是这时第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推翻了托勒密体系的地球中心说,主张地球是圆的,绕着自己的轴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他第一次揭示了季节的变化和行星视扰动的原因。他的体系的一大缺点是认为一切天上的运动都是圆周运动的复合。完全推翻古典的学说的是开普勒,他吸收了哥白尼的思想,建立了著名的开普勒定律,证实了行星运行的真实的轨道——椭圆。

霍尔效应法测量磁场

霍尔效应测磁场 霍尔效应是导电材料中的电流与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电动势的效 应。1879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霍尔在研究金属导电机理时发现了这种电磁现象,故称霍尔效应。后来曾有人利用霍尔效应制成测量磁场的磁传感器,但因金属的霍尔效应太弱而未能得到实际应用。随着半导体材料和制造工艺的发展,人们又利用半导体材料制成霍尔元件,由于它的霍尔效应显著而得到实用和发展,现在广泛用于非电量的测量、电动控制、电磁测量和计算装置方面。在电流体中的霍尔效应也是目前在研究中的“磁流体发电”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霍尔效应实验不断有新发现。1980年原西德物理学家冯·克利青研究二维电子气系统的输运特性,在低温和强磁场下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这是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目前对量子霍尔效应正在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应用,例如用于确定电阻的自然基准,可以极为精确地测量光谱精细结构常数等。 在磁场、磁路等磁现象的研究和应用中,霍尔效应及其元件是不可缺少的,利用它观测磁场直观、干扰小、灵敏度高、效果明显。 【实验目的】 1.霍尔效应原理及霍尔元件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 2.测绘霍尔元件的V H—Is,了解霍尔电势差V H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Is、磁感应强度B之间的关系。 3.学习利用霍尔效应测量磁感应强度B及磁场分布。 4.学习用“对称交换测量法”消除负效应产生的系统误差。 【实验原理】

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的作 用而引起的偏转。当带电粒子(电子或空穴)被约束在固体材料中,这种偏转就导致在垂直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产生正负电荷在不同侧的聚积,从而形成附加的横向电场。如图13-1所示,磁场B位于Z的正向,与之垂直的半导体薄片上沿X正向通以电流Is(称为工作电流),假设载流子为电子(N型半导体材料),它沿着与电流Is相反的X负向运动 。 由于洛仑兹力f L作用,电子即向图中虚线箭头所指的位于y轴负方向的B侧偏转,并使B侧形成电子积累,而相对的A侧形成正电荷积累。与此同时运动的电子还受到由于两种积累的异种电荷形成的反向电场力f E的作用。随着电荷积累的增加,f E增大,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 f L=-f E,则电子积累便达到动态平衡。这时在A、B两端面之间建立的电场称为霍尔电场E H,相应的电势差称为霍尔电势V H。 设电子按均一速度,向图示的X负方向运动,在磁场B作用下,所受洛仑兹力为: 式中:e 为电子电量,为电子的漂移平均速度,B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同时,电场作用于电子所受电场力为: 式中:E H为霍尔电场强度,V H为霍尔电势,l为霍尔元件宽度当达到动态平衡时:  (13-1) 设霍尔元件宽度为l,厚度为d ,载流子浓度为 n ,则霍尔元件的工作电流为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docx

绪论 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 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Z间的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3多解性止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屮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而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重力场和重力位 地磁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地磁场和地磁势。 占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电磁场理论。天然电场和大地电场 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 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冇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屮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曲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口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门东向曲。这种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轴方向发生的运动即为地球的进动。 5. 章动。地轴在空间的运动不仅仅是沿一平滑圆锥面上的转动,地轴还以很小的振幅在锥面内,外摆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章动。 二.地球的形状及影响因索。 地球为一梨形不规则回转椭球体。 影响因素:1?地球的自引力…正球体;2?地球的自转■…标准扁球体;3.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不规则冋转椭球体

霍尔效应的应用实验报告

一、 目的: 1.霍尔效应原理及霍尔元件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 2.测绘霍尔元件的V H —Is ,V H —I M 曲线,了解霍尔电势差V H 与霍尔元件工作电流Is ,磁场应强度B 及励磁电流IM 之间的关系。 3.学习利用霍尔效应测量磁感应强度B 及磁场分布。 4.学习用“对称交换测量法”消除负效应产生的系统误差。 二、 器材: 1、实验仪: (1)电磁铁。 (2)样品和样品架。 (3)Is 和I M 换向开关及V H 、V ó 切换开关。 2、测试仪: (1)两组恒流源。 (2)直流数字电压表。 三、 原理: 霍尔效应从本质上讲是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作用而引起的偏转。当带电粒子(电子或空穴)被约束在固体材料中,这种偏转就导致在垂直电流和磁场方向上产生正负电荷的聚积,从而形成附加的横向电场,即霍尔电场H E 。如图15-1所示的半导体试样,若在X 方向通以电流S I ,在Z 方向加磁场B ,则在Y 方向即试样 A-A / 电极两侧就开始聚集异号电荷而产生相应的附加电场。电场的指向取决于试样的导电类型。对图所示的N 型试样,霍尔电场逆Y 方向,(b )的P 型试样则沿Y 方向。即有 ) (P 0)() (N 0)(型型?>?

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 1879年,24岁的美国人霍尔在研究载流导体在磁场中所受力的性质时看,发现了一种电磁效应,即如果在电流的垂直方向加上磁场,则在同电流和磁场都垂直的方向上将建立一个电场。这个效应后来被称为霍尔效应。产生的电压(U H),叫做霍尔电压。好比一条路, 本来大家是均匀的分布在路面上, 往前移动。当有磁场时, 大家可能会被推到靠路的右边行走,故路(导体) 的两侧, 就会产生电压差。这个就叫“霍尔效应”。根据霍尔效应做成的霍尔器件,就是以磁场为工作媒体,将物体的运动参量转变为数字电压的形式输出,使之具备传感和开关的功能,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通过霍尔效应实验测定的霍尔系数,能够判断半导体材料的导电类型、载流子浓度及载流子迁移率等重要参数。 许多人都知道,轿车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微电子电路越多,就越怕电磁干扰。而在汽车上有许多灯具和电器件,尤其是功率较大的前照灯、空调电机和雨刮器电机在开关时会产生浪涌电流,使机械式开关触点产生电弧,产生较大的电磁干扰信号。采用功率霍尔开关电路可以减小这些现象。 实验目的 1. 了解霍尔效应实验原理 2. 测量霍尔电流与霍尔电压之间和励磁电流与霍尔电压之间的关系 3. 学会用霍尔元件测量磁场分布的基本方法 4. 学会用“对称测量法”消除负效应的影响 实验原理 1. 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是磁电效应的一种,这一现象是美国物理学家霍尔(A.H.Hall,1855—1938)于1879年在研究金属的导电机构时发现的。当电流I沿X轴方向垂直于外磁场B(沿Z方向)通过导体时,在Y方向,即导体的垂直于磁场和电流方向的两个端面之间会出现电势差V H,如图1所示,这现象称为霍尔效应。这个电势差也被叫做霍尔电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